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点状植皮法修复经久不愈创面
点状植皮在糖尿病坏疽治疗中的应用

2 2 植 皮 方 法 .
继续每天用 生肌 象皮 膏纱条换 药 , 术后 6d发 现皮 片已开始 向 周 围延伸 。术后 1 5d创面完全修 复。
5 讨 论
点 状 植 皮 法 适 于 感 染 的 肉 芽 创 面 。 笔 者 在 实践 中采 用 点 状 皮 片 外 敷 中 药 生 肌 象 皮 膏 , 代 了儿 士 林 纱 条 , 植 皮 成 活 率 有 取 使
4 典 型病 例
张 × x, ,2 岁 ,0 7年 4 月 2 日就 诊 。糖 尿 病 病 史 女 7 20 0 1 , 小 腿 中 下段 前 外 侧 可 见 一 大 小 约 为 1 l ×8e 的 溃 0a 左 2e n m 疡, 溃疡 病 程 约 7个 月 , 迁延 不 愈 , 入 我 科 予 控 制 血 糖 水 平 和 遂
・
6 2・
J un lo xen l h rp f C O t 01 1 5 o ra f tra ea yo M c 0,9( E T T 2
点 状 植 皮 在 糖 尿 病 坏 疽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马 红莲
( 津 中 医药 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 外科 , 津 天 天
点状植皮术原理

点状植皮术原理点状植皮术是一种常见的皮肤修复术,其原理是利用健康的皮肤组织移植到患处,以恢复受损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手术开始时,医生会先准备一个合适的供体区域,通常选择患者自身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作为供体。
接下来,医生会用特殊的工具将供体皮肤剥离下来,并将其切成小块状,大小约为1到3毫米。
这些小块状的皮肤组织被称为“点状皮片”。
点状皮片的大小和形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需修复的皮肤区域而定。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点状皮片逐一移植到患处,通过缝合或粘合的方式将其固定在受损皮肤上。
这些点状皮片在移植后,会逐渐与周围的组织融合,并重新生长血管和神经,最终形成新的皮肤组织。
点状植皮术的操作步骤需经过严密的计划和准备。
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确定植皮的适宜区域和供体来源。
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精确地计算和测量供体皮肤的大小和形状,以确保植皮的准确性和美观度。
此外,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和术后的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术后护理是点状植皮术的重要一环,它对手术效果的恢复和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术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确保移植的皮肤组织能够正常生长和愈合。
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护理指导,保持伤口的清洁与局部皮肤的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力碰撞,以免影响植皮效果。
点状植皮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皮肤修复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点状植皮术可以有效地修复各种程度的皮肤缺损,包括烧伤、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
其次,点状植皮术的手术过程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期短,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较轻。
