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总体规划
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简介
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简介
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简介
一、县城性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大都市发展地域内的副中心城市;全县的政治、经济、文教、科研、信息中心;以外向型高科技工业和高效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其中,长永高速公路以南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永高速公路以北为长沙县县城。
二、规划规模
长沙县县城人口规模至2020年为50万人,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
其中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万人,30平方公里。
三、城市空间结构
根据城市空间导向因素及现状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城市产业布局,形成“一心三园区、双龙捧珠”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心”指长沙县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地约14平方公里,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科研教育于一体。
“三园区”即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松雅河生态休闲园和政务中心区。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约3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占地少、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21世纪新型环保型产业,如电子,电器,车辆制造等大型工业集团。
松雅河生态休闲园,占地约9.5平方公里,对团结垸部分农田实行退耕还湖,既能增强松雅河的调济蓄水能力,又能为长沙县城开辟一处渡假休闲佳境,在喧嚣、快节奏的都市区保留一块树木葱笼,山水相映,绿草如茵的祥和净地,将倍受市民的亲睐,同时也将收到丰厚的回报。
政务中心区,占地约8平方公里,建设一座标志长沙县新发展气象的、亲民而庄重的政务办公和服务中心,容纳完善的行政管理、政务服务和政法办公功能。
“双龙捧珠”即将县城南北两、北两条自然水系浏阳河和捞刀河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地形中的自然冲沟,形成曲折自然的景观林带,将自然生态因素导入城市中心。
蒲城县县城总体规划
蒲城县县城总体规划蒲城县县城总体规划第一条规划背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关中一线两带和城镇群的快速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复蒲城的经济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蒲城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显得更为突出重点建设项目的启动对城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市的性质、结构、功能等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未来五至十五年是蒲城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全面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蒲城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规划目的和依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蒲城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第三条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县域城镇化水平及人口规模制定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集中有限财力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2、确定城市性质和城市发展目标。
3、明确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及预测发展规模。
4、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调整城市布局形态。
5、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6、明确城市特色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批复实施的历史性机遇抓住区域重点项目的建设机遇发挥城市的交通和资源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工业强县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蒲城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第五条城市规划区范围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1583.58平方公里。
高青县城总体规划
高青县城总体规划高青县是山东省的一个县城,位于省会济南以东,青岛以西,地处胶东平原和山地交界处。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县城,高青县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为了引领城市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保护环境资源,高青县制定了一份全面的县城总体规划。
城市定位高青县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县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城市功能薄弱,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城市品位不高。
未来,高青县城将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产业繁荣、文化活跃、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县城。
发展目标•城市规模:到2030年,高青县城常住人口将达到30万人,城市面积将扩大至100平方公里。
•经济实力:实现县域经济总量翻番,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稳步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城市形象:建成城市景观优美、文化氛围浓厚、交通便利、环境整洁美丽的宜居县城。
交通规划•建设高青县城市轨道交通,连接主要行政区、商业区、居住区,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智慧化运营。
•加强道路建设,拓宽主干道,优化交通节点,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方便市民出行。
•发展自行车共享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汽车污染,打造环保交通系统。
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品牌。
•发展工业园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建设文化产业园,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
城市环境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县城周边山林和水资源,建设生态园区,打造绿色生态居住环境。
