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辛弃疾《菩萨蛮》教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分析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解读并赏析《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诗词分析的方法,解读《菩萨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菩萨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对《菩萨蛮》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收集《菩萨蛮》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PPT。

准备相关的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3.2 学生准备:预习《菩萨蛮》,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收集与《菩萨蛮》相关的诗词,进行初步的比较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菩萨蛮》的词牌谱例,引起学生对词牌特点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菩萨蛮》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菩萨蛮》,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

4.3 诗词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教师讲解《菩萨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4.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菩萨蛮》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诗词解析评价:评价学生对《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菩萨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能力。

5.3 情感理解评价:评价学生对《菩萨蛮》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深度。

评价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菩萨蛮》精品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精品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精品教案[全文][修改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一词,该词出自教材第四章《宋词欣赏》第二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词的作者背景、词牌知识、词的意境和韵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及韵律美。

2. 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词中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菩萨蛮》的词牌特点、韵律分析以及意境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b. 邀请学生分享听音乐时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作者背景及词牌介绍a. 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3. 诗词解析a. 指导学生朗读《菩萨蛮》,感受词的韵律美。

b.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山水、花草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c. 讲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如“离恨”、“相思”等,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词。

b.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b.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与《菩萨蛮》相关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2. 板书内容:a. 作者及背景b. 词牌特点c. 意象解析d. 情感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宋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要求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菩萨蛮》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词本身,还应涉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情境以及词牌的历史渊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菩萨蛮》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朝代、词牌特点等。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菩萨蛮》。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菩萨蛮》在唐宋词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讨文学作品的习惯。

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菩萨蛮》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菩萨蛮》的意境分析与艺术特色解读。

三、教学难点《菩萨蛮》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如何理解并表达诗中的细腻情感。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菩萨蛮》的词牌样式,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的特点。

5.2 知识讲解讲解《菩萨蛮》的作者、朝代背景,解析词牌的起源和发展。

5.3 文本解析分析《菩萨蛮》的字词用法,如“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意象描绘。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5.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菩萨蛮》的意境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5 比较学习将《菩萨蛮》与其他唐宋词作对比,分析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6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菩萨蛮”为词牌的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背诵《菩萨蛮》。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进步。

多媒体教学设备。

《菩萨蛮》原文及其注释。

相关唐宋词的作品集。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一词,该内容位于教材第二章《唐宋词欣赏》第五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牌的了解、作者简介、词的格律分析、意境解读以及艺术特色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菩萨蛮》这一词牌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格律分析,尤其是音韵美和结构美。

教学重点:词的意境解读和艺术特色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闭眼感受音乐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引出《菩萨蛮》。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5分钟):讲解《菩萨蛮》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词有初步的了解。

3. 诗词朗读与欣赏(10分钟):带领学生朗读《菩萨蛮》,感受词的音韵美,引导学生关注词的节奏和韵律。

4. 例题讲解(15分钟):对词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词的格律和结构。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菩萨蛮》,体验诗词创作的乐趣。

6. 意境解读与艺术特色探讨(15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词的意境,分析其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2. 主要内容:作者及背景词的格律分析意境解读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菩萨蛮》为词牌,创作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词。

2. 答案示例:菩萨蛮·秋景枫叶红于二月花,碧空如水映晚霞。

寒露润秋色,西风送爽凉。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一夜好月照,千古共长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菩萨蛮》,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感世界和诗词的魅力。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推荐其他优秀词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菩萨蛮》优秀教案

《菩萨蛮》优秀教案

《菩萨蛮》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菩萨蛮》,主要围绕词的赏析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2. 词的作者:李清照,了解其生平及创作特点。

3. 词的篇章结构:分析《菩萨蛮》的上下阕、句式特点、韵律美。

4. 词的意境和情感:深入剖析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词的语言、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掌握《菩萨蛮》的篇章结构,学会分析词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篇章结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体会画中的意境,进而引入词的意境美。

2. 新课导入:介绍李清照及《菩萨蛮》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产生与发展。

3. 篇章结构分析:带领学生分析《菩萨蛮》的上下阕、句式特点、韵律美。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写作技巧,并与《菩萨蛮》进行对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其他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菩萨蛮》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内容:a. 词的背景知识b. 李清照简介c. 篇章结构:上下阕、句式特点、韵律美d. 情感分析: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如梦令》的意境与情感,不少于300字。

