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0中国的地形专项突破
2020届高考区域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训练:中国地理(含解析)

2020届高考区域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训练中国地理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内甲、乙两监测点地温包络线分布图(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冷月平均温度线与最热月平均温度线组成,形状犹如向上的“喇叭”),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被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记作ZAA),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该地形区可能为( C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主要地形区气候特征。
由材料和图示可知,甲、乙两监测点无论在最热月,还是在最冷月,该地在一定的深度地温都会达到0°或以下,说明该地存在常年冻土层,而且埋藏深度较浅,该地应该位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C正确;华北平原地处暖温带,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两地都不能形成冻土,A、D错误;东北平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多形成季节性冻土,B错误。
2、推测乙监测点地表景观可能为( A )A.沼泽草甸B.森林C.草原D.荒漠解析:本题考查地表植被类型的判断。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层深处的热量是从地表向下传递的,所以ZAA与地层的热扩散力有关,土层质地、植被覆盖率及土层含水率都会影响地层的热扩散能力。
根据乙监测点的地温包络线可知,乙监测点的地温全年都低于0 ℃,且年较差非常小,说明地面能有效减少热量向下传递,可能是植被覆盖率较高或者含水率较高,因此,最有可能发育的地表景观是沼泽草甸,A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候资料。
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铁路干线可能是( )A.陇海—兰新铁路B.京包—包兰铁路C.京哈—京广铁路D.宝成—成昆铁路4.图中①地区大量运出的农产品可能是( )A.玉米、水稻B.小麦、棉花C.棉花、大豆D.水稻、柑橘答案3.C 4.A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该铁路沿线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并且由①到④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说明该线路应在东部季风区,故A、B 两项错;该铁路干线起点处1月气温在-20℃左右,应位于东北地区,故选C项。
2020年高考区域地理专项突破作业:区域地理综合测试含解析

区域地理综合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A.先向东,再向东南B.先向西南,再向南C.先向北,再向东北D.先向西北,再向西解析:河流在山谷中流,其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再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出图中河流先向北流,再向东北流,故选C。
答案:C2.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区域内有一个村庄夏季能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这个村庄可能是图中的()A.甲村B.乙村C.丙村D.丁村解析:该地夏季日出东北方向,冬季日出东南方向。
该地夏季能够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说明该地东南部有山地阻挡。
图中只有丙村东南有山地遮挡,冬季看不到海上日出。
故选C。
答案:C河道中沙石堆积而成,称碛;用船摆渡过河,曰渡。
甲图是我国某区域图,乙图是清朝黄河碛口段干支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甲图中引水工程叙述正确的是()A.北水南调B.沿线需逐级抽水C.带动了调出区产业集聚D.调入区人口容量可能增加解析:北方水资源短缺,南方水资源充足,南水北调,A错;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B错;对调出区产业结构影响较小,C错;调入区水资源总量增加,人口容量可能增加,D对。
答案:D4.关于乙图黄河古渡的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碛的上游B.位于干支流交汇处C.碛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D.碛可以使黄河古渡水流加快解析:从图中海拔高度可以判断,黄河古渡位于碛的上游,A对;位于干支流交汇处,B对;碛阻挡河水,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C对;碛阻挡河水,水位抬高,使上游河水流速减慢,D错。
选择D。
答案:D5.比较甲图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其相似的地理特征是()A.农业景观B.地质成因C.汛期长短D.径流量季节变化解析:比较甲图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可以看出两地同属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相同,D对;两地热量带不同,农业景观不同,A错;两处地壳运动不一样,一上升一下降,B错;南方汛期长,北方汛期短,C错。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部分:中国地形地势+高二下学期

位置范围
地形特征
第一级阶梯上;青 藏高原东北部的青 海境内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 典型内陆高原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石 油、有色金属矿产等丰富,有“聚宝盆” 之称;大部分为沙漠、戈壁; 海拔2000~3000米。
四川盆地
四川 盆地
30°N
位置范围
105°E
地形特征
第二级阶梯上;东 起巫山,西至横断 山,南至云贵高原 ,北到大巴山,包 括四川、重庆;
【典型例题】(高考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3分) 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 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5分) 流向: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 水文特征: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 冬春季有凌汛。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 的现象。崩塌、滑坡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四川是我国发生滑坡、 崩塌次数最多的省,约占全国滑坡、崩塌总数的1/4。其次是陕西、 云南、甘肃、青海、贵州、湖北等省
生长期分为两类,气候生长期和作物生长期。作物生长期又
称作生长周期。 (1)生长期: 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一般以指候均温 ≥10℃的天数衡量。如长江以南的农作物生长期较长一般在810个月,淮河以北3-5个月, 东北地区一般在4个月左右。 (2)生长周期: 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如玉米一般为95-130天。
