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三、教学过程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3.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4.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2.难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地图等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吗?地理学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讲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理信息系统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讲解地理学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

4.课堂互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地理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哪些地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2.讲解地理现象的观察方法介绍地理现象的观察方法,如实地观察、遥感观测等。

讲解地理现象的描述方法,如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等。

3.案例分析以某地区气候现象为例,讲解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影响等。

4.课堂互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各自观察到的地理现象。

鼓励同学们相互分享、交流。

第三课时: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1.导入通过展示地图、数据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理信息有哪些获取途径?如何处理地理信息?2.讲解地理信息的获取途径介绍地理信息的获取途径,如地图、遥感、统计数据等。

讲解地理信息处理的方法,如数据分析、空间分析等。

3.案例分析以某地区水资源调查为例,讲解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第一课:地理知识概述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地形、气候、水文等3.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地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2. 研究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它们的研究领域。

4. 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地球的不同层次。

5. 观察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和时间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包括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的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等- 地理杂志、地理书籍和地理模型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关于地理学定义和基本概念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展示地球的运动规律,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地理杂志或书籍,了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2.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地理学的文章,包括其定义、研究方法等内容。

***Note: This document is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teaching the first lesson of "Geography Elective 1" in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ntent, teaching steps, and resources can be customiz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er's preferences.。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案一. 简介本教案是根据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的教学内容编写而成。

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二.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理解地理学在解释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方面的作用。

3. 掌握地理学中的常用工具和研究方法。

4. 培养对地球环境和地理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5. 培养对地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 教学内容本教案围绕以下几个模块展开教学: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2. 地球与地理环境3. 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研究4. 地理学的工具与方法5. 地理学在解释和分析地球现象中的作用四.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和解释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地理学的理解和思考。

4. 实地考察: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并帮助他们掌握地理学中的工具和方法。

五. 教学资源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案例资料库:收集和整理地理学的案例资料,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六. 评估方法1. 课堂练:通过课堂上的小测验和练,检查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评估学生对地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评估他们对实地考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 教学进度安排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各个模块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学生研究的连贯性。

以上为《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案》的简要介绍,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案的参考。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以教案中的详细描述为准。

祝您教学顺利!。

优秀高中必修课地理教案范本

优秀高中必修课地理教案范本

优秀高中必修课地理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全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地球与地图》:学习地球的形状、地球运动、地图的绘制与阅读等知识。

2. 第五章《陆地与海洋》:了解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分布,认识主要地形地貌和海洋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运动、地图的绘制与阅读方法、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图的绘制技巧、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地理现象。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景观、地图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第六章《气候与天气》:介绍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气候类型及天气系统,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第七章《水文与水资源》:探讨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培养学生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教学内容1. 第六章《气候与天气》: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气候类型及天气系统、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第七章《水文与水资源》: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水环境保护。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候类型及天气系统、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2.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标准、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教学内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经纬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 教学难点: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文地理环境- 单元目标: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社会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的认识。

- 教学内容:社会经济地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地理。

-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地理。

-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类型、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环境保护。

-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单元目标: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教学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第五章:宇宙的探索- 单元目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培养对宇宙的认识。

- 教学内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宇宙的组成和特征、宇宙的未来。

-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和特征。

- 教学难点:宇宙的未来。

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 单元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培养地理信息意识。

-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地理信息系统。

- 教学重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

- 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

第七章:城市地理- 单元目标: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

- 教学内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规划、城市问题。

-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

- 教学难点:城市问题。

第八章:全球化与地方发展- 单元目标:认识全球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实例。

高中必修课地理教案范本

高中必修课地理教案范本

优秀高中必修课地理教案范本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构造等。

2. 熟悉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绘制等。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讲解地球的椭圆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2. 地球的构造: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内部的结构。

3. 地图的基本知识:讲解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比例尺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地图、模型等教具,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结合地球模型进行演示。

3. 讲解地球的构造,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4. 介绍地图的基本知识,讲解地图的种类和阅读方法。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并标注比例尺。

第二章:气候与天气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熟悉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

二、教学内容1.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讲解气候和天气的定义,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2. 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介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3.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讲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气候和天气的实际例子,进行生动讲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2. 讲解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3. 介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结合地图进行讲解。

4. 讲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描述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2. 绘制一幅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并标注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5篇

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5篇

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1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

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针对高三地理学科的教学设计,旨在提供一份优质的讲评课教案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复和巩固地理知识,提升他们的研究成绩。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课程中重点知识点;2. 运用地理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 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高考地理试题解析:对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考试要点;2. 重点知识点讲解:重点讲解高考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与地理坐标、地形与地貌、气候与气象、人口与城市等;3. 学科交流与讨论: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研究和思想碰撞。

四、教学方法1. 解析讲评法:通过解析高考地理试题,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法;2. 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科交流与讨论,互相启发和帮助,提高研究效果;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电子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使研究更加生动和有趣。

五、教学评价1. 在课堂中通过随堂测试等形式进行实时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2.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研究方法;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材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设备:使用电子课件、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3. 图书馆资源:利用图书馆的地理书籍和期刊等资源进行教学支持;4. 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取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

七、教学安排本课程将按以下教学安排进行:1. 第一课时:高考地理试题解析;2. 第二课时:重点知识点讲解;3.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与讨论;4. 第四课时:学科交流与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收集整理了高二地理选修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XX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XX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优质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优质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二地理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进程。

2.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进程及影响。

2.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教学案例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城市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吗?2.知识讲解(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里的人口集中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过程,产业集中主要是指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

(2)城市化的特点集中性: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中。

扩散性: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数量增加,还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

