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及评课实录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学生回答: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烛之武)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大家都连连摇摇头。
(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
(预设情境,引出悬疑)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上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
(公布统计结果)老师将这些疑难问题整理了一下,由易到难,看看大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否疏通这些字词?在检测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
(幻灯片:字词检测:字词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三、烛之武其言(一)既然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在一个“退”字上下文章(幻灯片:烛之武为何退秦师?退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生:晋侯秦伯围郑)师明确;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展示秦晋围郑地图),而且埋下伏笔,引起秦晋围郑的两件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均与晋国利害相关,与秦国利害不大,暗示秦国可以争取。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教学目标】:《左传》史书价值,历史背景的介绍,春秋地图故事情节,退秦师的理由,烛之武人物形象外交辞令,智谋和胆略,社会责任,爱国心【教学重点】:析理由,烛之武【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上“烛之武退秦师”,先让学生分析一下,在这个题目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概括一下。
明确:烛之武一个人,秦师是一军队。
“退”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学生会理解为“击退”,明显不对,“退”是“使……退却”,一个人如何让一支军队退却呢?他是如何做到的,孤单的一个人,强大的秦兵,这本些是个大矛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让一支军队退却,挽救了国家,拯救了郑国的百姓。
二、《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左传》传文比左氏《春秋》经文多出11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文学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百度百科》三、读文领学生通读一遍,早读后,上课,找个学生站起来读。
解决一下文章的字音,正准读。
譬如:氾南、第二声,课文搞错了。
佚、缒、鄙、瑕、阙(掘)、共(供)、说(悦)、杞子、逢孙、戍、三、析文(一)、先请几个学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看谁讲得精彩。
明确:公元前630年,九月的一天,晋国和秦国去攻打郑国,围困现在河南新郑,郑国危在旦夕,于是派遣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君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添加标题
内容:故事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君退兵,充分表现了他的智勇之略和口才。此故 事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口才的典范。
添加标题
内容:此外,烛之武退秦师还涉及了很多历史大事和人物,如晋文公、秦穆公等等,这些历史人 物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我们供给了更宽阔的历史视野。
爱国情怀: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01 导 入 新 课 03 深 入 研 读 05 课 堂 小 结
02 整 体 感 知 04 拓 展 延 长
导入新课
秦晋围郑,兵临城 下
秦晋历史恩怨
秦晋联军攻打郑国 的缘由和背景
了解《左传》及古代叙事散文的 根本特点。
体会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和技 巧。
感受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 格。
结合时代背景,生疏烛之武退秦 师的历史价值。
整体感知
烛之武临危受命,出访秦师。
秦晋冲突重重,勾心斗角。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
晋师撤退,秦国转而攻打郑 国。
烛之武:有勇有谋,大义凛然 秦穆公:贪欲狡诈,目光短浅 晋文公:明辨是非,从善如流 郑文公:擅长听取,知错能改
秦晋围郑,危在 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出城退秦师
思考探究:通过思 考和探究来深入理 解所学内容,提高 自己的思维力气和 解决问题的力气。
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伯 退军的?
秦晋为何攻打郑国?
秦晋联盟为何会瓦解?
郑国是如何利用秦晋之间的 冲突解除危机的?
汇报人:
士气和才智:烛之武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士气,成功地解决了国家危机,呈现了聪明才智和应对危 机的力气。
责任和担当: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实录、点评及反思 人教课标版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实录、点评及反思教学内容分析:《烛》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春秋三传》。
作为先秦历史散文,它艺术特点明显,题材上长于描写战争,语言上简洁而不简单。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次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烛》一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它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
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
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充分预习,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文化知识;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过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辟,详略合宜。
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教学重点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比较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讨论交流法教学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作业:借助工具书,通读;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师:进入高中阶段的我们,特别需要提升史传文阅读的素养。
这堂课我们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学习阅读史传文的路径和方法。
对任何一种文类的文章的阅读,我们一般都要依循“写了什么一怎么写的一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来读懂、读好文章,对应史传文就是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艺术、叙事意图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一、叙事内容1.叙事特点。
师:《左传》叙事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
课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将文本叙述的事件用曲线画在预学单上,大家都用高点与低点画出了文章叙事的四个“张弛起伏”的节点。
投影:师: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后面三个点的叙事内容。
生:点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商议应对之策;点3,烛之武孤身入秦国军营,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师;点4,秦晋撤军,郑国化险为夷。
师:细看文章,事件的发生发展,其实还可以画得更细致一点。
生:在2和4两个点上,还可出画微小的波浪线,因为烛之武并不是满口答应,而是“辞”;晋军也不是立马撤军,而有“子犯请击之”的小波澜。
师(总结):我们可以归纳为文本叙事内容起伏曲折、张弛有度,这是《左传》叙事的典型特点之一。
(板书“叙事曲折”。
)2.写人特色。
(1)片言写三人。
师:我们再来看如何写人。
