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生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近代原子论的建立者——道尔 近代原子论的建立者——道尔顿 道尔顿
1766年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生于英格兰 一个贫农家庭。 一个贫农家庭。但聪明且有韧劲的他 克服了家境贫寒和色盲缺陷等重重困 自学了多国语言和数学、 难,自学了多国语言和数学、哲学等 科目,12岁就成了 小先生”,15岁成了 岁就成了“ 科目,12岁就成了“小先生”,15岁成了 中学教师,27岁就成为了大学教师 岁就成为了大学教师. 中学教师,27岁就成为了大学教师.难能 可贵的是道尔顿把自己一生所获得的 成就都归功于勤奋, 成就都归功于勤奋,而他的辉煌的人 生历程也正是从勤奋研究大气开始的. 生历程也正是从勤奋研究大气开始的. 他从19岁开始 岁开始, 他从19岁开始,每天观测气象并作详细 记录, 记录, 从不间断直至临终前几个小时为 共达20万次 余万字 万次50余万字. 止,共达20万次50余万字.他的气象研究 正是他的原子论的灵感泉。 正是他的原子论的灵感泉。
波尔原子模型
电子云模型
大量实验
古代原子学说
观察、猜测 观察、
道尔顿原子论
结论 事实、 事实、推测
电子与放 射现象的 发现
α粒子轰击金箔 粒子轰击金箔
原子可分
结论 实验修正 实验、 实验、推测
原子结构模型
结论
Ⅰ 、古典原子论
→
原子论
→
葡萄干面包模型
惠施(战国哲学家) 惠施(战国哲学家) —物质是无限可分 的 物质是无限可分 墨子( 墨子(战国哲学家 ——物质被分割是 物质被分割是 有条件的 “端”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 哲学家) 哲学家) ——物质是由极小的 物质是由极小的 被称为“ 被称为“原 子” 的微 粒构成, 粒构成,只能分割到 原子 ——古典原子论(接 古典原子论( 古典原子论 近微观) 近微观)
1 第一章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师版)
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知识梳理(一)复习提问1.古代的人们对原子是如何认识的?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3.电子的发现和元素放射性现象说明了什么?4.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内涵是什么?5.你认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绝对准确吗?(二)知识回顾1.章头图是比利时工程师昂·瓦特凯恩于1958年为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设计的建筑物,它由九个巨大金属圆球组成,位于布鲁塞尔易明多市立公园内。
每个圆球象征一个原子,显示了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美好前景。
2.古代对原子的认识惠施,即惠子。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宋国人,一位能言善辩的学者。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墨子,即墨翟,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学者。
他认为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3.近代道尔顿的原子论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4.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电子是189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他证明了阴极射线是一种高速带电的粒子流,并测定这种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荷质比)e/m 。
他发现不论阴极射线管的电极用何种金属材料制成,产生阴极射线的粒子的荷质比都相同,这种粒子应是物质共有的组成部分。
他在1897年4月30日给英国皇家协会的报告中称这种粒子为“电子”。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体内,电子则均匀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5.x 射线的发现x 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 ,1845~1923)在研究阴极射线激发玻璃管壁而产生的荧光时发现的。
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有两层含义:第一,人类如何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即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和使用的方法。
第二,原子世界内是什么?即原子的结构究竟如何。
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我国战国时期的惠施说过:“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解释:“捶”,指短木棍。
取一根短木棍,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 所以“万世不竭”。
一尺之捶是一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这是辩证的思想。
评价:现在看来,这句话是不对的,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
借助于现代高能物理上的手段(加速器)我们可知道,物质只能分到夸克层面了。
当然也有少数的的实验发现了比如1/3夸克或1/2夸克,但夸克不是无限可分的。
而且已经探明,夸克没有什么内部结构。
2、我国战国时期的另一位思想家墨子(墨翟)说过:“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他认为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如果物质不存在被分割的条件,物质就不能被分割。
这种不能再分割的部分,他称为“端”。
解释:不能分为两半的东西是不能砍开的,也就对它不能有所动作,它便是“端”了.其实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这就论证了物质有不可再分割的最原始单位, 就相当于古典原子学说中的原子概念。
练习:1、公元前4世纪,曾做过魏国宰相的惠施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意思是一尺长的棍子,今天切取一半,明天切取它一半的一半,如此天天切下去,到一万世(世是30年)还切不完,惠施所持有的观点是()A.物质是无限可分的B.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C.物质是在不断地分割的D.物质是可变的2、时代比惠施稍早的墨翟,他和其学生的著作通称《墨子》,其中认为:物质如有可能分为两半的条件,才能被分割,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再分割了,不能分割的部分,墨子把叫它“端”,如果物质分割条件是“化学变化”,则“端”指的是()A.分子B.原子C.分子或原子D.不能确定3、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1 第一章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生版)
一章第一节顾原子的认识 。
。
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 。
_______的原子论 均由_____________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 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_______,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__的葡萄干面包模型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他在1897年4月30协会的报告中称这种粒子为“电子”。
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发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______在研究阴极射线激发玻璃管壁而产生的荧光时发现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6.法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发现铀的放射性。
