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

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国历史中的丰厚道德资源,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我们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礼敬自豪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规范、行为等的总和。

我们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从情感深处真正接受,从行动上真正践行,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世界,守护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美德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这些观念和规范是传统社会精神生活的标识,体现着传统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华传统美德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流淌在革命精神中。

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独立富强的期盼、对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追求、对中华民族命运的责任担当、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奋斗,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在新的道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革命道德以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使命为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德规范,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传承。

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来源。

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

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价值支撑,也为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有益滋养,可为新时代人们认识道德现象提供智慧启迪,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人们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有益参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答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答题

绪论1、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二者的关系如何?答:是体现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国的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其基本内容是: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举什么样的旗,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居统治地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体系精髓,解决应具备什么精神状态和风貌的问题)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答: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5、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6、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在历史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1.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为什么说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是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想既信仰的两个侧面,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自身未来的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所以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非常重要,传统美德如忠诚、孝顺、诚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道德观念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构建。

两者在尊重人文关怀、奉献公益等方面有共同点,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纯正性与时代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相结合,是我们在建设美好社会、推动国家繁荣发展中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共同点、相互促进、纯正性、时代性、重要性、共同内涵、伟大复兴、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现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既有延续传承的关系,也有相互弘扬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两者的关系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进行继承和发扬,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推广。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2019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2019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2019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我和大家交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着重围绕“智”的话题展开。

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关于“智”的内涵;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三、学习引起的思考;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了解一下对智的解读,何谓智?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知”解,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第二个层次是它内涵:智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属于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

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视为“三达德”、“四德”、“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他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

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他的语言从行为的节制和的修饰、道德的认识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臵。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他是这样描述的:“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

提出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构成完整的道德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含。

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2017政治考点解析:中华传统美德

2017政治考点解析:中华传统美德

2017政治考点解析: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美德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题目:(多选)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A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B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C倡导言行一致,强调守诚信D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答案:D解题分析:中国传统美德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

体现了“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的精神。

因此D正确。

ABC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但是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2)1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题班会

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题班会
免浪费和奢侈行为。
自强不息
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是实现个 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 动力,不断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

厚德载物仁爱宽容
01
厚德载物
品德高尚,能够承担重任和使命。我们要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以
高尚的品德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进爱他人,善待生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关心他人的疾苦 和需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用爱心和 善意去对待每一个生命体。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通过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 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
通过班会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向 心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们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和精神需求,尽己所能为 家庭和睦做出贡献。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 人际交往的基石。我们要 树立诚信意识,遵守承诺 ,以诚待人,赢得他人的 信任和尊重。
礼尚往来,恭敬谦让,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们要注重礼仪修养,尊重 他人,以礼待人,营造和 谐的社会氛围。
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主题班会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19
目录
• 引言 • 中华传统美德概述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 • 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目录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行动方案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班会目的和背景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试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

试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

教学研究试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闫晓萍万斌2(1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伊犁师范大学法学院,新疆伊犁835000;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由课程目标决定,是课程目标逐级细化与不断聚焦,并以凝练、概括的形式具体化呈现的课程内容框架。

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内容来源,遵循时代性、适切性、针对性、寻本性的筛选原则,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构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的“六德十二目”。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德十二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山⑼。

其中经验的选择即我们选择哪些知识形成系统化的体系传授给学习者,承载着课程目标的导向,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前提和基础。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经验的选择即如何构建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内容框架),实现对已有传统美德内容的分类与统整。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由课程目标决定,是课程目标逐级细化与不断聚焦并以凝练、概括的形式具体化呈现的课程内容向度。

具体而言,德目在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为:用以规定某种品格、行为及人际关系应有状态的一系列经验性和社会历史性范畴。

中国古代有忠、孝、节、仁、义、礼、智、信等,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不同思想家论述也不同⑵矽)。

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传统道德德目,如何古为今用,就需要以“扬弃”的理念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筛选,以此确定德目的内容来源,并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目标中的教育内容与价值追求为指引建构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化德目。

一、明确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内容来源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积淀出的传统道德的精华,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与源泉,建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首先要明晰传统道德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 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社会关系的形成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
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依 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 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 • • • 神启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心性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 庸俗进化论:道德起源于动物本能的演化. 不可知论:道德起源是不可知的
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 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 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 不该来这里。”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 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 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在获得 大奖后即走上不归之路。
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新闻、“精彩 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 功能 规范 功能
调 节 功 能
道德的 主要功能 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
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影响 经济基 础
会产生道德。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都统一于人的生产实践。

