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第04次教学_川大2学时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教程第4版第3章思考题答案_副本

工程力学教程第4版第3章思考题答案_副本

工程力学教程第4版第3章思考题答案_副本问题1问题描述:请说明受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受力分析的步骤。

答案:受力分析是工程力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和力的作用方向,以及这些力对物体的影响。

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通过受力分析可以求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受力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受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

根据问题描述和已知条件,确定受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

可使用向量图形表示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2.绘制受力图。

根据受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在纸上绘制受力图。

受力图可以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3.分解力和合力。

根据受力图,可以将受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

将合力分解为多个力可以使计算更加简单,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

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受力的影响。

根据受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受力的影响。

根据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可以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

使用受力分析可以解决物体的运动问题。

5.检查和验证结果。

在完成受力分析后,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检查和验证。

可以使用其他方法验证受力分析的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应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该方法可以用于求解任何物体的运动情况。

问题2问题描述:请说明轴力和切力的概念,并分别给出它们的计算公式。

答案:轴力和切力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杆件或梁的受力情况。

轴力是指垂直于横截面的力,也可以理解为沿着杆件轴线的力。

轴力的计算公式为:N = A·σ其中,N表示轴力,A表示横截面积,σ表示单位面积上的轴向应力。

切力是指垂直于杆件轴线的力,作用在杆件截面上的力。

切力的计算公式为:Q = A·τ其中,Q表示切力,A表示横截面积,τ表示单位面积上的切应力。

轴力和切力是杆件或梁内力的两个分量,通过计算轴力和切力可以确定杆件或梁在受力状态下的内力分布情况。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弹性力学、计算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3. 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4.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5.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有限元法、实验力学、工程结构分析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四、学位课程理论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弹性力学。

五、毕业最低学分及要求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3学分,其中任意选修学分要求22学分(见课程设置总表中任意选修课说明)。

六、学制四年制。

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四年制本科学生的最长学习期限为6年。

七、授予学位及要求本专业毕业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要求:达到宁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要求。

八、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汇总表九、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置总表注:带“◆”号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共 3门。

带“●”号课程为学位课程,共3门。

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一览十一、工程力学(本科)辅修专业课程设置一览十二、工程力学(本科)双专业课程设置一览。

工程力学川大-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川大-工程力学
beermechanicsofmaterials3rd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原版封面影印版封面3罗特军理论力学第2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工程力学4秦世伦材料力学第1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参考书目工程力学5范钦珊工程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参考书目工程力学参考书目6单辉祖材料力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7刘鸿文材料力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动动筋筋脑脑课程对大家最基本的要求工程力学答疑安排每周第二次下课后的二十五分钟要求
工程力学
工 程 力 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
工 程 力 学
Newton(1642-1727)



单辉祖,材料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第 1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工 程 力 学




[1] J. Gere, Mechanics of Materials,
5th Edition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原版封面
影印版封面




[2] F. P. Beer , Mechanics of Materials ,
3rd Edition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原版封面
影印版封面

社,2007



[3] 罗特军,理论力学,第2 版,四川大学出版
工 程 力 学

社,2008



[4] 秦世伦,材料力学,第1 版,四川大学出版
工 程 力 学



答 疑 安 排
每周第二次下课后的二十五分钟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院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院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院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周 次 1 2 3 4 5 6 上 7 课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考 试
教学进程
课程名称 学时数 学 分上课考 试理论力学(一) 80+8(实验)/5.5 郑慧明(副教授) 大学物理(一)56/3.5 喻力华(副教授) 微积分(一)下88/5.5 贺云峰(讲师) 中国语文32/2 骆琳(副教授) C++语言程序设计36+20(上机)/3.5 张建国(讲师) 思政课社会实践32/2 肖会平(讲师)
1
2
3
4
5
6 上
7 8 课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考 试 考 试 上 课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
专业班 星期 节次
工程力学0801-0802班 55人 工程力学0801-0802班(55人) 0801 复合材料力学 10-12、14-18 振动力学 1-10 西十二N406 西十二N405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 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
李黎
制表人: 制表人:程建国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87543238
17——2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院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周 次 教学进程
课程名称 学时数 学 分 实验力学48+32(实验)/5 匡健(副教授) 疲劳与断裂40/2.5 杨新华(教授) 复合材料力学32+8(上机)/2.5 陈建桥(教授) 形势与政策3 刘家俊(教授) 振动力学40+8(实验)/3 何锃(教授) 实验流体力学24+8(实验)/2 李万平(教授)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24(实验)/1.5 李建兵(讲师) 毕业实习3W/3 胡洪平(副教授)、张雄(讲师)