7.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现象分别是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8.α射线和β射线的发现 1899年_______发现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并分别命名为α射线和β射线他的同事根据他们设计和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行星模型。
1919年他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而获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变。
1908年他因在核化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散射光束在介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偏离原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
粒子束在前生相互作用而使部分粒子偏离原方向前进,也称为散射。
10.α粒子散射实验把1g 金打成尽可能薄的金箔,经计算此金箔大约由400层金原子排列组成下面是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图。
(1)α粒子构成微粒是_______________,α粒子在真空中能穿过金箔的原来说_______,速率________(光速的1/10),带____电荷,能对其它带电微粒产生较强作用。
(2)根据卢瑟福预测的结果,能看到α粒子的点是_________,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第一讲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高一化学第1讲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域(1)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几个主要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论点和依据。
(2)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些重要方法或要求,并努力实践掌握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重、难点)2、过程与方法领域(1)体会探索原子结构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不断增强科学方法意识。
(重、难点)(2)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现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知识梳理温故知新1、原子是变化中微粒。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这是原子概念不同于概念的根本之处。
3、请你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A.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的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B.用斧头将木块一劈为二,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原子恰好分成更小微粒C.一定条件下,金属钠可以成为绝缘体D.一定条件下,水在20℃时能凝固成固体4、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化学是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
5、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1、古典原子论(年代:我国战国时期)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2、近代原子论(1)道尔顿原子论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①化学元素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②原子在中不可再分;③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④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问题】从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道尔顿原子论是否合理?具有哪些片面性?(2)汤姆孙葡萄干面包模型(1903年)汤姆孙认为:原子中的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则均匀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像葡萄干面包一样。
【课外阅读】(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1911年)卢瑟福(英国)发现:铀放射出一种带的α射线(α粒子是),一种带的β射线,还存在一种不带电荷的γ射线。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测试 沪科版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 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A.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汤姆逊发现电子2.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 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 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 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3. 以下命题,违背化学变化规律的是A.石墨制成金刚石 B.煤加氢变成人造石油C.水变成汽油 D.干冰气化4. 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A. 道尔顿B. 爱因斯坦C. 玻尔D. 普朗克5. 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等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
其中的“钙、镁、锌、硒”是指()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铅笔不含铅B.水银不含银C.白金不是金D.火碱不是碱8. 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A. 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D.在1000℃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9. 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A、、10. 在原子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正确的是()A.质子数=核电荷数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C.质子数≠中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 以下是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所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其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②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摸型③德谟克里特的古典原子论④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 ③④②①12. 许多科学家在化学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教学设计2: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过程及相关实验,明白它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影响。
