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那么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陶渊明诗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积极发言)那么关于陶渊明我们也已经不陌生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歌,感受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丽和他深刻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这首诗歌。

(板书标题)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三、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

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

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二、文本知识1.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短歌行》别解《短歌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短歌行》别解《短歌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别解《短歌行》曹操的《短歌行》共八节16句。

抒写他渴望求得贤才,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

每句诗的内容不难理解,但要理解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就很费脑筋了。

八节诗似乎使人感到不很连贯,从而影响了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其实诗也是要求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短歌行》的八节诗到底有什么联系,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整体的呢?笔者认为,从第六节入手,再综观全诗,便不难看各节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说,“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两句是说,诗人的一个老朋友,也是他渴慕已久的贤人,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来探访诗人。

久别重逢,诗人便设宴款待他。

从表述的内容看,这一节明显是叙事。

我们要紧紧地抓住这一事件,以此来串联其余的几节。

我们发现,第一节有“对酒当歌”的句子,第二节有“慨当以慷”的句子,第四节有“我有嘉宾”的句子,第五节和第七节的景物描写又有所照应。

因此,可以初步认为,《短歌行》当是写诗人与一个来访的旧日老友饮酒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一节:是诗人在酒宴上,饮酒生情的情景。

诗人和老朋友边饮边歌,感慨人生短暂,自己还未有所建树便已濒临老境了。

第二节:举杯消愁愁更愁。

与朋友见面,诗人向朋友倾吐了自己的心声,得不到贤才的苦恼愈发时时袭上心头。

便痛饮高歌,借着这酒浇胸中之块垒。

第三节:这是对来访的朋友说的话。

诗人指着朋友的衣服说,像你这样有贤能的人啊,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就是为了你们的缘故,我至今还常在嘴边儿念叨那些贤人的名字。

第四节:这是写诗人因朋友来访而感到的快乐。

你来了,我的心愿正在变成现实,来吧,我弹瑟,你吹笙,咱们痛痛快快地宴饮一番。

第五节:此时,诗人放下刚刚一饮而尽的酒杯,徐徐转过头来,窗外,正有一轮皎皎的明月。

诗人举头凝视良久,看到明月在天,想到,这明月不易摘取,正如人才也不易得到一样。

不禁忧从中来,如丝如缕。

第六节:这是对朋友说的话。

可是贤人毕竟还是来了,朋友远道而来,诗人非常感动;久别重逢,唯有痛饮一番,才见得旧日情深。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下列各句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巅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僻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D.契阔谈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答案:B解析:A项“巅”应为“颠”;C项“僻”应为“譬”;D项“反”应为“返”。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契阔谈,心念旧恩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答案:A解析:“厌”通“餍”,满足;“”通“宴”,欢饮。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A.鸷鸟之不群.兮 B.乌鹊南.飞C.足以荣.汝身 D.夙兴夜.寐答案:A解析:A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B、D为名词作状语,C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其他项读音、意义不同的是( )A.采之欲遗.谁B.留待作遗.施C.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路不拾遗.答案:D解析:A、B、C读“wèi”有“赠送”之意;D项读“yí”,意思是“遗失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B.汝岂得自由..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答案:C解析: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D项,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保存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韵律,节奏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采取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应当答案:C解析:A.存:问候,怀念;B.韵:本性、气质;D.当:对着。

7.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些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________的《________》。

外国诗二首课后反思

外国诗二首课后反思

外国诗二首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两首外国诗歌,分别是《The Road Not Taken》和《Sonnet 18》。

这两首诗歌选择了不同的主题和写作风格,让我们对外国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两首诗歌,我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深深被《The Road Not Taken》中描绘的抉择所触动。

诗人通过描述人生中一个简单的选择,表达了人生道路的分岔和抉择对我们人生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需要做选择,而这些选择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这首诗歌让我明白做出选择并不容易,但我们必须承担后果并学会从中成长。

另外,《Sonnet 18》则通过比喻的方式将爱情与自然相结合,表达了对爱人的赞美和珍贵。

诗中的比喻和意象让我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情感和热爱,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种浪漫的表达方式让我体会到诗歌的美妙之处,让我深信诗歌是一种高尚的文学形式,能够触动人心。

通过学习这两首外国诗歌,我也意识到了诗歌的语言之美和表达深度。

诗歌可以通过简洁而直接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意义,每一个字眼都充满着谨慎的选择和深思熟虑。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的精准和哲思。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课堂学习,我对外国诗歌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认识。

