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上课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 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文责本者探。析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
“四书”:《中庸》《大学》《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诗书礼易春秋”
壹 《左传》介绍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 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 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 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 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郑伯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1)善于纳谏。
(勇2士)。知难而上,义无文返顾本的探析( (23))勇善于于自言责辩。。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
的辩士。
晋文公
佚之狐
贪婪,但理智,能隐 忍不拔,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雄才大略。慧眼识才的Biblioteka 乐。启示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知文难本而探析上 机智善辩
慧眼识才
夜缒而出文,本见探析秦伯, 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曰:“秦、晋围郑,
既:已经
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以烦执事。
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状语后置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 也。若舍郑以文本为探东析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讲课逐字稿
烛之武退秦师讲课逐字稿### 烛之武退秦师讲课逐字稿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出自《左传》的历史故事。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烛之武是谁吗?他为什么能够退秦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背景介绍: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而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
烛之武是晋国的一位智者,他以其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说服了秦国军队撤退,避免了晋国的一场灾难。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课文解析:1. 人物分析:- 烛之武: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言辞的人。
在晋国面临秦国进攻的危机时刻,他挺身而出,以其卓越的辩论技巧说服秦军撤退。
- 秦军将领:他们被烛之武的言辞所打动,最终决定撤军,这显示了他们对烛之武智慧的尊重和对晋国的畏惧。
2. 情节梳理:- 晋国面临秦国的进攻,形势危急。
- 烛之武被派遣去说服秦军撤退。
- 烛之武以其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军将领。
- 秦军撤退,晋国得以保全。
3. 主题探讨:- 智慧与勇气: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是本故事的核心主题,他不仅救了晋国,也展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
- 和平与战争: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智慧在解决冲突中的重要性。
课文朗读: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朗读课文,感受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请大家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小组讨论:现在,我们将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将领的?他用了哪些策略?- 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如何说服秦军?-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课堂练习: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习。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烛之武说服秦军将领的对话。
注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对话生动有趣。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也学习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勇敢地站出来,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及其智慧。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及其智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左传》的相关知识,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2)板书课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词、难句,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释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复述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3.课文分析(1)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重点分析烛之武的智慧。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课堂讨论(1)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原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原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讨论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课堂小结(2)回顾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逐句讲解、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作业布置要合理,既要巩固所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烛之武退秦师的视频资料。
4.学生写作素材。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上课用《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05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
06
秦军驻扎在汜南。
07
课文串讲
公元前630年
01
郑
02
新郑
03
秦
04
晋
05
秦 军
06
氾水
07
函陵
08
氾南
09
崤山
10
晋 军
11
秦晋围郑示意图
第一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结合文章题目谈谈你的理解? ①“晋侯、秦伯围郑”,秦晋两国来势凶猛; 弱小郑国,兵临城下,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写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就为烛之武秘密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使:派
若:如果
师:军队
辞:推辞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而:表转折,却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许:答应
01
02
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烛之武临危受命
课文串讲
01
03
05
课文串讲
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领会其智慧与勇敢。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敢。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5. 案例分析: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智慧。
6.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内容,提炼出有益的启示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价值观体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教学。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理解,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活动,如: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课件
于战国中期,可能是作者假托左丘明而作。相传《国语》亦出于左氏之手,记录了西 周、春秋的不少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 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 年》:“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 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郑国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 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参考答案:(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2)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3)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4)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阅读课文第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①夫人②之力不及此。因③ 人之力而敝④之,不仁;失其所与⑤,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⑥ 还也。”亦去之。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 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 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再加上可 以去“捞上一把”(实际上这场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 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伯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
