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word版本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2.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3. 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对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重要性和价值;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注意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3.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观点;4. 对比分析: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5.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4. 选择一篇现代文,尝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改写。
2024年《劝学》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案简介2024年《劝学》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科目:高中语文教学年级:高一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劝学》是东汉时期文学家杨雄所写的一篇散文,劝诫学子们要勤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文章结构分析:导入-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结尾。
3.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
4.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二、第一课时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2.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解释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第二课时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论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在写作中运用所学到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熹及其作品《劝学》。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实践:(1)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议论文。
(2)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劝学》。
2. 根据课堂所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议论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劝学》的背诵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劝学》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劝学》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劝学》的文言文原文阅读与解析。
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讲解。
3. 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与举例。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言文原文进行讲解,解释重要词汇和句式。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原文:学生自读《劝学》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词汇和句式:对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并欣赏其效果。
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6. 总结与作业布置: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估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情况。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2.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1. 《劝学》原文文本。
2. 相关注释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劝学》主题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劝学》相关话题的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一上册语文劝学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内容,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领会文章的逻辑结构。
3.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劝学》的内容主旨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引出《劝学》的主题。
2.介绍作者荀子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带领同学们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同学们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使同学们掌握文章的逻辑结构。
四、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就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讨论,如“学不可以已”等。
2.分组讨论,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2.引导同学们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如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如何运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三、写作训练1.以“劝学”为主题,要求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同学们相互交流写作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2.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旨、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引导同学们关注文章的实践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实践意义,如如何将文章的观点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2.分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等,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
三、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如何将文章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2.分组讨论,同学们相互交流实践心得,分享成功案例。
2023最新-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劝学》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3篇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劝学》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劝学》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课时篇一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劝学》的文意和中心思想。
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文章中关于学习和成长的启示。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悉《劝学》的文句,理解文意。
修辞手法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文学特色讨论: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韵律、对仗等文学特色。
课文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背景。
第二步:课文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第三步:重点句段解析,深入分析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第四步: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和现实意义。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布置作业。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回答,促进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劝学》原文。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文章、评论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2 教学材料课文朗读录音: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展示课文分析和讨论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课后作业批改: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个性化的评语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进度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计划本章节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学过程:包括课文朗读、修辞手法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
5.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课文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能够把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
(3)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翻译、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中的劝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理解并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2)文言文基本句式结构的把握。
(3)对《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词语。
(2)组内讨论,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文言文基本句式结构。
(3)解析文中特殊句式。
4. 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劝学精神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背诵《劝学》全文。
3. 写一篇关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心得。
五、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背诵检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3.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得,评价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劝学》的文意和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人生。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
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作者对学习和人生的看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翻译。
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
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讲解。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探讨课文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布置相关的作业。
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朗读与翻译:15分钟分析文章结构:20分钟探讨课文中的道理:15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考试与测验:定期进行考试或测验,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整洁,答案准确,能够做到按时提交。
