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乡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1.新村运动的背景与动因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朴正熙总统在1970 年发起,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勤奋、自助、合作“为宗旨,旨在改变韩国当时农村落后面貌的一场农村运动。

政治因素:朴正熙通过1961年的军事政变上台后,急需通过政治改革和大力发展经济来证明自己领导的政府的合法性。

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对农村地域开发来赢得农村居民对其政权的支持。

经济因素: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社会因素: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社会保障落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城乡差距大。

2.新村运动过程简介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71-1973):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厕所更换成更耐用、更现代的设施:1970年11月到1971年7月,韩政府为全国3.5 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换房顶,修整村内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设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扩散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向城镇扩大,出现了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形式,演化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新村建设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着力帮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开发21 种经济作物,在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

新村教育,推广科技知识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政府重点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与特产农业,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

该运动涌现在韩国新村地区,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

战后韩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困难重重。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以经济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然而,这一发展战略使得韩国城市化进程过于急促,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凸显。

作为反应,韩国新村运动崛起。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者、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参与者,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他们通过种树、搞环保、做义工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还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韩国新村运动还倡导了一种简朴、环保的生活方式,引领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深远。

首先,该运动促进了韩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缩短,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合作。

其次,韩国新村运动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环保活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提倡绿色生活。

此外,韩国新村运动还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积极向上的社会变革运动。

通过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还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

最终,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作者:迟海琭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2期摘要: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和四个阶段以及“新村运动”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市农村间差距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期间所采取的支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农民培训政策。

最后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所能借鉴的经验,主要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培养新型农民。

关键词:“新村运动”;县域经济;公共政策中图分类号:F31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33-02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县域经济对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展开一场全国性的“新村运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几十年里,农村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城乡差距快速缩小,农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县域经济有着较大的借鉴作用。

一、韩国“新村运动”概况1.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1962—1971年,韩国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迅速跃居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列。

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二者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1],城乡生活差距日益显著,农业和农村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服务体系残缺不全。

这极大地阻碍了韩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韩国“新村运动”的四个阶段自1970年4月起,韩国政府为扭转农业日益衰退的局面,主导倡议了以“勤奋、自助、合作”为宗旨的乡村建设——“新村运动”,其基本理念是把传统落后的乡村变成现代进步的希望之乡。

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7月10--15 日,我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

通过拜访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和进行实地考察,对韩国“新村运动”有了深入了解,达到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寻找差距、借鉴发展的目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一、韩国为什么要发起“新村运动”通过考察,我们感到,韩国之所以要发起“新村运动”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摆脱困境。

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的基本国情是落后的农业国。

1960年人均GDP仅为85美元。

为了让大多数国民摆脱贫困,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出口工业品上,从1962年始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70年韩国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

也正如此,城乡发展差距随之扩大,城乡收入比为1.64。

虽然在此期间,政府在增产粮食方面竭尽全力,但乡村状况仍然非常落后,生存、生产条件极差。

这种状况急需韩国政府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速的关键时期,大力改善农村落后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

也正是在这种两难的背景下,韩国大胆探索实践了“新村运动”,也以此破题,推动了城乡发展、消除了贫富差距、改善了农村面貌,实现了协调发展。

二是改善生活。

1970年,韩国35000个乡村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点油灯、吃两餐,这种状况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倡导“新村运动”后,历经40年努力,“新村运动”不仅彻底改变了乡村面貌,而且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使韩国人均GDP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足100美元,增长到目前的人均20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84,由世界最贫困的农业国飞跃到经济总量世界12位的经济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建了“韩国模式”,也因此让韩国国民过上了好日子。

三是教育国民。

60-70年代,由于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加之连年旱灾和水灾,农作物欠收,当时的韩国国民不仅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国民意识也因此变得颓废、消极和懒散,没有秩序、缺乏信心和动力。

韩国“新村运动”给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给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作者: 张华 张素珍
作者机构: 黄石理工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迅速推进的同时,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

农村问题十分突出。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为解决农村与社会问题,时任总统朴正熙在1970年4月道长官会议上提出了"新村培养运动"的建议。

随后,韩国政府在组织"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目标,至今已开展30多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韩国乡村振兴研究

韩国乡村振兴研究

韩国乡村振兴研究韩国乡村振兴研究(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 Korea)韩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城市化进程迅猛,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然而,乡村地区却面临着人口减少、社会经济问题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国政府积极推动乡村振兴项目,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韩国乡村振兴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韩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通过修建道路、水利设施、教育设施等来提高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吸引更多人留在乡村居住。

