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叙事角度看《大街》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
梁文道的修辞术
邓小桦在《我执》的序言中写道:“在这个忧伤难言的时代,他被挑选为最重要的群众领袖、杰出作者、演员。
”1或许这是对梁文道最为中肯的界定,他一人分饰多角:写专栏、做电视、做电台、发表演讲、参与社会活动,在不同领域、媒介、角色间出入穿梭,如鱼得水。
二零零九年上半年,他在大陆连出三书形成一种所谓的“梁文道现象”。
他是以评论为主业的传媒人,却被尊为“香港文化教父”,更是近年来香港文化人北上成功的典范;他不是某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却成为华文世界最为大众熟知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混战烽烟未消,媒体和知识分子的相互指责越演越烈,牛博的激愤尖锐与主流媒体的清明气象泾渭分明,他却试图在这种种分裂间“寻求最大公约数”。
一如何公共?梁文道指认自己为“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究竟何指?依据许纪霖先生的解释包含三个涵义:第一是面向(to)公众发言的;第二是为了(for)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个人利益出发;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
2“公共领域”和“公共知识分子”是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但一直处于墙里开花墙外不香的状态,对于学者们的忧国忧民情怀,大众们不买账。
进入普通读者视野中的“公共知识分子”不会是对其进行身份梳理的许纪霖,也不会是多年来深入三农工作的孙立平或者呼吁人文精神的王晓明。
有时他们谈论的话题或许足够重要却很难成为媒体和公众的热点话题,而更多时候自我的身份焦虑盖过了对他者(大众)真正的关切。
把社会问题推入公众视野更多得益于九十年代以来南方一些报纸的深度报道和时评的复兴以及网络舆论的勃兴。
不管学者们是否愿意看到,今日具有公共性质的文化领域,恐怕不是关于三农问题或底层写作的讨论,而是此起彼伏的媒体事件和随之而起落的网络民意,以及一个个不停生成并分化的论坛或豆瓣小组。
除了许先生界定的三个涵义,我想还要包括知识分子的意见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和认可,在民间形成讨论的氛围,达成一些共识。
从《大街》看刘易斯对美国乡镇的叙事与塑造
从《大街》看刘易斯对美国乡镇的叙事与塑造作者:张礼敏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8期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大功臣,他摒弃了19世纪美国文学中推崇乐观、高雅的浪漫主义创作文风,兴起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街》让刘易斯在美国文坛上一举成名,该部小说在出版的一年中被连续重印二十八版,成为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的奇迹。
在小说中,刘易斯用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来描述美国乡镇的真实生活,用诙谐幽默、辛辣嘲讽的文字语言来揭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腐败、心理的扭曲,真实再现了美国乡镇的“黑暗”面,无情披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如物质崇拜、自视清高、单调古板等。
因此,英国著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高度赞扬了《大街》这部作品,认为这是一部卓越的、优秀的、极具洞察力的巨作。
一、颠覆“诗意化”的乡村叙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在美国已经实现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美国的工业城镇也逐渐发展与壮大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力量,而乡村小镇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美国经济统治地位,并且乡村小镇在生活与精神上正迅速地被工业城镇所侵蚀。
尤其是自20世纪开始,机械革命改变了乡镇的生产方式,消费市场在乡镇里广泛扩充、铁路轨道摧毁了土地与村庄,乡镇的面貌不再是粗犷、朴素的,乡镇人们也不再是善良、纯净的,美国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已被摧毁,乡镇市民的人格与人性在狭隘与闭塞的环境中开始沦丧与扭曲,古道热肠的“西部精神”将不复存在。
如“他妈的,老子真恨不得放上一把火,让整个戈镇通通烧掉”,这是农户对戈镇的抱怨,因为受尽戈镇商人的无限制压榨,农户们的收益大大锐减,沉重的生活压力让农户们积怨很深。
而他们这样的抱怨在戈镇居民眼中是乱嚼舌根,极有可能受到戈镇居民们的排挤,并将他们赶出戈镇。
在《大街》的创作中,刘易斯用隐喻性的空间意象来表现其颠覆“诗意化”乡村叙事的行为,戈镇是小说中刘易斯根据美国乡镇原型来塑造的一个乡镇代表,在以往的戈镇里“铁狗雕像”在乡镇市民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传统、秩序及安定;而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戈镇其象征标志发生了变化,“红色火车站”以一个“新神”的形象在戈镇民众心中扎根发芽。
刘易斯小说《大街》的反乡村叙事及其现实意义
刘易斯小说《大街》的反乡村叙事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高玉洁赵亚珉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6期摘要: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
在代表作《大街》中,刘易斯有力地抨击了美国中西部小镇的种种缺陷,生动地展示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戈弗小镇的丑陋与狭小、小镇生活的单调与保守、小镇居民的偏狭与实利,称其为“乡村病毒”。
本文依据《大街》中对乡村病毒的多面书写,分析刘易斯反乡村叙事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启发。
