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师版)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讲)
把Si表面原子 拔出,写出最小 的汉字
在石墨表面搬迁碳原 子绘制中国地图
移动原子---世 界最小的广告
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面包模型 1.古典原子论 ⑴.战国时期 惠施:物质无限可分
惠 施
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墨子:物质分割是有条件的,不能分 割称“端” 墨 子
⑵.射线(带负电)电子流
⑶.射线(不带电)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小结: 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说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微粒。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粒子散射实验: 用粒子轰击金箔。 现象: 绝大多数粒子直线穿 过;极少数粒子发生偏转; 有个别粒子偏转180°。
分析:按照葡萄干原子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在 整个原子球体内,带正电荷的粒子应当都能穿 过金箔。但是:有些粒子竟然被弹了回来。
⑵.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错误 ⑶.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都相同,不同 的元素质量和性质都不相同; 错误
⑷.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 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错误
提出观点的主要依据或方法: 大量气体实验观察与思辨。 意义和不足: 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的进步;把原 子论引入了化学,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提出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没有变化。 很好地解释了当时已经发现的规律:质量守 恒定律。 提出了不同元素原子不同特别是质量不同, 提出了测相对原子质量的任务等。 限于当时实验条件,今天看来这些观点都不 合理。
⑵.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物质是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 微粒构成,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 为止。 提出观点的主要依据或方法: 思辨和猜想 意义和不足: 提出了物质可分的思想; 缺乏实验依据
1 第一章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师版)
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知识梳理(一)复习提问1.古代的人们对原子是如何认识的?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3.电子的发现和元素放射性现象说明了什么?4.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内涵是什么?5.你认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绝对准确吗?(二)知识回顾1.章头图是比利时工程师昂·瓦特凯恩于1958年为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设计的建筑物,它由九个巨大金属圆球组成,位于布鲁塞尔易明多市立公园内。
每个圆球象征一个原子,显示了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美好前景。
2.古代对原子的认识惠施,即惠子。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宋国人,一位能言善辩的学者。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墨子,即墨翟,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学者。
他认为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3.近代道尔顿的原子论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4.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电子是189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他证明了阴极射线是一种高速带电的粒子流,并测定这种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荷质比)e/m 。
他发现不论阴极射线管的电极用何种金属材料制成,产生阴极射线的粒子的荷质比都相同,这种粒子应是物质共有的组成部分。
他在1897年4月30日给英国皇家协会的报告中称这种粒子为“电子”。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体内,电子则均匀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5.x 射线的发现x 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 ,1845~1923)在研究阴极射线激发玻璃管壁而产生的荧光时发现的。
沪科化学高一上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教案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方案课时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这是学生进入高中第一堂化学课。
在初中,学生差不多学习了相关的原子知识,明白了原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电中性等概念,现在深入学习原子的相关知识、本节课,学生要明白原子结构发现历程,了解元素放射性,掌握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和原子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行星模型,接受电子云模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加深对原子组成的认识。
②掌握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和原子论,了解电子云模型。
③初步学习元素放射性。
【过程与方法】①了解科学家们探究的过程。
②学习科学家研究时使用的模型法和实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有关原子的科学发展史,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②养成积极考虑、讨论、对比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引导式的综合教学方法、【基本程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导学习,引导探究,组织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教师提问】同学们初中差不多学过原子的部分知识,请同学们来说说关于原子,您明白多少。
【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原子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基本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体积特别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呈电中性)……【教师总结、提问】恩,提的都特别好。
那么我们现在都明白物质能够分割到原子,原子又可分割为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原子呈电中性。
这就说明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古人认识物质和原子的一个发展过程、请同学们看书上第3页的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古人开始不明白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时候,他们对物质的组成认识上也有错误对吧。
比如惠施的看法是物质无限可分,这就是错误的。
墨子认为物质必须要有可分的端才是可分割的,这尽管表述上有不同,但能够看出他差不多认识到物质并不是无限可分,分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他说的没有端的时候就不能再分割了。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2课时)
感悟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奥秘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重点
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思想。
2.难点
α粒子散射实验及行星模型提出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怎样从该实验判断原子有很小的核。
板书设计
(多媒体等)教学用具
板书,多媒体
教法选择
教学主要环节设计(含课堂例题、习题及作业安排)
C.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D.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360°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观察α粒子的到达情况。
原子结构是不是真的像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呢?如果根据葡萄干面包模型α粒子的运动轨迹应该是怎样的?