2019考研政治冲刺思修高频考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2019考研政治冲刺思修高频考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现在已经是2019年考研的冲刺复习阶段,考生们在政治上的复习力度会加大。

下面考研小编整理了一篇“2019考研政治冲刺思修高频考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文章,把零碎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自爱”;“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四大德目等。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修身”,“修己”,“克己”和“慎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善养吾浩然之气”;“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我们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五彩缤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当时以及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安居乐业、融洽相处,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没有共同的文化纽带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就难以达成。

孝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

长期以来,行孝成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对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发挥了巨大作用。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弘扬孝文化正当其时。

封建文化中孝道是仅次于忠的道德规范。

历代君主基本都是大力推行孝道的,但重点是孝顺的“顺”字,是强调的上下有别。

因为圣人说过,“孝慈,则忠”,这话的落脚点是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的落脚点是只有孝悌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

因为他们守住了“道”,道当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之道了。

显然出发点是人顺从纲常等级,不能犯上作乱。

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我们今天提倡孝道的出发点,我理解是两个方面:一是唤醒人性中美好一面,回报那些养育我们的父母;一是从社会角度提倡一种爱心,一种尊老爱幼的道德。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的支柱、道德的规范。

孝在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

“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结晶。

2. 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加深刻地挖掘和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精华,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强调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与道德规范对于塑造国民思想品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而不懈奋斗。

3. 传承中华传统智慧与创新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智慧,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中华传统智慧的力量。

三、对于个人而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1. 塑造个人文化品位和情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个人的文化品位和情操,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提升个人人生境界。

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积厚流光的历史、文化凝固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绚烂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拥有深远影响,能够不停的被继承,并获得连续的创新发展。

它要求我们重视自己涵养,同时又拥有激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踊跃的进步精神。

它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多年来办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博爱孝悌,谦恭气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节俭勤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每一个传统美德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内涵。

1.博爱孝悌:儒家文化宣扬天下当以“博爱”为本。

“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天性观点,从中表现的“博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

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远生命力的原由所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点的思想精髓——“博爱孝悌”。

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敬长辈、孝顺父亲母亲。

我们都知道这向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人生于世,擅长世,源于父亲母亲。

孝顺父亲母亲,敬爱尊长,是做人的安分,是理当如此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谦恭气礼:“谦”即为谦逊,“和”即为友善家族、邻居,“好礼”即为有礼,着重礼义。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得益”的道理。

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歌颂的人多数是“谦恭气礼”的。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切无欺,诚于自己的天性,待人诚心。

“信”就是言行符合,言必果,说到做到,恪守誓言,守信用、讲信用。

《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假如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由于一时贪玩,不诚实,欺诈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很重要的。

今世大学生是国家的将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

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

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

“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

2000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清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孔子强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主张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两者在道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共同体现出一种爱国爱民、诚信友爱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互补也丰富了彼此的内涵,推动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传承,弘扬,共同点,融合,互补,共同发展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有传承和弘扬的关系,也有共同点和融合的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公正、和谐等理念相互呼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提供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这种相互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产生了共同点,如强调人民至上、社会稳定和谐、强调道德伦理等等,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和互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共同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共同促进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道德建设的标准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道德建设的标准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道德建设的标准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
保守、落后的一面。

我们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
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强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掘和阐释。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须过科学的分析和辨别,把其中具备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展开代莱演绎和
转化成,融合现代生活剥夺其代莱时代内涵,不懈努力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变和
创新性发展。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重要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
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略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的继承问题

略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的继承问题

略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的继承问题一、传统美德的继承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1、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崇尚诚信、尊重责任、自律自强。

2、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

3、传统美德中蕴含的道德感染力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4、保持传统美德,有利于建设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如何去继承传统美德1、把传统美德落入社会机制,宣传鼓励全社会从传统美德中学习。

2、社会教育机构应在教学中把传统美德灌输给学生,传播道德风尚。

3、家庭教育重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从小就把传统美德融入到自己的心中。

4、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建立专门机构发扬传统美德,建立起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加强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形成传统美德的流行式传播。

