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使至塞上》精品教材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使至塞上》的题材、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王维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的题材、主题及艺术特色。
3.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意象、情感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情感。
2.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意。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3.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
2. 对比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
2. 选取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鉴赏。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感悟。
2. 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分组讨论《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情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如诗歌朗诵、表演等。
教学步骤:1. 将学生分组,讨论《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情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如诗歌朗诵、表演等,分享讨论成果。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使至塞上》的主要知识点。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教学内容:1. 总结《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情感等。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古典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边塞风光,增强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风光。
(2)简介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发现。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文的美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边塞风光的认识。
(2)推荐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词,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8. 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注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探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6. 朗读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背诵。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感悟文章。
9.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雄浑、辽阔、荒凉、壮美情感:赞美、孤独、乡愁、爱国10.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词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戍楼军人的生活。
诗词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诗词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作业与测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分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小组讨论反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材:《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文本和图像。
拓展材料:提供相关的边塞诗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4.2 教学材料诗词文本:准备《使至塞上》的打印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注释资料:提供相关的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讨论问题: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作者及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教师范读自由读男女pk读全班pk 教师读四、赏析诗句: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悲伤忧伤昂扬积极乐观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欲问边:出使目的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使至塞上》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诵。
2. 分析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意义和理解。
2. 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讲解。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王维和《使至塞上》这首诗。
2.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步骤二:诗句学习(10分钟)1.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步骤三:背诵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句的背诵练习。
2.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记忆。
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分享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测试或者作业检查,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可以包括对诗句的理解、对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对自己感受的描述。
2. 要求学生进行《使至塞上》的背诵练习,可以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记忆。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的质量和背诵的熟练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边疆风光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情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内涵。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情景教学: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的解析、作者简介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详细解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歌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感悟文章。
8.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边疆风光壮美诗人情感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提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体会作者对民族大团结的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边塞风光,珍视和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边疆风光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
(2)介绍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了解诗文背景。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朗读感悟:(1)让学生齐读诗文,加强语音节奏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
6.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总结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写一篇关于边疆风光的作文。
六、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诗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中的情景。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增强爱国情怀。
(2)领略大漠风光,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3)体味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学会珍惜身边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领悟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3. 如何运用王维的诗意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播放配乐诗歌《使至塞上》。
(2)引导学生回顾王维的生平和对边塞诗的贡献。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手法。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冥想,感受诗中的大漠风光和将士的孤独。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诗歌的感悟。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7. 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心得体会。
8. 板书设计(1)诗歌《使至塞上》(2)诗人:王维(3)诗歌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4)诗歌风格:意境深远、写意、寓意深刻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古诗画面的感知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古诗《使至塞上》的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塞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2 诗句解析: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3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边塞生活的思考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孤寂、豪迈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塞上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对塞上景观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3 诗句解析: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4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报告的形式,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估: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以及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4.2 学生诗句解析的评估: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句意义的解释准确性。
4.3 学生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或报告的评估,了解学生对古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的感受程度。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帮助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写景名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体会其意境和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诗人留下了他们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感受他在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和复杂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讲解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和平;(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句的背诵和默写。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2)诗人的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3)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塞上”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4.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诗人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全文;(3)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诗;(2)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王维的山水诗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3)学会从诗歌中提取意象,进行创意描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2)体会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创意描绘;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描绘;3.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文本、翻译、解析等内容;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王维的生平介绍等;3. 准备一些关于山水诗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山水诗学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1.2 展示王维的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1.3 提问:你们对塞上有何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诗歌学习2.1 展示《使至塞上》诗歌文本,让学生自读并体会诗歌的意境;2.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2.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布局等;2.4 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如“征蓬”、“归雁”等,并翻译诗歌;2.5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3. 课堂讨论与分享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2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创意描绘,如绘画、表演等;3.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意象,进行创意描绘的练习。
4. 课堂小结4.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分析和主题思想;4.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诗歌,并尝试背诵;4.3 布置作业:以《使至塞上》为题材,写一篇小作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第一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3、教法选择:诵读法、讨论法4、课型:新授5、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是6、教学时数:1课时7、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①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②介绍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边塞诗(见媒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出示教学目标(见上)(3)学法指导(媒体出示)(4)教学过程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媒体出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有“诗佛”之称。
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②听媒体朗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然后学生反复读诗。
③精读全诗,赏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④学生齐声朗读全诗,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明确: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发言(以鼓励为主)。
⑤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自主探究、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并通过你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⑥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互相检查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
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小学六年级语文《使至塞上》精品教材教案
《使至塞上》是唐代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使至塞上》精品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