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修订稿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光辉历程。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索、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分享一个详细的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

3.学习分析史料的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4.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个时期整体的认识。

2.重要事件和人物:重点讲解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事迹,以及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诸子百家的思想。

3.史料分析:《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文献的节选阅读,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史料,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4.文化传承: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科技、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化的价值。

教学方法1.讲授与互动: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如博物馆、古文化遗址等,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1.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3.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扮演技巧。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一、背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

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

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

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

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

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

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

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七年级历史课程为基础,针对中国历史上“唐宋元明清”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进行深入的教学。

通过这一案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祖国、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情境。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文化。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良好。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不够积极。

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历史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唐宋元明清时期历史的掌握情况。

通过测试和考试,检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通过对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的观察和评估,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情况。

历史教案案例写作范文初中

历史教案案例写作范文初中

历史教案案例写作范文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手段及其意义。

3. 讨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手段。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秦始皇如何统一中国的手段及其意义。

2.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塑像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治者,他如何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讲授(20分钟)1. 介绍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手段:消灭反抗势力,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文字标准,修建连绵长城,统一货币等。

3. 讨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打破封建割据,统一中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三、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围绕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手段和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并提出问题。

四、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思考。

五、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作文,总结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之路及其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手段,还深入思考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同时,本节课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我国某初级中学八年级一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课程。

教师张伟,男,40岁,历史学科带头人,教学经验丰富。

学生李明的父亲是抗战老兵,对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了解。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展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随后,张老师简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起因和我国面临的困境。

2.自主学习张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

在这个过程中,李明所在的小组成员纷纷分享了自己父亲抗战时的经历,使大家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课堂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他强调,抗日战争是我国人民反抗外侵的一次伟大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

同时,张老师还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重要性。

4.互动环节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抗日战争意义的理解。

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抗日战争胜利为我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警示我们要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全。

5.总结反思在课程的最后,张老师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民族精神。

他鼓励学生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案例分析1.教师教学水平张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导入、自主学习、讲解、互动和总结环节,张老师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充分体现了他的教学经验。

2.学生参与度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逐渐明晰,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以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例,重点讲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唐朝的历史地位,使学生了解唐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1)政治方面: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2)经济方面:唐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3)文化方面:唐朝文化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均取得较高成就。

杜甫、李白等诗人成为后世传颂的文学巨匠。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4.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教学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历史素养,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本文档将分享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以展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具体包括:1.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秦朝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衰等。

2.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尧、舜、禹、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

3.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图片,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进而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 重大事件的讲解:以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等为例,详细讲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影响。

2. 杰出人物的介绍:介绍尧、舜、禹等传说时代的人物,以及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分析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文化遗产的阐述:介绍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强调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3. 课堂互动1. 史料分析: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事实。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认识。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完整)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例

完整)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例

完整)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例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三国鼎立课型:准备课一、主体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XXX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研究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研究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1.历史小故事展示;2.基础常识研究,即谈的阶段;3.探讨常识的研究,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二、教学目标:1、常识识记:1)了解XXX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2)知道XXX屯田、XXX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常识。

2、能力培养:1)分析XXX统一北方的条件;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役的经过;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相识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明确XXX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XXX、XXX、XXX、XXX等人起了严重的感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感化。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教学案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科举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了解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先贤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讲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之前,先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活动。

请学生回忆一下,古代的官员是如何选拔的?他们的选拔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拔制度?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的由来。

2.学习任务: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主题,并准备展示。

主题包括: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学生可以使用图表、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

3.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发表意见。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分享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感悟。

4.整合总结:所有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整合总结。

回顾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总结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提醒学生注意科举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与现代选拔制度的异同。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提问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也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分享,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在情感目标方面的评估主要是观察学生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态度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将学生的展示和自己的评价材料整理,作为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依据。

初中历史教育案例(3篇)

初中历史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侵略和压迫。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本案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为主题,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视频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讲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国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等。

(2)抗日战争的过程:介绍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以及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如抗日名将张自忠、民族英雄杨靖宇等。

(3)抗日战争的影响: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民族觉醒、民族精神的崛起、国共合作等。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2)抗日战争中,有哪些战役和英雄人物?(3)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4. 活动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或英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展示战争场景和英雄事迹。

(2)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手抄报,展示战争背景、过程和影响。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意义,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反思本案例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本案例的反思: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改教案

初中历史课改教案

初中历史课改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 能够描述古代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在促进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合作和交流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二、发展(15分钟)
1. 讲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介绍古代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三、拓展(15分钟)
1. 让学生讨论古代丝绸之路在促进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合作和交流方面的作用;
2. 分组演绎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商人等,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四、总结(5分钟)
让学生完成一份小结,总结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五、课堂评价(5分钟)
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的作文。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了解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分组演绎、讨论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方面的影响的讲解,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案例适用于初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对现实世界的影响;2.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方法和思维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3.学生能够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一些问题,如:“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你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等。

步骤二:知识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达·芬奇的生平和作品,包括他的绘画、雕塑、工程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步骤三:探究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达·芬奇的观点和收获,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达·芬奇的作品对艺术和科学的影响。

步骤四:历史背景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特点和重要人物,并帮助学生理解达·芬奇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影响。

步骤五:个人研究项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鼓励学生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目标。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个人研究项目成果; 3. 学生的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资源1.达·芬奇的著名画作图片;2.图书和杂志文章关于达·芬奇的介绍;3.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邀请专家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科学。