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让我深深着迷,也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做一道选择题: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确实,我们有的人喜爱做官,一生都在名利场上角逐,或伤痕累累或收获多多;有的人喜爱过平淡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悠闲自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事哲学,追求的自然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是如何抉择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

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1)领悟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2)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知识链接】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静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

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信息筛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二、合作探究1.探讨“从哪里返回”这个问题。

(l)“尘网”“樊笼”比喻什么?(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探讨“为什么要返回”这个问题。

(1)那么,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2)哪一句是点题句?(3)归西圈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3.探讨“回到哪里去”这个问题。

(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三、诗句鉴赏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淡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外国诗三首四川省仪陇县第二中学唐鸿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要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

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知识积累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基础字词氓.(méng)之蚩蚩匪我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尔卜尔筮.(shì)自我徂.(cú)尔咥.(xī)其笑矣及尔偕.(xié)老隰.(xí)则有泮.(pàn)静女其姝.(shū)俟.我于城隅(sì)搔首踟蹰..(chí 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yí) 彤管有炜.(wěi) 自牧归荑.(tí)说怿女..美(yì rǔ)将.(qiāng)子无怒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渐车帷裳.(cháng)将.(j iāng)军赴汤.蹈火(tāng)循序渐.进(jiàn)衣裳.(shāng)大将.(jiàng)2.通假字于.嗟鸠兮(于,通“吁”,)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与子同泽.(泽,通“”,内衣)爱.而不见(爱,通“”隐藏)说.怿女美(说,通“悦”)自牧归.荑(归,通“馈”,赠)3.古今异义至于..顿丘(至于:古义:到达;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秋以为..期(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渐.车帷裳(渐:古义:浸湿;今义:逐步)总角之宴.(宴:古义:欢乐;今义:酒席)爱而不见..(不见:古义:不出现;今义:看不见)4.一词多义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就是)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既见复关(已经)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既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壬之秋,七月既望。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示范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二 示范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

7 诗三首教材概述《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亲人。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整首诗,让人不能不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的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的把握。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园田的缘起。

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一)林芳华,现执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本文曾发表于《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7期【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宜先讲究章法——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三首唐诗为例

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宜先讲究章法——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三首唐诗为例
高 中 阶 段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教 学 有 如 下 内 容 : ( )重 视 背 诵 和 入 室 ,一 窥 诗 歌 鉴 赏 的 堂 奥 ,这 样 才 对 切 实 提 高 他 们 的 诗 1
有 感情 地诵 读 ; ( )辨 析诗 歌的抒 情方 式 ,抒情 与写 景 歌鉴 赏能力有 帮助 。高 考试卷 中诗 歌鉴赏 的两个考题 的设 2 的关系及其表达效果 的探讨 ; ( )提倡并练 习对诗 歌进 行 计 ,大多数 没有从 高中生的实 际出发 ,而是 从专 家的角度 3
多元解读 ; ( )要求 掌握 比兴手法 ; ( )划 分诗句 的节 来 赏析诗歌 的 。因此 ,所设的试题 显得 空而 大 ,深 且难 , 4 5
由于 大 多 数 高 考 复 习 资 料 的 编 者 , 为 了 让 高 中 学 生 快
学者,其鉴赏也理应先讲究章法 。无独有偶,诗词鉴赏家喻 上 看 ,讲 究 章 法 教 学 要体 现 出针 对 性 首诗的章法 ,譬如说某诗是如何切题 、点题的,又是如何跳 速适应解 答高考诗 歌鉴赏试 题的需要 ,罗列过于 专业化 的 出题 目去写的;在 “ 作法”的介绍 中析层次,讲 写法 ,说缘 系统而全 面的诗歌 理论知识 ,过分追求 诗歌鉴赏 的难度 ,
为什 么 以诸位 诗词专 家都对章 法情有独 钟呢 ?因为章 某资料I给 高中生开列的诗歌鉴 赏的讲授 内容就有 : ( ) 1 1 法是 作者谋篇 布局 、惨 淡经营 的匠心独运 的体现 ,还是诗 注意诗的形象分析 ( 、事 、景 ); ( )分析诗歌 的语 言 人 2 歌表 情达意 的凭借 ,更是读者 “ 文 以入情 ,沿波 讨源 ” 披 鉴赏 诗歌 的不 二法 门。作为高 中生 ,如 果能够 明了古典诗 境 界;而这种 境界正 是他 们鉴 赏中 国古 典诗歌 ,体 会诗人 ( 炼字 、炼句和风格剖析 ); ( )注意对表达技 巧的分析 3 ( 抒情手 段的直接 、间接 ,描写手段 的正与侧 ,虚与 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3课《当你老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3课《当你老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诵读诗歌,领略“抒情”诗歌的魅力过程和方法: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学会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爱情的圣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在诵读中领略“抒情”内涵,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教学方法:诵读探究鉴赏设计说明:《外国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当你老了》是其中诗歌鉴赏部分的第二单元的第三首诗。

