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生活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生活化李伟明摘要:目前,学校及家长的绝大部部分生活都被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所占据,德育生活化已然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践问题。
本文主要从德育生活化提出的背景,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及德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三方面,探究德育生活化将成为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一、德育生活化概念提出的背景德育出發的地方是生活,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也是生活。
德育生活化是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的,旨在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理念,是一种创新的道德教育。
二、德育生活化的含义(一)德育生活化的根基是生活生活中的德育行之有效。
大量的实践证明,小学生更加喜欢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教学方式。
陶行知强调“没有生活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2]同理,离开了生活的德育是死德育,生活与德育是相互包孕的。
1.德育从生活中出发这说明德育不能仅从抽象道德概念解释,也不能从无内容的道德理性理念阐述。
从抽象道德概念解释的德育,只能使德育成为知性教育,道德学习变成概念学习,因此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育,形成养成教育。
2.德育在生活中展开德育是在动态的生活而不是静态的生活中展开,也就是在生活过程中开展德育,从生活中离开德育,就如在岸上做动作教游泳一样,这是无效的、徒劳的。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思想尚未成熟,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习惯还未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引导和熏陶。
我们要善于看到青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思想、行为习惯的变化,因此,要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施教。
3.德育回到生活不是指生活德育重新回到生活中去,而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中去。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过一种健康愉快、积极负责,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
德育要以生活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德育生活化的主体是学生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找回这个曾经失落之期,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德育内容发展的趋势
德育内容发展的趋势
在当今社会,德育的发展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德育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德育内容发展的趋势:
1. 强调个性化培养:德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递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 综合素质教育: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日益紧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 注重实践与体验:通过实践活动和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组织社区服务、参观纪念馆等。
4. 强调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5. 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创新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化教学、在线学习等,激发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当代中学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变革趋向
!!"::::::::::::::::::::::::::::::::::::::::::::::::::::::::::::::::::::::::::::::::::::::::::::::::::::::::::::::::::::::::::::::::::::::;;;;当代中学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变革趋向当代中学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变革趋向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从经济到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现实的变化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德育的性质、功能与绩效进行深层反思。
摈弃构传统的中学德育观念和目标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中学德育的需要,推动着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德育理念。
一、中学德育对象的主体化是指当代中学生在日益扩大和深化的、全新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
中学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对传统中学德育的严峻挑战是,中学生热切希望按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那些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德育说教和灌输遭到了冷落和排斥。
中学德育对象的主体化推动了人们对传统中学德育“灌输”模式的反思和检讨。
大家普遍认为,传统的中学“灌输”式德育在性质上是一种强制型的封闭教育:既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又与现实的社会需要相悖;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近年中学德育工作者努力以新的思想和方法来取代灌输,摸索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学生发展要求的德育模式。
反映在教育实践上是先后建立了价值观导向、情感体验、心理辅导等模式,试图解决中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反映在中学德育思维上,是“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思想得到了确立。
首先,中学德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完整的“道德”不仅指服从或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或规则的行为,而且指在面临各种不同规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
其次,还认识到,既然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由此也就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
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
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
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外,现代德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
2. 科技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德育也开始融入科技元素。
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教育软件,德育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教学和评估,增加学生参与感和互动性。
3. 团队合作:现代社会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的发展,德育也相应地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小组活动、项目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
4. 全人教育:现代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
除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外,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和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个人能力。
5. 实践导向:德育不再只停留于理论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与实际操作。
通过实地观察、社会实践、群众性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并通过实践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6. 强调个性化教育:现代德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教育者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量身定制德育教育方案,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促使学生在德育方面能够健康成长。
德育内容发展的趋势
德育内容发展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德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德育内容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些趋势。
