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2024年传播学概论》是一本开创性的传播学教材,作者对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传播学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在社交与媒介环境中的信息交流和接收过程。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经典的传播模型到现代的媒体环境,融入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传播学的实践性。

传播学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作者列举了多个实际案例,说明了传播学在媒体、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传播学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社会和媒体的运作规律,更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这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作者详细阐述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这对我来说是极其有益的,因为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对传播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传播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数字传播、社交媒体等,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意识到,未来的传播学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传播活动将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

这让我对传播学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阅读《2024年传播学概论》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我对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播学的实践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前景有了更乐观的展望。

这本书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还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我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播问题。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传播学概论》是一本以传播学为主题的著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传播学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通过本书,我深刻理解到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

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言语交流还是大规模的传媒传播,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具有推广、传递信息和塑造观念的功能,对一个社会、一个文化、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播的机制和规律,从而更有效地运用传播手段和资源。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传播学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从记者报道到媒介研究再到广告宣传和传媒管理等不同阶段的演变。

我对传播学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播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播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有很多经典的理论被提出,如门控理论、使用与满意度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同时,本书还简要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传播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本书还提及了一些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新媒体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网络传播已成为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同时,传播学在政府、企业和组织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将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传播学概论》,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相信,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心得体会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心得体会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心得体会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真的是一次重要而收获丰富的学习机会,通过对传播学基本概念和元理论的系统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探索和学习传播学的历史、理论、问题、研究及应用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有了宏观性的认知,拓展了视野,对传播学认识更加领略其全貌。

上课时,思想生动活泼、言论圆滑、知识点灵活熟练、逻辑严密精辟的老师,不仅把课堂气氛做的十分活跃,另外也使课堂学习变得十分生动有趣。

很多时候,老师采用着有趣、有情怀的方式系统讲解各种理论,使课堂每一分钟的学习收获都很多。

这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传播学更加理解和认知,拓展了传播学的视野,使我了解到传播学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在今天社会中的重要性。

尤其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体会到内容丰富多彩的传播学理论,让我获益良多。

我深知,传播学和跨学科的实践应用的机会十分富厚,而它的理论也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和深究,所以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充分利用课堂、反复巩固理论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思考,开拓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积极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按照传播学实践来理解传播学,以学究实相结合,多方位去发展自己,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传播学领域一名有影响力的专家。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作者:施拉姆(010610110 文化产业管理赵恒)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0年10月1日)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各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一,与新闻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我对传播的主要层次中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较为感兴趣。

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参次。

虽然课本中对人际传播的介绍并不是很多,但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依旧不容忽视。

例如,我们现在所流行的QQ,正是一种新兴的人际传播形式。

属于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体间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运用文字和网络符号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充分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

人际传播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与人际关系有密切联系。

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方向有决定性影响。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定生存环境,于是也就拥有不同的思想,心理,文化水平等等,在不同人际关系中人际传播是大不相同的。

反之,对人际传播状况的研究在另一方面也是人际关系很好的反应,比如,对网络人际传播来研究都市中现代性心理,还有向课本上提到的,通过人际传播来研究离婚率上升等重要的现实问题。

大众传播则是与一般人际传播有许多区别: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发展到今天的网络;传播信息的公开,面向社会,现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融;大众传播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受众是不知名的,自其的反馈也是滞后,有限的;新技术的发展使大众传播更为便捷、广泛,当同时是大众传播的内容更具有相对的易逝性:其内容多半是有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有个人发出的;还有强烈的选择性等等。

“ 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第一篇:读《传播学概论》有感读《传播学概论》有感(文化产业管理10班 010610109 王世汉)我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专业仍然有一些困惑。

每当有人问我将来我能干什么时我不知该如何去回答。

下一学期我们要学《传播学》老师让我们回去看一本与传播学有关的书并写自己的读后感。

说实话,我看得并不是很投入,因为我真的是看不懂但我仍然有信心会学好它。

初次接触它我就觉得摸不着头脑,我问自己什么是传播学呢?传播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一系列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我对它的认识是从传播学总论开始的。

从中我知道了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

传播学的大本营在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现实土壤。

40年代诞生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传播学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模式和方法论。

与此同时,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的彼此渗透,则大大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我发现传播学虽然很广感觉有点空洞但是它还是很丰富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

我想,研究学习传播学的确可以让我们有很大的提升。

在传播学研究现状方面我了解到在对传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的众多学者中,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心理学家卢因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而施拉姆则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传播学的体系与框架,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虽然我对这些人很陌生,但是我对这些人很是钦佩。