大家说说下面人物对话中填一个什么样的体现人物情态或心理的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彼时的心境,展示人物的性格。
(烛之武) 1 辞日:“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 2 乱日:“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3 鱼许之。
(展示学生填词,略。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同学们在①处填写的词语有“蹙眉”“不满”“色难”“躬身”“委婉”。
生:我觉得“蹙眉”“色难”特别吻合语境,写出了烛之武长时间以来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无奈。
生:“躬身”也好,突出了君臣的身份,虽有满腔不平之气,但君臣之礼仍在。
生:“不满”也对,但没有转换成文言表达。
师:转换成文言可以用哪个词?生:“愤”。
师:烛之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愤”的词义重,感情可能太过强烈,可以试着换个词语比较看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生:起立!敬礼!师:请坐!师:请看投影,齐读!【投影: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师:这段文字对《左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哪句能够看出来?生:史之极也。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师:先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师:请打开导学案,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活动一解字词,完成积累 1、检查字词积累情况;2、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生1积累了“贰、军、鄙、远、焉、说、知、其、东”等词用法师:还有同学补充吗?生2补充了“行李、共、阙、盟、之、东道主、因”等词的用法。
注: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即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如“害”,有学生把它当成了活用词,“所害”是个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词组。
所以翻译为“坏处”,但“害”本身不是名词,不属词类活用。
师:刚刚两位同学积累工作做得很好,学习文言文一定要重视积累,它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中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吗?生齐答:没有!师:好!那我来考考你们!师出示两个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夫晋,何厌之有?生1: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境,您知道它的困难,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生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注:师归纳“两定法”:首先定词语,其次定句式。
师:打开课本,请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学案上第4个问题。
【投影:活动二读课文,梳理结构】师指名一生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一生对照朗读要求实行点评。
【投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师:朗读有问题吗?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的“军”前要停顿一下。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里的“军”是动词“驻扎”的意思,作为这句话的谓语,所以要停顿一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中国古代故事。
请大家仔细听讲,同时用心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深意。
教师开始讲述故事:教师: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烛之武的将军。
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被赞誉为威震敌国的猛将。
然而,他并不快乐。
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深埋已久的梦想,一个他一直期待着实现的愿望。
教师:一天,烛之武向秦始皇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够退休,去追寻他内心深处的那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到巴蜀之地修建一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以便更好地发展交通运输。
然而,秦始皇并不同意,他认为烛之武是他手下最得力的将军,不愿意让他离开。
学生1:老师,为什么秦始皇不同意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很好的问题。
秦始皇当时认为,烛之武在战场上的表现出色,他离开可能会影响秦朝的稳定。
此外,秦始皇还觉得修建运河不是烛之武应该去做的事情。
教师:然而,烛之武对他的梦想充满了执着和坚持。
不管秦始皇如何劝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心。
最终,秦始皇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给予了他足够的财力和劳力支持他修建运河。
学生2:老师,为什么秦始皇最终同意了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好问题!其实,在烛之武坚持不懈的坚持下,秦始皇逐渐认识到了烛之武的梦想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他明白烛之武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远见,他可以通过修建运河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和交通运输水平。
因此,秦始皇最终决定支持他的梦想。
教师:烛之武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八年辛勤努力,终于修建完成了这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
这条运河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就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对你们和社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实现它呢?学生1:老师,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及评课实录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及评课实录《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时间:10分钟)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学生朗读)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生1:聪明机智生2:比较会说话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生:语言表达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生:能言善辩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对于这两个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苏秦遍历诸国,六国拜之为相,张仪游说梁王,魏国15个县拱手送秦,烛之武兵不血刃,三言两语退去强秦,解了郑国之围可以说,秦晋对郑的进犯成就了烛之武的美名那么,为什么秦晋两国要进犯郑国呢,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生: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师: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晋才会围郑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就能看出(幻灯展示地图)咱们知道,秦晋都是春秋时期的万乘之国,而郑只是很弱小的一个国家,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郑国的确是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弱小的郑是势在必亡的然而,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生:秦晋两国退兵,郑国化险为夷师:为什么秦晋两国会退兵?生:因为烛之武和秦王说了一番话师:嗯,烛之武的一番话烛之武到底和秦王说了一番什么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烛之武向秦王说的这番话,想一想为了使秦王退兵,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朗读过程)师:好,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生3:两个生4:四个生5:五个师:三个、四个、五个,你们给了我那么多答案,那么到底有几个呢?