第五章 板块构造(习题)

合集下载

06 第五章 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

06 第五章 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
去形成岛弧,其弧后一般为过渡壳(可有洋壳出现),更远为大陆块。
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 生的,无老基
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 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
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转换断层:横断层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 自中脊轴部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
(Wilson, 1965断层
转 换 断 层
圣安德烈斯断层
转换断层形成机制
A--迪茨(1961),在提出海底扩张学
板块构造及其内涵
板块含义:岩石圈并不是连续完整的圈层, 它被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年青造山带分 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简称板块(lithosphere plate)。 板块规模:Wilson 1965提出“板块” (plate)是被活动带所分割的岩石圈构成 的球面盖板,面积大(数万-亿km2)、厚度 很小(百km左右)并同地球表面轮廓一致地 弯曲。 板块构造学说对大地构造活动的观点:认为板块
时,把洋中脊的横断裂解释为由于洋中 脊不同段扩张速度不同造成
B--Wilson(1965)认为与中脊同时形
成,其生成历史可追溯到大陆破裂的裂 谷阶段。当岩石圈扩张破裂时,断裂沿
循地块的薄弱带发生,它们在地表展布
极不规则,可形成锯齿状断裂。 在大洋拉开初期,若该断裂的某些段落 平行于板块运动方向,即可沿其生成转 换断层。
大洋型岩石圈
侏罗纪以来东部形成洋陆过渡型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东部岩石圈平均地温梯度17-18ºC 西部仅10-12ºC

06第五章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及板块划分

06第五章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及板块划分

地震深度
成熟岛弧:存在老(大陆)基底,由弧后扩张、从大陆边缘分离出
去形成岛弧,其弧后一般为过渡壳(可有洋壳出现),更远为大陆块。
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 生的,无老基
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 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C、大洋岛弧-海沟型
A、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
是大洋向大陆的边缘俯冲,发育弧后盆地-成熟岛弧-海沟 (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如:日本海-日本岛-日本海沟的俯冲边界。
海沟:洋底的一条线状凹陷; 海沟处俯冲板块弯曲,并开始 向地幔下沉;上覆板块有弧形 火山链,称为火山弧、岛弧或 大洋岛弧
活动大陆边缘
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 期历史;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B式俯冲带)三者的共 生是其基本特征。
A、安底斯型:包括:陆缘火 山弧、弧前盆地、海沟
B、西太平洋型:包括:海沟、 弧前盆地、岛弧、弧后盆地 (边缘海)
(2)碰撞型板块边界-缝合线
古大洋板块已全部俯冲消亡,两大陆直接碰撞,使两个大陆板块缝合在 一起,故又叫缝合带(suture zone)或碰撞带( collision zone) ——一陆壳板块可插入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继续俯冲,并在继续俯冲的陆 壳内产生一系列逆冲断层,导致Si-Al壳明显增厚;由于这种陆内俯冲最 早由德国人安普菲雷尔(O.Ampferers)1906提出,故也称A式俯冲。沿 此带,地壳厚度增大,强烈变形,形成宏伟的山系,并伴有广泛的区域 变质和岩浆侵入活动,如喜山、阿尔卑斯山。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一、板块构造学说考点(1)主要内容: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②各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③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等。

板块碰撞,常形成高大山脉、海沟、岛弧链等①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板块张裂运动。

②地中海不断缩小——板块的碰撞挤压。

③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珠穆朗玛峰在不断升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根据运动方向判读地理现象①箭头相对:两板块作碰撞挤压运动。

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则海洋面积将会不断缩小,直至成为陆地;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常常会形成山脉;两板块之间如果是山脉,山脉将继续长高。

②箭头相离:两板块作张裂运动。

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将会发展成为裂谷;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将会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喜马拉雅山地中海(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世界两大或含地震带分别是①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

二、板块构造学说题型分析(2022·江苏南通)新华社9月16日电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我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29.20°N,105.34°E。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下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和日本),完成下面1-2小题。

1.四川省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因为靠近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以下是同学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一些地理现象作出的解释,正确的是()A.红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在不断缩小B.地中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将不断扩大C.日本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稳定,很少发生火山和地震D.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会继续“长高”【答案】1.C 2.D【解析】1.由图可知,四川省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由于靠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无关,故选C。

