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四川省课题研究报告

四川省课题研究报告报告题目:四川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一、引言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省的经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报告旨在对四川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四川省的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总量的增长:近年来,四川省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GDP保持在全国前列。
其中,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发展得尤为迅速。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四川省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正在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快速增长。
三、四川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四川省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但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滞后。
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2. 社会公共服务不足:尽管四川省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短板。
教育资源不够均衡,医疗服务不足,社会福利水平有待提高。
3. 生态环境问题:四川省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了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和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困扰。
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4. 城市化进程加快:尽管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四、对策建议1.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农村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增加教育和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保障力度,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4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BJA140063 国家一般 以效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 BLA140064 国家一般 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对青少年审美的影响及对策 研究
BLA140065 国家一般 小学生音乐素质标准的研制和评价研究 BLA140066 国家一般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BLA140067 国家一般
刘咏莲 安徽师范大学 张细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岳伟
刘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 车丽娜 山东师范大学 温恒福 哈尔滨师范大学
BAA140014 国家一般 国民性培育的学校教育内在机理及实践路径研究 刘黎明 河南大学 BAA140015 国家一般 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 BAA140016 国家一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的学术传统研究 BAA140017 国家一般 生命教育学学科建构研究 BOA140018 国家一般 基于甲骨文史料的商代教育史研究 BOA140019 国家一般 中国近代教育转型中的心态问题研究 BOA140020 国家一般 中国幼儿教育思想传承与创新研究 BOA140021 国家一般 政治、宗教与教育:马相伯研究 教育“右转”的抵制:批判教育研究的历史及其 理论建构研究 从边缘到中心:美国精英大学群体的崛起 BOA140023 国家一般 (1875-1945) BOA140022 国家一般 侯怀银 山西大学 刘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 王定功 河南大学 章小谦 江西师范大学 陈胜 郑刚 浙江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附件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评审结果一览表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 课题名称 姓名 陈国良 工作单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 究院
AFA140001 国家重点 教育现代化的动态监测及政策调适研究 AGA140002 国家重点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研究 AJA140003 国家重点
四川彝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冕宁县为例

14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6同的时代背景下,影响少数民族城镇空间发生变革的关键要素。
冕宁县的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演变是四川彝区城镇的典型代表,城镇空间格局中具有少数民族空间特征要素。
由于冕宁县处于凉山州对外交通的咽喉,深受内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近代城市发展中呈现内地化特征,因此其在城市发展历程、空间影响要素和空间格局与一般的彝族城市呈现出差异性。
1冕宁县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自冕宁县形成以来,一直是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因此其城镇空间格局自然深受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影响。
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城镇空间有明显变化的汉代以前、汉至明清与近现代三个时期分析冕宁县城镇空间格局的演变。
其中,汉代以前的城镇空间格局主要受地理屏障、交通阻隔和文化闭塞等因素的影响,外部空间影响因素较少,主要依赖当地居民自身建造思想与经验完成城市建设,所以城镇空间上体现出当时传统文化思想。
进入明代以后,由于汉族的不断迁入,冕宁县的空间格局演变逐渐受到内地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是其城镇空间变化明显的阶段。
1.1汉代以前冕宁县有人类定居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最晚在公元前206年以前的春秋至战国的铜器时代晚期[1]。
此间居民已经有较大的部落组织,并部分已进入农耕社会。
秦昭襄王22年(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通邛、笮为郡县。
朝边界,西扩至沫、若水。
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管。
早期的人类聚落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流域,邛的一部分居民聚集在冕宁县的东南部进行农业生产,因为此处地形开阔平坦、背山面水,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可以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所以为居民定居与摘要 冕宁县作为四川彝族的代表城市,其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对研究彝族城镇空间变化影响因素具有借鉴作用。
同时伴随内陆文化的渗透,冕宁的城镇发展变化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通过查阅县志与文献等方式,总结梳理冕宁自人类群居以来的城镇空间演变历程。
城镇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相互关系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 决策咨询通 讯) 00年 ・ 6期 21 第
年 的 3.9 到 2 0 47 % 0 8年 的 5 . 1 4 4 %。按 照 N r a ot m h
表 1 A F平 稳 性 检 验 D
变量 A F值 D 临 界 值 ( T K c, , ) 结 论
