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感性化:语文审美教育的原则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内容。
通
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观念和审美品味,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更加有兴趣和热爱。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字的情感共鸣和感受力。
通过阅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
其次,审美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形
成对优秀作品的审美评价能力,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如形象、节奏、结构等。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正确的
审美观念。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
学生应该培养对美的
感知和欣赏能力,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
同时,
语文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艺活动,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锻炼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观念和审美品味
的重要内容。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
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语文审美是指在语言运用和文学阅读中对于文学美感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
一、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应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教室内的墙面可以张贴一些经典文学名句、优秀作文等,让学生随时接触到优秀的语言表达和文学作品。
最后,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小小文学角,收集一些精美的文学书籍和作品,供学生自由阅读和参考。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学生的语文审美。
为此,教师应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和角色,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组织阅读分享会、朗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培养他们语文审美能力的基础。
学生应该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特别是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定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小说、诗歌和散文,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和启发。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相互促进语文审美的提高。
四、开展精品作文培训写作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的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写作可以锻炼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对文学美感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分析作文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对优秀作文的欣赏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写作比赛、课堂作文评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探索欲望。
五、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创作和表演文学创作和表演是学生发挥语文审美能力的体现和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例如写一篇小说、写一首诗歌等。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与个性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与个性教学方法肖忠南(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城厢中学江西·萍乡337100)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学生的文化感受学习能力提升具有了更多的重视。
文化感知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语文教育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教学目的的研究与更新,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感性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对于学习文本的直接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于相关的文化内容也将会达成一定的直接感受。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应用感性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展开语文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感性与个性化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0引言语文的学习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明显的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之间具有一定差距,一部分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对于情感的感受感知能力以及语言的应用能力不断的提升。
另外一部分的学生则与之相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课堂教学的阶段引导这两种学生获得学习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是由于母语应用以及母语学习所带来的惯性,导致学生的能力拓展受到限制。
因此,需要重视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得课堂的教学能够更为有效的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
应用感性与个性化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教师需要对此进行研究与重视。
1感性与个性化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目前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够明显的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目标。
这是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语言交流、文字阅读的能力能够满足于生活与学习的需求,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
事实上,学生仅仅掌握了语言能力的基础阶段,在日常生活以及初中学生的阅读中,信息输出以及输入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对于高级的、更为精确化的语言词汇并没有掌握。
例如:在学生回答学科问题以及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同时,语言的逻辑组织也存在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原则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熏陶。