•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推广环保意识,建设垃圾处理中心,减少环境污染。
•完善城市绿化体系,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城市整体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
居住规划•提升居住条件,建设高品质住宅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公共配套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划定居住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区域,提升城市功能分区效果。
•发展共享住宅,推动共有产权房建设,吸引人才进城,缓解居住压力,实现居住资源共享。
定远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定远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照“工业兴县,工业立县,工业先行”的要求,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协调水库、水系和泉坞山等自然基质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打造沿淮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定远县域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
一、域城镇体系规划1、县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县域总人口为9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中期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1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3%。
远期2030年,县域总人口为10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
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以“工业强县”为核心,以“开放富县”、“城镇兴县”、“效益农业”、“科教兴县”、“生态立县”、“文明建县”为支撑的战略体系。
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扬长避短、合理分工、适度倾斜、侧重发展、整体协调的方针,引导区域内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产业分布格局。
3、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一带、二核、三星、三轴、多点,开放式网络结构”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带”:指定城—永康—炉桥盐化产业集聚带,以炉桥盐化工基地为龙头,定远县城作为盐化产业服务基地为保障,永康作为承接产业链延伸的依托,沿S311省道两侧布置的长江盐化、东兴盐化和东升盐化为基础,构成完整的定城—永康—炉桥盐化产业集聚带,形成定远工业化的新经济区和安徽省盐化项目的产业集群。
“二核”:指定城镇和炉桥—永康片区,通过功能强化和政策扶持,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核,起到核心带动作用。
“三星”:指张桥、藕塘、池河三个中心镇,也是重点培育的小城镇,集中产业发展空间,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
“三轴”:一是以滁州到炉桥的s311省道和即将修建的宁淮高速公路为依托的东西向发展主轴,二是以合蚌路为依托的南北向发展轴,三是构筑起永康-吴圩-张桥-藕塘-池河的县域南部环状发展轴。
竹溪县县城总体规划简介
竹溪县县城总体规划简介一、基本情况竹溪县地处鄂西北边陲,东接本省竹山县,南连重庆市巫溪县,西北与陕西省的镇平县、平利县接壤,是湖北省北部面向“川、陕、渝”的门户。
县域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3307平方公里。
竹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4℃,降雨量828毫米,最大风速14米/秒,极端最低气温-7.5℃,相对湿度75%,无霜期228天。
全县属于新生带以来大幅度上升有强烈隆起区,地震烈度为七度区,地形复杂,起伏悬殊,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276米,县城海拔平均440米。
县城位于竹溪县北部、竹溪河上游冲积平坝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北有五峰山森林植被,南有偏头山、标湖林场,竹溪河、“305”省道穿城而过,自然环境优美宜人,交通便捷,区位环境优越。
城区现状用地较混杂,已建设地段土地利用率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和道路系统不完善,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规划情况1、县城城市规模:县城总体规划控制区为18平方公里,规划区10平方公里,建成区7.2平方公里,现状居住人口为3.5万人,近期4.5万人,规划期末人口为8万人,规划年限为近期1999~2005年,远期2006~2020年。
2、县城城市性质: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以发展绿色资源产品工业为主的省际边贸、山水园林城镇。
3、总体布局:以老城区为依托,沿“305”省道向南纵深发展,使老城区与新城区形成有机联系的带状城镇布局形态。
4、城镇化水平:现状(1999年)城镇人口3.5万人,近期(2005年)4.5万人,远期(2020年)8万人;城镇化水平现状17.97%。
近期29%,远期37.2%。
5、规划的指导思想:①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为重点,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创造条件。
印江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成果简介
印江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成果简介一、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主旨为指导印江自治县县城的发展和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
从城市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强化城市特色,依托山水景观特色,,营造优美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特色精品城市。
3、规划重点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确定用地拓展方向,完善空间功能布局;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理顺城市综合交通,塑造城市地方特色。
4、规划期限(1)、规划期:2010—2030年,20年;(2)、近期:2010—2015年,5年;(3)、中期:2016—2020年,5年;(4)、远期:2020—2030年,10年。
5、规划层次及范围(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是确定县域内城镇的分工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的配置,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等。
范围为印江自治县行政辖区,面积1961km2。
(2)、县城总体规划:主要是确定县城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路网骨架等。
