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报告
2011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
关注热点贴近现实——喜看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的华丽转身甘肃省平凉一中董志辉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继承了以往高考全国卷文综2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和题型结构,考生和历史教师反映,选择题灵活性和干扰性增加,需要较多的时间分析判断;非选择题设问宽泛,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组织答案、得分不易。
但是人们又不得不承认,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在凸显历史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热点,贴近现实,从过去刻意回避到今年勇敢面对社会热点,体现新旧课程的过渡,是一个新的突破,华丽的转身一、试题分析1、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特征1、考查内容:强调历教材史主干知识和重大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考查,切入点不偏不怪。
本套试题主要考查了四部分类著录图书、明朝农业、晚清徐继畲反思君主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年探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787年美国宪法、英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二战中大国关系、苏联体制的僵化、邓小平关于世界战争的观点、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关中地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作用等知识点。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知识,从内涵到外延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特别是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程度和因果关系等。
2、学科能力: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主要考查概念理解、材料处理、分析阐释和论证探讨等历史学科能力,糅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遵循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体现国家意志。
特别是主观题第37题,就是一份集重点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价值为一体的难得的综合套餐,第39题还有效渗透了政治和地理的学科知识。
这提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历史线索,研读历史史料,探索历史规律,论证历史启示,形成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审时度势,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养,让历史闪耀智慧的光芒,实现思想的交融,留下深邃的思索,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考全国文综II卷历史试题分析报告
高考全国文综II卷历史试题分析报告2011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用全国文科综合(Ⅱ)卷,其中历史试题满分100分,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
现将全国文综(Ⅱ)卷历史试题的特点、甘肃省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一、全国文综II卷历史试题的总体特点2011年全国文综II卷的历史试题,继承了2010年高考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和命题思路,过渡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调整和起伏,全卷很少出现偏题怪题,很好地保持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1.试题结构、容量和考查形式上保持稳定2011年全国文综II卷的历史试题与去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题量以及政、史、地三科的分值比例上均未发生变化。
全卷仍然是12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总体难度略有上升(今年全卷历史试题难度为0.48)。
从试题考查的形式上来看,选择题知识的安排上保持了从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再到世界史的一贯做法,确保了时间顺序上的连贯性;主观题的考查方式遵循了往年的模式,注重不同时期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比较,强调古今贯通,综合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命题遵循《考试大纲》,注重“双基”考查今年的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深化和探究。
今年的试题在追求观点新颖和与新课标接轨的同时,强化了对大纲教材知识点的考查,选择题大多考查了大纲版教材里的主干知识。
对文史常识的考查也从偏、难、怪的现象向考查与教材和学习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的转变,今年文史常识考查的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经、史、子、集”的难度相对较低。
今年高考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设置新情境,提升能力考查力度,突出史料在历史教学和历史测试中的应用,彰显历史学科特点。
注重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迁移、分析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达到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
3.试题突出了“热点”问题的考查,体现了史学的教育功能。
今年的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风格,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关注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对2011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
对2011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坐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2011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由于我比较年轻,经验又不足,所以内心非常惶恐,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今年高考我在咱们菏泽学院附中监考,正好是文科场,场里有缺考的学生,所以在监考的同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将历史试题做了一遍并将选择题抄了下来,回宾馆后和同科老师进行探讨和分析。
我们一致认为今年的高考题非常精彩,对今后的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当然试题难度也不小。
通过和同科老师的探讨和分析,我认为今年的高考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基础性,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这些题目都突出了模块内的核心知识,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也是我们高考备考的重点,有些甚至是我们常说的长效热点,如:近代中国民族企业,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两次出现。