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往往注重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现在的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之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之四是强调社会责任教育。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之五是注重全球视野的教育。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引入国际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德育内容的发展呈现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社会责任教育以及注重全球视野的教育等趋势。
这些趋势的出现,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德育内容的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简述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简述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德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学校德育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发展。
学校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他们个体差异的德育方案,并提供个性化辅导和指导,让每个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 教育科技与德育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育科技的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利用互联网、智能化设备等技术手段,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样化、趣味化的德育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吸引力。
3. 社会实践与德育结合: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德育工作将更加注重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4. 开放与合作的德育模式:德育活动不再局限在学校内部,而是与社会、家庭等其他教育主体进行合作。
学校德育将加强与社会机构、家长等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德育的良好氛围。
5. 全员参与的德育机制:德育工作不再只是学校领导和德育辅导员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
学校要建立起全员参与的德育机制,增强学校德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6. 新时代要求下的德育内容:学校德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调整。
新时代要求学校德育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多元智能等,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批判思维和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是个性化、科技化、社会化、开放化、全员参与化和适应新时代要求等方向的综合体现。
学校德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借助科技手段,结合社会实践和合作,形成全员参与的机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德育素养。
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德育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德育教育是一种对学生道德与品德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
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德育教育的现状•历史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从传统儒家文化中承继而来。
•学校实践:各级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活动,通过课程设置、品德评价等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存在问题:部分学校仍将应试教育放在首位,导致德育教育资源不足;一些地区缺乏具体有效的德育实践经验。
3. 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入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评价体系中更加重视德育因素的综合评价。
•强调社会实践与体验: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道德准则。
•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游戏化教学、互动讨论等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合作共建: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资源的合作,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4. 德育教育的挑战和对策•挑战:面临人员培训不足、课程设置单一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问题。
•对策:•加强师资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创新课程设计,增加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思考多元性价值观并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5. 德育教育的未来展望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要,德育教育将持续发展并得到更多重视。
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德育教育的长远目标。
以上是关于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档内容编写。
通过介绍德育教育的定义、重要性、现状、趋势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来给读者提供详尽的信息。
现代德育研究的新趋势
现代德育研究的新趋势
1. 个性化德育
个性化德育是近年来德育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个性化德育强调个体差异,以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全面成长非常有益。
2. 良性竞争德育
良性竞争德育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这种德育教育旨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也强调竞争的公平、透明和公正性。
3. 社区德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社区德育的实践和效果。
社区德育强调与社区共同体的合作与协作,以及将社区成员的智慧、资源和技能整合起来,为实现社区德育的目标服务。
4. 良心德育
良心德育是德育研究的新趋势之一,它强调要调动学生内在的良心和道德判断,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
力。
5. 情感德育
情感德育也是德育研究的新趋势之一。
它强调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情感管理的技能,以及表达和处理情感的方式。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增强情感自控和情感沟通的能力。
现代德育的趋势是什么
现代德育的趋势是什么
现代德育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发展:现代德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品德素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意识、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2. 多元化教育:现代德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而是更加强调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教育与科技的结合:现代德育借助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智能设备等,创新教育方式,提供更加便捷的德育资源和学习平台。
例如,推出在线德育课程、德育App等,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德育学习。
4. 人性化管理:现代德育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权益,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健康,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5. 全员参与:现代德育倡导全员参与,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责任,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建立德育联动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合力,共同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
总体来说,现代德育的趋势是转向个性化、多元化、科技化和人性化,强调全员参与和合作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论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德育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的教育方法,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德育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
然而,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讨和思考,以便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目前,国内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状况很不平衡。
在一些学校中,德育教育一直都是重点,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德育日、德育讲堂、德育竞赛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是,在很多学校中,德育教育则并不是非常重视,许多学生获得的德育课程时间很少,教师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支持。
