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后热处理方法
焊接热处理

焊接热处理一、热处理概述热处理是指对材料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等过程,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焊接热处理是指对焊接部位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等过程,以消除焊接应力和改善焊接组织结构的方法。
二、焊接热处理的目的1. 消除焊接应力: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局部区域受到加热和冷却的不均匀,会产生残余应力。
这些残余应力会导致零件变形、裂纹产生等问题。
通过焊接热处理可以消除这些残余应力,提高零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改善组织结构:焊接后的金属组织结构通常会发生变化,例如晶粒长大、相变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通过合适的焊接热处理可以改善金属组织结构,提高其性能。
3. 提高硬度:通过合适的加热和冷却过程可以提高金属硬度,增强其耐磨性和抗拉强度等性能。
三、焊接热处理的方法1.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指将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然后再进行冷却。
这种方法常用于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的焊接热处理中。
2. 淬火处理:淬火处理是指将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但也会增加其脆性。
3. 回火处理:回火处理是指将淬火后的金属再次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冷却。
这种方法可以降低金属的脆性,同时保持其硬度和强度。
4. 退火处理:退火处理是指将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
这种方法可以改善金属的组织结构,提高其韧性和塑性。
四、焊接热处理的注意事项1. 温度控制:焊接热处理中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材料软化或者脆化;过低的温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温度控制。
2. 冷却速度:焊接热处理中的冷却速度也非常重要。
过快的冷却会导致金属脆化,而过慢的冷却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冷却速度控制。
3. 热处理时间:热处理时间也是影响焊接热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过长或者过短的时间都会影响焊接部位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4. 焊接前后处理:在进行焊接热处理之前,必须对焊缝进行清洗和除油等处理;在进行焊接热处理之后,还需要对零件进行清洗和防腐等处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1)设计措施:(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2)工艺措施(1)采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2)合理安排装配焊接顺序(3)层间进行锤击(4)预热拉伸补偿焊缝收缩(机械拉伸或加热拉伸),与焊接区同时拉伸(膨胀)和同时压缩(收缩)(5)焊接高强钢时选用塑性较好的焊条(6)采用整体预热(7)焊后消氢处理(8)采用整体焊后热处理(9)利用振动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二、容器及受压元件应按材料、焊接接头厚度、结构形式、介质和设计要求确定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的加热方式

焊后热处理是对焊接接头进行热加工,以改善焊缝和母材的性能,减轻残余应力,并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焊后热处理加热方式:
1.炉加热:将焊接接头放入特定的热处理炉中进行加热。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工件或需要
进行长时间均匀加热的情况。
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设定加热温度和保持时间。
2.电阻加热:使用电流通过工件的导电性材料产生热量,将焊接接头进行加热。
这种方法
适用于较小尺寸的工件或需要局部加热的情况。
可以通过调整电流强度和加热时间来控制加热效果。
3.感应加热:利用感应加热原理,在焊接接头周围产生交变磁场,使其自身发热。
这种方
法适用于需要快速且局部加热的情况,对于大型工件,也可以组合多个感应加热装置进行加热。
4.火焰加热:使用火焰或火炬对焊接接头进行加热。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焊后热处理,
可以通过调整火焰大小和距离来控制加热温度。
在选择加热方式时,需要考虑工件尺寸、材料特性、加热速度要求以及所需的温度控制精度等因素。
加热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引起不均匀加热、脆性相形成或工件变形等问题。
焊 后 热 处 理 技 术 措 施