正是因为他们传播学才会建立起来,才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些变化。

在当代学说纷呈、流派林立的传播学界,有两大最有影响的学派。

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另外一个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和研究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学派它们均有各自存在的意义。

只有传播学派内部的百家争鸣才能更好的促进它的进步。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

让知识带有温度。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传扬学读书笔记3篇读书笔记就是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碰到文中出色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味,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下面给大家带来传扬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篇1:传扬学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扬高深的理论学问,普通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扬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扬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逻辑动身,从人的熟悉逻辑动身写作,传扬“传扬”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简单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扬与人际传扬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扬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月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扬。

他认为,大众传扬与人际传扬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互相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扬媒介在快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普通需要上具有不行比拟的力气……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光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光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但是,我们切不行认为个人之间的沟通同通过媒介的传扬是针锋相对、相互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分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晰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导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加强、互为补充。

”在详细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整部书向来在与读者对话,像一位乐于与人沟通的健谈者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不断有新的问题,时起时落,时深时浅。

这种效果主要是吸纳人际传扬元素,通过营造“对话感”、“形象感”和采纳“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取得的。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话感”:“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学术著作为了体现客观性,普通要去掉“人”的语气(尤其是避讳以第一人称出面讲述,以示价值中立),以“事理”为主举行客观描述。

而施拉姆在这部著作中,以“人”为主语,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讲清晰“传扬”的大道理。

可以说,是一本“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言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言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传播学是⼀门新兴的学科,⽽传播现象却绵延古今,这不能不说是⼀个令⼈困扰的问题。

但在这个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中,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受到了⼴泛的⾼度的认可。

⾼等教育⾃然概莫能外,由此应运⽽⽣的传播学概论正是新闻学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有着它独特的地位。

要做到正确分析和掌握新闻学、⼴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就要对传播学进⾏充分⽽透彻的研究与学习,以起到⾼屋建瓴的作⽤。

读《传播学概论》只⼀遍,亦属草草,不求甚解,唯能⼤致记其内容,作此⽂时,不能称有感。

第⼀章开宗明义,详述了⼈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及发展状况,并对传播的概念加以定义。

使我认识到在传播学与⼤众传播学,以及新闻学之间所存在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此,为全书打下⼀个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准了基调。

第⼆章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以及它产⽣背后的条件和原因,并初步阐释了关于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主要的传播模式。

当然,在追溯源流的历程中,最引⼈注⽬的,莫过于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五位传播学奠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我希望传播学诞⽣在美国,⽽辉煌在中国。

第三章明确了传播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阐述了传播学的研究⽅法,若从吸引⼒或是可读性上讲,它们很普通,但如果从学习的⾓度出发,它们则是这门学科的重中之重。

第五章使我们了解了传播功能研究的概况,⽽这门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学科在今天不能很好的适应变化,⾛向式微也是必然。

第六章中主要的内容是“控制”⼆字,卢因、怀特、麦克内利、巴斯这四位科学家在关于传播学的控制研究上,分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以为传播这个领域是很开放、很⾃由的空间,不想,却有这么多种形态的控制⼒,左右着传播的进程,也许是由于传播具有的⼒量实在太⼤了。

第七章中所介绍的内容分析和“5W”模式,为我们所熟悉,⽽信息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渗透,却令我感到⽿⽬⼀新。

这⼀章其他的内容,分别使我掌握信息的分类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理解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以及明确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的意义与作⽤。

传播学概论 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  读书笔记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人们对威尔伯·施拉姆的评价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同时,它也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在很多方面迥然不同与传统学科。

而作为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传播学又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行为学科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信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在喜欢拨虚伪的形成过程中,各个相关学科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分别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借用施拉姆的妙喻,传播学领域好比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了众多学科的众多学者来此辛勤耕耘。

传播现象由来以久,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以久的。

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传播的存在和作用,并展开长期不懈的研究。

从古代初始的传播研究,到现代成型的传播学,期间经历了一个差不多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直到本世纪的40年代,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且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人们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

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换言之,可能与需要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 世纪众多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播活动本身又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传播,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信息的传播及信息的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传播学概论个人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该书对于人际传播元素的吸纳,在学术专著中是独树一帜的。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篇: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网上对威尔伯·施拉姆的评价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在仔细地阅读了他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的前三章后,对以上的评价略有体会。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总是会搜集整合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学科的专家在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介绍传播学知识,同时适当地补充自己的观点。

