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读书人——专访梁文道

合集下载

名家谈梁文道:读古籍你会很郁闷,为什么古人不用标点符号

名家谈梁文道:读古籍你会很郁闷,为什么古人不用标点符号

名家谈梁文道:读古籍你会很郁闷,为什么古人不用标点符号—梁文道是香港知名传媒人和书评作家,也是一位活跃在媒体上的读书人。

这些年,借助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圆桌派》等节目,很多人认识了他。

梁文道崔永元曾说过,媒体人最应该好好读书,但很可惜,愿意读书的媒体人很少。

这样看,梁文道算是媒体人中的异类,他本身在做一档读书栏目,自己也是一个很勤奋的读书人,他不仅读书多,也读得很好,有很多心得。

如今,中小学课本中,古诗文越来越多,除了课堂里要学习的内容,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翻阅传统古籍,接触古籍多了,就会看到不少古籍的影印版本,看到上面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的样子,很多人就会产生疑问:古代为何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标点,古人是怎么读书的?这样读书效率会高吗?《百尺梧桐阁集》康熙刻本这个问题,梁文道先生有自己的心得。

古代中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想要读书,先要跟着老师学习如何断句,即所谓的“知句读”。

韩愈在《师说》里专门提过:“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代教书先生,教童子读书入门的学问之一,就是“识文”和“断句”,这是一个孩子未来自主读书的根基。

现在看电视,重现孩子们在私塾读书的场景,就很能说明古人读书的状况。

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课本,并要求背诵,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来能认字,二来就明白了断句的要求。

那时候读书,说某个孩子已经能读什么书,基本就是说他能背诵这部书了。

可是,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仔细给学生讲解书中的内容,不负责任的塾师会像赶羊一样,赶着孩子们把书里的内容背过就行。

胡适讲过自己读书的故事,母亲送胡适去私塾读书,别的孩子都给老师交三个大洋的“束脩”,母亲会偷着多给两个大洋,就是为了让老师能在领着孩子读书之余,能给胡适多讲几句,让他除了识字还能知道意思。

为什么古人写书不标注出标点呢?梁文道认为,首先是写书的人没有分段意识。

最早的书都是写在竹简、丝帛上的,如此珍贵的“纸”必然要物尽其用,写作的人也都是充分利用空间。

梁文道读书频道

梁文道读书频道

梁文道读书频道篇一:梁文道:“我不是帅哥只能多读书”梁文道:“我不是帅哥只能多读书”书可以读得完吗世界上的书那么多,想全读完简直是韩奴,但梁文道讲演的题型就叫《书读完了》。

这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借用了金克木先生遗著的名字。

金先生回忆说,陈寅恪年轻的时候去看望史学前辈夏曾佑,夏曾佑唏嘘自己不懂洋文,只会看中文书,结果把中文书都读完了。

陈先生那时还觉得陈先生不可思议,等他到了晚年,也感到书是可以读得完的。

金克木认为,大两位大学者所说的并是非所有的书,而是那些最精粹、最根本的,就像白杨树的主干。

拿中国文化来说,四书五经、《四库全书》中最重要的那些书都应归为此类。

梁文道发挥作用把金克木的观点发挥了顺便,普遍认为西方的书也可以这么读。

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圣经》等都是名著中的名著,也确实有人读完过。

著名学者杰西写了《西方经典》,可以看出这些书他几乎全都读过了。

如果把书只限定为?经典?,那的确是有望再度读得完的。

进入35岁之后,梁文道开始思考自己或许需要一个书单。

因为年轻人的未来不可限量,而老人的时间是倒数的。

进入中年以后,他也开始阻力感受到生命的压力,生活的道路开始缩减,不再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因此他认为,与其给少男少女开书单,还不如开给老年人。

梁文道还有一个上新观点,中小学生不要给中学生看太多的励志书、名人传记,反而应该给他们看一些?黑暗?点的书,描绘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

把他们推到深谷边上,让他们看到下面的深渊。

梁文道观察过身边的人因,感觉仅仅看励志励志类书的人容易盲目自信,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只知道往前冲,这未必是好事。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只想想正面的书,长大以后却虽接触到各种各样负面的东西,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怀疑一切,如今社会上就有不少这样的不少人。

梁文道说:?我始终相信一些东西,也有自己的理想,但我知道搞清楚这些受用可能会失败,我相信的东西可能会背叛我,我有心理准备。

?里边他认为中国的父母习惯于把不好的东西挡在外面,糟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小环境,但孩子将来总要到社会上去的。

梁文道 读书的方法

梁文道 读书的方法

梁文道读书的方法如何有效地读书,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个让人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梁文道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的读书方法备受关注和借鉴。

以下将以梁文道的读书方法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精读和广泛阅读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

首先,精读是梁文道读书方法的重要部分。

他提倡读一本书要读透,要深入思考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梁文道强调通过主动思考和提问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他经常在书中做批注和标记,以便于随时翻阅和回顾,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

梁文道还鼓励读者多做笔记,通过整理和梳理书中的要点和思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其次,广泛阅读也是梁文道读书方法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读者应该拓宽自己的阅读领域,多读一些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书籍。

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

他经常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历史、科学、哲学等。

通过广泛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梁文道强调阅读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过程,读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籍,不要过于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

此外,梁文道在读书方法中还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鼓励读者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摘录等,通过写作来整理和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梁文道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对于读者来说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通过读梁文道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将读书的体验和思考转化为优秀的作品。

最后,梁文道的读书方法还注重对文化和历史的关注。

他认为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追溯和理解。

他经常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他强调通过阅读来探索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时代。

综上所述,梁文道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文道: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操练

梁文道: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操练

梁文道: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操练我的灵魂我的书——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操练梁文道来源:在深圳图书馆的演讲旧文重发,全文约10700字01一个人的书房,就是这个人的全部让我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百讲不厌。