工程力学教案48课时

工程力学教案48课时

工程力学教案48课时一、引言在今天的工程领域中,工程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工程力学课程内容,共48课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课程内容1. 力学基础(2课时)1.1 物理量和单位1.2 矢量及其运算1.3 点、刚体和力的概念1.4 受力分析方法2. 平面力系的分析(4课时)2.1 平面力系的合力与力矩2.2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2.3 平面力系的静力学分析2.4 平面力系的结构分析3. 转动力的分析(4课时)3.1 刚体的转动运动3.2 转动力矩和动力学转矩3.3 动力学方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3.4 转动惯量与转动定律4. 力的作用分析(6课时)4.1 力的作用原理和力的分类4.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4.3 弹性力和弹性变形4.4 重力和浮力5. 物体的平衡(6课时)5.1 胡克定律和弹簧的应用5.2 斜面的平衡和滑动条件5.3 物体的静力学平衡5.4 多个物体的平衡6. 动力学(8课时)6.1 牛顿第二定律和惯性、加速度6.2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原理6.3 运动状态的描述和运动学方程6.4 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应用实例7. 动能和功(6课时)7.1 动能和功的定义7.2 动能定理和功-能定理7.3 动能和功的应用实例7.4 动能守恒和功守恒8. 力学能量法(8课时)8.1 力学能量法原理8.2 弹簧势能和重力势能8.3 力学能量方法的应用实例8.4 能量守恒定律和功率的概念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和原理,建立学生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

2. 动手实践:通过设计实验和模拟计算,让学生亲自操作与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疑惑,促进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与沟通。

4.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平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简单工程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对工程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平面力系作用下的杆件与简单杆系,能绘制其受力图,并能用平衡方程分析其受力。

了解空间力系的简单结果与平衡方程的作用;掌握用截面法求杆件在简单载荷作用下的内力及内力图的绘制;对直杆在基本变形时的应力分布有明确的概念,并能作简单的强度计算;会进行圆轴和对称截面梁在简单载荷作用下的刚度校核;理解用静力、几何和物理三方面的条件求解超静定问题,会计算简单的一次超静定问题;对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有初步认识;了解典型工程材料在常温、静载下的拉、压力学性能、破坏现象以及常用的测试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保留了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模型”的合理内核,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减压增趣”、“提智扩能”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工程力学属专业基础课,是工科类专业的必修课。

根据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学生应有较好的素质结构、较全面的知识结构。

工程力学与各类工程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处理力学问题的能力是学习该课程学生的必备素质。

学生应重视本课程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本着对自己、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课程学习。

体现在学习中,具体要做到: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认真完成每个学习环节。

同时,积极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使自己成为出色的、受社会所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后续课程:机械基础、有关学科基础课。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单辉祖,谢传锋合编,《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校编,《工程力学》(静力学、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郝桐生主编,《理论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冯立富主编,《工程力学》,西安交通大学;范钦珊主编,《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Engineermechanics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40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30%,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比70%.中文简介:工程力学作为高等工科学校的一门课程,是其最基础的部分,它含盖了工程静力学和弹性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工程静力学是工程构件静力设计的基础。

弹性静力学主要涉及力和变形之间的物性关系,以及弹性体的失效、与失效有关的设计准则。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增加了新的内容。

