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阿Q正传》教学
1《阿Q正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阿Q正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阿Q正传》品读【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阅读《阿Q正传》全文,概括各章情节。
2.理解阿Q这个人物的特点和典型意义。
把握未庄这个典型环境的特点和深刻内涵。
理解和分析未庄这一典型环境和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关系。
3.深度解读重要语句或段落,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1.理解阿Q这个人物的特点和典型意义。
把握未庄这个典型环境的特点和深刻内涵。
理解和分析未庄这一典型环境和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关系。
2.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比阅读、情境创设【课时设置】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置身人类的历史长河,或是惊涛骇浪,或是水流平缓,或是泉水叮咚,这些千姿百态的景观被观察、记录、思考、表达,形成人类精神的滋养,形成百代传承的经典。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经典《阿Q正传》,体会典型环境“未庄"中的典型人物“阿Q”。
学习任务一:我知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小说集:《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5)《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2.《呐喊》简介《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
高三语文 《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导语】你手心里有交错的曲线和无来由的茧,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你站在行驶在岁月河流的船头上,表情坚决,你无悔的付出终会让一段旅程熠熠闪光。
作者高中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助你成功!【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2、品味其飘逸豪爽、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人烈火奔放的感情和豪爽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曲折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
同时,也必定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画的秦蜀道路上的娟秀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二、解题。
1、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奠,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拟乐府诗文体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
他诞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邻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25岁出蜀,漫游十余年,希望通过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天宝元年(742)应诏赴长安,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一. 教学背景《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独立精神的象征。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此外,本教案还能激发学生对于自我认同和社会观察的思考。
二. 教学目标1.了解《阿Q正传》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分析小说中的冲突和主题。
3.探讨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个人性格和自我认同的影响。
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三. 教学准备1.《阿Q正传》中文版小说。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学生练习本和作业本。
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背景介绍和人物分析1.教师介绍《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和小说的背景。
2.让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讨论阿Q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
3.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各自对于阿Q的评价,并归纳出主要人物。
第二课:冲突和主题分析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学生总结阿Q的冲突和主题。
2.分组讨论,学生探讨阿Q在不同场景中所遇到的冲突,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3.小组汇报,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第三课:社会变迁和自我认同1.教师讲解中国社会在小说背景时期的变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这种变迁对阿Q的个人性格和自我认同的影响。
3.小组汇报,学生分享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第四课:文学欣赏和批判思维1.教师讲解《阿Q正传》的文学价值,并引导学生用批判思维分析小说中的意象、语言和结构。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一个章节,并分享他们的批判性观点。
3.教师点评,并提出其他角度的分析。
五. 总结和作业1.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讨论,强调小说的多层次意义。
2.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写一篇关于阿Q的500字读后感。
3.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剩余章节,并按照课堂讨论的角度,写一篇1000字的读书报告。
六.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活跃参与,按照要求完成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言。
2.练习和作业:学生的读后感和读书报告需准确理解小说内容,并能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阿Q正传》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作品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特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1.3 教学内容1.3.1 作品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阐述《阿Q正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2 阿Q形象分析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作品对其的讽刺意义。
第二章:阿Q的性格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阿Q的性格特点。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2.2 教学内容2.2.1 阿Q性格概述总结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健忘、侥幸等。
2.2.2 阿Q性格形成原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阿Q的人生历程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概括阿Q的人生历程及其命运变化。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梳理,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阿Q人生历程概述梳理阿Q的人生历程,包括童年、成年、死亡等阶段。
3.2.2 阿Q命运原因分析从个人品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4.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4.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教案就是教师为上课或教学活动流程列的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