生:直线穿过
[ppt]展示实际实验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极少数α粒子穿过时发生偏转,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了180°。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过哪些科学家,以及他们的贡献是什么?
[引入]接着上节课继发现元素的放射性现象之后,科学家们在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发现呢?
卢瑟福从贝克勒尔的发现中进一步思考:放出的射线是什么?进一步研究原子结构。铀能产生不同的两种辐射,一种为α射线,一种为β射线。并确定α为He2+随后,人们证实了β射线:带负电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表格]
因此,卢瑟福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solar systerm model),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体积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部历史,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探索者,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走向深入,也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1.1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我国战国时期的惠施 说过:“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世不 竭。”他认为物质是 无限可分的。
战国时期墨子则 认为物质被分割 是有条件的,如 果物质不存在被 分割的条件,物 质就不能被分割。 这种不能再被分 割的部分,他称 其为“端”。
大量实验观察推测
古典原子论
填一填
科学家 德谟克利特 道尔顿 汤姆孙 卢瑟福 理论内容 古典原子论
近代原子论
葡萄干面包模型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古代和近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中,认为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是 (A)
A.惠施(中国) C.德谟克利特(希腊) B.墨子(中国) D.道尔顿(英国)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所经历的几个重要 历史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③①②④ ①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 ②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摸 型 ③德谟克里特的古典原子论 ④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电子的发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和科 技的发展,电子被发现了。 由于物质在通常情况下显电中性,而物 质中既然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那么一 定还存在带电荷的部分
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汤姆孙认为,原 子中的正电荷是 均匀地分布在整 个原子的球形体 内,电子则均匀 地分布在这些正 电荷之间,就像 葡萄干面包一样。
卢瑟福发现铀元素能放射出不同的射线,分别 是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如果一个放射源放 在一对分别带正电和负电的电极板中,其中偏 向正电电极板的射线与偏向负电电极板的射线 分别是 ( D ) A.α射线、β射线 C.β射线、γ射线 B.α射线、γ射线 D.β射线、α射线
道尔顿原子学说
电子和X射 线的发现
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原子结 构行星模型
汤姆孙葡萄干面包模型
【教学课件】《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化学沪科高一上)
波尔原子模型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电子在原子 核外空间的一定 轨道上绕核做高 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在奥地利科学 家薛定谔所建 立的波动方程 的基础上,迅 速发展起一门 新的学科:量 子力学。这是 现代研究原子, 分子结构的理 论依据。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说明了原子不是不可再分 的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原子是有结构的。
7.二十世纪初
卢瑟福 英国物理学家 1.射线(带正电) 粒子: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2+) 射线(带负电) 电子流 2.做了著名的: 粒子散射实验 3.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种元素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 不同种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
比结合成化合物;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片面性:
• 原子并非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不可再分,只不过 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可再分的.
•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不一定都相同. • 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按简单整数比化合,不准
确. 合理性: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现象: 绝大多数粒子直线穿过;极少数粒
子发生偏转;个别粒子偏转180°。
α 粒子穿过金箔的散射实验
为什么α 粒子散射 实验会有这样的结果?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放射性实验结论一
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 带负电的电子。
放射性实验结论二
上海科学出版社 高一上册
主要观点:
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有它的结构。 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带负电荷均匀地镶嵌在
正电荷之间,就像葡萄干面包一样。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多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ppt 苏教版
德谟克利特
3.19世纪初 英国
道尔顿
近代原子论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错误 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道尔顿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 同的元素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 错误 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 比结合成化合物。 错误
4.1897年 英国
三.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 离子散射实验 2.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 模型: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它 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一个体系,就像 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古典原子论
Democritus
思辨
古典原子论
Democritus
伦琴
发现X射线
于1901年荣获世界首 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2. 1896年
法国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
3.1905年 英国 卢瑟福 1.射线(带正电) 粒子: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2+) 2.射线(带负电) 电子流 3.射线(不带电)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一,二小结: 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说 明了原子不是不可再分的微粒,原 子还可以再分,原子是有结构的。