(2)通过感性地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形成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作用。
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模拟情景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引言:化学的萌芽到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确立,转折点在“原子论”的提出。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简单了解化学的发展史。
情景一:出示一只粉笔。
教师提问(设问:对这一物体,你在思考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结果分类汇总。
教师介绍古代原子学说(西方和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观点)以及夭折的经过。
思考分析古代原子学说无法确立的原因。
情景二:道尔顿的气体实验(两种气体能均匀混合)微观世界的气体的微小微粒的运动导致气体的相互混合。
学生思考:为什么气体能过均匀混合,这一现象对“原子存在”事实的启迪。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可能的推测。
教师活动:介绍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情景三:凭借你已有的知识,分析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存在错误吗?例题: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1)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2)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等(3)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原子理论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观点中不确切的( D )A.只有3 B.只有1 3 C.只有2 3 D.1 2 3学生讨论分析:指出“原子学说”的不足。
情景深化:科学是怎样发现这些不足的呢?阅读:从“X-射线到元素反射性的发现“,讨论得出”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的结论。
教师讲述: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英国科学家汤姆生。
例题:19世纪末,科学家们开始了揭示原子内部秘密的研究,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发现了电子英国科学家达尔顿:是第一个测定分子成分的科学家设问:那么原子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在下节课共同讨论。
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一学期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一课时)含答案
3.汤姆逊提出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的主要依据是()①原子构成中有质子②原子构成中有电子③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④原子构成中有中子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④4.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和波普尔,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5.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A.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D.在1000℃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6.“大爆炸”理论提出:大约在200亿元以前,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包含一个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原子核中,由于某种原因它发生了爆炸,首先产生了中子、质子核和电子,随后就产生了元素,据此分析,你认为产生的第一个元素应该是()A.H B.O C.Fe D.C7.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首先发现原子具有可分性的科学家是()A.汤姆生B.贝克勒尔C.道尔顿D.卢瑟福8.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不可再分的微粒B.原子是一个实心的钢性小球,在化学反应中性质保持不变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原子最早是由中国的哲学家墨子所提出的三、提高练习9.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A.阿伏伽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汤姆生发现电子10.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来“中国”两个字。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D.这标注着我国科学已经进入了可以操纵原子的阶段11.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泽维尔,诺贝尔奖委员会对该技术的评语是:“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
高中化学《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391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敲开原子的大门》和《原子的结构》简明教案备课参考【教材分析】:本章前这两节不作高考要求,但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连贯性和领悟科学研究过程、感悟科学研究方法,这两节还是非常有必要作必要介绍,特别是关于电子发现过程的“荷质比”测量方法(适合其它带电粒子荷质比测量),一定要学生经历推导过程,既“重温”电力学之电偏、磁偏内容,又体会出科学研究设计之巧妙。
另外,这两节内容也为第四章原子核部分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化学学科当中早知道原子结构,也在某3-1选修当中接触过“阴极射线”的内容,但对阴极射线发现探究过程还是不太清楚的。
【教学策略与方法】:“阴极射线”和“电子”两概念跟学习过的“射线”和“粒子”作比较,发现其中异同,是利用“同化”(或者导化?)方式教学,核式结构也是立足散射实验和跟生活中“核”模型作对比,是利用“规例”法教学。
教案主体:一、教学目的:(参考教参和课标,联系高考要求,更结合学生实际,经过自己思考,建议如下示)1.能简述阴极射线研究过程和实质,简述电子发现历程2.通过实验探究和简单推导,领悟测定电子等带电粒子“荷质比”的方法3.能简述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研究过程和主要内容,大概了解散射实验现象及主要结论4.通过这两学习,感悟科学研究当中“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感受科学家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荷质比测量实验准备:阴极射线演示(实物演示与PPT演示结合)、散射实验(PPT演示)三、教学过程简述(复习)引入: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靠推测提出“原子”是构成任何物体的不可再分微粒,原子意为不可分割,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如此。