关键词:刘易斯《大街》反乡村叙事乡村病毒一、引言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
1920年刘易斯发表了成名作《大街》。
在《大街》中,作家抨击了美国乡村小镇生活的单调、闭塞和赤裸裸的物质主义,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在美国人看来,乡村小镇几乎是清宁、安逸、幽默的代名词。
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都因生长于美国小镇而自豪。
文学中的乡村常常被理想化,作为沉疴累累的城市生活的对立面。
刘易斯的《大街》一反常态,揭露了中西部城镇的破旧落后,生活的单调乏味,人们思想的狭隘与保守,批判了小地方主义和中产阶级的浪漫理想,以反乡村的叙事手法,将志得意满的美国人从神话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1]。
在小说中,出乎单纯和理想主义兼具的卡萝尔的期望,宁静美好的小镇处处弥漫着乡村病毒,从而燃起其改造小镇的热情。
尽管卡萝尔面对的阻力巨大,困难重重,但是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和行动对于当下的我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大街”上蔓延的“乡村病毒”在刘易斯的笔下,以往被大加赞扬的小镇上的单纯、温馨的美好生活,实则是枯燥乏味、呆板僵滞、教条化的生活,小镇居民并不是善良的典范,反倒是如井底之蛙,偏执狭隘而又自满保守……无论是小镇的外观,还是小镇居民的思想无不受“乡村病毒”的危害,造成小镇多年来一直如一摊死水,沉闷乏味,他们则故步自封,又沾沾自喜。
城市电影“风物”修辞下的隐秘叙事——《在街上》“城市风物”叙事研究
THE FILM CULTURE电影文化城市对于电影意味着什么?通常情况下,城市仅仅是电影叙事的发生空间,就如戏剧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总是承担一种辅助的功能。
然而,在建筑研究中,对“风物”的关注却为人们理解电影中的城市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学者马援指出:“‘城市风物’是打开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意义的标签,它刻录着一座城市远古今朝的发展过程。
城市风物是活在当下的历史,是时空叠加的沉积;它不是孤立的、无结构和无序的,而是被一串串联动的空间隐喻符号以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或是艺术的方式相互交织而凝结在一起。
某种程度上,从风物层面叙述城市,实现了多层次、立体化复原城市的真实风貌。
”[1]在这一视角下,城市不再是冷漠的布景,而是时刻通过风物,诉说着在它身上所发生的历史与故事。
电影对城市风物的表现,也不再仅仅是作为叙事背景的呈现,而是企图通过城市风物的独特意蕴,打开重叠在城市之上的爱恨情仇。
由此,城市风物完全可以被理解为德勒兹意义下的“褶子”[2],而城市电影则旨在通过镜头蒙太奇的呈现,重新以电影再现的方式,打开褶子覆盖下潜在的情感现实。
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1948)为例,该片呈现了大量描绘城市街头景致的镜头,但这些镜头对城市的表现,仍仅仅停留在对一种现实主义的追求和需求上,即力求树立真实的城市面貌,为叙事的发生和上演提供空间和场域的情境。
与此不同的是,城市风物是通过生活在这里的人,来展现城市空间环境与精神风貌的融合,将人物作为城市的背景,以表现城市当下生活中的过去与未来。
从这一角度来看,城市风物便是通过呈现城市中的人,发生在城市中的事件与城市中的风俗之间彼此交织而缔结的关系,建立起传统叙事之外的充满隐喻和想象的叙事关系网。
由此来看,城市电影在这个基础上表现出强大的内在能量和驱动力,体现了与当下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联系,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根植于城市文化特质的叙事结构。
因此,在这一视角下重新审视日本导演今泉力哉的电影,自然而然也便可以开启一个全新的理解纬度。
从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看《大街》
嘲讽 。本文主要讲述 了《 大街》 的作者 以及 内容 简介 、 波伏娃女性主 义思想 以及详细地从波伏娃思想角度解析 了《 大街》
然 ,在 她们 中 间也 有 不 少有 思 想 、有 斗 志 的新 女 性 渴 望 离 开 家
爱 A然 ,愿意亲近 自然 ,所以她建议 戈镇 市民经常参加 户外 活 动, 享受 自然 的清新气息 。 她本人也非常喜欢和肯尼科特到郊外 打猎 、 嬉戏 , 因为那 时她才会感 到 自己是 充满生命活力 的个体 。 她满脑袋充满罗曼蒂克的梦幻想 法。 喜欢在静悄悄 的湖 中泛舟 ,
2 o 1 4 . 旬7
文艺 生活 L I T E RA TURE L I F E
外
国 文 艺
从 波伏 娃女性主义思想看《 大街》
陈 琳 张 琳 琳
( 河 南财政税务 高等 专科 学校 , 河南 郑州 4 5 1 4 6 4 )
摘 要: 《 大街 》 是 一部 非常伟 大的小说 , 在这部 小说 中, 作 者刘 易斯细致地 向读 者剖析 着 戈镇 市民的单调 古板 、 平庸愚
卡 罗尔 的大 学 同学 有 的嫁 给 了 有 钱 人 ,有 的 成 为 一 名 家 庭
在这篇小说 中,刘易斯讲述了一 个受过 良好教育 的女孩儿 卡罗尔在戈镇遭遇一系列尴尬事情 的故事 。卡罗尔原本是一个 美丽活泼且满脑子充满罗曼蒂克 的城 市女孩儿 ,在大学毕业 以 后她嫁给 了保守务实的 乡村医生肯尼科特 ,来 到了美 国中部 富 裕但生活沉闷 、 庸俗 的戈镇生活 。但她不甘心在平淡 、 无聊 的 H 子 中消磨 自己的美好青 春时光 , 立志要改变戈镇沉 闷 、 庸俗 的生 活氛 同 , 但是她 每向前一步 , 都会受 到当地愚 民市侩 的排挤 、 抵 制。 有些 民众甚 至不惜采用暗 中监视 、 造谣 中伤等手段来阻挠她 实现她的想法 。最终在 重重保守势力 的包 同下 , 她倍感苦 闷 、 孤 独、 迷惘 , 随后便选 择暂 时离 开 , 到华盛顿寻找新生活 , 经过一番 苦苦追寻之后 , 她意识到 自己也没有能力改变现状 , 结果又 回到 了丈夫的身边 , 和小镇们的人们一样 过着庸俗 、 平淡的生活。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小说阅读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小说阅读一分析情节特点和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贵客来临高沧海初二,媒人递信儿说,初六大李庄要来人。
我爹当然知道大李庄来人事关重大。
