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合集下载

控制工程基础(第三章,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描述)

控制工程基础(第三章,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描述)

负载效应
2、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结构图表示了系统中各信号之间的传递与运算的全部关 系。但有时结构图比较复杂,需简化后才能求出传递函数, 等效原则是:对结构图任何部分进行变换时,变换前后该 部分的输入量、输出量及其相互之间的数学关系应保持不 变。 (1)串联环节的简化
X 0 (s)
G1 ( s )
4. 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的动态方程和传递函数分别为
c (t ) K r (t ) dt
K G (s) s
特点: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积分成正比例,当输入 消失,输出具有记忆功能。 实例:电动机角速度与角度间的传递函数、电容 充电、模拟计算机中的积分器等。
5. 二阶振荡环节
振荡环节的运动方程和传递函数分别为
(a)
(b)
结构图的相加点(a)和分支点(b)
绘制系统方框图的一般步骤 1) 写出系统中每一个部件的运动方程式 2) 根据部件的运动方程式写出相应的传递函数,一个 部件用一个方框表示在框中填入相应的传递函数
3)根据信号的流向,将各方框单元依次连接起来,并 把系统的输入量置于系统方框图的最左端,输出量置 于最右端 例 绘制下图所示电路的方框图 方程有
Gs 就是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阵
用拉氏变换做微分方程组的传递函数矩阵,中间变量的消元
三、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1. 比例环节
比例环节又称放大环节,该环节的运动方程和相 对应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c(t ) Kr (t )
式中K为增益。
C ( s) G( s) K R( s )
特点:输入输出量成比例,无失真和时间延迟。
R-L-C电路
c
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
6. 纯时间延时环节
延时环节的动态方程和传递函数分别为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及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及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
+
1 Ln LrLsLt
《自动控制理论》
§2.6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的应用
《自动控制理论》
§2.6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的应用
例2-7 试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C(S)
R(S)
图2-45 例2-7图
《自动控制理论》
§2.6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的应用
解: P1 G1G2G3.
路 开通路—通路与任一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
《自动控制理论》
§2.6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的应用
闭通路—通路的终点也是通路的起点,并且与任何其它节 点相交不多于一次
6)前向通路—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通路上,通过任何节 点不多于一次,此通路自然保护区为前向通路
7)回路—就是闭环通路 8)不接触回路—如果一些回路间没有任何公共节点 9)前向通路增益—在前向通路中多支路增益的乘积。 10)回路增益—回路中多支路增益的乘积。
《自动控制理论》
§2.6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的应用
信号流图的性质 (1)信号流图只适用于线性系统。 (2)支路表示一个信号对另一个信号的函数关系;信 号只能沿着支路上的箭头指向传递 (3)在节点上可以把所有输入支路的信号叠加,并把 相加后的信号传送到所有的输出支路。
(4)具有输入和输出支路的混合节点,通过增加一个具 有单位增益的支路,可以把它作为输出节点来处理。 (5)对于一个给定的系统,其信号流图不是唯一的, 这是由于描述的方程可以表示为不同的形式。
参考输入误差的传递函数为
CR(s) ER(s)G1(s)G2(s)
CR(s)
G1( s )G 2( s )
R(s) 1 G1(s)G2(s)H (s)
ER(s)G1(s)G2(s)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表示成零点、极点形式:
m
G(s)
Y (s) X (s)
bm an
Q(s) P(s)
Kg
(s zi )
i 1 n
(s pj )
z 式中: 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 i
j 1
称为传递函p数j 的极点。
Kg
bm an
Tuesday, June 16, 2020
—传递系数(零极点形式传递函数增益)
9
传递函数的表现形式
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也可写成:Y(s)=G(s) X(s)。
通过拉氏反变换可求出时域表达式y(t)。
Tuesday, June 16, 2020
2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总结]: 传递函数是由线性微分方程(线性系统)当初始值为零时进行拉氏变化得到
的。
已知传递函数G(s)和输入函数X(s),可得出输出Y(s)。通过反变换可求出 时域表达式y(t)。
Gm (s)M k f (t), G f
c (s) Gu (s) (s) U f (s)
(s)
Gm kf
(s)
U g (s) Mc (s)
5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例2-8a8'
求下图系统的传递函数。
R
L
方法1:见例2-1
求L上C式uo的'' (拉t)氏变R换C,uo得' (:t) uo (t) ui (t)
Tuesday, June 16, 2020
4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例2-8
上式有两个输入量,而传递函数只能处理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对于线性系统, 可以将多个输入分别独立处理,然后叠加起来。下面分别讨论两个输入单独作用时 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C(s)

s(s2
1 4s

5)

