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4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第04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第04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棉花10斤 10元 纱锭1个 2元 共预付15元 预付 第 资本G 四 A (劳动力价值即工资) 章 3元(相当于工人6小时创造) 资 本 如果工人只工作6小时,则10斤纱的价值为: 主 纱的价值=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工人新创造的价值 义 =(10+2)+3 经 济 =15(元) 制 预付资本额=商品的价值 无利润 度 PM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1、货币和资本区别与联系
共同点
第 四 章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制 度
两种循环都分为W ── G,G ── W 每一阶段上都是W和G的对立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m。
第 四 章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制 度
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三、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1、划分依据
2、不变资本C
第 四 3、可变资本V 章 V: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 资 本 (1)其使用价值:劳动,生产商品创造价值 主 重新创造出来。 义 (2)其价值: 经 济 思考: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可以创造M吗? 制 度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某纱厂购PM共化12元,其中棉花10斤共10 元,纱锭1个2元;雇佣工人1个,劳动力价 值3元,相当于工人6小时创造的价值。
棉花10斤 10元
PM
纱锭1个 2元 共预付15元
A (劳动力价值即工资) 3元(相当于工人6小时创造)

政治经济学第4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4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36
(1)分析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生产资 料价值的过程
各部分的价值如下所列: 某纺纱厂用于购买生 10斤棉花 ——10元 产资料的货币支出12 机器设备磨损——2元 元:10斤棉花10元, 1个工人日劳动力——3元
纺纱机和纱锭支出为2 ——————————— 具体劳动改变了棉花的 元,资本家购买工人 一天的劳动力价值3元 物质形态,转移和保存 的生产资料价值共计12 (6h劳动量) (10+2)元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
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 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
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47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 =m ÷ 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48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M = m' V
1、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的工
生产20斤棉纱。其中:
棉花和纱锭等的价值为24元,
工人的工资6元,总价值30元,
棉纱1.5元/斤,这是棉纱的社会价值.
64
个别纱厂率先改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
高一倍,每个工人12小时生产40斤棉纱。
棉花和纱锭等的价值为48元,
工人的工资仍然为6元,
棉纱总价值54元, 1.35元/斤(个别价值) 棉纱社会价值:1.5元/斤出售 40斤棉纱可售60元. 创造超额剩余价值:6元/人、天.

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及其演变

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及其演变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一、前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迭

(一)原始社会经济制度

1.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经济制度。

2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3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4 .旧石器时代,最伟大的一个进步就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5 .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6 .原始社会末期,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生产力又更上一层楼,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的发展,公有制逐渐瓦解,私有制产生。

7 .对立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二)奴隶社会经济制度

1.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主要两个对立阶级)

2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确立了奴隶制度,形成了奴隶社会。

3 .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

有奴隶。

4 ,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5 ,如何看待奴隶社会经济制度。

6 .在奴隶制度下,出现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分离和对立。

7 .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奴隶社会的

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经济制度

1.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一土地

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一农民。

2 .地主通过地租形式对农民进行剥削。

3 .封建社会地租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4 ,地主通过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民。

5 ,农村和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西欧与中国)

6 .封建社会有两个基本的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还存在城市手

工业者,他们组成行会组织。

7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和封建行会组织

的排他性和保守性,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资本雇佣劳动力为核心的一种经济制度。

2、前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迭

(1)原始社会

特征

a.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从事简单的集体劳动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产品进行平均分配

•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产品,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没有多少剩余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交换产生

•分裂了两大阶级:奴隶主(剥削者)和奴隶(被剥削者),出现了零散现象的奴隶制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

•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出现

•(2)奴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产生条件——私有制的发展

a.私有制产生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一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从而具备了剥削他人劳动的物质条件

二则,因为生产的发展需要增加劳动力,于是战俘成了最早的奴隶,用来减轻生产者本身的劳动量制度——奴隶制

b.奴隶制是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

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制的双重性

c.尽管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度逐渐丧失了合理性。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又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在奴隶制下,出现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d.(3)封建社会

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

a.封建领主将私有土地的部分作为自营地,另一部分领地以分地形式分给农奴耕种,农奴要为封建领•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

总述: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

1.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生产率不同,产生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转移。(并不否定商品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加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仅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进而市场上开始按照生产价格交换,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利润的理论:

涉及利润在资本间的分配(资本竞争结果),虽然全部资本家利益高度一致(为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无处不在——利润平均化趋势(除去垄断的情况)——动态的资本再生产、积累的过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走向何处)

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对象和任务

经济学发展历史

总体: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战后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14-15世纪产生,集中研究流通领域、商业、对外贸易,论证商品货币关系。

1615,(法)蒙克莱田《薪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使用“政治经济学”。

2.法国重农主义: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为代表。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视效率)。马克思认为这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开端。

3.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4.庸俗经济学(西方经济学):19C初,代表有萨伊(提出生产要素论:忽视劳动),马尔萨斯(《人口论》)。表现在为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3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3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四篇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

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来说,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1)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

(2)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c、v、m三个部分的原理和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分析社会总产品在交换关系中的实现过程,是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1)三大交换关系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有三大交换关系:

【VIP专享】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3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VIP专享】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3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四篇 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来说,由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c v 值()组成,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m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2)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的原理和社会生产按社会c v m 总产品实物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分析社会总产品在交换关系中的实现过程,是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1)三大交换关系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有三大交换关系:①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c ②第Ⅰ部类内部和的交换。v m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Ⅰ部类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和需要与第Ⅱ部类交换,v m 而第Ⅱ部类以消费资料形态存在的,需要与第Ⅰ部类交换。c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应该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v m c

【VIP专享】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5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VIP专享】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5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产业革命

答: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产业革命表现为以蒸汽动力使用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业技术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第二次产业革命

答: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的国家。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而第一次产业革命,技术发明极少由科学家做出,多半是由技师们完成的。

(2)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以强大的推动力加快了机器运转的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

3.生产集中

答:生产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生产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生产模式,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生产集中方式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竞争和信用是生产集中最有利的杠杆,生产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生产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大型项目,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但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可能会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了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社会矛盾, 影响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稳定和长远发展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加深了资本主义一系 列矛盾
❖ 第一、财富更加向少数拥有雄厚资本的富有资本家聚 集,生产相对过剩现象日趋严重,孕育更大经济危机 。
❖ 第二、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竞 争,垄断组织通过各种手段打压竞争对手。
1929—1933年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对人民生活造成极 大危害。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运而生:理论上,凯恩斯
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
足,主张国家通过干预来解决;实践上,美国
率先通过大规模投资来挽救金融体系
大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 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
资本的本性是在运动中最大限度的获得利润,
资本必然要不断向外扩张
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商品
输出,而垄断阶段的对外经济关系则主要表现为
资本输出
20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形
式是国际卡特尔组织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四 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
❖ 第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进一步加强,兼并、收购 、联合、重组成为垄断资本扩张势力的基本途径,巨型 垄断企业不断出现。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篇

社会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共同参与平均利润的瓜分,土地所有者则以地租的形式获取超额利润。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经济制度是指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并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由其决定的产品分配制度,构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这是通过经济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但是,仅靠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发展资本主义,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刺激作用。新兴资产阶级在强烈的

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由此才把这个过程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迫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使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003年2月第10次印刷目录导论商品经济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不逾越性第二章 商品商品的二因素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价值规律第三章 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信用经济制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济运行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市场和供求市场和价格市场竞争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财产所有制和微观经济运行企业制度企业资本循环和周转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农户经济行为和居民经济行为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对外经济关系中价格、汇率和关税对外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外经济开放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十二章 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发展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经济和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6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6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6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六章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了剥削的根源,并且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旧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因为:

①中国不具备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在华的政治控制和既得利益,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旨在探索经济活动与政治力量之间的

关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总结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系,其核心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包括:自由市场、私人财产、盈利动机、竞争等。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行为的基础。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人

力资源开发、社会福利提高等方面。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内的短期起伏,通常由经济供求关系、政府政策等因素引起。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第四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和全球范围内资源和市场的整合。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国家利益和民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政治力量关系的重要学科,资本主义

经济体系、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是其核心知识点。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和企业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第四章课堂笔记要点

第四章课堂笔记要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

1、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和学说。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并在自由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劳动力及其生产的剩余价值”为根本特点生产关系。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

1、商品、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

①商品: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都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

◇使用价值: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

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体性)

●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抽象性)

★3、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所谓资本主义国家,即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代替封建制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产关系⼀定要适合⽣产⼒性质的基本规律作⽤的结果。资本主义国家是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在实现专政的⽅式上,⼀般采取“普选制、议会制”等民主形式;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宪制”。

第⼀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

1.资本主义⽣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市镇的出现,标志着城市经济在西欧的形成;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形成主要以“资本运⾏、雇佣劳动”为主要标志的。扩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充⾜的货币、⼴阔的劳动⼒市场”。

2.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本质特征就是暴⼒,基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地的掠夺,包括“圈地运动、贩卖奴⾪、殖民活动”。

3.从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形成和确⽴过程可以看到,这⼀⽣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产资料为资本家私⼈所有;

<2>资本主义⽣产的⽬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3>资本家以雇佣劳动⽅式进⾏⽣产;

<4>资本主义⽣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存在的条件。

4.资本主义与封建⽣产关系的区别:

<1>封建的⽣产关系是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劳动者没有出卖⾃⾝的⾃由。⽽资本主义⽣产关系以雇佣劳动为基本⽅式,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存在⾃由买卖的商品关系。

<2>封建⽣产关系下的⽣产以使⽤价值的⽣产为⽬的,以⾃⾜的⽣产为限度;⽽资本主义⽣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产的⽬的。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概念题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

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二篇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

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

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

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

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

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

3.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迫切要求发展和封建主义极力阻挠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斗争,经过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终于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雇佣劳动制度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雇佣劳动者为其生产,并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的制度。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

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流通公式G W G'

--实质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对这一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条件的问题。

②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产生,价值增值的发生是以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为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没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只能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②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2.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2)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两个层次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①价值补偿

价值补偿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①工人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②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②价值增值

价值增值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如图4-1所示:

图4-1 价值增值过程

由以上可知,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2)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带来的,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值。

(1)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绝对量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

100%m m v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