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的研究和探索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品种单一、产业链短、生产技术落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从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政府支持政策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提出了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中药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加强技术创新,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未来,中药材产业有望在政府支持和行业自身努力下实现更大的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中药材产业的良性发展生态,实现共赢局面。
【关键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对策、政府支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展望、发展方向、建议政府、企业。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我国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
甘肃省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拥有着大量优质的中药材资源。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推广,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中药材生产存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乱种乱种、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其产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也将探讨政府在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希望可以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腹地,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农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开发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药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中药材产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持,如良好的灌溉系统、健全的道路交通、完善的仓储和运输系统等。
然而,甘肃省的中药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于中药材的种植、采摘、运输和储存造成了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加大对中药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尤其是在中药材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对中药材产业的投入,推动中药材基础设施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中药材品牌建设滞后中药材市场品牌效应的提升是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
然而,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品牌建设滞后,产品知名度低,市场影响力也不强。
为进一步提高甘肃省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应加强中药材品牌建设。
政府应该对中药材产业进行品牌战略规划,推动中药材品牌的认证、标准化和宣传。
同时,为了使品牌营销效果更好,企业也应该积极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加强自身品牌合法性和形象塑造。
三、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甘肃省也不例外。
中药材存在刻薄造假、不按需使用农药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并给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要解决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加强中药材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管理。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质量安全规章制度,加大对中药材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监管力度,加强中药材流通和销售的监管。
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增强对中药材质量安全的重视和认识,增加对中药材产品的检测和筛查,为中药材质量安全的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作为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
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存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的问题。
甘肃省地处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导致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限。
对策之一是加大投入,提升中药材资源的
开发技术和利用能力,加强科研力量,推动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药材的物流运输能力,降低中药材的运输成本。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存在品牌建设不足的问题。
甘肃省中药材的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相
对较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对策之一是加强中药材品牌建设,通过加强中药材的宣
传推广,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份额。
与中医药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
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中药材的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监管不严、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一些中药材生产企业对产品质
量管理不严,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市场形象和发展。
对策之一是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完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加强对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产品的
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强中药材生产企业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和能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品牌建设、加强质量
监管和拓宽市场空间等对策,可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良性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
持续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药材市场逐渐成为一块增长迅猛的市场。
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区和资源基地,具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发展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1. 产业规模扩大近年来,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逐渐发展壮大,2016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1.9万公顷,产值达到104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0.8%和7.1%,其中,板蓝根、黄芪、桑叶、人参等传统中药材产量较大,随着人们对中药材健康功效的认可,中药材市场逐渐扩大。
2. 品种结构逐步调整甘肃省中药材品种种类繁多,但品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板蓝根、黄芪等品种上,而高桥、桃仁等品种的种植比例较低,市场供给不足。
随着人们对保健品、草本保健品等的需求增加,对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丰富变得迫切。
3. 产业链不完整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链仍然不够完整,主要体现在下游市场的医药制剂与中药材种植之间的协同不足,降低了中药材加工的附加值。
同时,标准化、品牌化等更高层次的产业链也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1. 资源过度开发甘肃省中药材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黄芪、桑叶、板蓝根等为代表的传统中药材产地已经被过度开发,产量减少,质量下降。
同时,一些不法商家采取激烈的竞争手段,以低廉的价格竞相收购中药材,导致资源疲乏,产业难以持续发展。
