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①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四大先驱者一,威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是第一个把传播学进行系统化阐述的人,而且,他不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是给“传播学”命名的人。

所以,一般认为施拉姆是传播学之父。

二,四大先驱者1,拉斯韦尔。

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2,勒温。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

3,霍夫兰。

将心理实验的方法引入了传播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从而成为否定早期“子弹论”重要依据。

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4,拉扎斯菲尔德。

两级传播理论。

②麦克卢汉的着眼点是传播渠道……,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传播渠道。

麦克户汉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

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

区分冷热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煤介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接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种分类没有一贯的标准。

而目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③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一,赖利夫妇社会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就是社会传播系统得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得双方即传播者与受传者都可以被瞧做就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得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她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就是孤立得,而就是分属于不同得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得运行又就是在更大得社会结构与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得,与社会得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得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得关系.(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她系统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指家庭、邻里和帝密伙伴;更大的社会系统,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社会总系统,民族或国家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读书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读书笔记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 录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第二节 人际传播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第二节 组织传播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 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作者以对一千二百前在夏威夷登岸的第一批岛民的联想开篇,进而逐渐地展开。

初次看到这样的开篇,着实令人新奇不已。

第一节从“传播”的含义讲起。

作者提出“本书主要是论述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

刚看到时对作者的这一说法有点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也逐渐地有些明白起来。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含义的,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作者给了“传播”一词以冗长的解释,到最后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刚刚接触的本人而言确实产生了一种混乱和迷茫的感觉。

第二节——传播开端,讲到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这些生物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三、四、五节从语言、文字到大众传媒,沿着历史的轨迹说明传播的发展。

语言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步。

具有人的属性的动物把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相联系,在使用中渐渐地把这些联系抽象化,逐步地就产生了语言。

作者认为“势必要朝一种单一的世界语发展”。

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赞同,就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言,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

文字的发明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作者深信文字不是在一个地方形成的,且认为是从较老的画图经验中演变出来的,在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多的来往和频繁的接触之后出现的。

另外,文字还反映了各种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古腾堡所做的以及自从他的时代以后大众媒介所作的,就是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机器复制信息,无限制地扩大一个人分享信息的能力。

在今天,广播、电视,尤其是互联网正承担着主要的职责。

大众媒介还成了信息所走的道路上权力很大的把关人。

现代媒介和现代生活是相互影响、不可分解的。

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这一章的导言部分,首先点出了“传播起什么作用”难以用言词说明,原因是:(1)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必需的、无所不在的活动;(2)利用传播的各种理由往往是非常复杂而且不一定能从表面看出的;(3)传播的实际后果并不始终是有意的后果。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篇一:传播学引论笔记】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1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是1835年创办于巴黎的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不久美联社(1848年由纽约六家报纸组成的港口新闻联合社成立)、德国沃尔夫社(1849)英国路透社(1851)相继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和赫斯特竞相掀动“黄色新闻”浪潮。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传播学史》1000字读书笔记三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朱先生这部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着作。

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着作。

书目编排顺序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

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

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浪花淘尽,剩下的传统文化才是经典,儒道法释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古希腊经典与《圣经》则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泉。

让我了解了不读经典传统文化,寸步难行。

纵观通篇,朱先生在传统文化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

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

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

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1《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由郭庆光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的定义、过程、功能、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播的定义、分类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易懂,而且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阅读第二章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部分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总体来说,《传播学教程》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2《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书名:《传播学教程》作者:陈兵阅读时间:2023年2月-4月阅读地点:家中【背景介绍】《传播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入门书籍,作者陈兵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专家。

本书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传播学概述、人类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和公共传播。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是一本经典的传播学教材,在学习传播学的时候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础概念
1.传播:信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内的流动过程。

2. 传媒:指以各种形式为载体,向公众传达信息的机构或组织。

3. 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后在接受者身上产生的影响。

4. 传播目的:指信息传播的最终目标。

第二章: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 均衡论(传统模式):认为媒介是客观、中立的,只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没有选择的能力。

2. 动态模型:信息传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信息源、媒介、受众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反馈。

3. 压迫理论:媒介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强大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是无意识的。