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作者以对一千二百前在夏威夷登岸的第一批岛民的联想开篇,进而逐渐地展开。

初次看到这样的开篇,着实令人新奇不已。

第一节从“传播”的含义讲起。

作者提出“本书主要是论述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

刚看到时对作者的这一说法有点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也逐渐地有些明白起来。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含义的,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作者给了“传播”一词以冗长的解释,到最后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刚刚接触的本人而言确实产生了一种混乱和迷茫的感觉。

第二节——传播开端,讲到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这些生物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三、四、五节从语言、文字到大众传媒,沿着历史的轨迹说明传播的发展。

语言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步。

具有人的属性的动物把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相联系,在使用中渐渐地把这些联系抽象化,逐步地就产生了语言。

作者认为“势必要朝一种单一的世界语发展”。

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赞同,就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言,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

文字的发明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传播学书籍读后感

传播学书籍读后感

在阅读《传播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深感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和内涵之广泛,理论体系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流通,更是探究人类社会中各种传播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

从原始的口头传播到现代的大众传播,从简单的语言符号到复杂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传播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论术,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3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的形成。

这两大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虽然不同,但都致力于探究传播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成果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则包括实证研究、批判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式,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传播学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著名的传播学者,如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五位传播学奠基人,他们的杰出贡献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书中也阐述了传播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如“5W”模式、信息流、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等,这些内容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掌握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传播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人类社会的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传播学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丰,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从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开始介绍,让我了解到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经过了多个阶段和演进过程。

从传播学的起源到今天,不同思想家和学者对传播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通过这些历史梳理,我明白了传播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并对传播学的发展轨迹和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模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等。

这些基本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掌握传播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传播模型可以帮助我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被编码、传输和解码的;传播效果可以帮助我分析传播活动的结果和影响;传播受众可以帮助我了解传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这些理论的学习不仅在理论层面,还涉及到实际应用。

通过分析案例和实际情况,我可以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传播活动中,提高传播效果和效益。

再次,本书还涉及到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支撑和验证其理论。

通过学习本书,我了解到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进行传播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同时,本书还提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研究方法,如网络分析、大数据分析等。

这些新兴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传播学研究正不断与时俱进,借助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的来说,读完《传播学概论》这本书,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我明白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升了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这本书不仅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传播学这门学科充满了兴趣和热情。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施拉姆提出的,在施拉姆看来,有史以来的报刊控制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一种是前苏联体质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理论,还有两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报刊类型;不同的社会类型,也有不同的报刊类型。

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经济水平、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等都对报刊的类型都有所影响。

但是,施拉姆提出,实际上,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对报刊类型的影响才是巨大的,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那个时期的报刊,多数是为了为统治者做宣传,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是统治者奴役人民思想的一种工具。

文中例举了英国封建时期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例子,在那个时代,私人办报必须经过特许,而获得特许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条件就是支持皇室的政策,维护皇室的统治。

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说,报刊是统治完善自己统治的一个工具。

由此,我想到了,在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如此。

那是的报刊,即邸报,也是统治者宣传的手段之一,每期邸报印发的内容多是统治者施行的政策,官员的任免情况……这些内容也都是经过官方的认证和允许才能签发。

而流行于市面上的小报,虽然读者众多,但是,由于未经官方认可,所传播的一些内容含有官方所不允许的,所以是非法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时期的报刊所具有的极度的不自由性,受到当时的约束力特别的大。

紧接着,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的过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期间,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办报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报刊的类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出现的是报刊的自由主义论,即“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而是提出论据与争辩的手段”,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报刊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反应自己的要求与不满的工具,也成为人民得到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信息的工具,同时,是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的一种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报刊才真正的发挥了它所应该有的责任与功效!同样的,在社会责任论看来,报刊担负的是一个责任,他们主张报刊成为第四等级。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3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3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3篇则说"网络上不需要任何把关人,一切由计算机所产生的客观性来决定。

"美国技术研究分析专家de也认为,现在搜索引擎成了把关人。

确实,搜索引擎公司的"把关人"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具体潜在的控制大量在线活动的能力。

在我看来,要不要把关这是个问题,是不是客观这根本不是问题。

我希望看到信息的本来面目,但我知道这不大可能,因为我与信息之间始终隔着那个该死的把关人。

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在第八章"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中,主要介绍了大众传播与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出现于印刷媒介的诞生,准确的说是现代印刷媒介——书籍和报刊的先后问世。