实际上,很多教师对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只有道德品质较高的学生才有资格参与德育教育,这样就形成了局面,道德课程往往只是出于理论要求而进行简单传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这些思考。
二、发展趋势1.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德育教育从根本上说,德育教育应该是学校上优先关注的问题,而不是只是一个附带的组成部分。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师生的道德教育,例如,加强教育管理,不断强化师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加深教师对道德修养的了解,以及营造适合学生和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环境,以实现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的目标。
2. 探索新的课程模式随着科技发展的迅速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德育教育方面也应该有类似的趋势。
互联网技术为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会和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在线德育教育平台使学生从娱乐中受益,从而促进思考。
3.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德育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责的任务。
学校应该与家长、社会进行广泛的沟通,协商共同的道德教育措施,并负责操纵这些措施的施行。
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以及正确的行动方式,以实现道德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和发展。
德育内容发展的趋势
德育内容发展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德育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德教育,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背景下,德育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德育内容趋向多元化。
以往的德育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上,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
而现在,德育工作已经从单一的道德教育扩展到包括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正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德育内容趋向实践导向。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停留在道德规范的灌输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实践环节。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德育的实践操作,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内容趋向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也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德育工作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品德。
德育内容也趋向综合性。
传统的德育教育通常是在道德课程中进行,而现在,德育教育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和各个环节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
德育内容的综合性使得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内容发展的趋势是多元化、实践导向、个性化和综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们应该从传统的道德教育中转变思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时代需求的德育内容,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中国德育发展的趋势
中国德育发展的趋势
中国德育发展的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在近年来不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也是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们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和指导思想。
2. 重视关心他人、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中国的德育发展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公共利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质。
通过课程设置、教育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强调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教育:中国的德育发展也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教育。
除了重视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发展。
4.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德育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德育教育也开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智能手机、虚拟现实等,开展德育教育的创新实践。
通过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德育发展的趋势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心他人和社会责
任、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教育,同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创新的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的趋势
学校德育的趋势
近年来,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全面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品德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倡综合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艺育等方面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全人格的发展。
2.重视个性化德育。
注意从学生个人差异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全面的德育教育。
3.强调行为规范教育。
将德育的教学从讲道理、灌输规矩转变成培养学生规范行为的能力,让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等行为规范。
4.注重德育与技术融合。
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推进德育与技术融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多媒体等技术,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趣味性。
5.推崇全员教育。
重视全校师生的德育教育,在校园各个角落注入德育元素,构建起校园文化氛围,达到全员德育,全员育人的效果。
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2023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德育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以它不仅涉及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也涉及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那么,德育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德育教育的现状。
当前,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与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在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方面,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课堂教育,也注重学校生活教育的载体作用。
学校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生活技能,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在基本技能方面,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然而,德育教育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听讲、阅读相关教材或者进行相关活动,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佳。
其次,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针对学校的学生,而未能将教育扩展到更多的社会群体中。
最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校面临着德育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的德育教育将趋于创新与多元化。
多元化的德育教育不只是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家庭、社会和网络等其他社会场域开展。
德育教育逐渐与社交媒体结合起来,在社交媒体上开展德育教育,通过展示优秀的国学文化、和讯钱包、英雄史诗等以传承优秀文化和精神为主旨的内容,引导和影响未成年人正面的成长和健康的网络行为,既为学校德育的辅助手段,同时也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提高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让孩子在生动的互动中真正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使命。