那么,从美育角度出发,中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一、以美怡情的原则所谓以美怡情,既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文美的揭示及教学艺术的体现,以愉悦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据调查,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无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死板造成的。
许多语文教师是教学生去语言的大海里捞针,而不是去游泳,因此一篇再美的文章,也无法吊起学生的“胃口”。
俄罗斯当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的审美魅力具有独特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意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审美情景,用活的语言去教活的学生,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在作了必要的导入与简介之后,再给学生播放配有轻音乐的朗读录相带,背景图中展示出一幅“春景鸭戏图”,让学生在这种图、文、乐、读的美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中境界,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如下问题:(1)诗中哪些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2)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3)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这一系列问题在学生脑海中溅起一朵朵求知、想象、再创造的浪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以美启智的原则所谓以美启智,即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美育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审美意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审美能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关联到创造能力。
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具备相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而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智育的重要环节。
中学语文的审美题材是相当丰富的,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引领学生向美好追求和审美体验,使他们具有独立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见解。
首先,审美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美感,体验文学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和心灵共鸣,让学生观察、感受、感悟,领悟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知能力和敏锐度。
其次,审美教育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应该从审美经历中获取表达的素材和技巧,并不断锤炼自己的表达技能,使自己的表达更为准确、丰富、生动。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欣赏语言的美,掌握文字的魅力,在表达时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三,审美教育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与其仅仅让学生接受和重复已有的美学攻略和评价标准,不如让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参与创作,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应该有机会去参与文艺创作,创造自己的美丽和丰富的世界,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对作品进行艺术评价和鉴赏,了解作品的背景、意义和特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最后,审美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艺术作品中所塑造的美好世界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世界中感受到美好、善良、友善等美德品质。
同时,审美教育也应该教育学生要保持谦虚和尊重,认识到每个人的审美差异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享受多样美的熏陶和入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进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优秀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音乐、电影和视觉艺术等,让学生贴近生活、感知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对世界和文化的感知力、欣赏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技巧技巧原则
一
效果 。 移情 现象是 一种特殊 的美感 。这 种移情 是 以具体 形象 为依 托 ,以联想为前提 ,由形象刺激感官 引起 了联想 ,从而产 生 了移 情 。孔子听到 《 韶》乐 ,三月不识肉味 ,可见他对音乐 的热 爱 已
经到 了浑然忘我 的地步 。自居易面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 浮 想联翩 : “ 大 弦嘈嘈如急 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大珠 小珠落玉盘 。 ‘ 曲终 收拨 当心划 ,四弦一 声如裂 帛。东船西 舫悄无 言,J 睢见江心秋月 白。 ”诗人 、客人、听众沉浸其 中,浑
语文教 学 中审美教 育技巧技巧原则
安 金 山
( 青海省 民和县第二 中学 青海 民和 8 1 0 8 0 0)
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应该 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 发展 为本 。 语文教学 中施行审美教育 , 就是借助语文教材 及教 学活动 中客观 存在 的美 的因素 , 陶冶学生情操 , 培养学 生感知美 、 鉴 赏美 、 体 现美和创造美 的能力 ,起到 “ 以美 引善 ,以美启真 ,以美怡情 ” 的作用 。语文教 学 中的审美 教育是全面 素质教育 的极其重要方 面 ,对于培养和造就完整 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的人,具有 十分 重要 的不可替代 的作用 。 语 文教 学中强化 审美教育策略 , 讲求审美教育技巧应该把握 以下三个原 则: 第 一个 原则是领悟形象 的直觉妙用 。朱光潜认 为,形象直觉 就 是美感经验 ,能引起美感经验 的事物 ,才算是美 。美感经验 , 就 是欣赏 自然美或艺术 美的心理活动 。意大利 美学家克 罗齐认 为,直觉认识是对个别事物 的认识 ,是凭直观、任 意象而产生的 认 识,这个意象 是孤立 的、无沾无碍 的。而这种直觉又最易引发 人们 的审美联想与 审美想象 。虽然美感经验 是与生俱有 的,但不 加 以调养 ,仍有消失 的可 能。美感具有共 同性 。一种是对 自然美 的欣 赏。 人类 具有共 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标准 。 法 国雕塑大师罗丹说 “ 对 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 ”自然之美随处 可见 ,海洋 、高 山、云朵、星辰 、日出、 日落 ,这些无一不美 : 另一种是具 有 “ 永久魅力 ”的美 ,如希腊 的艺术美 ,还有爱情 、 友谊 、正义 、思乡等 。许多完美 的艺术作 品能为不 同民族和阶级 共 同欣 赏,达到 了思想 内容 同高超 的艺术形式 的完美 统一 。“ 明 月松 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维在 《 山 居 秋瞑》这 首诗 中,凭着对 晚秋 时节雨后 山中景色 的直觉认识 , 产 生了美感 ,通过联想用诗的形式表 现出来。诗句描绘 了晚秋时 节 雨后 山中的情 景, 用 明月照松林, 清泉流石上 , 浣女喧闹竹林, 渔船惊动莲 叶这几个连续 的动景来衬托秋夜 的寂静 。 这种 以动衬 静 的手法 ,历来 为人们所赞 叹,苏轼评价这首诗是 “ 诗 中有画 ” , “ 画中有诗 ” 。人们读到这 首诗 ,便有一种直 觉的形象认识 ,达 到 了审美 的效果 。 变 为很 美的意象 。生活在北方 的人 ,面对江南 的小桥流水人家 , 会发出 由衷的赞叹; 生活在南方的人 ,见到北方景物的粗犷雄浑 , 无不惊异万千; 生活在城市 的人们 ,进入森林 、草原、 山村也会 流连忘返。距离产生美,有适 当的距离 ,才 能做 出审美 的反映。 对 自然美的欣赏是这样 ,对文学艺术 的鉴赏也是如此 。 文学艺术 家 的长处 , 在于能够把事物放在某种距离外去观照 ,由于有适 当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一、什么是感性教学方法感性教学方法是指以学生的感知、感受、感情和感觉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和亲情感受,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感,提高学习效果。