(s
4)c(0) s2 4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0) 5
零状态 响应

1 5

1 s

4(s 2) (s 2)2 1

(s
13 2)2
1
查表
c(t)

1 5
1(t)

4e2t
cos
t
13e2t
sin
t

零输入 响应
练习
三、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求解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
时间函数 f (t) 的拉氏变换记作
F (s) L[ f (t)] f (t)est dt 0
拉氏变换
线性微分方程
代数方程
(时域t)
(复数域s)
微分方程的解
代数方程的解
(时域t) 拉氏反变换 (复数域s)
f (t) L1[F (s)]
复习拉普拉斯变换
常用的拉氏变换性质: 微分定理: 设f(t)的拉氏变换为F(s),则 初值定理:
终值定理: 若 存在,则
F位(s移)的已定所知理F有:(s极),点如均何知位道于fs(的) 左存在半与平否面?(?包? 括原点)。 复位移定理:
3、拉氏反变换 F (s) f (t) f (t) L1[F (s)]
nm
K0 — 放大系数
s = p1 , p2 ··· , pn — 传递函数的极点
s = z1 , z2 ··· , zm — 传递函数的零点
在复平面上表示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的图形,
称为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

控制工程基础第三章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工程基础第三章系统的传递函数

如图所示为机械转动系统,由惯性负载和粘性摩擦阻 尼器构成,以转矩Ti为输入量,以角速度w为输出量
机械转动系统
dw ( t) 其运动方程式为:J + Bw ( t )= Ti ( t) dt W (s ) 1 K 其传递函数为:G ( s)= = = Ti (s ) Js + B Ts + 1 J 1 式中 T= , K = 。 B B
B
i(t)
C
uo (t)
x
机械平移系统
d 2x dx m 2 B k x f t dt dt
RLC电路
X s 1 1 2n Gs = 2 F s ms Bs k k s 2 2n s 2 n
n
k m

B 2 km
C
uo (t )
其微分方程为:Ri( t)+ u0 () t = ui () t du0 () t i( t)= C dt 消去中间变量后,得 du0 () t RC + u0 () t = ui () t dt 通过拉氏变换求得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U0 (s) 1 G( s)= = Ui (s) Ts+1 式中 T=RC
4. 微分环节
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微分成比例的环节,称为微分环节 dxi ( t) 其运动方程式为:x0 ( t )= TD dt 其传递函数为: G ( s)= TD s
式中 TD ─ 微分环节的时 间常数 。
当输入量为单位阶跃信号时,输出量就是脉冲函数,这 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因此,理想的微分环节不能实现,在 实际中用来执行微分作用的都是近似的,称为实际微分环节, 其传递函数具有如下形式:
一阶微分环节和二阶微分环节的微分方程分别为:

pi控制传递函数

pi控制传递函数

pi控制传递函数Pi控制器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的有线反馈控制器,它可以对系统进行实时的调节和反馈,以确保系统能够在给定条件下稳定地工作。

Pi控制传递函数描述了这种控制器的运行方式和效果,它是Pi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详细了解和研究它。

下面,我们将围绕“Pi控制传递函数”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设计和运用Pi控制器。

第一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首先,对于要进行控制的系统,我们需要建立其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通常是一个微分方程,它可以描述系统的运行方式和响应。

这个方程是我们后面进行控制设计的基础。

通常,模型越精确,我们在设计控制器时就能更好地预计实际效果。

第二步,设计Pi控制器。

Pi控制器通常是由比例控制器和积分控制器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比例控制器通常可以很容易地被设计出来,而积分控制器则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第三步,定义Pi控制传递函数。

一旦我们确定了Pi控制器的设计,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Pi控制传递函数的设计了。

Pi控制传递函数是一个描述控制器工作效果的函数,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系统的响应和稳态性能。