但我爹是个疲塌主儿,初六,还早着哩!我爹手搭凉棚看天,这日头也是个贫命,你就是这天上的皇帝佬,何不坐床上,喝一碗玉米糊糊肉沫粥,再喝一碗红糖水冲鸡蛋花儿,穿大袍子蹬皮鞋,不忘提瓶好酒,比如沂河老白干,慢慢来上天,没人会嫌你懒,偏偏急三火四,让人一睁眼它就挂天上好几竿子高,容不得人好好喝一碗玉米糊糊粥。
我娘催我爹,日子定了,那就按媒人说的来,快去他姑家和他奶奶家拉几口缸顶数,问问肖大家的,把她家的猪赶到咱圏里来,还有,豆地里的草该比豆还高了。
我爹捧住脑袋,你烦不,还让人好好吃饭不,糊糊粥,糊糊粥,啥时能见天喝上碗红糖水冲鸡蛋花儿。
红糖水冲鸡蛋花儿是我们这里待客的最高规格,得是贵客上门。
即将来的大李庄女女家,就是贵客。
大李庄的女女家相中了我哥,我哥当兵去新疆了。
女方家上门来访是我们这里的规矩,人家金疙瘩银疙瘩的女女将来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一个锅里摸勺子的是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街,住什么样的屋,父母兄长都要一一把脉。
看中人在相亲的过程里只占三分,看看家庭是否安康富足和睦,又占三分。
有了这六分,女方家便可坦然喝下男方准备好的红糖水冲鸡蛋花儿,高声说,谈婚论嫁,皆大欢喜。
否则,人家会抬头看天说,日头高咧,田里的草要锄咧,圈里的猪要喂咧,恁桌上的红糖水冲鸡蛋花儿怎样地鲜艳夺目,香气扑鼻,人家眼皮也不抬,迈步就告辞,不管媒人的一脸灰。
亲事到这份儿上,十分里六分清零,基本就算黄了。
我娘对我爹说,等事都办妥了,初六那天,有你喝的。
我爹说,到他姑家到他奶奶家,就这几脚路,缸盆那啥的,我一霎儿就办得。
回头遇上肖大家的,我给她说说,我只给她一说借她家的猪使使,一说就中。
我爹说,才喝了一碗玉米糊糊粥,清肠寡肚的,好难受,我喝口酒,喝口酒耍耍它。
爹喝了酒,一头栽炕上,直睡到红日西沉。
从《大街》看辛克莱·刘易斯创作的矛盾心理
从《大街》看辛克莱·刘易斯创作的矛盾心理作者:高虹李学术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剖析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成名作《大街》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揭示了刘易斯本人创作的矛盾心理。
他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既对美国和国人不满,但又提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辛克莱·刘易斯;《大街》;矛盾心理一、引言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作家,其作品《大街》、《巴比特》等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翻开了美国文学崭新的一页。
辛克莱·刘易斯一生写了二十多部小说和数百篇短篇小说,几乎在每本小说里都能看到“两个刘易斯”;都能感受到两个“自我交锋”:一个是作为传奇小说家的刘易斯;另一个是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刘易斯。
即使是二十年代那几部最了不起的讽刺小说里也存在这种矛盾心理。
《大街》是刘易斯的成名作,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里找到两个刘易斯的影子:一个既浪漫又现实的作家;一个对国家和国人既爱又恨的作家;一个敢于改进却苦于改革的作家。
二、《大街》如何体现刘易斯的矛盾心理从哲学上讲,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在《大街》这部作品中,则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而这“重重矛盾”的背后却隐藏着作者自身的矛盾心理。
卡萝尔和她的丈夫威尔就是《大街》中一对鲜明的矛盾人物:卡萝尔浪漫热情,威尔踏实肯干;卡萝尔主张改革,威尔主张渐进。
他们俩一个是幻想家,一个是实干家。
刘易斯始终无法将二者置于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或褒或贬。
相反,他对他们既讽刺,又充满敬意:或许我们开始会嘲笑卡萝尔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但当我们看到她为改造戈镇的丑陋和愚昧做出的种种努力时,又不禁对她另眼相看;当我们折服于威尔沉着的英雄气概时,卡萝尔的宏伟大计竟显得渺小滑稽;但当我们看到一个保守刻板、恪守成规的威尔时,却再次将同情的天平倾向了卡萝尔。
分身与莫比乌斯环——奥克塔维奥·帕斯《大街》评鉴
歌理论 王辰龙王辰龙,1988年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
现居贵阳花溪,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
诗人,作品偶有发表。
分身与莫比乌斯环——奥克塔维奥·帕斯《大街》评鉴大 街[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这是一条长长的寂静的街道。
我在黑暗中行走,跌跤,爬起来,踏着干枯的落叶和沉默的石子,深一脚,浅一脚。
我身后也有谁将它们践踏:我停,他也停,我跑,他也跑。
当我转过脸,无人静悄悄。
一片漆黑,没有出路,我在街口转来转去总是又回到原处,那里没人等我,也没人将我跟随,我却在将一个人紧追,他跌倒了又爬起来,一见我便说:没有谁。
(赵振江 译)黑夜静寂得近乎无人,似幻似真的追踪者如影随形,文本末尾处的反转富于戏剧性却又艰涩不明——这些要素构成了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笔下的《大街》,充满晦暗的气氛,抽象而诡秘。
《大街》仿佛一件线索残缺的悬案:“我停,他也停/我跑,他也跑”。
“我”身后是谁在跟随?“当我转过脸”,为何“无人静悄悄”?最后,“我”缘何又变成了追踪者?同时,《大街》也像一则语焉不详的寓言,带有悬念性的氛围、情节和终局,营造出整体性的象征。
《大街》如同一座有着多个出口的迷宫,在试图破解它的过程中,不同的判断和抉择将会引向迥异的目的地。
倘若,将诗中气氛的晦暗认知为心绪消沉的外化,它便对应着某种生存困境。
一个人暗夜行路,跌跌撞撞,这似乎喻指着个体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生活可能性的寻找。
这个历程孤独而艰难,“落叶”的“干枯”,“石子”的“沉默”,渲染着枯索寂寥的境况;“深一脚,浅一脚”,意味着茫然但仍勉力坚歌理论持的试探。
诗中的“我”,急切地想走出原先的生存范畴,在对个体生命之“进步”的期待中,“我”渴望蜕变成一个“新我”。
由此而言,那个尾随的、似无实体的“他”,便是被“新我”从身心剥离下来的“旧我”。