2. 答案要点:a. 词的背景知识b. 作者情感分析c. 篇章结构分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的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菩萨蛮》教案-范本两篇

《菩萨蛮》教案-范本两篇

《菩萨蛮》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全文,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并欣赏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菩萨蛮》原文及其释义。

2. 诗词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3. 诗词鉴赏分析方法。

4. 创意写作指导。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朗读、创意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山水画,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诗词朗读(10分钟):全班齐读,个别展示,体会诗词韵律。

3. 诗词讲解(15分钟):讲解生僻字词,分析句式结构,解释诗意。

4. 感悟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分享感受。

5. 鉴赏方法(15分钟):介绍诗词鉴赏方法,举例分析。

6. 创意写作(2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诗词仿写或创作。

7. 展示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小组围坐,便于讨论。

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分组,确保讨论效果。

六、学生活动1. 朗读:学生参与全班和小组朗读。

2. 讨论:小组内分享感悟,准备展示。

3. 创作与展示:独立或合作完成创意写作,向全班展示。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表现。

2. 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创意写作的质量。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八、作业布置1. 背诵《菩萨蛮》。

2. 完成一篇诗词鉴赏短文。

3. 课后创意写作练习。

九、教学反思课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有效性,针对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朗读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教学方法。

2. 诗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感悟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菩萨蛮》教案设计

《菩萨蛮》教案设计

《菩萨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菩萨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菩萨蛮》的文本解读、背景分析、意境赏析等。

具体章节为:《宋词选读》第二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作者、词牌、韵律等基本知识;2. 领悟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领悟。

重点:词的背景、作者、词牌、韵律的讲解;词意的解读和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宋词选读》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古典诗词,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背景介绍:讲解《菩萨蛮》的作者李清照、词牌、韵律等基本知识,为学生理解词意打下基础。

3. 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菩萨蛮》,分析词中的意象、手法、情感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宋词,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以“春愁”为主题的诗词,并进行分享和点评。

6.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领悟《菩萨蛮》中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作者:李清照3. 词牌:菩萨蛮4. 重点词语:离愁、春愁、绿肥红瘦等5. 意境:孤寂、哀怨、离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菩萨蛮》的意境,以“春愁”为主题,创作一首诗词。

2. 答案示例:春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意境的领悟,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文本解读;2. 教学目标的意境领悟;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第一篇:《菩萨蛮》教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一)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宋词--辛弃疾《菩萨蛮》教案

宋词--辛弃疾《菩萨蛮》教案
用典故“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比喻。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⑴、词的上阕有两问,从“何处”“千古”两个词来看,这两问发问的角度有何不同?
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2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答】一问神州何处,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之情;二问兴亡几多,表达了对国家的关注之情;三问英雄何在,喊出时代渴望英雄的呼声,及对庸才的鄙夷之情。
后 记: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今存六百二十余首,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活动三: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背诵词;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习就知,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师: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那是数以千计的伟大的诗人、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一个。

知晓作者。

(新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加抗金起义,是著名的抗金将领。

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温习辛弃疾的词。

(《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写作背景并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题目是:书江西造口壁。

学生读题(要求读出节奏)再揭示本词的词牌名——菩萨蛮。

问: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忆江南·渔歌子·清平乐如梦令……)再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本次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创设情境。

】二、初读词,感受词的韵律。

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清。

个别读,集体评议。

再读,齐读。

师范读。

学生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词,让学生读准字音。

老师的示范读,为学生学习读词提供方法。

】三、再读词,体会词的情感。

1、轻声读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2、学生回答。

四、品读词,领悟词的情感。

是啊!诗人愁啊!他为何而愁呢?(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1、指名读。

2、清江,指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赣江。

师:词人看到那滚滚向东流去的清江水,想到中间流淌的是什么?(行人泪)行人中都会有谁呢?(难民、士兵、男女老少……)多少行人泪?请用一个词代替“多少“。

(很多,许多,无数,数不清……)3、读词句,展开想象。

完整版《菩萨蛮》教案

完整版《菩萨蛮》教案

完整版《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这首诗。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词》第三节《花间集》,详细内容包括《菩萨蛮》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词牌介绍、诗句解析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词牌特点;2. 掌握《菩萨蛮》的诗句内容,理解其意境和情感;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掌握《菩萨蛮》的诗句内容,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菩萨蛮》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词背后的故事。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朗读《菩萨蛮》,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韵律;(2)介绍词牌特点,分析诗句结构;(3)解析诗句内容,理解意境和情感。