县城规划区范围北起峨岭镇镇界,南至新寨乡的团山、黔溪,缠溪镇的杨柳塘,东起朗溪镇的张家、塘池,孟关,西至中坝,规划区总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6、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核三点三轴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1)一核——即县域中心城镇峨岭镇(县城)(2)三点——即三个重点镇:木黄镇、天堂镇、缠溪镇(3)三轴——即县域三条城镇发展轴线一级发展轴线:峨岭—朗溪—合水—木黄二级发展轴线:刀坝—天堂—板溪—缠溪—杨柳—江口三级发展轴线:缠溪—洋溪—石阡(4)三区——即三个城镇协作区中部城镇协作区(综合性服务、旅游服务、公矿服务):以峨岭为主中心,木黄为副中心,朗溪、合水、板溪、永义、新业、罗场、新寨、杉树为支点的城镇协作区。
怀仁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文本
怀仁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文本第一部分总则第一条为指导怀仁县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6—2010年。
第三条规划区范围:西北至鹅毛河,西至西环公路,南至磨道河,东至十里河,规划区总面积为360平方公里。
第四条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守并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规划城市发展目标:把怀仁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城乡经济繁荣,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国家园林城市。
第二部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县域发展战略规划第六条县域发展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1、到2010年怀仁实现撤县建市。
2、到2020年综合竞争力达到全省县域经济10强。
3、巩固和加强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中心镇,适度发展其它城镇,形成经济辐射力强大、功能互补、联系便捷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
4、加速区域经济国际化,建立起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以能源建材为支柱,绿色农业生物制品为发展方向的产业体系。
5、构建和谐社会,全县形成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安居乐业。
规划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详见附表1。
第七条县域发展战略重点1、加强区域协作,发展横向联合2、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4、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促进城乡空间结构优化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八条县域发展战略布局规划确定怀仁县县域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选择经济基础、资源、交通等综合条件较好的云中镇和新家园镇为经济综合开发的重点和依托,以大运路、大忻线和北同铺铁路经过地带作为轴线,充分发挥轴线上中心城市(县城)的作用和沿轴线地带的新家园、毛皂及金沙滩等重点发展城镇的中心作用,使各城乡国土资源和空间获得充分和相对均衡的开发利用,为全县的经济发展提供载体。
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 年;远期2011-2025 年;远景2026-2050 年。
二、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其范围为:天马镇除铜岭、龙潭、袁青口、新联、五联、中峰、钳口、石坝八村外的全部地域,辉埠镇除石木岭、山背、高峰三个村外的全部地域,何家乡的江源、何家、樊家、源口、煤山、琚家、金家等七村,同弓乡的伏江、过坑、湖石头村以及青石镇的高铺、底铺两村和一个林场。
规划区面积共计180.0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4.5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面积的比重为1:3.3 。
三、城市性质:中国柚都石城、浙闽赣皖四省边界地区的旅游集散地,浙西生态园林城市。
四、城市形象定位:柚都石城。
五、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规划近期(2010 年)12万人,2020 年16万人,远期(2025年)2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16.39 平方公里,人均136.62 平方米;远期(2025 年)23.95 平方公里,人均119.75 平方米。
六、城市形态意象本次规划延续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成果,城市形态为龙形水、碟形山、雁形城。
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城四区,有机生长;三轴放射,肌理延续;四水六山,七楔八片。
采用单城多区的丛族式结构。
一城四区,有机生长:中心城核心功能区、外港职能拓展区、常山县工业园区和辉埠新区。
各区因地制宜,整合自身优势相对独立发展,同时又保持紧密联系,体现了城市的生长规律。
三轴放射,肌理延续:以定阳路、天马路和文峰路组成的传统“A”字型轴线公建服务带为核心,向中心城区以外七大片区延伸,达到城市肌理延续和加强片区联系的空间效果。
四水六山,七楔八片:以常山港为主轴的“四水六山” 常山港、内河、南门溪、龙绕溪和西峰山、天马山、石崆山、塔山、虎山、展衣山将八大片区自然承接,整体连续,内外呼应,将周围的生态环境顺着流淌的清水渗入城市各个空间。
金沙县县城总体规划
近日,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06〕94号”文件,批准《金沙县城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正式实施。
《金沙县县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第三轮修编是在“97总规”不能适应金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
此次修编作为省建设厅2004年的指令性计划,由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编制工作。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省城规院参与编制的专家多次深入我县搜集资料、实地测量地形,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并提交了规划成果。
2005年8月11日~12日,省建设厅和毕节地区行署在金沙县城共同主持召开规划评审会,提出了评审意见。
2005年9月29日,省城规委在省人民政府一楼圆厅会议室召开了第二次规划审查专题会议,对规划进行了认真审查,并提出了审查意见,要求编制单位对规划成果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2006年5月16日,根据石秀诗省长作出的“是否适宜发展煤化工,要与全省的煤化工规划相衔接”的批示,省建设厅再次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就相关问题达成了共识。
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再次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完善,最后获省政府批复。
省政府的批复结合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省政府原则同意规划确定的县域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GDP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翻,总量超过55亿元,人均GDP接近9000元,实现温饱向小康水平过渡;2020年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翻,总量超过120亿元,人均GDP超过18000元。