学者霍布斯鲍姆的书房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

话说有一年,一个美国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念工程,他很高兴。

上哈佛之后,他选了一门公共课程《中古英文文学》,你想想看,一个想学工程的学生,跑去念中古英文文学,所以非常痛苦。

更要命的是,这个教授年纪大,说话语速缓慢,也不懂得编一些笑话去逗学生们开心,一点趣味都没有。

那个学生很痛苦,觉得这个课不能上,太难受了,所以常常逃学。

好不容易上完了一学期的课,放暑假了,他很高兴。

他要打散工挣钱,就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旧书店找了一个兼职。

这种书店常常收到电话,被叫去别人家里收一些旧书回来,然后出售——他就干这个。

他不是去估价,而是上门去看那些书得用多少箱子和多少人去搬。

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老板派他去哈佛所在的美国波士顿剑桥镇旁边的一个花园洋房去搬书。

他于是就去了。

一个老太太开的门,引他进来。

老太太的脸色有一点忧伤,经过介绍他才发现,这个老太太竟然就是教他那门很沉闷的中古英文文学课程教授的夫人,原来这个教授上完这学期的课后没多久就死了。

死了之后留下一屋的书,这些书怎么办呢?这老太太觉得这一屋的书令人睹物思人,她没有办法每天面对着这些书。

所以她决定要把它们全部卖掉,于是就卖给了这个旧书店,恰好是这个小伙子被派来上门收书。

这时,小伙子才意识到,原来他上学期刚刚上完的那门课是这位教授一生当中的最后一门课,他是这位教授一生当中最后的一批学生之一。

虽然他不喜欢这位教授,但是这个时候他也觉得心情很沉重。

当他去看这些书该怎么搬时,他发现在教授书房的一边,一整面墙的书柜上全是侦探小说,而且都是廉价的侦探小说。

这个学生就笑了,这个老家伙平时上课很严肃,原来最爱看的是侦探小说,竟然有这种兴趣?他觉得很可笑。

读书就是要挑战自己原来相信的东西

读书就是要挑战自己原来相信的东西

读书就是要挑战自己原来相信的东西梁文道在一个访谈中说过:“读书就是为了要挑战自己原来相信的东西,原来以为自己知道的似乎有道理的东西。

读书越多越知道自己的限制,不会敢那么轻易地去肯定跟否定什么。

”凡是容易让你情绪被扯动的信息,你都要小心,我觉得当下环境充满大量的人跟机构是以牵动人的情绪为快感、为目的,或者为了这个而挣钱的。

其实,这片境土远比你原来所知道的要复杂,你原来相信认定一些的,道德立场是会不断地被冲洗的。

而你会总在想我这么做对不对,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吗?是道德上没有后果的吗?对别人的影响是怎么样的?我常常会想这些事情,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焦虑感,而且这种道德焦虑感是处在几乎所有环节上的。

你比如说我们身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肯定有很多想法,是让你觉得,你不能够简单地认同这个世界,主流在认同的东西,但问题是,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沟通的需要,为了种种现实的需要,你必须要有妥协,这种妥协就已经应该会让一个人道德焦虑了,但是我起码需要一个底线,让我觉得那个底线我守卫住了。

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替代原因来解释,所以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不能仅仅相信专家或者别人告诉我们的原因,而是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寻找替代原因。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这能够让我们保持一种理智和谦逊的态度,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观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改变一种思维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和反思才能掌握。

在《学会提问》一书中写道:“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

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价值观,喜欢拥有独立的观点,喜欢自己做主的人生,那么,大概你也会想做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

梁文道——阅读如何造就我

梁文道——阅读如何造就我

梁文道:阅读如何造就我我本来是一个寂寞而孤僻的人,或许到今天都还是。

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因为我在香港出生,,四个月大就被抱到台湾去,在台湾念幼稚园、念小学,我在台湾那段时间没有台湾居民的身份,其实我一直都是以华侨的身份在台湾住,每一年都要回去续一个证件好让我在台湾继续念书,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我念幼稚园,姑且说那段童年很快乐好了。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家里学校很远,我要搭校车,单程一个多小时,来回差不多三个小时,开校车的师傅是山东人,不晓得为什么他喜欢邓丽君,所以我一天要听两个多小时的邓丽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每天要听两个多小时的邓丽君。

终于到了后来,我每次听到邓丽君,都会有晕车的感觉。

记得我上学的头一个礼拜,我惊讶的发现校车上很多同学互相都认识,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什么人都不认识,我看到他们很多人很快乐的说话,我是没办法介入那个环境的,因为我幼稚园时我试图告诉自己我很快乐,其实我是很寂寞的,因为我幼稚园的三年,放学就被接回家,回到家我常常在家二楼阳台看街上小孩在玩,我从来都不能跟他们玩,因为我们家人说他们是野孩子,我在阳台上看他们玩,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但我一直是在看别人玩。

小学一年级也是这样的,看别人聊天,看别人说话,看别人在玩。

有时也会假想自己参与他们的游戏和聊天,我在班里也不太说话。

我是到了小学二年级才开始话特别多,话多到被老师每节课都叫起来罚站,我站起来还和同学说,就被罚到最后一排,我站到最后一排还在排前面同学的背,于是被罚到教室门外,到了教室门外,老师惊讶的发现我竟然在自言自语。

那一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想就是因为我读了书。

因为小学一年级时我这么寂寞,也没有事可做,但是我也不觉得难过,我就开始看书,我看很多课外书,学校有不错的图书馆,有很多故事书给我看,二年级有一次同学垂顾我跟我聊天,说着说着我就开始讲故事了,讲我看过的故事,三成是真的,七成是我加油添醋改编的,说着说着我就在学校一颗很大的榕树下坐下来开始讲,有同学开始过来听。

读了多少书,决定你能过得有多好

读了多少书,决定你能过得有多好

梁文道:读了多少书,决定你能过得有多好读了多少书决定你能过得有多好北京刚入秋的一个下午,十点读书的采访者在梁文道先生的北京办公室见到了他。

他刚和脱口秀演员李诞进行完连线对谈,见到我们来,极为主动与礼貌地打招呼,弯腰握手。

和在媒体上所呈现出“锐利梁文道”的形象不同,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他整个人都被一股温和的气质包裹着,语速较为缓慢地回答着每个问题。

