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和处置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在核医学工作中,会产生许多放射性废弃物,按其物态分为固体废物、废液和气载废物,简称“放射性三废”。
放射性废弃物不能以普通废弃物的方法进行处理,而要根据废物的性状、体积、所含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半衰期、比活度情况相应处理,不使放射性物质对环境造成危害。
1. 固体放射性废物包括带放射性核素的试纸、敷料、碎玻璃、废器、安瓿瓶、实验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放置于周围加有屏蔽的污物桶内,不可与非放射性废物混在一起。
污物桶应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记,放置点应避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存放时在污物桶显著位置标上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等。
长寿命的固体放射性废物,应定期集中送交区域废物库最终处置,主要用焚烧法或埋存法处置。
焚烧法是将可燃烧的放射性废物充分燃烧,产生的放射性气体量小者直接排入大气,量大者用冷凝法或吸附剂捕集。
燃烧应在特制焚烧炉中进行,周围有足够隔离区,烟囱应足够高,并有滤过装置,以防污染环境。
埋存法是将不可燃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可燃性废物燃烧后的残渣埋在地下,地点应选择没有居民活动的地方。
还应注意不靠近水源,不易受风雨侵袭扩散。
短寿命核素废物主要用放置衰变法处理,一般把半衰期<15天的归入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放置10个半衰期,放射性比活度降低到7.4×104Bq/kg以下后,即可作为非放射性废物处理。
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治疗中放射性废物主要为固体废物,即废弃的放射性粒子源,可采用放置衰变法处理,例如198Au的10个半衰期是27天、125I是600天、103Pd 是170天。
2. 液体放射性废物含放射性核素的残液、患者的排泄物、用药后的呕吐物及清洗器械的洗涤液、污染物的洗涤水等。
长寿命的液体放射性废物应先用沉淀凝集、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有效减容、固化,之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收集处置。
放射性废水处理主要有稀释法、放置法及浓集法。
稀释法是用大量水将放射性废液稀释,再排入本单位下水道,适用于量不多且浓度不高的放射性废液。
(完整word版)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国家规范性标准
完整word版)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国家规范性标准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国家规范性标准1.引言放射性废物是在核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产生的一种特殊废物,具有辐射性和危害性,要求以安全的方式进行处置。
本文档旨在规定国家对放射性废物处置的规范性标准,以确保社会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2.定义2.1 放射性废物:指含有放射性物质,因废物的来源、性质和用途而产生的,不具有任何进一步经济价值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废物。
2.2 放射性废物处置:指将放射性废物以安全、稳定、可控和持久的方式进行处理、存储和处置,以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辐射危害。
3.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3.1 安全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第一原则是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通过适当的措施降低辐射危害。
3.2 效率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置应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高效、合理地进行,以最小化资源的浪费。
3.3 合法合规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严格遵守环境约束和监管要求。
3.4 透明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置过程应透明,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
4.放射性废物处置的技术要求4.1 废物分类处理:根据废物的放射性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处理,采用不同的处置途径和技术。
4.2 封存与隔离:将放射性废物置于特殊的封存设施中,采用适当的隔离措施,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4.3 处置设施设计: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应按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要求进行设计,确保长期运行的可持续性。
4.4 监测与评估: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处置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随时的评估和反馈调整。
5.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管理要求5.1 许可与审批:放射性废物处置操作应获得相应的许可和审批,确保处置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5.2 人员培训与安全意识:对从事放射性废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5.3 废物追踪与记录:建立废物追踪系统,记录每一批次的废物来源、性质、处置途径和存储位置,确保可追溯和控制。
实验室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实验室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实验室内从事的试验种类多,范围广,因此实验室产生的污染物品种多,成分复杂,需要分类处理。
不同机构依据任务设有生物学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和放射性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活动。
然而,在一些生物学研究活动中,有时会用到少量的放射性物质或能量很低的射线照射装置,产生放射性废物,常用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及其废物的特点可参考《医学与生物学实验室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要求》(WS 457—2014)的附录A。
