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它既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又流传了民族的情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首适合五年级上学生学习的上古诗词。
第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
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词简短而含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第二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激情和对事业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词激励着广大学子要志存高远,不懈努力,不断超越自己。
第三首:《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古代诗词中最著名的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月夜中寂静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传达了诗人内心深情的思乡之情。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来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明亮景象,接着用“疑是地上霜”来形容月光的明亮像霜一样凉冷,同时也暗示了夜晚的寒冷。
然后,诗人写道自己仰头望明月,尽管他身处异乡,却能通过观赏明月来思念故乡。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形式简短明了,意境深远,清新而纯粹。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是极富盛名的一首。
整首诗以描写山河壮丽景色和励志的主题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对进取、超越的向往。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突出壮丽辽阔的山河景象,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接着,诗人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话来表达自己追求进步和超越的精神。
他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往上爬,达到更高的境界,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这首诗形式简明扼要,发人深省。
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诗人激发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心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一首诗,是他晚年所作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山林的宁静以及一个空山中的人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描绘空山寂静的景象,无人迹可寻,却能听到人的声音。
这一描写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山林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神秘。
接着,诗人用“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绘自己的境遇。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导入本课介绍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和主题;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4.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过程1.《山居秋暝》(1)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王维隐居山林之后,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和感受。
(3)内容分析:诗歌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氛围。
最后,诗人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意象分析:明月、松树、清泉等意象,都象征着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枫桥夜泊》(1)作者介绍:张继,唐代著名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张继赴京考试失败之后,描绘了夜晚停泊在枫桥边的情景。
(3)内容分析:诗歌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开头,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接着,诗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最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4)意象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都象征着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江枫、渔火等意象,则象征着家乡的温暖和美好。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长相思》(1)作者介绍: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诗人,以词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巡时,描绘了旅途中的思念之情。
(3)内容分析:上阕描写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下阕则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大全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大全《唐诗三百首》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江畔独步寻花》——苏轼
宣纸清到海,沙粉花满川。
若有偏爱好,赠尔画中圆。
5、《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7、《芙蓉楼送辛渐》——王安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北斗七星高,南斗孤星寒。
8、《渔家傲·对酒当歌》——李白
天高任鸟飞,人低偏爱否。
物情自古来,世事从今起。
9、《出塞》——岑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望庐山瀑布》——李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一、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美丽的大乔、小乔,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
三、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
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将解释和翻译其中的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内涵与表达。
诗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解释:1. 寒山:寒冷的山。
2. 石径斜:山间的小路倾斜。
3.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的地方。
4. 有人家:有居住的人家。
5. 停车坐爱:停下来坐下来欣赏。
6. 枫林:生长着枫树的林子。
7. 霜叶:霜气所染红的树叶。
8. 二月花:在二月份开花的花朵。
诗文翻译:爬上寒冷的山,石径斜坡。
在白云升起之处,有人居住的房子。
停下车来,坐在枫林里,欣赏晚霞。
霜气使树叶变红,如同二月里的鲜花。
诗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字词解释:1. 离离:远离的样子,遥远的。
2. 一岁一枯荣:一年一代谢草生草。
3. 野火:起源不明的火灾。
4. 春风:春天的风。
5. 侵古道:侵入古老的道路。
6. 晴翠:明亮的绿色。
7. 萋萋: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8. 别情:离别之情。
诗文翻译:离离草原上,一年一轮草木的枯荣。
野火没有烧尽,春风吹又使其生长。
远处的芳香传到了古老的路上,明亮的绿色和荒废的城墙相接。
再次送别王孙去了,满满的别离之情。
诗三:《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字词解释:1. 床前:床的前面。
2.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 疑是:怀疑是。
4. 举头:抬起头来。
5. 望明月:看着月亮。
6.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思念故乡。
诗文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疑似地上的霜。
抬起头看着明亮的月亮,低下头思念着故乡。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词的字词解释和诗文翻译,我们更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欣赏、理解这些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在我国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21课收录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天我要和你共享的是五年级上册21课中的古诗词,通过这篇文章,我会做一些具体的介绍和评述,希望能让你对这些古诗词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1.《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简洁而深刻,通过对夜晚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眷恋之情。
这首诗所展现出的超脱世俗的境界和诗人对家国的眷恋,表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在写作中所追求的高远情怀和超然境界。
2.《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方式非常细腻巧妙,给人以振奋和启迪,鼓舞人们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和理想。
3.《春晓》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首诗简洁清新,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给人以清新淡雅之美。