其次,韩国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鼓励农民从事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包括有机农业、农村旅游等。

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提高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再次,韩国政府注重发展乡村社区,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提高乡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最后,韩国政府积极推动乡村留学计划,鼓励年轻人到农村学习、工作。

韩国乡村振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村电力、道路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

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乡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乡村社区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居民福利的提高使乡村社区更加宜居。

此外,韩国乡村留学计划也得到了良好的响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到农村学习,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然而,韩国乡村振兴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乡村人口的流失问题仍然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仍然很困难。

其次,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再次,乡村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目前乡村的农业生产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农村旅游发展不均衡等。

最后,韩国乡村振兴研究需要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是一些成功案例,以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

综上所述,韩国乡村振兴研究在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区建设和乡村留学计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陶爱祥译者:国外新农村建设回顾(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回顾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

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问题成为韩国政府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取得成功,政府能够有财力支援农业和农村。

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

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

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

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

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

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

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二)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61年到1998年。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场旨在改善农村居民
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运动。

在当时的韩国,农村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民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

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新村运动迅速兴起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新村运动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农村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教育等
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在新村运动中,政府设
立了相关机构,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新村运动中,提供支持和帮助。

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发展,韩国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农村
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医院、道路等设施日益完善,农
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民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技能,逐渐脱离了贫困状态。

除了带来经济效益,新村运动还为韩国的农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许多新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打造了
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宜居环境。

这不仅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农村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一场有益于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
要社会运动。

通过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新村运动改善了农
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韩国的文化传统。

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为构建
美好乡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考察韩国新村建设和日本现代农业的启示

考察韩国新村建设和日本现代农业的启示

考察韩国新村建设和日本现代农业的启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随辽宁省农业经贸代表团,于7月3日至l2曰,对韩国的“新村运动”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从中得到不少收获和启示。

一、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与经验(一)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韩国“新村运动”的社会背景。

由于长期受战争和政治动乱的影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韩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60年国民所得不过85美元。

为了让大多数国民摆脱贫困,政府把重点放在扶持出口工业品上。

自l962年开始实施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70年韩国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

由于偏重工业发展,造成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

同时,农村青年大量涌入城市,也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此期间,政府虽然也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效果不明显,农村仍然非常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很差。

在此背景下,依靠农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由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发起了“新村运动”。

2、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是以“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团结民众,共同奋斗。

韩国新村运动自始至终都是以提升农民的自助精神和合作精神来推动农村开发建设的。

政府为建设农村提出的各种政策,若是没有农民们的自发、觉醒、意欲和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

因此,新村运动一开始,就把“勤勉、自助、合作”作为行动纲领。

政府制订的一系列扶持新村运动的政策措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这种精神后来扩展到城市的学校、公司、工厂,发展为民族自立、事业报国的国民精神。

二是始终注意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韩国政府虽然大力倡导、支持新村运动,但不包办。

具体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

允许推进进度有快有慢,不搞齐步走。

借鉴韩国农业发展经验 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

借鉴韩国农业发展经验 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

借鉴韩国农业发展经验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一、引言二、韩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1. 韩国农业发展历程2. 韩国农业政策的特点3. 韩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三、新农村建设与韩国农业发展的契合之处1.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目标2. 韩国农业发展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四、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市场化倒逼与农民收益问题2. 农村人才流失问题3.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五、案例分析1. 韩国水稻生产和中国水稻生产的对比2. 韩国山地农业经验在中国较贫困地区的推广案例3. 韩国一村一品战略与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发展4. 韩国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与中国龙头企业的发展5. 韩国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对比六、结论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战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与此同时,韩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农业国家,其农业发展经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分析,探讨如何借鉴韩国经验来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韩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1. 韩国农业发展历程韩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农业的缺乏投资和支持,因此农业生产力低下,甚至出现了粮食短缺问题;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此时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第三阶段是90年代至今,韩国农业已进入现代化阶段,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领域,发展出了一批高度现代化的大型农业企业。

2. 韩国农业政策的特点韩国的农业政策具有市场化、产业化、技术化和结构调整的特点。

韩国政府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

同时,政府提倡农民勤劳致富的理念,重视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技术上的支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技术化发展。

此外,政府还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启示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启示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启示作者:胡国云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04期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成果喜人,新农村运动的案例等内容令人记忆深刻、感触颇深,其许多经验对于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搞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成效和经验一是消除了农村贫困和实现了农村近代化。