【中考地理】专题练习专题05-板块构造学说

【中考地理】专题练习专题05-板块构造学说

专题05板块构造学说识图填空读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这六大板块分别是A____板块B____板块C____板块D____板块E____板块F____板块(2)红海在不断____(扩张、缩小),原因是板块____(挤压、张裂)(3)地中海在不断____。

(扩张、缩小),原因是板块____(挤压、张裂)。

(4)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是____。

(5)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____,____。

解题技巧: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上;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亚洲,但属于印度洋板块。

知识点速记1、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2、海陆变迁的证据:(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变动,(2)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海平面升降(3)荷兰围海大坝,日本、澳门填海造陆——人类活动3、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的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后来人们根据他的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4、板块构造学说:(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3)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5、板块运动方式:(1)碰撞挤压:在陆地形成山脉。

例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2)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

例如:由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促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中海“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阿尔卑斯山的形成红海面积增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日本多地震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或者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6、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备战高考地理之《百所名校押题》-板块构造与构造地貌(解析版)

备战高考地理之《百所名校押题》-板块构造与构造地貌(解析版)

2020年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精选04 板块构造与构造地貌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

地质历史时期,秦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共存的格局。

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

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

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

据此完成1—3题。

1.秦岭的主要成因是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2.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A.煤炭资源更丰富B.植被种类更少C.岩层中化石更多D.山坡短且陡峭3.勉略洋A.洋面不断扩大B.洋壳稳定C.多玄武岩D.多珊瑚岛【答案】1.A 2.D 3.C【解析】1.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

故选A。

2.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地质历史时期,南秦岭以海相沉积为主,相对平缓。

北秦岭位于两个板块交界处,上升为陆地时间较久,地壳岩浆活动频繁,且山脉主脊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所以山坡短且较陡峭。

北秦岭以岩浆岩为主,煤炭、化石较少,植被种类差别不大。

故选D。

3.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附近有岩浆喷出洋壳,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洋面不断缩小,勉略洋地区未来会演变成陆地,A、B错误;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瑚岛,C正确、D错误。

综上所述,故选C。

【点睛】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百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俯冲带附近常形成海沟、岛弧,如马里亚纳海沟、马来群岛;大陆板块上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度、科迪勒拉山系等。

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第五章 板块构造理论内容提要-行星地球

第五章 板块构造理论内容提要-行星地球

第五章地学历史上的三大论战和板块构造理论1. 水成论和火成论18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在欧洲迅速发展,对矿物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矿山开采和冶炼技术也日新月异,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矿物和岩石资料,促使岩石学从地质科学中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最早是研究火成岩,后来由于石油工业的兴起,沉积岩受到人们的注意。

当时对岩石学的研究主要是靠野外地质的肉眼观察和描述,部分地研究了岩石的化学成分,这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岩石知识。

但对火成岩中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成因存在着“水成”和“火成”的激烈争论。

水成论的故乡是北欧采矿中心萨克森兹堡,水成论的鼻祖是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A.G.Werner,1750—1817)。

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采矿有很大的兴趣。

1769年在弗莱堡矿业学校学习采矿和冶炼技术,后就读莱比锡,1771年在普兹格大学学习,1775年任弗莱堡矿业学院教授,一直到退休。

他著有《岩石的分类》和《新矿脉成因论》。

魏尔纳(A.G.Werner)认为岩石是在海洋中化学沉淀物聚集而成,还认为各岩层间的化石形状各异,所处位置上下是一定的,因此,可根据化石种类确定层位,并且他认为火山是由地下煤层燃烧而成。

玄武岩不是由火山形成,这是他的论点中最大的弱点。

“水成论”认为地球从形成后,其形态就没有发生变化过。

这和圣经中对世界起源的解释完全一致,因此得到了宗教的支持。

魏尔纳的门徒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火山学家布赫和洪宝当时就是魏尔纳等。

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他生于爱丁堡,1749年在莱顿大学取得医学学士学位,后来努力自学地质学和矿物学,并且结识了当时有名的化学家布勒克、哲学家弗凯森和数学家普莱菲尔等学者,这些学者对他的科学成就有极大的影响。

赫顿近60岁时,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上宣读第一篇火成论论文《地球论》。

由于演讲技术不高,没有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十年后,他又重新整理增订发表,但与会者仍不感兴趣。