2. 产品质量不稳定甘肃省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存在着质量不稳定、种植技术不标准、外观品质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医药生产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同时,中药材市场的竞争激烈,商家为获得更高的利润,常常采用低质次品充数、添加非法药物等手段,影响中药材品质和形象。
3. 缺乏品牌意识甘肃省中药材民营经济发达,但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建设和市场调研等方面的投入,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同时,对消费者而言,其对中药材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有限,往往依靠厂家的广告宣传和商品的价格来决定购买。
甘肃中药材调研报告
甘肃中药材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对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该地区的中药材资源概况、种类、产量和优势,同时探讨了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当地资源的研究,为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1. 背景介绍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使得许多中药材在此得以生长和繁衍,其中包括不少名贵中药材。
甘肃中药材资源的充足性和质量优势,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中药材资源概况甘肃中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材。
植物类中药材主要有黄芪、参、红景天等;动物类中药材主要有麝香、牛黄等;矿物类中药材主要有雄黄、石斛等。
甘肃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中药材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黄芪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另外,红景天的种植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 甘肃中药材产业的优势甘肃中药材产业具有以下优势:- 地理环境优越:甘肃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具备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
- 资源丰富:甘肃拥有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包括多种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材。
- 传统药材文化底蕴:甘肃是中医药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传统文化和药材资源的积淀。
4. 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甘肃的中药材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产业链短、利用率低:甘肃的中药材产业链相对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中药材的加工利用率较低,浪费资源严重。
- 技术水平相对滞后:部分农民缺乏先进的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技术,导致产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5. 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为了促进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以下建议供参考:- 健全中药材产业链:推动形成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实现全程监管和控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 加强科技支持: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的创新,提高产量和质量。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中药材资源。
中药材是甘肃省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资源保护不足、科技创新不够、市场开发不畅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需要加强资源保护。
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对其品质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根据中药材的特点,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并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甘肃省应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中药材研究的创新发展,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需要加强市场开发。
中药材市场需求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如行业标准的缺失、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等。
甘肃省应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合作,制定中药材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信誉,增加中药材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中药材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需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
甘肃省应加大对中药材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一批具备中药材生产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保护、科技创新、市场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
通过加强资源保护、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对策,能够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中药材产业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对策来解决。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面临着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过度采伐和不合理使用,一些中药材资源面临着枯竭和减少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并推动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受到严重破坏的中药材产区,可以采取恢复性种植和人工栽培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恢复。
第二,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标准体系不完善。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质量和安全性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建立统一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中药材的质量监管和控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相对薄弱。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主要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缺乏品牌和规模化加工企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推动中药材的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鼓励中药材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加工技术和产品。
第四,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规范,中药材的市场价值和价格波动较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中药材的市场化交易平台,促进中药材的价格透明化和市场规范化。
可以加大对中药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对中药材的认可度。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这些对策包括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中药材的标准体系、推动中药材的加工和销售环节发展、提高市场化程度等。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可以促进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规模、科技水平和市场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首先,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虽然甘肃省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是由于人工种植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药材种植的扶持力度,提供适当的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中药材种植,并扩大种植面积。
其次,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在中药材的种植、采摘、加工和质量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政府应该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在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和生产流程优化方面进行研究和推广,提高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再次,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开发还相对薄弱。