工程力学不仅与力学密切相关,而且紧密联系广泛的工程实际,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也离不开工程力学的运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刚体静力学部分第一章工程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物体受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学会受力分析2 .了解力系的等效与简化3 .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第二章力系的等效与简化目的与要求1 .会求力系的主矢和主矩2 .学会力系的等效与简化3 .力偶的性质与应用第三章力系的平衡目的与要求1 .求力系一般情况下的平衡方程2 .力系的平衡方程用于各种特殊情形3 .平面的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刚体静力学专题目的与要求1 .学会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2 .会求有摩擦的问题,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弹性静力学部分第五章静力学基本原理方法应用于弹性体目的与要求1 .掌握弹性变形的内力变化2 .将刚体静力学的等效,简化以及平衡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与弹性体3 .掌握弹性体的应力分析第六章弹性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目的与要求1 .学习弹性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2 .了解弹性静力学对于工程设计的重要意义第七章简单的弹性静力学问题目的与要求1 .会求拉伸、压缩杆件的基本受力与变形情况2 .会求拉伸、压缩杆件的内力与应力3 .材料在拉伸、压缩时的强度设计第八章弹性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了解材料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2 .得出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布规律的特征3 .计算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布第九章弹性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学习材料扭矩和剪力对应的切应力方法的不同点2 .得出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规律的特征3 .计算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第十章压杆的平衡稳定性与压杆设计目的与要求1 .学习弹性体平衡构件稳定性的基本概念2 .微弯的屈曲平衡构形下得出的平衡条件和小挠度微分方程3 .确定不同刚性支承条件下弹性压杆的临界力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门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是运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通过举例,讲解习题,检查作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答学生的难点和疑点。

《工程力学(第2版)》电子教案 第四章

《工程力学(第2版)》电子教案 第四章
P M Mn Mn
30 1000 9550
(4.7)
则有
M 9550 P n
(4.8)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2 功率、转速与转矩间的关系
式(4.8)中,P的单位为kW,M的单位为N·m,n的单位为rpm。 由以上各式可见,当功率P一定时,F与v成反比,或M与ω成
反比。例如,汽车上坡时需要较大的驱动力矩M或较大的牵引
t0 t dt
(4.2)
式(4.2)表明,刚体的角速度等于转角对时间的一阶导数。角速
度的正负号表示刚体的转动方向。当时,,刚体往转角的正向转
动,即逆时针转动;当时,,刚体往转角的负向转动,即顺时针
转动。角速度的单位为弧度/秒(rad/s)或简写为1/秒(1/s)。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1 转动方程、角速度和线速度
60 30 (3) 转动刚体上任意一点速度等于该刚体角速度与该点转动
半径的乘积(v=rω),速度方向沿圆周切线方向。刚体定轴转
动时,刚体上各点速度与该点转动半径成正比。轮缘上的一
点线速度 v dn (m/s)。
60
(4) 刚体转动时,表示转矩、功率、转速三者间关系的公式 很重要,在机械传动中经常用到,即 M 9550 P 。
与速度方向一致),即
P=Fv
对于转动的刚体,如在其上某点A作用一个切向力F,则A点的 线速度v=rω,如图4-5所示。则
P=Fv=F rω=Mω
(4.6)
下一页 返回
4.2 功率、转速与转矩间的关系
式(4.6)中M=Fr,为力F对刚体转轴O点之矩,即转矩的功率
等于力对转动轴之矩与刚体的角速度的乘积。 功率的单位为瓦特,代号为W,1 W=1 J/s=1 N·m/s。工程

工程力学第01次教学_川大2学时

工程力学第01次教学_川大2学时
力F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Fx 0 Fy 3F 2
O
x
F y
z
O
Fz F 2
j 3a 3 F 2 k 0 1 F 2
r
A
M O (F ) r F
i 3a 0
x
F
z
3 Fa (i j 3k ) 2
如果力F的作用点为B,则其对顶点O之矩的结果又如何?
y A
O
x
F B
工程力学
任课教师:魏泳涛
课程要求
•必须上课
•每次上课都要求签到。 •旷课不会对成绩有直接影响,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多次 旷课的学生往往是不及格学生的主要来源; •多次旷课,将按照《四川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暂行条例》 第二章第十三条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一学期内无故旷课达以下学时者(上课、实验、实 习、劳动、政治学习、军训等活动,无故不参加者, 一律视作“旷课”)或不假离校达以下天数者: •累计旷课达10~19学时或不假离校3~4天者,给 予警告处分; •累计旷课达20~29学时或不假离校5~6天者,给 予严重警告处分;
B
若O不是坐标原 点,则第二行为 xxO,y yO,z zO
( yFz zFy )i ( zFx xFz ) j ( xFy yFx )k
由此得到力对原点之矩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M Ox (F ) M O i yFz zFy M Oy (F ) M O j zFx xFz M Oz (F ) M O k xFy yFx
数学知识回顾:三阶行列式的计算
a11 a12 a21 a22 a31 a32
a13 a23 a33
a11a22a33 a12a23a31 a13a32a21