针对生物学实验室的实验活动特点,在实验活动中如何处置放射性废物应遵循《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规定》(GB 11930—2010)的相关规定,同时也应结合生物学研究的特点,考虑放射性危害因素和生物危害因素共同存在的情况,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医学与生物学实验室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要求》(WS 457—2014)附录B提供了医学、生物学放射性废物管理主要阶段流程图。
一、放射性废物定义和分类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活度浓度大于国家确定的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为了收集和处置的方便,可将放射性废物分类管理。
按放射性废物的放射性活度水平,可分为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三类。
按放射性废物的物理性状,可分为放射性气载废物、放射性液体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三类。
按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可分为长半衰期放射性废物(T1/2>5 年)、中等半衰期放射性废物(60d<T1/2≤5 年)和短半衰期废物(T1/2≤60d)三类。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或分级比较复杂,要根据废物放射性水平和所含核素的半衰期进行区分,2018 年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发布新制定的《放射性废物分类》,将放射性废物分为极短寿命放射性废物、极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五类,其中极短寿命放射性废物和极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属于低水平放射性废物范畴。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一、概述1.放射性废物的产生放射性废物是指在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过程中废弃并含有放射性的物质(如发射α、β、和γ射线的不稳定元素)或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而又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加以分离的废弃物。
放射性废物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气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他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图1表示核废物的产生过程,核废物的主要来源是核燃料循环中和核设施退役中的各主要环节,核试验、核科学研究及应用也要产生一些核废物。
核燃料循环包括铀矿开采、加工、燃料制造、使用、乏燃料的后处理等环节。
核设施退役是指关闭不再使用的核设施(如燃料制造和加工厂、反应堆等)时所采取的措施,铀矿开采和燃料加工废物的产生从开采铀矿开始,矿石中铀的含量平均仅为0.2%,相应将遗留约25000t的废矿渣,即尾矿。
尾矿中含有的铀为原矿的5%~20%,含有的镭为原矿的93%~98%,此外还含有氡。
图1产生核废物的过程2.放射性废物的特征(1)按物理形态分类①固体放射性物品如钴,独居石等。
②晶粒状放射性物品如硝酸钍。
③粉末状放射性物品如夜光粉、铈钠复盐等。
④液体放射性物品如发光剂,医用同位素制剂磷酸二氢钠——32P等。
⑤气体放射性物品如氪85、氩41。
(2)按放出的射线类型分类①放出α、β、γ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镭226等。
②放出α、β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天然铀。
③放出β、γ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钴60。
放射源废弃处置方案
放射源废弃处置方案
一、什么是放射源废弃?
放射源废弃是指放射性物质或设备在使用后,因达到其设计使用年限或功能不再需要而被废弃的物质或设备。
这类物质和设备都含有较高的放射性浓度,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潜在的危害。
二、放射源废弃处置的重要性
放射源废弃的处置对于环保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放射源废弃若未得到妥善处置,会对环境产生长期危害,其辐射对人体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放射源废弃处置的方法
1. 隔离储存
经过仔细测算、界定和计算后,把放射源废弃物从人类和环境中隔离禁闭,屏蔽辐射,减少因人的干预而影响环境和人的暴露。
2. 长期封存
在隔离储存基础上,将放射源废弃物长期封存,使其渐减至安全水平后进行处理。
3. 固化处置
将放射源废弃物与吸收成分的混合物结合固化,形成坚固、稳定的物质,减少污染风险。
4. 软包覆
将放射源废弃物包裹在多层材料中,形成多道防护屏障,减少对环境和人的辐射污染。
5. 高温熔解
在一定高温下将放射源废弃物进行熔解,达到玻璃状态之后进行处理,减少其辐射污染。
四、放射源废弃处置的选择
在具体的放射源废弃处置中,应根据不同放射源废弃的类型、性质以及处置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选择。
五、结论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放射源废弃处置方案,可以使放射源废弃物得到有效的处理,减少污染风险,降低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的辐射伤害。
因此,应高度重视放射源废弃的处理工作,寻找最优解决方案,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放射性废物的储存和处置法规与标准
各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等,确保放 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和处置。
XX
PART 03
储存设施与要求
REPORTING
储存设施类型
01
02
03
中低放废物储存库
用于存放中低放射性废物 ,通常设计为地下或半地 下结构,以确保安全。
高放废物储存库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放射性废物管理领域的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国际 通用的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01
技术挑战
放射性废物管理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方法。
应对策略包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等。
02 03
法规政策挑战
随着法规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应 对策略包括加强法规政策学习,积极参与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 。
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放射性 废物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法规政策调整趋势分析