虽然国内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中间环节缺失,导致中药材的行情波动较大,并且价格受到压制。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建立中药材交易平台,提供详细的行情信息,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还存在着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中药材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资源枯竭。
同时,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设立中药材产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环保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开发,完善产业链条和环保措施,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中药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甘肃省的经济竞争力。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人们对中药材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药材产业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
作为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甘肃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现状分析1.资源浪费严重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气候干燥,土地贫瘠,但却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例如黄连、阿胶、当归、何首乌等,这些中药材在当地生长茂盛。
目前在采摘过程中存在大量草率采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导致中药材资源的浪费严重,无法持续供应市场需求。
2.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不规范经营和管理,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掺假、夹杂、冒充等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中药材行业的声誉。
3.科技水平落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传统的种植和加工方法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对中药材进行研发、提取、制剂、贮藏等环节的科学技术支撑,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市场开发不足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市场开发方面存在不足,产品销售主要以原料药为主,加工品和制剂较少,缺乏针对性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导致产品销售困难。
5.政策支持不力虽然我国在中药材行业的政策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在实际操作中,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例如在资源保护、科研创新、销售渠道等方面缺乏相应政策的支持。
二、对策建议1.加强资源保护针对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甘肃省可加大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实行采伐配额,制定中药材资源保护规划,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防范非法采挖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甘肃省可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加大对中药材产品的抽检力度,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罚,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确保产品质量。
3.科技创新甘肃省可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制剂等方面的科技研究,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精神,全面了解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情况,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便集中扶持,加快发展。
按照刘伟平副书记和泽巴足副省长安排,由省农牧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组成调研组,用两周时间,深入我省中药材重点产区定西和陇南两市,通过走访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交易市场,与基层农民、企业及市县领导广泛座谈交流,听取各方面意见,结合其他市州报送的相关资料,对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依据发展成效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报告如下:一、发展成效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全省中药材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而且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势头。
(一)优势产区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4.03万亩,产量40.89万吨,产值26.42亿元。
全省有70个县有中药材生产,但主要集中于定西市和陇南市,两市种植面积占全省的65.67%。
其中,定西市种植中药材96.38万亩(2008年101.17万亩),产量16.25万吨;产值14.3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4.56%。
陇南市种植中药材50.75万亩(2008年58.27万亩),产量6.37万吨;产值6.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21.3%。
陇西、岷县、渭源3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武都、宕昌和漳县3个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临洮、文县、西和、民乐和华亭5个县种植面积5万亩。
地道药材品种规模化种植优势明显。
2007年全省种植当归34.5万亩,6.5产量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5%;党参48.3万亩,6.3产量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黄(红)芪37.4万亩,6.98产量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0%;柴胡30.5万亩、产量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0%;大黄4.8万亩,2.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甘草5万亩,产量1.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5%;板蓝根12.9万亩,产量2.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5%。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重要产区之一。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产业链条不完整、质量标准不统一、市场开拓困难等。
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地方产业升级。
本文旨在探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建议。
【研究背景】的分析,将为后续的研究与讨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知识背景。
1.2 研究意义中药材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甘肃省作为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思路。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还在于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中药材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中药材产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推广中医药知识,促进中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为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提升和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甘肃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为广大中药材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产地,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传统中药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变化,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1.资源短缺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