焊后热处理技术措施一、为了降低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改善焊缝的组织与性能,耐热钢管子与管件的焊缝应进行热处理。
二、焊后热处理一般为高温回火,焊后热处理的温度与恒温时间见下表注: 1)壁厚小于或等于10mm,管径小于或等于108mm的15CrMo、12Cr2Mo钢管子。
2)壁厚小于或等于8mm,管径小于或等于108mm的12Cr1MoV钢管子。
3)经焊接工艺评定,且具有与作业指导书规定相符的热处理自动记录曲线图的焊接接头,可免去硬度测定。
三、热处理过程中,升温、降温速度规定如下:1)升温、降温速度,一般可按250×25÷壁厚℃/h计算,且不大于300℃/h。
2)降温过程中,温度在300℃以下可不控制。
四、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应按两侧钢材及所用焊条(焊丝)综合考虑。
热处理温度一般不超过合金钢成分低侧钢材的下临界点。
五、热处理的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3倍,且不小于60mm;保温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5倍,以减少温度梯度。
所用仪表、热电及附件,应根据计量的要求进行标定或校验。
六、热处理的加热方法,采用远控履带式电阻加热方法,具体使用方法如下:把热电偶对称固定在焊缝两侧,水平管上下放置,立管对称放置,探头与焊缝接触好,然后把加热带包在焊缝上,用保温材料包扎好,接通电源进行处理。
热处理时,管道的临时支撑应在热处理完毕后拆除,管道的冷拉焊口临时固定应在热处理完毕后拆除,承重部位的焊缝在处理前应加临时支撑,以防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变形。
立管的加热带应防止其下落。
恒温时,在加热范围内任意两点间的温差应低于50℃。
热处理后,应做好记录和标记,并打上热处理工的钢印号或永久性标记。
七、热处理所用材料与设备控制柜一台、热电偶4个、补偿导线80米、保温被、电工钳、铁丝、加热带。
焊缝热处理

焊缝热处理
摘要:
一、焊缝热处理的概念和目的
二、焊缝热处理的方法和分类
三、焊缝热处理的工艺参数
四、焊缝热处理的质量控制
五、焊缝热处理的应用领域
正文:
焊缝热处理是指在焊接过程中或焊接后,对焊缝及附近区域进行加热处理,以改变其金相组织、消除残余应力、改善力学性能和提高使用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焊缝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焊接结构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焊缝热处理的方法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焊后整体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回火等处理方式,对整个焊接结构进行加热处理。
2.焊后局部热处理:只对焊缝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如感应加热、电阻加热等。
3.焊接过程中的热处理:在焊接过程中对焊缝进行加热处理,如气体保护电弧焊时的电弧加热等。
焊缝热处理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要根据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缝状态等因素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热处理效果。
焊缝热处理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的监控和控制,以及对热处理后的焊缝进行检测,如金相组织观察、力学性能测试等,以确保焊缝热处理后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12cr1mov焊后热处理工艺

12cr1mov焊后热处理工艺
1. 预热:将焊接接头预热至合适的温度,通常为150-250摄氏度。
预热有助于减少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和改善焊接接头的冷脆性。
2. 焊后退火:将焊接接头进行退火处理,通常温度为690-720摄氏度,保温时间一般为2-4小时。
退火处理有助于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提高焊接接头的韧性和耐蠕变性能。
3. 淬火和回火:对于某些情况下要求更高强度的焊接接头,可以进行淬火和回火处理。
淬火可在880-900摄氏度下进行,保温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回火温度一般为660-680摄氏度,保温时间为1-2小时。
4. 低温时效处理:在某些高强度和耐蠕变要求的情况下,焊接接头可以进行低温时效处理。
该工艺通常在630-650摄氏度下进行,保温时间为1-4小时。
需要根据具体的焊接接头要求和使用条件来选择适当的热处理工艺。
同时,在热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温度和保温时间,以确保焊接接头的性能和质量。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C〜350C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 C〜350 C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C〜350C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4.5后热4. 5, 1对冷裂纹戦掖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餌挥件应采取岳热措施“4.5,2石热应在悍后立即迸行4.5,3后菸程麼一融为20010-3501:,保濃时间与訂热温度*焊魅金fl(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4. 5. 4若弊IS立即进行热处理则可不进行后热斗4.6. 1碳素钢和低合金俐低f 4?0T?的热过程*高合金钢低T3I5V的热过程,均不作为焊后热处理对待。
1.2焊后热处理(PWHT :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⑷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咼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⑺提咼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JB-T6046-1992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方法