强化法规标准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法规政策将更加注重放射性废物管理 的严格性和规范性,加强相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推动技术创新
政府将加大对放射性废物管理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 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废物管理水平。
社会认知挑战
公众对放射性废物的认知程度有限,需要加强相关宣传和教育。应对策 略包括开展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放射性废物的认知和理解 。
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XX
放射性废物的储存和 处置法规与标准
汇报人:XX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高放处置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一章 高放废物处置
评价模式和参数 高放废物处置库安全隔离的期限远远超出了现
有试验和验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只能依靠数 学模式计算来推断。废物处置系统的安全评价 需要开发和使用能够定量描述处置系统重要情 景及其后果的模式。 建立模式通常要作许多简化和假定,需要用许 多参数。选用复杂模式可能有些数据不容易获 得,而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度。 参数获取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
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斯巴德,属超铀废物隔离 试验设施,投资20多亿美元,1999年3月正式投入 使用,属于深地质处置库,处置容量17.6万m3 。
离地面650m深地下的盐层中,处置库有7个单元, 每个高6m×宽10m×长100m,设有4个竖井运送 人员、材料、废物和通风。
处置军工核设施700m3需远距离操作的超铀废物, 17万m3可直接操作(表面剂量率小于2mSv/h)的 超铀废物,设计运行35年,期间废物可以回取。
32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一章 高放废物处置
微生物作用 (1)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促进废物固化体贮罐的
腐蚀; (2)侵蚀玻璃固化体; (3)改变地下水的PH和Eh; (4)破坏缓冲/回填材料——膨润土; (5)生物降解腐殖质,产生CO2和CH4等气体; (6)直接摄取核素——吸附、吞食和滞留核素; (7)作为配位体,络合核素和促进核素的迁移; (8)作为核素的载体,形成假胶体;
34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一章 高放废物处置
11.6 高放废物处置的国际现状 进展迟缓 乏燃料是资源还是废物有争论 处置库选址条件高,场址难找 处置费用大,技术难度高,资源不足 公众对处置安全性的认同和社会/政治阻
力
35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
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是指已经被使用的核设备在结束寿命周期后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需要进行处理和处置。
正确的处置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在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中,考虑到以上因素和其他因素,制定出下列几点方案。
1.放射性废物回收再利用废物回收再利用是一个防止可能对环境造成更大危害的好办法。
这大大减少了放射性废物产生的量。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废物回收利用可以在制造其他的物品时进行。
例如,氧化铀可以回收制造光照明杆和建筑材料。
2.放射性废物埋地处理我的第二个方案是关于放射性废物埋地的。
这项工作已经被证明对情况有积极影响,并且可以每年节约大量的防护费用。
在我提出的计划中,我们将选定多个不同的废物处理场地,进行放射性废物处理。
呈粉末状的废物将被在地下深处安全的储存。
在埋设区域上建造高墙,保证废物在埋设期间不会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
3.放射性废物首次加工处置在这种方案中,放射性废物首次加工将重点放在将较大的废物切成更小的碎片。
这可以帮助最大限度的减少放射性废物扩散到环境中的可能性。
切分过的废物将被送往有更高的安全级别的处理设备中,并以更加安全的方式进行处置。
4.放射性废物离岸处理这是一个关于放射性废物离岸处理的方案。
在这项方案中,放射性废物将被运输到海外的处理设施,以便进行更加严格的处置。
这将确保被废物危害的人们不会受到任何环境破坏的影响。
5.放射性废物燃烧处置在这项方案中,我将研究将放射性废物燃烧掉的可能性。
这项技术已经被证明为一种在治理废物方面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们将在设施的燃烧窑中加热废物,以便将其变成非放射性物质。
这将是一项先进的解决方案,并将正在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以上是我提出的五种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
为了最大化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放射性废物。
好的处置方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最小化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不必要的危害。
医疗放射性废物及废源处理方案
医疗放射性废物及废源处理方案在医疗机构中,医疗放射性废物可以分为两类:固体废物和液体废物。
其中,固体废物主要包括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手套等一次性器械,以及被污染的纱布、绷带等。
液体废物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溶液、洗手间废水等。
针对这些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分类收集:医疗机构应建立分类收集废物的制度,将放射性废物和普通废物分开存放,确保不发生混合。
为了方便分类收集,可以在医疗机构内设置不同颜色的废物箱,以便于员工正确分类投放。
2.密闭包装:对于放射性废物,应采取密闭的包装方式,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
被污染的注射器、手套等一次性器械应密封在塑料袋中。
同时,还可以使用特殊的密闭容器储存放射性核素溶液等液体废物。
3.标识和记录:医疗机构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放射性废物的特殊标志,以防止误操作和发生意外。
同时,还需要建立废物记录系统,记录放射性废物的种类、数量、产生日期等信息,以便于追溯和管理。
4.定期收运:医疗机构应与具有资质的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合作,定期安排废物的收运和处理。
