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读书。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文本分析、情感共鸣方面还需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需要教师的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录音,帮助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课文录音、展示相关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以及他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故事。

课文通过周恩来幼年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民众的痛苦,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认识到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

同时,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周恩来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的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理解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故事。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 感悟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历史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结构:少年周恩来立下宏愿——为之不懈奋斗3. 教学重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4. 教学难点:感悟周恩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重点段落。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短文。

3. 搜集关于周恩来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以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为例,讲述了他在修身课上的发言,表明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课文通过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较高。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于周恩来这位伟人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博大胸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博大胸怀。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以及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博大胸怀。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2.相关资料:关于周恩来的生平介绍,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随后,简要介绍周恩来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师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师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师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体验,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但在文中一些较深奥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图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做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导入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3.能够借助课文和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3.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层意义。

2.发散思维,表达个人见解。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教学核心(1)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解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并请学生借助课文成语语境等进行解释。

(3)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拓展延伸(1)请学生思考:除了读书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为中华之崛起做贡献?(2)分组小活动:请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份宣传标语,表达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4. 总结反思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阅读、学习和为中华之崛起贡献力量。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思考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2.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看法。

3.阅读一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章,思考它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学习热情。

通过讨论和互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读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结语本节课旨在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为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第22课,该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爱国主义精神和读书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爱国情怀,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二、课程目标1.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认识到读书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探讨爱国主义意识和读书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安排1.开场引入–利用相关故事、诗词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读书的思考。

2.文本解读–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3.听读对照–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培养语感和语音准确性。

4.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爱国主义精神与读书的关系,激发思考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和收获,展示个人的体会和想法。

五、教学方法1.听说教学法:通过听读、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准确性。

2.合作学习法: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馈1.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家与家长讨论所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和读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奖说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奖说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奖说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遭受外国人嘲笑中国落后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展现了周恩来热爱祖国、渴望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培养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中某些关键词语和句子,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可能缺乏深刻的体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难点:深刻理解课文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育法: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3.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周恩来和中华崛起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周恩来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周恩来相关课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课文通过周恩来充满激情的话语,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崛起”的含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讨论、思考、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对周恩来精神的认同和共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崛起”的含义,激发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2.教学难点:理解“崛起”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教学道具: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道具,如地图、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租界里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的情景。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体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但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方面还需要引导。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崇高理想,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刻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周恩来的伟大理想。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PPT: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呈现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在此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景。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对自己的启示。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校精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校精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校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历史人物周恩来为线索,通过讲述他在少年时期立下的宏伟志向,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揭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以及中国人民的痛苦生活和顽强抗争。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但对于中国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教学,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周恩来生平,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周恩来生平的视频资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分析课文主题。

4.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现实意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研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研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课文通过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发愤图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动机。

但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学生对于周恩来的人物形象可能较为熟悉,但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理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博大胸怀和伟大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发愤图强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动机。

2.难点:深刻理解周恩来博大胸怀和伟大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发愤图强的信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背景和画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4.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发愤图强的信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章内容;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文章大意;
3.熟练运用相关词汇。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
2.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主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熟悉文章内容,准备相关教具;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文章,准备笔记。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问答引入话题,让学生联想到爱国主题。

2. 预习导学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标题,并提出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教学内容
(1)阅读文章,并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2)讨论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3)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并展示讨论成果。

5. 总结反馈
总结文章主旨,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扩展
组织学生写作关于爱国主题的作文,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发言以及作业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出建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听到父亲讲述的一段故事,揭示了“中华之崛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背景,感受到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中华之崛起”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中华之崛起”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之崛起”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之崛起”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历史资料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中华之崛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质教案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其中,教学重点是: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是: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资料引入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关键是要在恰当地时机切入历史资料,使学生感受时代背景,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默读全文:(1)默读课文,用“”在容易读错的词语下面做好记号,用“”在有特色的词语下面做记号,并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通过周恩来总理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2.难点:文本解读、情感体验,以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音频资料,方便学生跟读、模仿。

3.分组名单:提前分组,便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周恩来总理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周恩来总理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呈现(5分钟)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堂说课稿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堂说课稿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读书,以及他如何为之奋斗终生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周恩来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质,进而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中华之崛起”这一概念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之崛起”的含义,感悟周恩来伟大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崛起”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崛起”,进而引入课文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以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为主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读书动力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周恩来在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崛、振、.equalsIgnoreCase、训斥”等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并懂得个人要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并从中受到激励。

教学难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立下“忧国忧民”志向的表现,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词语卡片、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教师出示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学生交流对读书的认识和体会,引出本文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理解词句的意思。

2.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指导。

3. 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很奇怪,不懂为什么要这样?2. 小组交流,讨论上述问题,共同释疑。

3. 指名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 出示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名读,齐读。

2.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从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指导朗读。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版教案

预设: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当时的国家不振作,软弱无能。

2.(出示课件30)出示表格。

学生默读11-17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并填写表格。

(板书:耳闻“中华不振”→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切身体会)(出示课件31)教师追问:听到、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原文。