城镇 化 阶段 理 论 , 城镇 化率 小 于 3 % , 城镇 化 的 0 为 初 期 阶段 ; 镇 化 率 在 3 % 一 0 之 间 , 城 0 7% 为城 镇 化 的 中期 阶段 ; 镇 化 率 大 于 7 % , 城 镇 化后 期 阶 城 0 为 段 。成 都从 19 9 5年进 人 城 镇 化 的 中 期 阶段 , 在 现
提供参考 。 二 、 据 与方 法 数
( ) 述性 分析 样本 数据 一 描
成 都作 为西部 重要 的科 技 、 贸 、 商 金融 中心 , 再
加 上成 都人 民形成 的休 闲文 化及 消费 意识 , 第 三 使
本 文研 究第 三产 业 发展 与城 镇 化 进 程 的相 互 关 系 , 三 产业 的发展 选择 指 标从 第 三产 业发 展 水 第 平 和 第 三产 业 成 长 能 力 的 角度 选 取 , 别 为 : 三 分 第
产业 在 成都 区域 经 济 体 系 中 的 作 用更 加 明 显 。成 都从 18 95年 的城 镇化 率为 2.3 到 20 72 % 08年 的城 镇化 率 为 5 .l , 二 十 多 年 的 时 间 翻 了一 番 。 44 % 其
进人 2 1世 纪 , 镇 化 进 程 趋 势 更 加 迅 猛 , 2 0 城 由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键词 : 城镇 化率 ; 第三产业 ; 整检 验 ; 协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 方差分解分析
加快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_田玉立

2009年第9期N O RTHERN ECONOMY AND TRADE项目全国民族地区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化率(%)19994378412578634.813508.61667821.0420004590612674336.223570.4516818.721.2320014806412762737.663613.216870.121.4220025021212845339.093763.9117051.2422.0720035237612922740.533829.2817214.1222.2420045428312998841.763903.7417311.2822.5520055621213075642.994072.2117498.6523.2720065770613144843.904314.1617679.8624.40加快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田玉立(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成都610041)文摘编号:1005-913X(2009)09-0040-CA摘要: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由于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发育程度低、基米面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城镇化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
应从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镇化率;制度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 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09)09-0040-03Abstract :The ethnic regions'construction of urbaniza -tion directly affect on socio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 -cess.Becaus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low growth level,backward basic facili -ties and so on,urbanization's contruction laggsd behind and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y.The rea -sons are: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aggs behind,natu -ral condition is abominable.We should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just like:establish multi-dimensional investment system,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workers to im -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gions construction of ur -banization.Key words:ethnic regions;urbanization rate;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收稿日期:2009-06-09作者简介:田玉立(1986-),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四川人口城镇化特征及对策研究

四川人口城镇化特征及对策研究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表现为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城镇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其中人口迁转是城镇化的核心。
然而在我国,由于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城乡差异化制度安排的存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转、要素流动受到制约,出现了无法平等享受城镇福利的农民工广泛存在、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四川是人口大省,按照中央新型城镇化要求部署,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对确保四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为重要。
一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入城乡结构转换关键期(一)总体进程四川位于西部内陆西南腹地,是全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同时,从地形地貌来看,大部分是山地、高原、丘陵,适宜于城镇发展的面积受限,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四川是全国城镇化发展相对滞缓的区域。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向内陆区域拓展、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实施,作为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四川开始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005~2015年,四川城镇人口由2710.0万人增长到3913.3万人,年均增速达到3.7%;城镇化率由33.0%提高到47.7%,提高了14.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3.1个百分点)。
图1 2005~2015年四川城镇人口与城镇化率变化情况从城镇化率的绝对水平来看,50%被认为是城乡结构转换的标志点,因为城镇化发展到这个水平时,城市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会不断上升,不仅是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新阶段[1]。
全国在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跨过了这一结构转换点,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6.1%,而四川城镇化率为47.7%,尚未达到但已极为临近这一结构转换点,正处于结构转换关键期。
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 0
1 6 1 2 8
涵也处在不 断发展变化 中,至今 尚无统一
的概念 。 城镇化 的核心是人 口就 业结构、 经 济产业结构 的转化过程和城 乡空 间社 区结 构 的变迁过 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 现在三个 方面 :一是农村人 1在空 间上的 : 3 转换 ;二是 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 ;三是农 业劳动 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不 仅是社会和经济 发展 的必然产物 ,也是工 业化和现代化 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发展水 平 是衡量一个 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