3. 例题讲解(15分钟)(1)选取一首与《菩萨蛮》意境相近的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分析一首陌生诗词,锻炼鉴赏能力;(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作者、创作背景、词牌特点;2. 诗句解析;3.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菩萨蛮》;(2)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写出自己的理解。

2. 答案:(1)背诵部分:自行检查;(2)分析部分:意象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花间集》中其他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2. 教学过程中的“解析诗句内容,理解意境和情感”和“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写出自己的理解”。

2024年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

2024年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

2024年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辛弃疾作品选读部分,详细内容为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其词作的艺术特点。

2. 通过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在词中所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

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辛弃疾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生平简介、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及重点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作,深入了解其艺术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意象解读和情感分析。

3.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宋词部分,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及其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宋词的认识和欣赏,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意、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难点: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

3. 课文解读:详细解读词作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简介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3. 意象、情感、修辞手法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作《青玉案·元夕》。

2. 答案:参照课堂讲解,从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作,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其他宋词大家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解读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例题讲解中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词作。

3. 作业设计中的《青玉案·元夕》赏析。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这首词。

该内容位于教材第四章《宋词欣赏》第二节《婉约派词人及其作品》。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作者介绍、词的内容解析以及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知识、词牌特点以及作者生平。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菩萨蛮》所表达的情感及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入词中的意象。

2. 讲解:介绍《菩萨蛮》的背景知识、词牌、作者生平,分析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选取词中的一句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和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词进行解读,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内容:背景知识词牌介绍作者生平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菩萨蛮》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或一幅画,表达你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表达出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作品,提高对宋词的欣赏水平。

组织一次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解读2. 情感的把握3. 作业设计一、词中意象的解读1. 意象的象征意义:如“东风”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寓意生机与希望;“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暗示着时光流逝,人生无常。

2. 意象的描绘手法:词人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使意象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3. 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词人通过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语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如何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2. 诗的韵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理解诗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3.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诗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环境。

2. 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讲解诗的意思。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5. 总结:总结诗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讨论深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检验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2. 参考资料:收集李清照的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评论等资料,以备讲解和拓展使用。

3.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朗读音频。

2024版《 菩萨蛮》教案

2024版《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鉴赏》中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全文阅读理解,词句赏析,意象解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全文内容,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 通过对词句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句赏析,意象解析。

2. 教学重点:全文阅读理解,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菩萨蛮》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全文:学生自读《菩萨蛮》,理解全文内容,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词句赏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赏析诗词中的精彩词句,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4. 意象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小山”、“鬓云”、“香腮雪”,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炼出主题,如女性的婉约之美、时光易逝等。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词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2. 板书内容:(1)全文内容(2)词句赏析:重点词句(3)意象解析:意象及意义(4)主题探讨:提炼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菩萨蛮》全文。

(2)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赏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不少于300字。

2. 答案:(1)背诵内容略。

(2)赏析文章示例:《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在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如同铺满大地的霜。

诗人抬头仰望那轮明月,低头又想起远方的故乡。

全诗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

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

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辛弃疾《菩萨蛮》教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

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

辛弃疾――《菩萨蛮》

辛弃疾――《菩萨蛮》

辛弃疾――《菩萨蛮》篇一:宋词--辛弃疾《菩萨蛮》教案(教师版)篇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训练附答案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写作训练附于答案【原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心疼无数山。

青山芒斯尔县,毕竟东流回去。

江晚哪知予,山深闻鹧鸪。

【写作训练】1.以下关于本词的认知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后)a结尾两句文字描述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M18x至“行人泪”,将无穷悲痛、满腹哀怨精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下词人眺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使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容易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芒斯尔县”三字将青山周匝阻拦之美感一笔砸毁,“毕竟”二字并使抒发的情感更为深邃繁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痛之情于高远之景,可观文辞,沉郁顿挫,颇存有“老杜”之风。

2.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大哭,音节之忧,至今犹隐隐在耳”,恳请融合全词,详述结尾二句所蕴藏的思想感情。