大众传播在人们生产活动中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影响。

而现在除了大众传播外出现了另一种传播方式——分众传播,即从满足大众需求转向满足部分人、满足某方面需求的转变,也就是从“大众”向“分众”的转变。

比较而言,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

转变的主要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就是社会和媒体发展的第二次进步”。

最后还要说说我认为的生活中那些方面可以用到传播学的理论和知识。

这样说吧,一句话,传播无处不在。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篇2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

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

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

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

பைடு நூலகம்
虽说传播的直接明显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而效果的产生自然对社会产生影响,而社会的发展也会给传播学的方方面面带来变化。科技的进步日益丰富着传播的媒介,提高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使得传播学更好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让新鲜的信息能够一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每一寸空间,让传播学的曙光照亮整个大地。
我认为最难学习及理解的章节多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占主要内容的章节,比如。第12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它们大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言比较专业拗口,读起来比较生涩难懂。
我认为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有第5章—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第7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 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较为难懂,而且与我们所学的新闻专业有很大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采访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众学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个好的为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几实践中,更家得心应手。既然如此,当然,这些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可以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为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而从狭义上讲它又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另一派是和美国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相应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事物之间的联系总是多层面和多角度的,这就需要没一种研究方法又相应的存在几种不一样的特点,以满足对事物某一侧面的深入研究和调查。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以前引以为傲的博学,如今只需‘举手之劳’,在我,真是喜忧参半,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坚实的过程’被‘虚拟的结果’所取代”这是陈平原先生在《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里的话。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发展到新的高度,但也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为了更加了解传播,更好的在传播过程中将信息尽可能地利用,我阅读了“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出生在二十世纪初,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美国传播手段无法同今天相比。

在施拉姆的出生地,来自外面的传播渠道只有教堂和镇上的会议。

在尚无广电媒介的情况下,除非一个人学会了读书识字,否则便无从接触传媒信息。

所以,施拉姆对传播的重要性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在如今社会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施拉姆的智慧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褪色,许多理论依旧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读了他的书后,我对这些评价有所了解,传播作为一直存在的现象一直隐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寻求认同感、适应生存环境、传承人类文化、娱乐等等。

施拉姆是系统梳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提出了一条经验法则:选择的或然率费力的程度可能的报偿 。

这个公式来表达个人对传播路径的选择。

可能的报偿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它满足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就是指便捷性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

例如一个和朋友发生小摩擦后想要和朋友和好,同样的信息是选择写信书面道歉还是选择面对面口头道歉?哪条传播路径能轻便地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就费力程度而言,口头道歉比写信更容易操作,且互动性更强,面对面道歉会更显诚意,双方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大家小吵小闹后偏向于口头道歉。

再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娱乐性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兴趣主页,在费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可能的报偿便成了关键因素。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当品看完一部著作后,想来您有许多能够共享的物品,必须好好就所获得的物品写一篇读后感了。

究竟应怎样写读后感呢?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热烈欢迎阅读文章与个人收藏。

传播学概论阅读感想1《传播学概论》这本书"集中化讨论了人类社会的散播状况以及规律性"。

在其中包含在传播学。

散播作用。

信息内容。

传播媒体。

受传者。

及传播价值的科学研究。

应有尽有的,假如静下来看这本书,大部分或是能读进来的。

可是它并沒有向书里所说的那般,应用n多方法来达到最佳的传播价值。

最先它的书皮就很差,像八十年代的出版发行。

次之,是它的包装印刷,即使做不到80克双铜版纸,也不太好那样粗制滥造吧,跟卖假药广告宣传类似。

行吧,我也当是为大家学员划算得了。

出来说说它的瓤。

相关散播全过程的基础理论,散播方式及其散播操纵科学研究这几个的抽象化许多,较为不易了解。

反过来的详细介绍散播的社会意识形态,信息内容,受传者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易读性高。

并且掌握散播的功效及受传者的内心对学习培训新闻事业很有协助。

书里的第六章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监督与把关人"的定义。

监督的具体含意是对信息内容的挑选和过虑。

当大家自以为是根据报刊,杂志期刊,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看到了日常生活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时,实际上只不过看到了历经新闻记者与编写挑选生产加工,逐层监督以后所得出的实际界面。