新农村运动开展仅仅4年,韩国农村家庭户均收入就超过了城市家庭户均收入。

1970年,韩国农村家庭户均收入为25600韩元,城市家庭户均收入为38100韩元;到1974年,农村家庭户均收入为67400韩元,城市家庭户均为64500韩元。

到1979年,全国34871个村子全部建成“自立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完成了农村的近代化建设目标,开始向农村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是为韩国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74年农村家庭收入首次超过城市后,1975年韩国又实现了主要粮食的自给自足,一直到1977年,韩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领先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全国的吃饭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用于进口粮食的外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农业人口向工业、向城市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和市民。

1970年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到1980年,只占28.9%;到2007年,只占了6.8%。

韩国新农村运动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转移了大量劳动力,使韩国实现了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为韩国经济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依靠自立精神,小投入产生了大效益。

韩国新农村运动,政府的投资非常小,产生的效益却非常巨大。

从数字看:1971~1980年,新农村运动投入34251亿韩元,其中政府直接投资占27.8%(中央占14.3%,地方占13.5%),农民自己投入资金、劳务、土地、物资等占49.4%,银行等社会融资占22.8%,这表明政府投资产生了3.6倍的放大效果。

从政府直接投入看,1971~1978年,每个村子累计得到2100袋(84吨)水泥、2.6吨钢筋;年平均只有240袋水泥、300公斤钢筋,价值约2000美元;按农户测算,政府每年无偿支持每个农户只有20美元。

韩国新乡村运动概论

韩国新乡村运动概论

韩国新乡村运动概论【韩】朴龙洙韩国“新乡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社会共同体创业与革新的运动。

“新乡村运动”从改革农业、改造农村开始,逐步延伸到整-韩国社会。

“新乡村运动”的开展推动了韩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韩国在不长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现代化的工业国的极为重的促进因素。

因此,韩国“新乡村动”的经验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措施。

韩国开展“新乡村运动”的背景与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各具特色,探讨“韩国新乡村运动”的背景、做法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含义和启动背景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内容不能单从中文字的字义上去认识。

韩国的“新乡村运动”中的“乡村”,除指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外,还有“社区”、“社会”之意。

“新乡村运动”的引申意义用通俗的活来说就是“我们好好干可以过好日子,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

新乡村运动在新时期有了新的解释:新是革新,村是社会共同体,新乡村运动就是韩国社会共同体与时俱进的创业与革新。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国土面积9.9万平方千米,耕地170万公顷,人口4846万。

人□密度达到设489.5人/平方千米,人均土地面积仅0.6亩。

韩国全国大约有1450个乡镇,33000个左右的村庄。

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民约占韩国总人口的60%,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依赖于农业。

韩国从1962年到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87美元提高到7400美元;非农产业比重也从1961年的55.9%提髙到90%以上,农业人员迅速下降到13%以下。

韩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到新兴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韩国乡村振兴作法

韩国乡村振兴作法

韩国乡村振兴作法
韩国乡村振兴作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支持: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设立了专门的乡村发展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乡村振兴。

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咨询等全方位支持,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农村产业转型等各项工作。

2. 基础设施建设:韩国乡村振兴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的一环。

政府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改善,以提高乡村的生活环境和便利性。

此外,为了缓解农村干旱问题,韩国还建设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包括水库和灌溉系统。

3. 农业发展:韩国通过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培训等方式,推动农业发展。

政府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同时,政府积极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培育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 乡村旅游开发:韩国注重乡村旅游的开发,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政府给予乡村旅游企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护和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5. 乡村文化传承:韩国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设立文化中心、举办传统文化节等方式,激发和传承乡村的文化活力。

政府支持乡村艺术团体和手工艺人,鼓励他们传统技艺的
传承和创新,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总之,韩国乡村振兴作法以政府支持为核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和乡村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综合推动乡村振兴。