John Dalton
思辨
近代原子论
古典原子论
Democritus
John Dalton
思辨 实验,思辨
近代原子论
葡萄干面包模型 Joseph Thomson 电子的发现
古典原子论
Democritus
John Dalton
思辨 实验,思辨 电子的发现
近代原子论
葡萄干面包模型 Joseph Thomson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汤姆孙
1.道尔顿原子论 道尔顿原子论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这种微粒称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 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同一元 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 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 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 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同; 不同元素化合时, 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 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2.电子被汤姆孙发现后 电子被汤姆孙发现后…… 电子被汤姆孙发现后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和科 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技的发展,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由于物 技的发展,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质在通常情况下,显电中性, 质在通常情况下,显电中性,而物质中 既然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 既然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那么一定还 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对于原子来说, 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对于原子来说, 它所带来的正电荷的电荷量必然与其电 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荷量相等。 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荷量相等。
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伦琴 1895年发现了看不见的射线 射线 年发现了看不见的射线-x射线 年发现了看不见的射线
贝克勒尔
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瑟福
发现两种辐射,一种 辐射 另一种β辐射 辐射, 发现两种辐射,一种α辐射,另一种 辐射 两种辐射
说明在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有正电荷的核。
(2)思考: 思考:
卢瑟福及他的科学团队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时 卢瑟福及他的科学团队进行 粒子散射实验时 为什么选用金箔? 为什么选用金箔?
1 第一章第一节-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设计无答案
辅导讲义年级:辅导科目:课时数: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及相关实验。
2、了解模型法和实验法,增强科学方法意识。
3、回顾初中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一、知识梳理1.古代对原子的认识惠施;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1)近代道尔顿的原子论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2)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发现电子)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体内,电子则均匀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打破原子不可再分理论)(3)x射线以及铀放射性发现的发现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
贝克勒尔发现放铀射性现象(4)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现象分别是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5)α射线和β射线的发现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
1899年他发现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并分别命名为α射线(可以产生 2He粒子流)和β射线(可以产生电子流)。
(6)α粒子散射实验把1g金打成尽可能薄的金箔,经计算此金箔大约由400层金原子排列组成。
下面是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图。
(1)α粒子构成微粒是_______________,α粒子在真空中能穿过金箔的原因是质量相对来说_______,速率________(光速的1/10),带____电荷,能对其它带电微粒产生较强作用。
(2)根据卢瑟福预测的结果,能看到α粒子的点是_________,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而根据实验的结果α粒子所出现的点是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一学期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第一课时)含答案
3.汤姆逊提出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的主要依据是()①原子构成中有质子②原子构成中有电子③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④原子构成中有中子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④4.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和波普尔,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5.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A.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D.在1000℃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6.“大爆炸”理论提出:大约在200亿元以前,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包含一个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原子核中,由于某种原因它发生了爆炸,首先产生了中子、质子核和电子,随后就产生了元素,据此分析,你认为产生的第一个元素应该是()A.H B.O C.Fe D.C7.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首先发现原子具有可分性的科学家是()A.汤姆生B.贝克勒尔C.道尔顿D.卢瑟福8.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不可再分的微粒B.原子是一个实心的钢性小球,在化学反应中性质保持不变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原子最早是由中国的哲学家墨子所提出的三、提高练习9.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A.阿伏伽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汤姆生发现电子10.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来“中国”两个字。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D.这标注着我国科学已经进入了可以操纵原子的阶段11.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泽维尔,诺贝尔奖委员会对该技术的评语是:“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
第1讲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课件]
