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第一人称代词1.吾1.原文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2.注释:“吾” 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我”。
“吾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译文: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2.我1.原文例句: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2.注释:“我” 作主语,意为“我”,表示自己。
“我非生而知之者” 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
3.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
3.余1.原文例句:余幼时即嗜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注释:“余” 作主语,是“我” 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爱好学习。
3.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
4.予1.原文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注释:“予” 作主语,为“我” 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3.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第二人称代词5.汝1.原文例句:汝亦知射乎?(欧阳修《卖油翁》)2.注释:“汝” 作主语,是“你” 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
这句话是说你也懂得射箭吗?3.译文:你也知道射箭吗?6.尔1.原文例句: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2.注释:“尔” 作主语,意思是“你”,带有质问的语气。
这句话是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3.译文: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本领!7.若1.原文例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司马迁《陈涉世家》)2.注释:“若” 作主语,为“你” 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你是被雇佣耕地的,哪来的富贵呢?3.译文: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里会富贵呢?8.乃1.原文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注释:“乃” 作定语,意思是“你的”。
“乃翁” 即你的父亲。
这句话是说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
3.译文:在家里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第三人称代词9.之1.原文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2.注释:“之” 作宾语,指代“其子”,是“他(孩子)” 的意思。
文言文我的称呼
文言文我的称呼1.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莫愁前路无知己。
拓展资料: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
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
在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七个,分别是“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需要注意的是,“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
侯自称。
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古代对话中常用谦称代替自称代词。
谦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称其名,二是自称低贱的身份,三是使用“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
需要注意的是,“臣”在春秋战国时是人自称,后来变成了臣子的自称。
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分别是“女、汝、尔、而、乃、若”,其中常用的是“女、汝、尔、若”四个。
需要注意的是,“汝”和“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尊称是指用“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
君王)”等词语作第二人称时,相当于现代的“您”。
在古代,
人们常用“子”、“君”、“公”、“先生”等来尊称他人。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分别是“彼、之、其、厥、他、渠”,其中常用的是“彼、之、其”三个。
例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公与之乘”、“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在上古汉语中,“他”并不是用来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的,而是指示代词,表示“其他”、“别的”等意思。
直到晋代,“他”才
开始被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此外,“渠”也可以被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例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摘自《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注意:本文并未发现格式错误或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因此未进行删除。
文言基础知识:第一人称
文言基础知识:第一人称代词代词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
(二)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有指代说话人一方的(第一人称),有指代听话人一方的(第二人称),有指代第三者的(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吾、我、余(予)”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
“吾、我”多用于对话,“余(予)”多见于自叙。
“我、余(予)”可以作主语、宾语,“吾”一般不作宾语。
如:①吾知子之所以距(拒)我。
(《墨子·公输》)——我知道您抵挡我的办法。
“吾”作主语,“我”作“距”的宾语,二者不能调换位置。
“吾、我”用于对话。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一一天让我亡,我为什么还渡江逃走呢?前“我”是“亡”的宾语,后“我”作主语。
这是项羽答乌江亭长的话。
③李氏子蟠……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李家孩子叫“蟠”的,跟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
前“余”是介词“于”的宾语,后“余”作主语。
“余”用于自叙。
在对话或书信里,为了表示尊敬对方,文言里自称常不用“吾、我、余(予)”,而使用谦称。
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但它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
谦称通常是借用一种表示卑下的称呼,如“臣、愚、仆、下走、孤、寡人、不谷”等。
其中,“孤、寡人、不谷”是君王专用的谦称。
例如:④臣明先生之言矣。
(《韩非子·问田》)——我明白您的话了。
“臣”是韩子自称。
⑤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诸葛亮:《前出师表》)——我以为宫廷里的大小事,都应该和他们商量。
“愚”本是形容词,是诸葛亮自称,这里用作名词。
⑥仆又薄从上雍。
(司马迁:《报任安书》)——我又快要跟从皇上到雍(地名)去了。
“仆”是司马迁自称。
⑦今而预知斯举,下走之大过矣。
(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现在我预先知道您这个行动,并把它说出来,我的过错就大了。
“下走”是柳宗元自称。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代词汇总
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积累之人称篇
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例: 1、吾不言。
2、余亿童稚时。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4、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二、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子、尔、汝、女、若、乃”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1、尔等大胆!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译为“你”,作主语。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2、其妻献疑曰——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3、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中学语文文言文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如: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童趣》)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③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吾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如: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③吾义固不杀人。
予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第一人称代词,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③此教我先威众耳。
(《陈涉世家》)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自第一人称代词,即“我”,可译为“自己”。
如: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其第一人称,代之自己。
如: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第二人称女rǔ第二人称代词,通“汝”,相当于“你”。
如: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汝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
如: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江阴,可乎?(《愚公移山》)子第二人称代词,通“汝”,相当于“你”“您”。
如:①吾之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若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如: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若毒之乎?(《捕蛇者说》)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君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您”。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如: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与友期》)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然志犹未已,君为计将安出?(《隆中对》)你与现代义同。
盘点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兼称、敬称、贱称。
二、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
1、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2、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3、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句子中的“丘”是孔子的名,这是孔子自己的一种谦称第二人称代词1、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2、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第三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
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三、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太尉、司徒、司空、太尉、知州、尚书、主簿、郎中、左右拾遗、巡抚、总督、侍郎侍中、宦官、太史、太守、知县、员外部、翰林学士、御史大夫、校、围子监、中书省。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勤(辛劳)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树(种植)给(食用丰足)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雅(平时)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文言文我的称呼