除此之外,未来的德育教育也将使用更多的科技手段。
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学校可以在数字化教学空间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活动,通过情感课程、德育电台、人际交往模拟等科技手段进行德育教育的深入推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德育的现状与趋势
德育的现状与趋势
德育的现状是在当前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重建,以及对个体团体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重视,逐渐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的思维引导:德育不再是简单地灌输传统道德观念,而是鼓励学生拥有多元化的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与行动导向:德育注重实践与行动,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乐于助人和公益意识。
3. 个性化教育:德育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潜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4. 网络德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德育成为重要的一部分,重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保护个人隐私、防止沉迷网络等方面的能力。
5. 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德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关心全球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的来说,德育的现状与趋势是朝着更开放、多元化、实践导向、个性化、网络化、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等方向发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意识,在社会中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责任感。
新时期德育课程发展趋势
新时期德育课程发展趋势一、德育现状诊断道德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现实,我国中小学德育处于滑坡状态。
(一)德育认识观念问题德育认识片面性,“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
中小学德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
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并无多少异议,但如何统一全社会对于学校德育的认识,却是国家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德育目标问题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德育目标的倒序化现象依然存在,道德认识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遵循着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小学的要求过高,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序列。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为了追求“高大”的目标,很多教师趋向于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被忽视。
(三)德育内容问题学校德育内容越来越丰富。
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
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德育方法问题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
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
所以,如何把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系统化、常规化,使广大教师习以为常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论德育走向
论德育走向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德育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注重纪律和规范行为,到关注个体发展和价值观塑造,德育正朝着多层次、全方位的维度展开。
本文将探讨德育走向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德育的走向正在由单一的行为规范到内外兼修的全面发展转变。
过去,德育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规范,重视纪律和规则的遵守。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单纯强调行为规范的局限性。
德育已经从传统的道德行为转化为更注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心理发展。
其次,德育走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德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
在德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第三,德育走向注重个体发展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德育也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德育不应该只是单纯地灌输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而是要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和机会,以满足学生个体成长的需求。
第四,德育走向应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德育的开展不仅仅应该停留在学校中,还应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德育工作要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社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协作,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德育走向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
德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外兼修、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关注个体发展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同时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德育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校德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传统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等。
那么,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怎样呢?一、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1.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是目前很多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德育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针对性教育,比如非常突出的,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进行如何相处和开朗的教育等。
2.传统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目前很多学校德育的活动形式过于传统,比如说朗诵比赛、德育班会、学习尺子、选手风采大赛等等,这些传统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如果继续采用这种形式,可能会阻碍学校德育的发展。
3.师资力量不足现在很多学校德育工作中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缺乏造诣高深、思想成熟、德育素质过硬、心态稳定的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教育情怀来把握好发展的方向和步伐。
二、学校德育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1.注重针对性未来学校德育的建设应该注重针对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兴趣都是不同的,在传统形式的德育教育之外,应该增加个性化的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多元化、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2.采用创新的形式未来学校德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形式,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创新德育的内容和方式,推动德育前进。
比如影视、音乐、游戏、朗诵、讲座等多种形式,去巩固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从中体验一种情感教育的快乐。
3.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未来学校德育的建设还需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在德育师资队伍方面,应该选拔能够胜任领域内的教师,打造一支素质高、讲德讲教合一的教师团队,为校内师资力量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德育的升华。