4 9 低于全国平均城镇人 口的比重近 8 65 %, 个百分点。2 O O O年城镇人口比重为2 %, 67 十年 间城镇人 1比重上升了 1 3 2个百分 点 , 平均每年增加 12 .个百分点 , 同期的全国的 城镇 人 口比重仅增加 了 1 0个百分 点 ,由 3 .2 62 %增 加到 4 9 65 %,可 以看 出四JI I 省 城镇化水平的增幅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业人 1 : 3两类。因此本 文将城镇化率定义 为 非农业人 口在全部人 口中的比重。 为了反 映四川省城镇化水平 的变化趋 势, 运用 e iws 计量软件通过 HP滤波 v e 50 方法对 四川 省 的城 镇化率进 行滤波分 析 , I 以反映四川省的城镇化 的发展进程 ,对 四 川省城 镇化率 变化 的长期趋 势进行分 析。 由图 1 以看出四川省城镇化率 的序列 变 可
H d i — rs oti r1m d = 0 ) o r k p e c tfe ( b a l 0 c l a t
2 8 2 4
得 了巨大成就 , 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
四川农业大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深度解析

创新性 1)创新思想可延展至多个应用领域 2)有创新点+能够有效带动关联领域技术革新与关联产品迭代升级
广泛性 1)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场景丰富 2)着力解决日常生活的痛点和难点+发明有专利保护 商业性 1)有商业化可能+已有销售订单或购买合同 2)在经济效应的基础上兼具社会效应
(3)往届“挑战杯”相关作品案例
1)农业、农林类高校获奖案例(部分统计) 东北农业大学
特等奖 《基于视觉技术的大豆种子球表智能检测与自动选别系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等奖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等奖 《基于适宜根温区间的水培蔬菜光环境高效调控系统》
青岛农业大学 特等奖 《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机》 二等奖 《根治农田 “ 牛皮癣 ” ,还土地清洁 -- 山东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的调
《特色小镇:新发展理念下 “ 区位分布 - 产业创新 ” 的浙江经验 –– 基于浙江省 首批小镇的实地调研》 《住房公积金与农民工的城市梦研究》
《 “ 留守 ” 与 “ 退出 ” :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处置行为分析 —— 基于福建沙 县典型农村农地流转和农民意愿调查》 《 “ 宅院 ” 还是 “ 社区 ” :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居住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基于河北省安平县的调查》 《大数据视角下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管理体系的调研 --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 崇礼区和阳原县为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优化研究 —— 基于四川威远与彭山模 式的比较分析》 《新型秸秆连续水解转化利用装置》 《基于可抛弃电极的果蔬有机磷农药残留掌上快速检测仪》 《以豌豆蛋白废水为原料高效生产农用聚谷氨酸技术的研究开发》 《活 “ 权 ” 达变,以贷赈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响应意愿与效果的 探究》 《土地流转进程中耕地 “ 非粮化 ” 现象探究 -- 基于河南滑县、唐河等六个产 粮大县的调查研究》 2) 大学生自身相关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 以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为例》(北京 林业大学) 《境遇与选择: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方式及满意度研究 -- 基于天津市高 校 大学生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发展实证研究朱 文 姜太碧[摘要]城镇化是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的一条必行之路,而城镇化背后必然需要产业的支撑。
本文以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的经济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民族地区的支撑产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运用面板数据对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估计。
分析结果表明:要加快四川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必须以支撑产业为支点和作用点,不断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支撑产业;城镇化;层次分析法;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8)07 0147 05基金项目:200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研究项目 加快我省城镇化建设 之子项目 四川省城镇梯级发展与分布研究 和2005年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 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研究 (批准号: 05ZR025-060)。
作者简介:朱文,女,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姜太碧,女,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
成都 610041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化的城镇化道路 。
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的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但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坚实的经济基础,立足于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
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发展关系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城镇化的动力因素一般而言,促进城镇化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农村的 推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即 拉力 。
城市化正是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1]。
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初始动力,而支撑产业的持续发展则是根本动力。
(一)初始动力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日趋下降,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一定经济水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安居就业,从而促进了城镇化发展。
(二)根本动力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支撑产业长足发展的结果。
如果该地区的支撑产业是农业,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人群就会向能提供更好公共服务的城市集聚;如果该地区的支撑产业是第二产业,从比较利益驱动作用机制来看,随着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不断升高,相对于农村的落后状况,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就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农村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状况,提高收入水平,则会不断涌向城镇。