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阿Q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
“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阿Q正传》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杰作之一,由于其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必修书籍。
本文将介绍《阿Q正传》的教案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
一、教学目标1、知道《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2、掌握小说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代价值观的演变和碰撞过程;3、认识阿Q这一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启示,能够对自身个性和社会角色进行反思和思考;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阿Q正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感知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2、深入阅读小说,分析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3、思考阿Q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启示和警示,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需要阅读小说并做好相关的笔记和讨论准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小说,并理解文本中的语言、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事件描写等方面;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3、进行笔记和讨论准备,对于自己对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人物和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明确,为课堂讨论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阶段,需要对《阿Q正传》这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说的作者鲁迅和他的时代背景,明确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3、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发挥个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高二语文课文《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店铺最大的快乐。
《阿Q正传》教学设计2(篇二)
《阿Q正传》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明确选文地位。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
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
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二)讲明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三)梳理课文内容。
第1部分:革命(1)未庄风传革命①未庄闭塞落后②全村人心摇动③反动势力勾结(2)阿Q宣布革命①阿Q对革命的态度②阿Q对革命的认识A革命纲领B革命对象C.革命目的②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3)封建势力投机革命①样样都照旧②反动势力迅速联合③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第2部分:不准革命(1)未庄没有革命①城里剪辫子②未庄盘辫子③阿Q学盘辫(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四)分析人物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应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突出来。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说课稿《阿 Q 正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阿 Q 正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阿 Q 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阿 Q 这个典型形象,深刻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这篇小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认识社会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其语言风格独特,思想内涵深刻。
然而,学生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比较熟悉,也对揭示社会问题的作品有一定的兴趣,这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阿 Q 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国民性的弱点,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精神胜利法、性格的复杂性等。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即揭示国民性的弱点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将小说所反映的问题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进行深入的思考。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2)讲授法: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法(1)自主阅读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把“深度教学”带入“本原三学课堂”里——以部编版教材《阿Q正传》的群文教学为例
把“深度教学”带入“本原三学课堂”里——以部编版教材《阿Q正传》的群文教学为例摘要:“本原三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深度教学的课堂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两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两者的相遇,相得益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油然而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深度教学的理论为前置研究的设计提供沃土;二、深度教学的有机融合让班级群学根深叶茂;三、深度教学助力教师帮学让本原三学课堂锦上添花。
关键词:本原三学;课堂模式;深度教学;前置研学;班级群学;教师帮学;深度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提升的基本途径,是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它的课堂目标是教会学生会学,让学生拥有深度学习能力,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我校本原三学课堂改革的目标。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构建学科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本质,形成具有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
“本原三学”课堂模式作为深度教学的有效载体,为深度教学助力,同时深度教学也为“本原三学”课堂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深度教学的开展可以让课堂教学回归教学本质,让学生与知识生动相遇,实现育人功能,与本原三学课堂是一脉相承的。
下面笔者以所听课例部编版教材《阿Q正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深度教学的理论为前置研究的设计提供沃土2022版新方案和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较好地将课程的价值标准、内容标准、质量标准、教育教学活动标准、评价标准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系列性的变化。
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度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而前置研究作为“本原三学”课堂的实施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