梁文道不擅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遇到“请具体举例谈谈”的问题时,也总是举一个现象为例子,或者直接说“不知道怎么回答”“说不出来”“很难去讲”“我不太喜欢简化地去归纳一个东西”。

梁文道觉得,所历故事和所看书籍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随着年纪越长,他可以明显感知到的是,这些影响已经把他内心温和与叛逆这两股互为撕扯的力量,自洽得很好。

叛逆年轻时的梁文道,确是个叛逆的男孩。

他曾说,自己从小就不受约束,讨厌制度,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像所有的叛逆青年一样,做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行为。

家人也评价他害怕沉默的生活,性格颇有“离经叛道”的感觉。

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很深。

▲梁文道20世纪70年代末,梁文道在台湾读小学。

梁文道在学校学到的地理知识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是洞庭湖。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又告诉梁文道和他的同学:“实际上鄱阳湖才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是错的,还要教这个,考这个呢?”梁文道想,一个人要学习的,到底是真实的事实,还是某些人从各自立场出发,所告诉我们的东西。

由于父母远居香港,那时,梁文道常往返于香港和台湾间。

接触香港自由、多元的文化氛围后,梁文道对台湾学校教授的那套东西很难信服。

高中时,梁文道回到了香港,15岁的男孩看着自己的入学注册通知书上,写着“梁先生收”4个字,他第一次觉得“被尊重了”。

他后来常说,是在香港不同的生活经历,给了他一种放松感和救赎感。

阅读梁文道从小就爱读书。

他觉得,读书是磨练每个人的磨刀石,一个人如果要让自己保持锐利的话,就需要读书。

梁文道最透彻的十句话,很多人不会深思,只是假装思考

梁文道最透彻的十句话,很多人不会深思,只是假装思考

梁文道最透彻的十句话,很多人不会深思,只是假装思考
1. 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

2. 这已经不只是一个只做蚯蚓的文人,还是一个做蚯蚓的父亲,一个蚯蚓般的常人,在土里左右翻动,思量别人未必尽知的心事。

3. 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器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为了让他们听到我说的话,我只好比他们还大声,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别人到底在讲什么。

4. 任何幽默感都来源于宽容。

5.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6. 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

7. 但凡见过地狱的人,就知道世间有言语无法形容的虚无,人的感情有不能承受的界限。

8. 爱情是盔甲上的纹饰,车头的标志,夸张的陈列人前。

9.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住过的房子都跟着我们的身体走。

我从一间再搬到另一间屋,最早的那个家依然存在,轮回再生。

10. 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

做一个读书人——专访梁文道

做一个读书人——专访梁文道

做一个读书人—专访梁文道一盈“读书无用论”的根本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他们想要一些很确定的“用”。

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做一些事先无法预知结果的事情,我们希望一切都能事先计量好。

读书能改变人,但这种改变无法提前预知航程。

可能你满怀期盼读某种书,最终发现你没有获知太多。

的确,你需要冒这种险。

但就算读书真的无用了,我们也讲“无用之用”。

世界上很多东西原本看来是无用的,但就是这种“无用”,有时候带来的用处是意想不到的,让你充满快乐。

梁文道得了甲型H1N1流感,来内地前先在香港被隔离了一个星期,紧接着气管炎发作,又拖了好一阵子。

见到他时,病已大愈。

依然喝很浓的黑咖啡,每天只睡5个小时;依然每天读一本书,见缝插针写文章。

抽烟。

不是香烟,亦非雪茄,而是自己动手卷烟丝。

取一片烟纸,捏一撮烟丝,熟练地搓捏成条。

燃起,一根接一根抽。

光头,黑框眼镜,白衫,黑服,几乎已经成为标志性符号。

不吃麦当劳,不穿耐克鞋,众所周知的两大怪癖亦只是一种习惯,与趣味无关。

温和谦逊与尖锐犀利和谐并存,是这位“凤凰名嘴”留给多数人的印象。

现实中的他非常温和、认真,逻辑性强得令人惊叹,似乎不能算作一个有趣的人,距离《铿铿三人行》里坐在窦文涛身边那个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他,差很远。

去年是《铿铿三人行》开播10周年。

采访中,主编邹倚天把梁文道、许子东和窦文涛比作节目的“铁三角”,坦承很多即兴话题不敢交给面生的嘉宾,非要这三个人坐在一起才能指望聊出世态百相。

然而网友们则认为:与许子东的博学多知相比,梁文道显得轻松俏皮;与窦文涛的俏皮滑稽相比,他又显得博学开阔。

他身上洋溢着中西交融的独特气质。

20世纪70年代初,梁文道出生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香港家庭,却在台湾跟随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公外婆长大。

校训为“四维八德”,四书等儒家经典更是烂熟于心。

然而天生极具怀疑精神,反叛不羁,打架,寻衅滋事,直到今天,胸口依然有少年时拳头棍棒的“纪念”隐隐作痛。

曾经向往当神甫,差点进入黑社会。

梁文道:读书也很危险,励志书籍读多了会变成傻子?

梁文道:读书也很危险,励志书籍读多了会变成傻子?

梁文道:读书也很危险,励志书籍读多了会变成傻子梁文道:读书也很危险,励志书籍读多了会变成傻子作者:梁文道梁文道在文中说:“一个志气太过高昂、太过自信、人生观非常正面的人其实都有一点傻,他会变得对世界的看法很单向、单调,对人生的看法也很单一,就是只从正面看问题。

他从来不知道世界的复杂,人生的阴暗。

”01书会让人变化,会不会变得更好呢?我非常有疑问。

前几个月我在报纸上看到墨西哥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警察过去是出了名的“混帐”,聚赌、喝酒、不干事,贪污汇款等等,不象话。

