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度转台_主题创新报告_20130927
基于分度转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研制
基于分度转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研制胡洪钧;谢立敏;童向亚【摘要】根据当前本科教学实验的需求,利用Arduino Mega 2560微控制器构建了一套以工业应用中的分度转台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文章首先对实验装置总体设计方案予以介绍;然后具体介绍其各部分硬件电路的设计;最后以一个完整的机电综合性实验项目来展示该装置的应用.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已在我院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中首次投入了应用,以此分别开设了智能散热系统设计实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实验、步进电机运动控制实验以及分度转台自动分度定位综合实验,在学生中反映良好.【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Arduino Mega 2560;分度转台;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作者】胡洪钧;谢立敏;童向亚【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157.5随着各类科技学科发展及相互渗透,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业、部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如今社会也正需要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环节在高校教学中尤为重要。
[4]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内许多高校都纷纷建立了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系统。
长沙铁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立足本科教学,投入40 万元建成一套机电一体化的机电测控综合实验系统。
[5]该系统可为机电类多门课程提供实验,但存在一次性投入大、建设较困难等问题。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设计开发了HFUT—1 型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6]有效改善了本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条件。
但该平台体积大,需占用很大的空间。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小型化的机床工作台为基础设计了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平台,[7]可以完成相关专业的多种综合性实验。
分度转台_主题创新报告_20130927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3-09-27
报告目录
i.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 1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 3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4 3.1.6 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 4 3.2 学位论文 ................................................................................................ 5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5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 6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 7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7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7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 7 3.3 中文会议论文 ........................................................................................ 8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8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8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 9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9 3.3.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9 3.3.6 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 9 3.4 外文期刊论文 ...................................................................................... 10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0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10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 10 3.5 外文会议论文....................................................................................... 10 3.5.1 近十年外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0 3.5.2 外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11 3.5.3 最近相关外文会议论文 ........................................................... 11
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
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其耐磨性能。
耐磨性是转台设备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
目前,常见的陀螺测试转台主要采用传统的摩托车链条传动结构,这种结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摩擦磨损严重。
有必要采用新的材料和新的传动结构来提高陀螺测试转台的耐磨性能。
新材料的应用是提高耐磨性能的关键。
目前,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新材料是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耐高温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陀螺测试转台的关键部件。
采用陶瓷滚珠轴承可以有效减少摩擦磨损,延长转台的使用寿命。
还可以采用陶瓷涂层等技术,提高陀螺测试转台的硬度和耐磨性。
除了提高耐磨性能,稳定性是新型陀螺测试转台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陀螺测试转台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陀螺的测试结果,因此稳定性的提高对于陀螺的研制至关重要。
目前,陀螺测试转台主要采用PID控制器来控制转台的稳定性,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存在调节参数困难、响应速度慢等问题。
有必要探索新的控制方法来提高陀螺测试转台的稳定性。
一种可行的新控制方法是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可以克服传统PID控制器存在的问题。
模糊控制通过在规则库中定义一系列模糊规则,根据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控制。
通过模糊控制器的学习和优化,可以使陀螺测试转台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是当前陀螺研制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研制过程中,应重点解决耐磨性和稳定性问题,并探索新材料、新传动结构和新控制方法。
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新型陀螺测试转台将在中文的2000字这篇文章所描述出来。
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