在赫顿去世5年后,他的好友数学家普莱菲尔根据赫顿的观点写成《关于赫顿地球理论的说明》一文重新发表,由于内容精彩,论据充足,赫顿的建树才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一、综合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0分)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是大全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经历较长时间形成的肥沃土壤。

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分布区,黑土层厚度达30厘米,是我国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日益加重,黑土变薄。

近年来,当地采用秸秆覆盖等方式,对黑土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如图为三江平原位置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简析三江平原黑土形成的条件。

(2)分析三江平原大米优质的自然原因。

(3)说出“秸秆覆盖”对三江平原黑土的积极作用。

2.在下面的框示图中填上适当的内容,说明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方式。

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进行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

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如表中的数据。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表(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空气(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______(填“正”“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填“中性”“酸性”或“碱性”)土壤中。

4.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植被类型。

(2)请说出图中甲地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及该类土壤的特点。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系列划分2.洋壳层序3.双峰式火山岩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六、蛇绿岩套各类岩浆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把各类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联系起来,应用传统的地槽学说把各类岩浆岩划分为地槽早期、造山期和造山期后三大共生组合,它代表了20世纪中期大地构造学和岩石学的重要进展,触及了岩浆岩分布的一些实质问题,但仍不能全面解释产出规律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

即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①拉斑玄武岩系列②钙碱性系列③碱性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1、拉斑玄武岩系列(TH)本系列包括大量基性(拉斑玄武岩)少量中性岩(冰岛岩,富Fe, 低K, 低Al)和更少量的酸性岩(铁质英安岩、流纹岩)。

化学成分:SiO2:48-63%;低钾:K2O<1%;TiO2含量低,NaO/K2O高达5-40% , Rb、Sr、Ba、Th、U、等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很低(Rb=1-30ppm),Sr=100-300ppm,Ba=10-100ppm矿物成分:主要暗色矿物:辉石、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本不含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斑晶为钙长石-培长石、基质为拉长石)拉斑玄武岩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形成于拉张和弱挤压应力状态下,其分布极广,按形成环境不同分为:(1)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2)岛弧拉斑玄武岩(3)大洋岛拉斑玄武岩(4)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2、钙碱性系列(CA)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岩。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测试题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测试题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测试题一、选择题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A 四大板块B 五大板块C 六大板块D 七大板块答案:C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2、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A 地壳比较稳定B 地壳比较活跃C 没有火山地震D 只有张裂拉伸答案:B解析: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运动的形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A 板块内部B 大陆内部C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D 海洋内部答案:C解析: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所以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4、下列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无关的是()A 喜马拉雅山脉B 阿尔卑斯山脉C 安第斯山脉D 乌拉尔山脉答案:D解析: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乌拉尔山脉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其形成与板块运动无关。

5、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是()A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不断碰撞挤压B 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不断张裂拉伸C 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不断张裂拉伸D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不断碰撞挤压答案:B解析: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这两个板块不断地张裂拉伸,导致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6、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A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B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C 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地壳稳定D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答案:A解析: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7、下列地理现象中,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A 昼夜更替B 四季变化C 海陆变迁D 太阳东升西落答案:C解析: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海陆的变迁。