“旧我”连同这过往的阴影,“他”的紧跟不去,则是对“新我”发出的一声声质问:过往究竟是怎样一种罪愆或重负,迫使你如此急切地想要逃离?抑或,仅仅出于对现状的焦虑,便任由自己开始没有方向的突围?旧日的地方和人们,难道没有值得记忆或纪念的部分?最终,“总是又回到原处”,以及“我却在将一个人紧追”。
从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看二十世纪初小镇文学中的城镇文化
从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看二十世纪初小镇文学中的城镇文化1. 引言1.1 介绍《大街》《大街》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于1920年出版的作品,被誉为小镇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中西部小镇加洛普为背景,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情感和人性。
故事主要以主人公卡罗尔·米尔斯为中心展开,描绘了她在小镇中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磨难。
《大街》通过对加洛普镇的生动描绘,揭示了小镇文学中的城镇文化。
这种文化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城镇中的人际关系到道德观念、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都呈现出了小镇文学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
作为二十世纪初的小镇文学代表作品,《大街》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个小镇的故事,更是对小镇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描绘。
通过卡罗尔·米尔斯的视角,读者可以一窥小镇中的繁华与荒凉,人情世故与纯真,道德沦丧与光明正大。
这种对城镇文化的多维度描绘,使得《大街》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小镇文学经典,引领着读者深入探索小镇生活的奥秘和魅力。
1.2 小镇文学的背景小镇文学作为二十世纪初期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描绘了美国乡村和小镇的生活场景和人际关系。
在这个时期,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许多人开始对乡村和小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镇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十世纪初期的小镇文学作品,其题材往往围绕着小镇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展开。
作者们通过描绘小镇中的种种细节,展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小镇文化。
这些作品通常以小镇为背景,通过描述小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2. 正文2.1 揭示小镇文学中的城镇文化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大街》以其深刻的城镇描写著称,揭示了二十世纪初小镇文学中的城镇文化。
作品以城镇中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展现了城镇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大街》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小镇中的人际关系。
简析辛克莱·刘易斯《大街》中的政治与社会理想
简析辛克莱·刘易斯《大街》中的政治与社会理想作者:陈贻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0期作者简介:陈贻祥(1985-),男,湖南崀山人,现任职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文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1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成名作《大街》(Main Street,1920)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与社会理想。
本文拟对辛克莱·刘易斯《大街》中所隐含的“理想倾向”进行简要论述。
一、创作背景辛克莱·刘易斯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索克中心镇,从小性格比较古怪,经常被同学和玩伴们捉弄和嘲笑。
然而他的智商很高,于1908年毕业于世界名校耶鲁大学。
即使在耶鲁大学求学期间,他仍然是个不合群的局外人,曾经让他暂时离开学校。
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纽约做编辑,到1916年,他辞去编辑的工作,专门从事写作。
刘易斯出生和成长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彼时美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一战后,美国因为远离战场而坐收渔翁之利。
美国全国上下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那时的美国人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生活感到无比自豪与自信,城市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尽管在经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但是也面临着许多的社会问题。
“20世纪初是美国历史上发展巨变的一个重要时代,是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发展最快、最猛、最烈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加快。
城市转而成为‘文明、进步’的代名词,而乡村则被冠以‘落后、保守、愚昧’的形象。