JB-T6046-1992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方法JB-T6046-1992标准规定了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方法。
焊后热处理是焊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旨在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过程,促使焊接接头组织转变,提高其力学性能和降低焊接应力。
一、热处理制度根据JB-T6046-1992标准,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热处理制度包括加热温度、加热速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这些参数应根据钢材的种类、厚度、焊接方法和焊接质量等因素确定。
二、加热方法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加热方法应采用合适的设备进行,如电加热、燃气加热等。
加热时应确保温度均匀,防止局部过热,造成焊接构件的变形和开裂。
三、保温时间保温时间是指焊接构件在加热炉内保持一定温度的时间。
保温时间的确定应考虑钢材的厚度、焊接质量和加热温度等因素。
适当的保温时间可以使焊接接头组织转变更充分,提高力学性能。
四、冷却速度冷却速度是指焊接构件离开加热炉后的冷却速度。
冷却速度对焊接接头组织的转变和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
JB-T6046-1992标准规定了不同厚度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冷却速度范围。
五、注意事项在进行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热处理设备应符合要求,保证温度控制精确。
2. 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应严格控制,确保各项参数符合标准规定。
3. 热处理后,焊接构件应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确保满足要求。
总之,JB-T6046-1992标准对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加热温度、加热速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
正确的热处理方法可以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降低焊接应力。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标准规定,注意各项事项,确保焊接构件的质量满足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焊接后热处理方法
1、适用范围:本规范在规定碳钢及低合金钢的的焊接后热处理方法。
2、后热处理方法的种类:分炉中加热之后热处理方法及焊接部位
局部加热之后热处理方法两种。
3、炉中加热之后热处理方法
3-1加热装置:无规定加热炉的种类及型式,但必须满足3-2之条件。
3-2后热处理方法:依下述之后热处理方法
(1)在做后热处理时,原则上被加热的构件是全部一体放入炉
子内的,但若无法一次摆进去,也可以分成二次。
但此时,
重叠加热的部分要大于1,500mm。
在炉子外面的部分,温
度斜度要缓,且不得有害于材质的影响。
(2)在被加热部位摆进炉内或移出炉外时,炉内温度须低于
425℃。
(3)在425℃以上之温度时,被加热部位的升温速度(率)及降温
率,如下式之规定。
还有,在加热部位各部分5,000mm范
围的温差不得超过150℃。
(a)加热情形R1≦220 x 25/t 但最大220℃/h;最小55℃
/h
(b)冷却情形R2≦280 x 25/t 但最大280℃/h;最小55℃
/h
R1:升温率(℃/h)
R2:降温率(℃/h)
t:焊道的厚度(mm)
但焊道厚度t,如下述
《1》完全渗透之对接焊,为母材厚度。
有厚、薄板时
取薄板厚度。
《2》T型或L型全渗透之焊接,取开槽侧母材之厚度。
《3》对部分渗透之焊接,为开槽深度或其和。
《4》角焊取喉深。
《5》在修补焊接,以补焊深度。
(4)在做后热处理时之保持温度与保温时间,详如表1对应母
材种类之区分及表2所示。
在保温时间中,在加热部分的
全部其温差须在85℃以下。
还有,要注意被加热部位不得
有过度氧化之情形发生。
(5)从材料或者结构发现表2之保持温度不适用时,可由当事
者协议,可依表3为之。
4、局部加热之后热处理方法
4-1加热装置:无规定加热装置的种类及型式,但必须满足4-2的条件。
4-2后热处理方法:依下述之后热处理方法
(1)在后热处理时,被加热部位(含均热部位之加热范围)没加热
的部分,其温度斜度要缓,且不得有害于材质的影响。
(2)加热范围为从焊道中心算起的两侧,各须超过焊道板厚之6
倍范围。
但是,对于圆周接头为从焊道最宽部分的外侧算
起板厚2倍(管件等在其内侧很难计测温度的,采3倍)以上
的范围。
(3)在425℃以上之温度时,其保持温度及保温时间,如3-2(4)
及(5)之规定。
温度保持中或者加热及冷却中,均热部位全
部传递一样的温度,而且加热范围全部能传递,尽可能使
温度之斜度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