这三首古诗词都表现出我国古代诗人的高远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也能对这些古诗词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通过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这首诗深沉而含蓄,通过对夜晚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眷恋之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
这三首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水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诗歌内容和主题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壮美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全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以及对繁华曾经的感慨。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抒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静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对故土情怀的深切。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诗人旅发白帝城的经历,表现了对国家兴亡命运的思考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感怀祖国和表达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并展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宽广眼界。
三、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思考,《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来,这三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国家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总结回顾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程中,我们深入品读了三首优秀的古诗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深刻体验了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情感。
四上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多诵读,悟诗情
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
作者通过对敬亭山景物的描 写,抒发了诗人以山为伴的惜 惜相怜之情,突出了诗人对敬 亭山的喜爱。
借景抒情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这里用来形 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 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 着的一枚青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 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 • ___________________ 像白色的银盘。 苍翠的君山 • _______________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 青螺
他的心境?
独坐 敬亭山(ຫໍສະໝຸດ )李白拟人相看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互为知己的相知之情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 的相知之情。“相看两不厌 ”,表达 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意重复,把诗人 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 惜相怜的感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 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 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 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 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 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 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 啼”。
•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 —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 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 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 情,读——能不忆江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是一堂以古诗词为主线的语文课程。
通过学习这堂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
第一部分:课文概述《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由王瑄所编的语文课文,一共包括了三首古代诗词作品。
第一首《山亭夏日》,作者陶渊明以山亭夏日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二首《七步诗》,作者曹操借助这首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智慧;第三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以雀楼高耸入云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古诗词三首》的内容解读《山亭夏日》以山亭夏日为背景,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来抒发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绿树荫浓”、“芳草无情”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悦和愉快。
《七步诗》是曹操根据传说中的典故而创作的一首七言诗,通过描述自己如何在关键时刻诡计多端,化险为夷的经历来彰显自己的智慧。
这首诗既简洁又意味深长,表达了曹操在困境中的聪明才智。
《登鹳雀楼》以鹳雀楼为背景,描写了一幅辽阔的风景图画。
通过描绘楼高耸云端、远眺江山甚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景,作者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他们将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和智慧,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学生还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修身养性的意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
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学生将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美学观念将得到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同时,他们也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操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将能够获取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词二:《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词三:《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导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并解读三首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
一、《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月亮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诗中通过表现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的景象,以及进一步向上攀登的愿望。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追求卓越的向往。
三、《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诗语言简练,却表达出对春天醒来后美好的生活和无边的希望。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醒来所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结尾:
这三首古诗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艺术才华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
希望这三首古诗词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并能够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几时有)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 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与诗词 天生结缘,激发诗兴,诗词随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 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 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近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 zūn )
投箸.( zhù )
歧.路( qí )
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 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 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 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 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 何在?