平原比重小:可耕地少,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不 利 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不利
于开发,经济文化落后,多地质灾害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

2.准备与中国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与中国地势有关的图片和视频,查找有关中国地形的图片或视频,以及有关中国地形地势分界线的图片或视频,制作思维导图,编写课程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中国地形地势相关资料,调查中国三大阶梯的有关情况,了解中国地形地势分界线情况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征
2.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位置
教学建议
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对学习小组进行公正评价,对探究内容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在讲授时,一定要注重强化对地图的使用,知识点需从图中得出,并落实到图上。
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
多媒体播放轻松的轻音乐
板
书
设
计
第18课时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
一、呈阶梯状分布
1.总体特征
2.三级阶梯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主要地形区
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2.山区面积广大
面积、分布、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或同桌之间互查,将不会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PPT展示相关答案
第四
层级
思维
建模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关键词:中国地形、地势,阶梯状分布的地势,高原、盆地、平原
学生做好记录,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好思维导图的填写
PPT展示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
总结概括提升
创设
总结
情境
【旁白】同学们,本课时我们探究了中国地形地势的有关知识,重点记忆中国地形、地势的有关特点,以及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征,特别是各大高原、盆地、平原的特征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形》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形》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河南九师联盟1月质检]南岭由五条山岭组成,故又称“五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显得支离破碎,总体呈东西走向。
下图示意南岭的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1.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南北板块挤压,地壳隆起成山B.东西板块碰撞,地壳褶皱成山C.地壳岩层断裂,岩块相对上升D.地壳水平位移,岩浆上涌成山答案:A解析:南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受到南北方向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形成的。
故选A。
2.南岭被分成五条互不连属的山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地壳沉降答案:C解析:南岭形成后,由于当地降水丰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被分割成多个互不连属的部分。
故选C。
3.南岭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A.冬季空气稀薄,光照充足B.夏季为低压中心,多上升气流C.阻挡冬夏季风,防寒保暖D.春秋季节抬升气流,多地形雨答案:D解析:南岭海拔不高,空气并不稀薄,一般不会造成气压场的改变;可以阻挡冬季风,防寒保暖;南岭春季抬升北上的暖湿空气,秋季抬升南下的冷空气,在迎风坡多地形雨。
故选D。
[2024·宁夏高三统考]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山脉属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读图可以判断①为阴山,②为贺兰山,③为太行山,④为秦岭,属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的是③太行山,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荒漠化B.水土流失C.盐碱化D.沙尘暴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的甲地区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降水集中,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B正确;荒漠化、沙尘暴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A、D错误;盐碱化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黄土高原地区分布少,C错误。
故选B。
6.河流在乙处附近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减少B.植被较少C.农业灌溉用水过多D.蒸发量增大答案:C解析:乙处流经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因沿岸农业大量引水灌溉,所以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C正确;宁夏平原相对其上游地区而言,受夏季风影响较大,所以降水量多,植被较多,蒸发量小,A、B、D错误。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时作业二十中国的地形

课时作业(二十)中国的地形[基础篇]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地表千沟万壑,其主要缘由是( )A.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作用强B.石灰岩广布,流水侵蚀作用强C.断层发育,地壳水平运动强D.气候干旱,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2.图中①地农作物长势好于②地,其缘由可能是①地( ) A.光照更强 B.土壤的水分更好C.坡度更缓 D.植被覆盖率更高读醉林示意图,完成3~4题。
3.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倒塌 B.滑坡C.水土流失 D.地震4.下列地形区,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5.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图和表,回答下列问题。
A点旁边气候简表1月7月全年平均气温(°C)7.5 28.6 18.3平均降水量(mm) 18.8 150.7 1 075.2(1)图中所示的地形区是________,字母A所在的虚线区域地形类型为________。
图中西侧属于我国地势从第________级阶梯向第________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图中所示③及旁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3)图中所示区域的优势能源是________。