板块类问题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板块类问题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1.(8分)如图13所示,有一定厚度的长木板AB 在水平面上滑行,木板的质量m 1=4.0kg .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木板上表面距水平面的高度h =0.050m .当木板滑行速度v 0=3.0m/s 时,将一小物块C 轻放在木板右端B 点处.C 可视为质点,它的质量m 2=1.0kg .经过一段时间,小物块C 从木板的左端A 点滑出,它落地时的动能E KC =1.0J .小物块落地后,木板又滑行了一段距离停在水平面上,这时,木板左端A 点距小物块的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 1=0.90m .求:(1)小物块C 从木板的A 点滑出时,木板速度的大小v A ; (2)木板AB 的长度L .2.(8分)如图11所示,将工件P (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地轻放在以速率v 匀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的最左端A ,工件P 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然后从传送带最右端B 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 的长度L =7.5m ,B 距地面的高度h =0.80m. 当v =3.0m/s 时,工件P 从A 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 0=4.4s. 求:(1)工件P 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当传送带分别以不同的速率v (运行方向不变)匀速运行时,工件P 均以v 0=5.0m/s 的初速度从A 端水平向右滑上传送带. 试分析当v 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工件P 从A 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 保持不变,并求出对应的时间t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8分)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 =4.0 kg 、长度L =2.0 m 的木板,在F=8.0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 0=2.0 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 =l.0 kg 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4.(8分)如图12所示,一辆平板小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小车的左端放置一物块(可视为质点). 已知小车的质量M =8.0kg ,长度l = 2.0 m ,其上表面离地面的高度h = 0.80 m. 物块的质量m = 1.0 kg ,它与小车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0.图13图11现用F = 26 N 水平向左的恒力拉小车,经过一段时间后,物块与小车分离.不计小车与地面间的摩擦. 取g = 10 m/s 2,求: (1)物块与小车分离前,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2)当物块落地时,物块与小车右端的水平距离.5(8分)如图14所示,质量M = 1.0 kg 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长木板的右端放一质量m = 1.0 kg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0.现用水平恒力F = 6.0 N 向右拉长木板,使小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经过t = 1.0 s 撤去力F .小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没有从长木板上掉下.求:(1)撤去力F 时小滑块和长木板的速度各是多大; (2)运动中小滑块距长木板右端的最大距离是多大.6.(8分)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长木板,质量M=2.0kg ,在长木板的最右端有一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1.0kg ,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小滑块与长木板一起以v 0=2.0m/s 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如图12所示.某时刻起对长木板施加一个F =12N 的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长木板滑动.若长木板足够长,求:(1)水平恒力F 作用后,小滑块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2)小滑块向左运动的过程中相对长木板移动的最大距离.7.(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 ,长度L = 1.0 m .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 = 1.0 kg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 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2)假设只改变M 、m 、μ、F 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8.(8分)如图15所示,水平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 = 0.8 m. 质量m = 0.2 kg 的小物块(可以看作质点)放在桌面A 端. 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F =0.8 N 的水平向右的恒力,小物块从静止开始运动. 当它经过桌面上的B 点时撤去力F ,一段时间后小物块从桌面上的C 端飞出,图12m图14v0 图12 图15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 = BC = 0.5 m,小物块在A、B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2,在B、C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1)求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2)某同学作出了如下判断:若仅改变AB段的长度而保持BC段的长度不变,或仅改变BC段的长度而保持AB段的长度不变,都可以使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图159 (8分)如图14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木板槽(两侧挡板的厚度忽略不计),质量M =2.0 kg,槽的长度L = 2.0 m.在木板槽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 = 1.0 kg.小滑块与木板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0.2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木板槽施加一个F = 10.0 N水平向左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槽滑动.(1)求小滑块滑到木板槽中点时速度的大小;(2)水平面光滑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木板槽与水平面间是有摩擦的,经测定木板槽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05. 如果使小滑块滑到木板槽中点时的速度与第(1)问所求速度相同,请你通过计算确定一种方案:即只改变M、m、F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实现上述要求(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图1410.(8分)如图17所示,质量M = 5 kg的平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平板的右端有一竖直挡板,一个质量m = 2 kg的木块静止在平板上,木块与挡板之间的距离L = 0.8 m,木块与平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4.(1)若对木块施加F =12 N水平向右的恒力,直到木块与挡板相撞,求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t ;(2)甲同学说,只增大平板的质量M ,可以缩短上述时间t ; 乙同学说,只减小平板的质量M ,可以缩短上述时间t .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哪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11.(8分)如图14(甲)所示,水平面上A 、B 两点相距6.25m ,一个质量为4.0kg的小滑块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自左向右滑动,先后经过A 、B 两点。

板块模型经典题目和答案

板块模型经典题目和答案

板块模型经典习题1.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 2的木块。

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

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 1和a 2,下列反映a 1和a 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 2.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 受到的摩擦力A .方向向左,大小不变B .方向向左,逐渐减小C .方向向右,大小不变D .方向向右,逐渐减小3.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 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 表示重力加速度)4.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