请同学们四人或六人一组讨论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究竟有几个理由?(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师:有结果了吗?生:没有!师:给大家提示一下,烛之武在说这段话中,里面暗含了几个假设,假如怎么样,结果怎么样,找到这几个假设就能够很容易的找到这几个理由了好,同学们接着讨论……师:停下来吧,基本上每组都有答案了烛之武究竟向秦王说了几个理由?生:三个师:真是出奇的一致啊,看来大家都找到了那三个假设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三个理由和假设学生A学生A:烛之武的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二个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三个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师:那这三个理由分别是以什么为假设的?也就是前提啊!生A:第一个理由是以亡郑为前提,第二个理由是以舍郑为前提,第三个理由也是以亡郑为前提的师:好,完全正确通过A的回答,我们知道,烛之武的这几个理由都是以郑国的存亡为前提的师:烛之武的三个理由说完了,秦王兵也退了你认为这三个理由中最触动秦王心理的是哪一点?生:第三点师:为什么?生:因为这关系到秦的存亡了师:第三点烛之武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对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说名第三个亡郑的后果是第一个亡郑之伤害的加深,如果郑亡就会使晋的实力变得更加雄厚,“夫晋,何厌之有?”它不会只满足于灭掉郑国,紧接着它就可能进一步向外扩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那么下一个对象就可能是秦国了到了那时候,郑的灭亡已经使晋的实力超过了秦国,那么秦战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因此亡郑从长远来看,对秦是有大害的所以,最关键的是第三点烛之武的三点理由,摆在了秦王面前,退兵与否就要看他能能接受烛之武的说辞了,显然,秦王同意了烛之武的观点生:所以说烛之武聪明机智生:能用话来劝退秦王生:能够分析形势生:说到秦王的心理去了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能体现烛之武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古人有一句话: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烛之武运用他的智慧抓住了主要矛盾,使秦王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师:这样,烛之武是一个智者我们能够肯定了,那他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看一下课文其他部分……生:比较小气生:比较通情达理生:比较勇敢师:这些特点从哪里能够看出来?生A:他埋怨郑伯,讽刺郑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我能为也矣”对于郑伯不能早点重用自己,有了困难才想到自己很生气生B:但最终他还是去了啊,可见他还是比较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生C:而且我们不要忘了,他敢于当面责怪郑伯,勇气已经不小了最后他临危受命,更要去面见秦王,这就需要更大的勇气了师:同学们分别说出了烛之武的一个侧面,烛之武聪明机智,勇敢而又深明大义,他才会成就美名,流传千古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使烛之武能够成功呢?我们再来读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体会一下……(朗读第三段)师:现在,我们来读读下面这段话,试想一下,如果烛之武这么说的话,会不会达成此行的目的?您来打我们郑国真是太不聪明了,我们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不要傻乎乎的被人家利用了,做出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灭掉郑国,我们郑国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财宝,美女,应有尽有,要什么给什么,你就行行好,放过我们郑国吧(学生笑)师:你们笑什么?生:要是烛之武那么说的话肯定会被杀掉的生:他的话里充满了哀求啊师:所以我们说烛之武的话不卑不亢,既不失国体又达到了目的这叫什么?语言的艺术啊到这里,烛之武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烛之武是一个——生:机智勇敢,深明大义,善于分析人的心理,说话讲究语言艺术师:我们还接没接触过和烛之武类似的古人?生:接触过,邹忌,触龙师:这是古人,如果烛之武活在现代,应该是哪种人?生:外交家师:咱们新中国最有名的外交家是谁?生:周总理师:周总理,他以灵活的头脑,机智的语言,而著称于世,周总理有许多外交上的小趣事,都能体现他的机智善辩,幽默风趣不失大体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则喜欢昂着头?”周总理回答:“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则在走下坡路”还有一次,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的路都是人,走的为什么要叫马路”周总理答道:“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这个西方记者的意图很明显,无论你怎么回答,都不能避免对中国人的侮辱但他没想到,周总理会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他,因此对周总理由衷的佩服这是大事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平常生活接触到的都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可道理却是相同的,即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也要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情景,在这几种情景下,你应该怎么说?(幻灯展示随堂练习)练习一下面的场合,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想把话说得委婉些,表达恰当的一项是()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人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A.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B.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吧?C.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D.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师:事情发生在课堂上,全班同学都在场,如果班长的批评太直接,不留情面,出现的后果可能是小李和小杨同时将矛头转向班长,引起更大的争执所以,批评的语气要委婉练习二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京杭大运河里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师:好了,每一组派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老大爷生D:老大爷,您往河里倒水是不对的,我们都应该保护水资源的生E:老奶奶,国家让保护水资源,您这样做不好吧!我来帮您把水倒到其他地方吧?生F:老大爷,京杭大运河是咱们国家的重要运河,您倒了污水会污染它生G:老大爷,您不要往河里倒水啊,这样做犯法的,还污染了水资源师:你们认为哪一组说的最好啊生:E组答案:老大爷,现在国家宣传要保护环境,保护水源,您这样做会污染下游的水质,不如我帮您把污水倒入下水道吧师:通过以上两个练习,你认为语言的艺术应该有什么要求?应该注意对象和场合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个性以及他的心态、情绪等,选择适当的词语、运用恰当的语气,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认识了一位古代的外交家,领略了他的机智,一眼抓住问题的关键;勇敢,不畏惧强大的势力;语言的魅力,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学到了一些说话的技巧,知道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也需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课下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作业:1.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很多评价,咱们课后的第三题就是吕祖谦对这件事的态度同学们下课后将这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吕祖谦的态度如何?今天咱们通过烛之武懂得了说话要讲究艺术和技巧,那么同学们下课后完成第二题2.假如你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都向你祝贺,你准备对大家说些什么?师:好,同学们下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同课异构,讲《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这两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听课的感受和想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