当地的政府就要改革警察,怎么改革?就搞了一个警察阅读计划,指定了一批书。

每个警察都要领几本书回去,要好好看书。

墨西哥讲西班牙文,当然是看一些西班牙文学的典,比如《唐吉柯德》等。

据报纸说,当地的政府表示这个计划非常成功。

这些警察原来都是大老粗,但看了一年的书之后,都变得气质高雅,而且执行公务的时候不偏不倚,非常优秀。

比如说一个交警,过去在路上拦你车的时候就直接说:“把证件拿出来。

”现在就会这样说:“这位先生,打扰您一下,我知道你赶时间,但是您能给我看一看你的证件吗?”——读书之后就会有这样的效果。

因此我们常常鼓励人读书,因为我们相信读书会让一个人变好。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我非常怀疑,因为我们看过更多的人是越读书越坏,但是读书的确会转化人,可以让你变得更加邪恶,也说不定会让你变得更善良,所以不一定。

一些作品在思想上、灵性上的深度使得读书变得很危险,因为它让一个读书人可能比一个不读书的人更邪恶。

鼓励大家读书还有个原因就是希望读书让大家更有文化、人变得更好、社会更和谐,但是我觉得这个不一定会发生,这种愿望往往会落空的,因此我很讨厌开书单。

02在香港我有一些写书评的朋友每年都被媒体要求:开书单吧,暑假了,给学生一点好建议。

我觉得书单是不能开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相信所有真正的好书、严肃的书、都能起到改变人的作用。

一份书单其实是在规划你成长的目标,你的人生变化的方向,所以它也是人生的计划。

梁文道谈读书

梁文道谈读书

梁文道谈读书篇一:梁文道读书节目遭读者挑毛病读者挑梁文道的读书节目毛病昨天,土豆网和出版政府机构“理想国”为观众放映了他们联合制作的三个影像节目: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陈丹青的《局部》和马世芳的《听说》,但现场观众不客气地给片子了毛病。

《一千零一夜》是一档读书节目,首期节目中,梁文道走出南锣鼓巷地铁站,在上海昏黄的路灯下,铁托来了一段追忆季米特洛夫的独白,讲一本名为《被淹没和被复仇的》的书。

他这段节目争议最大,有观众认为,梁文道边走边讲,画面很凌乱,很不适应。

梁文道一边诚恳地接受批评,一边解释着自己的论点。

在《局部》中,陈丹青从意大利比萨斜塔旁的圣墓园谈起,从十四世纪画家布法马可的湿潘壁画《死亡的胜利》,到文艺复兴、毕加索,以及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画都有涉及。

而马世芳在《听说》中讲的是歌曲《橄榄树》背后的曲折故事。

据悉,从4月10日起,名为“看理想”的这三个视频节目将在优酷、土豆双平台首播。

篇二:梁文道论网瘾以及论读书梁文道:网瘾是一种瘾吗“网瘾”环境问题的真正问题出在主流社会对网络的偏见,更准确地说,这是上所一代人的偏见首先,他们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不让小孩老贴电子计算机在计算机前面。

然后,他们把上网时数过长看作一种心理缺陷,所以用“电击治疗法”来治疗它。

终于,一群用心良苦的老师为了拔除一个16岁孩子的“网瘾”,把他活活打死。

问题是,“网瘾”真的是一种病吗?沉迷上网又真是一种武打不健康的功夫吗?犹如一个人吸烟吸上了烟瘾,喝酒喝出了酒瘾,必须戒除,必须诊治?一般而言,所谓“网瘾”并不泛指上网时间过长,而是说一个人花了太多工夫在网上玩游戏和看视频(尤其是色情视频)。

可是大家常常会把大部份长期在线所有的人也视作网瘾患者,不管他们究竟是在新游戏、泄欲,还是聊简单地和别人聊天交流,乃至于阅读不同网站的讯息。

假如我们下意识地本能以为一个人用去很多时间在网上就很病态的话,那么我们就该好好重省到底什么叫做正常了。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梁文道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评论家,他的作品《梁文道常识》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读物。

在这本书中,梁文道通过对各种各样的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向读者展示了他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阅读完《梁文道常识》后,我深受启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梁文道在书中强调了对知识的重视。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必须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的头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梁文道在书中还谈到了对待生活的态度。

他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和挫折。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

此外,梁文道还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总的来说,梁文道的《梁文道常识》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学会了用一颗平和的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也更加重视了人际关系的建立。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我也会用一颗平和的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我会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

感谢梁文道的《梁文道常识》,让我受益匪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更美好的人生。

美食文化家---梁文道:整个中国都在重口味 在吃上没有审美判断力

美食文化家---梁文道:整个中国都在重口味 在吃上没有审美判断力

美食文化家---梁文道:整个中国都在重口味在吃上没有审美判断力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

现为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凤凰卫视评论员,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多家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熟悉梁文道的人都知道,与他的约会从来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总是最准时的那一个。

和梁文道吃过饭的人也都知道,他一定是要为身边人夹菜斟酒话家常的,仿佛照顾别人本身就是吃饭的一部分。

果然,在北京雾霾重重的下午,梁文道早早就为约好的采访订了专门的会议室,他打着电话进来,并为此连连鞠躬道歉。

这个场景很容易让记者想起去年的那场会面,因为被热心读者拥堵在活动现场而延误采访的他,也是一进门先90度鞠躬致歉,见室内没有了座位,身穿一套黑色上好西装的他干脆背墙席地而坐,有那么几个瞬间,侃侃而谈的他恍如一个菩提树下潜心悟道的修行人。

事实上,作为南传佛教上座部的信徒,梁文道每年都要短期出家,到马来西亚达摩洒甘露尊者座下修行。

我们的话题从他只抽某个牌子的烟丝开始,很快便转入到“吃”这个话题。

等一下!和梁文道谈吃?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奇怪的事情吗?当然有,那就是这个从来以艺术评论和时事评论行走两岸三地的公共知识分子,竟然写了三本小书专谈“味道”与吃食……但如果你以为梁文道的美食书也是满篇的食材、色泽、鲜香,那就错了,事实上这将会是你读到的最不像美食评论的美食评论,用梁文道在序言《行外人的忏悔》中的话来总结即是:“这二十多年来,仿佛不论我写什么,只要我退一步思考自己正在写的东西,它们就会把我引回同一个源头。

”在他看来,无论是时事写作还是美食评论,这一切写作类型似乎都可以溯源到一段时间、一个地点,那便是“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这一百年的巴黎”了。