4. 参与性传播: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信息交流和传播。

第三章:传播媒介
1.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

2. 网络媒介: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 移动媒介:手机、平板电脑等。

4. 物质文化媒介:书籍、影碟、唱片等。

第四章:传播意义与价值
1. 传播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2. 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3. 媒介的社会责任。

总结:
《传播学引论》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并且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传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介研究、受众分析、信息编码与解码、传播效果等。

在阅读《传播学总论》这本书时,我做了一些读书笔记,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核心观点和概念。

首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描述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过程,包括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这个过程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环节可能出现的障碍和误解。

其次,书中强调了媒介的重要性。

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们还决定了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传播效果,这些特性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者,受众分析是传播学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不同背景、兴趣和动机的个体。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对于设计有效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书中还提到了传播效果的研究。

传播效果不仅包括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还包括信息对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体。

此外,书中探讨了传播伦理的问题。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有责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避免误导和操纵受众。

传播伦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最后,书中还讨论了新媒体对传统传播模式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即时和互动。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对传播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阅读《传播学总论》,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笔记摘抄只是书中内容的一小部分,但它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思考传播学的基础。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传播学概论个人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该书对于人际传播元素的吸纳,在学术专著中是独树一帜的。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笔记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是什么?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从四方面理解之: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什么叫传播学?传播学就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及用开放的发展的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三、什么是传播学的自身特性?1、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的现象。

2、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宗旨。

3、传播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

六、人类传播的现象指的是什么?指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四、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存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提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哪些?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六、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是什么?积累、批判、创新。

即既要尊重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一种批判的精神,不囿旧说,积极探求新思想,寻求新解释,提出新预见,建立新理论。

七、何谓传播本质?其特点是什么?传播的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它是由传播活动的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它具有稳定的、内在的、深刻的、普遍的性质和特点。

八、何谓传播规律?其特点是什么?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与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要性和隐性。

九、传播媒介发展规律有哪些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传播媒介发展具有五大规律:(1)由低到高的螺旋规律;(2)波浪起伏的浪潮规律;(3)由慢到快的加速规律;(4)互动互助的共进规律;(5)取长补短的整合(互补)规律。

十、信息传播有哪些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信息传播具有五大规律:(1)协同合作的规律;(2)双向传播的规律;(3)信息共享的规律;(4)守规合境的规律;(5)适时适量的规律。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读书笔记就是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下面给大家带来传播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篇1:传播学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整部书一直在与读者对话,像一位乐于与人交流的健谈者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不断有新的问题,时起时落,时深时浅。

这种效果主要是吸纳人际传播元素,通过营造“对话感”、“形象感”和采用“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取得的。

“对话感”:“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学术著作为了体现客观性,一般要去掉“人”的语气(尤其是避讳以作者第一人称出面叙述,以示价值中立),以“事理”为主进行客观描述。

而施拉姆在这部著作中,以“人”为主语,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讲清楚“传播”的大道理。

可以说,是一本“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

该书开篇突破一般学术著作进行概念陈述的“常规”,在纸质媒体上,用第一人称与读者进行一次了特殊的对话: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

传播法读书笔记

传播法读书笔记

传播法读书笔记【篇一:传播学读书笔记资料】1,赫胥黎的预言在现社会,大多民众都对电视有着狂热的喜爱。

甚至除却工作和睡觉,都把大把的时间砸在电视上。

花时间在电视上无无可厚非,关键是,对于电视上的内容缺乏思考。

人们看电视的习惯多是观看,看到信息从眼前花花绿绿的招展而过,却不去思考信息本身的内容或信息的真实性。

并且,这么做的时候依然津津乐道。

人们越是乐于此,越是认为电视上所呈现的都是真实的,是现实,而并不是经过“制作”的。

“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自由”赫胥黎说。

我们没有像奥威尔担心的那样会被我们憎恨的东西毁掉,而是,更加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2,媒介即隐喻媒介是受众信息的来源,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是,媒介介入到受众的生活当中,却往往不为人注意。

媒介会通过各类电视节目和广告在潜意识里影响我们的人生观,甚至我们的文化。

正是因为深入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而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正处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转换过程中。

受众通过媒介的各种形象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媒介呈现出来的“拟态环境”。

就像波兹曼说的,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3,躲躲猫的世界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在印刷机统治的世界里,将语言变成文字并出版成书,语言就不可避免的变成一个想法,一个事实或一个观点。