(4)限制本地交通运输发展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限制本区域发展农业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实力篇]读下列我国沿四条经纬线所绘的地形剖面图,回答6~7题。
6.线1与线4交点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7.关于线2与线3交点处所在的地形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山高谷深 B.红壤广布C.石漠化比较严峻 D.近看是山,远看成川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难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
读图,回答8~9题。
8.该类地质灾难主要是( )A.地震 B.滑坡、泥石流C.水土流失 D.倒塌9.该年发生地质灾难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脉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C.大巴山和巫山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10.我国地形困难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突破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突破训练力,截留水分,增加植被覆盖,调节小气候,但不能改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类型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故2题选AC。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19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
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
读图回答3~4题。
3.前30名城市个数较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A.湘、粤、闽B.苏、皖、鄂C.京、辽、鲁D.沪、浙、赣4.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A.自然条件B.旅游资源C.城市建筑D.生态环境【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政区认知及中国西北地区环境、资源的综合认知。
第3题要求考生将各组合中前30名城市个数计算出来后再做选择,A各省共有1+5+1即7个,B各省共有5+2+1即8个,C各省共有1+2+3即6个,D各省共有1+5+0即6个,故选AB。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故第4题选AD。
5. 1980年以来,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土壤肥力B. 热量条件C. 河流汛期D. 降水总量【解析】水稻生长对气候尤其是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引起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条件的改善,故本题选择B。
6. 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
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水土B. 发展旅游C. 利于浇灌D. 便于运输【解析】云贵高原地势崎岖,夏季多暴雨,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及毁林开荒极易引发当地水土流失。
发展梯田主要目的是为保持水土,故本题选择A。
7. 与广东某特大城市相比,北京城市公路立交桥的设计坡度较小,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质条件 B. 水文条件 C. 土壤条件 D. 气候条件【解析】立交桥的坡地直接影响其排水能力,北京较广东降水少,立交桥的设计坡度较小, 故本题选择D。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

中国地形分布和特征
1.中国的地形特征: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中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2.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图片或视频
2.中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大的高原)、内蒙古高原(我国最平坦的高原)、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广布)
3.我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
4.我国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准格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的盆地)、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最湿润的外流盆地)
第三
层级
知识
运用
监督学生完成当堂练习,即《技能应用与拓展》,要求人人达标,可以不时抽查学生的作业情况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征
2.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位置
教学建议
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对学习小组进行公正评价,对探究内容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在讲授时,一定要注重强化对地图的使用,知识点需从图中得出,并落实到图上。
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小组讨论或同桌之间互查,将不会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PPT展示相关答案
第四
层级
思维
建模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关键词:中国地形、地势,阶梯状分布的地势,高原、盆地、平原
学生做好记录,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好思维导图的填写
PPT展示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总结概括提升创设 Nhomakorabea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国的主要山脉及主要地形 描述并分析该区域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区的分布与特点。
3.以某地区突发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4.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分布与 灾害为背景,分析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理
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
背景。
学科•素养•确立
• 提示:准噶尔 塔里木 青藏 喀斯特 四川 最大
基础知识识记
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有出现。
• 【思维点击】
• 1.为什么我国大河多自西向东流?