”刘易斯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历史上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阶段,城市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不仅在城市里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农村也同样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路易斯《大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路易斯《大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路易斯《大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大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作家路易斯(18851951)的长篇小说,现代美国讽刺文学的杰作。
从《大街》探析辛克莱·刘易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宫梅芳 等,2011)。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 (1998)也认为女人一开始就存在着自主生存 与客观自我——“做他者”的冲突。也就是说 女性从孩童时期开始就被教导,要讨人喜欢就 要放弃自主权力,成为边缘化的客体。伍尔芙 (2001)更是直接将女性比做衬托男性的镜 子,但“那镜子具有把男人的外形以其自然大 小两倍的方式给照出来的似魔术而又令人愉快 的力量”。在《大街》中,卡罗尔本是图书管 理员,与乡村医生肯尼科特结婚后被迫回归家 庭,随后定居于格菲尔草原镇,从经济独立的 人变成丈夫的附属品。日常花销要同镇上的夫 妻一样,毫无尊严地向丈夫讨要。她第一次参 加小镇的晚宴时,镇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们就按 照惯例将男女分开,这让本想与男士畅所欲言 的卡罗尔只能与妇女们待在一起,而“她们的 话题永远离不开孩子、疾病和厨师”(刘易 斯,2013)。每当她想与丈夫平等沟通,深入 了解他的医学专业领域时,肯尼科特“就开始 打马虎眼了”,这让两性之间的交流止于物质 层面,未达精神层面。同时,掌握小镇命脉的 中产阶级也一致认为妇女是没有资格“插手经 济和政治的”。女性不仅在要事前丧失话语 权,甚至在什么时候要孩子的家庭琐事上也完 全失语。就连在神圣的教堂,受人景仰的牧师 在布道时都离不开对女性的抨击。对女性而 言,在这令人窒息的小镇中自由地奔跑也会被 人诟病,卡罗尔只能压抑自己的天性,从“少 女卡罗尔变回了肯尼科特太太”。小说也多次 用功成名就的男人布雷斯纳汉来代表整个小 镇,同时,也将赛伊·博加特这个年轻男孩形 容成“这个小镇的博物馆活标本,从他身上可 以看到一个小乡镇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他 无恶不作,女教师马林斯因他醉酒而被辞退并 且名誉尽毁,对此他也毫无悔意,而是将此事 作为吹嘘的资本。由此刘易斯撕下小镇温情脉
国内辛克莱·刘易斯《大街》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冯 梅 ( -) 女,青海西宁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九敏 ( 人,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 ),女,河北承德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
斯运用讽刺手法来揭示《大街》的主题成为国内学 者早期的关注点之一。
孙梁在《工笔粉刺画卷——评辛克莱 刘易斯 及其名作〈大街〉》中指出,刘易斯在《大街》中 以锐利的讽刺笔法,极其逼真而生动地描绘了美国 中西部乡镇生活的现象和本质,通过栩栩如生的市 侩群像刻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其庸俗、虚伪、粗 鲁、冥顽不灵、死气沉沉、却又沾沾自喜的陋习和 丑态。 李美华的《从〈大街〉和〈巴比特〉看 辛克莱 刘易斯的讽刺艺术》分析了刘易斯通过细 节描写、大场景的缩影,以及刻画典型人物所体现 出的精湛的讽刺技巧。 而后,她又在《 年 代美国的“乡村病毒”——评辛克莱 刘易斯的〈大 街〉》一文中分析到,刘易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及 犀利的笔锋有力地抨击了美国小镇生活,彻底粉碎 了以往美国田园牧歌式的乡镇生活的美好形象。 阮美英撰文从刘易斯对美国社会弊端的剖析和抨 击以及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两方面论述了《大街》 中所体现的反叛精神。 许文的《从〈大街〉的 乡镇形象看其映射的美国问题》论述了 世纪
情讴歌和对乡村医生良好职业精神的赞美。 而 张海榕却另辟蹊径,从叙事角度下的地理景观的空 间叙事以及反乡村叙事的角度对《大街》进行了解 读。她在《刘易斯小说中的地理景观叙事与文化情 感结构》 中,指出刘易斯巧妙地运用了乡村、城 市、和异域大都市等地理景观叙事,使之成为揭示 小说主题与作家文化情感结构的空间素材。她认为 刘易斯通过时间的空间化、时间的凝固以及时间感 的消失来重组小说中的时空顺序,深刻地反映了当 时状态下人们生存的无奈和世界的无序。 接着 她在《〈大街〉中的“反乡村”叙事》一文中从美 国 世纪初城乡空间转型的历史现实视角,审视 反“诗意化”的乡村叙事及诗意化乡村叙事对城市 文化的抵制、“城与乡”对峙视角下的反乡村叙事 及异质化文化间的较量、“病毒化”的反乡村叙事 及乡村文化的真实呈现,以及这三类反乡村叙事的 文化意蕴。
许地山《街头巷尾之伦理》阅读理解
许地山《街头巷尾之伦理》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头巷尾之伦理许地山在南口那边站着一个巡警。
他看上去是个“街知事”,然而除掉捐项,指挥汽车,和跟洋车夫捣麻烦以外,一概的事情都不知。
那一头来了一个盲人,一手扶着小木杆,一手提着破柳罐。
他一步一步踱到巡警跟前,后面一辆汽车远远地响着喇叭,吓得他急要躲避,不凑巧撞在巡警身上。
巡警骂他说:“你这东西又脏又瞎,汽车快来了,还不快往胡同里躲!”幸而他没把手里那根“尚方警棍”加在盲人头上,只挥着棍子叫汽车开过去。
盲人进了胡同口,沿着墙边慢慢地走。
那边来了一群狗。
它们一面吠,一面咬,冲到盲人这边来。
他的拐棍在无意中碰着一只张牙咧嘴的公狗,被它在腿上咬了一口。
他摩摩大腿,低声骂了一句,又往前走。
“你这小子,可教我找着了。
”从胡同的那边迎面来了一个人,远远地向着盲人这样说。
盲人已经两天没回家了。
他蓦然听见叔叔骂他的声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
叔叔走过来,拉着他的胳臂,说:“你这小子,往哪里跑?”盲人还没回答,他顺手便给他一拳。
盲人“哟”了一声,哀求他叔叔说:“叔叔别打,我昨天一天还没吃的,要不着,不敢回家。
