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2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2浙教版
第五页,共29页。
探究(tànjiū):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提出问题: 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很相对应,是偶然的巧合,还是 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 陆是一个整体, 后来(hòulái)因 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开的?
建立假设: 大陆可能(kěnéng)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分离 了,那么大陆可能(kěnéng)是会移动的
第三页,共29页。
一、大陆漂移学说(xué shuō)
1.用透明纸在世界 地图的底图上描绘 出非洲、南美洲的 轮廓。
2.将两个轮廓进行 (jìnxíng)拼合, 你有什么发现?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lúnkuò)是相 对应的
第四页,共29页。
地图(dìtú)上的发 现
难道(nándào)仅 仅是巧 合吗?
地方,因为板块 之间会发生 _碰_撞__(_p_è_n_ɡ__zh_u。ànɡ)和张裂
第十九页,共29页。
我国四川及其邻近地区易发生地震的原因是由于
板块向印度洋 板块俯冲亚(欧fǔchōng)造成抬升和张裂,
地壳很不稳定。
第二十页,共29页。
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说
2、六大(liùdà)亚欧板块(bǎn kuài)、非洲板块(bǎn kuài)、
第十七页,共29页。
1、据测量,世界(shìjiè) 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 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 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 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印度洋板块仍在不断地向亚 欧板块挤压(jǐ yā)和俯冲。
第十八页,共29页。
地球(dìqiú)上的火 山和地震主要分
布板在块_(b_ǎ__n_k_u_à_i_)_的交界
寻找证据: 证据一:大西洋两岸的的轮廓非常对应。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篇一: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主要观点;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策略: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课前准备: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布置作业《作业本》3.6地球的板块板书设计:3.6地球的板块反思: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保持较好的思维活跃度,同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体验实验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契机,比如:敢于质疑,大胆假设,重视科学事实和依据等。

板书的设计上借鉴了徐老师方法,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思考: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针对这一新的学说你有哪些问题?或者你不支持他,有什么地方你觉得他没有解释到位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同时体会科学假说的修正或者推翻重新建立都意味着科学的进步。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分裂成多个相对移动的板块的理论。这些板块包括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们的运动影响着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板块构造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通过观察板块的运动,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火山喷发的时间。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教学年级和班级:浙江省杭州市某初中,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3日,第3课时
d.视频资源:让学生观看有关地球板块运动的视频,如国家地理、BBC等纪录片,以更直观地理解板块运动。
2.拓展建议:
a.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地质考察,观察当地的地质现象,如岩石、地形等,并记录下来,以增强对地质学的感性认识。
b.组织学生参加地质学讲座或实践活动,如参观地质博物馆、进行地质勘探等,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b.提供地球仪、地形图、compass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
4.教室布置:
a.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b.在教室墙上悬挂地球板块构造图、板块运动示意图等,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c.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岩石等基础知识,对地球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题地球表面的板块日期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板块)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的板块》说课教学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的板块》说课教学课件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模拟实验
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这一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在 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为什么不被认可接受?
思考
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
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板块的运动
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原因:在板块的边界处,板块之间相互和碰撞挤压,因此地壳运动活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仪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地图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其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地图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方法。

难点:理解比例尺、方向等地图要素;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进行地理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各类地图、教学课件。

2. 学具:学习地图、指南针、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和地图,提出问题:“它们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新课内容:(1)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2)地图:讲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介绍地图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其构造。

(2)学生用指南针、直尺等工具,在地图上测量距离、判断方向。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结合地球仪和地图,讲解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地球仪和地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仪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2. 地图的基本知识: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3. 地图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幅学校附近的地图,标注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2)运用地球仪,观察并描述赤道、南北极、经纬网等地理事物。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比例尺、方向等地图要素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更多知识,如地图投影、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仪和地图》【创新教案】(第2课时)1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仪和地图》【创新教案】(第2课时)1

《地球仪和地图》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地球仪和地图【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图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素;(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学会正确使用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1)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地图是重要工具用途很大;(2)养成爱用地图、会用地图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难点:比例尺的运用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二节。

本节课需花2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2课时主要介绍了地图的含义、用途以及地图的三要素。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5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认识分类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在地球仪上可以寻找地理事物,也可以确定地理位置,但它携带很不方便,因此人们并不经常使用它。

人们使用什么呢?【学生】地图【教师】呈现图片。

这些是地图吗?【学生】不是2.呈现新知【教师】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

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是比较常用的地图(呈现图片)。

请同学们谈一谈地图的用途【学生】……【教师】由此可知,地图真是很简便。

要想使用地图,首先得看懂地图。

请看图片,你知道地图的三个要素吗?【学生】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教师】非常好!【小组活动】读图3 - 13中国行政区划图、图3 - 14 浙江旅游地图、图3 - 15 荣安社区平面图。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
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
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和处理:
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