此外,点状植皮术的植皮效果较好,可以获得自然、美观的修复效果。
然而,点状植皮术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风险。
首先,由于点状植皮术需要从患者自身身体其他部位获取供体皮肤,因此供体区域会有创伤和瘢痕的产生。
其次,点状植皮术的成功率和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供体皮肤的质量和手术的操作技巧等。
此外,植皮后可能会出现感染、排异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等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和处理。
新整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之烧伤创面处理的方法(4)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之烧伤创面处理的方法(4)(2)网状植皮:将切取的大张薄中厚皮片,在网状切皮机上切出规则而密集的网孔,皮片拉开即成网状,扩大植皮面积。
按所用切皮板不同,皮片可扩大 1.5、3、6、9倍,可用较小皮片覆盖较大的创面。
该法节省皮源,缩短手术时间,适用于深度烧伤切、削痂后的创面或肉芽创面。
扩大3倍者为最常用,1.5倍者适用于手部,6倍者用于非功能部位。
为了减少网眼处创面暴露,常需用网状异体皮,异体皮或人工皮作重叠覆盖。
(3)自体小片植皮:将薄皮片剪切成0.3-0.5或1.0c m以下的方形或长方形小块,散在移植于创面,皮片间距0.5c m左右,又称点状植皮。
点状植皮操作简单,皮片生长条件较低,常用于肉芽创面,可扩大植皮面积,节省供皮区。
但比较费时且远期遗留斑状瘢痕,易造成关节部位挛缩,外观也不能令人满意,因而仅限于非功能部位或隐蔽处。
(4)大张筛状异体(种)皮嵌植点状自体皮:大面积Ⅲ度烧伤早期切痂后,先移植大张筛状异体皮,或用特制的打孔机切出许多“门”形孔,2-3天后打开包扎,如异体皮片贴附良好,在孔洞中嵌植0.3-0.5c m大小的自体皮,这样大张异体皮与点状自体皮均在创面上存活,自体皮在异体皮下匐行生长,逐渐扩大,取代异体皮而融合成片,使创面愈合。
这方法适用于皮源较缺乏的病人。
(5)自体及异体(种)皮相间移植:常用新鲜异体(种)皮,液氮储存皮,剪成宽0.3-0.5c m点状或条状,两者相间移植于切、剥痂或肉芽创面。
异体(种)皮与自体皮生长后,创面得到初步覆盖,随后出现排异反应,由两侧的自体上皮扩展而愈合。
该法也适用于皮源较缺乏的病人,如异体皮质量较好,自体皮移植间距合适,生长扩散后可获得一次性封闭创面的良好效果。
(6)微粒皮片移植:将小片薄断层自体皮剪成微粒,不超过 1.0m m2,在等渗盐水中驱散。
倾注于绸布上,在托盘内放一均匀布满小孔的漏小盘,上放绸布、皮片,加生理盐水达到漏盘的1/3-1/2.双手提起托盘,缓缓倾斜,使微皮接触到绸布后,再遇水则源于水面,此时绝大部分微皮的表面向上,使其均匀分散于水面,提起漏盘,盐水经绸布、漏盘孔缓缓流进托盘,则微皮均匀地沉在绸布上,表皮面仍向上,取出绸布,覆盖在同种皮片的真皮面上,微皮的真皮面向外,除去绸布即可移植到切、削痂后的创面。
金因肽结合点状植皮治疗肉芽创面的体会

金 因肽 结合点状植皮治疗 肉芽创面的体会
谢劲松 , 李石莎
( 都 三 六 三 医院 外 科 四川 省 成 都 市 6 4) 成 101 0
【 词 】 伤 ; 芽创 面 ; 关键 烧 肉 皮肤 移植 ; 因肽 金
【 中图分类 号】 6 4 R 2 + 1 R 4 6 . 2
[ 文献标识码】 B
植于 肉芽创面, 皮间距离约 lm 术后创面包扎 , c, 每 两 天 换 药 1次 , 常规 使用 抗 生素 5 。观 察 组于 术后 d
中 国美 容 医 学 2 0 0 9年 3月 增 刊 C ieeJunl f /s ei MeiieMa.09S p l hn s ora o ? t t dc . r 0 u pe eh c n 2 me
( 载 自黑 龙江 医 药科 学 杂 志 2 0 转 0 6年 2 9卷 第 4期)
【】 小兵, 2付 林晓庆 , 同柱 , 表皮细胞生长 因子通过诱导皮肤干细 孙 等.
胞 分 化 加 速 受 创 表 皮 再 生 的 研 究 [] 国 修 复 重 建 外 科 杂 志 , J.中
2 0 ,6 1: 1 0 21 ( ) . 3
表 I 两组病例在相应 时间内愈合情况统计
注 : = 4 2 P< 01 3 . 8, O.