三、自学指点(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 清酒/斗/ 十千,玉盘/珍羞 /直 /万钱。 停杯/ 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 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 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 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 竹枝词》《浪淘沙》《杨柳枝》《西塞山怀古》《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作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首诗词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美的作品。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从字数上看,只有四行的简短篇幅,却表达了诗人夜晚思乡的情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这首诗的知识点:1. 唐诗格律:《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都是五个字。
2. 艺术手法:在表面描述床前明月光的美景时,实际上是通过此景映射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3. 感情表达:通过描写诗人对明月和故乡的思念,展现出内心深处的乡愁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他以鹳雀楼为题材,通过描写楼高、景色壮丽的场景,表达了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相关知识点:1. 登鹳雀楼:鹳雀楼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座历史古迹楼阁,这里也是登高望远、览胜的理想之地。
2. 唐诗韵律: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都是七个字。
3. 比喻手法:将楼比作追求的目标,通过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他以悲愤的情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困苦生活,呼吁社会改革和关注农民的命运。
下面是该诗的相关知识点:1. 农民生活:通过描绘农田的艰辛劳作和农民吃穿不易的现状,直接表达作为诗人的李绅对农民遭遇的同情之情。
2. 诗歌语言:以食物为线索,将农民的丰收与饥饿形成对比,营造强烈的社会反差,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3. 社会批判:诗中通过对现实现象的揭露和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封建社会的失望。
通过分析这三首诗词的知识点,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古代诗词三首七年级

初中古代诗词三首七年级在初中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学过哪些重点古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代三首七年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古代诗词三首七年级(一)钱塘湖春行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课堂笔记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我在六年级上册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学习的三首古诗词。
【诗词笔记一】诗名:《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飞云乘风翻雨声,一夜鱼龙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登上高楼的景观和自己的心情。
诗的开头就体现了高楼寒冷的特点,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退却,反而起舞弄清影,展现出对自然界的无畏和豪情。
接下来,诗人以“飞云乘风翻雨声,一夜鱼龙舞”来形容此景,写出了壮丽的景象,使人如在云雨之间。
然后,诗人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来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悲观态度。
万里悲秋常作客,意味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而百年多病独登台则暗示了自己身体的不佳状况。
接下来,诗人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来表达自己对艰辛和悲苦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旧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的意境唯美而凄凉,表达了诗人在浮华的世界中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沧桑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诗词笔记二】诗名:《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短小精悍,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写床前明月的光芒照耀,给人们以夜空清冷的感觉,进而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之所以会联想到明月是霜,可能是因为夜晚霜会使夜空更加明亮,也可能是因为夜晚的寒冷让诗人感到了家乡的冷。
随后,诗人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论诗人是看到明月时才想到故乡,还是因思念故乡而望向明月,这一句都表达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们风格各异,却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了心头。
放眼望去,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月影倒映在水中,仿佛与人更加亲近。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了建德江黄昏时分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诗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千古名句。
在这空旷的原野中,天幕低垂,仿佛压在树梢之上,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让人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孤独。
而清澈的江水中,月影近在咫尺,似乎能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可又反衬出他的孤独无依。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景衬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江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佳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未来得及遮住山峦,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将乌云吹散,望湖楼下的湖水变得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乌云比作翻墨,将雨点比作跳珠,形象地写出了暴雨的迅猛和激烈。
同时,通过对风雨前后景色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神奇美丽。
前两句写雨势之急,让人感受到紧张和压迫;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又让人心情豁然开朗。
整首诗节奏明快,富有动态美,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夏雨。
最后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引言概述: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三首经典的古诗词,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感受古诗词的美妙与魅力。
正文内容:
一、《静夜思》
1.1 诗人李白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1.2 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1.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二、《登鹳雀楼》
2.1 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2 描写楼和风景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三、《春晓》