• 答案:我国地势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所以河流多自西向东流。
• 2.我国西南地区为何多地震?
• 答案: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受板块碰 撞、挤压影响,地壳运动活跃,故多地震。
• 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A__昆__仑__山__脉
| B_祁__连__山__脉__
|
1 000 ~
2 000米
C_横__断__山__脉__ _高_原__、__盆__地__
界线
丙
D大___兴__安__岭_
__第__三__级___ 阶梯
|
E太__行__山__脉__ |
_50_0_米__以__下__
F巫__山__
| G雪__峰__山__
• (3)西北—东南走向:g___祁_连__山____、阿尔泰山。 • (4)南北走向山脉:h___贺__兰_山____、横断山脉。 • (5)弧形山脉:i____喜_马__拉_雅_山__。
• 2.主要地形区分布——以山脉为地形骨架 • (1)四大高原
高原名称
A
B
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
____青__藏___高__原_____ __内__蒙__古__高__原____ _云__贵__高__原____ ____黄__土__高__原______
•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 三、中国主要地质灾害 • 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 (1)东南部的__台_湾___和_福__建___沿海; •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 (3)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 (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 2.我国火山活动的主要分布地区
平__原__、__丘__陵_
• 2.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 (1)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影响
• 二、主要地形区
• 1.主要山脉的走向与分布 • (1)三列东西走向山脉:a__天_山____—阴山、昆仑山—b_秦_岭_____、
南岭。
(2)三列东北—西
南走向的山脉长c_大_白_兴_山_安_—_岭_e__武___—夷__太_山_行_山—d___巫__山___—雪峰山 f_台__湾__山__脉___
• 一、地形概况
• 1.地势特征 • (1)特点:___西__高__东_低__、呈___阶__梯__状分布。
• (2)三个阶梯的比较
阶梯 名称
海拔
主要 地形 类型
甲 _第__一__级__阶__梯___
平均在_4_0_0_0_米___ 以上
__青_藏__高__原___
界线
乙
_第__二__级_阶__梯__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第二十讲 中国的地形
知识目标
考点解读
1.中国的地势特征及其对我国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理解我国的地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
2.中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我国 农业、交通等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 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 东丘陵、东南丘陵
• 2.我国地势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 (1)对气候的影响
•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 带来丰沛降水;海拔的不同,导致了同一纬度东、西部的气温差异; 我国许多高大山脉两侧地区的气候截然不同,如秦岭冬季阻挡冷空气 南下,夏季阻挡暖湿空气北上,使其南面的汉中谷地、四川盆地与北 面的渭河平原、黄土高原在气温、降水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而秦岭 是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4 000米 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1 000~2 000米
高原、盆地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 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 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 (1)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 • (2)长白山的____白__头__山__天_池____、黑龙江的___五__大_连__池______都是休眠火山;
• (3)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和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山都是活火山。
• 3.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 • 我国的泥石流多发生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___云__南__、_四__川__两__省_的__西__部__,
• (2)对河流的影响
• 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以注入太平洋的河 流居多,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河流在地 势阶梯交界处形成巨大落差,水流急,富水能资源。
• (3)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 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使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 地区。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 交通条件不如第三级阶梯,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 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 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具有特色。
• 答案:我国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 力作用;地质构造复杂;季风气候的降水变率大;降水、冰雪融水集 中在夏、秋季节,强度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 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地质灾害。
重难考点精析
1 我国的地形特征
• 1.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特点
“远看是山,近 看成川”
地面坦荡
喀斯特地貌 广布,崎岖
沟壑纵横
• (2)四大盆地:E ___四__川__盆_地__、F___柴__达__木__盆地(海拔最高),G__塔__里__木___盆地 (面积最大),H__准_噶__尔____盆地。
• (3)三大平原:L__东__北__平__原_,M____华__北_平__原_____,N__长__江__中_下__游__平__原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