从班主任的学期德育工作总结中看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从班主任的学期德育工作总结中看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2023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学期德育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从德育工作的新趋势中寻找到德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人性化教育模式成为主流在过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以给予学生传统道德认知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单向传授方式往往不能真正落地。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和学校开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特长等多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发掘学生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身特长上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与其他人交流和合作。
同时,班主任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个性的独特性,通过个性化教育方法来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二、全面素质评价将得到推广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开始逐渐失去效力。
因此,在未来的德育工作中,全面素质评价将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流方法,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全面素质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道德品行、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在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合理评价和指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缺点和优势,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AI等技术将成为教育辅助手段虽然班主任在未来的德育工作中仍需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实现人性化教育目标,但是有一些教育辅助手段却将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人工智能(AI)等数字化技术,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班主任会使用AI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
同时,VR技术将加速改变教学方式,班主任可以利用全息投影等VR技术来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进行全面学习和探索。
总之,在2023年的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班主任要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从人性化教育模式、全面素质评价和数字化技术这三个方面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能在全面、多元、实用的教育体系中茁壮成长,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当代新德育发展
当代新德育发展
1. 简介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于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当
代新德育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2. 新德育的发展趋势
2.1 全面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而是更注重全
面素质的培养。
新德育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感、智慧、创造力等方
面的发展。
2.2 强化价值观引导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青少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影响。
新德育的
发展需要强化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3 融入社会实践
新德育的发展需要将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结合。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4 倡导思辨和批判精神
新德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精神,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辨析能力。
3. 新德育的重要性
新德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4. 结论
当代新德育的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通过全面素质教育、强化价值观引导、融入社会实践以及倡导思辨和批判精神,我们能够培养更多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张铁勇【专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号】G2【复印期号】2002年05期【原文出处】《甘肃理论学刊》(兰州)2002年01期第66~70页【作者简介】张铁勇(1960-),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伦理学。
天津300073【内容提要】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德育理论的科学化、德育途径的多样化、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普适化是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道德教育领域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方面,也预示着我国德育改革的未来趋向,值得引起德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关键词】道德教育/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现实的变化不仅使传统的德育失去了原有的效力,而且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本身的性质与作用方式的合理性的反思。
改革传统的德育观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呼声,推动着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德育理念。
一、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德育对象的主体化,不是我们在德育活动中使教育对象主体化,而是受教育者本身,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全新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那种保障人人都有“铁饭碗”、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每个人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参与到求学、求职的无情竞争中去。
考虑到未来理想职业及与之相关的理想生活方式对个人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要求,学生与学生家长都迫切要求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有价值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上。
这种由于对自身生存与发展命运的极度关注而引发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才是教育对象主体化的实质内涵。
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对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受教育者希望按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那些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陈腐的、千篇一律的说教和灌输就必然遭到冷落和排斥。
国内德育专家学者曾不无感慨地指出:现在“有人拿钱买智育(如家教),有人拿钱买美育(如学钢琴),有人拿钱买体育(如体育特长班),有谁会拿钱买德育?”一语道破了传统道德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尴尬处境。
事实上,遭受冷落和排斥的并不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教育本身,而是传统道德教育那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非理性态度,以及在受教育者不理解、不认同、不欢迎的情况下,强迫灌输某些道德知识和规则的非人性、非科学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在封闭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全部依附于单一政治权力而无其他选择的机会与可能的社会中或许是可行的、有效的。
然而它必然是以培养顺从、驯服的人格为核心、以牺牲多样性、创造性和理性精神等推进社会进步的种种力量为代价的,更难以想像它能够对渴望公正、公平与自由的心灵产生真正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平等、竞争和效益的市场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道德教育的人格理念和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反感和排斥,按自身发展与理想职业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要求的提出,正是人们自主、平等、讲求效益观念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反映。
德育对象主体化在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最为突出的反映,则是对于传统的德育“灌输”模式的理论反思和批评。
近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界似乎已达成一种共识,认为传统的“灌输”德育是“封闭的、强制的和单向性的”、“不道德的道德德育方式”。
“它企图以一成不变的德育内容来封闭和限制学生品德的开放性发展;它不顾学生是否理解和认同,把教育者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或从教育者主观意愿出发制定规章、条例、纪律,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它只注重道德信息从师到生的单一流向,学生失去自主、自觉性。