所以我们说考察内容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课标中的主干知识。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第一轮教学,应该根据课标,夯实基础,抓主干知识。
二、重视新情景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突出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今年的新材料非常丰富,文字材料除了传统的历史典籍(27题、29题),还有诗歌(第34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回忆录(第35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此外,试题还选用了汉画像石雕刻图(第10题汉代四齿钉耙)、个体户营业执照(第13题)等,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给考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通过新情境和新材料,又进一步注重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特别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非常突出,例如:选择题第15题,是我最欣赏的一道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考查了学生基本的读图、识图的能力,二是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涉及到了四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三是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把变化曲线与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效对接,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2011陕西高考 历史试卷分析
• (3)高潜力 ) 今年历史试题开放性体现更突出, 评述 今年历史试题开放性体现更突出, 41评述 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一种 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 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 试题给考生呈现的思维驰骋空间很宽阔, 试题给考生呈现的思维驰骋空间很宽阔, 有较深学科素养基础的考生, 有较深学科素养基础的考生,可以深刻感 论从史出”在实际中的运用, 受“论从史出”在实际中的运用,激活学 生思维,发掘潜质。 生思维,发掘潜质。
备受瞩目的2011年高考落下 年高考落下 备受瞩目的 了帷幕,考生、家长, 了帷幕,考生、家长,包括老 师,在经历如火的两天煎熬后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细观今年 的文综试题,让人耳目一新。 的文综试题,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 今天,就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 西藏民院附中 张伟迪 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 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
(3)文字阅读量、图片数量有所增加 )文字阅读量、
粗略估算了一下今年历史非选择题40、 粗略估算了一下今年历史非选择题 、 41及选作题,近乎 及选作题, 字的阅读量, 及选作题 近乎2000字的阅读量, 字的阅读量 还不算设问及描述性语言。 还不算设问及描述性语言。扩大学生 的阅读量,扩大试题的覆盖面, 的阅读量,扩大试题的覆盖面,对考 生应该有利, 生应该有利,这样会更好的全面检测 考生的历史知识即建立在课程知识上 的整合、归纳、运用等多元综合能力, 的整合、归纳、运用等多元综合能力, 体现新课程注重能力的理念。 体现新课程注重能力的理念。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点: •变 •稳 •新 •高
1、变 、
(1) 2011年陕西高考卷题型结构上出 ) 年陕西高考卷题型结构上出 现了较大变化。选择题( 现了较大变化。选择题(24-35)和非 ) 选择题选作部分(四选一)没变化。 选择题选作部分(四选一)没变化。 非选择题必做部分在试题数量 试题数量、 非选择题必做部分在试题数量、分值 分配、设问数量均有变动, 分配、设问数量均有变动,由原来第 40题一道变为 、41题两道,原来 题一道变为40、 题两道 原来37 题两道, 题一道变为 分分值,被分配在40、 两道大题中 两道大题中, 分分值,被分配在 、41两道大题中, 40题由原来设 小问变为仅设两小问。 题由原来设3-4小问变为仅设两小问 题由原来设 小问变为仅设两小问。 不过每小问的分值还是相对较大, 不过每小问的分值还是相对较大,与 去年相似。 去年相似。
2011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I历史试题评析
高考《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与应对策略》陕西省西安中学郭富斌一.考纲解读(新考纲告诉我们什么?)2011年考试大纲和近两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
这意味着2011年高考试题将坚持2009年高考试题的方向,题量、题型、范围、难度都将保持基本稳定。
所以,在2011年复习备考中,可以参考2009年宁夏卷历史试题进行备考。
2009年宁夏卷历史科满分值为100分,重点考查历史主干知识。
其中选择题为12个,共48分;非选择题(必修部分)37分,选修试题分值15分。
与2008年试题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2008年宁夏卷非选择题只有一个(37分的选择题),而2009年为一个历史非选择题(26分),还有一个历史、地理、政治的综合题。
根据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对于陕西考生来说,考试内容为三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内容,考生选作一个根据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的要求,历史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3、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将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学科素养、学习潜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不但要对《考试大纲》所列考试内容掌握牢固,更要注重提高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映在试题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历史学习方法的试题,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求异思维的试题,不追求历史试题答案的惟一性。
2010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规定历史考核目标有以下四个: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上述四点,实际上是对考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具体要求。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华星教育评价中心一、试卷基本信息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题12题,题号为24——35,共48分;非选择题6题,其中必做题2题,题号为40、41,共37分;选做题4题,任选其一,赋分15分。
在基本题型上,全国卷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纵向比较来看,选做题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被替换为地理、政治、历史的顺序。