吃,怎么会是轻松小事《国际先驱导报》:你最近参加了几场活动,但好像没怎么谈自己的书,是因为吃这个事太轻了,不足以拿出来讨论吗?梁文道:第一,倒不是“吃”这个东西本身轻,所以不足以去讨论,而是我写得不好,不足以讨论;第二就是他们两人(许知远、熊培云)没办法和我一起谈吃吧,我们要谈的一些大题目,例如一些知识分子的问题,所以我写的有关吃的这本书就变得和他们写的东西格格不入。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梁文道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他的《梁文道常识》一书,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梁文道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梁文道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常识,这些常识看似简单,却贯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他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他认为真诚、善良和宽容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原则。

这些常识虽然简单,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读完这些常识,我深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其次,梁文道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他对社会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而人性则是社会现象的根源。

他指出了很多社会问题的本质,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他提到了“人情世故”这个词,他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情世故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要学会在其中游刃有余,不被其左右。

这些观点让我深感启发,让我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梁文道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和知识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他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建议,比如,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有恒心和毅力。

这些观点让我深有感触,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梁文道的《梁文道常识》一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知识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相信,这些常识将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助力。

感谢梁文道,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梁文道

梁文道

梁文道:要为中国来一次文艺复兴梁文道:要为中国来一次文艺复兴梁文道(图片来自网络)一年前,梁文道主持的《开卷8分钟》停播,引来无数唏嘘。

不久前,《一千零一夜》一上线,立即在朋友圈引爆。

这位都市说书人,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再来一次文艺复兴”。

关于说书人——“我不是在读书,我在说书,就像在天桥说书一样。

”记者:《一千零一夜》的第一期为什么选择了《大亨小传》(《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梁文道:这个节目我的选书,开始定了一个规则:尽量选取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

这些经典范围可以很广阔,从《大亨小传》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的一本名著《冲突的战略》。

接下来准备要讲的内容里有哲学的,包括笛卡尔;也有很经典的不知道如何归类的蒙田的散文集;有《荷马史诗》、《源氏物语》……把《大亨小传》放在第一集,是希望和今天中国的现实社会有一种呼应。

我一直希望我们的节目更多针对年轻人,想透过三集《大亨小传》和年轻人对话,希望他们去看这本书,透过书看自己生存的时代。

大家都说今天的中国进入盛世阶段,经济总体量可能在二三十年后超过美国。

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很冷静,看清楚是否有潜在的隐患和问题。

很多人在抱怨“今天的年轻人没有梦想,没有理想”,我倒不觉得,还是碰到过很多有高远理想的年轻人的。

只不过我们要思考,我们有没有形成让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空间和机会?梦想的实质内容到底是什么?像比尔·盖茨那样今天看来很成功的人,他们最早在做事业的时候,可能没想到成为世界首富,他们想的是要世界有点不一样。

今天看到盖茨觉得他发财是因为他做了微软,但是没想到因果关系是倒转的——他做了微软,成为了世界首富。

强调这个倒转是什么意思?就像我在第一集里提到当年在南方某大学演讲遇到的小孩,他要我记住他的名字和长相,说将来我会在财富榜上看到他。

我问他如何实现,他说不出来。

我们可以有梦想,可以梦想发财致富,但也请想想:我们要做点什么?当年乔布斯那些人,在自己家的车库里鼓捣电脑,不是想发财,是觉得好玩、有热情,觉得可能会改变些什么。

专访梁文道在香港,我的头脑才变得开放

专访梁文道在香港,我的头脑才变得开放

专访梁文道:在香港,我的头脑才变得开放作者:吴少飞来源:《赢未来》2011年第07期很多人认识梁文道,大都是因为看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

在这个开办了13年的节目中,梁文道做了12年嘉宾,连梁文道自己都说“好几次听年轻人跟我说,我是看你节目长大的”。

除了《锵锵三人行》,梁文道还主持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每期为读者介绍一本他看过的书。

2009年是梁文道的出版年,《常识》、《噪音太多》、《我执》、《读者》先后在大陆出版,梁文道这个名字也被更多人熟知。

有记者说他是内地人最熟悉的香港人,但他否认了,“内地人最熟悉的香港人应该是成龙吧,成龙之后还有好几个,我大概轮到100名之后”。

2011年6月19日,梁文道携他的新作《访问》来广州签售。

这也是梁文道首次写关于书店和读书人的故事。

赢未来《访问》要在大陆出版时,您觉得意外吗?梁文道也不知道国内为什么想出版,觉得挺神奇的。

总觉得大家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因为内容基本是香港杂志《读书好》里面的访谈,面对的是香港人。

这本书的内地版也删掉了一些文字,比如长平的访谈中删掉了不超过五十字,都是一些敏感字,但并不妨碍大家阅读。

赢未来在《访问》一书里,王贻兴曾提到作家海辛只能用卖不出的书去付修理电视机的费用,您也没有否定王贻兴改行去做艺人的举动。

靠著书立作生存的文化人,生存状态恶劣是不是很普遍?梁文道我想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存在,但香港会恶劣一点。

因为香港出版图书的数量少,读者数量也少。

出版一本书,稿费和国内差不多。

但香港的生活成本高,完全靠写作去生存是很困难的,只有少数人做得到。

何况,香港人传统上不太尊重作家或者文化人。

在国内,一个作家再不济在作协都会有固定的薪水,还有其他发挥的空间或机会,但在香港,这样的机会很少。

所以我很同情王贻兴的处境,采访他时,很多人在骂他,说他背叛了文学理想。

但我觉得我们没有资格去谴责他,凭什么我们要求一个作家生活贫寒还要坚持理想?而批评他的人大部分生活富裕,我们没资格批评他。

陈丹青、梁文道:谈谈大学,聊聊理想

陈丹青、梁文道:谈谈大学,聊聊理想

陈丹青、梁文道:谈谈大学,聊聊理想陈丹青、梁文道:谈谈大学,聊聊理想广西师范大学8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25周年人文讲坛暨理想国文化沙龙活动于2011年11月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

11月21日下午,梁文道和陈丹青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礼堂就“大学”和“理想”进行了对话。