通常,我们希望Pi控制传递函数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理想传递函数,或者说,他们之间的差异越小越好。

第四步,优化Pi控制传递函数。

一旦我们确定了Pi控制传递函数的初步设计,我们就可以开始针对它进行优化了。

优化的目的是希望Pi控制器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最佳效果。

优化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经验进行调整;另一种则是通过仿真来验证和调整。

第五步,实际应用Pi控制器。

最后一步就是将Pi控制器投入实际应用中了。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对Pi控制器的参数和工作效果进行监控和调整,以确保它能够在各种工况下都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和稳态性能。

同时,在应用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工程实际的可行性、可靠性与稳定性等因素。

综上所述,Pi控制传递函数是Pi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我们需要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仔细研究和评估它。

3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n n −1 则有 C ( s ) = an s + an −1s + + a1s + a0
R( s)
bm s m + bm −1s m −1 + +b1s + b0
C ( s) G (s) = 称为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令 R ( s ) ,称为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传递函数
下一页 返回
3.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④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即把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 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 分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分方程的左边, 分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分方程的左边,方程 两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 两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并将方程的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 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数等。 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数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传递函数
(4)传递函数的分母是它所对应的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多项 式,即传递函数的分母是特征方程 an s n + an −1s n −1 + • • • + a1s + a0 = 0 的 等号左边部分。而以后的分析表明: 等号左边部分。而以后的分析表明:特征方程的根反映了系统的动 态过程的性质,所以由传递函数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 态过程的性质,所以由传递函数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特征方 程的阶次n即为系统的阶次。 程的阶次n即为系统的阶次。 (5)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的阶次总是低于分母多项式的阶 次,即 m
≤ n 。这是由于系统总是含有惯性元件以及受到系统能源
的限制的原因。 的限制的原因。
上一页 返回
3.3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第三章_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差分方程_脉冲传递函数)

第三章_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差分方程_脉冲传递函数)

对第1种情况:
Y1 ( z ) R( z )G1 ( z ) Y ( z ) Y1 ( z )G2 ( z ) Y ( z) R( z)G1 ( z)G2 ( z)
Y1 (s) G1 (s) R( z ) Y (s) Y1 ( z) G2 ( s) Y1* (s) R( z )G1* (s) * * Y (s) Y1 ( z) G2 ( s)
y (k ) ai y (k i ) b j r (k j )
i 1 n j 0 n m
Y ( z ) ai z iY ( z ) b j z j R( z )
i 1 j 0
m
Y ( z) G( z) R( z )

m
1 ai z i
1 eTs G p (s) 1 G ( z ) Z G ( s ) Z G p (s) (1 z ) Z s s
什么是零阶保持环节?即保持一个采样周期的采样信号, 如图3.6所示。
us (t )
T
o
t
o
t
us (t T )
§3.2 差分方程
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用微分方程来描述; 离散系统的动态过程,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1、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系统的输出Z传递函数与系统输入Z传递函数之比,当初 始条件为零时,称为系统的Z传递函数。一般可表示为
Y ( z ) b0 b1 z 1 b1 z 2 bm z m R( z ) 1 a1 z 1 a2 z 2 an z n
y(k ) y(k 1) r (k ) 2r (k 2)
设初始条件 y(0) 2 ,求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2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2
有关。
▪ 性质4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m≤n,
且具有复变量函数的所有性质。(物理可实现)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是实数或共轭复数。
5
一、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主要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
▪ 性质5 G(s)虽然描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但它不提
供任何该系统的物理结构。因为许多不同的物理 系统具有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
dt
传递函数: G(s)
1
Ts 1
Ts 1
RC充电电路
1
i
R
G(s) U o (s) Cs
Ui (s) R 1
ui
C
Cs
C(s)
uo
1 1 RCs 1 Ts 1
时间常数T=RC,当T小时,充电快
11
例: 单容水槽(水位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 自动控制原理
Qi 水流入量 Q0 水流出量 u 调节阀开度 h 水位高度 Qi Qi
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传递函数
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 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
零初始条件
G(s) C(s) R(s)
1
一、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主要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
设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
dn
d n1
d
a0 dt n c(t) a1 dt n1 c(t) an1 dt c(t) anc(t)
L
1
[G(s)]=
g(t)
6
二、基本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
1、比例环节(又叫放大环节)
R(s)
C(s)
K
特 点:输出量按一定比例复现输入量,无滞后、失真现象。
运动方程: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借助表达系统输入、输出之间动态关系的微分方程:
a x (n) no
(t)
...
a x (1) 1o
(t)
a0
xo(t)
b x (m) mi
(t)
...
b x (1) 1i
(t)
b0
xi(t)
可对系统进行描述。
i=0,1…n j=0,1,…m
1、线性定常系统 ai,bj 都不是xo(t)和xi(t)及它们导数的函数,也不 是时间的函数;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同一控制系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同一控制系统具有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机械传动、电磁量运动、热
变形等),而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又分别受不同的物理规律约束,因而 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能不同。 因此,建立数学模型时,一定要搞清输入 t
b1s m1 a1s n 1
bm1s bm an1s an
(n>m)
2.3.2 几点说明(性质) (1)传递函数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又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示输入输出
的模型形式。
它表示了系统本身的特性而与输入信号无关。
它仅能表示输入输出关系,而无法表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
传递函数的分母和分子分别反映系统本身与外界无关的固有特性 和系统同外界之间的联系。
(b)图给出了一种大为简化的悬浮系统,设 p 点的运动 为系统的输入,车体的垂直运
动 为系统的输出,只考虑车体在垂直方向的运动时,求