非选做题的“单科一题和一个综合题”的模式被“拼盘式”模式完全代替。
二、试卷总体评价2.1 试卷特色一是:弱化知识覆盖率,侧重学生学科能力的测试。
试卷充分发挥了试题本身在测试过程中的生成性功能:几乎没有简单的记忆再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搬家’和调用;更是根据材料和问题情境对知识的合理组合、融通、提炼等充分说明了生成性功能。
学生的答卷就是自己三年寒窗的功底在几个小时内的创作生成的一个新‘产品’。
二是:贯彻课标新理念,加强高考的引导性。
引导教学更大力度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学科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充分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事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在试卷的每一题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这让灌输和死记再也没有了市场。
试题难度的加大只是表象,实质反映的是平时教学与新课标下选拔评价考试理念的‘不接轨’。
三是:注重热点重大历史事件。
例如: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140年前巴黎公社的成立、100年前的辛亥革命、90年前的中共成立等。
2.2试题内容解析2.2.1 知识解析表一:知识分布——模块分值比较图一:知识构成分值比较具体到知识点为:西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思想家苏格拉底及其主张;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及其评价;近代中国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和探索;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时期的对内国企改革;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基于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化和基于交流借鉴的文明冲突和融合等。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历史试题特点与复习应对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历史部分点评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一项比较稳定,今年在稳定的基础上仍然体现了比较好的优点。
特点之一:仍然突出热点今年全国试卷与去年相比,仍然凸显当今热点的考察,儒家思想、民生民本、少数民族问题等等都是热点。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举足轻重,再加上海峡两岸关系相对缓和和稳定,所以,关于辛亥革命是今年高考复习的重点。
试题37题把辛亥革命和畅销热点民生问题结合在了一起。
儒家思想也是近几年的热点,今年37题第一小题,从民本角度考察儒家思想。
整个37题就是以民生为主线把古代和中国近代密切结合在了一起。
去年高考试卷是针对上海举办世博会与中国的城市化及世界贸易结合在了一起。
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西藏问题也是近几年的长效热点,今年高考试题不避热点,并且加大了热点与历史的结合。
应对: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古为今用,考察历史知识一定突出时政考察。
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一定要关注时事,不断积累高三一年之中非常突出的,对中国和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再把它和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
今年的全国卷和北京卷都重点考察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内容。
(6月7日把今年高考复习重点内容,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发到高三博客圈)特点之二:仍然突出能力考察1、从形式来看,所以选择题和答题都采用的是材料解析题的方式,强调从材料当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答问题,对于打破死记硬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从内容上看,突出了综合、概括、分析、比较能力的考察。
以37题为例,第一问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第三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简析近代民主思想兴起的必然性。
第37题,以民主民生为主线,把中国古代和近代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思想连为一体来考察,突出能力的考察。
3、依托教材解答问题所有选择题和主观试题都在基础理解准确的条件下来解答。
重庆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第 1题 : 8 要求 在 理 解 材 料 的基 础 上 作 答 , 先 要 读 懂 选 项 首 材 料 , 次 要 掌握 孙 中 山三 民 主 义 的 内容 。考 查 的是 比较 浅 显 其 的 识 记理 解 能 力 。 第 1 题 :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1 2 — 1 3 年 农 村 革 命 根 据 地 9 99 92 示 意 图 , 一 个 学 生 比 较 容 易 忽 略 的 知 识 点 , 要 考 查 学 生 是 主 的 识 图 能 力 。 题 干 中虽 提 及 纪 念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9 周 年 , 0 但 实 际 考 查 的 是 中 国革 命 史 . 显 牵 强 . 显 示 出 命 题 人 想 把 虽 但 时政 与高 考 相 结 合 的 意 图 , 政 与 高 考 结 合 是 高 考 命 题 的 一 时 个不变导 向。 第 2 题 : 查 的 是 解 放 战 争 初 期 解 放 区 军 民 所 采 取 的 作 O 考
重 庆 2 1 年 同 01 _ 考 历 史 试 题 评 析 _ _ _ I
田 文 畴
( 庆 市清 华 中学校 , 庆 重 重
一
405 0 0 4)
、Hale Waihona Puke 试 题 分 析 第 1 题 : 题要 求 学 生 阅读 理 解 古 文 材 料 . 2 本 掌握 孔 子 维 护 周 “ ”管 仲 改 革及 齐桓 公 称 霸 的措 施 , 要考 查 学 生 的识 记 礼 、 主
在 天 文方 面 ; 霞 客 著 《 霞 客 游 记》 徐 徐 。本 题 虽 然 引 用 了 李 约 瑟 的话 怍 为 题 干 , 实 际 考 查 的是 识 记 内容 , 生 如果 熟 悉 了教 但 学 材 、 比较 容 易 作答 。 就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高三历史组张美萍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科目就历史学科的题目来说,在稳定中不断变化,总体难度适中,适合考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有利于对考生实际水平的考查。
2011年高考命题思路承袭了去年的思路,保证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这是保证考生正常发挥、公平竞争的关键。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命题立意上保持稳定1、试题主导形式依然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特征的“三新试题”为主。
如8道选择题均为材料式选择题,其中2道题为图片材料、2道题为图表材料,其他4道题为文字材料。
这不仅是山东文综卷,也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近年共同的特点。
从表面上看,其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过去那种考查再认再现课本知识的试题已经被淘汰,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课本。