三、加强传统美德宣传教育1、增加传统美德宣传渠道,收益媒体手段把传统美德有效宣传,深入传播传统美德,全面实现传统美德的经济发展。

2、设立社会性的传统美德宣传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宣传传统美德,把传统美德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3、社会文化机构举办传统文化节和传统文化讲座,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够获得传统美德的启迪。

4、开设传统美德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述,给学生们普及传统美德的知识。

四、社会力量弘扬传统美德1、政府应该给予传统美德相关行为的官方认可和支持,加强传统美德的法制审查和社会促进措施。

2、社会各界人士应大力弘扬传统美德,通过比喻、实例和表演等来展现传统美德的魅力。

3、宣传传统美德要注重宣传方式,多以小贴士、谆谆教诲和情感抓住群众。

4、要加强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将传统美德落实于社会实际,使其得到真正地落地践行。

综上所述,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继承传统美德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传统美德的宣传和实践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美德的魅力,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谈谈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谈谈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谈谈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据调查,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受教育、培养和感染最多的一部分人群,也是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因此,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在大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必须把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作为大学生发展的根本,在传统美德中,崇尚孝、悌、敬、忠,勤俭持家,沉着自律、诚实守信,谦虚谨慎,慎独,宽厚仁义,勤学苦练,受人教诲,尊重晓觉。

以德育为宗旨,以革命道德为指导,坚持为民服务。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使我们的精神文明水平得到提高,使我们具备推进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首先,要加强尊重精神文明,增强文明意识。

大学生在学习上要时刻提醒自己敬畏知识,感恩师长,学习精神状态要端正,学习方法要传统文化传承,学习共同体要以文明的精神观念相结合,学习辅助工具要以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范指导。

其次,要在生活中加强素质修养。

大学生要刻苦奋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守正义,自觉抵制腐败,做到不贪不污,不争抢,不搞变通,不讲好话不拍马屁,消除社会浮躁,保持谦虚,不自大,不虚伪,消除社会暴力,做一个正直、共建共享的新世界参与者。

此外,要切实践行社会公德。

大学生要以勤俭乐群的精神融入到社会的实践,把传统文化的精神素养和理想信念注入到社会的实践,把中国革命道德中的思想观念融入到社会的实践,在社会的实践中表现自身的社会公德,践行两个百年大目标。

最后,要真诚崇尚爱国精神。

大学生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珍惜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崇尚爱国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礼仪、习俗、文化的了解,牢记党的伟大事迹,牢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大学生要在德育方面加强文明素质的修养,在实践方面践行社会公德,坚定爱国精神。

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学习、实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用科学严谨的思考方式去推动中华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发展,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实践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

“十四五”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解决当代道德问题的重要理论源泉、文化基础和思想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素质必须借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借鉴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推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一、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自古以来就对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理直气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十四五”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基因和道德资源。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锻造了中国人不畏艰难、奋发图强,讲仁义、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不竭动力。

“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职业道德建设中,“敬业乐群”仍是应积极倡导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道义,主张“扶正扬善”、“扶危济困”,以互助、友爱、团结精神来凝聚人心,最终实现天下有道。

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Vol.3 No.1Mar. 2001y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刘 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治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6)[摘要] 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强调“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民本主义”思想以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思想,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抵制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美德; 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01)01-0011-05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and moral education of socialismLIU Zhen(De partment of Politics Educ ation,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 ge,Changsha410006,China)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has substantial contents,which emphasizes the col-lective concept of“all for the public”and“for the group”,the doctrine of“people's benefit first”and the thoughts of“thinking of righteousness while meeting with profits”,“first justice and then profits”as well as“taking after comity”.These moral rules,in fact,are ver y benefi-cial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justice-together-with-profit socialist morality which is based on col-lectivism while having the kernel of“ser ving the people”.And they are also helpful to get rid of the corrosive influence of decandant bourgeois ideology including extreme invidualism,ego-ism,money worship and hedomism.Key words:traditional virtue; moral education 1988年世界诺贝尔和平奖在法国巴黎颁奖之后,74位委员一致通过宣言称:“人类要想永远和平,需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寻求和平共处的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Vol.3 No.1Mar. 2001y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刘 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治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6)[摘要] 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强调“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民本主义”思想以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思想,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抵制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美德; 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01)01-0011-05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and moral education of socialismLIU Zhen(De partment of Politics Educ ation,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 ge,Changsha410006,China)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has substantial contents,which emphasizes the col-lective concept of“all for the public”and“for the group”,the doctrine of“people's benefit first”and the thoughts of“thinking of righteousness while meeting with profits”,“first justice and then profits”as well as“taking after comity”.These moral rules,in fact,are ver y benefi-cial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justice-together-with-profit socialist morality which is based on col-lectivism while having the kernel of“ser ving the people”.And they are also helpful to get rid of the corrosive influence of decandant bourgeois ideology including extreme invidualism,ego-ism,money worship and hedomism.Key words:traditional virtue; moral education 1988年世界诺贝尔和平奖在法国巴黎颁奖之后,74位委员一致通过宣言称:“人类要想永远和平,需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寻求和平共处的方案。