我拿到篇目后仔细看了看,读了之后深有感触。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
就这篇文章,我先谈一谈理解问题。
这篇文章,我们一般把它作为说话的艺术来看待,从文章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大局入手,因为它是“传”——《春秋左氏传》,要讲讲“经”与“传”的关系。
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但对中国的古代典籍,也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四书五经”。
就这篇文章而言,下面我从“纪”“传”的关系入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讲呢?目的是为了揭示出左丘明文学功底的深厚和他的文学想象力的丰富。
在《春秋》里,对“烛之武退秦师”只有六个字——“晋人秦人围郑”。
左丘明根据当时的史料以及他了解的故事演绎成了这样一篇文字,当然,我们文章选的这一部分前后也有删节。
实际上,这篇文章就是对“晋人秦人围郑”这六个字的诠释,这也是《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
《春秋》有三传,《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故事,善于用人物原型来演绎历史,所以《左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讲这一点,是为了让学生将来再读到《左传》时对它有起码的认知,对它的写作风格有了解,便于理解文本。
这是从一个大的角度看“经”与“传”的关系。
就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强调论辩艺术,说话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易经》里说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什么让一个世界生动运转起来,充满矛盾斗争,生机勃勃的发展?是语言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代,谋士、外交家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诸侯,推动历史的发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烛之武,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只身赴敌营,面对大国之君,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强大的秦晋联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无存。
烛氏凭伶牙俐齿,委婉入情,句句刺入秦伯的心窝,颇令同学们为之心折。
趁兴致正浓,我将事先印好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的节选部分,发给大家。
为激活气氛,我还模仿说书人口吻,朗声读道: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
手绰蛇矛,立马桥上。
……。
飞乃厉声大喝日:“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
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曹操急令去其伞盖。
回顾左右日:“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慨,颇有退心。
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
喝目:“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操便回马而走。
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奔。
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
一时弃枪落盔者。
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后人有诗赞日: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读过听过之后,学生中有人跃跃欲试:“我们也写幅联,写首诗。
”一听学生有了反应,我趁热打铁:“杜甫曾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烛氏退敌,的确令人折服。
作为后人,我们有些同学亦按捺不住诗兴,想有联颂曰,有诗赞日。
可咱们会撰联写诗吗?其实,这有何难,学就是了。
”于是我趁机将对联的基本常识介绍给了学生。
由于积极性高涨,再加之我借助的是关于解缙的“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常有”的妙趣故事来讲析,大家听得异常认真。
最后我说:“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巧妙不同。
比较二者特点,请撰写个对比联。
烛氏退敌,妙在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之师,咱也模仿《三国演义》赞张飞的模式,来个‘后人有诗赞曰’的形式。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课堂教案设计及效果评估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熟悉故事主题和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讲解和分析。
2、主题和内涵的理解和剖析。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主题和内涵。
2、如何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故事中发现潜在的含义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解+互动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给学生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沉浸在视听中,感受音乐中的故事情节和情感。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看法和印象。
2、讲解故事情节(2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讲述故事情节。
重点讲述情节的起因,发展和结果。
讲述完故事情节后,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3、讲解故事主题和内涵(25分钟)通过文字说明或者视频资料的方式,讲述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怎样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通过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和思想。
4、故事分析与讨论(30分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开放性地讨论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多个方面,交流他们对于故事的看法和理解,从许许多多细节中剖析和分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老师可以在此时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组成小组,每组分析一个角色或者一件事情。
分析完毕后,由小组代表介绍分析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点评和提问。
5、总结与反思(5分钟)通过总结,学生理清思路和认识,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反思和回顾,发现自己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不足,并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效果评估1、问卷调查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分发课堂效果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于此次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反馈。
2、问答测试老师可以通过问答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以及学生对于故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二)一主题与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质疑)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出自《左传》呢?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
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生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优质课《烛之武退秦师》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课名:烛之武退秦师师:《孙子兵法》这样说过:百战百胜,非善之战也;不战而屈人兵,善之战也,那么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主人公,他就凭借他的三寸巧舌说退百万雄师,那么他是谁呢?生:烛之武。