社会发展目标,至规划期末全县人口达到6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文、教、卫、体等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形态(形成“一个中心、二级轴线”,即:一个中心——县城;二级轴线,岩孔——城关——新化一级发展轴线和清池——石场——平坝——城关——禹谟——安底——岚头——沙土二级发展轴线)和空间管制规划。
在实施规划时,要进一步强化城关镇作为县域中心城镇的地位,加快发展石场、新化、沙土、安底、清池等县域次中心城镇,增强两级中心城镇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
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说明书长沙县人民政府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第一章概况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第五章县城性质规模与规划空间层次第六章县城总体布局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第八章公共设置用地规划第九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十章地形地貌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第十一章外围生态圈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十二章景观风貌与城市形象规划第十三章综合交通规划第十四章城市给排水规划第十五章电力信息工程规划第十六章燃气工程规划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第十八章县城综合防灾规划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一、现状概况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毗邻株洲市、湘潭市、浏阳市、汩罗县、平江县等市县。
湘江从其西境流过;京广铁路纵贯南北,107国道、319国道、京珠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从其境内通过;黄花国际机场坐落于该县黄花镇。
长沙县总面积1997km2,其中耕地73.74万亩,林地135万亩,水面14.2万亩。
全县辖20个乡镇,495个居民组及村民委员会,总户数22万户,总人口73.6万人(不包括在长沙县工作、户口不在长沙县的4.73万人)。
至2001年底,县城人口规模已达6.3万多人,用地规模已达到15km2(其中工业区面积5.14km2)。
长沙县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东汉祝良、三国桓阶、书法家怀素、教育家李文照及被章太炎先生誉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革命家黄兴等,一个个都光照青史,名垂千古。
县内更有“六朝遗庙”陶公庙,及河图观、铁炉寺、龙喜故城址、常丰故城址、宋明窑址、仙人石、飘峰塔、左宗棠墓等历史遗迹,有黄兴故居、杨开慧故居、徐特立故居等革命纪念地。
本规划区属亚热带季风潮湿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16.7~17.38℃,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9.5℃,年均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5275℃。
[讲解]竹溪县县城总体规划简介
[讲解]竹溪县县城总体规划简介竹溪县县城总体规划简介一、基本情况竹溪县地处鄂西北边陲,东接本省竹山县,南连重庆市巫溪县,西北与陕西省的镇平县、平利县接壤,是湖北省北部面向“川、陕、渝”的门户。
县域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3307平方公里。
竹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4?,降雨量828毫米,最大风速14米/秒,极端最低气温,7.5?,相对湿度75%,无霜期228天。
全县属于新生带以来大幅度上升有强烈隆起区,地震烈度为七度区,地形复杂,起伏悬殊,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276米,县城海拔平均440米。
县城位于竹溪县北部、竹溪河上游冲积平坝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北有五峰山森林植被,南有偏头山、标湖林场,竹溪河、“305”省道穿城而过,自然环境优美宜人,交通便捷,区位环境优越。
城区现状用地较混杂,已建设地段土地利用率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和道路系统不完善,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规划情况1、县城城市规模:县城总体规划控制区为18平方公里,规划区10平方公里,建成区7.2平方公里,现状居住人口为3.5万人,近期4.5万人,规划期末人口为8万人,规划年限为近期1999~2005年,远期2006~2020年。
2、县城城市性质: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以发展绿色资源产品工业为主的省际边贸、山水园林城镇。
3、总体布局:以老城区为依托,沿“305”省道向南纵深发展,使老城区与新城区形成有机联系的带状城镇布局形态。
4、城镇化水平:现状(1999年)城镇人口3.5万人,近期(2005年)4.5万人,远期(2020年)8万人;城镇化水平现状17.97%。
近期29%,远期37.2%。
5、规划的指导思想:?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为重点,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创造条件。
仙居县县城总体规划
仙居县县城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修编背景为促进仙居空间资源集约配置,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充分发挥县城作为仙居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力争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仙居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本规划所指县域是指仙居县行政管辖范围;中心城市包括主城区、工业新城、下各镇区和官路镇区,本次规划将现状城市建成区周边用地(即发展规划的主城)和其东部的现代工业园区工业发展用地作为规划用地控制范围。
第3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优化配置资源和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县城城市功能为主线,促进县城主城区、工业新城、中部旅游休闲中心、西部产业发展次中心各区块协调发展,抢抓机遇,全力打造县域东部的两大集聚发展区块。
其中,县城主城以现有城镇发展区域为主,为县域综合发展区域、仙居的核心区域,是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主要承担全县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工业新城以永安、现代、下各创新等工业集聚区为核心区块,产业集聚是其主要功能。
加快提高综合统筹能力,积极促进仙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仙居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规划建设和发展中,从仙居县实际出发,注意突出三项原则:(一)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突出城市个性的原则。
充分利用和发挥仙居山水神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个性特点鲜明的城市风格。
(三)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原则。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
第4条规划重点把握三个重要发展条件一是交通区位条件的变化为仙居融入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空间通道。
《怀宁县城总体规划(-2030)》
《怀宁县城总体规划()》草案公告内容一.规划层次及范围第1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为年,远期为年。