从本质上说,其价值导向非常突出:新课程高考考查的是课程知识,不是课本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本虽然是师生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同时,课程改革已经实现了“一标多本”,高考命题不可能依据某一个版本,而“三新试题”则成功地回避了版本之间的差异,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史论结合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
2、试题考查重点仍是主干知识:今年山东文综卷考查的知识点有:科举制度、铁器牛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雅典民主制、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七十七国集团、黄宗羲、孟德斯鸠与近代民主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全是立足于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
当然,这也是全国各地其他高考试卷命题的共同原则。
其特点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即试题材料无论如何新颖,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
因为,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考试题依托主干知识,并不代表单纯依赖教材知识,还指历史课程知识。
高考试题突出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
201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201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江苏省高考历史评卷专家组
1.总体感觉难度比往年降低,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其出题宗旨不在将考生考倒,体现了某种人文关怀。
2.主观题部分分值不变(60分),但比往年的题目数量减少一题,由4+2改为3+2。
这使考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不至于有来不及答题的匆忙感。
3.大部分主观题题型与往年相同,但22题有一些变化,三个设问中的第三问实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旨在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4.整份试卷体现了更强的基础性。
虽然主观题仍以材料题为主,但更多地要求考生在足够掌握史实的基础上作综合性回答,很好地体现了对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调动与运用知识能力的可考察。
2011年高考文综广东历史卷分析
2011年高考文综(广东卷)历史部分的分析高飞2011年高考文综(广东卷)历史试题在结构、题型、分值和风格等方面与2010年的试题相比较,基本保持稳定,并且继承了近年来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强化能力立意等正确的命题导向,而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符合高考改革的要求。
1、“新材料、新情境”试题为主。
材料题的数量居多,且材料呈现方式多样,在情境的设置上又有创新。
选择题部分除第20题外,均为材料题。
非选择题部分的第38、39题均使用了材料。
题目所使用的材料内容更加丰富、文字更加简洁、情境更加新颖,涉及到中外古今的知识,考查面较广。
2、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综合性较强。
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进行交叉和综合的考题较多,既体现了一定的知识跨度,又突出了一些重点主干知识和热点问题。
选择题中有许多题目体现了交叉性。
第13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该题既涉及到选官方面的察举制、科举制,又涉及政治方面的三省六部制等内容,综合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的力度较大。
第15题考查清末奖励创办实业。
此题在考查经济政策的同时,又涉及到爵位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考查,是经济、政治史的综合。
第16题以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材料为依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体现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18题通过图片材料考查大跃进运动的史实,选项中又呈现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内容,干扰性较强。
第21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的史实,选项中涉及到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
非选择题的两道题目都是“贯通古今,联系中外”的试题。
第38题“历史是什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有关内容;39题“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变革”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有关内容。
总体来看,选择题比较注重考点的覆盖,非选择题则追求一定的思维力度,二者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学科特征明显。
(1)重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这套历史试题“立意高远,古今结合、中西融合、纵横拓展”;“注重宏观历史视野和中观历史发展线索的考查”;“考查的重点,由专题向主题转变”;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问题的设置关注学生的实际,特别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1]。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作者:蔡红单位:四十五团中学政史地组2011年6月15日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2011年高考是新疆喀什45团中学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三年高考。
文综已经考完,历史试题的考核特点和变化都有哪些,本文做简略点评。
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的分布及特点1、分值分布(必修部分)材料题(必选题):40题,古代选官制度(25分);41题,评价近代西方崛起(近代西方经济文化)(12分)2、试题变化历史学科由必修选择题12个(24题至35题),必修材料解析题两个(40题、41题)与选修材料解析(45题至48题)4选1三部分组成。
与去年变化的是必选材料题由一个变成两个,总分值不变。
3、试题分值比重分配其中选择题必修1共20分,必修2共16分,必修3共12分。
材料题40题是必修1中国古代政治史,而41题则涉及到相关的必修2和必修3内容。
今年的分值最多的是必修1,达45分,几乎占一半分数。
同时,古代史的分值超过41分,比重较大。
4、呈现方式较单一从呈现方式上看,试题类型有文字型和图片型两类。
文字型居多,只有三个图片,分别出现在两个选择题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中。
而三个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地图为基本依托设计问题。
建议以后高考的材料选择适当增加多类材料,如图画、照片、漫画、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等,符合新课改的趋势,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1、材料型选择题的比重加大,类型多样12个选择题中,除30和35两题是直接设计问题比较之外,有10道题都是材料性选择题。