精选教课课件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第 1 讲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构造的行星模型【例 1】第一发现原子拥有可分性的科学家是A 、德谟克利特B、道尔顿C、汤姆孙D、卢瑟福〖有关知识〗人类认识原子构造的研究历程:古典原子论(墨子、德谟克利特)→近代原子论(道尔顿)→葡萄干面包模型(汤姆孙)→原子构造的行星模型(卢瑟福)。
【例2】道尔顿原子学说的重点是:①全部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③同一元素的全部原子在性质和质量上都同样,不一样元素的原子在性质和质量上都不同样。
此刻看来,这些论点都不切实,请逐条加以评论。
〖有关知识〗(1)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2)批评性思想能力的培育。
【例3】依据a 粒子散射实验和其余科学事实,说明为何以下对于原子构造的推测是正确的?(1)原子核必定带正电;(2)原子核很“坚硬” ,不可以穿透;(3)原子核相对于原子而言体积很小;(4)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核上;(5)核外电子在高速运动着。
〖小结〗(1) a、β、γ三种射线的比较是微粒仍是波带电状况质量大小穿透力大小比较aβγ(2)原子构造行星模型的重点: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质量很集中,体积很小,电子带负电,环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模型方法、实验方法。
【例 4】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以前历以下的研究过程:(1)已知:碳和氧两种元素化合时能获得两种不一样的物质:“氧化碳”和“碳酸气” 。
(2)假定:“氧化碳”和“碳酸气”中碳和氧两种元素的原子数量不一样。
(3)实验:测“氧化碳”和“碳酸气”中碳、氧的质量百分数,结果以下:氧化碳碳酸气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42.86%27.27%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57.14%72.73%若碳元素的质量为1,可计算出“氧化碳” 和“碳酸气”中氧元素的质量分别为:,其质量之比为。
(4)结论:两种元素构成的两种化合物,假如一种元素的质量恒定,则另一种元素的质量老是保持简单的整数比(即倍比定律)。
1.1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有了新的突破。
伦琴——X射线
贝克勒尔—铀的放射性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 元素的放射性
α 射线
氦离子流(He2+) 电子流 短波长电磁波 (和X射线相似)
铀(U)
β 射线 γ 射线
放射性元素
——能够自发的放出射线的元素
现 象
1. 绝大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金箔,仍能沿 原来方向前进。 2. 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 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90o。
3. 个别α粒子被金箔直接弹回,偏转角几 乎达到180o。
卢瑟福为什么会想到用 α粒子去轰击金箔?
α粒子质量大
α粒子速度大
讨论:实验现象说明原子结构应该是怎样的?
德谟克利特——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 (atom)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评价:唯心主义物质观 古代落后的科学技术
2、近代原子论 ——道尔顿
近代原子论的要点为: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 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 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 可再分性。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 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 •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 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科学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1)模型法,如葡萄干面包模型、行星模型。 (2)实验法,如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小结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几个探索历程: 1、古典原子论 ——墨子、德谟克利特
2、近代原子论 ——道尔顿 3、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汤姆孙
4、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卢瑟福
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②极少数α 粒子发生了偏转;
③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180。直接被弹了 回来。
实验现象
①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直线穿了 过去;
②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偏转; ③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180。直 接被弹了回来。
实验结论
原子是中空的
原子中有体积 很小、质量 很大、带正 电荷的核
此后,这种神秘的射线就被称为 “X射线”。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者 伦琴,人们也叫它为“伦琴射线”。
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1896年3月,贝克勒尔发现,与双氧 铀硫酸钾盐放在一起但包在黑纸中的 感光底板被感光了。他推测这可能是 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同 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 生这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元素放射性 的发现。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安东尼· 亨利· 贝克勒尔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行星模型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 核和核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体 系,就象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结论1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证明原 子的可分性和具有更复杂结构的 重要科学发现与现象是: 电子的发现 和 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
发展历程
原子模型 主要科学家 提出模型的依据
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19世纪后期,科学界的多项重大实验 发现,其中包括X射线、放射性和电 子等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构成、原 子的结构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Wilhelm Konrad Röntgen
威廉· 康拉德· 伦琴
德国实验物理学家
1895年发现X射线 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伦琴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天不回家,有一天 他妻子到实验室去看他。这时候伦琴就让他妻子把 手放在荧光板的后面,荧光板上就出现了手骨的图 像,连结婚戒指都可以看到。当时他妻子就问他这 是什么射线,因为当时伦琴也不知道叫什么射线, 就把它叫做X射线,意思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射线了。
1.1从葡萄干面包摸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片面性:
• 原子并非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不可 再分,只不过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 可再分的. •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不一 定都相同. • 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按简单整数比 化合,不准确.