画出关键句,引领学生分析句子好处。

预设: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3.教师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的一幕出现,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

请同学们看这一则材料:(出示课件32鸦片战争资料补充)师追问:听到这,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生气、愤怒……师小结:百年前这样的中国,这一幕幕随处可见,这只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情景使我们愤怒,也使年轻的周恩来愤怒。

所以,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出示课件33)预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立志“振兴中华”)师引导: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预设1: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41)主题概括。

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出示课件42)课文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

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多处是运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3.(出示课件43-46)课堂演练。

4.(出示课件47)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其中,教学重点是: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是: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资料引入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关键是要在恰当地时机切入历史资料,使学生感受时代背景,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默读全文:(1)默读课文,用“”在容易读错的词语下面做好记号,用“”在有特色的词语下面做记号,并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

(2)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主交流,解决思考的问题。

课文讲了3件事: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叮嘱周恩来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周恩来不理解。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看到洋人横行霸道、中国人被欺侮,理解了“中华不振”。

2.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

根据课文讲的3件事,理清课文层次,概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

3.学习第一部分,体会周恩来的崇高志向。

(1)默读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完成以下阅读要求: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周恩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②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为什么会为之一振?(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4.了解历史,学习第二、三部分,理解“中华不振”。

(1)默读第二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②交流史实,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学生交流历史资料(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等),自主解决疑问。

(2)默读第三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①画出描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②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③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解决阅读目标。

重点研读中国妇女被欺凌的语句,体会中国人的任人宰割,侵略者的为所欲为、猖狂,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深刻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含义。

(3)由上面两步的教学过程自然推进,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因为他看到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面对洋人的专横跋扈,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起码的公道,深刻地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也联想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这种贫穷、积弱、被人欺凌、列国侵略的现象。

他想改变中国的现状,想中国能崛起,能独立自强。

(结合课后习题二中的诗来讲解。

)5.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结合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做的贡献汇报交流,并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准备】1.搜集周恩来及当时的历史资料。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根据阅读要求,默读全文。

(1)默读课文,用“”在容易读错的词语下面做好记号,用“”在有特色的词语下面做记号,并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

(2)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2.检测交流字词。

(1)认读生字: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

(2)理解词语:严肃、清晰、抱负、若有所思、左顾右盼3.交流思考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3)老师总结。

课文讲了3件事: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叮嘱周恩来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周恩来不理解。

周恩来看到洋人横行霸道、中国人被欺侮,理解了“中华不振”。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1.根据课文讲的3件事,理清课文层次。

(1)学生自主划分层次。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得校长的赞叹。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伯父叮嘱周恩来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周恩来不理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看到中国人受辱,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根据课文讲的3件事,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看一看描写周恩来的类文。

板书设计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疑惑不解)亲眼目睹(切身体会)中华崛起(当效周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都了解了课文内容。

现在就来让我们细细品读,感受周恩来的崇高志向。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周恩来的崇高志向1.默读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完成以下阅读要求:(1)用横线画出描写周恩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为什么会为之一振?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

(1)读描写周恩来的句子,说体会。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②“清晰而坚定”说明周恩来早就立下坚定志向,并为之努力。

(2)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为什么会为之一振?因为其他的同学说的都是为家父读书、为明理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他没有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真是难能可贵。

3.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

三、学习第二部分,了解历史1.过渡:是什么使周恩来在小小年纪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我们继续下面的学习。

2.默读第二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

(1)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2)交流史实,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3.学生交流历史资料,自主解决疑问。

(1)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在奉天上学时,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的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原本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却不能去。

可见洋人不可一世。

(2)交流史实,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史料补充: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外部帝国主义列强环侍左右,虎视眈眈;内部大清帝国已经是日落西山,内部矛盾尖锐,军阀割据,刚经历了一次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残忍洗劫,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人民赋税沉重,苦不堪言;民族企业又倍受列强的资本主义企业在内地打压,艰难图存,贸易极其不发达,资源被列强各国掠夺,经济发展滞后;经历了鸦片的毒害和几次大的战役的失利,军队士气低下,战斗力也严重不足,与列强的对抗中处于绝对的下风。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简称租界,多位于港口城市。

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

由于租界内的种种特权,这些特权也严重的侵犯了一个国家的司法的主权。

一些租租界甚至拒绝中国人入内。

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

(PPT出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图)四、学习第三部分,理解“中华不振”1.过渡: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当时的周恩来还不能完全明白。

但是后来他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所见所闻使他完全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

我们继续下面的学习。

2.默读第三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

(1)画出描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3)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解决阅读目标。

(1)画出描写租界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中国处处水深火热,洋人却在被他们占据的地方里歌舞升平。

(2)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①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外国人横行霸道,中国人倍受欺凌。

中国人任人宰割,侵略者为所欲为,十分猖狂,中国巡警麻木不仁。

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

中国的巡警不但不,反而;肇事的洋人不但不,反而;失去亲人的妇女不但不,反而;③中国的巡警为什么不处罚洋人?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心情如何?因为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可以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获取中国的土地,洋人可以在被他们占据的地方内享有特权,逍遥法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