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Steven 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 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 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 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 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 的诞生。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 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
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 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956 年春,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提出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1957 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 讲话,所阐述的思想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 《共同纲 领》、“一 1949 边倒”、 建国 ~ “另起炉 初 1952 灶”、“打 年 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 约》签订
新中国为恢 1949年毛泽 复国民经济 东发表《论 采取了一系 人民民主专 列措施:没 政》,丰富 收官僚资本、 并发展了马 土地改革、 克思主义。 稳定物价。 人民教育奠 1952年国民 基,1949年 经济恢复, 底召开第一 为社会主义 次全国教育 经济建设创 工作会议 造了条件
(2)他打破两个 “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 不是贫油国,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3)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 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针对训练]
1.1954 年 12 月 25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 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 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
阶
段
时间 政治领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__从
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纲原文呈现]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 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备 考 攻 略
雷州八中 原创课件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必会核心知识 政治: ❶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 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❷ 坏 外交: ❶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 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❷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 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
三、文化上: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必会核心知识 1.毛泽东思想 ❶内容: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等报告,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 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 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❷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 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 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科技成果 ❶“两弹一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时,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 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❷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 治问题,“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融会贯通]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社会主 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 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 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⑤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 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 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 改善。1972 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1.[2023·浙江绍兴高三二模]“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这次会议()A.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2.[2023·安徽阜阳高三阶段考]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各地的工业产值要在几年内超过农业产值。
6月,中央又在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区的基础上,提出各协作区要尽快建立起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
党中央此举意在()A.调整“大跃进”运动期间国民经济比例B.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成功付诸实践C.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来协调各地的矛盾D.大办地方工业协助国家实现工业化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4.[2023·陕西汉中二模]20世纪60年代,为配合“三线建设”,阳安铁路开建。
同一时期,汉中第一机床厂、汉中配件厂和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等国家计划重点项目也开工建设。
汉中迎来了现代工业的第一次大发展,这一决策()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D.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2023·天津南开一模]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中间多次停工,1964年再度复工,1970年全线竣工运营。
成昆铁路接宝成铁路既可北上大西北,又能南下昆明直达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地区国家衔接,形成纵贯南北并与多条东西走向干线铁路相接的大通道,撑起了攀枝花、西昌等一大批军工、重工业城市,其造就了川西“工业走廊”。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3)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案 专题限时集训 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
专题限时集训(十二) [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8)](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面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大总统誓词新中国成立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既体现了普遍的宪政价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部宪法( )①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②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④表达了人民民主政体的基本诉求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
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4.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
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中美、中日建交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5.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A.进行土地改革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6.右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
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7.据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专题突破第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课
执政党。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 独立的。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不 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 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③合作 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④合作方 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 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实行的。②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区域 自治。③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典例1】 (2012·广东文综,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 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圆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命题揭秘 本题以历史上的标语口号为载体,考查对历史 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试题题干小巧,但综合性强,涉及 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方针的理解,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分析理解各个口号所 反映的历史特征。迁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背景分 析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 的方针
解析 从题干看,民主人士黄炎培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任 命,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的积极推动,B项符合。第一届“人大”于1954年召开, 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56年才提出“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方针,排除D项。 答案 B
第7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 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最新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抄济课件p
划、“大跃
进”与人民
2014 年课
以“一五”计划期 间,我国粮食计划 选择
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市
标Ⅰ 31 题 供应制度为切入点, 4 中等 场经济体制
卷
考查了“一五”计
的建立。
划时的粮食政策
2014
以建国初期国家的统
选
考查的方式可能有:
年课
购统销政策切入,考
31 择
4 难 以小见大,通过某
标Ⅱ
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 推知( A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选 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 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 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 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 故选 A 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 故 B、D 两项说法错误;1958 年中国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掀起 “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 除 C 项。
解析:选 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 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 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 定基础,故选 A 项。B 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 项反映的是 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 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 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2.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 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 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 件。 3.“一五”计划 (1)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 完成。 (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 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课件)(共40张)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 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 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 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 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 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 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 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 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