连续性:城市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阶段性: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扩大。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稳定,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进程及影响,了解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我国城市化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5.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高中地理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案一、教材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是为高中学生编写的一套地理教材,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该教材内容丰富全面,覆盖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内的各个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高中地理人教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地球和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人口与城市等地理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证研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地方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构造- 掌握地球的地理坐标和地球旋转的影响- 学习使用地图及相关知识2. 第二单元:环境与自然资源- 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掌握气候与植被、土地利用与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 第三单元:人类活动与环境-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习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4. 第四单元:人口与城市- 了解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习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知识四、教学方法1. 解说教学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

2. 图文并茂法:使用图表、图像等辅助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

3.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1.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并进行拓展。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农田、城市规划展览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一个地理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并给予展示的机会。

高中地理全套优秀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全套优秀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高中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实验等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关注环境、关爱生命、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区域发展差异等。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理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详细讲解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地理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思维活跃程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教育部推荐的地理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 案例资料: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供学生分析、探讨。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全册配套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全册配套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全册配套教案设计前言本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全册配套教案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所需材料。

同时,该教案设计也符合简洁易懂及无法确认的内容不做引用的原则。

目录1. 地球与地图2. 人口与城市3.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设计1. 地球与地图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1. 认识地球的结构并掌握其基本知识;2. 初步了解地球的三个运动,并认识到各个运动的作用;3. 掌握地图基本知识,学会制作简单的等高线图和经纬网图。

1.2 教学重点1. 地球的结构;2. 地球的三个运动;3. 地图基本知识。

1.3 教学难点1. 地图基本知识。

1.4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 展示地球仪及各种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2. 知识讲解- 讲解地球的结构以及各个层次的特点;- 讲解地球的三个运动及其作用;- 讲解地图基本知识,如等高线图和经纬网图的制作方法。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等高线图和经纬网图的制作,并进行展示。

4. 结束环节- 温故知新,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2. 人口与城市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人口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掌握一些人口统计的基本方法;2. 了解城市的概念,认识到城市化的必然性;3. 掌握城市规模的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

2.2 教学重点1. 人口变化的原因和规律;2. 城市的概念及城市化;3. 城市规模的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

2.3 教学难点1. 城市规模的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

2.4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 展示一些有关人口和城市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 讲解人口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介绍一些人口统计的基本方法;- 讲解城市的概念,并让学生了解到城市化的必然性;- 讲解城市规模的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城市规模的信息,并进行报告。

4. 结束环节- 温故知新,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整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整套)

绥阳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案(整套)2011-9-27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高中地理教案版电子版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版电子版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版电子版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不规则性。

(2)展示地球的半径、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对地球有更直观的认识。

3.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等。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现象。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气候、水文、生物等的影响。

(2)案例分析:地球运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6.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4.2洋流(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2洋流(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分享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洋流相关的话题,如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交流和合作。
3.鼓励学生利用地图、资料和模型等工具,进行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要求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和结论。
3.创新性: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5.反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重点知识和概念,澄清学生的疑惑。
3.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洋流在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洋流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强调作业的质量要求,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独立的思考。

2023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7篇)

2023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7篇)

2023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7篇)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篇1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中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授课内容: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⑴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时期[1]气候变化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是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上升,热带和亚热带北扩。

寒冷期:欧洲传统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

注:[1]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1万年)和近现代(近一两百年)三个阶段。

⑵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图示(c):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全球陆地降水量普遍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具体体现如下:①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提高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生物的多样性受损。

④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主要生产领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⑤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完整版)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

(完整版)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

完整版)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1.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完整的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文档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2.课程目标本次地理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环境特征。

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

学习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解决问题。

3.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本次地理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环境特征。

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

人文地理现象,如人口、城市、交通、经济等。

地理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

3.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次地理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与示范:通过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向学生传递地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实践与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地图分析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索地理现象。

多媒体与技术:借助多媒体和技术手段,呈现地理知识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教学评价本次地理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集中情况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运用能力。

成绩评价:通过考试或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5.总结通过本次地理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本文档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并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跟踪和反馈。

以上是本文档的完整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地理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三、教学过程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

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

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阅读《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神话的故事吗?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更多的星空神话。

【讲解】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活动】根据课本P6——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②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总结】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

可见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

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

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板书)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板书)【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

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2、太阳系和地月系(板书)【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①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②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③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约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万颗的小行星两大类,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得多,本身不发光。

而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小组活动】根据课本P8——图1—3及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①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是哪九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

②九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③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④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九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活动】观察月相一个月。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板书)【讲解】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学生阅读】课本P10的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小组活动】课本P11活动1,思考、讨论并回答:①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②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此答案作出解释。

③请从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④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地距离适中,使温度介于0~100℃之间,水呈液态状态;地球大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大气。

②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

③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④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

【学生课外活动】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四、板书提纲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2、太阳系和地月系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程标准●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

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教学目标? 说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和波长范围;? 熟记什么是太阳常数,并能用数据说明太阳辐射能量之巨大;? 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熟记太阳活动主要类型及其所出现的太阳大气层;? 说出不同的太阳活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 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导读法、列表比较法二、知识结构三、教学过程一、太阳辐射与地球(板书)1、太阳辐射(板书)【教师引导、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它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很高。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思考:①何为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②说出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可分为哪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又主要集中在哪一波段?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之间,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活动】根据课本P12活动内容,思考、讨论并回答:①什么是太阳常数?数值为多少?②计算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少度电?(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老师总结】本活动,首先应正确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①地球大气上界;②日地平均距离;③垂直于太阳光线;④一平方厘米的面积;⑤时间一分钟。

在这前提下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常数值为8.24焦(平方厘米?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