在不久的将来,儒家学说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中心。

”这说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形成的许多优良道德传统,是世界公认的,正在被人类所认同与吸取,正在积极发挥着y[收稿日期] 2000-09-30[作者简介] 刘珍(1965-),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治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推进现代化、争取实现持久和平的作用。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根植于民族的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就其中对培养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为公”、“能群”思想对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侵蚀的价值“为公”、“能群”的思想是中国的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治安策》提出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左传·僖公九年》提出的“公家之利,知无不为”等,都强调着一种“公忠”的道德原则和为国、为公的整体精神。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对民族、社会高度负责,并以民族、社会利益为重和为先的无私献身精神。

“能群”的思想出现也很早。

“人之生,不能无群”(《荀子·富国》);“(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认为个人之所以“胜物”,个人之所以能生存、有所成就,都在于“能群”。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韩非子·观行》)。

“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严复:《天演论·制私》案语)。

荀子所说的“群”,并不是指范围狭小的自在的天然群体,而是指人通过自为的规则建立起来的社会。

用社会意义上的“群”规定人的类本质毫无疑问是一种虽然简朴但却深刻而永恒的社会人类学思想。

荀子的这样一些社会人类学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是息息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脱离群体而生存、发展、完善的。

因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

集体利益体现个人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利益的有机统一;而每个人正当的个人利益,本身就是集体利益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集体利益的实现,就是为了个人利益的实现。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做到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统筹兼顾。

一方面,国家、集体应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以整体利益为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中,党中央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

比如,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建立,责、权、利的结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都是为了保障群众个人利益的满足,保障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是人类共同肯定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对于克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人的“异化”或“物化”弊端,消除极端个人主义现象,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的确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民本主义”思想对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抵制消极腐败现象蔓延的价值重民爱民是中国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民本主义”思想。

首先,民本主义思想认为,国家的兴亡,政权的巩固,决定于民心的向背。

如《古文尚书》中认为:“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管子·牧民》中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贾谊在《新书·大政》中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就是要把老百姓当作国家的根本,重视民心向背。

其次,“民本主义”思想认为“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爱民、利民、富民、“博施于民”,才能赢得民心,政权才能稳固。

《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千古名言,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一观点,在历史上不断延续和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喻为水和舟,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同上)。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民主君客”的思想,他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君主本来是天下的客人,可是后来的君主完全背离了“为君之职”,他们把天下视为己有,独占天下之利。

又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治理国家,不是为了一君一姓,而是对天下万民负责。

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则是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革命目标是民有、民治、民享,革命理想是“天下为公”。

第三,“民本主义”思想表现为廉洁奉公,不贪财货。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廉洁”被视为“政之本”、“化之本”、“人生大纲”而为历代思想家们所注重。

《左传》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这里体现的就是“廉洁”之德。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指出:“且婴闻之,廉者,政之本也”;“廉之谓公正。

”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

《孟子·离娄下》中也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在可取与不可取之间,取了就伤害了廉洁的品德。

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汉书》卷八《宣帝纪》)什么是廉呢?《韩非子·解老》说:“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吕氏春秋·忠廉》中也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廉,必然轻视淡漠钱财,在暴利之前而能保全道义原则。

王永吉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

”①可见,廉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于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净化社会风气,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大力提倡。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广大人民群众是这一经济的主人,是这一经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也是这一经济所要服务的主体。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这一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