第二单元导读标题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抒情都是诗歌的基本特征,因此要引领学生读懂外国诗歌,同样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鉴赏外国诗歌也要通过品读意象,把握表现手法来鉴赏诗歌抒情的方式。

鉴于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把鉴赏如何自然地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同时将这个问题作为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以期达到更好地鉴赏目的。

语文课标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热身:播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带入情境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是水木年华的成名作《一生有你》,动人的歌词和自然的旋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年华飞逝的岁月里,凄美而浪漫,温情而青涩的故事。

它的歌词来源于当代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著名诗歌《当你老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感悟作者的情怀。

板书文题二、背景介绍(ppt展示)1.作者简介:叶芝(1865-1939),四个关键词介绍:爱尔兰:爱尔兰的身份和民族意识使叶芝找到了创作源泉,也给予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耀。

诗歌: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7 诗三首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7 诗三首 含答案

7诗三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导学号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荷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第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E.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诗歌采用比喻的手法,用芙蓉花赠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

解析D项,“含蓄”的说法不当,诗歌的结尾两句,是直抒胸臆。

E项,“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芙蓉”是诗歌中的一个美好意象,诗人用这一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答案DE2.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有不连贯的地方,似乎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变化的?解析对这首诗结构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

正是因为这看似不连贯的结构,才造成了蒙太奇般的审美效果。

参考答案既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

前一种理解,诗歌的后半部分为虚写;后一种理解,诗歌的前半部分为虚写。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4题。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第7课 *诗三首乐观地生活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乐观是失意后的坦然,使你不会迷惘;乐观是挫折后的不屈,使你更加坚强;乐观是困苦中的从容,使你更有思想;乐观是艰难时的信念,使你充满希望;乐观是贫穷时的力量,使你拼搏向上;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使你更加强壮。

拥有乐观,就可以健康成长;拥有乐观,就有了奋进的力量;拥有乐观,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拥有乐观,就有了希望的曙光;拥有乐观,就能够创造明天的辉煌。

魏武帝——曹操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封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风慷慨悲凉。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写诗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不受束缚,独辟蹊径,并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曹操主要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

后人辑有《曹操集》。

一代归隐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内容】【素材积累】(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被称为________。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 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4: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4: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含答案)

诗三首《短歌行》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学习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领袖。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 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 第1课时

《诗经》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诗经》及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风格。

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了解四言诗的特点和重章叠句的形式2.训练朗读古诗的能力。

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三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前两章。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诗作体察我国西周和春秋时代劳动人民婚姻恋爱、劳动战斗的生活现实,感受卫国战士英雄主义精神、青年男女对爱的向往和弃妇对负心汉的痛心。

●重点、难点疏解诗句,理解诗意,欣赏艺术,培养鉴赏能力。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1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

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X,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赞美》那么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艺术而艺术。

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就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某某,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诗三首[背景材料]一、《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晬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X。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X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X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诗品。

古诗》〕,但今存仅30多首,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

在梁、陈时,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已有异议。

X勰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篇,那么傅毅之词。

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指曹植、王粲〕所制。

〞〔《诗品》〕大约由于“疑莫能明〞,萧统《文选》把所选19首诗都归之无名氏,然而徐陵《玉台新咏》却又把其中的8首确定为枚乘《杂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
1.在《致大海》一诗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答案】①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②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2.浅析《致大海》一诗体现出来的诗人创作的思维流程。

【答案】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

诗人把岛、岩石想像成凝固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统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3.《篱笆那边》一诗的叙事语言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以童真的口吻来叙事,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纯真生活的思想感情。

4.《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的意象排列有何特点?
【答案】这首诗没有空泛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意象层层递进,其排列组合具有独创性,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讨论
如第4题,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创造了丰富的意象,诗人用哪些意象比喻自己,又用哪些意象比喻恋人?这样设喻,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有不同的见解)
【答案】比喻自己用:“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

比喻恋人用:“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

反映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甘愿为了恋人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思想感情。

(可有多样解读,如下)
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恋情的深挚,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也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献身的精神。

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