文言文我的称呼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莫愁前路无知己。
拓展资料: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古文第一第二人称及文言常识
1.山南水北为阳
2. 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
3. 关内、关外——“关”特指函谷关
4.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5.我: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吾——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宋·周敦颐《爱莲说》)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6.你: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尔——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尔等蛮夷之辈……”
汝——“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道家《列子·汤问》(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
(唐·韩愈《师说》)。
文言文代词总结
文言文代词总结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欲之南海,何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同予者何人?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臣不胜受恩感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君与仆有何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甚矣,汝之不惠。
尔安敢轻吾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吾知所以距子矣。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然足下卜之鬼乎?愿诸君勿复言。
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愿陛下亲之信之。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彼竭我盈,故克之。
为伊消得人憔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徒属皆曰:“敬受命。
”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余之游于是乎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皆幼时闲情也。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郁郁适兹土。
挥手自兹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远指代词:其、夫、彼。
文言文人称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例: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例: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例: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这里的“人”字,即旁称.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例: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21、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22、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2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您说你事务多,谁像我呢?24、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公输盘说:“您老人家有什么见教呢?”25、足下事皆成.《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26、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陛下自己也应该深谋远虑,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体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27、久闻阁下大名,不曾晤面.——您的大名早有所闻,只是不曾会面.以上各例,都是在对话中,灵活运用敬称来称代对方.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例:28、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臣”乃臣子在帝王面前的贱称.29、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妾”乃女子的贱称.30、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我才智空虚学问浅陋,难于承担这一重任.“鄙人”是一般人自谦之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1、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二、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而”便是代词“你”。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1、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四、敬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2、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五、谦称:就是个人在对话中自己用的贱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例:28、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2、吾:可译作“我”、“我们”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
3、予:可译作“我”、“我的”
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
4、余:可译作“我”
例:余闻之也久。
(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
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例: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
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臣:可译作“我”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3、仆:可译作“我”
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
4、鄙人:可译作“我”
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5、不才:可译作“我”
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宋臣《报刘一太书》)
6、某:可译作“我”
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
例:小人实不才。
(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桓侯曰:“寡人无疾。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
9、: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
例: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
10、孤: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
”(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11、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
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句子中的“丘”是孔子的名,这是孔子自己的一种谦称。
仿句联句是初中语文考试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道考试题目。
这道题目比较开放性,同学们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但这道题目容易丢分的地方是,很多同学没有按照题目原句的提示来造句。
对于这种题目,该如何应对呢?下面为您介绍几种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仿写的基本要求
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
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
这里主要谈谈隐性要求:
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
内容协调一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仿句和被仿句(或称例句)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
二是仿句与被仿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
(感情色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
)一定要结合被仿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句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句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关系。
2、句式要统一。
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
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
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仔细观察。
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试题往往给出了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语句句式相同。
这样,句式的一致就成了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
有时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首先考虑到短语结构一致,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3、修辞要相同。
修辞要相同。
是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完全相同。
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被仿句用了哪种或那几种修辞方法。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仿句考点分析
语言仿写题具有题型灵活、设计精巧、考点繁多、综合性较强等特点,我们中考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
1、考查同学们对句式、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会宽容,宽容是容纳大树小草的田野,是接受阳光暴雨的天空,是_______________;宽容是吹开闭锁保守的清风,是洗涤狭隘自私的雨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嘉兴市中考题)
分析:(1)中心词有别。
前一处所填内容的中心词应与田野、天空等相类,如大海、沙漠、草原、高山等。
后一处应与清风、雨水等相类,如雪、雾、露、霜、冰雹等。
(2)修饰语有别。
前一处应与“容纳大树小草”、“接受阳光暴雨”等相类,后一处应与“吹开闭锁保守”、“洗涤狭隘自私”等相类。
(3)要把握该句的修辞(比喻)
例句:是饱经飞沙走石的沙漠,是敲打谎言虚伪的冰雹。
2、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
例如: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海燕说,__;太阳说,__。
分析:该题是问答式仿句,答题时要用拟人的修辞,但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进行回答。
例句: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多美好;我燃烧的青春多辉煌。
3、对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例如: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如果你是一颗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
分析:(1)要把握句式(如果,就)(2)要把握该句的修辞(比喻、排比)(3)要把握实现内容(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