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陀螺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和记录旋转运动的仪器,广泛应用于导航、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陀螺测试转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对精准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已成为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已经提出了一些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设计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由于技术和理论上的不足,这些设计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设计、技术原理和实验验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提高陀螺测试转台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旨在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为陀螺仪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陀螺测试转台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制目的本文研究的新型陀螺测试转台是为了提高陀螺仪的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传统的陀螺测试转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转台结构复杂,转速范围有限,测试数据不够稳定等。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陀螺测试的可靠性和精度。
通过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可以实现更高速度范围的测试,更稳定的测试数据,更快的测试速度。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陀螺仪的测试效率,减少测试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新型陀螺测试转台还可以应用于更多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等领域,拓展了陀螺测试台的应用范围。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陀螺技术的发展,提高陀螺仪的性能和稳定性,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陀螺测试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陀螺是一种重要的导航和姿态控制器件,在现代航天、航空和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陀螺测试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研制可以提高陀螺测试装置的精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陀螺的性能和可靠性。
一种凸轮滚子分度转台
一种凸轮滚子分度转台
凸轮滚子分度转台是一种零背隙、高精度、高效率、有预压、高刚性、耐磨耗、热变位低的数控机床转台。
它通过预压的精准调校,使每个滚子紧密地与凸轮曲面契合,从而达到零背隙、低磨耗、高刚性、高精度等特性。
相比其他类型的转台,凸轮滚子分度转台具有以下优势:
- 零背隙:通过预压的精准调校,使每个滚子紧密地与凸轮曲面契合,从而实现零背隙,大幅降低维修成本。
- 高精度:滚子凸轮转台旋转1200万转后,定位精度仅微幅增加1″左右,稳定性佳。
- 高效率:具有高效率的特点,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 有预压:通过预压的方式,使滚子与凸轮曲面紧密贴合,提高转台的刚性和精度。
总的来说,凸轮滚子分度转台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转台,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控加工领域。
精密数控分度转台的控制系统设计
YANG J-i sen, WAN W en- lue, ZHENG Fang-yan, ZHANG T ian-heng ( Engineerin g R esearch Center ofM echan ical T esting T echnology and E qu ipmen t, M in istry of E du cation, Chongq ing Un iversity of T echnology, Chongq in g 400050, Ch ina)
后, 每个驱动器脉冲当量 为 P D = 01009b, 分度转 台的 蜗轮 与蜗 杆传动比 Z = 180, 因此, 每个驱动脉冲当量 $P 为:
$P = PD /Z = 01 000 05b( 01 2d的分度精度要求。一次分度定位所输出
的脉冲总数为
N = S /$P
存储器主要用 来保存 控制 系统的 指令 参 数, 如电 机转 速、 控制精度和分度参数等。 考虑到 微处理 器自带 I2 C 总线接 口, 选用 I2 C 总 线接 口的 EEPROM 芯片 24AA 128, 其存 储 容量 为 128 K B, 能够较好地 满足系 统的 存储要 求。微处 理器 通过 I2 C 接收与之相连。 2. 3. 3 数据接收
采用迈威科技的rs232速度分段参数表332变速控制97分段分段一分段二分段三分段四分段五分段六分段七起始频率hzf0f1f2f3f4f5f6结束频率hzf1f2f3f4f5f6f7在定时器的中断服务程序中对所输出的脉冲进行总的累tms1t2t3t4t5t6t7fhz1f2f3f4f5f6f7加计数并和各分段判断点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当前处于哪一个速度分段从而进行相应的频率控制控制方案如图4所示
东南大学机械设计—伺服控制多工位分度转台设计(精)
电机选型
计算过程:
转盘惯量
JL
W 8
* (D12
D2 2 )
5 * (402 8
35.52 )
1788.66kg * cm2
大齿轮惯量
J
L1
W 8
* (D12
D2 2
)
10 8
* (31.22
26.7 2
)
2101.91kg * m2
小齿轮惯量
J L2
W 8
* (D12
根据以上结果,选择电机为:
台达公司ASDA-A2—220V系列 04的伺服驱动器(400w) 及伺服机电(自带编码器),PLC也选择台达公司的DVP40EH型号
Z形板设计
保证大小齿轮轴的平行度和 良好啮合。
Z形板看做一个悬臂梁,求其挠度 最终总的挠度为
110 -1度转台伺服控制多工位分度转台设计与实践设计与实践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设计目标设计目标电气控制柜设计电气控制柜设计成果演示成果演示总结总结整体方案整体方案创新简介创新简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生产中可观的生产效率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设计12个加工工位; 每个工位用时为3s,其中转动1s,停(加
工)2s; 每道工序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mm; 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和安装
大齿轮 小齿轮
i2=12
Z形板 行星齿轮 伺服电机
i1=40
电机选型
伺服选型原则: 连续工作扭矩 < 伺服电机额定扭矩 瞬时最大扭矩 < 伺服电机最大扭矩 (加速时) 负载惯量 < 10倍电机转子惯量 连续工作速度 < 电机额定转速
分度转台升降旋转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分度转台升降旋转装置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王伟修,辛杰,刁庆梅
申请号:CN200620160939.5
申请日:20061124
公开号:CN201004584Y
公开日:
200801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属电工机械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槽绝缘插入机上的分度转台升降旋转装置。
其特征是:在台板上设有定位座和转台支撑座;转台支撑座内孔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支撑套,支撑套上端与分度转台固连;与转台支撑座对应的分度转台上设有气缸,与定位座对应的分度转台上设有定位滑套与定位座上的定位销对应配合,分度转台内还设有与其滚动配合的大齿轮;与大齿轮啮合的小齿轮内孔滑动配合于花键轴上端上;支撑套内孔设轴承支撑小齿轮,花键轴的下端设有分度齿轮与驱动装置的动力齿轮啮合;气缸的活塞杆通过顶销与花键轴的上端面相接。
具有能自动升起,不须人工翻转,检修及模具更换时分度传动链不需脱开,能避免撞车事故发生的优点。
申请人:王伟修
地址:265705 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龙口中际电工机械有限公司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分度转台调试
5500#7:IDX
分度工作台分度时序类型(0:A型,1:B型)
0
5512
分度工作台分度角度的单位
5000
8132#3:IXC
是否使用分度工作台分度功能(0不使用,1使用)
1
关于存储式行程检测2的设定
1300#0:OUT
行程检测2的禁止区域(0内侧区域,1外侧区域)
0
1310#0:OT2x
每个轴是否进行行程检测2的检查(0不进行,1进行)
0
1819#0:FUPx
各轴伺服关断时是否进行位置跟踪(0由跟踪信号决定,1不进行跟踪)
1
1850
栅格偏移量
回零后X8.1通
5500#0:DDP
分度轴的小数点输入方式(0通用方式,1计算器式小数点方式)
