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全年风俗百图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图片版)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 俗汇报人:XXX
壹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贰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历史
目 录
叁
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活动
肆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伍
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与传播
壹 添加章节标题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 贰 历史
传统节日的起源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 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 是为了庆祝一年中的第 一个满月
春节:海外华人社区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舞龙舞狮等活动,传承中华文化
中秋节:海外华人社区举办中秋赏月、吃月饼等活动,增进同胞情谊 端午节:海外华人社区举办龙舟比赛、包粽子等活动,弘扬民族精神
重阳节:海外华人社区举办登高、赏菊等活动,传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传统节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 传统节日,也是全球 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 力和影响力。
重阳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重阳节的起源: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庆祝老人和长寿的节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赏菊: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赏菊寓意长寿和吉祥 喝菊花酒: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传统饮品,寓意健康长寿和吉祥如意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 肆 涵与传承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其他习俗:如喝雄黄酒、给 孩子佩戴香包等,也都具有 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赏月:中秋节晚上,全家人一起赏月,寓意团圆和美满。 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食品,象征团圆和甜蜜。 猜灯谜:中秋节的娱乐活动,猜灯谜可以增加节日的趣味性。 其他习俗:如放孔明灯、拜月等,各地习俗有所不同。
放风筝:放飞风筝,寓意 着放飞烦恼,迎接新生活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四十一射柳(辽)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
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
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
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
雨下,赐赏。
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
直到清朝中叶,这项活动才渐渐消失。
四十二饮菖蒲酒(明)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
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
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
古代认为五月是“恶月”,《荆楚岁时记》有“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的记载。
既是“恶月”,便要寻求辟恶祛邪毒的方法。
到了宋代,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故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四十三挂钟馗(清)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
问为谁,对曰:终南进士钟馗也。
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
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
后民间亦多供奉。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
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四十四晒书翻经(金)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
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
《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
”四十五蛛丝乞巧(唐)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
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下)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下)中华民族的古代风俗,时至今日很多已经消失不见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古代风俗百图》给我们展示曾经那些美好的传统风俗。
51、▲登乐游原(唐)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52、▲馈春盘(晋)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53、▲冬舂(宋)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54、▲馈岁(宋)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55、▲卖春联(清)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56、▲喝豆粥(清)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57、▲祭灶(宋)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58、▲吃灶糖(清)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59、▲跳灶王(清)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60、▲烧火盆(宋)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
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61、▲照田(宋)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
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62、▲驱傩(唐)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63、▲镜听(唐)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64、▲儿童卖痴呆(宋)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65、▲打灰堆(宋)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66、▲贴门神(明)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67、▲压岁钱(清)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68、▲罗杆(清)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2)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二)作者:青青柳岸五十一、晋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
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
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
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
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
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五十二、唐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
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
从此形成一种风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
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五十三、宋冬舂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
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
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
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