”叔叔一面骂,一面打,把盲人推倒,拳脚交加。
破柳罐也摔了,掉出几个铜元,和一块干面包头。
叔叔说:“你还撒谎?这不是铜子?这不是馒头?你有剩下的,还说昨天一天没吃,真是该揍的东西。
”他骂着,又连踢带打了一会。
盲人想是个忠厚人,也不会抵抗,只会求饶。
路东五号的门开了。
一个中年的女人拿着药罐子到街心,把药渣子倒了。
她想着叫往来的人把吃那药的人的病带走,好像只要她的病人好了,叫别人病了千万个也不要紧。
她提着药罐,站在街门口看那人打他的瞎眼侄儿。
路西八号的门也开了。
一个十三四岁的黄脸丫头,提着脏水桶,往街上便泼。
她泼完,也站在大门口瞧热闹。
路东九号出来几个人,路西七号也出来几个人,不一会,满胡同两边都站着瞧热闹的人们。
他们当中怎么没有一个人走来把那人劝开?难道看那盲人在地上呻吟,无力抵抗,和那叔叔凶狠恶煞的样子,够不上动他们的恻隐之心么?盲人嚷着救命,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
《大街》读后感
《大街》读后感《大街》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大街上的遭遇和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大街上的人物、环境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阅读《大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犀利批判,也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小说以大街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大街上的繁华和喧嚣,以及隐藏在繁华背后的种种丑恶和不公。
作者通过对大街上各种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的面貌和命运。
在大街上,有贪官污吏、商人巧妇、穷苦人家等各种人物,他们在大街上相互交织、冲突、合作,展现了社会的复杂和多样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大街上的环境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贫富悬殊、官商勾结、民不聊生等。
在《大街》中,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
在大街上,人们为了生计和利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本性。
有的人为了钱财不择手段,有的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有的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也对人性的本质和命运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在大街上,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展现出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的描写,表现了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阅读《大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犀利批判,也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在大街上,作者通过对人物、环境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也对人性的本质和命运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的描写,作者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在大街上,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展现出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也对人性的本质和命运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总之,《大街》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和人性探讨的小说,通过对大街上的人物、环境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也对人性的本质和命运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废名《街头》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
废名《街头》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作者:苗向东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6期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
细读这首诗,会发现这首诗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征:一个是它的思想上呈现出在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下对自身精神危机体认的孤独心境,具有令人震惊的思想震撼力;另一个是它的艺术上基于反复呈现基础上的反常识的陌生化处理和通过联想、想象所实现的主题提升。
街头是一种喧嚣的大众场所,可是诗人连用“寂寞”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八行诗中有五行出现“寂寞”,这是与日常经验相背离的,对每个人的阅读经验都是一种挑战,日常经验在这首诗里被艺术手段陌生化了。
街头的芜杂喧嚣景象几乎都隐去了,只有两种类型——汽车和邮筒,形成了一种单调的氛围,传达并强化着这种“寂寞”,而且内涵是不确定的,由“邮筒寂寞”、“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一直写到“人类寂寞”。
诗歌中所观照的喧嚣的杂乱的街头,就这样通过两种手段,被赋予了陌生化的效果。
一种就是“寂寞的反复出现”,一种就是意象寂寞“出镜”。
诗人行到街头,看到汽车从眼前驶过,“邮筒寂寞”,二者是并列的。
“汽车驰过”是作者所看到的眼前事物。
在谈到即兴写就的《街头》时,诗人说:“这首诗我记得是在护国寺街上吟成的。