1
5500#1:REL
分度轴相对位置显示(0不以360度循环,1循环)
1
5500#2:ABS
分度轴绝对位置显示(0不以360度循环,1循环)
1
5500#3:INC
没有设定负方向回转指令M代码时(0不选择近距回转方向,1选择近距回转方向)
1
5500#4:G90
分度工作台的分度指令(0根据G90/G91判断是绝对/相对指令,1作为绝对指令)
0
5500#6:SIM
分度轴指令和其他轴在同一程序段时(0产生报警,1执行指令但在G00,G28,G30以外的程序段中出现报警)
N1310 P3 R00000000
G11
M99
参数
6078=108
6079=109
3.用M代码取消或设定存储式行程检测2的方法
程序:
O9008(M108)
G10 L50
一种凸轮滚子分度转台 -回复
一种凸轮滚子分度转台-回复如何设计一个凸轮滚子分度转台。
第一步:确定需求和目标设计一个凸轮滚子分度转台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使用条件、精度要求、工作负载和限制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需求,例如转台的最大负载、最小分度角度、转动速度和准确度等。
这些目标将指导我们的设计和构造。
第二步:确定机构和传动方式根据设计目标和要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机构和传动方式。
一种常见的凸轮滚子分度转台是采用摩擦传动方式,即凸轮与滚子之间通过摩擦力实现转动。
可以选择的机构包括凸轮副、滚子副和导轨副等。
第三步:进行初步设计在确定机构和传动方式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初步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绘制转台的示意图,确定其结构和布局。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示意图进行零件的设计和选择。
例如,对于凸轮滚子分度转台,凸轮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根据分度角度和工作负载来选择凸轮的形状和尺寸。
同时,还需要设计和选择适合的滚子,以确保凸轮与滚子之间有良好的接触,能够传递足够的摩擦力。
第四步:进行详细设计在进行了初步设计后,我们需要进行详细设计。
在详细设计阶段,我们需要制定更加精确的设计参数和尺寸。
例如,我们需要根据转台的负载能力计算凸轮和滚子的接触面积,以确保足够的接触面积来传递摩擦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进行强度计算,确保转台的结构能够承受所需的工作负载。
第五步:进行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在完成了详细设计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造转台的各个零件。
根据转台的工作条件和要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材料,例如高强度钢。
同时,我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和热处理等,以确保转台的质量和精度。
第六步:制造和装配在确定了材料和加工工艺后,我们可以开始制造和装配转台的各个零件。
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零件的尺寸和质量,以确保转台的性能和精度。
在装配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调整和校验各个部件,以确保它们能够良好地配合和运动。
第七步:测试和调试在制造和装配完成后,我们需要对转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分度工作台-文献综述
1绪论1.1前言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要想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就必须大力研发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
而数控机床不仅是实现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和进行装备现代化的基础,还是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
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
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
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1]。
但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一是我国的高档数控机床现在仍然依靠大量的进口,因为国产的数控机床无论是在品类和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二是我国的数控机床的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的研发都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缺乏优秀技术人才。
三是产品质量、可靠性及服务等能力不强。
国产机床在质量、交货期和服务等方面与国外著名品牌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是功能部件发展滞后。
机床是由各种功能部件集装而成的,但是整体上,我国机床功能部件发展缓慢、品种少、产业化程度低,精度指标和性能指标的综合情况还不过硬。
因此,解决这一类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3]。
1.2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2.1我国数控机床及分度工作台的发展现状我国对数控机床及数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始于1958年,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处在研制、开发时期。
毕业设计(论文)自动分度回转工作台设计(含全套cad图纸)
图书分类号:密级:毕业设计(论文)自动分度回转工作台设计THE DESIGN OF AUTO-INDEXING ROTARY TABLE学生姓名学院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2010年5月28日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本人完全了解徐州工程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校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徐州工程学院所拥有。
徐州工程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纸本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拷贝,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徐州工程学院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提交至各类数据库进行发布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摘要分度回转工作台是机械加工中常用的机床附件,用于镗床,铣床,钻床等需要多面转位加工的工件。
传统分度回转工作台操作不便,而且分度只限于某些规定的角度,难以满足一些特殊分度工件的加工要求。
本课题利用单片机控制技术、步进电动机控制技术对分度回转工作台进行了数控化改造,设计了一种自动分度回转工作台。
它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控制脉冲分配器向步进电机发送脉冲, 驱动步进电动机带动蜗轮蜗杆实现对工件的回转分度,相对于传统机械分度头,操作方便,分度精度高。
关键词自动分度回转工作台;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单片机控制全套设计,联系153893706AbstractIndexing rotary table is commonly used in machining machine tool accessories, for boring, milling, drilling, etc. need more processing of the workpiece surface translocation. Traditional indexing rotary table to maneuver, but only some of the provisions of sub-degree angle,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some special requirements indexing workpieces. Control technology for the use of this topic, stepper motor control technology to sub-degree rotary table for the NC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an automatic indexing rotary table. It MCU to control the core, by controlling the pulse distributor to send pulses to the stepper motor, stepper motor drives the worm gear drive to achieve sub-degree rotation of the workpiece, as opposed to traditional