这也就使得,以印刷文字为主导的时代中,人们的思维是思考性的。

从当时普遍的演讲场地就能够看出来,对于那些又长又严谨的演讲语言,听众要想听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传播学读书笔记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得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得发展,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得社会功能与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得理解.我们得时代就是一个大众传播得世道。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得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就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得主要渠道,就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目标得重要手段,就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与维护自身利益得工具,同时又就是社会文化与娱乐得提供者。

大众传播得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得得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得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一个特殊得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它具有其她类型得传播所不具有得性质与特点。

理解这些性质与特点就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得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呢?简单得理解就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得信息传播活动就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瞧报、听广播、瞧电视就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

不过这种简单得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得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得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得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得定义就是“大众传播就是即现代印刷与广播、电视等影像与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与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得范围内向未知得受众提供信息与娱乐产品得实践活动.”关于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得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得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得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就是一种极为复杂得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得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得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得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得界定就是:所谓大众传播,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得特点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她类型得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得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大众传播中得传播者就是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得专业化媒介组织。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阅读笔记绪论第一节主要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特点是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第一点整体性,传播过程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相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互动性而言,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过程。

开放性是指,传播学不是只面对个别孤立的传播现象,它的方法吸收容纳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

最后,综合性是指传播学在分析现象和规律时,不会只限制于一两种方法和手段,而是立体关照与分析。

第二节主讲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传播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首先,传播学体系的依据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新闻学和历史学中找到依据。

按照知识的构成,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

其中我们比较陌生的是边缘传播学,它既是传播学向外扩张的产物,又是传播学向外联姻的结晶。

比如,当传播学和其他学科连接,会出现传播心理学,传播社会学等。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由八大理论板块组成: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第三节主讲学习与研究传播学意义。

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学;有助于正确解释当代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提高传播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章传播学得回顾与展望这一章介绍了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这一时期却是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上四位杰出的传播学创始人:Harold lasswell(1902-1977),Kurt lewin(1890-1947),Carl hovland(1912-1961),Paul F. lzarsfeld(1901-1976).对传播学起到完善作用的是Wlibur Schramm(1907-1987),他的另一个译名为大家所熟知——宣伟伯,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审视,他的《大众传播》出版,标志着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细读了赵老师推荐的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加深了我对传播学相关概念、现象及发展脉络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大学的时候,传播学课程的教材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由于当时自己也刚刚接触传播学,对很多传播学的东西都不清楚,所以阅读那本没有生动比喻和幽默语言的“典籍”,让我对传播学的印象就是“深奥晦涩、不明所以”。

当然,由于时间以及所处阶段的变化,再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时,就不仅仅只是明白书中的概念和结论,更要思考作者的思考方法和他对整个传播学脉络的清理。

读了几遍此书,竟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下面也来分享一下阅读《传播学引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导论,导论是对传播和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展现,篇幅不长,但将传播的重点、学派、来源、阶段和点击任务都罗列了出来,架构了一个对传播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部分是概论,讲的是传播的孕育、创立和发展,引入了传播的来源。

第三部分讲的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类型涵盖了传播的基因——符号,以及传播的五大要素和它们相对应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第四部分讲的是批判学派,这一部分也是增补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批判学派有鸟瞰和透视两种分析,并讲了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最后第五部分是附录,收录了四篇文章,也分别不同程度地涉及批判学,可以说,第四、五部分对批判学的细致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值得细读和思考的亮点。

李彬老师的著书语言风趣、笔调别具一格,其中对于很多概念和理论间的关系都用了生动的比喻,让人有犹如拨云见日、瞬间开明之感。

例如在讲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时,就引用牛顿体系和爱因斯坦体系对比的例子,并仿效波普的话说,“传播活动及其规律被黑暗笼罩混混沌沌,上帝说:’降生吧,传统学派!’于是一片光明。

但不久,魔鬼说:’降生吧,批判学派!’于是一切又重新笼罩着黑暗混沌。

”传统学派在传播中一直属于经典,但缺乏与社会价值的联系,批判学派的出现又引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不过,由于批判学派同人们的实际生活较远,使得人们很难把握它,所以我们在分析经验学派和传统学派时,要理性地去看待。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摘抄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摘抄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摘抄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传播学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关于传播学史的重要读书笔记摘抄:1. 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修辞学进行了研究,这可以看作是传播学早期的雏形。