如果该地区支撑产业是第三产业,则能提供适合农村劳动力特点的大量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二、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城镇化的衡量标准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城镇人口比重指标即城镇化率来衡量四川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二)支撑产业的衡量标准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众多的经济活动部门,按照它们各自的产业特征、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可以将其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有:将所有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支撑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和衰退产业。
在这些划分中,最后一种划分由于出现时间较短、缺乏严格而统一的理论界定,因而也最容易引起混淆[2]。
然而支撑产业主要是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界定的。
应从规模、效率、吸纳就业与其竞争性等四个方面加以衡量。
其特征:一是在规模方面,支撑产业应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二是在就业方面,支撑产业必然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三是在效率方面,支撑产业立足于现实的经济效率和规模,对GDP贡献率高、投入产出比较好;四是在竞争性方面,支撑产业在区域横向比较当中应为区域优势产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建立了以下指标来衡量支撑产业:X1=在各个产业中占GDP比重=该产业总产值/GDP;X2=该产业从业人数;X3=区位商LR ij=L ij/jL ij L ij/ijL ij;X4=劳动生产率=该产业总产值/该产业就业人数。
其中:i代表第i个地区;j代表第j个行业,L ij 代表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指标。
LR ij代表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区位商,其表示的是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在本地区的总产出中的份额与总的区域(这里特指四川省)第j个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
一般认为当LR ij>1时,该地区的该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且从指标内容来看,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本文所定义的支撑产业的内涵。
考虑以上四个指标对支撑产业内涵的影响,一般有X1>X2>X3>X4。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 P)确定出上述四个指标的权向量分别为= (0.466,0.277,0.161,0.096)T,即规模占衡量支撑产业重要性的权重为0.466,吸纳就业为0.277,竞争性为0.161,效率为0.096确定支撑产业。
计算方法如下:现令第一、二、三产业的支撑产业衡量标准值分别为s1,s2,s3,第一产业的支撑产业衡量标准值就为s1=规模*0.466+吸纳就业* 0.277+竞争性*0.161+效率*0.096。
依次计算第二、三产业的衡量标准值s2、s3,然后比较s1、s2、s3的大小,最大的为支撑产业。
据此,我们可确定出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的支撑产业(见表1)。
表1 四川民族地区支撑产业的确定 单位:万元地区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支撑产业支撑产业产值四川民族地区126551716561681609521第二产业1656168汶川县1485217509535486第二产业175095理县61532911010766第二产业29110茂县133062555624580第二产业25556松潘县126411353936853第三产业36853九寨沟县88672140174854第三产业74854金川县8731487510164第二产业4875小金县9125763215665第三产业15665黑水县867093059107第二产业9305马尔康县61971002438633第三产业38633壤塘县698121777284第二产业2177阿坝县15168316010248第二产业3160若尔盖县23138729111490第二产业7291红原县12648384010032第一产业12648康定县106666475576349第二产业64755泸定县62441479416250第二产业14794丹巴县5187790911533第二产业7909九龙县5319337158948第二产业33715雅江县450326506730第二产业2650道孚县522128929520第二产业2892炉霍县665516407445第三产业7445甘孜县9228182610188第二产业1826新龙县594416469309第三产业9309德格县905022628055第三产业8055白玉县720634196215第二产业3419石渠县955513018512第二产业1301色达县626318616723第二产业1861理塘县887532689439第二产业3268巴塘县5274118956320第二产业11895乡城县313731307212第二产业3130稻城县510820786513第二产业2078得荣县327423185292第二产业2318西昌市143735345559369667第二产业345559木里县18832911818965第二产业9118盐源县536695096036789第二产业50960德昌县578175298854880第二产业52988会理县132859164648123210第二产业164648会东县13191412292769027第二产业122927宁南县486391755248512第三产业48512普格县264241825023707第二产业18250布拖县232751062715874第二产业10627金阳县25706542115546第二产业5421昭觉县34098606024492第三产业24492喜德县211721946222707第二产业19462冕宁县6597911700281599第二产业117002越西县385843119740838第二产业31197甘洛县243684364525664第二产业43645美姑县311651313816470第二产业13138雷波县397853194628638第二产业31946北川县349903439725030第二产业34397峨边县196606314729182第二产业63147马边县296602176023009第二产业21760 数据来源: 四川统计年鉴2006三、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持续发展关系(一)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差异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全省相比,不仅水平低,而且推进速度慢。
从实际水平来看,2005年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率仅为14.36%,显著低于四川全省23.3%的平均水平;从推进速度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仅为0.19%,也低于四川全省的0.94%。
四川民族地区各县的城镇化水平也呈现巨大的差异,总体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无论实际水平还是推进速度都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尤以九寨沟县一枝独秀;第二类为实际水平超过了全省平均但推进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类为无论实际水平还是推进速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及支撑产业相关关系至2005年,四川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仅为14.36%,比2000年的13.54%增加了0.82个百分点。
在产业结构的变迁中,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六年内各产业占GDP 的比重,总体上来说,农业占GDP 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41.56%下降到2005年的33.29%;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2005年占GDP 的比重为26.96%,比2000年的23.05上升了3.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005年占GDP 的比重为39.75%,比2000年上升了4.36个百分点。
可见,四川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在6年来发生了转变,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根据我们对支撑产业的定义,从总体上来说,第二产业已经成为四川民族地区的支撑产业(见表1、表2)。
运用spss13.0对四川民族地区16年来的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的时间序列做pearson 相关检验,可得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城镇化水平与支撑产业产值取对数的相关系数为0.947,产业产值逐渐增加,也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