3.1 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3.2 描写春天的景象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3.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总结:
通过对《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三首古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深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些诗词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思量和感悟。
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欣赏和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一、《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茅台蘸砚墨,灵感浸纸品。
洛阳纸质好,常用契约金。
秦川遥相望,风华同一程。
楼船弄海阔,月色入汉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生字组词1. 茅台(máo tái):茅台酒是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因其出产地为茅台镇而得名。
2. 蘸(zhàn):把笔尖沾湿墨汁。
3. 砚墨(yàn mò):指用砚台和墨砚制成的墨汁。
4. 灵感(líng gǎn):指作品创作时获得的启发和思路。
5. 洛阳(luò yáng):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位于河南省。
6. 纸质(zhǐ zhì):指纸张的质量和性能。
7. 契约(qì yuē):指双方达成的书面合同。
8. 金(jīn):指贵重的金属材料。
9. 秦川(qín chuān):指秦岭和渭水流域的地区。
10. 遥相望(yáo xiāng wàng):远远相望。
11. 风华(fēng huá):指人物的才华和风采。
12. 楼船(lóu chuán):指豪华的船只。
13. 弄海阔(nòng hǎi kuò):驾驶船只在海上游弋畅快。
14. 月色(yuè sè):指月亮的光辉。
15. 汉宫(hàn gōng):指汉代帝王所居住的宫殿。
16. 野火(yě huǒ):指火灾在野外燃烧。
17. 烧不尽(shāo bù jìn):指火势无法彻底熄灭。
18. 春风(chūn fēng):春天的风。
19. 吹(chuī):风吹,指风吹动。
20. 生(shēng):重新生长。
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茅台蘸砚墨,灵感浸纸品。
洛阳纸质好,常用契约金。
秦川遥相望,风华同一程。
我喜欢的古代诗词欣赏

我喜欢的古代诗词欣赏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珍贵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我。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它们都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美感和心灵的震撼。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我喜欢的几首古代诗词,期望能够与大家一同欣赏它们所带来的美妙。
一、《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诗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人们攀登鹳雀楼的情景,展现了作者欲望无止境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夸张手法,以鹳雀楼为象征,寄托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向上奋斗的精神,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和激励。
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著名的短诗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的明月和故乡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寒冷夜晚中的温暖。
李白用一种朴素而诚挚的情感表达方式打动了读者,使人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表达了一种孤独,一种超越世俗的意境。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真实存在的雪景中。
雪封的山川、飞雪中的鸟儿、稀稀疏疏的行人,无不展示出雪天的寂静和凄美。
在这样的背景下,独钓江雪的老人更显得孤寂和坚守,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叹。
四、《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的这首《登高》展现了作者登高望远的情景,以及面对壮丽景色时他所抱持的复杂情感。
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像是在描绘诗人内心的沧桑和坚守。
宏大的自然景色中,杜甫以咏史的手法表现了个人情感,使诗歌更具个性化和思想性。
以上几首古代诗词就是我最喜欢的几首,它们或以景物为中心,或以作者自身情感为主题,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和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这些古代诗词不仅具有美感,更蕴含了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令人陶醉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青山、行舟、绿水、海日”等美景,我感觉到诗人有喜悦之情的,源于对所观之景的赞美与喜爱;通过“乡书、归雁”我看到了诗人的惆怅与只身在外的孤独,所以诗人必定十分思念自己的家乡与亲人。特别是在“江春入旧年”之际。
(二)具有唐朝小李杜称呼的“杜牧”借助那把“折戟”又想诉说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质疑,释疑:
通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自然能领略到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豪迈;但是在上阕中作者选取的“兰芽,松树,子规”是否影射了别样情怀呢?“兰芽,松”素有“君子”之象征,我们揣测作者亦在“以物明志”表明自己的“忠诚、赤诚”之心;“子规”本就有“不如归去的悲苦之意”所以我们理解,作者被贬之后寄居在“清泉寺”但内心依然在朝廷上。正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上阕中,有着作者的忧君之情。
3、能准确找到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即领略诗歌中的意象;
4、“诗以言志,诗以抒怀,以诗表情,以诗达意”在感知意象的基础上,解读诗人借物所抒发的情感;
5、作者是如何做到“表情达意”的,剖析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教பைடு நூலகம்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诗歌;
2、正确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借物所抒发的情感,领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与赏析相结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亲近文学”所以编者选取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引领学生迈进文学这扇大门。诗歌是学生并不陌生的文学样式,这三首诗看似随意,实则涵盖了“五律、七绝、宋词”的诗歌形式,而且这三首诗同时运用了“借景、物”来“抒情”或“表意”看上去好理解,实则是引领学生从背诵的基础上升到初步赏析的高度。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采取同步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
1、一个好的导语可以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等方面唤起学生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形似字,以免默写时出错。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3、正确告诉学生节奏的划分,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唱读的现象,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
4、关于朗读,笔者认为“读”是了解诗歌的不二之选,古人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方能感悟作者的真情所在。
次北固山下
赤壁
浣溪沙
青山、行舟、绿水、海日、归雁
折戟、沉沙
溪水、兰芽、松树、暮雨、子规
六、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的情感:
情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告知学生,任何人的所有情感的抒发势必会借助某些景象。因此告诉学生若要理解诗人的情怀,好好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就好。
(一)诗人王湾只身在外通过诗歌中的景象,你能看到作者哪些情感呢?