这些作法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乡村的活力和吸引力。

韩国新农村什么样?——韩国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及启示

韩国新农村什么样?——韩国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及启示

究制 定具体实施操 作计划 ,如资金分配 、 劳动力 安排 、 工 府认 识 到没有 有效 的管 理制 度 ,即使制 定 出再 好 的政策
作 日程等 ,还要记 录每天或每周 的工作进度 ,并 依此制定 措 施 和宏 伟蓝 图 ,也无 法得 以善 始善 终 的实施 而取 得预 相关 的措施 ,如动员村 民补充 劳动力 ,向政府通报 信息 ,
中所碰 到的难 题 自然有类似之处 。韩 国新村 运动的经验为 报 领用 , 政府各 部门不参 与工程建 设。政府 每村只委派一 中国新农 村建设提供 了有益 的启示。
个公 务员具体 负责统 计工作 ,并接受村 民监督 ,政府把能
始于2 世纪7 年代 的韩 国新村 运动是一场 以改善农村 否及时 、准确无误地将 中央分配下 达的支援物资送到村里 0 0
自立 、自助 、基础三级 ,成绩 最好 的划 为 自立村 ,最 差 的 管 理 职责 。郡 级管 理监 督 的 目的和任 务是及 时 发现农 村
划为基础村 ,第二年政 府的援助物质 只分给 自立 村和 自助 基 层组 织有 关情 况 ,检 查监 督 中央分 配下 达的支 援 物资 村 ,平 均增 ̄ N8 o u o 袋水 泥和 1 吨钢 筋。经 过几年 的建设 ,
古 土 国农业与中国一样,同属东亚小农生产,且深受儒 积极参 与的农村发生 了明显 的变化 ,抱着 消极旁观态度 的

T- - p家文化的影响, 两国 地缘相近, 经济、 社会和人文
村 见邻 近村庄都发 生了很 大的变化 ,又从政府的奖励先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背景相似 ,韩 国新村 运动的许多经验 ,值得 中国在新农村 和重点扶持 、 援助 中受到刺激 ,奋起直追 , 17 年 , 到 98 韩 建设 中大力借 鉴和吸纳 。2 世纪7 年代 的韩 国的农业 、农 国全 国绝大部分村都成为 自立村或 自助村 。 0 0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什么?他的经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积极意义上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

全国2 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

“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韩国“新村运动”不无关系。

“村”——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1年初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其内容很简单: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

有的村庄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共饮水设施、修路架桥等;有些村庄把水泥平分给农户让农户自行决定其用途,而有些农户则干脆把水泥拿到市场上卖了。

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使政府坚信,政府的投入若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有广大乡村民众的积极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众的“训导”,对他们进行“精神启蒙”。

于是,“精神启蒙”成为开展新村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员单元是村,所有新村运动项目都是在村级水平上开展的,因此,所有项目的工程规模也不超出一个村的范围。

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动员方式的优点,如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而容易处理和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等问题,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即上不了大项目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浪费,这在第二阶段的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

鉴于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是村,韩国政府根据各村在实验项目中利用政府投入的效率对其进行分级(全部村庄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由此决定政府今后对其“自助项目”的补贴水平,即政府通过项目补贴(包括贴息贷款)来鼓励先进和促进后进。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农社和契思想为例的开题报告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农社和契思想为例的开题报告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农社和契思想
为例的开题报告
标题: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农社和契思想为例
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初期的一场重要社会运动,致力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权利的保护。

新村运动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建立农民自治组织来提高农民福利和改善生产技术。

新村运动在民间产生的农村组织和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共同体意识的追求和强调。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农社和契思想,探讨韩国社会在当时的共同体意识以及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

研究内容:
1.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 20世纪初期韩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
- 韩国新村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2. 农社的形成和运作
- 农民为何倾向于成立农村合作社
- 农村合作社的形成和发展进程
3. 契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 契思想的含义和标志
- 契思想的实际实践过程
4. 共同体意识的探讨
- 农社和契思想在韩国社会中的意义
- 韩国社会在新村运动中对共同体意识的追求
期望结果:
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农社和契思想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究韩国当时对共同体的理解和追求。

期望通过对当时的农民自治组织和合作社的研究,发现韩国社会在推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注重了农民的参与和自治,这对当代韩国社会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N O N G CU N F A Z HA N农村发展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赵姗姗摘要:20世纪70年代,韩国发起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国,在改革背景、文化背景和管理思维上与韩国有很大的相似性。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如何进行的,其多元参与是如何实现的,在具体运作时管理体制又是如何设置的等等,通过以上对韩国新村运动成功之处的梳理,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国新村运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2020年,我国已完成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

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中国离高质量脱贫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何减贫,实现乡村振兴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话题。

而韩国自1970年开始的新村运动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乡村振兴典范。

韩国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不仅文化背景相似,而且改革的背景、面对的问题也有许多共性,总结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中韩两国共性分析(一)改革背景相似1970年的韩国,刚刚经历了工业化的改革,韩国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韩国陷入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困境。

城市与农村收入明显拉大,不少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生活。

60年代韩国经济的腾飞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和进出口方面,工业发展迅速,但农业发展缓慢。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全员脱贫,但是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仍然很明显[1]。