合理性: 提出了原子的定义和组成定律。
1897年发现电子(electron)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什么 “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是人们 约瑟夫· 约翰· 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认识原子世界的开端! 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郊区, 父亲是苏格兰人,以卖书为业。汤姆生14岁进 1903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曼彻斯特欧文学院学习工程。1876年入剑桥大 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 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 在瑞利指导下进行电磁场理论的实验研究工作。 于整个原子球形体内,负电 1884年,年仅28岁便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同 荷则均匀分布于正电荷间。 年末,又继瑞利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
① 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的理论是错误的
② 原子中心绝大部分都是空的
③ 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A.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② 2、卢瑟福在研究元素和放射性时发现了3种放射性射 线,这三种射线的组成是 氦原子核 、 电子流 、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 3、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要点是什么?从现代化学理论 看,是否正确,为什么?
放射性蜕变产生的α、β、γ射线
-
+
α、β射 线各显什么 电性?
卢瑟福与原子行星模型
(1911)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获得新西兰大学
学士和硕士学位,1895年,获剑桥大学第一批研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究生奖学金,同年入卡文迪许实验室 ,成为J.J. 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 汤姆孙的研究生,1919年,应邀到剑桥接替退休 核和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 的J.J.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 电荷的电子组成的一个体 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卢瑟福对于放射性 系,就象行星绕着太阳运 的研究,开拓了原子核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新 转一样。 领域。1909年,卢瑟福从α粒子的散射实验得出 原子的有核模型。卢瑟福是原子时代伟大的科学 家。
1.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一.学习目标●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
●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前三个阶段及其重要贡献。
二.重、难点重点:原子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学习过程⏹预习教材(请仔细阅读教材1-6页,并试着在不翻书的情况下完成下列填空)1.我国战国时期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而战国时期则认为物质分割是有条件的;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称为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分割只能到为止。
2.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在1803年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列属于道尔顿观点的是。
①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②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③原子具有可分性;④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⑤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⑥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并在1903年提出了原子模型,该原子模型指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4.1895年伦琴发现;几年后,贝克勒尔发现元素的。
其中,某些元素蜕变产生的α、β、γ射线依次是、和波长很短的波。
⏹挖掘教材(注意教材的边边角角,动动脑筋,与同学讨论讨论会有收获的)1.古代的哲学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探索过程中,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在今天看来有哪些观点不太合理?请举例说明。
3.由于整个原子呈电中性,而在原子中发现电子,根据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4.在原子结构探索过程中,几位科学家的发现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有什么重大贡献?典型例题1.古代和近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中,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是A.惠施(中国) B.墨子(中国) C.德谟克利特(希腊) D.道尔顿(英国)四.当堂检测(满分10分比比看谁是牛人)1.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A.拉瓦锡提出燃烧学说B.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C.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D.波义尔提出燃素说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2.掌握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科学家的探索之旅约翰·道尔顿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
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提出者。
卢瑟福,汤姆生的研究生,开拓了原子轨道理论,特别是在他的金箔实验中发现了卢瑟福散射现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伦琴夫人的手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箔、硬纸片、玻璃等并能通过黑纸感光的射线,由于本质不清楚故命名为X射线,而且不同金属有自己的特征射线,并用他的发现为夫人拍了第一张手骨照片。
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原子可能还不是最小的。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研究射线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而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钋和镭。
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射出几种不同的射线,都是原子核自发裂变产生的。
由此可见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说法已存在问题。
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后来汤姆生又发现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并命名为电子。
由此,汤姆生提出了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被彻底否定了。
葡萄干面包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建议其学生兼助手盖革和罗斯顿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去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
结论: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极少数α粒子穿过时发生偏转,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了180°。
实验结果与之前的预测完全不一致,所以原子结构模型须重新构思。
因此,卢瑟福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体积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高一化学《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第一章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打子世界的大门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构造的行星模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二期课改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开展为本,为学生的开展提供合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体系,同时努力浸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素。