《工程力学》自学指导书

《工程力学》自学指导书

《工程力学》自学指导书一、课程学时及适用专业总学时:68面授学时:32自学学时:36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函授专科)二、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构件的平衡、强度、刚度、稳定性具有明确的概念。

掌握研究构件的平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从而能对简单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

为学生进一步获得力学知识,学好以后的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

三、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平衡条件,以及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作为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

通过《工程力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

熟练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并且能够运用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对物体的受力进行求解。

了解杆件的基本变形,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内力的方法。

掌握基本变形下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公式。

掌握基本变形下杆件的变形量和计算公式。

掌握杆件的强度、刚度计算的一般方法。

熟练提取组合变形下危险点处的应力状态,并且能够应用叠加法对构件的组合变形进行强度分析。

掌握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

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掌握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掌握压杆稳定的校核方法。

为学好工程力学这门课,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抓主要矛盾,力学有强度、刚度两条主线贯穿课程的始终,在学习中要擅长提纲携领。

(二)要抓住重点,即应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公式。

(三)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要擅长总结,对于每一个基本变形都要找出强度、刚度的主线,并将各种基本变形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变形量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共性和差异,以加深对各种基本变形下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工程力学教案张定华4

工程力学教案张定华4
教学难点受力图准确绘制
教学关键点约束类型、受力图的步骤
教具三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鞭、圆规
板书设计
约束分类
约束分为四大类:柔性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圆柱形铰链约束、固定端约束
明确每种约束的受力特点
柔性约束:沿着绳索收缩方向
光滑接触面约束:垂直于接触面公法线方向
圆柱形铰链支座约束:
固定端约束
受力图的绘制步骤
1、画整体图或者分离体图
2、画出所有主动力
3、画出所有约束力
青岛黄海学院教师教案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提示与补充
新课导入:
一、力偶的基本性质
性质1:力偶无合力(在任一轴上的代数合为0);力偶不能等效于一个力(力偶对刚体的移动(平移))。
性质2: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力偶的等效处理: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时(任意移动性且可变力和力偶的大小),作用效应相同。
3.画约束力
例1-1
碾子重为,拉力为,A、B处光滑接触,画出碾子的受力图。
解:1、画出简图2、画出主动力3、画出约束力
例1-2水平均质梁AB重为,电动机重为,不计杆CD的自重,画出杆CD和梁AB的受力图。
如图(a)。
解:
取CD杆,其为二力构件,简称二力杆,其受力图如图(b)
取AB梁,其受力图如图(c)
主动力:作用于被约束物体上的约束力以外的力统称为主动力(外力),如重力、推力等。
约束类型:
一、柔性约束
物体:绳索、链条、胶带等。
柔性约束力:拉力。
二、光滑接触面约束
基本概念(略)
受力分析:约束力作用线为接触面公法线方向;方向为指向被约束的物体;FN。
三、圆柱形铰链约束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48学时)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48学时)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01107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学时:48学分:3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机械零部件在载荷等因素作用下的平衡规律、运动规律和承载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机械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要求:了解机械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了解机械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机械零部件——杆件;了解机械工程力学研究的模型刚体与变形体;分布力与集中力。