这些废物处理单位需要具备放射性废物处理资质,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
在废源处理方面,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原位处理:医疗机构可以在院内设立废源处理设施,对废源进行处理。
一些小型医疗机构可以使用放射性核素沉淀仪等设备,通过放射性核素沉淀、沉降等物理化学方法将废源处理为固体废物。
2.外包处理:医疗机构也可以将废源外包给具有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这些单位通常具备更专业的处理设备和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各类废源。
无论是医疗放射性废物还是废源,处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医疗机构在进行放射性废物和废源处理时,应与监管部门密切合作,定期开展回访和检查,确保废物的处理符合规范,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总之,医疗放射性废物及废源的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废物处理制度,采取分类收集、密闭包装、标识和记录、定期收运等措施,并与具备资质的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合作,以确保放射性废物和废源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放射性废物源的处置方案
放射性废物源的处置方案放射性废物是一种高危险、高污染的废物,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方案。
封存封存是将污染物固定在一个可靠的容器中,以防止其向环境释放和扩散。
这种处理方法一般适用于放射性废物处理的早期阶段,也适用于临时处理。
封存的方法包括直接封存和固化封存。
直接封存是将放射性废物放入密封的容器中,包括塑料罐、钢桶等。
固化封存则是将放射性废物和一些稳定性极高的物质混合后,填充到容器中。
固化封存的物质包括水硬水泥、钙基水泥、沥青等。
这些物质能够稳定放射性物质,防止其释放到环境中。
浸出浸出是将放射性废物浸泡在浸出液中,并逐渐将其溶解。
在溶解引入的容器中进行该过程。
浸出液中一般会加入一些化学物质,如酸、碱等,以帮助放射性废物的溶解。
溶液可以过多次过滤和净化,直到放射性元素完全被分离出来。
射线消毒射线消毒指的是利用放射性物质自身的辐射性质杀死微生物、滋生菌和病毒。
在这种方法中,放射性材料用作治疗工具的化学药剂。
这些材料通过辐射杀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射线消毒适用于处理那些污染点的放射性废物,太小而无法进行其他处置方案的放射性废物。
该方法可以被用于口罩、手套、消毒器等物品的消毒,但需要注意辐射量的大小。
埋置高污染的放射性废物,如乏燃料,需要埋置在地下深处。
该方法主要是为了使放射性物质的辐射能量被自然阻止,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这种处置方案需要注意地点的选择和保护。
必须选择深处的岩层,并加强保护措施,以避免放射性物质泄漏到水源、人居区等敏感地点,也需要根据设施容量的大小,合理规划填埋场的布局。
稳定回收在这种方法中,放射性废物被处理成稳定化的物质,并回收利用。
这样可以减少放射性废物的数量和危害,并增加其实用价值。
这种处置方案的适用于废物产生的早期阶段,或者那些放射性废物可以被转化为新材料的废物。
在这种方法中,处理废物方式主要是将废物混合成污染物和固体表层和非污染物混合在一起,使废物能够被回收利用。
放射废物处理制度
放射废物处理制度放射废物是指带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由核能发电、医疗放射治疗、工业放射处理等活动产生。
由于放射废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以及较高的辐射水平,需要特殊的处理制度来确保对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放射废物处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和法规,旨在监管、管理和控制放射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过程。
该制度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公共安全的潜在风险,并确保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放射废物处理制度涉及到废物的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和处置等方面。
以下是针对每个环节的一些关键措施和技术。
1. 废物收集:放射废物的收集需要进行分类和标识,以便将其与其他废物区分开来。
这样可以确保废物得到正确处理,并避免潜在的危险。
2. 废物运输:放射废物的运输需要符合特定的国际、国家和地方规定。
运输过程中需要使用特殊的车辆和容器,确保废物的安全运输,防止辐射泄露。
3. 废物储存:放射废物需要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储存,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处置。
储存设施必须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监控措施,以防止辐射泄露和非法接触。
4. 废物处理:放射废物处理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辐射水平和体积。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
物理处理包括固化、压实或者灭活废物。
化学处理涉及化学分离和稀释。
生物处理则通过生物酶或其他生物反应器进行。
5. 废物处置:对于长寿命放射性废物,需要进行安全的长期处置。
地下存储和掩埋是常见的方法。
地下存储利用具有良好保护性能的地下构造,如岩石层和盐岩层。
掩埋则是将废物埋入地下,覆盖保护层,以防止辐射泄露。
为了确保放射废物处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管和管理。
这些机构负责颁发许可证、监督废物处理过程、审查安全计划和报告等。
此外,公众参与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政府需要鼓励公众参与和透明度,以确保公众对废物处理制度的信任和支持。
总结起来,放射废物处理制度是确保放射废物安全处理和最大限度减少潜在风险的重要手段。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是指对产生、运输、储存、处理和处置放射性废物的管理规范。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废物产生和分类:规定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单位应该建立废物产生清单,并按照放射性能、活度、半衰期等特性进行分类。
2.废物运输:规定放射性废物的运输必须符合相关的国际、国内运输规定,包括包装、标识、封存和运输容器的要求。
3.废物储存:规定放射性废物的长期储存应该在符合安全要求的储存设施中进行,包括选址、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规定。
4.废物处理和处置:规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法,通常包括远程处理、固化、封存、埋地处置等方式。
不同类型的废物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和处置方法。