4 讨论
面 部 皮肤 浅表 损 伤 是 一种 常 见 的 因 粗 糙 物 体 摩擦 而造 成 的浅 表 组织 损 伤 , 治疗 关 键 在 于控 制 其 感染, 加速 愈合 及预 防创 面 愈合 后 不 同程 度 的色 素 沉着 与瘢 痕增 生 。传 统 的 外涂 甲紫 、 汞 等 药物 的 红 治 疗 方 法 目前 亦 多 不采 用 , 用 碘 伏 溶 液 、 洁 尔 应 新 灭 溶 液 清 洗 后 的 暴 露 或 包 扎 疗 法 虽 然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可 以起 到 消毒 杀 菌 、 防控 制 感 染 作 用 , 不 能 预 但 加速 创 面 愈合 的生 长 因 子 , 伤 后 , 体 自身 的修 创 机
东方一号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疗效观察

东方一号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烧伤后残余创面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3年以来我院采用中药东方一号治疗35例烧伤后残余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创面均愈合;结论东方一号疗效显著,使用简单,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烧伤残余创面深度烧伤尤其是大面积者,后期常残留散在的小创面,历时数月,经久不愈,严重影响伤员的功能恢复。
[1]这些残余创面,通过常规的治疗措施,很难起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对于残余创面的处理成为棘手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笔者使用中药东方一号药膏(以下简称东方一号)治疗烧伤后残余小面积创面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
年龄8~69岁,平均34岁。
烧(烫)伤面积4%~35%。
残余创面面积0.5%~2.5%,平均1.5%。
致伤原因:普通烧伤18例;化学烧伤5例;电烧伤4例;热液烫伤8例。
受伤部位:大腿部:6例;小腿部12例;足背部12例;手部3例;耳廓2例。
烧伤深度:深ⅱ度~ⅲ度。
1.2 方法全部患者均使用东方一号。
其伤口换药的具体方法如下:清创之后新鲜创面单纯使用东方一号换药,肉芽水肿者用3% 高渗盐水湿敷,对于已有严重感染的创面,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局部应用敏感抗生素稀释液湿敷,每日3-4次,待创面清洁后,改用东方一号换药,每天一次,换药后包扎创面。
2 结果35例烧伤患者,疗程最快4天,最慢21天;平均9.5天,其中3例化脓性感染创面,初期用东方一号疗效不佳,经控制感染后效果明显,7~21天伤口也完全愈合。
伤口边缘上皮向伤口中央生长速度每天约3~6mm。
在深ⅱ度烧伤中,伤口创面中可见上皮皮岛相连,使伤口很快愈合;在ⅲ度创面中,以毛囊为中心生出多个上皮小岛,然后上皮小岛逐渐向周围扩大,相互连接,直到创面愈合。
6例皮肤新鲜性表浅伤口,单独使用东方一号换药4~5天伤口完全愈合。
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片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研究

难愈性创 面常伴发于创伤 、 深度 电烧伤 、 化学烧伤 、 以及 压疮 , 形 成深达肌 肉、 筋膜 、 肌腱甚 至骨组织 的创 面及慢性溃疡 , 经久不 愈 并 造成 深部组织 的进 一步损伤 _ 目前常利用各种皮瓣进行修复 , l 1 。 不但 给供瓣 区带来 明显的功能 和外观缺憾 , 因为适应症有 限难 以 也 满 足较 大创 面或 瘢痕溃疡 的修 复需要 。 我们应用人工真皮加 自体 薄 图 1 断层皮 片移植 的方法修复部分难愈性创面 , 取得 预期效果 。 轻度挛缩 ; 2次手术 间隔时间为 (7± ) 。( ) 1 3 d 2 骨外露组 :1 1 例患者 1资料与方法 的1 4处创面皮 片成活 良好 , 中 1 处 为优 , 其 2 外露骨质得 到有效覆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 盖。 另外 2处创面感染 , 所移植 的人工真皮 未成 活 : 其中 1 例发生于 选 择 21 0 0年 1 一 0 1 1 月 2 1 年 月在笔者单位住 院的慢性难愈性 外踝关节腔开放的骨外露创面 , 因关节 内感染导致人工真皮移植失 创 面患者 2 , 中男 l 0例 其 5例、 5例 , 女 年龄(6±1 ) 。 