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夜缒.(zhuì)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④远.⑤,君知其难 也,焉用亡郑以陪.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⑦,行.李.⑧之往来,共.(gōng)⑨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
烛之武退秦师上课用
秦晋之间的关系
秦晋之间的关系在春秋时期十分复杂,两国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秦国在政治上采取了与晋国结盟的策略,但在经济和军事上则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晋国则试图通过与秦国的合作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威胁和挑战。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 化中的“仁”、“义”、“礼”、“智
烛之武
机智勇敢、善于辞令,深明大义, 为了国家利益不惜冒险出使秦国。
秦穆公
目光短浅、易受利诱,但在烛之武 的劝说下也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正 确的决策。
晋文公
虽有霸主之志,但在国家利益面前 仍需权衡利弊,表现出一定的政治 智慧。
语言艺术分析
烛之武的劝说词
修辞手法
逻辑严密、言辞恳切,充分利用秦国 的利益诉求,使秦穆公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文化特点,掌握古代汉语 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翻译 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内容
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 特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 文学价值,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 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
秦晋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分析了秦晋两国在这次事件中的利益关系和 外交策略。
烛之武的智慧和谋略
详细介绍了烛之武如何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 巧妙地化解危机。
古代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
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强调了和平解决 国际争端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启示与思考
重视智慧和谋略
学生应该意识到智慧和谋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 性,学会运用智慧来化解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上课).ppt
17
18
烛之武形象分析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 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烛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 之 武 明确: 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展示点评
展示内容 展示组 展示位置
探究1 探究2 四、七组 一、五组 前黑板 后黑板点评2组 Nhomakorabea9组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坦言“知亡”,示弱臣服。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 之薄也)指出“亡郑以陪阾”利晋而不利秦。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君亦无所害)告 知 “舍郑”可得到实惠。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且君尝为------君之所知也) 直陈晋君背信之事, 暗示秦、晋之盟不可信任。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夫晋------唯君图之) 推论“亡郑”“阙秦”以利晋的结果。
《烛之武退秦师》上课用ppt课件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和解读文章,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原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 词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3. 翻译练习: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阅读原文: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汇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翻译练习:让学生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练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翻译工具:现代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为基础,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道理。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古代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和实际应用。
3. 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文中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兵法思想及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从烛之武身上学习到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敢。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的言行举止背后的深层含义。
(2)如何评价烛之武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探讨其智谋和勇敢的表现。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烛之武的品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烛之武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程总结:听取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烛之武的研究论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课前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回答。
活动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烛之武、秦师、郑国国君等),讨论该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勇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及其运用。
2.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理解烛之武的辩词在推动故事情节和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烛之武的辩词技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如何运用辩词技巧退秦师。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烛之武的形象。
3. 案例分析: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英雄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烛之武辩词技巧在故事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价值。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归纳总结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并运用到一个小的写作实践中。
六、教学反思教师需在课后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情况,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反思内容应包括:1. 学生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是否对课堂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所选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需要调整难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需要改进或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4. 课堂管理与互动:课堂管理是否得当,师生互动是否流畅,学生之间是否能有效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辞令,领会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辞令,让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分析文中烛之武的辞令,引导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回答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 编年体: 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 事件,如《左传》 事件, 左传》 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 •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 史记》 件,如《史记》 •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国别体: 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战国策》 如《战国策》 •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 通史: 史记》 件,如《史记》 •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 断代史: 汉书》 史,如《汉书》
背景介绍
•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 耳被迫流亡,历经多个诸侯国。 耳被迫流亡,历经多个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 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 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 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 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 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 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 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 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 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 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 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 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 当由此而出。再后来, 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 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左丘明