5.安全要求:规定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安全要求,包括废物管理设施的防护措施、辐射和污染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6.监管和许可:规定对放射性废物管理进行监管和许可的程序和条件,包括废物产生单位的登记和审批、废物管理设施的审批和核准等。
7.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规定放射性废物管理的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的要求,包括废物管理计划的公开、公众意见的征求等。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安全的产生、运输、储存、处理和处置,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辐射和污染风险。
这些规定也有助于促进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
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和处置规定
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和处置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辐射安全管理,规范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处置,防止其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并产生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与个人,应严格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废旧放射源系指闲置、废弃、失去教学科研价值的放射源。
放射性废物系指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性物质所污染的废弃物,其活度或活度浓度大于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
第二章管理机构第四条在实验室安全委员会暨辐射防护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环境保护办公室暨辐射防护室(挂靠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以下简称环保办)和辐射防护专业小组负责全校各涉源单位(院、系、所、中心)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监督、检查、管理和送贮。
第五条涉源单位辐射防护小组负责本单位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监督和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学校设专门账户管理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经费,统一支付相关处置费用。
第三章废旧放射源管理和处置第七条废旧放射源在处置前,应由涉源单位指定专人保管,严禁随意堆放、掩埋、焚烧和丢弃。
第八条购置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时,购源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与放射源销售单位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并明确废旧放射源的返回方式和相关费用。
购源单位应按照《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之相关约定,向学校专门账户预交废旧放射源处置费用,《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中未明确废旧放射源处置金额的,则应按照市场标准预交。
购置其他类放射源时,购源单位应根据放射源活度,按照北京市物价局和北京市财政局的相关标准,向学校专门账户预交废旧放射源处置费用(现执行《关于调整放射性废物(源)收贮费标准(试行)的函》附件2:《废放射源收贮(处)收费标准》)。
第九条历史遗留废旧放射源(指本规定出台前购置的放射源),由学校和涉源单位按照70%与30%的比例分别承担处置费用。
放射性废物的长期处置方案
放射性废物的长期处置方案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这些废物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置,将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处置方案至关重要。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广泛,包括核电厂、核武器生产、核医学、科研实验室等。
根据放射性水平的高低,放射性废物可分为高放废物、中放废物和低放废物。
高放废物通常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卸出的乏燃料或经过处理后的高放射性废液及固体废物,其放射性水平高、半衰期长,处理和处置难度极大。
中放废物的放射性水平介于高放废物和低放废物之间,低放废物的放射性水平相对较低,但仍然需要进行妥善处置。
目前,常见的放射性废物长期处置方法主要有地质处置、海洋处置和太空处置等。
地质处置是将放射性废物深埋于地下的稳定地质层中,利用地质层的屏障作用,阻止放射性核素向周围环境迁移。
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可行和安全的长期处置方案之一。
选择合适的地质处置场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岩石的渗透性、地震活动等。
一般来说,花岗岩、盐岩和黏土岩等地质层被认为是比较适合的处置介质。
在地质处置过程中,首先要对放射性废物进行预处理,将其封装在特制的容器中,以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风险。
然后,通过竖井或隧道将封装好的废物运输到地下深处的处置库中。
处置库通常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严格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以确保废物的安全存放。
为了监测处置库的运行情况,还需要安装一系列的监测设备,如传感器、探测器等,对放射性核素的迁移、地下水的水质等进行长期监测。
海洋处置是将放射性废物投放到海洋中的一种处置方法。
然而,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这种方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目前已很少采用。
太空处置是将放射性废物发射到太空的一种设想,但由于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昂,且存在着发射失败导致放射性物质返回地球的风险,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放射性废物是指在核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废弃物。
它们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本文将进一步介绍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一、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分为三类:实体化、浓缩、固化。