感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形象化教学、情感化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形象化教学是通过各种形象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图片、图表、实物等。
情感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情感为目的,激励学生对文学作品和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活动来感知、感受和感悟知识内容,如实地考察、实地实践等。
感性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性教学方法能够通过丰富的形象化、情感化和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感性教学方法通过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化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从心理上对所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感性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知、感受和感悟文学作品和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感性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感受和感悟,能够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和感情,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感性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应用。
形象化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图表,使用实物进行教学,使抽象的语文知识内容变得具体和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情感化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朗诵诗歌、演讲故事,组织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文学作品和文化内容的浓厚兴趣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关感性与个性的创新教学
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关感性与个性的创新教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性与个性的创新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感性与个性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感性教学的重要性感性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感觉和感情为出发点,通过感性体验、感情共鸣和情感融入等手段,引导学生建立对语文知识和文化的感性认知和情感体验。
在语文学习中,感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具有感性特质的文化符号,只有通过感性的体验、认知和情感共鸣,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语文的内涵和魅力。
在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感性教学:1. 文学作品阅读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音乐、戏剧、影视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感性的方式体验作品的情感色彩、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从而建立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
2. 语言表达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诗歌朗诵、作文、朗诵比赛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语言表达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性认知和情感体验。
3. 创新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创新活动,比如创意写作、文学创作、曲艺表演等,让学生通过感性的创新活动来体验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魅力,从而建立对语文的感性认知和情感体验。
个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在语文教学中,个性教学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方式,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1. 兴趣导向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展开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导语: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而感性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
本文将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感性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感性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学生的感官来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感性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理学、教育学和神经科学。
心理学研究了人的感知、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规律,为感性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教育学研究了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方法,为感性教学方法提供了实践指导;神经科学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和结构,为感性教学方法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这三个方面相互交融,为感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1. 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感体验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感性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让他们切身体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2. 通过情景模拟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情景模拟是一种生动的感性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和氛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作品中的环境与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3. 通过情感熏陶进行情感沟通情感熏陶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性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理解情感。
教师可以用一些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和音乐来熏陶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4. 通过游戏互动进行学习参与游戏互动是一种轻松有趣的感性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语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通过互动参与来增强学习效果。