(a)汽车悬浮系统
(b)减化悬浮系统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3.4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释一下方框图----将系统中各元件的名称或功用写在框图单元中,并标 明它们之间的连接顺序和信号流向。主要用来说明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第三节 传递函数
4.微分环节
理想微分环节数学模型: C(s) dr(t) G(s) = R(s) = Ts c (t) = T dt T — 微分时间常数
R(S) C(S) Ts
微分环节方框图
单位阶跃响应函数: c(t) =Tδ(t)
第三节 传递函数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r(t) c(t)
c(t)
0
r(t)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第二节 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第三节 传递函数 第四节 动态结构图
第五节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一、建立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常见环节和系统的微分 方程的建立
三、 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求解
1
r(t) t
c(t)
0
由于微分环节的输出量反映输入量的变化,而不反 映输入本身的大小,有些场合不能单独使用,故常用 比例微分环节。 C(s) 其传递函数: = K (Ts + 1) G(s) =
R(s)
比例微分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
c(t) r(t)
c(t) = KTδ(t) +K = K [Tδ(t) + 1]
c(t) = e –t sin t= 0 r(t) =δ(t), c(0) = c'(0)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输出响应曲线
r(t) c(t)
0
r(t)
c(t)
t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节 数学模型的线性化(自学)
绝大多数物理系统在参数某些范围 内呈现出线性特性。当参数范围不加限 制时,所有的物理系统都是非线性的。 对每个系统都应研究其线性特性和相 应的线性工作范围。

