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死的说法(学习课资)

合集下载

高考文化常识之帝王年号

高考文化常识之帝王年号
庙号在皇帝生前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的一 些电视剧,在皇帝生前就使用了这死后的庙号,这 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 有句台词说:我们到唐玄宗面前说理去。这显然是 错的,因为当时皇帝还活着,不可能有庙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 系为庙号。如秦始皇、秦二世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
1、下列称谓中全属于谦称的一项是( C )
A. 孤 足下 不才
B. 愚 仆
小子
C. 妾 寡人 臣
D. 不谷 不才 竖子
《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 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
乐”分别是( B )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如唐中宗的尊号是“应天神龙皇帝”
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 孝德应道皇帝”
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 神圣纯皇帝”。 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 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 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 称呼他们的谥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 隋炀帝;
•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 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
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责,下令废 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 复,一直沿用到清末。
• 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 报请新任皇帝裁定公布。

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
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

•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

历史小知识:了解什么是国号、年号、尊号、谥号、庙号

历史小知识:了解什么是国号、年号、尊号、谥号、庙号

历史小知识:了解什么是国号、年号、尊号、谥号、庙号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又是一个历史知识的小白,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古代的国号、年号、谥号、尊号、庙号等,总是有些傻傻的分不清楚。

今天特推出一篇历史小知识,了解什么是国号、年号、尊号、谥号、庙号,希望对历史感兴趣的小白们能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朝代和政权,出现过540多位君主、帝王。

各个朝代都有其国号,帝王生前有其尊号和年号,死后也有其谥号、庙号。

一、国号。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即国家的名称或名号。

为表示新朝的“圣明”,每个开国之君都要定国号以彰其“明德”。

各朝代的建立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国号的确定也有各自的原因。

(一)以封爵名定国号。

这种定国号的形式来自其创建人的爵位名称,而爵位往往又与某一地名相一致。

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他在平定天下以后,便以“汉”为国号。

三国时魏国的实际创建者曹操曾受封为魏王,其子曹丕先袭魏王爵位后建国,仍以魏为国号。

(二)以其发迹地或发迹地的特产名定国号。

夏、商、周、秦、孙吴、后晋和宋等朝代均以其发迹地为国号。

夏部落的酋长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商酋长汤灭夏建国,以商为国号,后迁都于殷,又称殷商。

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遂以秦为国号。

三国时的吴因在古吴国故地,遂以吴为国号,史称孙吴或东吴。

宋太祖赵匡胤在称帝前曾为后周归德军(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以发迹地之特产为国号的朝代多见于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人所建的辽国。

“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镔铁之意,辽太祖的发迹地盛产镔铁,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在位时,改国号为辽。

金太祖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为显示其国比辽更坚强,便以金为国号。

清朝统治者是金人的后代,因为金国曾消灭了南宋,后金统治者为缓和与中原汉人的矛盾,特将后金改为清。

(三)根据谶语或文意以及社会上流行的某种口号定国号。

年号、谥号、庙号、和尊号

年号、谥号、庙号、和尊号

一、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包括年号、谥号、庙号、和尊号。

1、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汉武帝首创。

一个皇帝在位时,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所以一个皇帝年号可以有多个。

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

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2、谥号: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用一两个字(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

谥号是周开始的。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烈、昭、穆等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怀、悼、哀、闵、殇、愍有同情的意思;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3、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

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古代文化常识:谥号、庙号、年号

古代文化常识:谥号、庙号、年号

古代文化常识:谥号、庙号、年号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现了五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两个著名的盛世。

课本描述的名称分别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其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隋文帝、隋炀帝、武则天属于谥号;唐太宗、唐玄宗属于庙号;贞观、开元属于年号。

那么谥号、庙号、年号有什么区别呢?一、谥号1、含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2、起源: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3、使用:秦始皇废除,汉代又开始实施。

唐朝以前多用谥号,唐朝以后多用庙号。

4、分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汉武帝的武字、隋文帝的文字、周平王的平都是带有赞美性质的。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字;周厉王的厉字都具有贬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如:"愍"、"怀"、"思"等。