如何振兴农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也是我国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文化背景相似韩国和中国都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历史上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两国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民俗文化上十分相像。

与中国相似,韩国农村不仅也是熟人社会,其文化也深受“血缘”“地缘”关系的影响。

因此,中韩两国农民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三)管理思维相似韩国在朴正熙总统当政时期,是一个从军人政权向民主化统治的过渡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新乡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提要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

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着重对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发起、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客观的介绍和分析。

一、发起新乡村运动的社会背景和科学依据韩国山多,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

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

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最为显著。

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

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韩国的学者们认为,要想提高人力资本两个重要因素的水平,必须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辅相成、比翼双飞,才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进步(见图)。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扩大,从国外引进新科技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水平,如勤勉、诚实、节俭、自助、协同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

国民的生活伦理与本国国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内在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伦理具有必须依靠本国国民树立与提高的本质特征。

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运动,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的社会伦理再次迸发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

60年代末,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

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图新乡村运动与韩国国民科技水平和生活伦理的关系(缺)二、新乡村运动的发起过程、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一)新乡村运动的发起过程为解决这一农村与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在实施第三个5年计划时(1972-1976),把“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位(其它两个目标是扩大出口和发展重化学工业)。

在此期间,韩国政府投资20亿美元,启动农村地区的综合开发。

但由于有效利用资金投入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加上农民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不足,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匮乏,导致资金投入效益并不明显。

根据这种实际情况,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

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乡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以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大。

村民们得到这些援助物质后,纷纷组织动员起来,共同出力合作完成了村里的公共事业。

发起新乡村运动的第一年,村民的反映比政府预期的还要好。

第一年,全国35000个村庄中的16000多个村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这些成绩显著的村庄继续提供援助物质,平均每村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

政府还将35000个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佳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

政府的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

1973年,全国农村中的约1/3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为自立村。

(二)新乡村运动的发展过程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乡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蓄禽品种等。

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乡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乡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新乡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扩散阶段(1974-1976年)在这一阶段,新乡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

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

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

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

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乡村运动受到种种批评和责难。

经过调整以后,新乡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4,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

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

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

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乡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

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

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新乡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昂然地传承着新乡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三)新乡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1,改善农村公路2,改善住房条件3,农村电气化60年代末,在韩国的农村只有20%的农户按上了电灯,其余的农户还在传统的煤油灯下生活。

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装上了电灯,90年代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

新乡村运动初期,政府鼓励竞争,优先给积极参与的农村供电。

随着新乡村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村电气化得到迅速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在这期间,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

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电得到了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4,农民用上自来水自古以来,韩国农民饮用井水,而传统的井水既不卫生又不方便,需要花费很多劳动力和时间。

当时,能喝上自来水,对农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夙愿。

新乡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动员起来,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

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村庄,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

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

5,推广高产水稻品种新乡村运动初期,政府开始推广“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

1970-1977年,水稻的每公顷单产从3.5吨增加到4.9吨。

农民们在水稻生产中,学到了共同合作的“集团栽培”方式。

水土条件相近的10-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

这种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使得水稻高产品种在极短时间内推广到各地农户,提高了全国农民的水稻栽培水平。

6,增加农民收入7,农协组织的迅速发展除了金融业外,在流通方面,农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农民在种植水稻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农资、建材、家电等物质也都由农协来组织提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协的规模也迅速得到扩大。

70年代,全国基层农协数为1500个,大致与邑为单位的行政区域数相近,一个基层农协对1000多户农民开展业务。

一个基层农协的工作人员从1972年的6名增加到1980年的18名;一个基层农协受理的资金从1977年的4300万圆增加到1980年的23.4亿韩圆(330万美元),其中180万美元来自信用事业,100万美元来自经济活动,50万美元来自公共福利保险事业。

由此可见,基层农协在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兴建村民会馆新乡村运动一般在冬季农闲期间开展,但在当时很难找到村民能集中讨论活动的场所。

所以,从开展新乡村运动的第二年开始,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

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

为在农忙期间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在村民会馆中办起了公共食堂。

妇女会在村民会馆中还举办了公共交易场,降低了产品的流通费用,节省了村民的购物时间。

村民会馆收集了包括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和农业收入统计资料在内的各种统计资料。

村民会馆还经常向村民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蓝图。

在村民会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农民不是只通过书本,而是在各种实况展示和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民主决策和管理的真谛,也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而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三、新乡村运动遇到的问题与发展方向新乡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遇到了种种难关,如新乡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