5. 通过创意表达进行多样化展示创意表达是一种多样化的感性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音乐等形式进行创意表达,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个性化展示。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最新教育资料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美在形象之中,美是以其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的。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自然美在于多姿多彩的形式,社会美在于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艺术美在于其塑造的鲜明的形象。
因此,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
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的领会它的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
教师在实施美育的时候,应充分运用形象性的原则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
2.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之源,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无源之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透过文字来把握文中的情感,因为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对语言的精心锤炼,对布局谋篇的精心剪裁而表达出来的。
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语言、思路、结构等。
可见情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愉悦性原则。
所谓愉悦,是指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美的对象所引起的人的审美愉悦,是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文章有诸多美的因素,如和谐的节奏、鲜明的色彩、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等。
对它们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得到愉悦的享受。
这种审美的愉悦来源于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也就是对美如何成其为美的思考。
二、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方法1.教师:美的发现者,引导者,传播者。
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美的美的发现者,引导者,传播者。
教师应该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人格的塑造作用。
(1)善于发现美。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先于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美学知识等的学习,所以应该具有比学生更敏锐的发现美的眼光。
教师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美,只有善于发现,我们才能对美进行引导和传播。
要善于发现美,教师就必须具有极强的审美感知力,所谓审美感知力,就是指对美的感知的心理能力。
语文教师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多研究,有了审美经验,才有审美标准,才能更好的发现、认识作品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的感性和理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感性和理性浅谈语教学的感性和理性内容摘要:语是一门集人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
汉语的人情感需要语教师具有强烈的情感,我们的也往往注重人性,所以语有时候会变成思想品德。
语的工具性有时候会被忽略。
唤醒老师的理性思考,让学生能够客观、准确的通过语言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我们语教师急需思考、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教师,理性,感性当本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最先翻阅的就是语书,因为语书里有一个个生动、美好的小故事,可是大多数学生读完一遍以后就不想再翻阅了,而且这种情况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越发明显,他们认为太简单,读完一遍就读懂了,没意思,远不如外读物有趣。
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很少有学生能真正去动脑筋思考,他们认为读一遍就懂了,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
渐渐的,语变成了睡觉,堂发言的学生越越少,朗读更是只动嘴不出声,语的魅力正逐步在堂上消失,而在语上养成的懒惰习惯侵蚀到学生的生命里。
在堂上展示语的魅力、提高学生学语的兴趣,是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语教师在堂教学中的特别需要提升的。
一、语教学需要感性打开语书不难发现,我们的多是感性的: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了解一位名人的经历,学习他的精神。
我们语老师也是感性的,人们都说语老师最厉害的是一张嘴,语老师要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专业素养,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对小学生说,语需要感性。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是语程的重要目标。
“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
”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如是说。
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复杂多维的综合体。
语教学在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标》中提到,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因此语教师应自觉运用自觉的教学艺术和创新设计,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辩证地想,打开他们创造思维的门扉,用心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
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的有效手段。
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即推行审美化的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审美教育是一种对美的感受、认识和评价的教育,而语文教育则是一种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的教育。
审美教育和语文教育都是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教育中,将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知识储备的增加都有积极作用。
教学中,语文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准确和美感,而审美教育注重对美的感悟、体验和评价。
将两者相结合,既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元素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元素包括:1.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语言是一种优美的音乐形式,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应该注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音乐所带来的美妙和感染力。