"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温馨提示:谥号,生前没有,死后才被世人用。

那么问题来了,1、武则天属于哪一类谥号();商纣王呢()A、上谥B、中谥C、下谥2、《康熙王朝》中的孝庄太后,孝庄二字可以自称吗?()A、可以B、不可以二、庙号1、含义: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2、起源: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3、使用: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谥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

谥号一开始只有“美谥”、“平谥”,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的开始主要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而被谥为“厉”。

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因此废除了谥号;汉朝开始又重新兴起,并且逐渐规范;明清时,谥号管理由礼部负责。

下面是一些和谥号有关的趣事:魏明帝曹睿在世时,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后世所嘲笑,按照规矩,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

南陈被灭之后,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于公元604年去世,由于他做皇帝时候的荒唐表现,被当时的皇帝杨广定谥号为“炀”(著名的恶谥,昏君的代名词),杨广继承时的大隋王朝,强盛繁荣、威震四方,到他临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义军的风起云涌下,已经是落日余晖,离灭亡不远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谥号为“炀”,得以与南齐东昏侯、陈后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这位文采绝佳、风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这么个谥号之后有什么感想。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之后,被朝廷赐予了“忠献”的美谥、赠予了申王的爵位。

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一、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

最早的庙号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

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

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明仁宗朱高炽。

二、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

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

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

根据谥法分为上谥、下谥和平谥,通俗的说就是表扬型、批评型和同情型。

表扬型的谥号有“文”“武”“穆”等,批评型的谥号有“纣”“幽”“炀”“厉”等,同情型的谥号有“愍”“殇”等。

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含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含哀怜之义。

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三、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 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年号,大多以二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

也有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如梁武帝“中大通”,唐武则天“万岁登封”等。

帝王年号选词择字十分考究,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

四、尊号尊号,是尊崇帝后而取的称号。

尊号有生前加的,也有死后追加的。

如唐代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后来尊号越加越多,清乾隆皇帝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多达二十三字。

这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息息相关。

五、简易区分1.谥号,多带有评价的字,如“文武幽炀哀”等。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死的说法.共25页文档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死的说法.共25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 死的说法.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我们在学习文史常识的时候,肯定学习过很多帝王的事迹,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有这么几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这些帝王的称呼都是按什么规则取的名呢?今天就让小马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庙号、谥号、年号。

一、庙号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皇上的名字,比如汉文帝、魏武帝、明成祖、清世祖等等,唐明皇、唐玄宗、开元、天宝这些又是什么呢?庙号,用于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最早出现于商朝。

西周时期就不再使用了,而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就直接把庙号和谥号废除了,原因在于秦始皇认为“庙号和谥号”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而到了西汉时期,就又重新恢复了庙号的使用。

与谥号不同是,庙号是君王独有的称号。

例如玄宗、世宗、世祖等都属于庙号。

这里有一个小常识,一般开国君主的庙号多用“祖”字,例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其庙号为“高祖”,是为“汉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为“高祖”,是为“唐高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庙号为“太祖”,是为“宋太祖”。

二、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或者一些有威望的人物在其死后,朝廷或者后人根据一生的行为和品行,所给予的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谥号大约在西周时期形成。

谥号又分为美谥、中谥、恶谥,其中美谥多表肯定,例如魏武帝的武,就有“刚彊直理、克定祸乱”等意,汉文帝的文,有“慈惠爱民、愍民惠礼”等意,汉景帝的景有“布义行刚”等意。

恶谥多表批评,例如隋炀帝的炀有“好内远礼、去礼远众”等意,商纣王的纣,有“残义损善”之意。

中谥多表同情,例如汉哀帝的哀,有“蚤孤短折、恭仁短折”之意,唐殇帝的殇,有“短折不成”之意。

这里有一个皇帝的谥号比较有意思,就是乾隆,乾隆皇帝的谥号为“纯”,即“纯皇帝”,乾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呢?显而易见是清朝的皇帝,那么乾隆皇帝的谥号连起来是什么呢?清纯皇帝。