远景展望年以后。
第2条规划层次与范围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县域镇村体系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怀宁县全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含个乡镇;城市规划区规划,面积约平方公里;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县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第3条城市规划区划定城区规划区主要包括:金拱镇全部范围、高河镇、茶岭镇、马庙镇、凉亭乡部分用地范围,面积约平方公里二.城市性质、规模与目标第4条发展目标以县城为战略支点,以区域交通线为纽带,协调周边城镇,与安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建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及信息化互动协调的“五化同步”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县城为战略极核促进商贸物流、先进制造、旅游服务、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构建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成为辐射带动皖西南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5条城市性质皖西南交通枢纽,大宜城副中心城市,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园林城市。
第6条城市职能皖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安庆市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大宜城内新兴产业基地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怀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7条城市人口规模城区规划年人口规模万人,年人口规模万人。
第8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区规划年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方M;年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方M。
三.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第9条县域人口与城镇化率规划年县域常住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年县域常住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第10条城镇等级结构(近期年)规划将构建“县域主中心及次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新型社区)”四级城镇等级结构。
()县域主中心及次中心:县域主中心为中心城区,县域次中心为石牌镇;()中心镇:个,是建制镇的集中建设地区,包括黄墩镇、月山镇、茶岭镇、小市镇、洪铺镇。
天柱县县城总体规划
一、总则1、规划目的为适应天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天柱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编制本规划。
2、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共20年。
其中:近期:2011-2015年,5年;中期:2016-2020年,5年;远期:2021-2030年,10年。
3、规划层次及范围A、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县域内城镇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重大基础设施的配置、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等。
范围与天柱县行政辖区范围一致,面积2201平方公里。
B、中心城区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路网骨架等。
规划范围东至兰田镇的备寨,西及庞寨,南抵小冲至南坡哨一带,北达兰田的十甲寨,南北长约13.8公里,东西宽约12.5公里,面积约64.0平方公里。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近期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2.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城镇人口达18.0万,城镇化率达到42.8%,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中期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4.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城镇人口达24.0万,城镇化率达到54.5%,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远期到203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9.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人口达36.0万,城镇化率达到72.0%,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2、城镇空间布局框架规划在天柱县形成“一心两带多极”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是县域城镇空间布局的核心,并形成沿松桃—从江高速及202省道和沿清水江的东西两条南北向的县域城镇空间重点发展带;县域的城镇间形成以县城为核心增长极、中心镇为次增长极,并通过一般镇带动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格局。
3、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到规划期末,县域城镇规模形成三个层次。
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0万人,白市、高酿、远口镇人口达到1~2万人左右,其它城镇(坪地、注溪、瓮洞、渡马、石洞、坌处、竹林、地湖)人口小于0.5万人。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年)附规划图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年)批后公布《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已于2016年12月30日获得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复。
根据《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现将总规主要内容公布如下:一、编制目的《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作为指导肥西县发展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肥西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随着区域发展背景的重大变化,肥西县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为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城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20号),肥西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县域、规划区、城区。
县域:肥西县所辖行政辖区范围,包括8个镇4个乡,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