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水平面的运动情况为( ) A .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B .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C .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D .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5.质量为m =1.0 kg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 =3.0 kg 的长木板的右端,木板上表面光滑,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木板长L=1.0 m 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 =12 N,如图3-12所示,为使小滑块不掉下木板,试求:(g 取10 m/s 2) (1)水平恒力F 作用的最长时间; (2)水平恒力F 做功的最大值.6.如图所示,木板长L =1.6m ,质量M =4.0kg ,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质量m =1.0kg 的小滑块(视为质点)放在木板的右端,开始时木板与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给木板以向右的初速度,取g =10m/s 2,求: (1)木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2)使小滑块不从木板上掉下来,木板初速度的最大值.7. 如图3所示,质量M =8kg 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水平恒力F ,F =8N ,当小车速度达到1.5m/s 时,在小车的前端轻轻放上一大小不计、质量m =2kg 的物体,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求物体从放在小车上开始经t =1.5s 通过的位移大小。

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_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_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南海—印支古板块是一个裂解的前寒武纪地块,现大部分位于海水 以下: 1. 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钻孔打到前寒武纪陆壳基底,印支地块大面 积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盖层沉积在海南岛南端三亚地区见 到。 2. 三亚地区盖层寒武纪地层层序、沉积特征(稳定类型的碳酸岩 和碎屑岩)、含矿性与澳大利亚相似,推测当时南海古板块与 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 3. 古生代是南海—印支古板块北部陆缘带发育的主要阶段,包括 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构造旋回,石炭纪时南海古板块北部 陆缘带与华南古板块南部陆缘带仍存在13°的纬度差,海西后 期,南海—印支古板块裂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并于白垩纪 (中期)与欧亚大陆拼贴。 晚白垩—喜山期南海—印支古板块裂解解体,南海打开。南海盆地 的扩张根据海底磁异常条带有两期: 早期:形成西北海盆,磁异常条带呈北东——南西向,时间 25~30Ma 晚期:形成中央海盆, 磁异常条带近东西向,时间17~23Ma
(一)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古板块
包括了飘浮在古亚洲洋中的各大小陆块, 如伊犁、中天山、准噶尔、吐一哈等。 包括了中哈萨克斯坦一北天山及巴尔喀什 一准噶尔等广大地区。
AR TS JS SL WD DB
这些古陆块位于古亚洲洋以北。 性质有不同认识: 1. 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大陆边缘。与西伯利 亚板块具有亲缘关系。 2. 为一系列独立古陆块,各陆块间及与西伯利 亚板块之间表现为多旋回开合演化,较明显 的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快与北部的西伯利亚古 板块之间沿阿尔曼泰缝合带发生两次开合运 动,缝合时间分别为早古生代末和晚古生代 中期(C1末期)。与南部的塔里木—华北古 板块沿中天山北缘或南天山(李锦轶)—西 拉木伦缝合带对接,最后对接时期为晚古生 代中期( C1末期)。
第五章 中国古板块构造
一、中国古大陆板块组成 世界一些大陆往往有统一的克拉通,如北 美是以北美克拉通为主体、欧洲是以俄 罗斯克拉通为主体。 中国乃至亚洲并不存在统一的巨型前寒武 纪克拉通,而是由一些小克拉通和众多 的微陆块(microcontinent)及其间的造 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composite continent)

板块构造练习题(含答案)

板块构造练习题(含答案)

板块构造一、选择题读“汾渭平原地区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岭北坡较陡,南坡较缓B.汾渭平原属于冲积扇平原C.汾渭平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D.鄂尔多斯地块构造运动活跃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风力作用C.外力作用D.流水作用3.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读板块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④段板块界线中,与其它三段板块界线类型不同的是()A.① B.②C.③ D.④5.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多火山活动,图中与此相关的板块是()A.a B.b C.c D.d6.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脉读某区域板块示意图,回答题。

7.图中①、②、③、④段边界属于生长边界的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图中a、b、c、d所在板块绝大部分为海洋的是()A.a B.b C.c D.d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回答题。

9.下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的是A.阿拉伯半岛B.印度半岛C.中南半岛D.拉布拉多半岛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海将会不断扩大B.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大C.太平洋将会进一步扩大D.大西洋将会减小11.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12.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①裂谷或陡崖②向斜和背斜③山岭或谷地④高大的山脉或沟谷、河流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13.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14.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A.扩大B.缩小C.不变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15.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16.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同步练习(含解析)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同步练习(含解析)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A.全球有六大板块B.板块内部较稳定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D.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2.甲地处于两个板块交界地带,乙地处于板块内部,对比甲乙两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地壳运动比较活跃B.乙地地壳运动比较活跃C.甲地不易发生火山地震D.乙地多火山地震分布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C.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A.地中海B.大西洋C.红海D.印度洋5.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B.岩石圈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联合而成C.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是印度洋板块D.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内部比较活跃6.下列地理事物因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是()A.东非大裂谷B.红海C.海沟D.大西洋7.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说”的说法是()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大陆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其中正确的是()①小黄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