但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一些中药材资源出现了短缺现象,比如黄芪、当归等。
这主要是由于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的。
2.产业链不完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链不够完善,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销售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种植环节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工环节存在设施简陋、工艺落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销售环节存在市场信息不畅、产品销售缺乏保障等问题。
3.质量安全问题部分中药材生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存在药材含有有害物质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一些中药材的生产加工环节存在工艺不规范、质量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
4.市场营销困难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面临着市场销售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中药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畅、产品宣传不够等问题导致了中药材销售困难。
1.加强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甘肃省应该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规范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禁止盲目开采,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加大对中药材资源的人工栽培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甘肃省应该加强中药材产业链的建设,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销售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完善中药材产业链。
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推广高效的种植、加工技术,提高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
加强中药材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完善中药材的销售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人们对传统中药的认可和需求持续增长,中药材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甘肃省作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实际情况,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气候条件多样,适宜种植众多中药材资源,如黄芪、当归、枸杞、灵芝等。
据统计,甘肃省中药材资源总数超过4000种,约占全国中药材总数的1/3以上。
这些中药材因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甘肃省虽然中药材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以来对中药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导致了资源利用率不高,部分中药材品种甚至面临濒危。
中药材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中药材加工技术落后且环保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材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加工环节中存在许多污染环境的问题。
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滞后。
由于中药材产业多数由一些小型的家庭农场和中小企业生产,它们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产品竞争力不强,销售渠道单一。
1. 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一些中药材资源的减少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其可持续利用。
黄芪、当归等中药材的采收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了资源严重的流失和资源承载力下降。
2. 产业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以小而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定西市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成效与思考
其 中省财政补贴 8 4 1 . 9 0 万元 , 药农 自筹 5 7 2 . 3 8万元 。受益 药
农3 0 4 8 0户 , 企业 7 家。
2 0 1 6年 , 渭源县 、 陇西县 、 岷县 中药材共 承保 8 0 0 0 h m : , 党参 4 2 2 7 . 8 h m 2 、 黄芪 1 0 2 6 . 1 4 h m 、 当归 2 7 4 6 . 0 6 h m , 参 保 农户 3 3 6 2 1户 、 企业 1 4家 、 合 作 社 5家 , 实 现保 费 收 入 1 5 8 3 . 1 5万元 , 其 中农户 自筹 6 2 3 . 1 5万元。 2 主要做法
2 0 1 5年 , 渭源县 、 陇 西 县 中药 材 产 值 保 险 试 点 承 保 7 0 1 5 . 8 1 h m , 承保 品种 涉及 党参 4 5 2 2 . 3 5 h m 、 黄 芪 1 2 4 6 . 5 h m 、 当归 l 2 4 6 . 9 6 h m 。 实现保费收入 1 4 1 4 . 2 8 万元 ,
2 . 1完 善 产 业 扶 持 政 策 。 助 力产 业 扶 贫
累计支付赔款 6 0 2 8 万元 , 户均获赔 6 6 9元 , 赔 款是财政补贴
资金 的 2 . 4 倍。 3 . 2药 农投保意愿提 高 试点使广大药农对 中药材产值保 险有 了正确的认识 , 只 要投保 , 就可 收回种植成本。
药 农2 5 9 5 4户 。
以药 材收获期 陇西 文峰药材 交易市 场价格作 为理赔价 依据 , 省、 市、 县三级财政定额补 1 2 0 0 元 / h m , 不仅对 自然灾
害损 失做 了保 障 , 还 承保 了价格下跌 的市场风 险 , 给药农 吃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中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主要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业内部问题1.中药材基地规模不足。
甘肃省中药材基地的规模较小,供应不稳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策: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
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吸引更多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实现规模化生产。
2.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由于生产环节管理不严格,加工方法不科学,导致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中药材的药效。
对策:加强中药材生产全程质量管理。
建立中药材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环节的监控和管理,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
二、市场问题1.销售渠道单一。
甘肃省中药材的销售主要依赖于批发市场和药材市场,渠道较为狭窄。
对策: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
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开拓直营店和加盟店销售渠道,扩大中药材的市场覆盖面。
2.品牌知名度低。
甘肃省中药材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较为困难。
对策:加强中药材品牌建设。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产品包装和形象展示,提升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政策问题1.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政府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政策。
对策: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支持。
制定并落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
2.监管不到位。
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市场乱象丛生,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策: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
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准入、质量检验和追溯体系建设,保障中药材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内部问题、市场问题和政策问题。
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强化监管,可以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问题分析1.资源过度开发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以来资源开发不规范导致资源过度开发,许多珍贵的中药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过度开发也导致了许多中药材资源的减少,甚至一些宝贵的中药材已经濒临灭绝。