以下是现场活动整理稿,转载请注明来源共识网。

嘉宾语录梁文道:○每个人都想复制这个社会近一刻正在做的事情,只是在做一些复制人,不是做一些带有实验精神的、引领我们往前走的新人类出来,我们在复制这个社会上被证明号称是成功的人……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办大学还有意义吗?没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我对今天的大学最感到忧虑的地方。

○像乔布斯这种人,我不觉得他有多厉害,但无论如何也是一个有成就的人。

谁在乎下一个“苹果”是不是中国人做的?人类有“苹果”用就得。

但是中国人在乎,可是你做得了吗?○我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今天看到有些不对的事情你要说,有些不妥的东西你要做,这本身是道德义务,跟未来中国有多好多坏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对中国未来其实非常悲观,但是这会不会影响我今天做这些事?不会,因为我不知道除了做了这些事还能做什么,而且我觉得这是应当,有时候是要讲道德责任的,要讲义务的,不要讲乐观悲观,那不重要。

○最怕的是什么?就是你认真。

我有时候常常想,今天如果每一个国民都对我们政府说的任何一个文件、宣言都那么认真看待,那会怎么样?陈丹青:○今天弥漫全社会,最重要的可能是欲望,而不是理想。

这是我们堕落了吗?未必,其实蛮想要有一个理想,我相信上至中央,下至草民,其实都蛮想要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理想主义就是你未必会做到,甚至为了你的傻瓜理想你连命都不要,但是你不后悔,你临死的时候还要笑。

○真的不要怕,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毛主席教我的,天不要怕,地不要怕,资本主义不要怕,现在我很想念毛泽东,他教我们什么都不要怕。

现在的文化就教我们什么都要怕,你乖乖的,听话。

梁文道10条语录,读书让人宽容地理解世界有多复杂!

梁文道10条语录,读书让人宽容地理解世界有多复杂!

梁文道10条语录,读书让人宽容地理解世界有多复杂!小煦读书只读所好书 2023-02-27 07:30 发表于北京梁文道,主持人,著有《开卷八分钟》、《我执》、《噪音》等。

梁文道读书心得,读书就是读人性、人生、世界。

世界是多样的,书也是多样的,慢慢读,读懂书,读懂世界。

1. 读书首先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这个谦卑不是要放下自己,完全泯灭自己的意见,而是要重新想到什么叫读书,什么是学习。

2. 所谓学习就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如果我们读书只是读我们已经知道和懂得的东西,那何为学习呢?3. 作为读者,我们是主动的,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看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

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方法,进而有不同的阅读模式。

同一本书可以很迅速很简略地读,也可以很认真很细致地读。

4. 简式阅读:买回一本书之后先看书名,搞清楚这个书是关于什么的,再看作者的背景是什么样的。

看目录,为的是理解整本书的结构。

这本书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尝试在目录里面找出他的结构、大纲、梗概。

接下来再看序言或是导论,选一两章最有兴趣的简略地看。

5.主题阅读:你像一个学者一样,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在此目标下搜集相关或不同层面的书籍来阅读,包括上网、看报纸、看杂志,这时候你的学习阅读是最主动的。

6. 通过阅读我们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不同的人,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

你要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投入进去,想象你就是他,感受他的欢喜和悲伤。

7. 何必快,又何必求多呢?在我看来,读书最重要的是读得好。

所谓“读得好”,我指的是起码要读通一本书,没把里头的基本事实搞错。

8.就寝前读书是种过渡,身体的一半平躺不再移动,另一半只维持最宁静、最有限的运作,意识则在充满声音、光线和对话的世界中渐渐隐退进沉默和黑暗。

用功博学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一种平心静气的品格。

9. 读书会是种很好的活动,一群人志同道合,细心阅读之后再各抒己见,就算遇上艰深的巨著,合众人之智,终也必有寸进。

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名人明星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名人明星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名人明星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精品素材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名人明星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精品素材他像大多数香港人一样,相信“一个人跨界越猛烈,能量就越大〞,所以非常勤奋:无数档电视节目,两所大学教授,平均年出书3本,全年演讲150场……这一切都使得他成为内地人心目中最熟悉的香港人.他是梁文道,华人媒体不约而同把他当做“公共知识分子〞代表,公共职业也使得他成为务实型财富人物。

胡润财富榜这样点评他:从教授到作家,从主持到专家,梁文道的身价飙升了三倍,财富积累也翻了三番,虽然他身兼多职,但每一种职业也因为做到了极致,薪水和后期财富效应远远高于同行.干活:一点累,刚刚好最狂的时候,梁文道同时在凤凰卫视做4个节目:《铿锵三人行》、《开卷八分钟》、《走向近》和《时事直通车》;最高纪录时,你会在凤凰卫视一天看到他八次。

凤凰卫视其实只是梁文道的兼职,他还有若干兼职:13个报刊的固定专栏人,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

他真正的职业,是他自己一手创办的香港商业一台总监。

梁文道生于香港,但很小就随父母去了台湾。

住处附近有苹果园,他常常和别的小朋友去摘苹果。

修剪过的苹果树不太高,但是对于还是小孩子的他们来说,要想摘到树上又大又红的苹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小朋友会抡起竹篙击落树枝上的果实,砸落在地的苹果往往被摔得破烂。

梁文道却很聪明,先在园子里找到一棵并不高大的果树,然后奋力往上跳,同时伸直手臂,争取跳跃到最高处时采摘到苹果.虽然并不是每次的跳跃都能摘到苹果,但只要是摘到手中的苹果绝对是完好无缺的。

童年的趣事,让梁文道在成长与赚钱的过程中深受启发。

梁文道最早在香港大学做讲师.一周几节课,大多数时间不用坐班,相当悠闲,唯一的缺点就是钱不多。

甚至在书店碰到喜欢的书也买不起,只得用数码相机拍下来放到电脑里面看。

梁文道意识到钱的重要性,但除了读过很多书,会教书外,似乎也没有别的赚钱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读书人—专访梁文道一盈“读书无用论”的根本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他们想要一些很确定的“用”。