如同中国台湾在传播学专家学者李金铨所言:"大家媒体中的绝大多数音信从来源于到到达站,全是历经苍桑,而丧失真面目的。

一切一个传播学机构,都没有办法看门人的影响,因此,沒有一家大家传播媒体,无论报导网怎样广泛,机器设备怎样极致,心态怎样真心实意有方法把全球的真面目十分正确地主要表现出去。

"在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线上信息网站及过千的小广播站和电视台节目都依靠google所给予的新闻报道来获得信息,google对4600个出版发行开展检索,发觉新闻报道,并且对这种新闻报道从高到低开展排位赛。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传播学概论个人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Communication and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该书对于人际传播元素的吸纳,在学术专著中是独树一帜的。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得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得发展,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得社会功能与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得理解.我们得时代就是一个大众传播得世道。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得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就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得主要渠道,就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目标得重要手段,就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与维护自身利益得工具,同时又就是社会文化与娱乐得提供者。

大众传播得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得得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得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一个特殊得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它具有其她类型得传播所不具有得性质与特点。

理解这些性质与特点就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得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呢?简单得理解就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得信息传播活动就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瞧报、听广播、瞧电视就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

不过这种简单得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得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得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得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得定义就是“大众传播就是即现代印刷与广播、电视等影像与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与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得范围内向未知得受众提供信息与娱乐产品得实践活动.”关于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得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得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得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就是一种极为复杂得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得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得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得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得界定就是:所谓大众传播,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得特点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她类型得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得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大众传播中得传播者就是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得专业化媒介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以前引以为傲的博学,如今只需‘举手之劳’,在我,真是喜忧参半,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坚实的过程’被‘虚拟的结果’所取代”这是陈平原先生在《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里的话。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发展到新的高度,但也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为了更加了解传播,更好的在传播过程中将信息尽可能地利用,我阅读了“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出生在二十世纪初,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美国传播手段无法同今天相比。

在施拉姆的出生地,来自外面的传播渠道只有教堂和镇上的会议。

在尚无广电媒介的情况下,除非一个人学会了读书识字,否则便无从接触传媒信息。

所以,施拉姆对传播的重要性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在如今社会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施拉姆的智慧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褪色,许多理论依旧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读了他的书后,我对这些评价有所了解,传播作为一直存在的现象一直隐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寻求认同感、适应生存环境、传承人类文化、娱乐等等。

施拉姆是系统梳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提出了一条经验法则:。

这个公式来表达个人对传播路径的选择。

可能的报偿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它满足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就是指便捷性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

例如一个和朋友发生小摩擦后想要和朋友和好,同样的信息是选择写信书面道歉还是选择面对面口头道歉?哪条传播路径能轻便地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就费力程度而言,口头道歉比写信更容易操作,且互动性更强,面对面道歉会更显诚意,双方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大家小吵小闹后偏向于口头道歉。

再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娱乐性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兴趣主页,在费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可能的报偿便成了关键因素。

传播路径的选择对当今的大众媒介提出的要求是:满足受众对各种或某种信息的需要,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

这个公式对广告商的广告传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广告内容是否吸引人取决于受众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群体挑选不同的广告材料和传播途径,例如,房地产广告多用报纸、杂志或传单的形式发布,房子富丽堂皇,因为买房的人一般是纵横商场的白领阶层,在办公室工作的他们接触报刊的机会多一些;而儿童用品的广告则色调明快,梦幻色彩浓厚,大多放在电视上,因为电视和鲜艳的东西对小孩子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

施拉姆认为,表现“暴力”的电视节目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美国,电视中的暴力色情毒品等内容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很大,父母们面对着吸毒、两性关系的逆反时尚、政治态度的叛逆行为、不信赖长辈心理的泛滥。

然而美国人不愿意干预媒介的内容,不愿意监督媒介,不愿意规定他们的表现内容。

因为,美国人不喜欢审查制度,担心削弱政治思想上的自由市场。

传媒在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但与美国“商业化”的运作体制相比,中国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对大众媒介的管制是强有力的,在市场准入、传播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近期,中国广电总局又发布禁令:1、2015年4月起实施限外令,海外电视剧将延迟半年播出;2、演员名人不得主持养生节目;3、2015年起一部电视剧将最多在两家卫视联播; 4、9月到10月底间,必须播爱国主义题材和反法西斯题材;5、严打婚外恋、一夜情内容;6、青春校园片可以出现早恋,但不许成功;7、建国后动物不许修炼成精。