规划区:包括上派镇行政边界、绕城货运专线以东、派河以南的范围,面积约141.89平方公里。
城区:建设用地44平方公里。
为落实合肥“1331”空间战略,增加在合肥主城区范围统筹协调内容。
主城区肥西片区范围包括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等区域。
三、规划期限近期2015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四、城市性质合肥主城西南国际化新城区,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
五、城市职能合肥主城区西南综合服务中心,合肥西南翼新型工业化发展核心区,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知名山水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
六、城市规模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4平方公里,2030年城区人口规模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4平方公里。
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1、县域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2020年,县域总人口规模8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2%,2030年9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
2、县域空间结构规划形成“双轴五区”的县域空间结构,其中:双轴:合安发展轴,合六发展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利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图册湖南城镇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湖南城镇学院城乡规划研究所二○○三年六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1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镇性质和城镇规模 4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 4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6第七章社会化服务体系规划 6第八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7第九章城镇对外交通规划 8第十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9第十一章园林绿地景观规划 10第十二章给水工程规划 10第十三章排水工程规划 11第十四章电力工程规划 11第十五章信息工程规划 11第十六章燃气工程规划 11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12第十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13第十九章近期建设 14第二十章城镇郊区规划与远景设想 14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 15第二十二章附则 15慈利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定慈利县的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协调城镇各项建设,保障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建设部城镇规划编制办法》结合慈利县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规划同时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二条本次规划期限:近期至2005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2040年。
第三条本规划所称慈利县和慈利县域是指慈利县全部行政区划范围。
第四条本规划经批准后,凡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本规划经慈利县(规划)人大常委通过、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本规划由慈利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规划实施过程中如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的有关程序进行。
第二章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第六条2010年初步形成,202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兴城镇目标。
第七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振兴经济,把慈利县城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镇,走开放型、区域化发展道路。
到规划期末,形成农业高效先进,第二产业发达,第三产业特色突出的现代经济新体系。
第八条慈利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加速提高慈利经济的工业化、民营化和城镇化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并与社会进步和生态平衡相协调,城乡居民达到和超过小康水平。
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依托张家界的旅游市场,调整农业、发展工业、搞活第三产业;依托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拓展产品市场,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高经济竞争力。
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产业升级,城镇带动,扩大开放,环境保护。
第九条基本形成现代化城镇格局,加强与周围县市的经济联系,构成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圈。
第十条基本形成现代化城镇的基础设施的构架。
建成安全有效的电网系统,提高环境质量和防灾减灾能力,基本形成城镇环境的良性发展,加强城镇绿化建设,创造新的景观和城镇整体的美观和和谐。
第十一条形成以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态环境。
塑造有特色的宜人的现代化城镇环境,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第十二条基本形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建成内外资金、商贸、技术、人才和信息畅通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三条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以国家加速中西部开发为契机,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实施“突出重点,完善基础,提高质量,形成体系”的城镇发展战略。
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重点建制镇为支柱,一般建制镇和集镇为基础的等级序列分明,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
第十四条城镇化目标1.城镇数量:2005年建制镇13个,2020年小城镇1个,重点建制镇3个,一般建制镇11个。
2.城镇化水平:2020年全县总人口75.16万人,城镇人口33.11万人,城镇化水平44.1%。
从现在的18.8%要提高到44.1%。
第十五条城镇发展目标1.水平与规模:县域城镇化水平达44.1%,县城人口规模达18万人。
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1.1万人。