•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 左丘明(约公元前 年 约 公元前422年)春秋末期鲁国 公元前 年 曾任鲁太史, 人。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 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 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 后人亦称盲左。 后人亦称盲左。左丘明知识渊 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 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 巧言、令色、足恭, 耻。曰:“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 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 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 汉代太史司马迁 司马迁称 耻之。” 汉代太史司马迁称 其为“ 其为“鲁君子 ”。
晋 秦
函 陵
郑
氾 南
第二段
• 实词:危 实词: 是 • 虚词:于 虚词: 使 辞 犹
之
而
也
第三段
• 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 • 焉用亡郑以陪 邻 • 何厌之有 • 既东封郑 • 又欲肆其西封
以,以(之) 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以,表目的连词 鄙,意动用法 远,形容词作名词
焉,为什么,疑问词 为什么,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通假字
• 如:今老矣 无能为 今老矣,无能为 今老矣 也已 • 如:秦伯说 秦伯说 秦伯 • 如:行李之往来,共 :行李之往来 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 • 如:失其所与 不知 失其所与,不 失其所与 • 1.“已”通“矣”, 已 了 • 2. 说”通”悦”, 2.”说 高兴 • 3.”共”通”供”, 共 供应 • 4.”知”通”智”, 知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行李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宴客的主人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 泛指宴客的主人.) 今义: 古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之力不及此。 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一般尊称人的妻子) 古义:那人;今义:一般尊称人的妻子 古义 ④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古义: 今义: 古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左传》介绍: 左传》介绍:
春秋左氏传》 左氏春秋》 简称《左传》 ● 《春秋左氏传》或称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 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 谷梁传》 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 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 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 《 左传 》 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 也 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 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 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 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 左氏之传 , 史之极也 。 文采若云月 , 高深若山海 。 ” ——朱彝(yí )尊《经文考》 朱彝( 经文考》 朱彝
(因为,连词) (拿,用,介 (表顺承,连 (表顺承,连 (把,介词)
• 2、而 • ①今急而求子 表顺承) ) • ②夜缒而出 词)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词)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词)
(才,连词, (表修饰,连 (表顺承,连 (表转折,连
• 3、焉 • ①子亦有不利焉。 述)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什么)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么能) • ④且焉置土石 里)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以,表目的连词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东,名词作状语 封,使动用法
名词, 肆,动词,扩张 封,名词,边界 动词,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 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 所害。 说明舍郑对秦国有益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得无厌, 晋贪得无厌,亡郑对秦有害
背景介绍
• 公元前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 年 晋楚兵戎相见, 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 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 城濮( ),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 城濮(pú),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 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 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 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 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 年 合秦国包围郑国, 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 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 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 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 • • • • •
4、阙 ①què ②què ③què ④quē ⑤jué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城楼 皇宫,引申为朝廷 通“缺”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 • • • •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 萧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 人,吾谁与归?”)
• • • • • • •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不阙秦 逢孙
• • • • •
fán yì zhuì xiá zhāo
• quē • páng
1、课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叙述 、课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概括叙述 请概括叙述: 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急。 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急。 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 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 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 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记前嫌, 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记前嫌,毅然受 只身夜往秦军,智说秦君。 命,只身夜往秦军,智说秦君。秦君欣 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 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晋军不得已也 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2、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秦君趋利避害的心理, 抓住秦君趋利避害的心理,分析亡郑的利害关系
理清线索, 理清线索,用四个字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段: 第一段:晋秦围郑 第二段: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智退秦师 第三段: 第四段: 第四段:迫晋退兵
人物形象
• 烛之武: 烛之武: • 义士——虽满腹牢骚与委屈,最终以国家 虽满腹牢骚与委屈, 义士 虽满腹牢骚与委屈 利益为重,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利益为重,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 勇士 勇士——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 出使秦师 成败难料,生死未卜, 但义无反顾,勇入秦营, 但义无反顾,勇入秦营,是个知难而上的 勇士。 勇士。 • 辩士 辩士——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面对强敌, 面对强敌 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抓住关键,分析利害,成功说退秦师, 抓住关键,分析利害,成功说退秦师,是 个智慧超群的辩士。 个智慧超群的辩士。
• 6、敝 • ①坏,破旧。 •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 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 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 1、以 •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词) • ③越国以鄙远 词)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词)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语气词,表陈 (疑问副词,为 (疑问副词,怎 (疑问代词,哪 (代词,之) (兼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