《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阿Q正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阿Q正传》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阿Q正传》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阿Q正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4.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和进步。他们通过学习《阿Q正传》,深入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提高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方面存在困难,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言机会较少等。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可以推荐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鲁迅:《阿Q正传》(全文),载《鲁迅全集》。
-鲁迅:《呐喊·自序》,载《鲁迅全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载《鲁迅全集》。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阿Q正传》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阿Q正传》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阿Q正传》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阿Q正传》。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题
《阿Q正传》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3.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二、作者介绍Βιβλιοθήκη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一、导入新课
人性有丑陋与美好之分,你可以让鲁迅带你去看看阿Q身上的“国民劣根性”,也可以让沈从文带你去边城感受那湘西特有的人情美、风俗美。
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被称为“国民劣根性”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了阿Q身上。如今,距离阿Q生活的时代已经一百多年了,但在我们身边,似乎到处都有阿Q的影子。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16部。
三、背景介绍
鲁迅在《阿Q正传》开篇中讲道,“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他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创作《阿 Q正传》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而“这在中国实在算是一件难事”。于是,他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这种普遍存在于“国民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严重地麻醉了中国人的人生,成为一种阻碍社会革命的历史惰力。其创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性”,根除这种蚕食民族和人民灵魂的“奴性”。
5.1《阿Q正传》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
5《阿 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 5课,本单元共 4组 7篇课文,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得代表性作品,了解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基本概貌,感受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节选的部分来自《阿Q正传》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标题为“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
《阿 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姓名“模糊”、无家无业、无妻无子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
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鲁迅先生毫不保留地解剖旧中国的“国民性”,在他的必下,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这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
研读文章时,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
学习时,要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产生的时代背景;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独创性,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研读阿Q这一单一人物的行事准则,以小见大,剖析其所在群体的“墨守成规”的准则,进而感悟其时代特点下的悲剧性。
教学目标1.梳理阿 Q面对不同人时的行为准则。
2.分析其行为准则背后的思想,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3.认识阿 Q这一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鉴赏品位,把握时代精神和时代走向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二、走近“阿 Q小说节选中出现了如下这些人物或人群:①阿 Q②城里人③未庄居民(包括闲人)④王胡⑤假洋鬼子⑥小尼姑⑦赵太爷提问:(1)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未庄闲人,请你按照你心中的地位高低,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
教学设计2: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阿Q正传(节选)【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阿Q这一人物形象,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2.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
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把握。
【教学方法】探究和诵读相结合。
主要通过阅读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的学习并相机点拨。
在学习本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一:[投影播放]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
他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
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
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凉的风味。
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
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和未来。
没有伟大人物的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他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鲁迅的《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走近阿Q。
设计二:鲁迅——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在小说创作方面达到了现代文学的顶峰,而在众多小说中,《阿Q正传》又是顶峰的标志,他以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阿Q这个家喻户晓、举世闻名的人物形象,究竟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鲁迅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小说是喜剧还是悲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走近《阿Q正传》,走近阿Q,走进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阿Q正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
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
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
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的过程,③假洋**等投机**的行径。
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