§3-3 传递函数

§3-3 传递函数
d m (t ) 1 (t ) K u (t 1 K M (t ) ) m 1 a L dt L [G1 ( s )U a ( s )] L [G2 2 ( s)M c ( s )]
(2)令
L [G1 ( s )U a ( s ) G2 ( s ) M c ( s )]
因此,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显然, 仅用微分方程这一数学模型来进行系统分析设计 ,显得十分不便。
§3-3 传递函数
是在用拉氏变换求解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过程中引申出来 的概念。 用拉氏变化法求解微分方程时,可以得到控制系统在复 数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模型。 用传递函数描述系统可以免去求解微分方程的麻烦,间 接地分析系统结构及参数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并且可以 根据传递函数在复平面上的形状直接判断系统的动态性 能,找出改善系统品质的方法。 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 本概念。 教学目的: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 ☆ 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求电路系统传递函数。 教学难点:求高阶系统响应。 一、传递函数 二、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三、常用的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 1.定义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 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三要素: • 线性定常系统 • 零初始条件 •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L[c( t )] C ( s ) G( s) L[ r ( t )] R( s )
d s dt
(5)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是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设Hale Waihona Puke r (t ) (t )
C (s) G(s) C (s) R( s )
R( s ) 1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
Gc((ts))==KRC(((1ss))–=e -TsTKt +)1
第三节 传递函数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r(t) c(t)
1
0.632
r(t) c(t)
0T
t
特点: 输出量不能瞬时完成与输入量 完全一致的变化.
第三节 传递函数
惯性环节实例
(a(b) ) 运R算C电放路大构器成构的成惯的性惯环性节环节
第三节 传递函数
二、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 动态响应
一般可将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看 作由若干个典型环节所组成。研究和掌握 这些典型环节的特性将有助于对系统性能 的了解。
第三节 传递函数
1.比例环节
比例微环分节方方程框: 图 C(t)R=(SK) r(t)K C(S) 特点: 输K出—不比失例真环,不节延系迟数,成比例地
+C
ur R0 - ∞
Ud + +
-
uc
M
θ
G(Gs)(s=) –= RSK1CS
第三节 传递函数
4.微分环节
理想微分环节数学模型:
c (t) = T
dr(t) dt
G(s)
=
C(s) R(s)
=
Ts
T — 微分时间常数
微分环节方框图
R(S)
C(S)
Ts
单位阶跃响应函数: C(t) =Tδ(t)
第三节 传递函数
根据RC基sU尔c(霍s)夫+ 定LC律s2:Uc (s)- + Uc (s) = Ur (s) -
u传ir==递GRC函(·sddi数)ut+=c为LUU:crdd((itss))
+ uc = LCs2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考虑扰动的闭环控制系统X i (s )到X o (s )的信号传递通路称为前向通道;X o (s )到B (s )的信号传递通路称为反馈通道;1.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将闭环控制系统主反馈通道的输出断开,即H (s )的输出通道断开,此时,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传递函数的乘积G 1(s )G 2(s )H (s )称为该 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记为G K (s )。

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也可定义为反馈信号B (s )和偏差信号ε (s )之间的传递函数,即:2..x i (t )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令n (t )=0,此时在输入x i (t )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输入作用下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 令n (t )=0,此时系统输入X i (s )与偏差ε (s )之间的传递函数称为输入作用下的偏差传递函数。

用)(s i εΦ表示。

3.n (t )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令x i (t )=0,此时在扰动n (t )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干扰传递函数)为:扰动作用下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令x i (t )=0,此时系统在扰动作用下的偏差传递函数(称扰动偏差传递函数)。

)()()(1)()()()()(212101s H s G s G s G s G s X s X s i i +==Φ)()()(11)()()(21s H s G s G s X s s i i i +==Φεε)()()(1)()()()(21202s H s G s G s G s N s X s N +==Φ)()()(1)()()()()(212s H s G s G s H s G s N s s N N +-==Φεε。

控制工程基础4-第2章 (数学模型-2:传递函数)

控制工程基础4-第2章 (数学模型-2:传递函数)
第三节 传递函数
拉氏变换可以简化线性微分方 程的求解。还可将线性定常微分方 程转换为复数S域内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二、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一、 传递函数概念
输入
输入拉氏 变换
设一控制系统 r(t) c(t) 系统 G(S)
R(S)
输出 输出拉氏 变换
C(S)
传递函数的定义:
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系 统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
R(s)
G1(s)+G2(s)
C(s)
+ G2(s) C2(s)
n C1(s)=R(s)G1(s) C2(s)=R(s)G2(s) G (s)=Σ Gi (s) n个环节的并联 i=1 C(s)=C1(s)+C2(s) =R(s)G1(s)+R(s)G2(s) C(s) =G (s)+G (s) G(s)= R(s) 1 等效 2
2) 传递函数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与外施信号的大小和形式无关。
3) 传递函数为复变量S 的有理分式。
4)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 的,不能反映非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运 动过程。
二、 基本环节的传递函数
不同的物理系统,其结构差别很 大。但若从系统的数学模型来看,一 般可将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看作 由若干个典型环节所组成。研究和掌 握这些典型环节的特性将有助于对系 统性能的了解。
结构图特点
• 结构图是方块图与微分方程(传函)的结合。一方面它直观反映了整 个系统的原理结构(方块图优点),另一方面对系统进行了精确的定 量描述(每个信号线上的信号函数均可确定地计算出来) • 能描述整个系统各元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零初始条件下的动态性能, 但不能反映非零条件下的动态性能 • 结构图最重要的作用:计算整个系统的传函 • 对同一系统,其结构图具有非唯一性;简化也具有非唯一性。但得到 的系统传函是确定唯一的. • 结构图中方块≠实际元部件,因为方框可代表多个元件的组合,甚至 整个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 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1 2 3 1 4
1 2 H1 2 3 H2 1 2 3
L1 G1G2H1 L2 G2G3H 2 L3 G1G2G3
P1 G1G2G3 P2 G1G4
4 H2 1 4
L4 G4H2 L5 G1G4
8
R(s)
-
G4
A
G1
G2
-B
H1
P