3 6 岁 人选标准 : 败 ; 1例为跟骨外露感染 , 另 由于松质骨 肉的感染未得 到有 效控制 创 面均持续存 在 8周 以上 , 经多 种方法保守治疗 不能愈合 , 或经植 导致人工真皮移植失败 。上述 2处创面均采用局部皮瓣修复 。2次 皮、 皮瓣手术治疗失败 的病例 。 手术 间隔时间依骨外 露面积和创面基底情 况而不 同 ,一般 ( 1 ) 2 ±8 根 据创 面性质 、 修复难度以及修复机制 , 将入 选病 例分为 2组 。 d 在骨外露组中 1 。 例骨外露 面积较大者 , 期手术植入人工真皮 。 I 4 ( ) 性溃疡 组 : , 中男 7例 、 2例 , 龄 2 1慢 9例 其 女 年 2—7 (8±1 ) 周后 , 53 5 外周创 面移植 自体皮行 Ⅱ期 手术 ; 中心部位 因类真皮 组织形 岁 。共 1 处 创面 , 1 面积 l . 1 .( 1 )m 为创伤 、 25 8 1 ±5 e , 0 烧伤后继 成不足 , 重新移植人工真皮 。2周后类 真皮组织基本成形 , 再次移植 发 瘢痕溃疡 , 创面基底 及周 围组织 呈瘢痕状 , 组织循环差 或有肌腱 自体表皮修复创面。 随访 5 4个月 , ~2 患者创面无复发 , 未见 明显瘢 组织 外露 , 正常皮肤 作为供皮 区。( ) 无 2 骨外 露组 : 1 , 中男 8 痕增生 。供皮区愈合 良好 , 1例 其 无瘢痕形 成。 例 、 3例 , 女 年龄 6~7 ( 7±1 ) 。共 1 创 面 , 23 6岁 4处 骨外 露 面积 22典型病例 . 08~7 .( 7 5 e 最大为 2 . m×3 e , . 70 1 ±2 )m ( 20 e . m)伴有骨膜缺损和创 5 例1 :男 ,9 。双足化学烧伤 , 3岁 左腿腱外露 2个月 , 积 40 面 .X 面感染 。创 伤后 开放 骨折或严重撕脱伤合并 骨外 露 7例 , 化学烧伤 35m( l ) 期手术时切除表层近 1 坏死跟腱组织 , 面仔细 . e 图 a 。I / 2 创 2例 , 高压电烧 伤 1 , 例 慢性贴骨瘢痕溃疡 1 例。 止血后移植人工真皮 5 e ×45r( 1 ) . r . a 图 b 。术后 3周行 Ⅱ期手术 , 0a e 1 手术方法 . 2 人工 真皮血管 化 良好 , 跟腱表 面被类真皮 组织覆盖 ( 1 ) 图 c移植 自 手术分 2期进行 。 I 期先进行扩创术 , 切除溃疡及炎性 肉芽组 体薄皮断层皮片 , 厚度为 02 r .a 5 m术后 1d创面愈合 。 0 织 时应 超过创 面边缘 lm; e 切除瘢 痕至正 常组 织 , 如外露 坏死肌腱 3讨论 应予切 除;用骨凿凿除外露骨表层坏死组织至骨 面有 细微 渗血 , 扩 31关于慢性难愈性创面 . 大切除骨外露创面周 围的软组织 , 为创 面营造 良好血运 。比照创面 体表慢性溃疡 ,其形成大多与局部伤 1及周 围组 织条件有关 , : 3 裁剪人工真皮 ( 皮能快愈敷料 , 日本 G N E株式会社 )使其超过骨 例如坏死组织清除不彻底或异物残 留, 、 UZ , 骨 肌键组织外露 , 创面基 底 外露 区域并 紧贴创面不 留间隙 , 用缝线 或缝 合器固定 。早期 由于创 及周 围组织血运不 良。目前 , 应用各种皮瓣 的手术方法 , 仍是修复此 面 渗血渗液 , 人工真皮 呈深红色 ; 随着细胞 成分和微血管 的长人 以 类难愈 陛创面的常用外科手段 。皮瓣手术修复 的质量较高 , 创面复 及胶原成分 的沉积 ,术后 2—6 周人工 真皮逐渐呈现橘红色或粉红 发率底 , 但供瓣 区外观和功能会受影 响 ; 时受局部和全身条件 的 有 色, 表层硅胶模 与胶 原海绵层 分离 , 表明人工真皮 已经 “ 成熟” 类真 限制 , , 选择适合 的皮瓣也有一定 困难 。常规的植皮 手术方法操作 简 皮组织逐渐形成 。Ⅱ期手术 时 , 先揭去表层硅胶模 , 应用 聚维酮碘或 单 , 供皮 区损失小 , 但在血运 不 良的瘢痕 、 慢性溃疡 、 外露肌腱 和骨
点状植皮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中的应用

待皮 片全 部放 置后 , 以凡 士林 纱布敷 盖 于植皮 区和取 皮 大 4~6倍 ;. m × . m 皮 片 可 扩 大 1. 0 3c 0 3c 18倍 ;. 01 区 , 加纱 布及 棉 垫覆 盖 , 以绷 带稍 加 压 包 扎 。术 后 c 0 1c 外 并 m× . m皮 片 , 扩 大 6 . 可 4 2倍 。本 组 3 6例 患 者 3天更换 外敷 料 , 周 后观 察皮 片成 活情况 , 1 并继 续用 凡 均 采用 点状植 皮术 1 5天愈 合 , 另外 2例 患 者 由于 伴 有 士林 纱布 覆盖 。 肋 骨骨 皮质裸 露 , 皮质表 面干 燥 , 有皮 片 的生存条 件 , 没
1 资 料与 方法
术 区张力 大 , 数患 者 出现 创 面破 损 。本 组 3 少 8例 患者
1 1 一般 资料 .