2.产业发展不平衡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中药材种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缺乏市场竞争力。
另一些地区中药材产业规模较大,但仍面临着市场萎缩、价格波动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品种结构单一甘肃省中药材品种结构单一,许多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一些常见的中药材上,而珍贵的中药材品种相对较少,种植面积有限,导致市场供应不足,价格波动较大。
4.技术水平落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技术水平整体较低,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储藏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影响了中药材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二、对策建议1.加强资源保护为了保护甘肃省中药材资源,需要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
一方面,加强对珍稀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严禁盲目开发和非法采挖;科学合理利用中药材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和利用中药材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优化产业布局对于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来解决。
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引导和支持各地发展中药材产业,推动中药材生产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拓展中药材品种为了丰富中药材品种结构,需要通过引进、培育、推广珍贵而市场需求旺盛的中药材品种,鼓励农户和企业种植这些中药材,扩大供给,稳定市场价格,并激发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4.提升技术水平为了提升中药材产业的技术水平,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中药材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和储藏技术的创新与改进,提升中药材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中药材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而作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甘肃省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对策制定,对于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问题分析1.资源过度开发甘肃省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中药材的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
由于长期以来资源开发管理不到位,导致了一些中药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有些中药材资源已经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危险。
2.中药材市场乱象甘肃省中药材市场存在着价格波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乱象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也降低了中药材的生产和经营效益。
3.科技创新不足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导致了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4.产业链条不完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不利于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三、对策建议1.加强资源保护针对中药材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甘肃省应当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建立健全中药材资源的调查和监测体系,严禁滥伐滥采,防止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2.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中药材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中药材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优化产业链条加强中药材产业链条的整合和优化,促进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的有效衔接,打破产业壁垒,提高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效益。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作为重要的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中药材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中药材产业与现代科技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对策。
最后给出了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对策、资源保护、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科技结合、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建议、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条件和资源优势。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在当前国家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加快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甘肃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日益重要地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面临着资源短缺、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材产业的作用,促进甘肃省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必要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支持,推动该产业迈向更加稳步的发展道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促进中药材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亚丽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的研究和探索【内容简介】文章介绍了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临的风险和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的试点情况,之后总结了中药材产值保险的作用在于保险赔付简便有保障、分散保险风险、产量和产值双保等,指出当前还存在保险覆盖面小、保险相关主体积极性不高、中药材保险专业人员不足、互联网配套设施不到位等问题,最后提出了推进甘肃省中药材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产值保险;甘肃省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前言中药材产业是近几年中国的新兴产业,而甘肃省由于多样的土质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再加上甘肃省地广人稀、地域广阔,是多种中药材种植的适宜地区。
目前,甘肃省各大宗中药材品种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当归95%、党参60%、黄芪50%、大黄60%、甘草25%。
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可控和价格的变动,进行中药材种植的药农和企业也承受着巨大的风险。
中药材产值保险是降低分散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自然风险以及交易阶段由于中药材价格波动所造成的经济风险,保障药农和企业的基本收益是促进甘肃定西地区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农业保险之中一项创新性的举措。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面临的风险(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为了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十三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各级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发展农业的资金需求和基础设施需求。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016年已达到405万亩,产量110万吨,保持全国第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对于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二)中药材种植面临的自然风险中药材是甘肃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中药材的种植主要受到干旱、雹洪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受灾严重地区甚至会导致绝收。
尤其是在药材根部膨大成长的关键阶段,易遭受长时间的阴雨低温天气,还有水旱川地的积水。
这些自然因素会造成中药材根部腐烂,产生病害,导致药材产量减少。