1
2
Pk k
k 1

G1G2G3 G3G4 G1G3G4 H1
1 G1H1 G3H 2 G1G2G3H1H 2 G1G3H1H 2
6
G4
求 E(s) R(s)
R
E
-
G1
G2
+
-
G3
C
+
H1
H2
P1 1, 1 1 G3H2
P2 G3G4H1H2 , 2 1
△2=1
△3=1+G2(s)H1(s)
Cs N s

P11

P2 2

P33
1 Gn sG1sG2 s Gn sG1sG3s Gn sG1sG2 sG3sH1s]

23
练习
已知系统的结构如图,求传递函数 Y , Y , Y
9
练习 求传递函数
-
G1
R
Y
-
-
G2
GY
G2 G1 G1G2 G1G2
R 1 G2 G1 G1G2 G1G2 G1G2
G2 G1 2G1G2 1 G2 G1 3G1G2
10
2.3.5 闭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课后作业:习题2-1
板书或旁注: 1. 传递函数的来自本概念的介绍 (16分钟)2. 图2-6、2-7既比例环节的讲解
3. 图2-8、2-9即惯性环节的讲解
(16分钟)
(16分钟)
4. 图2-10、2-11既积分环节的讲解
5. 图2-12、2-14既微分环节的讲解
(16分钟)
(16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式中ω ——角速度,单位s-1
ce——电动势常数,单位v.s 电磁力矩 M cm ia 式中cm——力矩常数,单位㎏.m/A d 转动方程:T TL J dt 机械力矩平衡方程式: f w M L J dw M
dt
式中f——集中粘性摩擦系数,单位 ㎏.m.s
ML——负载力矩,单位 ㎏.m
(3)系统的实际传递函数,一般有n≥m。
(4)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达一对输入输出间的关系。因而在分析 和求取传递函数时必须明确是哪个输入与哪个输出间的关系。同一 系统﹑不同输入则传函不同。 (5)不同元件和系统,物理构成不同,但可能有相同的传递数,
传函相同则对应物理量就有相同的动态特性。
(6)在作不同用途的分析时,传递函数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且各 系数有不同的物理意义。将上式G(s)分解。 在作不同用途的分析时,传递函数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且各系 数有不同的物理意义。将上式G(s)分解。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动态微分方程
一﹑列写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1.确定系统或各元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系统的 给定或 扰动量都是输入变量,而被控量是输出变量。 2.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依据各变量所付值的物理归(如电 路中的基尔霍夫定律;力学中的牛顿定律;热力学 定律以及 能量守衡定律等),列写出在变化过程中的各个动态微分方 程。并考虑其它因数。