mechanical dividing head, easy operation, high precision indexing.Keywords Auto-Indexing Rotary Table Gear Transmission Worm drive SCM control目录1 绪论 (1)1.1历史背景 (1)1.2发展前景 (1)2 工作台方案设计 (2)2.1工作台原理及总体框图 (2)2.2 工作台传动系统方案 (2)2.3工作台控制系统方案 (3)3 工作台传动系统设计 (5)3.1工作台箱体设计 (5)3.2传动比及参数确定 (6)3.2.1传动比设定 (6)3.2.2步进电机最大回转速度及频率 (7)3.2.3步进电机分度精度 (7)3.3步进电机选择 (7)3.3.1步进电机启动力矩计算 (8)3.3.2 步进电机最大转速 (9)3.2.3 步进电机最大频率 (9)3.3.4 步进电机型号 (9)3.4齿轮传动设计 (9)3.4.1齿轮的材料及类型 (10)3.4.2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尺寸 (10)3.4.3 确定齿轮的主要参数与主要尺寸 (11)3.4.4校核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12)3.5蜗杆传动设计 (13)3.5.1 蜗杆传动类型 (13)3.5.2 蜗轮蜗杆的材料 (14)3.5.3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 (14)3.5.4 蜗轮蜗杆主要参数与几何尺寸 (15)3.5.5 校核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16)3.5.6蜗杆传动温度计算 (17)3.6轴的设计 (18)3.6.1 蜗杆轴的设计 (18)3.6.2 蜗杆轴的计算 (18)3.7键的选择 (21)3.7.1键联接类型 (21)3.7.2 键连接的尺寸 (22)3.7.3 键联接的强度验算 (22)3.8轴承的选择 (23)3.8.1轴承的类型 (23)3.8.2 轴承的尺寸 (24)3.8.3滚动轴承的密封装置 (24)3.9联轴器的选择 (24)3.9.1联轴器的类型 (25)3.9.3 联轴器的尺寸 (25)4 工作台控制系统设计 (27)4.1控制系统元器件选择 (27)4.1.1单片机选择 (27)4.1.2 I/O接口芯片选择 (28)4.1.3存储器选择 (29)4.1.4译码器选择 (30)4.1.5 地址锁存器选择 (31)4.2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32)4.2.1主控电路设计 (32)4.2.2 I/O接口电路设计 (33)4.2.3步进电机电路设计 (34)结论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附录 (38)附录1 (38)附录2 (48)1 绪论1.1 历史背景中国数控分度回转工作台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中,许多情况不容乐观,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明显落后于发达工业国家;生产要素决定性作用正在削弱;产业能源消耗大、产出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自然资源破坏力大;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等。
端齿盘分度定位的等分结构转台
端齿盘分度定位的等分结构转台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对所讨论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其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针对文章标题“端齿盘分度定位的等分结构转台”,概述部分可以按照以下内容编写:概述:端齿盘分度定位技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精密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
而等分结构转台则是指在端齿盘分度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实现对物体的精确等分转动。
本文将围绕端齿盘分度定位的等分结构转台展开详细讨论,以探索其原理、应用和优化方法。
端齿盘分度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精密装配、机械加工、光学仪器和仪表等领域。
其实质是通过使齿盘的齿与零件的相对位移达到精确定位,从而实现精密定位。
而等分结构转台则是对端齿盘分度定位技术的延伸和应用。
它通过在齿盘上特殊设计等分结构,可以实现物体的等分旋转,使物体在旋转过程中保持精确的等分位置。
等分结构转台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需要精确控制物体相对位置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端齿盘分度定位的等分结构转台的原理和机制,并分析其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将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一些可能的优化方法和改进措施,以提升等分结构转台的精度和稳定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精密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对端齿盘分度定位的等分结构转台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包含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1.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篇长文的背景和目的。
其中,1.1概述部分对端齿盘分度定位的等分结构转台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了其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2文章结构部分对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说明,为读者提供了将要阅读的内容概要。
转塔刀架_主题创新报告_20130930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3-09-30
报告目录
i.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 1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2 3.1.3 发文较多期刊 ............................................................................. 3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3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3 3.1.6 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 3 3.2 学位论文 ................................................................................................ 5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5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 5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 5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5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5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 6 3.3 中文会议论文 ........................................................................................ 6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6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6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 6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6 3.3.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6 3.3.6 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 7 3.4 外文期刊论文 ........................................................................................ 7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7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7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 7 3.5 外文会议论文......................................................................................... 7 3.5.1 近十年外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7 3.5.2 外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8 3.5.3 最近相关外文会议论文 ............................................................. 8