实体化是将放射性废物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处置。
浓缩是将放射性废物中的核素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提取,以便更加安全处理。
固化则是将浓缩后的核素与固体材料结合起来,制成坚硬耐用的玻璃、混凝土等材料,以便于储存和处置。
二、放射性废物的储存放射性废物的储存分为两种:暂存和长期储存。
暂存是在处理完放射性废物后,将其安置在特殊的储存设施中,等待进一步处理或处置。
长期储存是指将放射性废物储存在特殊的处理设施中,以便于长期储存和安全处置。
三、放射性废物的处置目前,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分为三种方式:地下处置、海洋处置、空气处置。
其中地下处置是最常用的处置方式。
它将处理好的放射性废物,通过特殊的井道或隧道埋入地下深处,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威胁。
海洋处置是将放射性废物直接排入海中,使其被海水稀释或被海底沉积物所覆盖。
空气处置则是将放射性废物直接排入大气中,再由大气自然扩散,这种方式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并不常用。
四、放射性废物的安全性放射性废物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很大威胁。
因此在处理与处置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性。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包括:1. 管理措施: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以便应对各种情况。
2. 物理措施:采用特殊的设备和技术,以便有效控制和防止辐射泄漏。
3. 包装措施:放射性废物必须进行密封和包装,以确保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产生辐射泄漏。
4. 监测措施:实施多重监测措施,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全面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五、结论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涉及科学、技术、环境、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
放射性废物处理流程
放射性废物处理流程放射性废物处理是指对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处置,以防止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放射性废物处理通常包括废物分类、包装、运输、存储和最终处置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放射性废物处理的流程。
首先,放射性废物处理的第一步是进行废物分类。
根据放射性物质的性质、浓度、放射性半衰期等因素,将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常见的放射性废物分类包括:低放射性废物、中放射性废物和高放射性废物。
接下来,对不同等级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包装。
包装的目的是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密封性,防止其泄漏或扩散到环境中。
低放射性废物通常使用密封性较好的塑料袋或容器进行包装,中和高放射性废物则需要采用更加牢固的不锈钢容器或混凝土罐进行包装和封闭。
紧接着,进行放射性废物的运输。
放射性废物的运输需要严密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废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泄漏或意外事故。
运输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和容器,并遵循相关的运输标准和规定。
同时,放射性废物运输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申报和审批手续,以确保废物的合法和安全运输。
运输完成后,放射性废物需要进行暂时性的存储。
这是因为有些放射性物质具有长半衰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变才能降低其放射性水平。
暂时性的存储往往使用专门设计的暂存间或容器进行,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密封和隔离,同时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最终,放射性废物需要进行最终的处置。
这是放射性废物处理的重要环节。
根据放射性废物的性质和特点,采取适当的处置方法进行处理。
常见的放射性废物处置方法包括:埋地处置、海洋处置、放射性废物储存在地下设施或地质层,以及短半衰期放射性物质的重新利用等。
除了上述的基本处理流程外,放射性废物处理还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
例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制定了关于放射性废物的技术准则和国际安全标准;每个国家也会有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来规范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总结起来,放射性废物处理流程包括废物分类、包装、运输、存储和最终处置等环节。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放射性废物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废弃物,因其释放辐射而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在处理和管理方面需要严格控制和规范。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废物的危害性,导致在处理和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疏漏,也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多的危害。
本文将就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和趋势进行论述。
一、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历史随着人类对核能利用的日益深入,放射性废物的产生也越来越多。
而刚开始时,处理和管理放射性废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发生了许多严重事件和事故,并带来很多的危害。
例如,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日本福岛核事故等,都是由于处理和管理失误而导致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处理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融化、压缩、固化等技术,以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体积和减少空间占用。