”[1](P57)“这种缺乏主体自由意志的‘服从’,根本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
道德的实质在于‘法由己立’,迫于外在压力而做出的承诺和行为只是虚假的承诺和行为。
所以它也就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责任者。
”“一味地灌输只能造就一大批唯唯诺诺的服从者,这种人在计划经济下还可以得过且过,但却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
后者要求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者和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责任者。
所以,人们努力以新的思想和方法来取代灌输。
”[2]为了避免传统德育灌输模式的种种弊端,中外德育学者和专家做出了种种尝试,摸索适应社会发展和德育对象主体化发展要求的新的德育模式。
在西方,有从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全面主义的德育模式到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模式、麦克菲尔的体谅关心模式、纽缦的社会行动模式、里考纳的完善人格模式等等;在我国近年来也建立了价值观导向模式、情感体验模式、行为践履模式、心理辅导模式、综合治理模式等等。
所有这些德育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试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解决在德育对象主体化的情况下,个体成长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并且或多或少地为这一矛盾的解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可见,德育对象主体化的现实要求,已经成为德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朝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方向探索前进。
这种德育对象主体化的特征与趋势,正是对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和选择意识的主动增强,是德育对象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的表现。
因此,我们所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德育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的问题。
能够满足德育对象在当今世界生存与发展的道德需求的道德教育,必然能够受到德育对象的欢迎。
因此,德育对象的主体化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同时也是促使道德教育朝着科学化和人性化方向蓬勃发展的新的契机。
相信由德育对象主体化所推动的这一德育改革进程一定会使当代德育朝着更为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德育理论的科学化近年来有关德育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有些从我们的经验看来是想当然的事情,与实际情况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以关于青少年学生榜样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孙健敏通过对榜样教育等德育形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学生自幼形成的价值观是相当稳定的,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类型的相关性远远大于教育手段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价值观的函数,社会型价值观绝大多数有亲社会行为,理论型和宗教型较多有亲社会行为,审美型和政治型较少有亲社会行为,经济型大多数没有亲社会行为。
教育手段本身很难激发出亲社会行为,现行教育手段对改变大中学生的价值观作用甚微。
”[3](P283)就是说,某些传统的德育方式并不是如人们想像的那样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其效果要视学生自身某些早期形成的心理要素的倾向而定。
可见,科学化、实证化的德育研究是使我们超越经验与主观想像,推进对道德教育规律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大的现代德育理论,大多是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或大量的科学观察、个案访谈、测试和数字统计等实证研究为基础的。
如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通过在“斯金纳箱”中所进行的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强化是各种行为塑造与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只要我们把握“强化”这一手段,运用恰当的强化物,组织适宜的强化序列,就可以控制产生我们所期望的出现的行为,避免不期望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则以“宝宝玩偶”等实验为基础,指出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直接经验以外,间接经验、替代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获得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
由观察而获得的经验会贮存在观察者的“行为库”中,一俟环境适宜就会表现出来。
因而,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反应及其后果,对观察者同样有效。
现代传媒中的符号性榜样,领导、教师、家长等等行为主体在道德教育与行为实践相背离,就会大大削减其教育示范作用的影响力。
而不公正的行为得到奖励强化,则更将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养成造成恶劣影响。
因此,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发生在学校里、课堂上的事,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文化环境的净化与奖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都是形成受教育者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可见,行为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我们准确理解人们行为产生的机理、掌握行为的控制与塑造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样,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则在实验证明人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对偶故事和两难故事问答测试的方法,对居住在27个国家的数百名青少年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的甚至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人的道德意识发展过程存在着不受种族、文化和地域差异影响的内在的阶段性、秩序性。
这种阶段性和秩序性可以具体划分为递进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层次。
个体道德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后一阶段的发展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个体能够理解或对相邻的较高阶段的问题有兴趣,而不能理解更高阶段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方式。
因此,要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首先应了解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通过讨论、对话等形式引发其对较高阶段道德思考方式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向更为成熟的道德认知水平迈进。
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不能不顾个体道德发展水平而强加灌输,必须遵循个体内在的发展逻辑,有步骤地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
由于他们的这些理论具有广泛的实证研究的基础,所以虽然近年来经常遭到这样那样的批评,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同样,我国的德育理论工作者为提高道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也在进行着德育理论科学化的种种尝试。
如上海师范大学李伯黍教授对柯尔伯格理论在我国青少年儿童中的确证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关于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外条件及其动力系统的实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萧政鸣教授关于德育测评方法与效果的实证研究,等等。
他们的研究得到了政府和出版界的积极支持,表明德育理论的科学化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现代德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德育途径的多样化在以教师和书籍为文化教育核心的时代,人们常把学校教育称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教师看作青年的人生导师,而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今天,青少年已越来越多地从家庭、社区、同辈伙伴和种类繁多的现代传媒等多种渠道获得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人们常用"5+2=0"的公式来表达这种学校德育与校外教育的效果相互抵消的现象。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已经难分伯仲。
德育途径的多样化,最突出地表现在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及其所传播的思想观念信息对生活各个角落的渗透。
按市场化规则运作的现代传媒,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无不挖空心思地力图使自己的版面与节目更具吸引力,因而使其所传递的信息在新颖性、趣味性和刺激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干巴巴的说教,而且当他们手持遥控器或鼠标在屏幕面前自由选择节目时的自主感受是他们在学校里不可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