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
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生香……』五十四、宋馈岁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
苏轼有《馈岁》诗。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
称为『送年盘』。
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五十五、清卖春联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
05
重阳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秋祭和祭祀大火星的仪式。 九九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多重的文化意义。
习俗与活动
鸡蛋:清明节煮鸡蛋 吃,寓意把疾病和灾 难“煮”走。
馓子:清明节期间的 传统小吃,用面粉炸 制而成,香脆可口。
文化意义
纪念祖先: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传承文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传承和弘 扬中华文化。
促进家庭团结:清明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祭祀祖先、扫墓等活动增强了家 庭凝聚力和亲情。
XXX
中国传统节庆 与习俗一览表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春 节 02 清 明 节 03 端 午 节 04 中 秋 节 05 重 阳 节
01
春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春节起源于上 古时代的岁首 祈年祭祀,是 中华民族最隆 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的起源蕴 含着丰厚的历 史文化内涵, 承载着人们对 新一年的祈愿
弘扬孝道:清明节强调孝道和尊老爱幼的美德,通过祭祀活动弘扬中华传统 美德。
03
端午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起源:端午节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历史:端午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 神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驱邪避疫、祈 求安康的寓意
100种失传的中华民俗绘画
100种失传的中华民俗绘画旧时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千种模样、万般风情。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许多民俗活动不复存在或趋于消亡。
这100幅民俗图向我们展示了先人们丰富的生活样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最生动活泼的一面。
1、剃头图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担放地,等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2、卖茶汤图其人肩挑水桶、火壶,遇食者,开水冲面成糊,上撒红糖,其味甚甜,当作点心而已。
3、卖鸭蛋图其人由“胜芳”买来若干,在京腌咸,卖于人食之,其味甚美。
(注:胜芳镇,在北京通往天津的路上)。
4、卖芝麻秸图其人身挑筐、架,内盛芝麻秸、松木枝,在沿街吆呼卖于住户,年底祭神焚化也。
5、修脚图每日间手持竹板,名曰“对君作”,长期游街,竹板一响,便知修脚的来。
如遇修脚之人,二人对坐,将脚搁在膝盖上,用小小刀割取脚上鸡眼,让其行路平稳。
庙场必有。
6、看西湖景图天下之景,无胜于西湖,所以取此为名。
然造此物者种种不一,有大有小,有用锣鼓唱歌者,有指画中景致而说者。
遇庙集者,即多分挣也。
7、卖零绸子图其人在各处买来各色零绸,至集庙之中,就地铺包袱上摆各色材料,每块可做何使用,其价若干,随口便讲,令人好买。
8、医道图京中医士有太医、御医之号,乃是在太医院应差者,如有人请看,马钱二吊四百文、四吊八百文不等。
如来到门首看病者,给钱数百,作为“门脉”。
9、摆西瓜摊图每逢夏季,此瓜盛行之际,街市设有桌案,用刀将瓜切开,红瓤黑子名曰“枪次瓜”,白瓤白子名曰“三白瓜”,其味甚甜,去暑止渴,零买食之,方便之极也。
10、点蒿子灯图七月十五日,以蒿子一棵,上以纸条,内裹包许多香头以火点之似星星。
又用荷叶一个,中心插蜡,名曰荷叶灯。
俱系耍(小)儿玩物。
11、过卖图其人又名勤行、跑堂之说也。
每逢居、楼、园、馆、酒市等有人遇内饮酒吃饭,此人烫酒端菜,百般殷勤,所为多来照顾,名曰过卖也。
12、卖蝈蝈图中国冬夏俱有蜗蝈。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图文:网络制作:老猪(点击翻页)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本片收集了百幅反映中国古代风俗的图片,敬请观赏。
宋燃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宋教坊自乐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明拜年送名片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唐饰梅花妆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晋馈春盘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宋宫中赐银幡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明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唐放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宋蚕卜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明走百病上城头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清猜灯谜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清请紫姑神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元结羊肠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清走百病摸门钉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送穷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春社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斗草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迎富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周(郑国)踏青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中国古代人生百态图(精美组图)
中国古代人生百态图(精美组图)1、打梳头油2、窝脖儿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
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
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
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
“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
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
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
“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
因为,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
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
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
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3、小什不闲乞丐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4、卖大碗茶5、卖风车6、锔碗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
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
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
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
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
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
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平安吉祥,万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
“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
中国古代民俗图120幅(1-40)
中国古代民俗图120幅(1-40)1、跑旱船2、织席:3、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4、吹糖人儿:5、卖琉璃喇叭: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琉璃即玻璃。
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
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
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6、拾粪: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7、卖玻璃镜: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8、串铃卖药: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