2.城镇发展布局:全县以零阳镇为核心,重点建制镇为支柱,一般建制镇和集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并以江垭、溪口为建设重点,以S304、S305、S306和南部环线为轴线,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3.城镇经济结构:整体向较高层次迈进。
县城和建制镇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商贸业。
第十六条城镇体系结构:全县城镇发展将形成以慈利县城为核心的四级城镇体系。
第一级为全县域中心城镇,即慈利县城。
第二级为县域次中心,包括江垭、溪口2个城镇。
第三级为岩泊渡、高桥、零溪、龙潭河苗市、东岳观、通津铺、杉木桥、象市、广福桥、杨柳铺、三宫寺12个建制镇。
第四级为集镇及,共16个,慈利县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和规划中心城镇见下表。
第十七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积极培植中心城镇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大小有序的城镇规模结构,按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计算,2020年全县有10万到20万的城镇一个,即慈利县城,总人口18万。
5-10万人口的城镇一个,共5万人;2-5万人口城镇共2个,共4.5万人;1-2万城镇人口1个,共1万人;0.5-1万人口城镇7个,共3.6万人;0.5万人口以下城镇3个,共1.0万。
2020年全县各级城镇数量之比为1:1:2:1:7:3,各级城镇人口规模之比为180:50:45:10:36:10。
第十八条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将县城和各建制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农贸型、工贸型、边贸型4类。
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其职能将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慈利县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见下表:第十九条全县形成“一体、两翼、多轴”多空间结构。
“一体”是指慈利县城,即零阳镇,全县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点,带动其它城镇的建设发展。
“两翼”则指江垭和溪口两个重点建制镇,为县域次中心,也是北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的经济中心。
“多轴”是指以常张高速公路、S305、S306、县域南部环线等县域城镇发展轴为支撑,带动整个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十条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规划1.交通:加强S303、S304、S305、S306省道与周边的联系,并注重与张家界市东线旅游相接,打通与武陵源风景区的捷径,进一步改善慈利县城交通条件。
2.电力:增加110千伏变电站布点,完善110千伏主干架输电线路,全县形成110千伏分区运行的电网结构。
3.邮政通信:提高城镇邮政通信网综合能力。
建制镇设邮政支局。
城镇电话普及率达100%,全县电话普及率达80%,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信号覆盖率达80%。
4.防灾工程设施:县域内沿溇水,澧水外围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重点保护慈利县城,按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修防洪堤,其它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设防。
5.文教体卫:加速“科教兴慈”战略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建立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到2020年,使城乡居民享有较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第四章城镇性质和城镇规模第二十一条城镇性质慈利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家界市东大门,发展成为以旅游服务业和本地资源加工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二十二条人口规模县城现状城镇人口8.45万人,规划近期(2005)10.5万人,中期(2010年)13万人,远期(2020年)18万人。
第二十三条用地规模县城现状建设用地722.1hm2,人均用地面积85.4m2/人。
规划近期(2005年)用地控制在1000hm2,人均用地面积95平方米/人,中期(2010年)用地控制在1300hm2,人均用地面积100平方米/人,远期(2020年)用地控制在1800hm,人均用地面积100平方米/人。
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第二十四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确定城镇规划区,其用地包括城区建设用地,远景发展预留地、近郊区及城镇发展需要控制的区域,县城城镇规划区的范围由本次规划确定。
第二十五条慈利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包括鲤鱼桥、朝王塔、白云、白沙井、南街、东街、西街、北街、紫霞、铜台、太平、北岗、金台、龙坪十四个居委会和笔架、零溪、龙峰、石板、万福、民和、凤阳、茶庵、金花、芦坪、宝莲、银田、青山、白沙溪、永安、饭甑山、南洋、桑木溪、七相坪、金龙、仁和、琵琶二十二个村以及林科所、枫垭园艺场、良种场、县园艺场。
第二十六条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得占用城镇远景发展控制用地,如因城镇建设用地突破规划范围,应参照远景规划,依据《城镇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对规划进行修订。
第二十七条城镇土地利用与开发的原则1.各类城镇建设用地的布局必须与土地价值的空间分布实现最佳配置。
2.土地价值高等级的土地高强度开发,低等级的土地可适当降低开发强度。
3.公共绿地,公益事业与非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必须得到保证。
4.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严禁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优先选择丘陵山地,节约土地,走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城镇开发之路。
5.城镇开发建设重视地质地貌条件,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国家勘察设计的规范和条例进行建设。
6.县城城镇开发以成片开发为主。
一次开发土地应在1公顷以上。
7.参照《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及城镇现状用地构成,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详见附表一)。
第二十八条城镇规划区内的各类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性质进行建设,必要时可根据互换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更换用地性质,但不得设置与主要性质和互换性质不符的永久性设施。
第二十九条城镇用地发展方向近期(2005年):主要是向东、西发展,可以依托老城区进行建设,有效降低了前期开发成本,但不足之处是占用了部分耕地。
远期(2020年):主要是向北发展,依托常张高速公路和新建跨河大桥,利用澧水北岸大片丘陵地再造一个慈利新城。
第三十条县城城镇结构形态逐步由交通线呈带状发展转变为以澧水、溇水分隔的组团式结构,基本上呈三星拱月状。
第三十一条城区总体布局结构分为“一心、三城、五组团”。
“一心”——为绿心,位于三片中央,由澧、溇两水交汇处较宽的水面和蒋家坪高速公路以南的生态绿地组成,为全城绿色的心脏。
“三城”——指澧水南城区、蒋家坪城区、永安城区。
“五组团”——蒋家坪组团、永安组团、老城组团、零溪河下游组团、万福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