因此本节的教学意图就是:1.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表达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同样重要。
3.追求学育目的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面开展,以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二期课改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的原子学说是十九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来的,这种学说大约使用了100年。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不过,原子内部终究怎样还说不清楚。
不久,卢瑟福用金箔作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里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它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
于是,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但是,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还不很清楚。
不过,对原子核的认识又近了一步。
到了20世纪初,波尔运用先进的量子力学理论,根据诸多的实验事实,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各层电子有一定的数目,并解决了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玻尔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能成功解释各种原子光谱的是量子力学。
怎样让学生体验原子发现的艰巨呢?我设计了以时间是是为数轴的一条教学主线,在学生感慨时间是是消逝的过程中,也体会了科学理论的得知不易,并且在辨析合理与否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再次体验真理的获得要不断地探究。
而通过原子构造理论的开展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强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培养构建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探究的是如今的原子构造理论怎样得出的,从19世纪末的1897年发现电子后,在大约20年内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构造的以下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构造〞、卢瑟福的“核式构造〞、玻尔的“能级构造〞、量子力学的“电子云构造〞。
每种原子构造理论的提出都使学生理解其特定的实验根底和背景,提出后也都有应用上的成功和困难;而理论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开展,总是离不开科学理论与科学家们符合实际的大胆猜想与假设,即“理论、认识、再理论、再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知识梳理(一)复习提问1.古代的人们对原子是如何认识的?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3.电子的发现和元素放射性现象说明了什么?4.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内涵是什么?5.你认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绝对准确吗?(二)知识回顾1.章头图是比利时工程师昂·瓦特凯恩于1958年为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设计的建筑物,它由九个巨大金属圆球组成,位于布鲁塞尔易明多市立公园内。
每个圆球象征一个原子,显示了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美好前景。
2.古代对原子的认识惠施,即惠子。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宋国人,一位能言善辩的学者。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墨子,即墨翟,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学者。
他认为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3.近代道尔顿的原子论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4.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电子是189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他证明了阴极射线是一种高速带电的粒子流,并测定这种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荷质比)e/m。
他发现不论阴极射线管的电极用何种金属材料制成,产生阴极射线的粒子的荷质比都相同,这种粒子应是物质共有的组成部分。
他在1897年4月30日给英国皇家协会的报告中称这种粒子为“电子”。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体内,电子则均匀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5.x射线的发现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1845~1923)在研究阴极射线激发玻璃管壁而产生的荧光时发现的。
他偶然发现用黑纸封套包裹着的照相底片放在高真空的阴极射线管附近时会感光,这说明放电管内发出了某种能穿透底片封套的射线,这种射线穿透力强,但不被电磁场馆转,它能穿透2~3 cm厚的木板、15 mm厚的铝片,如果把手放在放电管与屏之间,可以从手影中见到手骨的骨影。
后来研究证明,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6.铀的放射性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发现放射性现象纯属偶然,当时有人认为能发出荧光的物质会放出x射线,贝克勒尔试图用实验来证实这一观点。
他把一种含铀化合物的晶体——钾铀酰硫酸盐[K(UO)SO4]放在阳光下暴晒,直到晶体可以在黑暗中发出很强的荧光,然后把它放在用黑纸包裹的照相底片上,结果底片感了光,他认为晶体发出的是X射线。
他想进一步研究这种射线,但却遇上了连日阴雨。
他只好把含铀化合物晶体与用黑纸包好的底片一起放进抽屉,五天后雨停了,焦急的他忘了把晶体暴晒就径直把底片冲洗,竟发现底片也感了光,而且感光强度特别大,产生了黑如木炭的斑点。
因没有经过阳光照射,晶体不可能产生荧光,说明荧光与引起感光的射线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射线一定是含铀化合物或含铀晶体本身放射出来的。
进一步实验证明,这种穿透性射线是铀放射出来的。
7.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现象分别是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8.α射线和β射线的发现卢瑟福(Ernest Ruttherford,187l~1937),英国物理学家,生于新西兰。
1899年他发现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并分别命名为α射线和β射线。
他还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钍”。
1909年他和他的同事根据他们设计和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919年他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而获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蜕变。
1908年他因在核化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散射光束在介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偏离原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
粒子束在前进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使部分粒子偏离原方向前进,也称为散射。
10.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给学生放实验视频“模拟α粒子散射实验”,该视频可到“资源中心/教学工具库/化学/高一”文件夹中下载。
)把1g金打成尽可能薄的金箔,经计算此金箔大约由400层金原子排列组成。
下面是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图。
(1)α粒子构成微粒是_______________,α粒子在真空中能穿过金箔的原因是质量相对来说_______,速率________(光速的1/10),带____电荷,能对其它带电微粒产生较强作用。