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

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

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两本书本、小刀
五、教学过程:
为进一步研究奠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

分割而成的。

根据板块
亚欧板块的下
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
P113 1
终我们生活的地球回变的如
料,了解地壳运
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也为后面的地形学习提供支持,是本章内容的基本。

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就必须从人类的最初认识开始,而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历史,其中融合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整个链条就是以科学史为主干,在真实地呈现科学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领会,培养科学素养。

恰当处理科学史是本节课的关键,要呈现科学真实一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之不易,但又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并不一定就会有成果,还与思考方向和整体人类的科技水平有关。

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史与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做到讲完科学史就完成知识的落实,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对知识建构更顺畅。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建立假说及假说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又无法感触到,造成学生的感性认知不足,对相关学说缺乏认同感。

学生对于假说、学说、规律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区分,会建立假说,但对于假说的意义、什么是假说等不清楚。

对科学的认识较为固化,呈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很少认识到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证据、科技水平对科学的影响无体会。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还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得以加强,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严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1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2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1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2

七上科学§3.6.1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大陆漂移学说(1)发现现象:阅读图3—51世界地图的底图,将南美洲和非洲两个轮廓进行拼合,发现(2)提出问题:(3)建立假设:(4)收集事实与证据:当时魏格纳在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同时发现同种剪嘴鸥(海鸥的一种),这能否证明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5)形成科学假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是什么?二、海底扩张学说(1)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后来找到了什么证据来支持他的理论的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什么科学假说?内容是什么?(2)观察图3—54,描述大西洋的形成(扩张)过程(3)“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是否支持“大陆漂移说”?三、板块构造学说(1)科学家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什么科学假说?主要内容是什么?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震分布图、火山分布图与六大板块示意图,比较火山和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的关系2、利用板块构造说解释火山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1、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形成过程,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为海洋的是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上,相互不断发生和。

六大板块是被、和分割而成。

阅读图3—55,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为。

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边界,称为。

板块碰撞后会形成什么?活动1:板块碰撞模拟实验A.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你看见:小结: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请解释喜马拉雅山不断上升的原因:板块张裂后会形成什么?活动2:板块张裂模拟实验B.在两块板上贴上一张纸,板上放一只空瓶子,向两边用力拉,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小结: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则会形成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备考 专题八:地球表面的板块及地形和地形图 复习讲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备考 专题八:地球表面的板块及地形和地形图 复习讲义

七年级上册科学专题复习专题八:地球表面的板块及地形和地形图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3、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3-7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的类型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3)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3、地形的变化(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或盆地。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①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如流水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②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如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

③在高寒地区,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例题:1、下列表述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等高线重叠处A. 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B. 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C. 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D. 由于板块的张裂红海在不断的扩张解答:A.全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故A错误;B.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板块的张裂和碰撞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故B错误;C.各大板块都漂浮在地幔上,故C错误;D。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

4:板块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
“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
( B ) 到那时,太平洋将不断缩小,
1: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是_______________,它较好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_的规律.
A:软流层上 B:岩石圈上
那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
两块大陆相隔很远, 却有相似的动物
二:化石证据
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魏格纳还利用化石来证明他的观点。石羊齿化 石 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 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石羊 齿化石,由于石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 风漂移,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 海。
美洲
另外,非洲不断地北移,日趋向欧洲靠近,地中海 将逐渐缩小,直至在地球上消失。到那时,欧洲与 非洲连结在一起,它们之间由于两大板块的碰撞, 会形成新的高大山系。
欧洲
非 洲
与此同时,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分裂,海水乘隙而入, 一个新的海洋将会诞生。形成世界第五大洋
欧洲
非 洲
1: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是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
3:板块漂浮在(
)
__板__块_构__造__理__论____,它较好地揭示了 而大陆在漂移时,把原来位置上形成的化石和岩石一起带走了。
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板块漂浮在(
)
______________的规律. 地壳运动变化 消亡边界:相互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
常形成山脉。
那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
常形成海洋和裂谷。
板块构造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陆漂移说”的建立,初步认识科学假说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假说的建立以及在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对原有假说不断解释、修正,感受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螺旋式发展。

通过科学家研究过程史料的学习,逐步养成严谨、执着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着重讲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等。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不断变动的抽象思维。

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不是非常的清晰,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说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推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
1、“大陆漂移说”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

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四位初中阶段认识的科学家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图片。

刚刚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近了进入初中来我们认识的科学发现。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从一个细节出发的科学研究都有可能载入科学史册。

展示魏格纳的图片,让学生指认
解读图片信息,初步认识魏格纳。

有一天魏格纳躺在病床上,望着世界地图,突然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而正是这一个小小的发现,拉开了人们认识地壳运动序幕。