一辆汽车来了,声势浩大,令我站住,但它连忙过去了,站在我的对面不动的邮筒,我觉得于我很是亲切了,它身上的‘PO’两个大字母仿佛是两只眼睛,在大街上望着我,令我很有一种寂寞。
连忙我又觉得刚才在我面前驰过的汽车寂寞,因为我记不清它的号码了,以后我再遇见还是不认得它了。
它到底是什么号码呢?于是我又替那几个阿拉伯数字寂寞,我记不得它是什么数了,白白的遇见我一遭了,于是我很寂寞,乃吟成这首诗。
”而“邮筒寂寞”是作者的感觉,是作者感受到的。
“这是对纷扰人生大彻大悟的忧患,是知音难觅、人情冷漠的忧患。
从叙事的角度看《敞开着的窗户》
从叙事的角度看《敞开着的窗户》
王芳实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4)004
【摘要】<敞开着的窗户>是一篇艺术表现力极强的短篇小说.它的叙事角度的变化是构成其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同时,作品的对比手法独具特色.文章分析的主要内容涉及叙事角度的变化、叙事角度与读者审美心理的关系、作品的对比手法等等方面.【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王芳实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中文系,贵州,凯里,5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从叙事学角度看《神秘的陌生人》的叙事瑕疵 [J], 黄印堆
2.从叙事学角度看维吾尔叙事长诗《世事记》的思想主题 [J], 田勇
3.从叙事学角度看《伸子》的叙事策略 [J], 周荻
4.从叙事角度看《金陵十三钗》的文本叙事与电影叙事 [J], 钱媛媛
5.从修辞叙事角度看《大街》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 [J], 杨海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街蕴含的生态意识
大街蕴含的生态意识2011年3月,日本的强震、海啸和核电站事故直接给了地球人一个加强版的警示:在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显得何等脆弱和渺小。
12月结束的德班气候会议上,世界各国艰难磋商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甚至把会议带入了加长期。
会议期间,加拿大民众听闻政府将退出谈判,立刻群起抗议。
这一切都说明了全世界都在为生态环境而努力。
这个时候,回顾时代代表性小说《大街》(MainStreet,1920)所反映出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别具意义,或可为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美国当年类似阶段,从农业走向工业,大规模城市化的国家提供一个参考,提醒人们减少这个进程中的负面影响,把人类实用短视的自然观,谋利至上的行为趋向作为一个对比镜像,引以自戒。
选择《大街》作样本,是因为这本小说精准地表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变革之际,美国小镇社会的面貌。
它的题名"大街"已是一个被收入词典的美语词汇,成为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意识的一部分。
作为辛克莱•刘易斯的成名作,《大街》出版不足一年就卖出了十八万册,后来几年内竟然达到两百万册,远远突破了预计两万五千册的销量[1]。
作家的创作以大量的观察记录为基础,资料翔实,细节可信,批判时代弊病的同时,也廓清了读者心目中某种保守势力的面目,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那么,《大街》描写的美国小镇具体属于美国历史的哪个发展阶段,时代风貌又对小镇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虽然小说发表于1920年,但刘易斯酝酿写作一部小说描写家乡小镇的想法却萌生于20世纪早期,他所熟悉的小镇也是1920年,或者可以说是一战之前记忆中的小镇。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处于"进步时代"(progressiveera),社会体制正在进行由农业国家向城市化、工业化国家转型的自我调节。
为了改善处境,各行各业都有人与各种保守势力进行着艰难的斗争。
破碎的世界:麦卡锡《路》中的“隐身”叙事
第38卷第2期武夷学院学报灾。
1.38晕。
.2 2019 年 2 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Feb. 2019破碎的世界:麦卡锡《路》中的“隐身”叙事焦艳格(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充满着暴力和死亡。
其简洁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情节建构是他创作中的关照 点。
本文以“隐身”叙事为切人存,从隐身与叙事进程、叙事的潜文本和叙事投影三个方面展开深人研究。
在隐身与叙事进 程方面,着重剖析隐身的深层寓意以及文本驱动力与读者动力的相互作用推进叙事的运动方向;在叙事的潜文本方面,结合历史社会语境深人挖掘文本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意义;在叙事投影方面,叙述者选择性地聚焦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断 切换投影方向,读者的视线也随之聚焦到文本凸显的细节。
通过详尽阐释“假”存在与“真”隐身之间的悖论关系,勾勒出 文本的隐含线索,揭示出麦卡锡对当代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和道德困境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院科马克.麦卡锡;《路》曰“隐身”;“假”存在;“真”隐身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院1674-2109(2019)02-0057-04《路》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 (Corm ac McCarthy,1933-)的代表作,出版于 2006 年。
2007年,《路》荣获普利策最佳小说奖和国家图书奖,奠定了科马克•麦卡锡的大师地位。
科马克•麦卡锡曾 获誉“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继承者”。
《路》讲述了一 场大灾难之后,世界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和道德秩 序。
在死亡和残暴的笼罩下,一对父子历经磨难向南 方寻找温暖的求生历程。