2.语言的文学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不仅通过言语传递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让学生领悟语言中的艺术魅力。
3.美的视觉和形式。
语文教学中,除了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外,也要注重视觉和形式美的元素。
比如说,美术作品的描述、人物的形象刻画和环境描写,这些都是语言文字中的美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影响。
4.语言情感的表达。
语言除了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理念的形式。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和表达,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如何开展审美化的语文教育开展审美化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择具有艺术价值、具有文学性的教材和文本,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美的语言。
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原则
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原则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
语文同美育有着直接的联系,语文是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为特征的。
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切不可忽视语文的文学性,而应当有意识地去发掘其中美育的因素,而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感的熏陶,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具体地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实施。
1美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
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科书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是文学艺术的精品。
它们展现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美的世界;朱自清笔下令人如痴如醉的荷塘月色;老舍勾勒的古朴典雅的济南的冬天;冰心赞美的那盏小桔灯;托尔斯泰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琅琅上口的名篇,如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这些诗文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指导的审美对象,教师或声情并茂地朗读,或绘声绘色地描述,引导学生去心领神会,使学生进入意境,进入情感,从而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熏陶。
事实证明,教者情思横溢,有表情地美读课文,就能打动学生心弦,引起强烈共鸣,使学生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想象,启发学生鉴赏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诉诸形象,更主要的必须诉诸感情。
刘勰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因而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
讲析文学作品,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为此,在讲解分析中,要从联想和想象入手,才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会获得鉴赏美。
教学情境化:语文教育行为审美化的重要原则
作 品中的情感 因素, 又 包括教 师的审美感受; “ 境” 既指作品 中的境 , 又包括现 实中的教学环境 因素 。它的营造依 赖于教 师审 美化的教 育行为。 教 师要通过声情 并茂 的朗读、 描述、 提 问等审美化行为 , 引导 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
对作 品进行审 美化的赏析 , 进 而学会审 美创造 。 关键词 : 中学语文 ; 教 学情境 ; 教育行为; 审美化 ; 原则 中图分类号 : G6 3 3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0 1 O X ( 2 0 1 3) 0 6 — 0 0 3 4 — 0 3
美育活动中置身于壮丽山河 、灿烂的古迹或优美社
会 环境 等现 实情境 不 同 ,教学 情境 的构成 依 赖于教 师审 美化 的教育行 为 , 需 要学 生充分 地发 挥想象 。 实 际上 ,它 是学生受 到教 师 的教学语 言 和其它 教学 手
些作品是作者直接面对读者说话。 在教学时 , 教育行 为 的审美 化就是 师或生 描述作 者写 作 时的情
审美活动中去的教学艺术 ,即能够体现教师语文的
审美再 创造 ,带来 语文 审美教 育切 实效果 的艺 术化
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 才是审美化的教育行为。 也就是
说, 衡量 教育 行为 是否具 有审美 性质 , 关键 是看 它在
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中发挥 的实际作用和产生的实际 效果 。 所以 , 营造 教学 情境 化是教 育行 为审美 化 的重
文 科 教 学 探 索
教 学 惰 境 T 乞: 语 立 裁 富 ; 亍为 l 审I 姜 T 乞的 重 要 原 则
叶 忠 明
( 镇江市丹徒区大港 中学 ,江苏 镇江 2 1 2 0 2 8 )
谈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原则与审美素质的培养
语文 审美教育, 情感 是最关键的 因素。感 情是激励学生学 习的起 点, 更 是培养审美能力、 陶冶性 灵、 完善人格 的内在驱动力。作为审美熏 陶教育 的
的培养不是一个单一走向的过程 , 而要受制 于教 师、 学生两个 审美主体与审
主导因素 ,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审美 教育 的 目标和教育对象 的特 点, 自觉选 美媒介相互关系的性质和相互影 响的条件 。因此教师必须及 时了解学生不
感受理解来完成。 在培养过程中,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 审美对象——作 品中丰
指 捕捉美, 使 审美陶冶因素是丰富的, 既有物质 的因素 , 也有 精神 的因素 。 冶因素 富的情感 因素教 化学生 的思维, 导他们 透过语言文 字感受美、 陶 理解) 从而将审美 , 的丰 富性导致了审美情境创设方法的多样性 , 既可 以是语言描述 、 多媒体教 其 由形缘 的感知上升到运 用想象与联 想获得美 的领悟 (
程性特征。这种过程性 决定了语 文审美教育不 能企求一下予使受教育者达
的“ 催化 剂”使其 能够 自 参与审美教育 活动, , 觉 培养 审美 素质 , 完善 人格发 到高层 次的审美境界 , 而须要循序渐 进逐步培养 , 由较低层次的审美感受得
展。
到较高层次 的审美感受 , 使其情感和心灵不断得到陶冶、 锻炼 。
理 论
谈 中学语 文审 美教育 的 原则 与审 美素质 的培 养
张北县成龙 学校 刘建 国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需要妥善 处理教学过程 中的学科 内容与美育 内容 , 诸种矛盾 , 才能做到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不悖于审美教育的原理。根据中 流 。 由于学生审美经验和审美理论知识的不足, 审美时难 以形成 自觉 的 但 在 有关审美对象和审美理论知识, 同时把 自己的审美感受、 审美经验抛露给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阵地之一。
语文的本质是文字艺术,语文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个创意的艺术过程,是培养人文情怀、锤炼审美品位的重要阵地。
语文教育应该紧紧抓住机会,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提高,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欣赏美的天地,通过积累经验,认识到美的事物,感受美的情趣,锤炼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一、小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基本要点1.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个重视言语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的课堂和生活中,通过阅读课文和自己创作的作品来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和想象力,形成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感悟和体会。