重点:工程力学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

难点: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构件静力学基础第一节力的基本概念和公理第二节常见约束及力学模型第三节构件的受力图教学要求:掌握构件受力图的画法,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公理,了解常见的约束模型重点:画构件的受力图难点:构件的受力分析第二章力的投影和平面力偶第一节力的投影和力的分解第二节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第三节力矩和力偶第四节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教学要求:掌握平面受力时平衡方程及其应用,理解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了解平面受力的特殊情况重点:力的投影、力矩;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难点:平衡方程的应用第三章平面任意力系第一节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第二节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第三节固定端约束和均布载荷第四节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第五节考虑摩擦时构件的平衡问题教学要求:掌握平衡方程的应用,理解固定端约束,了解工程中的摩擦与自锁问题重点:任意力系的简化和物体系统的平衡分析难点:平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空间力系和重心第一节力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第二节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第三节空间力系常见约束第四节轮轴类构件平衡问题的平面解法第五节物体的重心和平面图形的形心教学要求:掌握力对轴之矩、合力矩定理,理解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了解形心的概念、形心位置坐标公式;组合图形形心坐标的概念重点:组合图形形心坐标的电算方法,物体重心的求解难点:物体重心和平面图形形心的计算第五章轴向拉伸与压缩第一节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轴向拉压的工程实例与力学模型第三节轴力和轴力图第四节拉压杆横截面的应力和强度计算第五节拉压杆的变形第六节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七节许用应力与强度准则第八节应力集中的概念第九节拉压静不定问题的解法教学要求:掌握杆件拉伸和压缩时的轴力图,以及强度、刚度计算,理解截面法和杆件内力的概念,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应力集中、静不定问题的求解。

工程力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力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力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工程力学第 4 版(静力学)答案】题中,凡未标出自重的物体,质量不计。

接触处都不计摩擦。

1-1 试分别画出下列各物体的受力图。

1-2 试分别画出下列各物体系统中的每个物体的受力图。

1-3 试分别画出整个系统以及杆bd , ad ,ab (带滑轮 c ,重物 e 和一段绳索)的受力图。

1-4 构架如图所示,试分别画出杆1-5 构架如图所示,试分别画出杆hed ,杆bdh ,杆bdc 及杆ab ,销钉aec 的受力图。

a 及整个系统的受力图。

1-6 构架如图所示,试分别画出杆1-7 构架如图所示,试分别画出杆aeb ,销钉aeb ,销钉a 及整个系统的受力图。

c ,销钉 a 及整个系统的受力图。

1-8 结构如图所示,力 p 作用在销钉 c 上,试分别画出 ac ,bce 及 deh 部分的受力图。

参考答案1-1 解:1-2 解:1-3 解:1-4 解:【篇二:工程力学第四版课后答案(张秉荣 )12 章】class=txt>3454 版【篇三:【纯习题答案版】【完整版】工程力学第材料力学 (北科大 ,东北大学 )2-9 章答案】txt>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2-1 解: 2-2 解:2-3 解: 2-4 解:2-5 解: 2-6 解:所以都满足2-7 解: 2-8 解:2-9 解::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3.1 据截面沿指定截面 i-i (i=123) 将杆截为两段,考虑任一段的平衡即可得该指定截面上的扭矩,例如题 b:(1) 1-1 截面由(2) 2-2 截面由(3) 3-3 截面由由以上各扭矩=0 ,=0=0 ,1+2-6+ =0 得=6-2-1=3kn.m ( 方向如图所示,为正扭矩 )=0 ,1+2-=0 得=1+2=3kn.m (方向如图所示,为负扭矩)的计算式可知,轴内任一横截面的扭矩,在数值上就等于该截面一侧规则可迅速求得任一截面的扭矩,而无须将轴截开。

四川大学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时 间
分 配
§3.1疲劳断裂的特征
§3.2疲劳曲线与疲劳极限应力图
(一)疲劳曲线
(二)极限应力图
§3.3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一)应力集中的影响;
(二)尺寸的影响;
(三)表面状态的影响;
0.5
1.0
0.5
第7页







重点讲述疲劳曲线、疲劳极限应力图。至于“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数”主要讲清楚其意义和应用问题,不必细讲。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8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周次
第3周,第5次课
备注
章节
名称
第3章: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3.4许用疲劳极限应力图
§3.5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3.6非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授课
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 );实习( )