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做一些事先无法预知结果的事情,我们希望一切都能事先计量好。

读书能改变人,但这种改变无法提前预知航程。

可能你满怀期盼读某种书,最终发现你没有获知太多。

的确,你需要冒这种险。

但就算读书真的无用了,我们也讲“无用之用”。

世界上很多东西原本看来是无用的,但就是这种“无用”,有时候带来的用处是意想不到的,让你充满快乐。

梁文道得了甲型H1N1流感,来内地前先在香港被隔离了一个星期,紧接着气管炎发作,又拖了好一阵子。

见到他时,病已大愈。

依然喝很浓的黑咖啡,每天只睡5个小时;依然每天读一本书,见缝插针写文章。

抽烟。

不是香烟,亦非雪茄,而是自己动手卷烟丝。

取一片烟纸,捏一撮烟丝,熟练地搓捏成条。

燃起,一根接一根抽。

光头,黑框眼镜,白衫,黑服,几乎已经成为标志性符号。

不吃麦当劳,不穿耐克鞋,众所周知的两大怪癖亦只是一种习惯,与趣味无关。

温和谦逊与尖锐犀利和谐并存,是这位“凤凰名嘴”留给多数人的印象。

现实中的他非常温和、认真,逻辑性强得令人惊叹,似乎不能算作一个有趣的人,距离《铿铿三人行》里坐在窦文涛身边那个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他,差很远。

去年是《铿铿三人行》开播10周年。

采访中,主编邹倚天把梁文道、许子东和窦文涛比作节目的“铁三角”,坦承很多即兴话题不敢交给面生的嘉宾,非要这三个人坐在一起才能指望聊出世态百相。

然而网友们则认为:与许子东的博学多知相比,梁文道显得轻松俏皮;与窦文涛的俏皮滑稽相比,他又显得博学开阔。

他身上洋溢着中西交融的独特气质。

20世纪70年代初,梁文道出生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香港家庭,却在台湾跟随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公外婆长大。

校训为“四维八德”,四书等儒家经典更是烂熟于心。

然而天生极具怀疑精神,反叛不羁,打架,寻衅滋事,直到今天,胸口依然有少年时拳头棍棒的“纪念”隐隐作痛。

曾经向往当神甫,差点进入黑社会。

“恶名昭彰”,以至于台湾中学纷纷将其拒之门外。

无奈回到香港,“假装历史是清白的”。

曾经,在一次示威游行中,激动之余,他竟脱下裤子坐在痰盂上与警察对峙。

于是在香港文化界,他被戏谑为“一脱成名”。

其实早在“成名”前,梁文道便在香港《信报》发表评论,初出茅庐,四处与人笔战。

当编辑打电话约稿时,才知道这位惊动波澜的笔者竟只是一位少年,年仅17岁,还在读中学。

从少年轻狂到中年不惑,“专栏作家”这条道路,他一走便是二十多年。

今天的他,是15家以上主流媒体的专栏作家,从香港到内地甚至马来西亚,话题涉及剧评、艺评、书评、影评、文化及政治评论。

1998年与“凤凰”结缘,先后主持《铿铿三人行》《开卷八分钟》《文道非常道》。

他温和而不失锐利,以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成为不折不扣的“凤凰名嘴”,为节目注入浓烈的文人气质及思想。

他看重读书,焦灼于都市里的文化沙漠:“我们这个城市(的人)是不读书的。

或者读书却不敢承认,在家里偷偷摸摸读《尤利西斯》,然后在地铁里被迫拿出本《一分钟经理人》,以免被人当作怪物般耻笑。

”为了推动公民阅读风气,2001年,梁文道在香港一处废弃的动物检疫站开办“牛棚书院”。

书院不提供学历、文凭或者专业资格,只为开阔视野。

2006年,梁文道与友人共创“上书局”,并且创办《读书好》杂志,每期6万册,免费赠送给读者。

他梦想有一天,人们把追求知识当作嗜好,没有特别的理由,只为“好玩”。

除了专栏作家、节目主持、出版社社长、书院院长、杂志主编,梁文道还担任大学客座讲师、绿色和平组织董事、剧团董事、多家NGO顾问等职,甚至积极参加小区运动、反战等不同形式的社会运动。

两年前,他在老码头静坐,抗议政府的无理拆除;继而又在老街道静坐,为拆迁住户争取最大的权益。

他形容自己是一种“介入的旁观者”的姿态,面对极权、威权等民主“怪兽”,很难做到沉默,只不过现在少了少年时的轻狂,多了一份沉着理性。

采访中,谈及民生,他数度沉默,看得出在努力压抑感情。

置身于香格里拉豪华酒店里,内心很难平静。

数年前,他曾经策划过一个展览,为那些在大型公共建筑施工中死亡、伤残的工人设立纪念碑,纪念工人的血汗,要求提高对工人的合法赔偿。

“那一阵子,我很难过,走进很多大楼,都会感觉楼里有灵魂。

”“而今呢?”“今天当然不会了,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慈悲心。

”他坦白。

一直在向“慈悲喜舍”靠近。

人说四十不惑,然而他却有越来越多的困惑,关于人生,关于自我。

两年前,他从哲学走向宗教,皈依南传佛教。

每年择出固定时日去寺庙清修,坐禅行禅,过午不食,断绝一切尘冗,专心礼佛。

“现在我们已经这样认为,将来历史也必会如此记载,梁文道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

”香港作家邓小桦如此评论。

2008年,他当选“时尚先生”;2009年,他谢绝了某杂志评出的“中国青年领袖”这个头衔。

提及层层光环,他一笑置之,只愿意把自己界定为“读书人”,以读书为“志业”。

“志业比职业重要多了,当你有志业时,这种志业会给你一种责任感。

”还有,那块藏书印“为己之学”,他乐意与你共享出处,那便是孔子所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今天的读书人与古代是不一样的。

在古代,读书人是一个身份,需要自己来主动承担一个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要做的事情太多,或许会死得很早。

