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合集下载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增长速度解答:(1)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一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岀一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中表现形态。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3)增长速度:(182321/89404) 1/5-仁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解答:主要统计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和全国支岀法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岀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耗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答案作业1一简答题1.(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与产业部门如何运算增加值?(2)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1)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制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酬劳+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酬劳+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中表现形状。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确实是各部门生产制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确实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酬劳和资本酬劳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存和消费。

3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要紧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稳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运算分析题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酬劳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评价书作业参考答案1,简答题1。

根据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数据并回答问题:指标单位:XXXX粮食产量:10,000吨46,251,45264,45706,430,074,947,48401工业增加值合计:39,570,43581,47431,54946,651,761,190机构和工业部门如何计算附加值?a:增加值是指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与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事业单位和工业部门计算增加值有两种主要方法:生产法和收益法生产方法:一个机构的增加值(工业部门)=该机构的总产量(工业部门)-该机构的中间消耗(工业部门)收入方法:一个机构的增加值(工业部门)=该机构(工业部门)(员工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净产品税+营业盈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它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永久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或全部增加值。

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考察的,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的总价值,具体包括工人的报酬价值和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净产品税和经营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包括最终消费(居民的最终消费和政府的最终消费)、总资本形成(库存增加和总固定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生产过程成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报酬(3)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十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答:“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48401/46251)1/5=国内生产总值的100.91% =(182321/89404)1/5 = 115.3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内容是什么?1a: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包括生产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和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国际经济交流中的金融等3。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_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_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一简答题、1、答:)增加值是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

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

(2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三个角度理解1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价值总量。

2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

3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

(3)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78704/46251 , 1/5 ) X 100%=100.91182321/89404=2.03929 按X A Y下( 1/5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0.2=1.1531 X 100%=115.31%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1、解:企业2003 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32+4+8+21=65 (亿元)2、答案: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8110 + 2037 + ( 1200 —1060 )= 10287中间消耗= 总产出—GDP= 15000 —10287 = 4713营业盈余二GD—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生产补贴=10287 —5240 —1480 —610 + 15 = 29720国内生产总值账户3、解:(1 )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2024国民经济核算考核册参考答案28

2024国民经济核算考核册参考答案28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第四章一第六章)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安排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安排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安排与再安排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安排阶段自增加值的安排起先,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安排流量,包括劳动酬劳、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安排账户。

收入再安排以收入初次安排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常常性转移形成的安排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安排账户和实物收人安排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安排的各个流量,说明收入安排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安排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安排是干脆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安排,安排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干脆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安排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酬劳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安排关系,对整个安排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安排是收入形成安排的接着,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安排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加收入初次安排的结果。

3、依据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以下要求填写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状况表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状况说明并计算相关指标:(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消费率(3)恩格尔系数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司及过程)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酬劳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增长速度解答:(1)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中表现形态。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3)增长速度:(182321/89404)1/5-1=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解答:主要统计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和全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耗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 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

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

目前,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二、计算分析题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缴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

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解答:分配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4+8+21=65(亿元)2、今有某地区2001年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解答:(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中间消耗=总产出—GDP=15000-10287=4713(亿元)营业盈余=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3、已知如下我国实际最终消费统计数据资料:(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4)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解答:(1)GDP=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计算结果见表格。

(2)计算结果见表格。

由计算结果可知,我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除外),表明消费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

(3)计算结果见表格。

由计算结果可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渐提高,表明投资的地位有提高的趋势。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第四章—第六章)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1)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

2004(2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消费率恩格尔系数解答:(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2271.84+590.88+388.68+430.08+626.04+902.28+624.36+195.84=6030(元)(2)消费率为: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7703=78.28%(3)恩格尔系数为: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2271.84/6030=37.7%二、计算分析题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

解答: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85-6)=345(亿元)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38-42)=341(亿元)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0-7-3-43)=288(亿元)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帐户如下(单位:亿元):收入形成帐户原始收入分配帐户收入再分配帐户2、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

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

解答:根据题目中的资料可知,政府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为89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562亿元。

则根据资本转移项目的平衡关系有,各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总和等于资本转移支出总和。

即89+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368=562+455+375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562+455+375-89-368=935(亿元)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净额=935-455=480(亿元)3、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

计算:(1)居民储蓄额(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解答:(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亿元)(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1850+0-800=1050(亿元)(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存款+股票+保险)—净金融投资额=(860+350+280)-1050=440(亿元)(4)账户:金融帐户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4、设有如下资料(单位:亿元):有形资产4000,非金融无形资产400,金融资产320,对外金融负债360。

计算国民资产负债总额。

解答:利用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平衡关系中的“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净值”计算。

在国民经济(全国合计)中,净值即国民资产负债总额。

计算为:国民资产负债总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对外金融负债=(有形资产+非金融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4000+400+320-360=4360(亿元)期中测验下面是我国2000-2004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试按题目的要求进行计算和分析。

(1)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并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哪些生产成果组成。

(2)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度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并作出分析。

(3)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有何不同。

(5)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6)结合我国近年经济建设的情况,计算2000-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并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各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