②小洪认为: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③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④小张认为: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⑤小徐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识,也分为三层。

A.①②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9.我国主要位于()A.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大西洋板块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C.目前,地震学家能准确测量出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地震,并正在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D.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地球构造理论11.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第五章 大地构造学(克拉通、裂谷)

第五章 大地构造学(克拉通、裂谷)

大陆克拉通(地台)基本地质特征
• • • • • • 形态成面状,不规则,地形简单,平坦,常 呈高原、平原、盆地 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基底,上部为盖层盖 层,盖层与基底之间以角度不整合面分开 盖层沉积为稳定类型沉积建造 岩浆活动微弱 构造变动微弱 盖层基本无变质作用,或变质作用极为微弱
大陆克拉通的基本结构 ——双层结构
Distribution of the Oldest rocks and zircons in China
四种不同意见
1. 花岗质壳(Si-Al质岩石):地幔部份熔 融分离上升形成的Si-Al薄壳 2. 安山质壳:理由是现在地壳平均成分为 安山质 3. 斜长岩:与月岩对比,月岩浅色斜长岩 年龄44-45亿年;暗色玄武岩年龄31-39 亿年 4. 玄武岩:地幔部分熔融分异出玄武岩岩 浆
克拉通内盆地—沉积盖层
系指位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的盆地。发育于 克拉通边缘或内部,可以表现为凹陷,也可 以表现为断裂控制的裂谷或拗拉谷
大陆克拉通(地台)典型沉积建造 ——内克拉通盆地沉积
• • • • • 石英砂岩建造 石灰岩建造 碎屑含媒建造 膏盐建造 红色碎屑岩建造
克拉通内盆地地层层序及边界不整合研究
盖层:沉积较薄,岩相变化不大,稳定类型 沉积,产状平缓,地壳运动为大面积的缓慢 的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微弱,很少受变质作 用 基底:活动类型沉积,构造复杂,深成岩系 发育,深融作用普遍,区域变质作用强
大陆克拉通基底—前寒武纪地质
1. 原始地壳性质: 有年龄的地球最老岩石记录为36-38亿年,最 老的碎屑锆石年龄有41亿年。 推测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左右(与月岩对比) 问题:46亿年至40亿年左右地球外层性质如何?
太古宙地壳演化在很大程度上涉及高级变质岩区与花岗-绿岩带之 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多种观点: 1. 传统槽台观点 马杏垣对华北地台基底演化的认识: 陆核-萌地台、萌地槽-雏地台、雏地槽-原地台、原地槽-地台、 地槽 2. 陆壳裂陷观点 Anhaeusser设想,绿岩带是沿陆壳与洋壳交界的主要断裂带形成的, 或是在不稳定的硅铝质原始地壳上的平行断陷槽 Glikson认为高级变质体是在绿岩带之后或同时形成的壳内根部 3. 均变的板块构造观 以Windley为代表,认为现代板块构造观点完全可以运用于早前寒 武纪地壳演化。绿岩带相当于边缘海盆地、裂谷或原始洋中脊; 高级变质地体与岛弧带类比。 4. 非均变的板块构造观 以Goodwin和Kroner等为代表,承认板块构造在太古宙已经存在, 但不同时期板块作用方式有其特殊性。 Kroner的有限板块构造模型:地壳薄,小规模地幔对流,地壳分裂 形成绿岩带,根部高级变质,闭合发生挤压褶皱,这一过程无 需俯冲带出现。

板块构造练习题(含答案)

板块构造练习题(含答案)

板块构造一、选择题读“汾渭平原地区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岭北坡较陡,南坡较缓B.汾渭平原属于冲积扇平原C.汾渭平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D.鄂尔多斯地块构造运动活跃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风力作用C.外力作用D.流水作用3.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读板块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④段板块界线中,与其它三段板块界线类型不同的是()A.① B.②C.③ D.④5.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多火山活动,图中与此相关的板块是()A.a B.b C.c D.d6.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脉读某区域板块示意图,回答题。