所取 皮 片周 围较 薄 , 中央较 厚 含 有真 皮 层 , 度不 超 过 厚 本组 3 8例 患 者 年龄 3 6~7 2岁 , 中位 05c 属 于 中厚 皮 片 , . m, 是各 类皮 片 中较 易成 活 的一 种 , 年龄 5. 13岁 。临 床 分 期 ;I 1 I期 0例 , Ⅲ期 2 8例 。2 8 且成 活后 质地柔 软 , 能耐 受 一 定 的摩 擦 和 负 重 , 缩程 收 例行改 良根 治术 ,0例行 根治 术 ( 中 2例植皮 ) 纵切 1 其 ; 度小 。皮 片移植 受 区后 , 面 就 开始 有 血 浆 渗 出 , 浆 创 血 口3 O例 , 横切 口 8例 。坏 死创 面 2c m×2 5c 至 6c . m m 不但 因含 有纤维 蛋 白将皮 片粘 于创 面 , 而且 还供 给皮 片 ×1 m, 1c 平均 45c 5c . m× m。2例 有肋骨 骨皮 质裸 露 , 必要 的 营养物 质 , 大约在 5小 时 以内 , 片便 可较 紧密 皮 面积 约 10 c . m×2 5c . m。 地粘 连 于创 面 , 随后 生 长 出 肉芽 组织 , 肉芽组 织 内毛 细 12 方 法 皮瓣 坏死 区经 过 去 痂 和换 药 , 新 鲜 肉芽 . 有 血 管 内皮 细胞 迅速 长人皮 片 的表皮 和真皮 层之 间 , 建立 组织 生长后 , 中 2例 肋骨 骨皮 质裸 露 区用 刀 片轻轻 削 其 新 的血 管 网 , 第 4~ 在 5天 时纤维 细胞 就开 始生长 , 与 并 刮 , 至有 少许 血浆 渗 出。取皮 区为 坏死 区 四周 健康 皮 直 术 血液 循 环 已基 瓣 , 四号 针头挑 起 皮肤 , 刀 片平 行 切 取挑 起 的皮 肤 皮 片 中的纤维 细胞 相接 连 , 后第 8天 , 用 用 第 O天纤维 性愈 合 已达 成熟 阶段 排列 紧密 , 皮 大小 0 5c 0 5 c 厚 0 3~0 5 c 直 接 植 入 肉芽 本建 立 , 1 . m× . m, . . m, 区和 骨皮 质 裸 露 区 , 肉芽 区皮 片 间隙 保 持 05~1c . m, 骨皮 质 裸 露 区皮 片 厚 0 3c 皮 片 间 隙 保 持 02 c . m, . m。 片完 全成 活 。成 活 的 皮 片 向 四周 扩 展 , 盖 临 近 的创 覆 面, 动物 实验 证 明 ,5天 时 ,. m×05c 皮 片 可扩 1 05c . m
金因肽+点状植皮治疗肉芽创面的体会

1 资 料 与 方 法
等措施治疗 , 亦不能杜绝 残余小创 面的 发生。而创 面愈合 各 个阶段都有生长 因子参与 … , 表皮 细胞生长 因子可诱 发 D A N 3年来 , 治疗烧 伤后 肉芽创 面 4 2例 , 中男 其 合成 和细胞 复制 , 激活 R A和蛋 白质合成 , 创面 愈合 的时 N 使
蛋 白、 糖蛋 白和羟脯氨 酸等 ) 合成 , 调节胶 原 的降解 及更 新 , 4 2例患者 肉芽 创面 均行 点状 游离 植皮 术 。
从而增强创面抗张强度 , 提高 上皮细 胞的完 全再生 度和连 续 性, 预防和减少疤痕形成 , 提高创面修 复质量。 外 源性 rE F的参与使创 面愈合 速度 加快 , E F具 有 hG r G h 5 3个氨基 酸片段 , 相对分子质量 6 2 , 0 1 等电点 4 6 以 1 % 的 ., 0 甘 油及 10 . %甘露醇 为保 护剂 , 可促进 上皮细 胞 ( 表皮细 胞 、
下来也易出现心功能不 全 , 响生存 质量 。心 肺复苏 是静 脉 影
溶栓的相对禁忌证 , 出现 出血特别 是消化道 出血 、 易 脑出血等 严重并发症引起死亡。但本文收集的病例溶栓后 不 良反应较
2 2 不 良反应 .
治疗组静脉溶栓后有 2例齿龈 出血 , 消化 无
轻, 说明心肺 复苏 后 rP tA静 脉 溶栓 是安 全 的。从本 文可 以 - 看到心肺 复苏 成功后进行 rP t A静 脉溶栓 可 以降 低患者 的死 ・