《机械设计学习指南》上的:
P8:1、2




采用多媒体教学




1、濮良贵等.机械设计(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孔志礼等.机械设计.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9 .
3、杨黎明等.机械零件设计手册(修订版).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8 .
4、龚桂义.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图册.
(一)单向应力状态时的安全系数
(二)复合应力状态时的安全系数
§3.6规律性非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案 - 四川大学教案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案 - 四川大学教案
讨论、练习、作业
P55 3-1,3-2
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提问
参考资料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页
四川大学教案
【理、工科】
周次
第4周,第1次课
备注
章节
名称
§ 3-3物理方程(本构关系)
授课
方式
理论课(√);试验课();实习()
教学
时数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物理方程的二维和三维形式
③刚体位移(rigid body displacement)
变形协调条件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分配
1、微元休的变形和位移
2、正应变定义及推导
3、剪应变定义及推导
4、变形协调条件
二维:
三维:6个方程
第页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正应变的定义
②剪应变的定义
③位移的分解
④协调方程
讨论、练习、作业
独立推导平衡微分方程
教学手段
3、主应力的概念
(concept of principal stress)
4、摩尔圆(Mohr’s circle)
第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张量的坐标转换(Transformation of tensor)
(2)法向和切向应力(normal and shear stress)
(3)摩尔圆(Mohr’s circle)
(2d and 3D constitutive equations)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分配
(1)一般形式的本构关系6×6=36个常数
(2)满足弹性力学基本假设的本构关系——虎克定律

0800052工程力学教学大纲(72学时)

0800052工程力学教学大纲(72学时)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0800052专业必修课程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72(理论学时:64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学分:4.5四、先修课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非机类工科专业学生开设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工程力学是工科学生由基础理论过渡到专业基础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解决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是联接基础和工程实际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

以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为目的,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力、力偶、约束等基本概念和力系的简化/平衡等刚体静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掌握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具有杆件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及疲劳与断裂问题的基本分析和计算能力,培养工程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中提出、研究、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本课程从物体的受力分析出发,研究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需要涉及高等数学、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但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工程中的构件,解决的是工程实际问题中最基本的但又是最重要的破坏问题和控制破坏的设计准则。

在解决这样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以课程学习为载体,努力培养解决科学问题的研究型思维。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1.课程目的及课程学习方法。

2.刚体、力和力偶的概念;约束的概念;受力图;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3.平衡方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受力的方法。

4.变形体静力学问题求解的三条主线;截面法求变形体的内力;应力和应变的定义;拉压杆变形和应力的求解;简单拉压杆结构位移的求解;拉压杆超静定问题的求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力系的简化2.1汇交力系和力偶系的简化
2.1.1汇交力系的简化
2.1.2力偶系的简化
2.2任意力系的简化
2.2.1力线平移定理
2.2.2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2.2.3简化结果的最后分析
2.3平行力系的简化
2.3.1平行力系的简化
2.3.2平行力系的中心
2.3.3平行分布载荷
2.3.4重心和形心
2.1.2 力偶系的简化
力偶系(system of couples):全部由力偶组成的力系。

由于力偶矩矢量是自由矢量,故任意力偶系的力偶矩矢量一定是汇交矢量系。

1.简化结果
任意力偶系的简化结果为一合力偶,其合力偶的力偶矩矢量等于所有力偶矩矢量的矢量和,即原力偶系的主矩。

∑=i
M M 2.计算方法
与汇交力系类似,力偶系的简化方法也有几何法与解析法。

当处理平面力偶系时,计算简化成求各力偶主矩的代数和。

不平衡的空间任意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有三种情形:
•合力偶(F ′R =0,M O ≠0);
•合力(F ′R ≠ 0,F ′R ·M O =0);
•力螺旋(F ′R ≠ 0,M O ≠ 0,且两者不垂直);
合力矩定理
)(R O O F m M =由情况(4)知
∑=)
(i O O F m M 由主矩定义∑=)
()(i O R O F m F m ∑=)
()(i x R x m m F F 合力矩定理(theorem of moment of resultant force):对于任何具有合力的力系,合力对任一点的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点矩之和;合力对任一轴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该轴矩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