”他常常开这个玩笑。

铿铿十年,闲聊十年《读者〃原创版》:虽然你在香港声名卓著,但在内地,知名度的提升依然是通过《铿铿三人行》。

机缘是什么?梁文道:其实在香港我也没有什么名气。

1998年至1999年间,我的一个好朋友马家辉把我介绍给窦文涛,但文涛一开始没有同意,感觉我长得太丑了。

后来谈一个日本漫画的话题,因为他看过我写日本漫画的文章,而身边能讲这个题材的人并不多,只好又把我找去了。

然后有观众说,哎呀很好,找了一个看上去像一休的人来讲日本漫画。

《读者〃原创版》:目前这个节目做了11年了,去年窦文涛调侃自己是“一个话唠的10年”,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梁文道:变化是很大的。

刚开始这个节目给人的感觉还是诲淫诲盗的,很多黄段子。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中环吃饭,有几个从内地过来的大款模样的人,走过来大赞,你们这节目好啊!然后又贴着窦文涛的耳朵小声说,好看,够黄!(笑)那时可能是嘉宾组合的关系,都喜欢讲些男女情爱、色情段子。

后来慢慢地,尤其这两年来北京做了之后,不知是不是受了北京气场的影响,就变得越来越忧国忧民,谈些时政话题,只是偶尔还会回到那种黄段子风格。

但无论是黄还是严肃,无论嘉宾来来去去多少,基本上都摆脱不了一种轻松聊天的气氛,是真正的清谈。

据我所知,这也是中国最长寿的谈话节目。

曾经一度有很多台也学着做这个节目,但总好像做不长。

我看那些节目,感觉他们太有准备了,好像有一个剧本或者讲稿,但我们真的是闲聊。

《读者〃原创版》:窦文涛、许子东和你被称为“铁三角”。

梁文道:我在“凤凰”十年,和很多同事不熟,坦白来讲,也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但和窦文涛却是很要好的朋友,许子东也同样。

所以三个人坐在一起,自然就有默契,完全可以在入场前才想好聊的话题,然后坐下来开聊。

甚至聊到一半,感觉话题无聊,忽然又换一个话题聊。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三个都很习惯去听对方说话。

我想很多谈话节目没做好,甚至包括我们请一些嘉宾上来,感觉不太舒服,原因就在这里。

今天这个国家能说的人很多,但能听的人很少。

而一个谈话节目不在于能否找到一群很能说的人,他们必须还能听,否则谈话就变成访谈了。

我们到底应该跟随哪一套常识《读者〃原创版》:除了节目主持人,你更令人关注的身份是“时评家”。

不久前,你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常识稀缺”的年代,引起很大争议。

梁文道:这种稀缺不是指没有常识,而是讲我们的常识是断裂的,或者说我们有两套常识,使得任何一套都没办法完好运作。

比如我们都知道,要上好学校必须成绩好。

但我们也知道,上好学校成绩也可以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有好的社会关系。

还有,如果你去医院做手术,已经缴纳医疗费了,医生就会把手术做好。

但我们也知道,如果不塞个红包,可能还是有风险的。

再比如说,搞一场地震的纪念活动,在我看来,主角绝对应该是当年受灾的群众,然而事实上,他们总被围在红线之外,没有机会说话,没有机会发声。

这到底是符合常识还是违反常识?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对不对?到底我们该跟随哪一套常识来办事呢?《读者〃原创版》:你认为呢?梁文道:我不敢说。

我只是把问题提出来,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如此而已。

这类问题如果不清醒认识,下一步路就不好走了。

《读者〃原创版》:你生于香港,长于台湾,复又回到香港,而今却通过内地时评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巨大影响。

有没有想过,或许恰恰是你这种特殊身份使然?梁文道:我知道有一些人认为,是不是因为我住在香港,所以能够写出内地同行不敢写的话来?其实不是的,因为大家所看到的我的文字都是在内地报纸发表过的。

我想重要的不在于你能不能写,而在于你看没看到我写的那些问题。

或许恰好因为我不在内地生活而看到了一些东西,感觉很特别。

就好像鱼在鱼缸里游水时,它是不知道自己在水里生活的,只有外面的人才知道。

我等于在鱼缸外面,看到鱼在游水这个事实,然后讲给鱼听。

《读者〃原创版》:可我们也说,子非鱼。

梁文道:很正确。

我仍然担心并困扰我有没有和本地人同样充分的观点与视野。

尽管如此,我不认为就不能写。

比如今天中国老百姓经常谈论美国、伊朗时事,但我们也不在美国、伊朗居住。

另外,判断一篇文章的唯一标准是,它能否从所描述的事实,依据它的材料,推导出它的结论,而我力求每篇文章背后都有足够的支持。

笔是工具,不是武器《读者〃原创版》:最近正在关注内地的哪些问题呢?梁文道:很多。

比如刚又发布了一个调查结果,说中国富人人数又上升了,已经超越英国排名全球第四位了。

今天《中国日报》头条讲的是金融海啸对中国富人完全没有影响。

可是我们都知道中国贫富分化的程度是越来越大了,为什么在如此状况下,积累起财富的那帮人仍然能够持续积累,而穷困的人却越来越穷困?《读者〃原创版》:面对现实,你是否会有愤怒?梁文道:我不太愤怒,会难过。

你需要同情那些弱者与受害者,需要有同情心去理解这个社会上各种力量的矛盾,以及它们背后的需要。

但是不能愤怒,因为愤怒很容易遮盖你的理智,会令你失去同情心。

《读者〃原创版》:笔,算是武器了?梁文道:它是工具,不是武器。

武器是要伤人的,我不喜欢伤人,只喜欢跟人沟通,去谈一些问题,想想该怎么办,而不是攻击。

《读者〃原创版》:你是2008年的“时尚先生”,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这是个很明星式的头衔。

梁文道:历史上很多公共知识分子都是明星,比如左拉、乔姆斯基、罗素……我看不出明星与优秀公共知识分子间有什么必然关系。

“时尚先生”范围很广,有学者、艺术家、政治人物、商人……选举是一个国际惯例,不在于这个男人的样子、穿着、生活习惯怎么样,而在于一年内是否值得被提出来,而且他们选我时,有一个很仔细的说明—“年度意见领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