亡率 , 减少急性左心功能 不全 的发生 , 提高病 人的 生存 质 量 ,
其原 因可能为溶栓使梗 塞 的血管再 通 , 损伤 的心肌避 免坏 使 死, 恢复心 电的稳定性 , 避免再次心跳骤停的发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点状植皮法修复经久不愈创面
改良点状植皮法修复经久不愈创面
2010-01-15 王子明王爱民杜全印孙红振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点状植皮对经久不愈创面的修复作用。
方法用三角针钩起皮肤后切取点状皮片,直径约1~2mm,于创面肉芽组织内挖深约3mm,将皮片植入底部,2~4块/cm2,使皮片与肉芽组织底部紧密接触,并被肉芽组织自然覆盖。
结果术后5天,大部分皮点已贴附于肉芽组织内;10~14天后形成皮岛并向周围延伸;21天以内,25例15cm2以下的创面有24例完全修复,5例15cm2以上的创面经数次植皮后也在2月内完全修复。
结论改良点状植皮为修复小面积和普通植皮难以治愈的创面提供了一种较快较满意的方法。
关键词:植皮;感染创面
中图分类号:R 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37(2000)04-0217-03
Repair of durable and recalcitrant skin defect with seeded pinch skin grafts
WANG Zi-ming, WANG Ai-min, DU Quan-yin, et al.
(Department of Microsurgery, Daping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pairing effect of seeded pinch skin grafts for the durable and recalcitrant skin defect. Methods The pinch skin was extracted near the defect with cutting needle, about 1-2mm in diameter. The graft bed was digged into granulation tissue 3mm deep, the pinch skin was put into the bottom, 2-4 pieces per cm2, and the grafts contacted and covered with granulation tissue tightly.Results Most of the skin grafts became viable after revascularization from the graft bed 5 days postoperation,grew into skin islands and extended 10-14 days postoperation,24 of 25 skin defects not bigger than 15cm2 healed completely in 21 days, and the other 5 defects bigger than 15cm2 also healed in 2 months after several times of seeded pinch grafts.Conclusion The seeded pinch grafts prove to be a quick and satisfactory way for the repairing of skin defects which were small and difficult to be repaired with the usual way.