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历史常识知识全搜索

历史常识知识全搜索

又是一年备考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希望从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找到来年命题的一些蛛丝马迹,其实,不用多说,从2007年全国卷的谥号问题,2008年的"山之南,水之北"问题,2010年的五行相生相克,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历史常识知识值得高度关注!(一)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多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畅扬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至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二)纪年方法纵观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本,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国号)纪年,公元纪年四种,下面分别介绍:1、年号纪年法:上面已谈过,从略.2、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①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谥号年号庙号文化常识

谥号年号庙号文化常识

谥号年号庙号文化常识咱中国人啊,有一套特别有意思的文化常识,那就是谥号、年号和庙号。

这可不像咱平时吃的大米饭那么普通,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谥号啊,就像是给一个人盖了个戳,总结他一生的功过。

你想想,一个皇帝或者大臣过世了,后人得给他个说法呀,这就是谥号。

要是个好皇帝,那可能就是个“文”啊“武”啊之类的好听谥号;要是个不咋地的,嘿嘿,那就可能是个不太好听的啦。

这就好比咱评价一个人,好人咱就夸夸,坏人咱就说说他的不是,谥号就是这么个道理。

年号呢,就像是给时间起了个小名。

皇帝高兴了,换个年号庆祝庆祝;国家有啥大事了,换个年号纪念纪念。

这年号啊,一年一年地过,就像咱过日子似的,有时候平淡,有时候热闹。

咱现在说哪一年哪一年,那时候可不一样,人家说的是啥年号多少年。

比如说贞观多少年,那感觉多有文化底蕴啊!你说要是咱现在也整个年号,那得多有意思,出门就说:“哎呀,今儿个是啥啥年号第几年啦!”庙号呢,这可是皇帝专属的。

啥太祖啊、太宗啊,这就是给皇帝在祖宗庙里排个号。

这就像是一个大家族,得有个老大老二的顺序不是。

那些有大功绩的皇帝,那庙号可就响亮啦,后人一提起,就知道这是个厉害的主儿。

咱再打个比方,谥号就像是给人发奖状或者批评信,年号呢是给时间穿上不同的衣服,庙号就是给皇帝在家族里定个位。

这一套下来,咱中国古代的历史就变得丰富多彩啦。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谥号年号庙号的,那历史得多枯燥啊。

就光说那些皇帝,咱咋区分谁是谁呀。

有了这些,咱一下子就知道这个皇帝干了啥好事或者坏事,他在位的时候国家是啥样。

你再想想,要是咱穿越回古代,别人一问你现在是啥年号,你要是答不上来,那多丢人啊。

所以啊,咱可得把这些文化常识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而且啊,这些东西还能让咱更了解咱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化。

他们想出这么些办法来记录历史、评价人物,多有创意啊!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有的。

咱作为中国人,得好好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呀。

咱可不能把这些宝贝给丢了,得让后人也知道咱老祖宗有多厉害。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年号、庙号、谥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年号、庙号、谥号

历史上著名帝王称呼的区分
(1)称庙号: 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高宗赵构、 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 璋、明成祖朱元璋 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
历史上著名帝王称呼的区分
(2)称谥号: 夏桀(商汤给取的)、商纣王(周谥)、周 文王(自称)、周武王(自称)、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元帝、汉光武 帝、孝文帝。 隋文帝、隋炀帝、
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 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那年 (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 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 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 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极为,改年号 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 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 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 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 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历史上著名帝王称呼的区分
(3)称年号: 明朝如洪武、永乐、正德、嘉靖、隆庆、万 历、天启、崇祯等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都是用年号称呼,如康 熙、乾隆、光绪等等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 追尊的名号 年号:是指皇帝用于纪年的名号 谥号:在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 他们生平事迹而加的一种称号
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 隋炀帝。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 宋太祖、元世祖;明清两代。由于一个皇帝一般 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 崇祯、康熙、雍正、乾隆。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 特立名号,叫庙号。《宋史•礼志九》: “天资七庙,亲庙五,祧庙二……以今十 六间为寝更立一祧庙,逐室各题庙号。” 《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奏上尊庙为 世祖。”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 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 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对殁世 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 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帝号,庙号,谥号,陵号,国号,尊号,年号,都代表什么

帝号,庙号,谥号,陵号,国号,尊号,年号,都代表什么

帝号,庙号,谥号,陵号,国号,尊号,年号,都代表什么前言: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在读历史文章的时候会被一些称呼给弄混,比如太祖,太宗,武帝,文帝等。