第三节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第三节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三、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在连续系统中,闭环传递函数和开环传 递函数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而在采样系 统中,闭环脉冲传递函数还与采样开关的 位置有关。
Z 变换是对离散信号进行的一种数学 变换,为了方便分析系统中的连续信号都 假设离散化了,用虚线表示采样开关。
第三节 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1)采样系统的结构如图:
出输可出环得的节: Z之变间C换(都z式)=有。1采+GG1样(1z(开)zG)G关2(2z(,)zR)H可(z()直z) 接写
第三节 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4)采样系统结构如图
r(t) e(t) R(s) - T
G1(s)
- T G2(s) H(s)
c*(t) C(z) c(t)
系统输出先系拉求统氏出的变系闭换统环:输脉出冲的传拉递氏函变数换为,再
G(s) T R(z)
T C(z)
第三节 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输大出多的数采采样样信系号统可的根输据出下是式连求续得信号 c(t)而不是离散信号 c*(t),为了应用脉 冲传递c*函(t数)=的Z-1概[C念(z),]=通Z 常-1[在G(输z) 出·R端(z虚)] 设一 个采样开关,如图中虚线所示,它与输入 端采样开关同步工作。
第三节 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5)采样系统结构如图
r(t) =
R(s)
RG1((ss) )G1(s-)GT21(+sG)5G(GGs)23(2s(()ss))GGG433(((sss)))+GR4((ss+))GG5(4(ss))G4(cTs(t)Cc) *((zt))
由C系(z)统=的RG结1(构z)1G图+2GG可32得GG43(Gz)4+(zR) G5G4(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c ( s) 1 U r ( s) RCs 1
(2.67)
当初始电压为零时,电路输出响应的象函数与输入电压的象 函数之比,是一个只与电路结构及参数有关的函数 。
用式(2.67)来表征电路本身特性,称做传递函数,记为: 1 G(s) Ts 1 式中T=RC。显然,传递函 数G(s)确立了电路输入电压 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
图2-17 G(s)=
s2 ( s 3)( s 2s 2)
2
零极点分布图
4. 若取式(2.69)中s = 0,则:
G (0) b0 a0
常称为传递系数(或静态放大系数)。从微分方程式(2.68)看, s=0相当于所有导数项为零,方程蜕变为静态方程
a0c b0 r

b0 c r a0
现在对上述微分方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并考虑电容上的 初始电压uc(0),得:
RCsU c ( s) RCuc (0) U c ( s) U r ( s)
式中 Uc(s)—— 输出电uc(t)的拉氏变换; Ur(s)—— 输入电压ur(t)的拉氏变换。 由上式求出Uc(s)的表达式:
U c ( s) 1 RC U r (s) uc (0) RCs 1 RCs 1
(2.77)
系统具有延滞环节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延滞越大,影响越大。
式中 M(s)= bmsm+bm-1sm-1+„+b1s+b0为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 D(s)= ansn+an-1sn-1+„+a1s+a0为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 传递函数是在初始条件为零(或称零初始条件)时定义的。 控制系统的零初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系统输入量及其各 阶导数在t=0时的值均为零;二系统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0 时的值也为零。
(2.68)
式中c(t)是系统输出量,r(t)是系统输入量,a0,a1,… an,b0,b1,…,bm是与系统结构参数有关的常系数。 令C(s)=L[c(t)],R(s)=L[r(t)],在初始条件为零时,对式 (2.68)进行拉氏变换,可得到s的代数方程:
[ansn+an-1sn-1+…+a1s+a0]C(s) =[bmsm+bm-1sm-1+…+b1s+b0]R(s)
dn d n 1 d an n c(t ) an 1 n 1 c(t ) a1 c(t ) a0c(t ) dt dt dt dm d m 1 d bm m r (t ) bm 1 m 1 r (t ) b1 r (t ) b0 r (t ) dt dt dt
(2.76)
式中n 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n=1/T; ——阻尼比,0<<1。 图2-22所示为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的响应曲线。
图2-22 振荡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六)延滞环节 延滞环节是线性环节, t 称为延滞时间(又称死时)。具 有延滞环节的系统叫做延滞系统。 如图2-23所示,当输入为阶跃信号,输出要隔一定时间t 后 才出现阶跃信号,在0<1<t 内,输出为零。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二、传递函数的性质
三、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引言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是在时域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 型,在给定外作用及初始条件下,求解改变, 便需要重新列写并求解微分方程。
(四)微分环节 理想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 T s (2.74)
输入是单位阶跃函数1(t)时,理想微分环节的输出为c(t)=Td(t), 是个脉冲函数。 理想微分环节的实例示于图2-21(a)、(b)。(a)为测速发电机。 图中(b)为微分运算放大器。 在实际系统中,微分环节常带有惯性,它的传递函数为:
图2-15表示各分量的变化曲线, 电容电压uc (t)即为两者的合成。
图2-15 RC网络的阶跃响应曲线
在式(2.65 )中,如果把初始电压uc(0)也视为一个输入作用, 则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可以分别研究在输入电压ur (t) 和初始电压uc (0)作用时,电路的输出响应。若uc(0)=0,则 有: 1 U c ( s) U r ( s) (2.66) RCs 1 当输入电压ur(t)一定时,电路输出响应的拉氏变换Uc(s)完全由 1/(RCs+1)所确定,式(2.66)亦可写为:
图2-23 延滞环节
延滞环节的传递函数可求之如下: c(t)= r(t-t)
其拉氏变换为:
C ( s) r (t t )e dt r ( )e s ( t )d
st 0 0
et s R( s)
式中 = tt,所以延滞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G ( s ) e t s
( s z1 )( s z2 ) ( s zm ) C ( s) G( s) k R( s) ( s p1 )( s p2 ) ( s pn )
(2.70)
式中k为常数,-z1,…,-zm 为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方程 的m个根,称为传递函数的 零点;-p1,…,-pn为分母多 项式方程的n个根,称为传 递函数的极点。 一般zi,pi可为实数,也可 为复数,且若为复数,必共 轭成对出现。将零、极点标 在复平面上,则得传递函数 的零极点分布图,如图2-17 所示。图中零点用“ ”表 示,极点用“* ”表示。
传递函数:对线性常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的系统在
复数域的数学模型为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可以研究 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传递函数是经典 控制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图2-14所示的RC电路中电 容的端电压uc(t)。根据克希 霍夫定律,可列写如下微分 方程:
T1s G (s) T2 s 1
(2.75)
它由理想微分环节和惯性环节组成,如图2-21(c)、(d)所示。在 低频时近似为理想微分环节,否则就有式(2.75)的传递函数。
图2-21 微分环节
(五)振荡环节 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2 n 1 G ( s) 2 2 2 2 T s 2T s 1 s 2 n s n
由传递函数的定义,由式(2.68)描述的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
C ( s ) bm s m bm1s m 1 b1s b0 M ( s ) G( s) n n 1 R( s ) an s an 1s a1s a0 D ( s )
(2.69)
(2.63)
(2.64)
当输入为阶跃电压ur(t)= u0· 1(t)时,对Uc(s)求拉氏反变换,即得 uc(t)的变化规律:
uc (t ) u0 (1 e