师:非常好!烛之武。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烛之武那高超的辩词,在这之前,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你们的预习情况。
好,我这里呈现五个要翻译的句子,请小组同学你互相讨论着完成这五个句子的翻译,每一个小组你派一个成员上去写好不好?好,下面做这个工作。
请把这五个句子在你的文章上画下来,好不好。
画下来标上一个序号。
(老师投影展示要学生翻译的5个句子)师:我们小组可以派5个同学上来,你选一个你想去翻译地,先画下来。
(学生在书中画下要翻译的句子)师:好,你们商量一下派谁上来翻译。
(学生小组讨论翻译)师:哪一组?快。
你们选一个句子。
(学生代表到黑板翻译)师:她选的其他同学就不要再选了。
等一下,其他同学先等一下。
写上你的序号。
接下来同学你们做什么呢?你们小组讨论这句话它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互相讨论一下,把这5个句子完成它的翻译。
(下面的同学小组讨论完成翻译,老师巡视和同学交流。
)(5位同学翻译结束)师:安静一下,大多数小组都已经讨论完了,这5位同学也写完了。
那我请刚才上黑板写翻译的同学请你再次上来,好不好。
第一句哪位同学写得?再次上来,你给大家讲一讲,对于这个句子,你的重难点是如何考虑的?好不好?哪位同学写得这句?上来,很好。
给你一支粉笔,你向大家讲解一下这句话你的重难点怎么考虑的?给大家讲一下。
生1:(再次上黑板)看到“以”,“以”是因为的意思,然后看到“于”,考虑状语后置。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给她补充,关于这句话重点还在哪里?哪个组再给她补充一下?来,你来补充一下。
你觉得第一句话还有哪些重点她没有讲出来?生2:“以其无礼于晋和贰于楚也”两个都是介词结构和状语后置。
师:恩,还有吗?生2:这个“其”是代词,代指“郑国”的。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评课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评课公开课是教学活动中必不行少的环节,如何做好公开课评课呢?今日我给大家推举的这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评课,是以授课老师的教学目标为动身点和归宿,并分析了老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一起来看一下。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评课由我整理,仅供参考:对于每个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第一次公开课都是极大的挑战不仅要面对底下同学一双双渴求学问的眼睛,还要面对教学阅历都比自己丰富得多的老老师评判的目光能否顶住压力站稳讲台,能否将预设的教学方案顺当完成,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都只有尝试过才知道从试讲来看,王老师整个教学流程还是很流畅的,教学重点把握基本到位但也有一些不足:1.刚上课时有点紧急,顾此失彼如用提问法检查同学预习作业,即归纳本课中词类活用、通假字及特别句式时,只涉及词类活用2.总体课堂教学容量偏大整节课涉及了新课文文言学问点的归纳梳理、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语言的艺术特色,还进行了语言得体的表达拓展课堂内容丰富了,但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课堂容量过大,就会导致同学对文言文基本学问点的梳理把握不到位公开课上应当说比试讲时有了较多的改进,将一节课的内容化为两节课来上,把文章字词句梳理放到第一课时,其次课时重点集中到对人物语言的品析与拓展在其次课时中,王老师的课堂导入更加自然,文言学问点的复习归纳更有针对性,对教学容量的大胆删减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1.对文言学问点的复习归纳:以幻灯的形式展现,让同学解释课文中有活用的字词,用句子翻译的题型加深对课文中关键句的理解、加强特别句式的把握2.对人物语言的品析:先从同学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入手,以两张地图的展现穿插当时背景学问介绍,然后让同学在课文的朗读中品尝语言特色从以上2点,我们认为课堂的教学目标更集中,内容处理更扎实,这样课堂更有实效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常常开展的活动。
今日我推举的这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评课,盼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关心,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
(PPT1)三、课前检查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
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
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
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
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
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
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
(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
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
示弱-利益-离间。
师总结:烛之武正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句句利秦,说服了秦伯。
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和大伙儿一起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一提起《左传》来,您会想起初中学过的哪篇文章?生:(齐)《曹刿论战》师: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特别著名,“夫战……"生:(齐接背诵)“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师:背诵得特别流利那谁能给大伙儿来介绍一下《左传》?生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叙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240年间的史实,包括政治、外交等方面作者是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师:“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好,请坐!师:请同学们记下这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左传》当中记载了特别多战争事件和外交事件和平常期杰出的外交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战争时期出色的外交辞令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奇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师:我们先来一起看题目烛之武是谁呀?生(齐):郑国的大夫师:看来同学们是注意到了注解中对人物身份的介绍我们再来看“秦师”中的“师"是什么意思?生(齐):军队师:好!谁来给大伙儿解一下题目?生2: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师:解释得特别准确那么一个人如何能使强大的军队撤退呢?我们现在就来读课文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什么好方法呀?生(多数学生):多读师:多读,这的确是个好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放声地来读课文在读书时,拿起笔来,把您认为读得不准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字圈出来,把要注意断句的句子划下来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给大伙儿说一说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生3:“秦军氾南”的“氾”,还有“佚之狐”的“佚”,“夜缒而出”的“缒”,还有“越国以鄙远”的“鄙”,“焉用亡郑以陪邻"的“陪”,“君之薄也"的“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舍”,“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朝",“杞子、逄孙"的“逄”,“微夫人之力”的“夫”,“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生4(补充):还有第2段中的“秦伯说”中的“说”师:您为什么读“悦”呢?生4:这句话来看,是“秦伯特别快乐”的意思,这个“说”应该是“喜悦”的“悦”,是快乐的意思师:请同学们为这个词加个注解,“说”通“悦”,快乐的意思师:刚才同学提到一个字,“微夫人之力",这个地方读二声,同学们看到这篇文章当中还有一句话“夫晋,何厌之有",这个地方的“夫”也应读二声“夫”读二声的时候是句首发语词,刚才背诵的“夫战,勇气也”和它是一样的那么“夫人之力”的“夫”是什么意思?(停顿)代词,那,那个(生记录笔记)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儿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生5朗读全文)师:读得特别通顺,然而有一个字依然读得不准哪一个字?