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
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
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
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
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9、耍耗子:10、拉冰床: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
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
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
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
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ppt课件
3
年节的由来
年节的由来已久,年源于古代的历法,节源于古代季 节气候。
年的原始意义为庄稼收获一次,一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一周为一年;从历法上一年有四季。
节原意为竹节,引申为对岁时的分节;节日是由年月 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最早在《逸周 书.时训》中记载了一年中的24节气。
民俗节日的形成从来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远的根源。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 现
春 :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二月二龙抬 头、寒食节、清明节
夏: 端午节、天贶节、六月初六姑姑节
秋: 七夕、盂兰盆(中元节、鬼节)、地藏节、 中秋节、重阳节
冬 祭祖节、冬至、腊八节、过小年、除夕
ppt课件
饮食、家庭活动、礼仪、亲友的交往;信仰的仪式; 娱乐的多样形式等。
ppt课件
6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一 岁时节日的由来
二 岁时节日的发展
–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 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纪念节日: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所崇拜人物;
庆贺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等为主题;
社交游乐节日:通过歌舞游ppt艺课件活动进行社交往来;
5
年节的发展
1、岁时节日的发展,在我国有三条线索: 农事祭祀节日线索 宗教节日习俗的线索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线索 2、任何节日习俗都是各项民俗的综合展现:节日的服饰、
ppt课件
9
春节
古代,又称“元辰”、“元日”“正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 个造成,俗称过年,是中国人(主要是汉族)最为隆重的 综合性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它的节期一般在 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之长,节日 内容之丰富,胜过其他所有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包括除 夕夜的年夜饭、团圆守岁,辞旧迎新,家家户户贴春联挂 年画,贴窗花,互相拜年,放鞭炮,互相道喜祝贺。大年 初一,新春开始,至亲好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用最 美好的语言,互致节日的祝贺。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44726
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并有用来占卜之俗。起于宋以前。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太仓志》因之。范志云: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天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姑苏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元旦(春节)
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中国古代生活习俗》课件
古代的船只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包括木筏、 独木舟、帆船等,用于渡河、运输货物和人员。
行路方式
步行
01
步行是古代最基本的行路方式,人们依靠双脚行走于各种地形路方式,速度快且可携带较多
物品。
乘车
03
乘坐马车是古代贵族和富人的常见行路方式,速度快且舒适度
副食种类
肉
古代中国人的副食主要 以肉类为主,如猪肉、
羊肉、牛肉等。
鱼
水产资源丰富的古代中 国,鱼类成为重要的副
食来源。
蔬菜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 蔬菜在副食中的地位逐
渐提高。
蛋
家禽饲养使得蛋类也成 为副食的一部分。
酒水与饮品
01
02
03
酒
古代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 长,酒是宴请、送礼的重 要饮品。
茶
起源于南方,逐渐流行至 全国,成为重要的饮品和 社交媒介。
06
丧葬习俗
丧葬观念与礼仪
灵魂不灭观念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重视丧葬礼仪,希望通 过妥善安葬来安抚死者灵魂。
孝道观念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礼仪被视为尽孝的一种 方式,子女会为父母办理隆重的葬礼,以表达孝心。
尊重死者
古代中国人认为死者应当得到尊重和敬畏,因此丧葬礼仪非常庄重肃 穆,以示对死者的敬意。
图案
刺绣
古代女性常在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 以增添美观和寓意吉祥。
常见的图案有龙、凤、鸟兽、花卉等 ,寓意吉祥如意。
03
居住习俗
建筑类型
干栏式建筑
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以木 桩为基础,离地架设,上铺地板
,四面设通风口。
井干式建筑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横截面 为“井”字形状的木材叠垒而成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及风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及风俗ppt2023-10-26•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目•其他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与价值录01春节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是农耕文明下的产物。
起源春节的传说有多种,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关于年兽的故事,人们用烟火、红色的对联和鞭炮来驱赶年兽,以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传说起源与传说家庭团聚春节期间,千家万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度佳节。
人们会前往亲朋好友家拜年,送上祝福和红包,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尊重。
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年画和门神,寓意着祈福、辟邪和迎祥。
春节期间,烟火和鞭炮声声响起,营造出热闹、欢乐的氛围。
除夕守岁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家长会给孩子发压岁钱,而饺子则是春节期间的主食之一,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传统习俗拜年烟火和鞭炮守岁、压岁钱和饺子贴春联、年画和门神1春节与现代社会23现代社会中,春节的传统习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不断融入了新的元素和形式。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儿逐渐变得淡薄,人们对于过年的热情和期待也发生了变化。
年味儿的变化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享受假期和休闲时光。
春节旅游热02清明节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是古代中国人民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和弘扬孝道而设立的节日。
传说相传,介子推为了救晋文公,被烧死在绵山,晋文公为了纪念他,下令将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与上巳节合并,演变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起源与传说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人传统的扫墓祭祖的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
传统习俗踏青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会到公园、山野、湖畔等地踏青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会折下嫩绿的柳枝,戴在头上或挂在门前,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这个古老的节日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古代风俗百图,赶紧收藏!