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
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摘要】我们引言部分首先掏讨了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重要性和现有技术和理论的局限性。
在正文中,我们探讨了基于微机控制技术的新型陀螺测试转台设计、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关键技术、工作原理、基于新理论的性能优化以及试验验证。
我们在结论部分展望了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这些研究将为陀螺测试转台领域带来新的技术和理论突破,促进相关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新型陀螺测试转台, 微机控制技术, 关键技术, 工作原理, 性能优化, 试验验证, 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重要性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重要性在于推动陀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陀螺测试转台是一种重要的测试设备,用于测试和验证陀螺仪的性能和精度。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陀螺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测试转台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精度、高速度陀螺的测试需求。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成为当前陀螺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研制将提高陀螺仪的测试准确性和稳定性,为陀螺技术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新型材料,新型陀螺测试转台可以实现更高的转速、更高的稳定性和更精准的测试结果。
这将对提高陀螺仪的性能、扩大应用领域和促进科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对推动陀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测试装备,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陀螺技术的需求,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1.2 现有技术和理论的局限性现有技术和理论在陀螺测试转台领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度不高:现有的陀螺测试转台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特别是在高速和复杂运动的情况下,现有技术往往难以满足精准测试的要求。
2. 功能单一:传统陀螺测试转台的功能主要局限于简单的旋转和倾斜运动,无法满足复杂的测试需求。
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
探索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人员在陀螺测试转台的机械结构方面进行了新技术的探索。
传统的陀螺测试转台通常采用机械滚动轴承进行转动,但是由于摩擦力的影响,容易产生摩擦力矩,影响陀螺测试转台的精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引入了气静压轴承技术。
气静压轴承利用气体静压力将转台浮起,以减小与固定轴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摩擦力矩,提高了陀螺测试转台的转动精度。
在陀螺测试转台的控制技术方面,研究人员也取得了一些新理论。
传统的陀螺测试转台通常采用PID控制算法进行转动控制,但是由于PID算法对于非线性系统的适应性差,陀螺测试转台的性能表现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新的控制算法。
模糊控制算法能够应对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提高了陀螺测试转台的转动精度;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具有自学习、适应性强的特点,对于陀螺测试转台这种复杂的装置,具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引入这些新的控制技术,陀螺测试转台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还有一些其他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在陀螺测试转台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优化陀螺测试转台的控制策略,从而提高转动精度和稳定性;机器视觉技术被用于实时检测转台的转动状态,为控制算法提供准确的输入数据。
这些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引入,不仅丰富了陀螺测试转台的研究内容,也为其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研制新型陀螺测试转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探索对于提高陀螺测试转台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出更多创新性的技术和理论,以满足科研领域对于陀螺测试转台性能的不断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3-09-27
报告目录
i.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 1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 3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3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4 3.1.6 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 4 3.2 学位论文 ................................................................................................ 5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5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 6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 7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7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7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 7 3.3 中文会议论文 ........................................................................................ 8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8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8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 9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9 3.3.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9 3.3.6 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 9 3.4 外文期刊论文 ...................................................................................... 10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0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10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 10 3.5 外文会议论文....................................................................................... 10 3.5.1 近十年外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0 3.5.2 外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11 3.5.3 最近相关外文会议论文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