5-1《阿Q正传》(教学设计)2023-2024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突破上述难点,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阿Q正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阿Q正传》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简短介绍《阿Q正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讲解(10分钟)
典型例题讲解
1.请简述《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特点。
答案:阿Q是一个贫穷而又自卑的人物,他有着精神胜利法、自尊心极强、自私等特点。
2.请分析《阿Q正传》中阿Q与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人物之间的关系。
答案:阿Q与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人性丑恶。阿Q经常受到假洋鬼子的嘲笑和欺负,他与王胡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小D则是阿Q的竞争对手。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讨论成果的展示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价学生对《阿Q正传》基本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阿Q正传》精品教案
《阿Q正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白话文小说的语言特色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3、学会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细读文本,结合细节描写,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鉴赏和感知“阿Q”的艺术形象2、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阿Q,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设计思路】采用提问法、细读文本法、讨论法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过程中辅以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第2课时(共3个课时,本节课所讲授内容为第2课时,第1课时学习作者、文章背景、整体感悟等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初读阿Q——阿Q印象1、(学生活动)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明确:2、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点拨: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三、再读阿Q——性格探讨1、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补充下列“人物关系图”,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高中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简案
《阿Q正传》教学设计导入:读书如品茶,悟书中要义,品茶中真味。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鲁迅著名小说——齐读:《阿Q正传》你读阿Q,为什么?你读阿桂,还是阿贵。
为什么?请看鲁迅《阿Q正传》第一章内容,他说怎么给阿Q取名的。
探究1:请你为阿Q设计一张名片。
小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第1环节张永飞为主,用时10分钟左右。
探究2:(1)有人说,阿Q是一个病人。
如果是一个病人,请问:他的症状有哪些具体表现?(细读文本)(2)他为自己开出的药方是什么?精神胜利法。
(细读文本)《优胜记略》:①“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②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③“癞疮疤”事件④“押牌宝”事件《续优胜记略》: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得意①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赵家减了威风①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似乎完结了一件事①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3)请你为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探究3: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反应?你怎么看?联系现实。
“精神胜利法”其实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在精神上感到痛苦和焦虑时,会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减缓焦虑,祛除痛苦。
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也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精神胜利法”的影子。
——第2环节(探究2、3)周康平为主,用时30分钟左右,第一次进行文本梳理,并辩证看待“精神胜利法”。
探究4: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有哪些?(文本细读)1.未庄的人——看客(欺负阿Q、趋炎附势、愚昧冷漠)2.未庄的环境——封闭落后、盲目排外3.阿Q自身的性格——自欺欺人难句理解:“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Ghatgpt观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他生活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中,饱受压迫和欺凌,这使得他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真正的胜利和满足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阿Q正传》教学穷苦的流浪汉,一贫如洗,光棍一条,被人忽视,遭人凌辱和践踏。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其中也不乏文学作品,如《一件小事》、《祝福》、《药》等。
在学生的印象中,鲁迅作品有太多的用词巧妙,太多的句意深刻,太多的描写生动,太多的议论精辟,更有太多的懵懵懂懂。
对于阿Q,谁都久闻其名,或许也有过谋面之缘(课外阅读和影视观看)。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两章,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
这在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心中也已烙下了不灭的烙印。
那么,这回全面露脸的阿Q能不能给我们的师生带来惊喜和欢愉呢?1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阿Q正传》教学,一起来看看吧!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与学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语文教学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就会适时到来。
这座桥梁就是文学,用文学的眼光去解读文学作品,以真实而非神化了鲁迅去拨动当代中学生的心弦,文学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欢。
文学是什么?现代汉语注解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它首先是一种艺术,一种可供人们认识世界(包括客观和主观),获得审美体验的艺术。
现行语文教材第四册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已经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积累,在此基础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和当前大张旗鼓地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不谋而合的。
这就需要做好三部曲。
一、身在庐山,初识面目阅读是个体化的,是阅读个体的一次情感历程,一次认知过程,一次反思过程。
它是自然而然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
学生第一次阅读《阿Q正传》,教师鼓励的正是这种可贵的感悟、熏陶,对原作的兴趣、激情,哪怕只是朦胧、模糊的一点意念,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们说:“第一次读,茫然不知所云;第二次读,觉得阿Q十分可恶;第三次读又觉得阿Q十分可悲。
”“我眼中的阿Q,就像’墙上的斑点’——一个乱七八糟,一塌糊涂的小人物,小’东西’。
”“我认为阿Q只不过是个倒霉的庸人而已。
”“自从看了鲁迅的《阿Q正传》后,我就觉得阿Q一生下来就是做笑料的,被人们所讨厌和鄙视的。
”“他是可怜的,可怜得让人觉得同情,但他的可恨又让人觉得不该同情;他是可笑的,可笑得让人痛心流泪。
”“当时的社会是这么的无情和冷漠,让我在无尽的同情之后又是一番痛心。
”“我很欣赏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