古代风俗百图,赶紧收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了很多民俗,如今几乎很难见到了,下面100幅民俗图,是先人鲜活的生活写照,有些已经逝去,有些即将逝去,让我们跨越千年历史,与古人邂逅在历史长河里,回味一下古人的那些风俗!01、▲燃爆竹(宋)02、▲教坊自乐(宋)03、▲拜年送名片(明)04、▲饰梅花妆(唐)05、▲走月亮(清)06、▲宫中赐银幡(宋)07、▲鞭春牛(明)08、▲放灯(唐)09、▲蚕卜(宋)10、▲走百病上城头(明)11、▲猜灯谜(清)12、▲请紫姑神(清)13、▲结羊肠(元)14、▲走百病摸门钉(清)15、▲送穷(唐)16、▲春社(宋)17、▲斗草(宋)18、▲蓬携鼓游(宋)19、▲踏青(周)20、▲流觞赋诗(晋)21、▲踏青(北朝)22、▲内宴冷餐(唐)23、▲担酒上坟(宋)24、▲斗百草(明)25、▲祭扫(唐)26、▲走马射箭(唐)27、▲荡秋千(五代)28、▲卖柳条(清)29、▲浴佛节(唐)30、▲挂五彩线(宋)31、▲染红指甲(宋)32、▲射柳(辽)33、▲饮菖蒲酒(明)34、▲挂钟馗(清)35、▲晒书翻经(金)36、▲蛛丝乞巧(唐)37、▲穿针比巧(宋)38、▲供摩侯罗(宋)39、▲丢巧针(清)40、▲拜魁星(清)41、▲盂兰盆道场(元)42、▲放湖灯(明)43、▲荷叶灯(清)44、▲鸡冠花供祖(清)45、▲屠狗狩猎(辽)46、▲拜新月(唐)47、▲秋社(宋)48、▲钱塘弄潮(宋)49、▲供兔儿爷(清)50、▲饮菊花酒(晋)51、▲登乐游原(唐)52、▲馈春盘(晋)53、▲冬舂(宋)54、▲馈岁(宋)55、▲卖春联(清)56、▲喝豆粥(清)57、▲祭灶(宋)58、▲吃灶糖(清)59、▲跳灶王(清)60、▲烧火盆(宋)61、▲照田(宋)62、▲驱傩(唐)63、▲镜听(唐)64、▲儿童卖痴呆(宋)65、▲打灰堆(宋)66、▲贴门神(明)67、▲压岁钱(清)68、▲罗杆(清)69、▲新妇不跪(唐)70、▲展示嫁妆(清)71、▲抓周啐(宋)72、▲折柳(唐)73、▲步障(唐)74、▲驿站送信(元)75、▲茶贩(宋)76、▲货郎担(金)77、▲磨镜(明)78、▲拉车卖酒(清)79、▲骑驴打球(唐)80、▲相扑(唐)81、▲蹴鞠(宋)82、▲捶丸(宋)83、▲妇女踢球(明)84、▲放纸鸢(明)85、▲打陀罗(清)86、▲六博(汉)87、▲双陆(唐)88、▲弄剑与踏杯舞(汉)89、▲西域歌舞(唐)90、▲瓦子内说书(宋)91、▲傀儡戏(宋)92、▲酒楼唱曲(金)93、▲高跷(清)94、▲子弟书(清)95、▲太平鼓(清)96、▲盲人走街卖艺(清)97、▲刺青(唐)98、▲斗鸡(晋)99、▲猴戏(明)100、▲斗蟋蟀(清)真的是大开眼界,。
全套清代十二月令图轴
全套清代十二月令图轴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
《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
”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这幅画表现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夜景。
图中到处张灯结彩,人们赏灯饮酒,燃放焰火。
儿童在灯架下嬉戏。
整幅画将节日的喜庆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
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
”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农历二月,万物复苏,天气又寒变暖。
图中杏花绽放,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春,嬉戏,男人们则携带着猎具,狩猎,观景。
此情此景使人不由想起宋代僧人志南的一句诗:“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农历三月,也称阳春三月,天气渐暖,百木转荣。
画家以“上已(即农历三月初三)踏青”的民俗为主题,描绘了在阳光下,文人墨客在小河边“流觞”饮酒,豪放不羁的场面。
“曲水流觞”又名“九曲流觞”,是古时上已节(魏晋时期以三月三代替)所玩的一种游戏。
觞,是古代一种盛酒器,通常为木制或陶制,木制的可浮于水。
而陶制的杯,两侧有耳,也称“羽觞”,但由于其重于木杯,玩时须放在荷叶上,才能浮水而行。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刻旁,利用水流上下游间的落差,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即取来饮之,彼此相与为乐,举觞相庆。
农历四月,正值梅子黄熟,阴雨连绵。
柳宗元诗“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故四月也叫梅月。
《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
”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走百病摸门钉 (清)
• 正月十六日走百病 ,很多妇女藉 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 ,实为一种 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 ,摸城 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 子。 •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19.送穷(唐)
•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传说穷 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 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 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 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
允许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 一次,于是此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15.猜灯谜(清)
• 好谜者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 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 社、射虎社 ,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 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 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 , 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 灯有四面 , 三面贴题签 , 一面贴壁 , 此
21.迎富(宋)
•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 《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 , 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 ,
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
蓬叶以代子 ,向门前祭之。又《天禄 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
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
•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 ,获小礼
品留念。 •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16.请紫姑神(清)
• 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 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 ,杀 何于厕中。天帝悯之 ,命何为厕神。 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 , 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 ,请她保佑蚕 桑丰收 ,人畜平安。虽为一种迷信活 动 ,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
8.馈春盘(晋)
•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 , 五辛盘又称春盘,就是在立春日,用蔬 菜、果饼、糖果等汇集在一个大陶
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
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这一 风俗一直传到唐、宋、金、元。
《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 ,乃元
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 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此。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
是其遗风。 •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6.宫中赐银幡(宋)
•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 亲王百官 , 皆赐金银幡胜 , 入贺讫 , 戴 归私第。”南宋沿习了北宋风之风,
《梦粱录》:“立春日 , 宰臣以下 ,
皆赐金银幡胜 , 悬于幞头上 , 入朝称 贺。”
•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20.春社(宋)
•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 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 祭社神先立社 , 在土坛上用石砌屋 , 无顶 , 上贴“社稷之神”红纸 , 祭祀 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14.走百病上城头 (明)
• “走百病”是指在春节饱食美 味佳肴后 , 登高望远 , 漫步散心 , 能帮 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 平”。 早在明代,南京就有正月十六
家家户户登城头、壮脚力的习俗。
朱元璋下令筑城墙 ,城墙作为士卒守 备要地,普通老百姓不准登临,对此百
姓们颇有议论。朱元璋为笼络人心 ,
•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7.饰梅花妆(唐)