28、33、34三题是文告或文件类,25、32是地图图片类,26、31是史籍类,24、27、29是观点类,类型多样。
避免了单纯考查教材记忆试题,符合新课改要求。
2011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2011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2011 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
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11 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
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 、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选择题的第11 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
第29 题第(2 )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
2 、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
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如选择题的第12 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再如第15 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
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
第27 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试题不但在知识上将中国古代史中的黄宗羲思想、世界史中的孟德斯鸠思想以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结合,而且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实现了对考生能力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查。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
B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
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 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应排除。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011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1上海历史高考试卷分析付文治2011高考试卷横空出世让许多人大吃一惊,考后跟踪与学生交流出现的情况是:平时的好同学认为试题太难,答完没有对与错的感觉;平时学习一般的同学却说试题很简单,很顺利,在目前这些学生分数不知道的情况下,本人试做以下分析,不揣冒昧,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2011历史试题整体特点1.新增最佳选择题属于创新部分,在全国尚属首次。
其科学依据尚属不知,如何应对自然成为讨论热点。
2.题目设计仍然打破课本的章节顺序,注重知识整理。
第34题,将两河流域与罗马共和国的法律放置一起,跨两个单元,两个不同文明特色;35题把夏商周到隋唐的选官制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知识链条;36题把二、三、五册与第七册的知识融为一体,考查学生形成中国史学史知识体系。
3.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两幅地图,两幅框架图标,一副漫画首先考查学生积极获取信息的能力,许多精炼的文字资料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判断和筛选得出正确结论,纵观几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已经形成呈现大量新素材、提供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特色。
其次,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第36题,对相关历史分析能力的考查落在最深处。
再次,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除选择题外,第34题需要运用两个法律的特点来进行解读,第35题要求运用已知历史知识表达自己的历史认识和观点,第36题,必须把三者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时代的基本知识链接在一起进行分析解读,第37题要求运用已知条约知识解读历史场景,第39题,要求运用已知知识和工业革命特点解读材料表达的历史现象……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运用已知知识解读历史给大家的启示十分明显。
最后,十分注重对历史的正确描述论证。
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终的每一题终都至少有一个小题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和自己观点的完整表达的问题。
如“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如“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如“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史地组郭子森一、试题分析12、唐初编订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正确)析:国学幻灯片复习的类型题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只要理解四部分的含义即可做出。
例.如果要查阅墨子的光学八条等方面的论述,应该查阅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正确)13、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受到冲击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正确)析:民生问题。
明朝福税制度变化实行一条鞭法,可做出。
14、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正确)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析:作者属于鸦片战争期间产生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显然ACD不正确,只有B正确。
15、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正确)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析:光绪与ABCD都有关,但“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判断可知只有B。
16、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正确)析:属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范畴,指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故正确。
17、图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正确)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析:图反映的是1960---1965年,排除BCDD得出准确答案为A18、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正确)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析:1603年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有关得出C项;D项排除;AB与试题不符。
19、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正确)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析:四个选项与题目都有关,但从1787年宪法的规划来说只有C正确且全面。