直到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一)探索阴极射线1、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阴极射线。
2、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收集并测定阴极射线的电荷。
(1)通过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微粒组成。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道尔顿原子学说
[从现代化学理论分析,①③④不合理的]
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 英国 汤姆孙
发现电子
提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 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原子是有结构的〕
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 德国 物理学家伦琴: 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FROM RAISIN BREAD MODEL TO PLANET MODEL OF ATOMIC STRUCTURE
1958年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
比利时 布鲁塞尔原子塔
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1.古代对原子的认识:
战国 惠施: 战国 墨子: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物质被分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 德谟利克特 :
物质是由极小的“原子”构成 [古典原子论]
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 英国 道尔顿
(1)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2)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3)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 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 (4)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 结合成化合物。
思辨
实验观察与思辨
19世纪初 道尔顿 20世纪初 汤姆孙
近代原子论
葡萄干面包 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的 行星模型
电子的发现
1909年
卢瑟福
α粒子散射实验
后期发现
• 波尔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示意图 • 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为首的实验小组 又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和胶子
高一化学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2
• 1895年 伦琴(德国) 发现了伦琴射线
• 1896年贝克勒尔(法国) 发现了铀盐的
•
放射性
三、现代原子分子论
• 1905年 卢瑟福(英国) 铀有两种不同的
•
辐射
• 1909年 盖革(英国) 粒子散射
• 1911年 卢瑟福 • • 1913年 玻尔 •
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 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一、古典原子论
• 年代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战国 惠施 (我国) 物质无限可分
战国 墨子(我国) 物质被分割是有条
件的
公元前400年 德谟克利特(希腊) 古典原子论
二、近代原子论
• 19世纪初 道尔顿(英国) 化学元素均有不可 再分的微粒(原子)构成
原子结构的行 星模型 原子结构中的 量子化轨道理论
;高仿手表 高仿手表 ;
住本,肯定是你们吃亏.”“你,你不是人,老天爷早晚收拾你!你个贱精...”嫂子气得不行,当着儿子の面指着小姑污言秽语一通骂.确认手续齐全了,陆羽微微一笑,“彼此彼此吧.”不再多话,转身上楼收拾自己の衣物.这儿已不是她の家,不必多留,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阿海,你就眼睁睁 看着她把咱の房子拿走?”小姑弱不禁风の背影,看得嫂子眼疼,气得肝疼.凭他们一家三口,连个骨瘦如柴の毛丫头都斗不过?“不然你想怎样?你要儿子还是要房子?”陆海万分气馁,心头恼恨.正如死丫头说の,他家大业大,跟她斗狠会亏大本.“不行,你快打电话让叔伯他们来评评理.” 嫂子推搡着陆海.陆海一想也对,只要族中长辈不松口,凭她一个黄毛丫头能做什么?要知道,郊区那套房子の左邻右舍住の全是族中长辈和亲戚,一人一句能把人说得生不如死.她一个大姑娘家,清高,脸皮薄,如今又没有父母兄
1.1从葡萄干面包摸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片面性:
• 原子并非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不可 再分,只不过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 可再分的. •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不一 定都相同. • 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按简单整数比 化合,不准确.
合理性: 提出了原子的定义和组成定律。
1897年发现电子(electron)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什么 “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是人们 约瑟夫· 约翰· 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认识原子世界的开端! 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郊区, 父亲是苏格兰人,以卖书为业。汤姆生14岁进 1903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曼彻斯特欧文学院学习工程。1876年入剑桥大 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 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 在瑞利指导下进行电磁场理论的实验研究工作。 于整个原子球形体内,负电 1884年,年仅28岁便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同 荷则均匀分布于正电荷间。 年末,又继瑞利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
① 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的理论是错误的
② 原子中心绝大部分都是空的
③ 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A.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② 2、卢瑟福在研究元素和放射性时发现了3种放射性射 线,这三种射线的组成是 氦原子核 、 电子流 、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 3、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要点是什么?从现代化学理论 看,是否正确,为什么?
放射性蜕变产生的α、β、γ射线
-
+
α、β射 线各显什么 电性?