到了20世纪初,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2. 早期传播学理论:20世纪初,传播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例如,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为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而霍夫兰的说服传播理论则探讨了信息如何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3. 传播学的重要学者:传播学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学者的贡献。

例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强调了媒介本身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而诺曼·卡茨则通过他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探讨了人们使用媒介的动机和需求。

4.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随着学科的发展,传播学逐渐形成了多个研究领域,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健康传播等。

这些领域不仅关注信息的传递过程,还关注信息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5.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通常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深入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6. 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广告、公关到社交媒体,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被用来分析和优化信息传播的效果。

7. 传播学的未来趋势: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传播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更加关注数字媒体、全球化传播以及跨文化交流等领域。

通过这些读书笔记摘抄,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不仅关注信息的传递,还关注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传播学原理读书笔记

传播学原理读书笔记

传播学原理读书笔记【篇一: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6、双重偶然性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关系的本质。

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传播理论读书笔记

传播理论读书笔记

传播理论读书笔记【篇一:大众传播理论的读书笔记】《大众传播理论》的读书笔记正如书名副标题所写,这本书主要是围绕媒介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基础、争鸣、与未来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分析。

其中论述了传播的全球化、受众接受问题、媒介行为的评价的等主题。

在 21 世纪新形势下媒介技术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怎样去控制规范媒介从而发现其中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又如何让媒介服务于社会?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带给新媒介的是什么?媒介又将在一种新的多元化的社会扮演什么角色?对于以上其实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一代媒介研究者已经研究过了的但在这个时代又有新情况的问题,《大众传播理论》这本书站在社会 /行为理论和文化/批判理论的平衡点上作出较全面的探讨与解释。

关于媒介角色的问题,依本书作者所言,是因为在 9?11 事件中,媒体见证了邪恶与残暴。

整个西方世界遭受这一事件所带来的严重挑战。

的确,我们曾因不能理解媒体的角色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当权时,广播被置于政府机构的控制之下,这种情况导致了致命的灾难性结果。

媒介可能担当了催化公众意见的角色抑或客观事件的传话筒。

媒介报道一个事件并迅速把它带到千家万户。

而正是因为媒介的宣传,使得 911 事件之后美国国内掀起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不多见的爱国热潮。

然而根据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说,媒介却是一种如癌症一般的社会力量,必须对媒介进行净化或者彻底的重构。

媒介具有直达性(直接影响假说)、迅速腐蚀性,可能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针对此情况,这种理论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建立极权社会秩序,使得媒介直接成为集权政府的信息传达者,于是乎大众二字则无从谈起。

但尽管如今大众社会理论的大部分假说已经被抛弃,媒介不是在摧残文化然而也确实在文化变革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有时起反作用的角色。

如此说来,媒介也是一把双刃剑,或福或祸,存乎一心。

当然,书中大篇幅提到了宣传时代的媒介理论。

媒介的力量也需要宣传来发挥,可以说宣传是媒介的双手。

《传播学教程》 读书笔记

《传播学教程》 读书笔记

传播学教程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读书笔记
广告的目的是把各户的商品或服务光广而告知,传播是广告进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大众传播学>主要介绍了有关传播的知识内容.
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动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直观的简化功能,预示功能。

一般的传播模式有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整体互动传播模式,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整体互动模式在社干活中显得日益重要。

整体互动模式是指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人类重要传播系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整体的综合呈现于描述。

它遵循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

传播功能不是人类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要求。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的能力对任何社会所起的作用和效能,传播学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取向,主要“聚焦于媒介的运作及其对受众所产生的效应”,探讨的是大众传播的体系和功能。

从功能产生的渠道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组织的功能和社会的功能。

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或者须由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个人的功能。

这种功能按照施拉姆的解释也叫内向型功能或社会成员自身功能。

组织功能是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年呢管理和作用应该完成的任务,它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

传播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进程和社会现象,因而也必须具备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传播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同时也遵循一定的传播原则,如可信度原则,针对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实时性原则,适量性原则。

传播学作为广告宣传的重要途径,学好传播学显得非常重要。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传播学的重要组成,变革,功能及应当遵循的原则等等,总而言之,《大众传播学》是我获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