(2)根据卢瑟福预测的结果,能看到α粒子的点是_________,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而根据实验的结果α粒子所出现的点是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瑟福因为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他的主要功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He2+,较大,大,正;(2)A,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ABC,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是错误的,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实事求是。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认为:绝大部分α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一定是中空的;极少数的α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说明在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11.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的体系。
【补充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中对于原子结构的推断是基于一系列的概率统计得出的结果。
(1)每10000个α粒子中约有1个发生了大于1°的路径偏转,发生更大偏折的机率更小。
(2)α粒子被直接弹回,说明前进途径中遇到了质量较大、体积很小的带正电荷的物体的“阻挡”。
(3)直线运动的α和β粒子在碰到物质原子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
β粒子的散射数目要比α粒子更多,因为β粒子的动量和能量要小得多。
似乎已没有疑问,如此迅速移动的粒子以其原来的路径穿过了原子,而观察到的偏转是由于遍布于原子系统内强电场作用的结果。
一般假设,一束α或β粒子射线在通过薄片物质时的散射,是物质原子来回多次小散射的结果。
然而,Geiger 和Marsden 对α射线散射的观察显示,某些α粒子在单次碰撞时,一定会发生大于正常角度的偏转。
例如,他们发现,一小部分入射α粒子,大约20000 个中有1 个,在穿过厚度约为0.00004cm的金箔时平均偏转了90°的角度,如此厚度的金箔阻止α粒子的能力相当于1.6mm厚度的空气。
Geiger 接着指出,一束α粒子穿过以上厚度金箔最可能偏转的角度是0.87°。
基于概率理论的一个简单计算表明,粒子偏转90°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此外,稍后可以看出,如果这种大角度偏转是由许多小的偏转组成,那么,这种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对各种角度的分布并不遵守预期的概率定律。
大角度偏转是由于单次原子碰撞的设想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二次同样碰撞而产生大角度偏转的概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小的。
一个简单的计算显示,原子必须具有强电场的核心,才能在单次碰撞中产生如此大的偏转。
12.放射性元素的三种射线α射线——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2+)β射线——电子流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三)思考与复习解答(检查学生教材第7页的思考与复习是否完成,进行提问。
)1.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认为“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汤姆孙首先指出原子是有结构的,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伦琴发现x射线后,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有了新的突破。
卢瑟福根据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证实了原子是可分的,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归纳】填写下列方框【答案】原子可分;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2.既然绝大部分n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一定是中空的;既然极少数的a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那就说明在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通过对电荷、质量和偏转角度等的计算,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solarsystem model),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那样的体系。
四、典型例题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中,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是()A.惠施Bt墨子C.老子D.孔子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
估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其中不确切的是()A.只有③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③D.有①②③3.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说法正确的是()①所有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②只有铀具有放射性;③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④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现象不是自发的,需要外界条件(如光照)来引起的A.①②③④B.③C①②③D.①(D④4.卢瑟福在研究元素放射性时发现,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射线,下图中A、B、C分别代表三种射线。
其中A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
【答案】1.A 2.D 3.B 4. β射线,电子流;α射线,氦核(He2+);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5.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在打开原子结构大门中的伟大贡献是()(选自《新教材全解(吉林出版社)》)①发现了电子②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③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④提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物质和电子构成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 6.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的理论主要内容有()(选自《新教材全解(吉林出版社)》)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答案】ACD五、课堂练习(选自《化学测试与评析A、B级(上海教育出版社)》)1.在历史上,人类对原子的探究经历了多个阶段。
请将有关科学家与提出的观点用直线连接起来。
惠施··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墨子··物质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德谟克利特··物质是无限可分的道尔顿··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汤姆孙··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近代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和性质相同、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2.应用元素放射产生的α粒子作实验,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关于卢瑟福的这一科学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偶然想象得出的结论B.是应用和创新取得的成就C.是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研究的结果D.是为现代原子论打下了基础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现电子后,很快创建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B.放射性及α粒子的发现为打开原子结构的大门打下了基础C.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在思考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后得出的D.从古典原子论到现代原子论的过程说明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4.原子是( )A.构成物质不可再分的微粒B.化学变化中的基本微粒C.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D.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5.关于α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氦离子B.具有穿过原子的可能性C.能够击穿原子核而不破碎D.在轰击金箔时少量被散射6.一种能产生正2价的氦离子的射线称为__________射线,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偏向______极;另一种能产生电子流的射线称为_________射线,在外电场偏向_____极;还有一种被称为______射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