•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 日”。传说:宋武帝时 ,寿阳公主在 人日卧含章殿 ,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 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 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 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 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 ,早在春秋战国 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 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 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 ,成为一 种化妆时尚。 •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12.蚕卜(宋)
• 宋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
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
谓之蚕卜 ,因戏作长句》诗:“今年 上元家里住 ,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 丛祠稍箫鼓 ,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 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 身取官早 ,小女只求蚕事好。”既说 是里俗 ,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 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 风俗。 •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4.教坊自乐(宋)
•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 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一年之 内,难得休息(拜男人所赐!),只有新 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5.拜年送名片(明)
•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 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 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
上 , 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
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23.流觞赋诗(晋)
• 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 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 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
的文人聚会。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
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 ,并 作有《兰亭叙》。
26.担酒上坟(宋)
•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 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 ,当时上 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
•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3.压岁钱(清)
•
春节拜年时 , 长辈要将事先准备 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 据说压岁钱可 以压住邪祟。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 妖叫“祟” , 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 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 , 孩子往往吓 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 ,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 , 叫做“守祟”。因为“岁”与“祟” 谐音,也有说小孩的是“压祟钱” ,老 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 岁钱”是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 , 可 以多活几年,晚辈得到压祟(岁)钱就可 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2.儿童卖痴呆(宋)
• 宋时吴中民俗 ,除夕小儿绕街呼 叫:“卖汝痴!卖汝呆!”意谓将 痴呆转移给别人。世传吴人多呆 ,故 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南宋范 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 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 长街 ,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
坐重帘下 ,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
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方可见青。 •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25.内宴冷餐(唐)
• 所谓冷食 ,即已做成的熟食。据 史料载 ,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 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 ,又称
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 ,可谓最早
的冷餐大会。 •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9.鞭春牛(明)
•
立春日 , 村里推选一位老者 , 用鞭 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 , 意味着一年 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 , 分土而回 , 洒在各自的农田。鞭春牛 意在策励农耕 , 开始只是一种迎春仪 式 , 到后来慢慢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 舞活动。明代鞭春牛 , 还有麒麟搭配。 在清代 , 各州、县的地方官员 , 立春之 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 , 要将 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 , 牛肚内所 装的干果食品 , 随之抛洒一地 , 儿童争 而食之。那时的年画 , 更画出大象和 春牛作伴 , 取意“万象更新”。山西 民谣云:“春日春风动 , 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中国古代全年风俗百图
1.燃爆竹(宋)
•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自宋以后 才有了鞭炮的称呼。古人将竹子、 草或麻杆 ,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 如白昼 ,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 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 ,距今已两 千多年了。汉东方朔的《神异经· 西 荒经》说 , 深山中有山臊 ( 后人称山 魈 ), 人接触到它 , 往往染寒热病。它 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 尝以竹着火中爆州 ( 形容声音 ) 而出 , 臊皆惊惮。”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 烧竹子,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 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 ,或将一串串竹 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 “爆竿”。火药发明之后 ,在南宋出 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 ,明 代开始出现了二踢脚。 •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刻同情 ,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
神力。 •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17.结羊肠(元)
•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 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 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10.高跷(清)
•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较早组成 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 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 左棒武松 , 右棒张清 , 渔翁阮小二 , 樵 夫石秀 , 丑鼓时迁 , 俊鼓杨雄 , 丑锣顾 大嫂 , 俊锣孙二娘 , 丑扇王英 , 俊扇扈 三娘。其后加入青蛇、白蛇、许仙、 丑婆、傻儿等,乃进入二十世纪之时, 早已失却歌颂梁山英雄之传统矣。 •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 • 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