7.图中①、②、③、④段边界属于生长边界的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图中a、b、c、d所在板块绝大部分为海洋的是()A.a B.b C.c D.d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回答题。

9.下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的是A.阿拉伯半岛 B.印度半岛 C.中南半岛 D.拉布拉多半岛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海将会不断扩大B.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大C.太平洋将会进一步扩大D.大西洋将会减小11.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12.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①裂谷或陡崖②向斜和背斜③山岭或谷地④高大的山脉或沟谷、河流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13.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14.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A.扩大B.缩小C.不变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15.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16.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板块构造
一选择题
1. 魏格纳在系统总结当时地学有关资料后认为,在()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他称之为泛大陆(Pangaea或联合古陆).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2. 泛大陆形成以后,沿古地中海分裂为北方的()古陆和南方的()古陆,并逐步分裂为若干陆块,四散漂移拼合,逐渐形成现今的各个大陆。

劳亚,冈瓦纳
冈瓦纳,劳亚
3.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为()。

离散边界
会聚边界
碰撞造山边界
转换边界
4. 全球板块可划分为若干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

其中,大板块包括()。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阿拉伯板块
非洲板块
那滋卡板块
南极洲板块
欧亚板块
澳洲-印度板块
菲律宾板块
5. 大陆边缘分为()。

其中()是由离散型边界形成的陆壳与洋壳之间的没有相对运动的大陆边缘;()为大洋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两板块之间有显著相对运动形成的构造组合。

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6. 按照现今流行的认识,地球外壳的构造作用,主要取决于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

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的动力状态主要以“地幔对流”(mantle convection)和“地幔柱”(mantle plume)两种方式为主,它们可能同时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又有主有次,控制着地球外壳的构造变形。



7. 根据海底扩张说,地幔存在巨大的对流体,大洋中脊的轴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

上涌物质冷凝并伴随涌出物质向外推开,造成洋底不断扩张;大陆之下地幔的上涌导致陆块裂解,形成裂谷,并向洋发展;海沟是地幔对流的下降区。

洋底在中脊处产生,而在海沟处消亡。



8. 转换断层发育在被错开的洋脊之间,随着洋脊的持续扩张,断层两盘的位移是持续增加的。



9. 板块构造学说的问世,曾经对各种传统的地学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现在研究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可完全应用于大洋和大陆地质的研究。



10. 洋脊是绵延全球大洋海底的巨大山脉,在大西洋,它平分大西洋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故又称为大西洋中脊;在太平洋,它偏于东侧,称为太平洋洋隆或东隆;在印度洋,它在平面上呈倒“Y”字型,其西南支与大西洋中脊相联,东南支与东太平洋隆相接。

大西洋中脊向北经过冰岛向北冰洋延续。



二简答题
1.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主要证据和主要面临的问题?
(1)主要内容:
①大陆由较轻的硅铝质岩石组成,漂浮在质量较重的硅镁质洋壳之上,其中洋壳具有粘性。

②地球形成早期,硅铝质岩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后来由于收缩形成泛大陆(Pangaea)并被泛大洋包绕。

③中生代(J)开始,泛大陆裂解,造成陆块在洋块上漂流。

(2)主要证据
①在地形地貌方面,大西洋两岸、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等大陆边缘有着很好的可拼合性。

②岩石和构造的拼合与对接。

以大西洋两岸的情况为例,西边是北美洲和南美洲,东边是欧洲和南美洲。

总体来看,由北而南,两边都是两头老,中间新。

北美洲的北部、格陵兰和北欧都是主要由寒武纪以前古老岩石形成的地块;南端南美洲的东部和对应的非洲西部以及非洲的大部分也都是古老的地块。

另外,许多地质学家指出,北美东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在地质上是一系列下古生代岩层所形成的平行于山脉走向的褶皱带,这个褶皱带向东北延至纽芬兰一带转成北北东方向,与隔着大西洋具有类似特点的苏格兰褶皱带遥相对应,正好可以拼接起来。

③生物学证据,最著名的例子是冈瓦纳古陆上的古生物。

远隔重洋的非洲、南美
洲、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地在二叠纪早期具有相同的古生物。