地球表面的板块
(展示世界地图)指导学生思考这位科学家发现了什么现象。

通过阅读图片信息,提出可能的猜测:地球可以分为七大洲、南美洲的西海岸和非洲东海
岸的轮廓线几乎重合等等。

活动2【讲授】以线带面,新课教学
1大陆漂移学说
1.1大陆漂移学说的形成过程
结合学生在导入部分提出的南美洲的西海岸和非洲东海岸的可拼性,通过地球轮廓模型,让学生上台动手验证自己的假说。

提出假说的概念:用已获知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通过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指导学生从全球大陆角度出发,提出更大胆的假设。

通过概念的提升,提出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发生了漂移等等。

对学生大胆提出假说进行充分的肯定,但是假说需要在实践中通过证据检验,否则就会石沉大海,请学生补充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

相连、分离
展示一片切下的蛋糕,让学生收集从那一个蛋糕中切下来的证据。

仔细观察课件,并结合已知经验说一说自己证明切下来的蛋糕具有可拼性的理由。

以蛋糕的可拼性为鉴,说一说证明原来大陆连在一起的证据。

展示魏格纳证实各个大陆原来连成一片,后来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的证据。

小结:1915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正式确立,这一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是一个彼此相连的整体。

后来由于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1.2大陆漂移学说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大陆漂移学说短短的两句话,背后的求证之路却包含了魏格纳无数的心酸血泪。

引导学生通过一段科学史料视频来走进这位伟大的先行者。

看完科学史料同学们意犹未尽,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为了科学研究,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哪怕未知付出一定的牺牲。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经验材料,通过思考提出大陆原来连在一起后来分离,这就是一种家说的建立过程,本节设计试图以此为突破点,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读图、蛋糕模型的展示,发散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降低了学生从前概念引向新知的难度;通过科学史料的呈现,试图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融合。

2.海底扩张说
2.1海底扩张说的形成过程
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以后很长一段内,科学界都不接受他的假说,引导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学说为解决的动力来源问题
学生思考并得出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

导致了人们的质疑。

直展示美国地磁学家赫斯和迪茨对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

(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结合图进行小组讨论:该研究成果能否帮助魏格纳揭开未解之谜。

(小组讨论有困难,给出地球纵切图提示)
结合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提出海底扩张说概念,指出“海底扩张说”不仅支持而且拯救了“大陆漂移说”。

原因就在于其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动力来源。

由此可见,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被不断地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而这也是科学带给人们的无穷魅力。

2.2海底扩张说的应用
通过一段介绍”海底扩张说”的视频更形象地理解这一假说
小组讨论:通过已知并结合书本图3-54 说一说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海底扩张说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一时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通过形象的图示讲解并结合视频,给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到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之间架设了扶梯。

通过假说的不断修正直至新假说的提出意在引导学生认知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最后,通过该假说的应用,实现从课本知识的学习到解释实际问题的跨越。

3板块构造学说
3.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指导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被不断地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

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读图3-55六大板块示意图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圈划该假说的关键信息。

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地图,说一说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以及对六大板块的认知。

1.班级性六大板块的指认。

2、个别学生板块指认。

3、完成助学本P40,第5题。

3.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找出其中比较明显的两处地理特征---不断上升的喜马拉雅山区和不断扩张的红海。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仔细观察,说一说实验现象!----板块碰撞
木板平放桌面,板上放一小物件,两同学缓慢用力拉开,仔细观察、并感受拉断时的感觉! --------板块张裂
解释喜马拉雅山区有很多海洋生物化石,且在不断的上升;红海还在不断的扩大。

除了在这两个区域,其实我们熟知的阿尔卑斯山脉就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而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小结: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板块运动不仅造就了奇特的地形地貌,也会形成一定的地质灾害,比如说地震,
结合世界地震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解释其有规律分布的原因。

2亿年前大陆是一个彼此相连的整体,后来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请学生大胆猜测再过2亿年,地球大陆会是不断分离还是最终和在一起?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大陆漂移学说来到”海底扩张说”,最终学习了集大成者“板块构造学说”,可见一个假说的提出往往需要在历史的检验中不断得到修正,而科学研究的道路也不正是这种曲折坎坷中迎接属于自己的光明。

设计意图:抓住板块构造理论这一重难点,通过自主学习,语言概括,模拟实验,实际应用的环节,试图通过学生主动思维形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激发学生形成完整、饱满的科学概念,并通过对未知事物的大胆假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乐趣。

活动3【练习】习题反馈、巩固提高
完成助学本1-4题:必做第1、2、3、4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当堂反馈助学本中的相关习题,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活动4【作业】课后练习,升华提高
作业一:1.作业本A 《地球表面的板块》 2.自主完成《创新》1、2、3、5、8、12
作业二: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整理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新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