小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引导其想象力、运用感性认识。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实物、视频等形式,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产生共鸣,并从中体验到美好事物所带来的愉悦与快乐。
同时,小学生阅读图画故事时,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来感受、认识事物的美丽和神奇,进而学会欣赏和感受美的事物。
学生在感性认识到更多事物的美好之后,就能够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体验和感受诗歌、古诗词的美妙和情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满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接受、欣赏和鉴赏能力。
学生在感受事物的美好之后,老师应通过阅读、赏析、研究等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内容和形态上的美,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材料,如经典的唐诗宋词、古文小说、报刊杂志、诗歌及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作品中的思想精华和形式上的美感,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累自己的诗歌、散文、小说、美文等作品,进一步锤炼学生的作文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爱。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文字的美,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
口语审美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口语审美化教学的基本原则1. 基本原则口语审美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学生语音语调、语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具体来说,口语审美化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1 倡导真实性教学中应尽可能营造真实、自然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学也应注意避免刻意的造作,尽可能让语言自然、真实。
1.2 强调感性语言的审美化不仅仅局限于语音语调的修改,更在于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的感性体验和认知。
因此,教学强调感性,营造音乐化的口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自然地欣赏、学习语言。
1.3 注重批判性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语言表达,及时纠正不足,提高能力。
同时,教学也应注意传递正面的价值观,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注重文明礼貌、尊重他人。
2. 教学策略口语审美化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实现基本原则中的各项要求。
2.1 听说结合听说结合是口语审美化教学的重要策略。
学生不仅需要听懂、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更需要在自然交流中学习、感受语言的韵律和音乐感。
2.2 音乐化教学音乐化教学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语言韵律、语调,提高语感。
此外,运用诗歌、歌曲等视听材料也是音乐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2.3 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是口语审美化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应主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及时纠正语音语调错误和毛病,增强学生间的听说能力和合作意识。
2.4 艺术创意艺术创意是口语审美化教学的创新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
例如,让学生编排自己的朗诵节目,借助表演艺术、舞蹈等形式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审美化认识与方法
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审美化认识与方法一、认识审美化教学意义语文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注重审美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审美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文环境中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而且,审美化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识字教学中来。
因此,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该注重审美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审美化教学的原则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采用审美化教学方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识字,他们的审美能力相对较低,不同程度地出现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尽量选择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识字材料,适当增加调子和节奏的变化,打破教学的单调性。
同时,组织学生观察识字材料的形状、色彩、线条等细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语文识字水平是有差异的。
一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强,他们可以学习较难的课文,从中领悟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而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该选择那些简单易懂的课文,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选择识字材料和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以便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和动力。
3.灵活多样原则。
审美化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如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故事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将识字教学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习识字。
三、审美化教学方法的实施1.活动设计。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识字。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分类游戏,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叙述绘画,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理解和记忆词语的意思;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一起编写故事,从中学习词语的用法和表达。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感性教学是指通过感觉、情感和直觉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教学的一种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语文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进行浅析,探讨如何通过感性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