卢瑟福与原子行星模型
(1911)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获得新西兰大学
学士和硕士学位,1895年,获剑桥大学第一批研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究生奖学金,同年入卡文迪许实验室 ,成为J.J. 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 汤姆孙的研究生,1919年,应邀到剑桥接替退休 核和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 的J.J.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 电荷的电子组成的一个体 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卢瑟福对于放射性 系,就象行星绕着太阳运 的研究,开拓了原子核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新 转一样。 领域。1909年,卢瑟福从α粒子的散射实验得出 原子的有核模型。卢瑟福是原子时代伟大的科学 家。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第一篇: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2.掌握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科学家的探索之旅约翰·道尔顿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
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提出者。
卢瑟福,汤姆生的研究生,开拓了原子轨道理论,特别是在他的金箔实验中发现了卢瑟福散射现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伦琴夫人的手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箔、硬纸片、玻璃等并能通过黑纸感光的射线,由于本质不清楚故命名为X射线,而且不同金属有自己的特征射线,并用他的发现为夫人拍了第一张手骨照片。
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原子可能还不是最小的。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研究射线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而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钋和镭。
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射出几种不同的射线,都是原子核自发裂变产生的。
由此可见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说法已存在问题。
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后来汤姆生又发现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并命名为电子。
由此,汤姆生提出了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被彻底否定了。
葡萄干面包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建议其学生兼助手盖革和罗斯顿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去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
结论: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极少数α粒子穿过时发生偏转,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了180°。
实验结果与之前的预测完全不一致,所以原子结构模型须重新构思。
因此,卢瑟福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体积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1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1、2课时)陈永良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域(1)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几个主要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论点和依据。
(2)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些重要方法或要求,并努力实践掌握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重、难点)2、过程与方法领域(1)体会探索原子结构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不断增强科学方法意识。
(重、难点)(2)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现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二、知识牵引..:(温故才能知新!)1、原子是变化中微粒。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这是原子概念不同于概念的根本之处。
3、(07上海高考S07-3)请你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A.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的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B.用斧头将木块一劈为二,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原子恰好分成更小微粒C.一定条件下,金属钠可以成为绝缘体D.一定条件下,水在20℃时能凝固成固体三、预习导引:(落实“减负增效”关键一步!思考题只要思考,供课上交流,不要书面作答)1、古代哲学家形成了不少有关物质购成的观点。
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惠施认为物质是____________的;而同时期的墨子则认为如果物质________被分割的条件,物质就________被无限分割。
惠施的观点可用下图表示:┖──────┙┖────┙┖──┙……请你用相同的图示方法表示墨子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指出:物质不存在被分割的条件,物质就不能被无限分割,分割到最小的单位叫“端”,到了“端”就不能再分割下去了。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与墨子不谋而合,只不过在他的学说中“端”被称为了 _______。
1.1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名称 组成 物质 带电 量 穿透 力
α射线 射线 氦原子核 +2 很小
β射线 射线 电子流 -1 很大
γ射线 射线
波长很短 的电磁波
0 最强
α粒子散射实验 粒子散射实验
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 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 素钋,它发出的 粒子从铅盒的小孔 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 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 α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到荧光屏上产 粒子穿过金箔后, 粒子穿过金箔后 生一个个的闪光, 生一个个的闪光,这些闪光可以用显 微镜观察到。 微镜观察到。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 真空的容器里, 真空的容器里,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 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 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 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①绝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 绝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 ②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 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 ③极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偏转甚至被 少数 粒子出现大角度偏转甚至被 反弹回来。 反弹回来。
- -
-
Joseph John Thomson 约瑟夫·约翰 约翰·汤姆孙 约瑟夫 约翰 汤姆孙 发现了电子 190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电子
α射线:带正电粒子,氦原子 射线:带正电粒子, 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 (He2+) 做了著名的: 粒子散射实验 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安东尼·亨利 贝克勒尔 安东尼 亨利·贝克勒尔 亨利 Antoine Henri Becquerel 法国物理学家
发现镭和钋( ) 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 元素,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元素,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历史 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 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出乎意外的是, 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 尔奖之后, 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 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 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 种作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学的发展。 种作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学的发展。 居里夫人崇高的品德和对科学研究的 热忠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热忠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高中化学《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395沪科课标PPT课件
了 粒子散射实验
著名的 粒子散射实验
粒子散射实验
1、绝大多数α 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 2、极少数α 粒子发生了偏转, 3、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超过180°。
第一条现象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第二现象可看出,α 粒子受到力的作用,原子核带正电; 第三条现象可看出,α粒子在原子中碰到了比他质量大的 多的东西,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思考
1、化学研究(学习)的对象 物质 是什么?