深刻揭示了在破碎的世界,逃亡者如何在异化的社会环境下,掩盖自己的“真”存 在,久而久之,变成“假”存在的可悲。
旨在探讨“我是 谁”的深刻命题。
小说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多评论家的 关注,被称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充满着启示录般 的庄重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修 辞 叙 事 角 度看 街 隐含 作 者 的叙 事伦 理 大 之
杨海 鸥
( 化 学 院 外 国 语 言 文 学 系 , 南 怀 化 4 80 ) 怀 湖 1 0 8
摘 要 : 从修 辞叙 事角 度对刘 易斯《 大街 》 中的 乡镇社 会进 行叙事伦 理 分析 , 以看 到 小说 中长 可 期被 学界 所忽视 的 隐合 作者 叙事伦 理 的另 一面 : 隐含 作者 显 示 了其对 劳 动群 众 的敬 重和 同情 、 自 对 然 的热情讴 歌和对 乡村 医生 的 良好 职 业精神 的赞美 。 关键词 : 辛克 莱 ・刘 易斯 ; 大街 》 隐含作 者 ; 事判 断 ; 事伦理 《 ; 叙 叙 分 类号 :1 6 4 文献 标识码 : I0 . A 文章编 号 :6 3 3 5( 0 0 0 —0 2 —0 1 7 —1 9 2 1 ) 3 0 6 4
13 9 0年 , 克莱 ・ 辛 刘易 斯 (8 5 9 1 成 为 美 18 ~1 5 )
笔者 将 借用 詹姆 斯 ・ 伦 的修 辞叙 事 理论 , 费 重
点关 注读 者 的叙 事判 断在作 品叙 事伦 理分析 中 的重
国第一 位诺 贝尔文 学 奖 获得 者 , 的获 奖标 志 着 美 他
要作 用 。费伦认 为 , 为叙 事 的读 者 , 们对 人物和 作 我
讲述 者( 叙述 者 和作者 ) 所做 的判 断对 于我们 经历和 理解叙 事形 式是 非 常重 要 的 , ] 对 于 多层 次 的反 L( 2 应行 为 , 于我们 对形 式 、 理和 审美之 间相互关 系 对 伦 的理解 也是 非常 重要 的 。 l 他把 叙 事判 断 看作 是 [( 2 叙 事形 式 、 事 伦 理 和 叙 事 审 美 的交 接 点 。 他 叙 L( 2 J 认 为 :读 者 主要做 三种 叙 事判 断 , 一 种 都有 可 能 “ 每 与另两种 有重 叠 的地 方 或影 响另 外 两类 : 对叙 述 的 特 点或叙 事 的其他 成 分 的 阐释 判 断 ; 于叙 述 和 人 关 物 的道德 价值 的伦 理 判 断 ; 整体 叙 事 和叙 事 各 部 对
卡萝 尔 跟 随丈 夫 打猎 在 一农 户 家休 息 时 , 丈 对
和文化精 神 的好或坏 的全 部特性 。而 尽可 能地进 行 辨 证分析 , 尤其 是让 “ 故事 中隐含 的价 值 明确 化” 这 , 是 作为读 者应 该担 当 的一 种 伦 理 责任 , 叙 事 伦 理 是
不 可或缺 的组成 部分 。对 于进行 文学 批评 的研究 者
假定 自己唯 一 的责任是 为叙事 贴上 有害 或有益 的标 签 , 们除 了要看 到刘 易斯 小 说 中 民族 文 化叙 事 的 我 批 判性 的一 面 , 还要 看 到 刘 易斯 对 民族 文化 特 性 的 赞 赏 的一面 , 因为伦 理 包 含 作者 和读 者 的个 人 品质
、
隐含 作 者 对 劳 动 群 众 的敬 重 和 同情
来说, 我们 更应 该义 不容辞 地负起 这个 责任 。
收 稿 日 期 :0 0—0 21 3—2 0
基 金项 目: 南 省 高 等 学 校科 学研 究 资 助项 目(8 6 9 ; 南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9 B 1 ) 湖 0C 5 ) 湖 0 Y A17 作 者 简 介 : 海 鸥 ( 93 ) 女 , 南 洪 江 人 , 教授 , 士 , 要 从 事 叙 事 学 、 杨 16一 , 湖 副 博 主 比较 文 学 和 文 化 研 究 。
国文学 开始成 为世界 文学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而走 向真 正 的成熟 和 繁 荣 。 ①至 今 , 众 多 的批 评 家 来 说 , 对 尽 管对 刘 易斯 小 说 的评 价及 其 研 究 视 角各 有 不 同 , 但 刘 易斯小 说是 对美 国社会 的犀 利批判这 一点是 一 致 公认 的。然而 , 却很 少 有 批评 家 对 刘 易斯 肯 定 和认 同的东西 进 行 分 析 。W. . 斯 认 为 : 伦 理 ” 像 C 布 “ 不 诚实 、 面或宽 容等很 有 限的道德 标准 , 体 应该是 一个 更宽 泛 的主题 , 对 于“ 是 特质 ” “ 或 个人 ” 或“自我 ” 的 整个 的影 响范 畴 o3 伦 理 ” 个 词 肯定 包 含作 者和 “ E 1 这 读者 在个人 品质 和文 化 精 神 方 面 的所 有特 性 , 管 不 这些 被判断 为好 还 是坏 。也就 是 说 , 们 不 能 简单 我
① 参 见 哈伦 ・海 切 尔《 学 谬 论 》 波 士顿 ,94 第 1 6页 , 比《 国 文 学史 》 纽 约 ,9 8 第 1 2 文 ( 14) 3 坎 美 ( 14 ) 2 7页 。 海切 尔称 刘 易 斯 2 O年 代 的作 品 在 美 国文 学 中最 有 激 励 性 , 并说 刘 易斯 “ 靠 他 的 心力 促 进 了现 代 美 国 小 说 的成 熟和 得 到 承 认 ” 而《 国 文学 史 》 刘 易 斯是 “ 国小 说 在 广 度 全 , 美 称 美 和 艺 术上 大体 成 熟 的 那 十年 里最 有 影 响 的 作 家” 转 引 自 s 格 雷布 斯 坦《 克 莱 ・刘 易斯 》 张 禹九 译 , 风 文 艺 出版 杜 1 9 ( . 辛 , 春 94年 版 , 1 5页 ) 第 7 。
第3 3卷
第3 期
长江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Ya g z ie s t ( 0 i l ce c s o r a n te Un v r iy S ca in e ) o S
V o133 N o . .3
21 0 0年 O 6月
Jn u .2 1 00
Hale Waihona Puke 分 艺术质 量 的 审美 判 断 。E( ) 者 对 《 街 》 -zP 笔 ]g 大 的叙 事 伦理分 析将 主要 建 立 在对 作 品所 做 的 阐释 判断 、
伦 理判 断和审 美判 断的交 接和 融合 的基础 上 。
一
地像过 去常 出现 的“ 伦理 ” 的或 “ 德” 道 的批 评 一 样 ,
夫谈 起 自己 的感 受 : 我心 里 一 直在 想 : 些 庄稼 人 “ 这 说不 定 比我 们更 了不起 , 们是那 样单 纯 , 他 那样 刻苦 耐劳 。大城 市就 是靠着 他 们才得 以生存 下去 。我们 这些城 里人 都 是—— 寄 生虫 , 我们 却 白以 为 比他 可
们优越 。昨天 晚上 , 听见 海多 克先生 在谈什 么 ‘ 我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