考试与测验:成绩达到课程要求的标准。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第六章:课时安排与教学资源6.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文章哲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划分层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剖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理解文章内涵;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5.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问题;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态度和重要性;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收集荀子的其他著作,了解其学术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中“学不可以已”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文中重要词汇和论证方法的应用;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内涵的理解;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2. 情感教学: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3.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4. 激励机制:设立学习目标,对达成目标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2024年《劝学》的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案概述2024年《劝学》的高中语文教案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提高学生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4. 学会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重点:1. 《劝学》重点字词的含义。
2. 《劝学》的论证方法。
3. 名篇名句的默写。
教学难点:1. 《劝学》中难懂的文言文句子。
2. 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劝学》的字词含义、论证方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名篇名句的理解和应用。
3.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等。
2. 讲解:讲解《劝学》的重点字词、论证方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名篇名句的理解和应用。
4. 实践: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劝学》,理解文意。
2. 完成《劝学》重点字词的默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名篇名句默写: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评估学生对《劝学》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劝学》中的道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其他儒家经典著作,以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就《劝学》中的某些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3.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对《劝学》的解读和应用经验。
八、教学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能够翻译并背诵《劝学》的重要段落。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深入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义。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理解并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朗读《劝学》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词语解释:学习和掌握《劝学》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句子翻译:翻译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巩固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劝学》,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合作讨论,解决生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问题。
2.3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劝学》,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2.4 翻译与背诵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学生进行《劝学》的背诵,加强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
2.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劝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拓展讨论,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材:《劝学》文本(新人教版必修教材)3.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参考资料。
3.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劝学”文化;•感受古代先贤为人生奋斗和价值追求所作的呼吁与慷慨激昂的演说;•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责任感、内在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技能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劝学”文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品学”、“读书”、“修身”、“为政”四个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劝学”文化,了解古代先贤为人生追求与价值所做的呼吁和激昂演说,了解其对于当今学习文化与竞争文化的启示。
2. 阅读古文《劝学》教师通过解读文言文《劝学》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文化背景和意图等方面,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并运用古文中的文化常识和生活道理。
3. 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具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学习方法和工具,包括如何设置学习计划、如何整理复习笔记、如何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来辅助学习等方面。
此外,对于中考、高考备考学生,还需特别指导学生有效的应试策略和考试技巧,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教学重点1.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劝学”文化,理解文化传承对于个体的影响;2.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具,掌握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3.掌握文言文语言特点和基本阅读技巧,训练思考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和讲述,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2.师生共读文言文《劝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3.课堂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想碰撞;4.课外拓展活动,包括旅行、读书会和文学作品阅读等。
五、教学评价1.期末课程考核,包括文言文阅读、作文、口试等多个方面;2.个人成长记录,考察学生对于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应用;3.期末时间轴回顾,总结学生的重要学习历程和成长经历。
六、小结劝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优秀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解读和学习,可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学生们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方面找到方向和路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伟大精神。
高一语文《劝学》教学教案
高一语文《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文学背景和主旨。
2.掌握《劝学》中的名句及其寓意。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文学背景和主旨。
2.掌握《劝学》中的名句及其寓意。
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劝学》中的文言文难点。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劝学》的文学背景。
2.讲解课文(1)分析《劝学》的结构和主题。
(2)逐句解释文言文,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讲解名句“学不可以已”的含义。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学不可以已”?(2)分享自己对于勤奋学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讲解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含义。
2.课堂讲解(1)分析名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寓意。
(2)讲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哲理。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名句应用于实际生活?(2)分享自己对于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讲解名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寓意。
2.课堂讲解(1)分析名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含义。
(2)讲解名句“吾尝跬步以至千里”的哲理。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名句应用于学习生活?(2)分享自己对于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讲解名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含义。
2.课堂讲解(1)分析名句“学至于至善而止矣”的寓意。
(2)讲解名句“人皆曰我聪明,我独曰我愚蠢”的哲理。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名句应用于个人成长?(2)分享自己对于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模板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模板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的首篇。
该文主要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大量运用比喻,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来鼓励学习。
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劝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翻译、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文言文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文中表达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结构。
2. 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文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学习观念的优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
(2)阐述《劝学》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中的学习观念和人生哲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分析文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阐述其深层次含义。