生6:“夫晋,何厌之有”的“夫”是二声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夫晋,何厌之有)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篇课文,要特别注意刚才同学们强调过的字音,还有断句,刚才那个同学把“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句断得特别好我们一起来读,“晋侯秦伯围郑——"开始!(生齐读课文)三、再读文本,理解文意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当中有哪个字、词或是句子读不明白的,找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这些些问题生7:能不能解释“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和“薄”师:要想读明白这个句子,我们能够看一看上面那个句子是如何说的请您给大伙儿读读上面那句话生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师:“焉用亡郑以陪邻?”是什么意思?您来给大伙儿说说看生7:为什么要越过郑国而加强邻国的实力?师:您说得也特别对,增加邻国的土地,那么这个地方面他们谈论的是一个什么话题呢?生7:领土师:领土的问题,关于国力的问题那么下面这个“厚和薄"跟这个话题有没有关系呢?生7:应该有师:那么“厚和薄"应该指什么?您来给大伙儿说说看生7:“厚”是指土地广阔,“薄"是指土地被……被削弱师:那您再给大伙儿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生7:邻国的土地增加了,您的国家的土地就被减少了师:大伙儿说他这种翻译行不行啊?生(齐声):行!师:这位同学是自已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提示我们假如在翻译哪句话不明白的时候,能够想特别好的方法,是什么方法?生8:联系上下文师:这是特别好的方法!还有哪个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生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封”和“西封"里的“封”意思一样不?师:您的观点呢?生9:应该不一样吧师:如何不一样生9:“东封”的“封"应该是动词“西封"的“封”是名词,西边的边界师:她如此理解,其他同学同意不?来,这位同学说说生10:东封郑,应该是把“封"看作动词,郑国将东面封为自己的土地后面那个“西封"就是“西边的边界”,“封”是一个名词师:您觉着这两个“封”字的用法是不一样的生10:对师:大伙儿同不同意?生(齐):同意师:看来有的同学对“东封”与“西封”还不太理解我们能够看一春秋时期的一个国界地图(大屏幕展示春秋时期地图)如何叫“东封郑"(手指郑国)向东,以郑国的边界作为东边的领土;西封,秦在晋的西侧看一看这个图,我们就明白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好,刚才这个同学抓住了一句话当中一样的词出现了两次,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注意,在读文言文当中关注这种现象还有哪位同学有问题?生11:第一自然段的“夜缒而出”师:“夜缒而出"这一句,您个地方不明白?生11:“缒”的意思是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它的意思是将烛之武送出城外,依然别的什么不?师:您的理解呢?生11:用绳子将烛之武送出城外师:她理解的对不对呀?生(齐声):对师:要坚定自己的想法,这位同学在理解句子时把省略的成份-—烛之武补出来了,如此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生12:60页第一行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不明白师:这一句您在理解时难点在哪里?生12:“舍郑”的“舍”师:哪位同学给他解释一下?生13:放弃,舍弃师:那您来给大伙儿翻译一下这个句子生13:假如放弃了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的主人师:翻译得特别准确这句里面的“以之为”那个“之”应该指谁?生(齐):郑国师: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把省略的成份给补出来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那些内容结合上下文把它补出来师: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问题,一方面要在平日积累文言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试着用结合上下语境、补充省略的成份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此同学们就能够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去,去解决更多的问题现在没有同学提问了,看来咱们差不多基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了哪位同学能用比较简洁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起因、经过、结果好,谁来试试?生14:晋国国君和秦国国君一起包围郑国,就因为郑国往常的时候没有以礼对待晋国的国君后来郑国国君在佚之狐的提议下请求于烛之武,希望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不攻打郑国因此,烛之武去见秦伯,对秦伯晓之以理,先告诉他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没有好处,然后说假如不灭亡郑国,以郑国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能够给秦国带来一系列好处同时对秦穆公说起往常晋国的失诺,结果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师:嗯,她讲得如何样?生15:挺好,讲得比较完整四、三读文本,分析鉴赏师: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人物是谁?生:(齐声)烛之武!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这一次读,就不能仅仅满足读顺了字音,读明白了句子,要读出文言文的气韵如何能读出气韵呢?我们得明白说话人是什么样的心理,然后再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读出这种心理关于烛之武有两段话,我们来看第一段话——烛之武和郑伯的对话师:现在两个人一组,分角色来读一读这段话您觉得应该用如何的语调来读出人物的气韵?(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组同学来给大伙儿读一读(生16与生17分角色读)师:好,我们先请“郑伯”先坐下请问“烛之武",您为什么用如此的语气来读呢?生16:因为我烛之武年轻的时候不被重用,现在到老了您们才来求我,太没有诚心了因此用了委婉地托辞的语气师:“郑伯”呢?生17:因为现在是郑国请求烛之武,因此他就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来请求烛之武,帮助郑国来处理现在的情况师:然后您的语气如何读的呀?生17:应该委婉点儿,有请求的味道师:同学们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意见不?比如说郑伯的话,里面有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呀?好像有两个意思,要不要有语气的变化呀?生18:郑伯后来估计有一些威胁烛之武的意思因为他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这个地方明显是在暗示烛之武“假如郑国灭亡了,对您也可不能有什么好处”师:我们会想起一句话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吧?生18:对师:您特别有见解!您能给大伙儿读一读郑伯的话不?试试吧!(生18读)师:您读得不错,读出了语气的变化师:刚才同学们分析了烛之武是委婉的托辞,他为什么又答应了呢?生19:“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师:也就是说郑伯抓住了烛之武的一种心理仅仅如此不?从烛之武的话中您还能读到什么呢?生20:我认为烛之武是一个郑国人,面临晋国来攻打自己的国家,他也是爱国的,因此他要去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师:我们再来试着读一读,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自由大声读,体会)师:看来呀,郑伯是抓住了烛之武的心理来说服对方的,也就是抓住说理的要害我们来看最精彩的一段-—烛之武见秦伯看烛之武抓住了什么要害来说服秦伯的同学们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讲到了晋国为什么攻打郑国,可说了秦国为什么攻打郑国了不?生(大多数):没有师:好,我们来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这段,看您能不能发现秦国攻打郑国的原因(生自由朗读)生21:他想灭掉郑国,把郑国作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师:那么秦晋的联盟是以什么为基础的?生22:利益师:是冲着一个“利”字而来(板书)那么如此的联盟能不能持久呢?所谓“天下以利合者必以利分"既然烛之武看到了这一点,他必定要在“利"上大做文章,来说服秦伯好,我们再来读,看一看烛之武抓住了“利”从哪些角度来做文章?拿出笔来,自己勾画一下有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前后几个同学能够交流一下(生读,勾画,交流)师: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这个问题生23:他是先是说假如灭掉郑国的话,晋国的利益会比秦国的利益大,然后说明对秦国不利然后又说不灭掉郑国的话,对秦国会利大于弊师:好,这位同学找到了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其他同学呢?