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引入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并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标准进行规范。
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现状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工作。
在处理方面,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安全的储存和处置技术,例如将放射性废物注入钢材罐容器,再放入深处地层的地辐射区域中,用人工制造高速飞行物质的方法达到消耗放射性废物的效果,或者采用安全的转运方式,将放射性废物运到远离人口密集区域的处理设施中进行处理。
在管理方面,各国都有严格的监管体系和法规,要求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必须符合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的原则。
同时,各国也在积极研究和开展新技术,以提高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效率,并减少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损害。
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和健康的重视,未来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 绿色、清洁、可持续的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重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管理也将越来越向绿色、清洁、可持续的技术靠拢。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质,对人类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
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在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致力于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以保护环境和公众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并探讨他们的角色和责任。
一、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重要性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是防止核辐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关键环节。
放射性物质的不当处置可能导致辐射泄漏和环境污染,进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准则,确保放射性废物得到适当处理,以降低对环境和公众的潜在风险。
二、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角色和责任1. 制定政策和法规: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负责研究和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他们需要对国内外的相关标准和经验进行调研,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以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处理符合安全标准。
2. 监督和执法: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对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和执法。
他们负责审核和批准放射性废物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运营符合规定并且不存在安全隐患。
3. 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人员需要负责向从业人员提供关于放射性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他们需要确保从业人员了解处理过程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4. 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应对放射性废物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和紧急情况的能力。
他们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预案制定和危机管理,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可能的损害。
三、放射性废物处理的技术手段为解决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的问题,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
1. 高温固化技术:将放射性废物与固化剂混合,通过加热使其凝固成块,并降低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风险。
2. 地下储存技术:将放射性废物安全地存储在地下设施中,以防止辐射泄漏和环境污染。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放射性废物是一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废弃物。
作为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我们承担着管理和处置放射性废物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探讨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在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方面的工作内容与方法论。
第一部分:放射性废物管理在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需遵循一系列管理原则和操作规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和分类。
根据放射性废物的活度、半衰期以及辐射特性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三类:低、中、高放射性废物。
对于不同类别的废物,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确保其安全处理。
其次,在放射性废物的收集、运输、储存和处理过程中,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循国家和国际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与合规。
我们要定期检测和评估放射性废物的危害性,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