(4分后)3.词也表示______,“菩萨蛮”就是本词的_____,从字数看看,本词就是一首____。

本词作者辛弃疾就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_______派遣的代表,这一词派遣就是宋代小词人______缔造的,另两大流派就是_____。

4.“青山芒斯尔县,毕竟东流回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恳请详细分析。

5.融合全词,恳请详细归纳“江晚哪知予”中“恨”字所涵盖的情感。

6、表述:“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回去”(共3分后)7、“青山芒斯尔县,毕竟东流回去”就是名句,常被人们提及。

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提及时它又就是什么意思?全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后)8、“西北望长安,心疼无数山”两句诗,抒发的深刻含义就是什么?(2分后)。

9、“青山芒斯尔县,毕竟东流回去”就是名句,常为人们提及。

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提及时又就是什么意思?(2分后)10、、全词抒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易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2分后)【参考答案】:1.b(3分后)2.答案要点:感怀当年国事临难的悲痛;对金兵侵略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对丧失的国土的深情想念;重山隔绝,故园难回的悲痛;没能恢复正常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症和迷茫;对当权者一味让步清静无为建国的愤恨。

辛弃疾菩萨蛮教案

辛弃疾菩萨蛮教案

辛弃疾菩萨蛮教案教案标题:辛弃疾《菩萨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辛弃疾《菩萨蛮》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4.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对辛弃疾这个名字有了解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导入(10分钟):1. 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分享《菩萨蛮》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分析(15分钟):1. 分析《菩萨蛮》的结构:引子、承前启后、抒发情感、寄托哀思、结尾。

2. 分析《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理解(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菩萨蛮》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解读,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理解。

实践(15分钟):1. 学生自由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类似于《菩萨蛮》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0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延伸活动:1. 给学生布置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的作业,并写一篇读后感;2.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菩萨蛮》原文和翻译;2. 辛弃疾的相关资料;3. PPT或黑板;4. 学生的创作作品。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生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是否能够表达对《菩萨蛮》的理解和个人情感;3. 学生的阅读反馈和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辛弃疾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案撰写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可以根据教育阶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
①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水。②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③鹧鸪凄厉的叫声。
3、“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是如何描写行人痛苦的?
“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行人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四:朗诵诗歌,理解诗意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不停地向西北流去。日子随着流水一天天流去了,但中原仍陷于敌手,恢复无期。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经过这里,他们都禁不住洒落了多少眼泪呀!向北遥望故都,可惜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答】第一处是从空间的角度发问,第二处是从时间的角度发问。
(2)、词的下阕,作者极力赞赏孙权的英雄才俊,有何用意?
【答】⑴、反衬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庸碌无能,怯懦苟安;⑵、表现作者有心报国却无人任用的复杂失落的心情;⑶、劝谏南宋统治者,启用贤能,收复中原。
⑶、全词由三问构成,请具体分析三问中包含 的不同情感。
标题《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版 )
备课组名称
高二语文
编号
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选修12-1
主备人
宓传义
审核人
张宝红
课题
《菩萨蛮》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5·5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收复中原的忠愤情感;
2、词的用典和比兴手法。
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课前活动】
1、结合注释,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理解诗意,体会其思想感情,鉴赏其中的表达技巧。
2、积累辛弃疾的名诗句。
【课堂活动】
活动一:辛弃疾的名诗句默写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答】一问神州何处,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之情;二问兴亡几多,表达了对国家的关注之情;三问英雄何在,喊出时代渴望英雄的呼声,及对庸才的鄙夷之情。
后 记:
——“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到“长安”,但却阻挡不住江水向东北滚滚流去。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在江边我正满怀愁绪,忽然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活动五: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讨论明确:作者暗用典故,唐代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鹧鸪”这意象,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①担心百姓疾苦;②心系朝廷,因主张抗金而困难重重的痛苦;③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④对不思复国、苟且偷安的南宋当局的担忧。
【课后活动】
用典故“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比喻。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今存六百二十余首,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活动三: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2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8、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活动二:走进辛弃疾
辛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苏词“豪旷”,辛词“豪壮”。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著有《稼轩长短句》。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而他的词,也被评价为“龙腾虎掷。”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⑴、词的上阕有两问,从“何处”“千古”两个词来看,这两问发问的角度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