因为阿Q作为下层阶级要想在当时社会中取得胜利那是很难的,也只有在精神上获得胜利。
”“我们对阿Q性格的探讨感受似乎永远都是问号、感叹号,无法画上一个句号。
”“我想若阿Q知道他在现代社会这么有行情,他是否会把未庄文化带到现代并发挥到极致呢?”“阿Q,让我们学会了去品味自己现实中的真实。
”可见,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去,以期从作家创作的作品中,发现、认识和鉴赏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命运,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人生和社会的生活方式。
虽然这种感受和体验还是自发的,不自觉的。
二、巧手压线,为己作嫁“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
自从1921年12月4日阿Q在北京出版的一份报纸上亮相以来,人们的目光便一直聚焦于他。
长期以来,几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竞相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
《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世界性的话题。
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这是第五册教材的单元提示。
作为“文化”-,作为“话题”,自然是应者如云,蔚为大观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又岂能不坐享其成,归而有之?所以,第二步是利用现有条件,充分阅读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包括作者论《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和相关话题;包括专家学者以及芸芸众生的赏析文章等。
以此作为把握和理解小说整体,全面认识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初步鉴赏,开阔思路的契机,也作为自己深入探讨、研读、评价的基础。
三、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于《阿Q正传》来说,课堂教学的位置已经发生质变。
它只是学生研读中的一次暂停。
教师所做的只是场边教练的临场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感悟、认知、体会、分析、质疑的大门,交给他们登堂入室,求宝取经的钥匙。
一是提纲挈领,把握全局。
可从解剖结构入手,抓住小说点线结合的特点,把每一章的生活片断连缀成阿Q一生的历史;以阿Q为轴心,辐射到未庄、县城中的各种人物以及时代风貌,从而把握全文的主旨。
二是点击重点,领悟精髓。
长文章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尤其是对于过去所津津乐道的政治分析阶级分析的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如革命、妇女的问题等要坚决摒弃,而完全以文学的名义,用鉴赏的眼光去体验、评判。
如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在进行时;人物神态、语言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共同演绎的精神胜利法;从阿Q的个性和周围人的共性的突显和融合中看国民性等,把学生引入到深入探讨的境界中去。
三是品读片断,激疑发聩。
如阿Q和赵太爷的对话,人们对阿Q买酒的嘲笑等,课堂内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加以再现,分四组自编、自导、自演,演后进行点评。
四是启入选题,抛砖引玉。
《阿Q正传》作为培养学生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载体,教师的讲解是绝对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维的,而这种独立思维的结果不应再停留在似有似无、朦胧迷蒙的状态中,必须有理性的光芒。
同时,选题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宜点不宜面,也因此,教师可拟给学生几个选题,以期给他们一些启示,并借此抛砖引玉。
我示范了如下选题:1、我眼中的阿Q2、阿Q性格漫谈3、阿Q精神之我见4、含泪的笑——《阿Q正传》语言剖析5、从看客看国民劣根性6、阿Q的革命观7、未庄社会8、大团圆的文化积淀结果,学生派生出许多话题,如“鲁迅人学”,“给阿Q’画像’”,“‘我以我血荐轩辕’与’阿Q’”,“漫谈阿Q主义”,“未庄的舆论”等不一而足,而且他们都已学会“知人论文”,“知时论文”,“知我论文”,已经把《阿Q正传》当作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了,也即把阅读欣赏当作是对自己和自己生活其中的人生的一次发现,一次认识,一次鉴赏了。
经过这样的阅读和鉴赏,从教师到学生都把鲁迅的作品,当作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处境命运和在此处境命运下的中国人的灵魂的发现和认识的艺术展示,也即对我们自己的处境命运和在此处境命运下的我们自己的灵魂的艺术展示。
学生一改过去对鲁迅作品的厌烦心理,觉得鲁迅的灵魂是和他们自己的灵魂息息相通的,发现、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真实存在的底蕴,原来就是对中学生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感受世界的一次开发、一次认识和一次鉴赏,这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鲁迅,喜欢并由衷地敬仰鲁迅呢?于是,他们纷纷跑图书馆,上文学网,钻原作,定专题,谈认识,侃鉴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份份不算精美但却诚挚、直率的小论文呈现在教师案头了。
他们对自我的审视也从来没有如此深刻过:“一个人,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把自己脱了衣服展现在别人面前,也把众人的衣服扒了。
每个人都是肮脏的,那颗人皮包裹着的心已经有了些黑色。
正是如此,我再也写不下去了……”“过分的’自尊’便是’自卑’,所以’自尊’一定要恰到好处。
阿Q的’自尊’与’自卑’性格的重叠便可见一斑了”。
“唉!!!千年封建社会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提供了沃土,随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沉淀起来伴生了两样东西——奴隶性格和愚昧自大。
中华民族自强自尊好求谦虚的祖训,荡然无存。
”“阿Q的时代造就了阿Q,我的时代影响着我对阿Q的观点。
”“阿Q的革命观便是他的权力观,扩展开来,难道未庄只有阿Q有这种革命观吗?”“大团圆不仅仅表现在社会艺术上,而且根深蒂固地藏在人们心里。
……这种大团圆的思想,使人们失去了对不团圆的预感,失去了突然间的’不团圆’的接受能力。
”“例如,某人对一社会现象或者某一单位的现象感到不满,总说这不好那不好,而当真正有人来问这社会或单位怎么样,是否很差,而那人此时却说社会或者单位好,大概是’大团圆’心理在作祟,人总不能忘恩负义吧。
这也正如鲁迅所说,’有些人确已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说并无其事,同时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
’”(《论睁了眼看》)“阿Q的’精神上的胜利法’走过了一个时代,然而在人们没有完全摆脱私有制之前,也就不可能完全消除,以致不少人疑心是在写自己,甚至飘洋过海,在’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罗曼罗兰说:’我永远忘记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这是鲁迅作为伟大作家,从哲学人类学,亦即人学的高度,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人类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天才观照和哲学反思,从而创造出的不朽形象所构成的艺术精品。
因此,从人类学的哲学本性出发,作非功利性、超越性读解,才能契合作家的意愿,读解出些’其中味’来。
鲁迅是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未庄的出路和阿Q的命运作了宏观反映,并非把视野局限在农民革命的短暂过程中。
在未庄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即使阿Q推翻了赵太爷,掌握了未庄乃至县城的大权,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么?会实行什么’民主主义’么?不会的,只会把赵太爷专政改为阿Q专政,其结果可能是更残酷、更黑暗、更糟糕。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倘若不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封建落后的精神文化,无论什么政党和个人上台掌权,引进什么新的方法和技术,都只能是照旧恶劣,造成畸形的恶果。
”而“这种被鲁迅所挖掘出来的潜在的心理意识中的病症,早已潜伏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落后的借’精神上的胜利法’依上附下,挣扎于现实生活中。
”但他们同样满怀希望地相信:“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科学、理性的社会,不会为它提供滋长环境。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逐步完善,精神意识形态将会对之进行排斥。
终有一天阿Q精神将退出社会大舞台。
”这就是鲁迅先生“揭出病痛,引出疗救的注意”的最终结果。
这样的文学课才是真正的文学课,才是真正人文精神的观照,闪烁着崇高理性的光芒。
以文学的名义,相信我,没错的。
探讨《阿Q正传》教学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