一、感性教学方法的特点感性教学方法是一种强调情感体验和直觉认知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抽象理性教学方法相比,更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感性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感知和体验,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感性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包括:1. 强调情感体验。
感性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投入和体验式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多元感官体验。
感性教学方法注重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在多重感官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联系生活实际。
感性教学方法注重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情境教学和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和体验。
4. 激发创造性思维。
感性教学方法注重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景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感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1. 文学作品的情境体验。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来营造文学作品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
3. 情感表达和情景模拟。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情景体验,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
4. 创作性表达和实践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演讲比赛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表达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作潜能。
感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语言的感性化:语文审美教育的原则
【摘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说,教学语言是教师以完成教学任
务为意向的言语行为,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描述、讲解、
分析、提问等言传口授的所有方面。
对语文审美教育来说,其中的
阅读和描述最重要。
但无论是那方面的言语表达,都应审美化,并
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
除了教师的阅读和描述要达到
欣赏性的阅读和描述的标准之外,讲解、分析等也应该是积极指导
学生进行“观”、“品”、“悟”欣赏活动的审美化的鉴、赏、析。
其
中的关键是语言的感性化。
本文就语文审美教育的原则展开分析和
探讨。
【关键词】教学语言;感性化;审美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语言的感性化与理性化相对。
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是根据教材
内容讲道理,崇尚概念、判断、推理,以逻辑性见长,以诉诸学生
的理性认识为目的。
感性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语文教材从形式到内容
的形象性、感情性因素,而且使之通过充满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
十足的言语传达出来,成为学生可感的审美对象,从而有力地作用
学生语文方面的审美感觉和感情,唤起他们的审美想象和体验。
它
所重视的是对语文美育教材的感觉和感受,以情感性取胜。
所以,
感性化的教学语言有下述两个显著特点:
(一)有声有色,即教师的语言表达通过声、韵、调及其节奏的
变化生动地叙事、状物、绘景、论理和抒情。
它包括绘声绘色和以声色传情这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
绘声绘色就是用话语描摹对象,使教材中的人事景物等在话语中生动地呈现出他的形貌情态,而成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审美对象。
如节选自《老残游记》中的一段: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
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
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弹起。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
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无论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对这段描写文字都应该突出其中描写黑妞的肖像、行动和歌声的部分,尤其要突出那些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的关键词语,并带着教师自己的感性经验,在描摹黑妞形象的同时传达出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生动感觉和感受。
而所有这些必须通过话语的声韵调及其节奏来实现,包括吐字的轻重、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调的升降,以及音质的变化等。
只有如此绘声绘色,才能唤起学生真切鲜活的形象想象。
以声色传情指在绘声绘色地描摹对象的感性面貌时传达出作者
或人物的特定感情,使形象更显光彩,更具感染力。
上面所引那段描述,始而好奇、继而迷醉、终而惊叹的感情贯穿其中。
教师在用
话语描摹时当传递出这一感情过程。
(二)角色化,即教师扮演多种角色,使他的教学语言成为各种角色的语言表达。
其目的是更加贴近教材中的叙事、状物、绘景、论理和抒情,增强对学生审美的引导作用。
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中教师扮演的主要有这样几种角色:一是教师的角色,为了美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还需要具体扮演朗读者、描述者、讲解者、分析者、提问者、回答者等。
各种教师角色的教学语言在感性化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
二是作者的角色,根据教材的语体特点还需要具体扮演事件叙述者,采访报道者,感物抒情者,论辩说理者,经验表述者等。
符合作者的口气、体现作者感情的教学语言,易于建立真切的审美教学情境。
三是作品中人物的角色,根据作品的内容还需要扮演各式各样的主人公、参与者、旁观者等。
教师用人物的声调、语气说话,便于学生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四是欣赏者的角色,根据审美教学中描述的需要,可以扮演教师欣赏者,学生欣赏者,普通欣赏者和实事实物欣赏者等。
“实事实物欣赏者”指曾对教材描述的事物实际欣赏过的人。
如教师曾游览过北京故宫,就可以带着实际的审美感受作言语描述。
扮演欣赏者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讲解、描述等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在运用教学语言时,教师扮演什么具体角色,做怎样的角色转换,要出于美育活动组织和引导的需要,要依据语文美育教材的特点,要考虑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而归根到底是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实
效。
一般说来,教师的欣赏性朗读以扮演作者的角色为主,如果是戏剧体和对话较多的文章作品则要扮演人物的角色。
教师的欣赏性描述当以扮演欣赏者的角色为主,但有时需要从作者的叙述观点和人物的视角进行言语描述。
审美化的讲解、分析等则要立足于教师的角色地位,但时常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我们”的口吻分析和解答,也只有这样,分析和解答才是感性的。
感性化的教学语言承担着组织语文审美教育活动的重任,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审美欣赏和语文审美创造的重要手段。
它的实质是把语文教材中的美提炼出来,转化成教师的生动可感的话语,去引发学生自觉的审美活动。
其自身又因为充满了形象性和感情性,并带着教师审美感受和角色化表达的真切,而成为极富审美价值的、能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心灵的审美对象。
无论是有声有色的描摹,还是角色化的表达,都凝结着教师审美再创造的心血,从而体现了审美化的特征。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