Key words:skin graft;infection wound
经久不愈感染创面常为患者和医院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修复一直是困扰外科的一大难题。
我们采用一种新的点状植皮法,用于普通植皮很难治愈的创面和小面积感染创面的修复。
从1997年10月~1999年10月用此
法治疗30例,创面的修复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59岁,平均27.9岁。
引起感染创面的原因和部位:手外伤感染创面12例,前臂手术创面不愈5例,臀骶尾部Ⅲ度或Ⅳ度褥疮4例,小腿、足背因静脉曲张溃疡感染5例,四肢深Ⅱ度烧伤3例,臀大肌深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1例,颈后部火器伤1例。
创面面积2cm×1cm~12cm×15cm,平均面积12.3c
m2 。
植皮前感染创面渗液均送细菌培养,并作药敏实验。
细菌培养示生长细菌为铜绿假单孢杆菌8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例,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大肠杆菌4例,白色念珠菌1例,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5例。
创面出现至第一次植皮时间最短12天,最长183天,平均25.6天。
2改良点状植皮
2.1植皮准备
术前加强局部换药,根据药敏结果局部适当应用抗生素,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当肉芽较新鲜,质地坚实,无明显水肿,
分泌物较少,周围无急性炎症时为植皮的时机。
2.2植皮方法
局部常规消毒铺巾,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创面周围供皮区皮下浸润麻醉,截瘫病人无需麻醉。
三角针钩起点状皮肤,用剪刀剪下点状皮片,直径约1~2mm,中央厚度达真皮层,呈倒圆锥状。
于创面肉芽组织内挖深约3mm的陷凹,将点状皮片植于其底部,使皮片深层与肉芽底部紧密接触,并被肉芽自然覆盖,疏密程度约2~4块/cm2。
受皮区稍加压,供皮区凡士林油纱覆盖包扎。
无菌操作。
术后加强营养,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酌情应用抗生素。
3典型病例
病例1男性,54岁。
车祸伤致胸5、6椎体骨折全瘫,伤后17天入院,并发骶尾部褥疮,为Ⅳ度。
骶尾部有5块约8cm×7cm、6cm×5cm、5cm×4cm、4cm×4cm、3cm×2cm各自独立的褥疮。
经截瘫护理、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等治疗,并给予褥疮换药,逐渐将液化坏死组织清除。
形成的创面深达骶骨表面,有轻微骨感染坏死,其中3块褥疮连成一片,约22cm×14cm。
待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后,行清创,双侧臀大肌肌皮瓣转位术,消灭褥疮。
术后右侧肌皮瓣愈合,左侧肌皮瓣与骶骨之间发生错动,形成假膜,不能愈合,再次手术切除假膜后仍不能愈合,形成经久不愈的感染创面。
骶骨表面形成老化的肉芽组织,面积约15cm×12cm,3次细菌培养均培养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遂开放创面点状及邮票状植皮,再次失败,故于创面形成183天后应用改良点状植入植皮法治疗。
用小刮匙于骶骨表面肉芽内挖深约3mm,直径3mm之陷凹,三角针点状钩取创面
周围皮肤,植于肉芽底部,稍加压包扎。
术后5天皮点成活,3周后形成皮岛并向周围延伸,创面缩小,经反复7次植皮,2月后褥疮完全修复。
病例2男性,41岁。
左手1~4指绞榨毁损伤。
经游离足背皮瓣及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后,出现手背部分皮瓣坏死感染,细菌培养提示铜绿假单孢杆菌生长,面积约为2.5cm×3.5cm,清创换药至术后21天仍不愈,肉芽新鲜后行改良点状植皮。
局麻下三角针点状钩取前臂内侧皮片,翻起肉芽植入其内约2mm深,凡士
林油纱覆盖后加压包扎。
术后5天见油纱干燥,供皮区已点状结痂,8天后创面完全修复。
结果
受皮区术后5天第一次换药,见皮点已贴附,已由深层长出肉芽表面,10~14天形成皮岛并向周围延伸,创面逐渐缩小,于术后21天内25例面积15cm2以下创面有24例完全修复,形成瘢痕愈合。
5例创面面积在15cm2以上者经3~7次取皮后也均在2月内完全愈合。
供皮区第一次换药时均已点状结痂,未发现感染现象。
失败1例系臀大肌深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患者。
讨论
1改良点状植皮的适应证
(1)局部存在不可避免的摩擦,普通植皮难以使皮片有效制动的创面;
(2)小面积的创面;(3)不能行局部皮瓣修复或不具备游离皮瓣修复条件的慢性溃疡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