2、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分子或原子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 世不竭。
惠施
物质被分割是有 条件的!
墨 子
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 由极小的“原子”构成,物 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2、古典原子论是由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 *3、道尔顿在哪一年提出了近代原子论。内容是什么?
*4、葡萄干面包模型是由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他的 实验依据是什么?
5、哪两个发现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它们是由谁发现 的,放射性蜕变产生的射线有几种?
*6、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由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 他的实验依据是什么?
英国的道尔顿
6
十九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 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 原葡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 电萄干的物质。
面 包 原 子 模 型
汤姆孙
伦
贝 克
琴
勒 尔
发现了X射线
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粒子散射实验
卢
瑟
福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word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word教案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上海二期课改的差不多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进展为本,为学生的进展提供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同时努力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素。
因此本节的教学意图确实是:1.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表达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同样重要。
3.追求学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面进展,以符合素养教育的差不多要求和上海二期课改的差不多指导思想。
科学的原子学说是十九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来的,这种学说大约使用了100年。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觉了电子,说明原子还能够再分。
只是,原子内部怎么说如何样还说不清晰。
不久,卢瑟福用金箔作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里有一个专门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它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
因此,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然而,核外电子是如何样排布的还不专门清晰。
只是,对原子核的认识又近了一步。
到了20世纪初,波尔运用先进的量子力学理论,依照诸多的实验事实,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各层电子有一定的数目,并解决了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玻尔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能成功说明各种原子光谱的是量子力学。
如何样让学生体验原子发觉的艰巨呢?我设计了以时刻为数轴的一条教学主线,在学生感叹时刻消逝的过程中,也体会了科学理论的得知不易,同时在辨析合理与否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再次体验真理的获得要不断地探究。
而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进展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强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培养构建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要紧探究的是现在的原子结构理论如何样得出的,从19世纪末的1897年发觉电子后,在大约20年内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以下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结构”、卢瑟福的“核式结构”、玻尔的“能级结构”、量子力学的“电子云结构”。
教学设计5: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这是学生进入高中第一堂化学课。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原子知识,知道了原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电中性等概念,现在深入学习原子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学生要知道原子结构发现历程,了解元素放射性,掌握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和原子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行星模型,接受电子云模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加深对原子组成的认识。
②掌握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和原子论,了解电子云模型。
③初步学习元素放射性。
【过程与方法】①了解科学家们探索的过程。
②学习科学家研究时使用的模型法和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有关原子的科学发展史,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②养成积极思考、讨论、对比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引导式的综合教学方法。
【基本程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导学习,引导探究,组织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教师提问】同学们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的部分知识,请同学们来说说关于原子,你知道多少。
【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原子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基本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呈电中性)……【教师总结、提问】恩,提的都很好。
那么我们现在都知道物质可以分割到原子,原子又可分割为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原子呈电中性。
这就说明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古人认识物质和原子的一个发展过程。
请同学们看书上第3页的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古人开始不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时候,他们对物质的组成认识上也有错误对吧。
比如惠施的看法是物质无限可分,这就是错误的。
墨子认为物质必须要有可分的端才是可分割的,这虽然表述上有不同,但可以看出他已经认识到物质并不是无限可分,分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他说的没有端的时候就不能再分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梳理(一)知识回顾1.古代对原子的认识惠施认为。
墨子认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
3.近代_________的原子论化学元素均由_____________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_______,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_____________;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4.________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电子是189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他在1897年4月30日给英国皇家协会的报告中称这种粒子为“电子”。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x射线的发现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______在研究阴极射线激发玻璃管壁而产生的荧光时发现的。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6.法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发现铀的放射性。
7.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现象分别是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8.α射线和β射线的发现1899年_______发现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并分别命名为α射线和β射线。
1909年他和他的同事根据他们设计和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919年他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而获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蜕变。