(2017新课标全国卷III)图5为1954年某画 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1月,中央 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 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 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 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 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为C项, D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注重写意, 其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材料中的 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 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为二战的伤痛, 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高三历史二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 ---精校解析Word版
高考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②性质:临时宪法。
③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④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2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微专题2
社会经 济制度
建立
工业化 建设
经济结 构
与体制
借鉴
创新
失误
对农业、手
社会主义过
工业、资本
渡时期的总
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
路线,变革生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文
义改造,逐 产关与发 化大革命”时期,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
答案▶ D
2.(2019·海南单科,12)1963~1965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 11%;轻工业产值从 404
亿元增加到 703 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解析▶ 社会主义原则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指导思想是以 《共产党宣言》为指导的马列主义,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故排除 A 项。根据材料“民主的主 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体,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可知此 项规定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 社会主义原则,C、D 两项不属于 1954 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故排除。
02 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变迁以及思想、
科技、文化成就
1 考点 ▶ 通史视角分析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的表现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 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 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 1959~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斯大林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中斯大林所说的中国的相关情况得到改变是在( )A.抗日战争时期B.抗美援朝战争时期C.“一五”计划完成后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演变。
天津老字号“盛锡福”建于1911年,始叫“盛锡福帽庄”,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为盛锡福制帽厂,60年代中期又改为红旗帽厂和前进帽店,而80年代它已经成为“盛锡福帽业有限公司”了。
50年代中期易名的主要原因是( )A.为适应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形势B.为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对企业进行公私合营C.在中共八大指导下对企业进行改革D.害怕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易名解析:选B。
把握关键词“50年代中期”可知原因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择B项。
3.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解析:选A。
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符合题意。
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
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
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
4.“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会核心知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❶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 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 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❷结盟性: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 盟。 ❸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 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必会核心知识 (1)中共八大 ❶内容: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要,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 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❷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❶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本政治制度。 ❷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❶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❷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 区域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❸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 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❹情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五个。 ❺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 民族团结。 (4)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该宪法,体现 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2.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❶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激烈对立和斗 争。 ❷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❸成果: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中国、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 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 重要的国际会议。 ②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 圆满成功。 (4)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国民党集 团非法占据;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成为 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恢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拓展深化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 ❶ “大跃进”运动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 力领域。 ❷ 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 水平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5)中美关系正常化 ❶原因: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 于守势;中国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遏制苏联。 ❷过程: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中日关系正常化 ❶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 的联合声明。 ❷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使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三、文化上: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必会核心知识 1.毛泽东思想 ❶内容: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等报告,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 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 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❷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 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 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科技成果 ❶“两弹一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时,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 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❷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二、经济上: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变迁 必会核心知识 1.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1)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❶ 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 复;苏联的援助。 ❷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❸ 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 ❶ 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 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❷ 意义: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❶背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❷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革”中的调整与整顿: 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变迁 ❶物质: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❷服饰: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着装风格 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 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 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❸交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
❸生物技术: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开辟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❶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 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❷内容: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❸影响: 它是新中国科技和文艺的基本性、长期性方针,促 进了科技和文艺领域的繁荣。 ❹曲折:“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一 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许多知识 分子受到政治批判。 4.教育 ❶ 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 ❷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 服务于国家建设。 ❸“文化大革命”中,高考废止,高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 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专门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拓展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❶ 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 了前提。 ❷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 提供了保证。 ❸ 积极借鉴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❹ 杰出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献身于科技事 业的高尚情操。
考向一 突破外交封锁的方略—— “一边倒”方针与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考查核心概念] 1.实施“一边倒”方针的原因 ❶历史因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 ❷战略意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在保障人 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 地位,且有利于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❸制度因素:两大阵营对峙,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❹现实因素:帝国主义国家反共反华的局势迫使中国与苏联等国接 近。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❶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 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❷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 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❸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 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备 考 攻 略
雷州八中 原创课件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必会核心知识 政治: ❶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 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❷ 坏 外交: ❶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 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❷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 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
一、政治上: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外交成就 1.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❶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