江苏省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地理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表1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3~4题。
当日次日时间日出日落日出日落①9:00 23:00 8:58 23:02②7:19 18:41 7:20 18:40③5:4018:48 5:39 18:493.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图2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略。
读图回答5~6题。
图25.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答案】C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
图3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
读图回答7~8题。
图37.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B.②地坡度最陡C.③地分布有茶园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图4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 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图5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6是GPS 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5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II卷历史试题分析报告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韩自成2011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用全国文科综合(Ⅱ)卷,其中历史试题满分100分,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
现将全国文综(Ⅱ)卷历史试题的特点、甘肃省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一、全国文综II卷历史试题的总体特点2011年全国文综II卷的历史试题,继承了2010年高考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和命题思路,过渡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调整和起伏,全卷很少出现偏题怪题,很好地保持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1.试题结构、容量和考查形式上保持稳定2011年全国文综II卷的历史试题与去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题量以及政、史、地三科的分值比例上均未发生变化。
全卷仍然是12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总体难度略有上升(今年全卷历史试题难度为0.48)。
从试题考查的形式上来看,选择题知识的安排上保持了从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再到世界史的一贯做法,确保了时间顺序上的连贯性;主观题的考查方式遵循了往年的模式,注重不同时期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比较,强调古今贯通,综合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命题遵循《考试大纲》,注重“双基”考查今年的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深化和探究。
今年的试题在追求观点新颖和与新课标接轨的同时,强化了对大纲教材知识点的考查,选择题大多考查了大纲版教材里的主干知识。
对文史常识的考查也从偏、难、怪的现象向考查与教材和学习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的转变,今年文史常识考查的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经、史、子、集”的难度相对较低。
今年高考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设置新情境,提升能力考查力度,突出史料在历史教学和历史测试中的应用,彰显历史学科特点。
注重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迁移、分析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达到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
3.试题突出了“热点”问题的考查,体现了史学的教育功能。
今年的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风格,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关注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突显了史学的教化功能。
“关注民生,以人文本,构建和谐”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今年的历史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如:民生问题(第37题);民族主义(第16题);西部大开发、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39题)等。
试题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第37题),并且将辛亥革命放到“中国的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大的主题上进行考查,包括新思潮的萌发(第14题)、早期维新派的政治主张(37题)、戊戌变法(第15题)、辛亥革命(第16题、第37题)。
第39题(1)(4)小题则“从关中地区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这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
4.试题一定程度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和新的史学观点。
今年的试题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顺应了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为旧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试题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试题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体现了注重向新课标的过渡和与新课程逐渐接轨的新教育理念。
今年的试题突出了对主流史学观念、当代的史学思想和方法的关注和考查,主要体现“文明史观”(第20题、第37题、第39题)、“近代化史观”(第14题、15题、16题、37题)和“全球史观”(18题、20题、23题、39题)的考查。
保持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连贯性。
5.更加强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的思维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文综试题的最大特点是政治题和地理试题更多地利用历史材料为背景来考查政治和地理问题。
要求学生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综合运用,或以古为鉴,以古为训,或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考查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转化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这一特点在38题、39题得到极致的体现。