还有就是被一些历史剧给误导,其中的人物说:“我什么什么太宗是太祖一脉……”要知道“太宗”这个号是死后才有的。

这些“号”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把这些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让大家在读文章的时候能清楚知道其中意思,不再被影视剧误导。

帝号简而言之,就是帝王的称号。

在封建社会,帝王是“九五之尊”,因此,他们的名字是不能被直“呼”或直“书”的,必须找个替代词,这种行为叫作“避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号是“皇帝“,是秦始皇赢政为他自己起的。

谥号谥号,就是帝王死后,继任的帝王为死去的帝王另起的一个称号。

(评价生前的功过)另外,古代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有身份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也称为谥号。

谥号带有一定的评判性,所以有褒贬之分。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判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帝王的谥号自周及隋,皆为一字或二字,但从唐开始,谥号逐渐加长。

由于唐代以后的帝王谥号太长,难读难记,所以自唐以后帝王均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或年号(如康熙帝),而不再以谥号相称。

唐以前帝王谥号一二字,故均以谥号称(如汉武帝、梁武帝)。

这是历代帝王称谓的一个重要特征。

虽然自唐到清帝王崇尚长谥号,但关键性的只是最末一字,如清仁宗(嘉庆)的谥号是“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简称就是“清睿帝”。

也就是说到了唐朝由于谥号太长,就开始称庙号了。

如唐高祖,唐太宗等。

庙号庙号,帝王死后,在放在太庙奉祀,特立名号,这就是“庙号“。

(刻在木牌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 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 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祖“,”宗“这种用法在唐代以及以后确定。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的文化特色。

在中国封建社会,从古至今,由帝王进行的一系列的礼仪,被当作是一种文明的标志,而这种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年号、庙号、谥号。

一、年号
历史上每一位统治者在登基后,都会发布一个独特的年号,用来标识自己的统治时代,也是对统治者的尊崇。

年号一般由两个字组成,表达一种寓意,例如“开元”(指建立新的元号)、“大定”(指大顺)、“天顺”(指天道顺)等等。

在中国,每一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而每一朝代统治者也都有自己的年号,用来标识自己的统治时期。

二、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被尊为神明的名称。

庙号最早出现在秦朝,是对统治者死后留下的崇敬之情的体现。

庙号通常是三个字组成,如“庙号”、“神号”、“神灵号”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命名方式。

庙号的奉祀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仪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谥号
谥号是古代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皇帝死后被尊号为神明的谥号。

谥号一般由5个字组成,每个字表达一种寓意,例如“高炎宣武”(指高空中的炎光宣示武威)、“天洋烈帝”(指天洋中的烈帝)等等。

古代的谥号,不仅体现了对统治者的崇敬,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水平。

总之,年号、庙号、谥号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对统治者的崇敬,也是对当时文化水平的体现。

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

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国号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

“祖”、“宗”的这种用法,大体在唐朝定型。

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

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文人可以有谥号,但不能有庙号。

尊号,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

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

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

对明、清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

国号,即国家称号,中国古代国号就是一个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

例如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年号:贞观国号:唐例如康熙皇帝帝号: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谥号:仁庙号:圣祖尊号:无年号:康熙国号:清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纣:残义损善曰纣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过能改曰恭;贤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责难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逊顺事上曰恭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闵:慈仁不寿曰闵。