第二部分:放射性废物处置放射性废物处置是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核心职责之一。
对于低放射性废物,我们通常采取固化、浸泡、埋藏等方法进行处置;对于中放射性废物,采取破碎、固化封装、长期储存等方式进行处置;而高放射性废物,则需要更加严格的措施,如深地质处置。
我们需要根据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和数量,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法,并确保其安全进行。
除了废物本身的处理,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还要负责监督和评估放射性废物处置的效果和安全性。
我们需要建立监测系统,对处置区域进行定期监测,检测放射性废物的可能渗漏和扩散情况。
同时,我们要制定应急预案,以防止废物处置过程中的事故和突发事件对环境和公众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第三部分: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的挑战与展望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是一项持续的挑战,随着核能发展和应用的增加,放射性废物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和处置经验,以确保我们在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处置场的建造 处置单元:全地下、半地下、全地上构筑方式 (1)简单土沟、土坑埋藏:适用于极低放废物 (2)地下混凝土工程:长度从几米到几百米,
宽度和深度从几米到几十米,顶板厚0.5~1米, 侧壁厚0.4~0.5米,底板厚0.4~0.8米,内隔 墙0.3~0.4米,底部设排水孔和集中导水系统。
政拨款 处置费用是普通废物的10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10.3 地表处置场的运行 废物申报单内容 废物来源 废物货包体形状、体积和重量 放射性核素种类和总活度 表面剂量率 废物产生、处理和整备说明 货包编号,发送日期等 废物包装容器:碳钢和混凝土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处置(disposal) 把废物安放进经过批准的设施中,采用工
程屏蔽和天然屏蔽相结合的多重屏蔽体系 为被处置的废物提供安全隔离,确保: (1)包容的短寿命核素衰减到无害水平; (2)包容的长寿命核素和其他有毒物质的 释放量极低,进入环境的浓度处于可接受 水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内容提要 10、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p220~243) 10.1 近地表处置场的选址 10.2 近地表处置场的设计和建造 10.3 地表处置场的运行 10.4 处置场的关闭和关闭后的监护 10.5 近地表处置的安全评价 10.6 低中放废物处置国内外状况 10.7 极低放废物处置
(6)水力压裂处置(页岩等) 美国停止 中国
(7)海洋投弃(海水) 沿海国家采用,现禁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10.1 近地表处置场的选址 选址:在地表上或地表下或洞穴内 安全隔离期:300~500a 选址过程 (1)规划选址:建立选址原则 (2)区域调查:提出候选场址 (3)场址初选:确定推荐场址 (4)场址确定:确定一个场址,提出场址的安
以及将来关闭之后的人类受照剂量和环境影响 做出评价。 (1)确定能够导致放射性核素释放、影响释放 速率、影响核素通过环境介质输运速率的景象。 (2)估计发生的概率,定量表示对处置系统的 影响。 (3)计算核素释放的辐射后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10.2 近地表处置场的设计和建造 以满足法规、标准要求为准则 设计原则:工程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 限制核素释放 工作人员照射 分区布置 防水设计:一避二防三排,防止“浴盆效应” 处置场结构和屏障 长期维护的依赖 辅助设施
物总量或总活度 提前关闭:事故和自然灾害 覆盖层(顶盖厚3~5m )的功能和作用 处置场多层结构见图10-8(p2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大亚湾核电站低放废物货包
台 电 核 废 料 处 置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广东北龙低中放废物处置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低、中放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案
(1)陆地浅埋(土壤等松散沉积物) 广泛应用
(2)废矿井处置(盐、铁、铀矿等) 广泛应用
(3)深岩洞处置(岩盐、岩石等) 较少用
(4)海岛处置(土壤、岩石)
国际上禁止
(5)滨海底处置(处置介质为岩石) 瑞典 芬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废物运输:放射性物质运输规定 废物接收:废物接受准则 废物的存贮 活度较高的货包放在处置单元底部或中土(混凝土容器)。 处置单元上面浇灌混凝土,防渗流及屏蔽辐射。 设置可移动防雨帐房
全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选址准则 (1)地质:高地震风险区和活动断裂带 (2)水文地质:地下水 (3)表生作用:地表水,洪水 (4)气象:极端降水 (5)人为事件:危险设施、地下资源、道
路、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旅游区、文物 考古、珍贵动植物、公众态度
反应堆顶盖废物包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废物货包的运输
废物货包的检测-接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吊入C1-4处置单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10.4 处置场的关闭和关闭后的监护 处置场的关闭 正常关闭:达到许可证规定的放射性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3)混凝土井穴:直径数米,深几米到二 三十米;印度、加拿大
半地下式又称坟丘式:法国芒什 全地上式:法国奥布、广东北龙 洞穴式:天然或人工挖掘洞穴,德国 地下岩洞式:瑞典、芬兰海下岩洞处置
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广东北龙中低放处置场建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低放固化物处置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建设周期和费用 选址4~6a,审批1~3a,建造1~2a 运行20~30a,封闭3~5a ,有组织控制
期100~300a(300~500a) 核电废物产生者付款,军工废物国家财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处置场关闭后的监护 一般为300a 主动监护 防止侵扰 适当维修 适当监测 非主动监护 限制进入、限制土地使用、设立永久性标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十章 低、中放和极低放废物的处置
10.5 近地表处置的安全评价 定量预测处置系统的性能,对处置场运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