t RC
) uc (0)e

t RC
(2.6 5)
式中第一项称为零状态响应, 由ur(t)决定的分量; 第二项称为零输入响应, 由初始电压uc (0)决定的 分量。
图2-16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可用图2-16表示。该图表明了电路中电压的传递 关系,即输入电压Ur(s),经过G(s)的传递,得到输出电压 Uc (s)=G(s)Ur (s) 。 对传递函数作如下定义: 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在零初始 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传递
函数。
若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微分方程描述:
b0 /a0恰为输出输入时静态比值。 5.传递函数无法全面反映信号传递通路中的中间变量。多输 入多输出系统各变量间的关系要用传递函数阵表示。
三、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从动态性能或数学模型来看可分成为以下几种 基本环节,也就是典型环节。 (一)比例环节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G(s)= K (2.71) 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比 例环节又称为无惯性环节或 放大环节。
图2-19 惯性环节
(三)积分环节 它的传递函数为:
G( s) 1 Ts
(2.73)
当积分环节的输入为单位 阶跃函数时,则输出为t/T,它 随着时间直线增长。T称为积 分时间常数。T很大时惯性环 节的作用就近似一个积分环节。
图2-20(b)为积分调节器。积 分时间常数为RC。
图2-20 积分环节
图2-18 比例环节
图2-18(a)所示为一电位器,输入量和输出量关系如图2-18(b) 所示。
(二)惯性环节 传递函数为如下形式的环节为惯性环节:
K G(s) Ts 1
(2.72)
式中 K——环节的比例系数; T——环节的时间常数。 当环节的输入量为单位阶跃 函数时,环节的输出量将按指 数曲线上升,具有惯性,如图 2-19(a)所示。
i(t ) R uc (t ) ur (t )
(2.60)
1 uc (t ) i (t )dt (2.61) C 消去中间变量i(t),得到输入ur(t) 与输出uc(t)之间的线性定常微分 方程: duc (t ) RC uc (t ) ur (t ) (2.62) dt
图2-14 RC电路
二、传递函数的性质
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定义式(2.69)可知,传递函数具 有以下性质: 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分子的阶数m低 于或等于分母的阶数n (m≤n) ,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2.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和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外作用 及初始条件无关。 3.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也表征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将式(2.69)中分子多项式及分母多 项式因式分解后,写为如 下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