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 高考历史常识

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 高考历史常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谥号”容易使“子议父、臣议 君”,故废除谥法与庙法。 汉代恢复谥法,唐宋为谥法发展时期,并打破了皇帝一、 二、三字谥号旧例,发展为四字及以上,多的达二十几字。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 成仁皇帝,23字。 非帝王者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欧阳修)、忠烈公(史可 法)等。
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部分)
年号
建元 建武
黄龙
黄初
太康
永初 天监
贞观 永徽 开宝
太平兴国
庆历
绍兴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 魏文帝、晋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 宋太祖、元世祖等。 明清时期则多称年号(明朝也常称庙号),如永乐帝(明成 祖)、康熙帝、嘉庆帝、光绪帝。
在封建时代,新皇帝登基一定要改变年号,称为“改 元”。同一皇帝在位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曾改元达11次,武 则天当政时改元达17次。
相反,明清两朝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后人常用年号 来称谓明清皇帝。如: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永乐帝(下同) 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清世祖爱新觉罗· 福临,年号“顺治”——顺治帝(下同) 清圣祖爱新觉罗· 玄烨,年号“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 胤禛,年号“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年号“乾隆” 清宣宗爱新觉罗· 旻宁,年号“道光” 清德宗爱新觉罗· 载湉,年号“光绪”
三、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专享的殊荣。 封建时代,大凡皇帝死后,新皇帝一定在供奉祖宗的太庙 为死去的皇帝立室奉祀,并特别立一个名号--庙号。 简单来说,就是XX祖、XX宗。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即汉高祖)、唐高祖、宋太 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唐高宗、宋仁宗、 明神宗等。 在隋朝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 武功和德行卓著的皇帝才能有庙号。如西汉12个皇帝有庙号的 不过是六七人而已。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 每个皇帝一般都有庙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资
21
等级最高的,叫驾崩,诸侯王, 妃子们死叫薨,再低一点的叫 殁
和尚死了叫圆寂,坐化
道士死了叫登仙,羽化
英雄死叫牺牲,壮士死叫捐躯, 凡人死就只能叫翘辫子
公开课资
22
坐化〈高僧坐著死亡) 涅盘〈无烦恼的去世〉 崩殂〈天子死〉 不讳〈死的婉辞〉 哲人其萎〈为众人所仰望的人已死〉 修文地下〈文人死之悼辞〉 马革裹尸〈军人英勇的战死沙场〉
公开课资
3
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称 呼他们的谥(shi)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 隋炀帝;
对于唐代以后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 庙号,例如唐太宗、宋高祖。明太祖;
到了清代,则一般称呼他们的年号,例如 “雍正帝、”“乾隆帝”、“光绪帝”。
公开课资
4
年号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公开课资
13
但是“皇帝”之称并不能满足帝王 们的自我尊崇之心,于是便在“皇帝” 之前冠以一系列形容词加以润色,使之 更加崇高和神秘。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越到后来, 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公开课资
14
陵寝号
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 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去世皇帝生前 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
公开课资
23
最早的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新君即位必 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以致有的皇帝只 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成祖年号 “永乐”、清世宗年号“雍正”;
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 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
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 武则天有17个年号。
公开课资
5
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 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 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 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 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公开课资
6
谥号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
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 性质的称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3)墓:诸侯、大臣的墓葬。如霍去病墓、 魏征墓。
(4)坟:一般老百姓的墓葬。
公开课资
17
爵位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
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
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 因时而异。
公开课资
18
驾崩
驾崩 jiàbēng 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皇太后、太
皇太后的死为驾崩。
公开课资
7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 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 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责,下 令废去对皇帝之谥。
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 到清末。
公开课资
8
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
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
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为前
朝末帝定谥号的。
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 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
公开课资
15
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
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
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
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汉文帝的 霸陵,魏文帝的首阳陵,但这种情 况很少见。
公开课资
1、孟林、 关林。
(2)陵:帝王的墓葬。如秦始皇陵、茂陵、 昭陵、乾陵、明长陵、明十三陵、清东陵、 清西陵。
公开课资
19
《礼记》中讲,天子死“崩”, 诸侯死叫”毙”“薨”,大夫死叫 “卒” 士死叫“不禄”,庶人死 叫“死” 。
唐代礼制规定“凡丧,二品以上 称毙,五品以上称卒,后六品于 庶人称死。
公开课资
20
天子的死
驾崩,也做崩、山陵崩,宾天, 是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 法。
宾天有时也可指达官贵人之死, 而非仅针对天子。
文化常识
公开课资
1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
公开课资
2
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 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 庙号。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开国 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 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 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 厉王、隋炀帝。
公开课资
9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 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 宣布,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公开课资
10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公开课资
11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公开课资
12
尊号
尊号是对当权者尊敬的称号。
以前的帝王称为天子、帝、皇、 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 把最高统治者的尊号定为“皇帝”, 以显示自己的独尊地位,并为后代 最高统治者所沿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