1908年他因在核化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散射光束在介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偏离原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
粒子束在前进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使部分粒子偏离原方向前进,也称为散射。
10.α粒子散射实验把1g金打成尽可能薄的金箔,经计算此金箔大约由400层金原子排列组成。
下面是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图。
(1)α粒子构成微粒是_______________,α粒子在真空中能穿过金箔的原因是质量相对来说_______,速率________(光速的1/10),带____电荷,能对其它带电微粒产生较强作用。
(2)根据卢瑟福预测的结果,能看到α粒子的点是_________,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而根据实验的结果α粒子所出现的点是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瑟福因为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他的主要功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认为:绝大部分α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______________;极少数的α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_______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_______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的体系。
12.放射性元素的三种射线α射线——______________β射线——______________γ射线——______________(二)归纳填写下列方框四、典型例题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中,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是()A.惠施Bt墨子C.老子D.孔子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
估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其中不确切的是()A.只有③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③D.有①②③3.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说法正确的是()①所有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②只有铀具有放射性;③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④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现象不是自发的,需要外界条件(如光照)来引起的A.①②③④B.③C①②③D.①(D④4.卢瑟福在研究元素放射性时发现,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射线,下图中A、B、C分别代表三种射线。
其中A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
5.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在打开原子结构大门中的伟大贡献是()①发现了电子②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③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④提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物质和电子构成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的理论主要内容有()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五、课堂练习1.在历史上,人类对原子的探究经历了多个阶段。
请将有关科学家与提出的观点用直线连接起来。
惠施··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墨子··物质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德谟克利特··物质是无限可分的道尔顿··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汤姆孙··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近代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和性质相同、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2.应用元素放射产生的α粒子作实验,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关于卢瑟福的这一科学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偶然想象得出的结论B.是应用和创新取得的成就C.是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研究的结果D.是为现代原子论打下了基础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现电子后,很快创建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B.放射性及α粒子的发现为打开原子结构的大门打下了基础C.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在思考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后得出的D.从古典原子论到现代原子论的过程说明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4.原子是( )A.构成物质不可再分的微粒B.化学变化中的基本微粒C.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D.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5.关于α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氦离子B.具有穿过原子的可能性C.能够击穿原子核而不破碎D.在轰击金箔时少量被散射6.一种能产生正2价的氦离子的射线称为__________射线,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偏向______极;另一种能产生电子流的射线称为_________射线,在外电场偏向_____极;还有一种被称为______射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7.在多少克水中所含的氢原子与48 g甲烷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六、课堂总结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简史道尔顿——原子学说汤姆孙——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模型法)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卢瑟福——发现放射出的射线是“α、β”射线卢瑟福——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实验法)绝大多数α粒子能直接穿过金箔,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甚至直接弹回,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带正电荷的质量中心(核)。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2.放射性元素的三种射线α射线——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2+)β射线——电子流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七、课后作业1.提出古典原子论的是( )A.惠施B.墨子C.德谟克利特D.道尔顿2.在1903年,汤姆孙提出的有关原子的观点是( )A.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B.物质是无限可分的C.物质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D.原子像个面包,电子则像均匀分布在面包中的葡萄干3.贝克勒尔对伦琴发现x射线,卢瑟福对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共同的态度是( )A.仅感到十分奇妙B.提出新的问题并去探究C.兴致勃勃地谈论人家的发明D.对别人的事毫无兴趣4.关于卢瑟福等研究放射性蜕变产生的射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α粒子是H+B.β射线是电子流C.γ射线是电子流D.β粒子是He2+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微粒叫原子B.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微粒叫原子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6.古典原子论、近代原子论、__________模型和____________模型、现代原子论,是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其中提出上述两种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摩尔是___________的单位,l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__________个微粒。
8.在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绝大部分α粒子___________金箔,这说明原子是______________的,少数α粒子发生______________,个别的甚至____________,这说明原子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
9.硫酸( H2SO4)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4.9 g H2SO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4.9 g硫酸中含H2SO4分子______mol,含氧原子_____________个,含氢元素_______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