作为传统“政治学科”的38题,材料一“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西藏农奴制改革以及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变化”通篇选用的均为历史史料,且设问“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属于典型的历史问题;材料二“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属于典型的历史材料,其设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付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也可以作为历史问题来回答。
第39题的(3)小题从形式上看属于“地理范畴”,但其设问“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又酷似历史问题;39题的(6)小题,材料四通篇选用的都是“历史史料”,其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亦可作为历史问题来回答,其答案设置也是“典型的历史术语”,这道题目考查了党建知识和学生利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切中“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这一重大社会热点,是一道真正意义上的“文综试题”。
6.试题材料阅读难度下降,材料回归“本土化”相比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2011年高考试题的阅读难度有所下降,试题背景材料没有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材料难度接近中学生水平;材料绝大多数选自本土文献,很少有欧美思维方式的长句,表述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增强了试题的信度。
7.存在的问题与争议今年全国卷历史试题部分存在一些争议和值得商榷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第39题第(4)小题。
存在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纵览材料一、二,本小问置于材料一后更趋合理。
因为材料一涉及到了历史学家吴于廑的一段话“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耕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如此一来,问者明晰,答者更易于做出准确判断。
第二,本题设问不够严谨,断代不清晰。
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
唐以后包括唐以后整个封建社会乃至现代,可是根据参考答案,其断代为上至唐朝下至清朝。
误导学生将该题界定为现代,干扰了学生的思维,说明命题者过高的估计了现代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总之,2011年高考全国卷(Ⅱ)历史试题不失为一套好题,它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
试题具有很好的选拔性和导向功能。
二、全国文综卷(II)历史试题分析(一)内容分布表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比例从内容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40分,中国近现代史占40分,世界史占20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表二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比例从命题的内容来看,对经济史、政治史的考查相对减少,侧重考查有关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
(二)知识点分布三、2011年甘肃省文科考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失分原因分析(一)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表样本量:120177---------------------------------------------------------------------------- 题号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 T1_12 1.66 1.97 0.42 0.22---------------------------------------------------------------------------- T1_13 0.88 1.65 0.22 0.04---------------------------------------------------------------------------- T1_14 1.67 1.97 0.42 0.29---------------------------------------------------------------------------- T1_15 1.45 1.92 0.36 0.19---------------------------------------------------------------------------- T1_16 2.70 1.87 0.68 0.24---------------------------------------------------------------------------- T1_17 1.24 1.85 0.31 0.22---------------------------------------------------------------------------- T1_18 3.19 1.61 0.80 0.30---------------------------------------------------------------------------- T1_19 2.76 1.85 0.69 0.22----------------------------------------------------------------------------T1_20 3.10 1.67 0.78 0.32----------------------------------------------------------------------------T1_21 1.16 1.82 0.29 0.14----------------------------------------------------------------------------T1_22 1.42 1.91 0.36 0.23----------------------------------------------------------------------------T1_23 0.81 1.61 0.20 0.19----------------------------------------------------------------------------T2_37_1 4.30 0.95 0.54 0.36----------------------------------------------------------------------------T2_37_2 4.73 1.01 0.47 0.41----------------------------------------------------------------------------T2_37_3 7.43 2.49 0.53 0.61----------------------------------------------------------------------------T2_39_1 3.60 1.66 0.45 0.27----------------------------------------------------------------------------T2_39_4 5.93 2.25 0.49 0.57---------------------------------------------------------------------------- 信度(阿尔法信度): 0.740(二)选择题学生答题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答案】D【命题意图】通过考查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来考查考生理解和掌握文史常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