④古地磁学证据,通过岩石剩磁方向的测定可以求得岩石形成时地磁极的位置。

“极移”现象只能用大陆漂移来解释。

⑤古气候数据,在印度、南美洲、非洲等属于冈瓦纳古陆的大陆上都有二叠纪的冰碛层,因此推测二叠纪早期发生过冰川活动,是一次大冰期。

(3)主要问题
①大陆漂移的机制。

大陆漂浮在洋壳之上无资料直接证实。

②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机制。

根据地球物理学的计算,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潮汐力要比大陆发生漂移所需要的力小若干个数量级,大陆漂移驱动力的问题在定性和定量上都缺少说服力。

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则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原则
①固体地球外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圈层,即上部刚性岩石圈和下部塑性岩石圈(软流圈)。

②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由不同类型活动边界(离散、会聚和转换)分隔的若干大小不一的岩石圈板块,板块在软流圈上运动,具刚性。

③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做大规模水平运动,可用欧勒定律描绘为球面上的绕轴旋转运动,在全球范围板块沿离散边界扩张增生、沿会聚边界消亡,二者互补,保持地球在半径不变下的动态平衡。

④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可能是地幔的对流。

(2)主要存在问题
作为驱动板块运动的地馒对流至今仍未得到确切的证实,这也是板块构造学说先天性不足的表现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的确立主要基于对大洋的研究,对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动力学问题未能进行深入探讨。

正如P?莫尔纳(1988)所述“板
块构造各个定量方面的应用则既显示板块构造运用于大陆区的全部能力,也暴露出板块构造的局限性,它不能像描述大洋区板块运动那样,精确定量地描述大陆的变形运动”。

同时也揭示了一些板块构造学未能解释或难以解释的地质现象。

如:
①大陆板块具有深的地幔根,大陆板块运动必将受阻;
②标志着大陆板块之下有软流圈的地震波低速带似乎在大陆之下并不是普遍存
在的,即大陆岩石圈和下伏地慢之间并不普遍存在软流圈这一个岩石圈板块漂移运动的力学拆离带;
③西太平洋的磁异常条带图案与板块构造学说的磁场反向解释存在一定矛盾;
④深海钻探计划揭示洋壳年龄并非与离洋脊距离呈严格的线性关系,显得较分散;
⑤在大西洋中脊附近发现有15~16亿年前的花岗岩、中侏罗世浅水灰岩;
⑥许多岩浆和火山弧、岩基、裂谷、沉积中心和褶皱向东迁移;?
⑦大洋中许多无震山链把大洋中脊和其东部大陆连接起来;?
⑧Meyerhorf等(1992)认为侧向扫描声纳技术对洋中脊最新研究展示的平行于洋脊的线性断层、断裂和裂谷系统(有的断裂呈雁行排列)反映的洋脊深部流体是沿洋脊方向的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的洋中脊侧向扩张相悸。

3. 板块构造学说近年来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
经典板块构造(1968)
1、固体地球上部可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2、岩石圈分为有限的几个大的和中等的板块。

3、岩石圈板块处于相对运动之中,主要构造和岩浆活动都集中在它们的边界上。

4、板块运动符合欧拉定理。

5、板块的相对运动存在三种类型,以裂谷及扩张为代表的离散,以俯冲和碰撞为代表的汇聚,以及转换运动。

6、大洋中的扩张作用被其边界俯冲作用补偿,因此,地球半径和体积保持不变。

7、板块运动源于地幔对流产生的拖拉作用。

现代板块构造(1993)
1、固体地球上部可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但岩石圈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均一,而是分层的,而且软流圈在横向上、厚度和流变学都有变化。

2、岩石圈可分为大的、中等的和小的板块,板块在水平和垂向上都不均匀。

3、岩石圈板块的水平运动在是相对的。

固然主要构造和岩浆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边界上,但在板块内部也确有显示。

4、板块运动符合欧拉定理。

5、板块运动存在三种类型,裂谷作用和扩张作用代表离散,俯冲、仰冲、折返、碰撞和沿横推断层运动代表汇聚,以及转换运动。

6、大洋中的扩张作用不能自动地被俯冲作用补偿,因此地球的半径和体积呈脉动式变化。

由于地壳的冷却作用,地球半径和体积缓慢地减小是可能的。

7、板块运动不仅源于对流的拖拉,而且也源于脊推 (ridge- push)和板拉(slab- pu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