生24:第二个观点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抓住的是晋军的无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通过边界太远,特别难管理,来说服秦伯师:说服(强调“说”的读音),特别好呀,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生25:应该是主要从两方面来游说的第一个方面是郑国对秦国的利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二个方面从晋国对秦国的坏处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主要说明了晋国的无信还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明晋国的贪婪以及对领土无限止地要求师: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放在一起,理一理,它主要就是从秦国和郑国的利害关系说明,假如是亡郑的话,结果是什么——“邻之厚,君之薄也";假如是放弃攻打郑国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好,刚才同学们说到了秦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晋国是无信,如何无信?(与生一起)“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而且“夫晋,何厌之有”,也就是说晋国有这种狼子野心,他比较贪婪,他想不断地扩张自己的领土,这必定会伤害到秦国的利益结果是什么呢?--生(齐说):“阙秦以利晋”!师:同学们刚才分析得特别好那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是抓住说理的要害—-“利”字,为什么烛之武一见到秦伯之后就慷慨激昂地说出这番话呢?他先说“夫晋,何厌之有”,如此说行不?先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行不?为什么一见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生26:他如此说是为了缓和一下,就说明秦国假如想取郑国的话,是轻而易举的;然后,有点讨好秦君的意思;接着,又说了不利于秦的理由,如此可不能引起冲突师:还有哪个同学来说说您的理由?生27:先把郑国的利益放轻,让他觉得郑国的利益是可有可无,假如是有的话,能够当作一块肉,然后这块肉能够有毒,也能够没有毒,然后能够害晋,然后能够拿这块肉当作诱饵,钓晋这条鱼,能够把这条鱼毒死,两个人联盟,然后就是“共其乏困"师:这位同学的话有点高深,有没有道理?生(部分):有点师:有点?道理在哪里?您能再给大伙儿解释一下不?生27:事实上就是表面上先把郑国的利益看轻,这个砝码比较轻的时候,让他觉得郑国可有可无,放弃攻打的理念,然后是“越国以鄙远”,也是说了这层意思;然后才能接着说后面这个“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双方结盟之后,能够把它放在晋国的旁边,联合郑国对秦国更加有利师:好,请坐!大伙儿听明白了吧?什么意思?他就是说我先把自己的地位放轻一点,就让秦国放松了警惕然后再像这位同学说的,层层地深入,然后说得秦国是不寒而栗,因为结果太可怕了烛之武这个说理是讲究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假如我们来读的话,如何读出那种气韵呢?试一试,我们拿一句话来尝试一下,体味一下,“夫晋,何厌之有”几句,应该如何读?生28:这个地方应该用愤慨的语气师:如何读出愤慨的语气?您来试一试(生28读)师:这位同学读得依然有点温柔了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生29读)师:嗯,的确是愤怒的声音,声调比较高我换一种语气,我如此读行不行?(语调低沉地读)我跟刚才几位同学读的不一样,语调比较低这位老者说话,同学们理解是能够是义正辞言地说;而我是比较阴险地、冷嗖嗖地说出这句话来,是不是也能够呀?我们想用这个例子来给大伙儿说什么呢?鲍国安和姜文都演曹操,但他们演得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只要掌握得合情合理,就能够用您的理解来读烛之武的话,试一试(生自由朗读)师:谁来把烛之武说秦伯整个一段话来给大伙儿读一读?好,这位女同学来读(生30读)师:嗯,好,请坐!不错!那我们再来读的过程中揣摩一下,烛之武除了他说理说得好,抓住了一个“利”,我们还能看到,他说理的时候是站在谁的角度去说理?(手指板书) 生(齐):秦!师:语气如何样?生31:特别得诚恳师:这些都体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假如我们在退前面加一个字的话,您觉得加什么字好?生:(齐大声)智!师:(用红笔在标题中间板书“智”)烛之武(智)退秦师让我们带着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再来大声地读课文!让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永久地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一起试着背诵这篇文章(师生齐背)师:好!下课!。
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言文阅读,你以为只是普通高中生的恶梦吗?对我这个普通老师而言,也是恶梦般的存在。
畏难情绪,大家普遍都有。
那么该怎么破除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藩篱,我冥思苦想,想着怎么调动全班所有人都参与这场沉浸式课堂。
课前让学生结合课本里的注释,梳理文章的内容。
提醒还得准备一本古代汉语字典。
这篇课文我会设置为第一层目标:完成文言文字音字义句式。
第二层目标:明确文章的故事情节及内容。
第三层目标:理解《左传》的“春秋笔法”创作手法在《烛之武退秦师》的体现第四层目标:拓展迁移,布置课后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依据学生的基础情况,一节课40分钟,这篇课文为2个课时。
公开课选取的是第二课时。
采取由标题引发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问题一:烛之武是谁?问题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问题三:烛之武如何退秦师?趋利避害,做理性选择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花了一节课来扫除文言文的字音字义句式障碍。
今天课前,我想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你们不许看书,只能看课件回答。
(课件出示翻译题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出示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2、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3、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4、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师: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还不错。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了解处理一场国家危机的方法。
面对强秦与晋国围攻来袭,作为郑国人该如何自救?郑国国君、臣子开会共同决定请烛之武出面。
烛之武是什么人?生:郑国人生:郑国大夫,也是郑国的臣子。
师:这个郑国大夫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第一段有没有相关句子?生:没有师:这第一段的内容:交代了烛之武出场的背景。
秦晋围郑,郑国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时间:10分钟)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学生朗读)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生1:聪明机智生2:比较会说话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生:语言表达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生:能言善辩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对于这两个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苏秦遍历诸国,六国拜之为相,张仪游说梁王,魏国15个县拱手送秦,烛之武兵不血刃,三言两语退去强秦,解了郑国之围可以说,秦晋对郑的进犯成就了烛之武的美名那么,为什么秦晋两国要进犯郑国呢,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生: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师: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晋才会围郑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就能看出(幻灯展示地图)咱们知道,秦晋都是春秋时期的万乘之国,而郑只是很弱小的一个国家,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郑国的确是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弱小的郑是势在必亡的然而,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生:秦晋两国退兵,郑国化险为夷师:为什么秦晋两国会退兵?