5.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组织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强调《劝学》中的优秀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念。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劝学》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Word最新版)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通过整理的《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一、学习目标:1、能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词、古今异义词,识记通假字,准确指出文言现象。
2、梳理文脉,明确文旨,并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手法。
3、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学习观。
4、背诵全文。
二、自主学习资源:1、课本注释与工具书。
2、网络资源(查阅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
) 三、学习任务:阅读链接(要求能说出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并背诵名句。
)(1)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是“ ”的意思。
(3)名句分享: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聚焦目标1】基础知识整理。
方法:“你”出题,“我”来答,生生互查。
通假字: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在文中勾出) 【聚焦目标2】文本研习理脉明旨(一)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有声有色地讲述本文各段的意思。
(疏通字句,翻译文本) (二)精读文章,把握文旨。
劝学电子教案word精品
第周星期年月日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 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 “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 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 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 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 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1) 学生齐读第2段。
(2) 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 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
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 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 过错(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明确:蓝----青胜于 輮 绳(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他们是 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 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 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人教版高一语文《劝学》教学设计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0-03-15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荀子·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从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
“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
”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劝学》教案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谢素华2009、2、18教材说明《劝学》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一专题的第二篇。
这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
体现了荀子散文体制宏大、说理形象、论辩有力、逻辑性强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方法五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四、学生读课文。
(五读法)(一)一读课文,全班齐读,检查预习。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字词积累。
(二)二读课文,小组分段读。
要求:初步把握教材内容,能够准确回答所提问题。
(三)三读课文,用心默读。
要求:1、掌握、积累"劝、中、疾、致、假、绝、兴、用"8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方法:把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圈画起来,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把问题解决。
(四)四读课文,快速齐读。
要求:1、能够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方法:1、分小组分别找出二、三、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2、提问:说说作者用这些比喻句来说明什么道理?简要说说"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五读课文,背诵全文。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要求:通过反复朗读,最终能够背诵全文。
五、拓展探究。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家乡有句俗话:有儿有女不读书,不如在家养头猪。
这句俗话一语道破了读书学习是多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不仅能够提高的文化涵养,而且还能够改变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困惑,比如: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努力了学习成绩还不如同学,总觉得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好,甚至于怀疑自己的学习天赋不够等等。
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这就是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写的《劝学》。
(板书课题)[来源:Z,xx,]2、释题:《劝学》是《荀子》书中的第一篇, " 劝 " 是 " 劝勉 " 的意思。
它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学习目标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背诵全文。
三、简介作者及其思想以及作品1、学生看课本注① ,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但扬弃了孔子的消极成分,同时还批判吸收了其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
在学术上,他提出了"人性恶"的学说,认为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后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四、学生读课文(五读法)(一)一读课文,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字词积累(多媒体显示)槁gǎo 砺lì 臾yú 跂qì 舆yú 蛟jiāo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蟮shàn2、多音字木直中绳zhòng 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风雨不兴xīng 3、通假字。
(5个)輮以为轮通"煣"虽有槁暴通"又" "曝"知明而行无过通"智"生非异通"性"(二)二读课文,小组分段读。
(要求:初步把握教材内容,能够准确回答所提问题。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明确:①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学不可以已"。
②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题作者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来展开论述。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教师板书:[来源:学*科*网Z*X*X*K]学习的意义学不可以已学习的作用(中心论点)学习的方法、态度(三)三读课文,用心默读。
(要求:(1)掌握、积累"劝、中、疾、致、假、绝、兴、用"8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讨论合作。
(1)请分别找出2、3、4自然段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观点的重要语句。
(2)对找出的重要语句进行翻译。
学法指导:把重要语句圈画起来,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
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把问题解决。
[来源:学_科_网]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日:名做状,每日。
知:通"智",智慧。
而:连词,表示并列。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第三自然段:学习的作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来源:ZXXK]生:通"性",资质,禀赋。
假:借助。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第四自然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表示顺承,那么。
神明:精神和智慧。
焉:语气助词,了。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自然会获得,圣人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四)四读课文,快速齐读,理解鉴赏。
(要求:(1)能够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1、分小组分别找出二、三、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提问:并分别说说作者用它们来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说说"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有什么作用?2、鉴赏分析(合作探究)(1)第2段: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教师板书: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
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直木为轮""木受绳直""金就砺利":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
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在强调学习改造功能的基础上,承上而来其比喻又有了深一层的含意。
教师小结①:这5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结果。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利器就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因此说,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第3段:这一段作者也用了五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作用能够弥补不足。
(教师板书:弥补不足)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作者先用"登高博见"来比喻学习如登高之见广,非学不能广识。
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教师小结②这些比喻给告诉我们:人学习的天赋并无太大差异,如果说有差别,是因为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利用学习以弥补己之不足。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3)第4段: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教师板书:积累、坚持、专心)"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先从正面设喻,谈学习方法之积累。
欲有所得(风雨、蛟龙)必有所"积"。
同样,人如果能积累善行养成美德,自然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强调不"积"的坏处。
由"积"与"不积"的正反对照,自然就得出: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到质变的过程。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再次从正、反两面设喻,用骐骥与驽马对比,用锲舍与不舍对比,转而论学习贵在坚持。
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