传播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在新媒体的产生后更加突出,虽然有些禁令会引起部分民众的异议,但从内容看,国家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宣传忠诚的婚恋观与人生观,反对封建迷信思想。

此禁令使海外剧的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和严格化;对于国
产剧,电视台的购剧标准随之发生变化,对电视剧质量的要求提高,对粗制滥造起到遏制作用。

这禁令强化了对养生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审查把关,加大监管工作力度,提升电视媒体社会公信力。

总的来说,利大于弊。

一切社会、每个国家都要管控媒体,正如施拉姆所言:有力的社会控制并不是不可想象的,大众传播社会控制的前程,任重而道远。

施拉姆对传播效果的模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各有千秋。

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互动论模型,这种理论尚未成型,它将传受双方置于相对平等地位,各自加工对方发送的符号,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信息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释。

如今的微博微信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微博反腐”就是体现了微博的互动性,网民通过微博对官员和国家机关进行批评举报,相关单位和机构在得到信息之后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调查验证,然后对民众公布政府部门的最终决策与行动。

例如, 2015年5月9日上午,珠海市市政园林和林业局原副局长蔡伟生涉嫌受贿案开庭,蔡伟生被控受贿54.37万元。

横琴新区法院微博全程直播庭审。

微博直播本地贪官受审,这在珠海法院史上尚属首次。

11日,珠海另一名受贿官员过堂也将直播。

民众与法院和政府都在行动,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既取又予,交流顺利进行,各有所获,分享信息之后,双方立场更加接近,对群干关系、政务公开与政府公信力都有较大的益处。

传播在当下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互动论模型的完善对民主政治的发展会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施拉姆在第十三章中统计了个人使用媒介所花的时间,上个世纪,美国人花在电视机、收音机、书籍、杂志、电影等媒介上的时间是非常之多的。

单说电视机,1979年,98%的家庭都有电视,每家每天平均开电视的时间是七小时。

电视到来以后,我们除睡觉之外三分之一的时间被大众媒介占用。

大众媒介发展到今日,在悄无声息间,大众媒介重新安排了我们的生活,我本来聚会、闲聊、运动的时间,甚至睡眠、学习、工作的时间被用来看电视、聊微信、刷微博。

传播媒介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都还蛮大的。

其中的负面影响也很大,比如,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躺在床上睡觉、或者抱着电视机守上十来个小时的“沙发土豆”;无论何时何地作“低头看屏幕”状,看手机,用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直至难分难解的“低头族”;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心健康的“网络依赖症”……传播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正确然是并利用大众传媒。

如今我们把大众媒介当做“了解远方的耳目”,新闻不断在媒介中传播,国内要闻、世界时政、奇闻轶事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线,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人事和世界的看法。

施拉姆说:“离事件或人越远,我们就越是依靠媒介。

”传播工具的不断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我们需要更及时有用的信息去适应社会而不被社会淘汰。

知识的来源之一是大众媒介,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有教育作用,这是我们社会化的强大助力。

大多数人将大众媒介当做娱乐的源泉,其传授功能也就更加有力。

大部分大众传媒的信息是零散的,但系统的教育也有发展。

网络课堂已经进入大众的视线,比如“网易公开课”,网易在其门户网站上推出“全校明星公开课”,网民可以在线观看世界级以及国内名校的公开课程。

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传播内容如海浪袭来的时候,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明白自己应该相信什么,既不迷信教条,也不要人云亦云。

“大众媒介比较明显的效果”的第三节“媒介事件”以政治人物对电视传播的倚重分析了电视传播的效果和对政治人物和事件的形象影响。

美国进行选举的时候,候选人会利用媒体接力展现自己的亲民形象,获得民众的支持。

同样,在民众极度关注候选人动态的时候,丑闻也是致命的。

在我国,新的国家领导人上任前和上任初期,地方卫视和中央电视台都会大肆宣传新进领导人的形象与新的政策,以推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推进。

在本书的末尾,施拉姆谈到了信息革命,对传播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新时代的标志首先是一种新传播技术的爆炸。

大量的数据对比显现了这一惊人变化,更新是如此之快,信息
生产的巨大增加,使得知识差距扩大,信息富人将比那些信息穷人能更快的接受新信息。

而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在七十年前写的一篇雄辩的文章中称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

传播就像是空气一样,人们离不开传播但是存在感很低。

施拉姆整本书语言轻松明快,通过大量的例子向我们娓娓道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这是一次比较有趣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