甘肃省地形复杂多变,再加上道路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甘肃定西地区的药材种植,给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中药材种植面临的价格风险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药材种植大多又位于山区,信息闭塞落后,导致药农与市场的脱节。
对于市场价格的变化无法及时感知,存在时滞性,这就给药农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降低药材种植的积极性,不利于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所以,在甘肃定西农村地区积极推广中药材产值保险,不仅有利于保护药农的自身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甘肃地区中药材产66/2018年第9期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的基本情况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家联合承保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
目前中药材产值保险只在陇西县和渭源县等地区进行试点承保,而且承保的中药材也只限于党参、黄芪和当归等。
表1为自2014年开始中药材产值保险之后,渭源县和陇西县从2014年到2016年承保的党参、黄芪和当归的承保面积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中药材产值保险的承保面积正在逐年上升,发展前景良好。
目前中药材产值保险的投保对象包括农户、企业以及合作社。
表2为自2014年中药材产值保险开始后,渭源县和陇西县从2014年到2016年参与投保的农户及企业保费收入和投保情况。
在投保过程中,符合条件的农户、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都可以参加,但是他们药材的保险金额和投保费用不同。
国家政策资助药农参与投保,补贴保费每亩80元,药农自行承担58元到70元。
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的作用(一)保险赔付简便有保障中药材产值保险各试点县按照《中药材实地抽样测产计算办法》,计算药材最终产量。
保险公司事先确定每亩理赔价格,依据最终产值来确定赔款金额。
在赔付时,保险公司直接将赔付金额转账到参保农户“一折统”和参保企业(合作社)账户。
这种理赔方式简化了农业保险繁琐的理赔流程,极大程度上节省了药农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同时,通过参保农户“一折统”和参保企业(合作社)账号直接进行赔付,药农在获得保险赔付时,能够有相应赔付机制进行保障。
(二)分散保险风险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按照共保模式进行承保,中国人保和中华保险公司分别承保55%和45%,共保的承保模式不仅极大地减少了一家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的压力,还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进行中药材产值保险承保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三)“三位一体”完善保障甘肃保监局结合当地政策性银行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建立政府财政补贴扶持。
其中银行负责为药农提供配套贷款支持;保险公司为种植户提供药材种植风险保障。
政府、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中药材产值保险综合保障机制。
(四)中药材产值保险进行可质押贷款中药材产值保险实施可质押贷款,这个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分散药材种植的风险,而且可以解决药农小额贷款困难的问题。
把中药材产值保险表1渭源县、陇西县2014-2016年中药材承保面积和种类年份 实际承保面积 党参承保面积 黄芪承保面积 当归承保面积 20145863.614037.31527.261299.0420157015.81 4522.35 1246.5 1246.96 201680004227.81026.142746.06资料来源:牛旭鹰.定西市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成效与思考[J].农业经济,2017,(10)[1]表2渭源县、陇西县2014-2016年中药材保费收入和参保情况资料来源:牛旭鹰.定西市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成效与思考[J].农业经济,2017,(10)年份 保费收入(万元)参保农户 参保企业 20141180.55259541520151414.28 30480 7 20161583.153362114表3农户和合作社投保的保费以及保险金额资料来源:甘肃新闻网./news资金项目 党参(亩) 黄芪(亩) 当归(亩) 保费132 150120保险金额220025002000表4企业投保的保费以及保险金额资料来源:甘肃新闻网./news资金项目 党参(亩) 黄芪(亩) 当归(亩) 保费180 198168保险金额30003300280067作为保险工具,又作为信贷工具,使得参保中药材产值保险的药农可以以保险单作为担保,进行短期借贷。
这种保险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在进行药材种植中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推广中药材产值保险,解决药农的后顾之忧。
(五)产量和产值双保中药材产值保险不仅保护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保护由于中药材近些年价格波动过大,而导致价格过低时药农所承担的经济损失,避免“价低伤农”。
以党参承保为例,每亩党参保额2200元,可以涵盖党参种植、收获所需的全部成本。
若当年当地药材交易市场最近一个月内党参收购价的最低价乘以亩产量的总价格低于2200元,则短缺的价格将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
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存在的问题(一)保险覆盖面小,单一化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产值保险的涵盖地区只包括定西地区的渭源县、陇西县和陇南地区的宕昌县等,承保种类有党参、黄芪、当归等三种中药材。
其保险覆盖地区范围狭小,保险覆盖的种类少。
而甘肃省地形复杂,药材种类繁多。
不同的地形,不同的药材在进行承保时需要不同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保险条款、保险金额和承保方式。
目前中药材产值保险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不同中药材种植的需求。
当发生大型自然灾害时,不足以降低药材种植所面临的风险。
(二)保险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不高1.对于普通药农而言,他们普遍缺乏相关的保险知识,对于新的事物还抱有谨慎怀疑的态度,没有防范风险的意识。
再加上受到地域的限制,信息较为闭塞和滞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产值保险的推广。
2.大多数中药材种植企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而且由于企业种植中药材面积一般较大,保费数额较大,企业支付困难,所以投保积极性较弱。
而对于大型中医药企业而言,他们大多采用温室或者大棚进行药材种植,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强,往往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保险投资,导致中药材保险无法在大企业进行推广和应用。
3.对于政府而言,由于内部的机制协调不一致,组织配合不够默契,宣传措施无法统一到位,这导致中药材产值保险在农民中缺乏信任度,农民主动投保意识不强。
此外,由于政策的时滞性以及各级政府在实施该保险制度的推广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效率的不同,导致保险所开始的时间不同,有的甚至严重滞后于中药材的种植时间,造成农户和企业及合作社投保的不便和宣传的阻力。
4.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中药材产值保险受到地形复杂多样、分散化种植、自然灾害高风险性、各种中药材的差异性、农业保险的巨灾性以及药材损失程度难以确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保险公司的保险成本和赔付率都比较高,易造成保费收入低于赔付金额。
例如:在2015年,保险公司向定西市陇西县参保农户、企业和合作社共赔付4.3万亩党参、黄芪和当归的损失2400万元,远大于所收缴保费228万元,这种情况导致保险公司的经营较弱,缺乏主动性。
(三)保险理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甘肃省地形复杂,不同种类中药材确定损失方面存在差异,且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造成保险公司在进行查勘定损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降低了药农对于保险产品的信任度。
此外,由于中药材分散化种植问题较为严重,中药材具有巨灾性,导致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将面临大量复杂繁重的工作,现有的查勘速度和效率无法满足需求,会导致保险理赔的款项延期发放,无法满足药农再生产的需求[2]。
(四)中药材保险专业人员不足我国农业保险开始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较迟,而且农业保险涉及农业和保险两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种植的作物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农产品的保险业存在较大差异。
甘肃省中药材保险开始时间十分短暂,导致相关的保险专业人才无法与市场需求相配套,缺乏具有中药材种植及农业专业知识与保险知识相结合的复合性人才。
专业人才的缺乏阻碍了中药材产值保险发展,无法适应市场和药农不断变化的需求。
(五)互联网配套宣传和设施不够到位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农业保险这一板块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在中药材产值保险者方面,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缺乏完善和系统的宣传及规划,因此,导致中药材产值保险信息的需求者很难从网络上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这种情况妨碍了中药材产值保险的推广和发展。
68/2018年第9期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