5、明确告诉学生何为意象,便于学生把握,但同时也应该给与学生以指导,避免学生将作者想象之物也当做诗中之景,造成“虚实不分”的后果。
6、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我们的情感都是可以共通的,人的情感通常情况下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在授课之时带着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首先问学生人的情感有哪些,学生自然能答出“喜怒哀乐”,继而引领学生思考,在诗歌中,作者有哪些呢?这样学生比较好思考,且把握比较扎实。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形、读音上的“拌路虎”。
学生自行阅读诗歌找出诗词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潮悬残
折戟
郎/朗
暮/幕/慕
萧/潇
三、再读诗歌,把握节奏,正确断句
教师泛读,学生感知诗歌的节奏。同时屏幕透出诗歌中断句之处,明确告诉学生。
次北固山下(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所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之前对于诗歌的认识仅在于背诵,不懂得赏析。新课标要求的是学生能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做到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借此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掌握三首诗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如“潮,悬,戟,销,郎,蕲,浸,萧,暮”;
2、准确划分音节,正确朗读古诗,并且在此基础上流利背诵;
7、鼓励学生大胆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组织能力,而且学生不时亦会有“惊人之语”。
板书
设计
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
赤壁
浣溪沙
作者
王湾
杜牧
苏轼
诗歌类型
无言律诗
七言绝句
宋词
字词
潮悬残
郎/朗折戟
蕲,浸,萧,暮
意象
青山、行舟、绿水、海日、归雁
折戟、沉沙
溪水、兰芽、松树、暮雨、子规
在本诗中,这把“折戟”是为了作者更好的抒怀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服务的。作者自比才华不输周郎,但是欠缺了“一把春风”。继而再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
怀才不遇而带来的抑郁不平之情!(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怀才不遇”)
(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浣溪沙》中看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早春的清新之景,请大家思考作者有的仅仅是欢悦吗?(给与苏轼相关的介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赤壁(七绝的节奏通常为二二三)所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四、学生根据正确的断句,认真朗读诗歌。
采取多种读法,指生读,小组比赛读,男生、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五、在诵读中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教后记
中学生的语文课堂,生搬硬套的讲解远远不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的重要,通过这三首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似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这对我来说就是成功的。我不要求学生识记多少内容,但是在听的过程中面对他们有所启发,能触动他们就是很好的了。能唤起学生对于诗歌的热爱,并且遇到任何一首诗都知道从何入手,于我而言就是成功的了。当然在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把握上,本人尚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学习。
七、写作手法的挖掘:
这三首诗同样都是借助景/物抒情,但是却又少许不同:
次北固山下
赤壁
浣溪沙
借景抒情
借古咏怀
以小见大
以物明志
用典故
写作手法是诗歌学习中的难点,我希望通过自身的解读,深入浅出地想学生阐述他们。通过之前对作者情感的感知,大多数同学回过头来思考写作手法,就相对容易很多。
8、这三首诗看似无大的关联,但他们都属于“借景、物”来“抒情”或“表意”的诗歌。将同一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初步认识接触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备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历来是人抒情言志的主要载体,冰心借那只颠簸流离的纸船传递出对母亲的拳拳之情,用那朵明艳的花告诉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需要我们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今人如此,古人亦是。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古代诗词三首》看看他们又会让我们感知到怎样的情怀呢?
设计
说明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更值得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
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希望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与了解,进而陶冶学生的文学性情。诗歌的篇幅短小,学生容易接受,但是诗歌中却又有着众多的意象,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读诗的过程也许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但是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能有此感受,哪怕说不出来,那也是很好的。
情感
所观之景的赞美与喜爱;只身在外的孤独带来的思乡之情
怀才不遇而带来的抑郁不平之情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豪迈;忠君报国而不得的忧愁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借古咏怀
以小见大
以物明志
用典故
作业
1、流利背诵诗歌,并准确默写
2、将三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首,为什么?
3、通过学习我们看得出来这三首诗词都可以改编成一篇精致的散文,选择你最喜欢的,改编一下。(注意把握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