生:因为烛之武和秦王说了一番话师:嗯,烛之武的一番话烛之武到底和秦王说了一番什么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烛之武向秦王说的这番话,想一想为了使秦王退兵,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朗读过程)师:好,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生3:两个生4:四个生5:五个师:三个、四个、五个,你们给了我那么多答案,那么到底有几个呢?请同学们四人或六人一组讨论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究竟有几个理由?(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师:有结果了吗?生:没有!师:给大家提示一下,烛之武在说这段话中,里面暗含了几个假设,假如怎么样,结果怎么样,找到这几个假设就能够很容易的找到这几个理由了好,同学们接着讨论……师:停下来吧,基本上每组都有答案了烛之武究竟向秦王说了几个理由?生:三个师:真是出奇的一致啊,看来大家都找到了那三个假设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三个理由和假设学生A学生A:烛之武的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二个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三个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师:那这三个理由分别是以什么为假设的?也就是前提啊!生A:第一个理由是以亡郑为前提,第二个理由是以舍郑为前提,第三个理由也是以亡郑为前提的师:好,完全正确通过A的回答,我们知道,烛之武的这几个理由都是以郑国的存亡为前提的师:烛之武的三个理由说完了,秦王兵也退了你认为这三个理由中最触动秦王心理的是哪一点?生:第三点师:为什么?生:因为这关系到秦的存亡了师:第三点烛之武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对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说名第三个亡郑的后果是第一个亡郑之伤害的加深,如果郑亡就会使晋的实力变得更加雄厚,“夫晋,何厌之有?”它不会只满足于灭掉郑国,紧接着它就可能进一步向外扩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那么下一个对象就可能是秦国了到了那时候,郑的灭亡已经使晋的实力超过了秦国,那么秦战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因此亡郑从长远来看,对秦是有大害的所以,最关键的是第三点烛之武的三点理由,摆在了秦王面前,退兵与否就要看他能能接受烛之武的说辞了,显然,秦王同意了烛之武的观点生:所以说烛之武聪明机智生:能用话来劝退秦王生:能够分析形势生:说到秦王的心理去了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能体现烛之武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古人有一句话: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烛之武运用他的智慧抓住了主要矛盾,使秦王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师:这样,烛之武是一个智者我们能够肯定了,那他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看一下课文其他部分……生:比较小气生:比较通情达理生:比较勇敢师:这些特点从哪里能够看出来?生A:他埋怨郑伯,讽刺郑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我能为也矣”对于郑伯不能早点重用自己,有了困难才想到自己很生气生B:但最终他还是去了啊,可见他还是比较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生C:而且我们不要忘了,他敢于当面责怪郑伯,勇气已经不小了最后他临危受命,更要去面见秦王,这就需要更大的勇气了师:同学们分别说出了烛之武的一个侧面,烛之武聪明机智,勇敢而又深明大义,他才会成就美名,流传千古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使烛之武能够成功呢?我们再来读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体会一下……(朗读第三段)师:现在,我们来读读下面这段话,试想一下,如果烛之武这么说的话,会不会达成此行的目的?您来打我们郑国真是太不聪明了,我们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不要傻乎乎的被人家利用了,做出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灭掉郑国,我们郑国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财宝,美女,应有尽有,要什么给什么,你就行行好,放过我们郑国吧(学生笑)师:你们笑什么?生:要是烛之武那么说的话肯定会被杀掉的生:他的话里充满了哀求啊师:所以我们说烛之武的话不卑不亢,既不失国体又达到了目的这叫什么?语言的艺术啊到这里,烛之武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烛之武是一个——生:机智勇敢,深明大义,善于分析人的心理,说话讲究语言艺术师:我们还接没接触过和烛之武类似的古人?生:接触过,邹忌,触龙师:这是古人,如果烛之武活在现代,应该是哪种人?生:外交家师:咱们新中国最有名的外交家是谁?生:周总理师:周总理,他以灵活的头脑,机智的语言,而著称于世,周总理有许多外交上的小趣事,都能体现他的机智善辩,幽默风趣不失大体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则喜欢昂着头?”周总理回答:“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则在走下坡路”还有一次,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的路都是人,走的为什么要叫马路”周总理答道:“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这个西方记者的意图很明显,无论你怎么回答,都不能避免对中国人的侮辱但他没想到,周总理会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他,因此对周总理由衷的佩服这是大事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平常生活接触到的都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可道理却是相同的,即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也要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情景,在这几种情景下,你应该怎么说?(幻灯展示随堂练习)练习一下面的场合,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想把话说得委婉些,表达恰当的一项是()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人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A.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B.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吧?C.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D.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师:事情发生在课堂上,全班同学都在场,如果班长的批评太直接,不留情面,出现的后果可能是小李和小杨同时将矛头转向班长,引起更大的争执所以,批评的语气要委婉练习二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京杭大运河里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师:好了,每一组派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老大爷生D:老大爷,您往河里倒水是不对的,我们都应该保护水资源的生E:老奶奶,国家让保护水资源,您这样做不好吧!我来帮您把水倒到其他地方吧?生F:老大爷,京杭大运河是咱们国家的重要运河,您倒了污水会污染它生G:老大爷,您不要往河里倒水啊,这样做犯法的,还污染了水资源师:你们认为哪一组说的最好啊生:E组答案:老大爷,现在国家宣传要保护环境,保护水源,您这样做会污染下游的水质,不如我帮您把污水倒入下水道吧师:通过以上两个练习,你认为语言的艺术应该有什么要求?应该注意对象和场合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个性以及他的心态、情绪等,选择适当的词语、运用恰当的语气,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认识了一位古代的外交家,领略了他的机智,一眼抓住问题的关键;勇敢,不畏惧强大的势力;语言的魅力,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学到了一些说话的技巧,知道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也需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课下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作业:1.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很多评价,咱们课后的第三题就是吕祖谦对这件事的态度同学们下课后将这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吕祖谦的态度如何?今天咱们通过烛之武懂得了说话要讲究艺术和技巧,那么同学们下课后完成第二题2.假如你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都向你祝贺,你准备对大家说些什么?师:好,同学们下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