八、教学反思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实例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实例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实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实例一、课程背景初中历史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历史规律,提高历史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篇范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一课为例,探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掌握亚洲和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比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封建社会的产生:土地制度的变革、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2.封建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贸易的繁荣。

3.封建社会的衰落: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封建割据。

4.亚洲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5.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会的权威、骑士文化。

6.亚洲与欧洲封建社会的差异: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传统。

四、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亚洲和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差异。

3.对比分析: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

4.案例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中国的土地制度变革、欧洲的骑士文化等,进行详细讲解。

5.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辩论,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历史作业和测试,检验学生对封建社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引言:历史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在学生中缺乏兴趣和互动。

本文将以一个教学案例为例,介绍一种新的历史课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一、背景介绍:该教学案例适用于初中历史课的中学一年级,主题为“世界历史的起源”。

二、目标设定:通过该教学案例,学生将了解到世界历史的起源和重要事件,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视频介绍:教师会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历史起源的视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世界历史的起源和关键事件。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历史起源的理解和疑惑,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4. 走进实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世界历史。

四、案例实施:1. 开始课程:教师播放关于世界历史起源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事件和文化。

2. 知识讲解: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教师介绍世界历史的起源和相关重要事件。

教师可使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讨论世界历史起源的理解,并记录下各个小组的想法和疑问。

4. 小组展示: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向整个班级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的切磋与交流,还能让学生多角度、多视角地了解世界历史的起源。

5. 走进实地: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历史的起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以提供实践性的学习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历史遗迹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仅可以获得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还能在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中培养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虽然该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消耗较多的时间。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秦朝统一的话题。

讲授新课:(1)秦朝的统一:介绍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和各国之间的战争。

讲述秦始皇的统一过程,包括消灭六国、建立秦朝等。

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的意义,如结束分裂、促进经济发展等。

(2)中央集权制度: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制度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如权力高度集中、官僚体系严密等。

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互动交流。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整理课堂笔记,完成相关练习题,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2.掌握汉朝的三统一政策和丞相制度。

3.意识到汉朝的文化繁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教学准备:1.复印相关历史教科书的课文和图片。

2.准备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

3.复制相关练习和活动的工作表。

教学过程:Step 1:概述汉朝的政治制度(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到的内容,秦朝灭亡后的战国时期,提问学生关于汉朝如何建立统一政权的问题。

然后,给学生简单介绍汉朝的三统一政策:一统天下、统一各地方、整治豪强。

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教学主题。

Step 2: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3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汉朝的政治制度。

教师重点解释皇帝制度和丞相制度的实施,强调丞相的职责和权限。

同时,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汉朝王朝的宫殿建筑和官员的服饰,增加学生对汉朝政治制度的直观理解。

Step 3:分组活动:丞相传位(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皇帝”和一位“丞相”。

学生应根据学习到的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丞相如何传位给新的丞相。

同时,组内其他成员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丞相制度对于汉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Step 4:文化发展与影响(20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汉朝的文化发展。

主要包括文学、哲学、医学和科技方面的成就。

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汉朝文学名著的片段,例如《论语》、《史记》,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医术和科技方面的发明。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讨论汉朝文化繁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Step 5:小组讨论:汉朝文化的重要意义(30分钟)将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讨论汉朝文化繁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例如:汉朝文化如何影响后来的文化发展?汉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特殊地位?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了解和思考,展示他们的观点和不同的理解。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互相倾听和尊重他人观点。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初中历史课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3. 世界历史: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2.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为学生课后复提供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素养,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历史》教材。

2. 辅助资料历史故事书籍、历史纪录片、历史图片等。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标题:古代科技与文明,以中国的造纸术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过程;2.掌握造纸术的制作方法和其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过程;2.造纸术的制作方法;3.造纸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探究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过程;2.理解造纸术在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互动问答相结合;2.示范与实践结合。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一些古代纸张和现在常见的纸张的差异,引发学生对纸张产生好奇和思考。

2.学习与讨论(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纸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古代人们在没有纸之前是怎么记录信息的?2)老师收集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意识到纸的出现对人类有何重大意义,并引出古代造纸术的发明。

3.客观认识造纸术的发明(25分钟)1)教师介绍汉朝的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讲解蔡伦的生平和创新精神。

2)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造纸的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露天造纸和锤磨造纸两种方法。

-露天造纸:使用竹篾将纸浆放在阳光下曝晒,之后取下干燥的纸张。

-锤磨造纸:将纸浆放在篮子里,用锤子敲击篮子,让纸浆渗透瓷砖上的纱布,待纸张干燥后从纱布上取下。

3)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亲身体验露天造纸和锤磨造纸的过程。

4.制作纸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纸张制作,提供纸浆、竹篾、纱布等材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纸张。

2)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找创新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总结与展望(10分钟)1)回顾与总结本课所学,学生分享制作纸张的过程及心得体会。

2)展望纸张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纸张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课后作业:1.思考:纸张这种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何重要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介绍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30)案例背景本教学案例是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了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

通过本案例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饮食文化。

2.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背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审美水平。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华传统服饰和美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背景: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的服饰和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如汉服、唐装、饺子、面条等。

3. 观察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服饰或美食进行观察和研究。

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文献,让学生自主探索。

4.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5. 深入研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进一步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如服饰的演变过程、饮食的传承和变迁等。

6. 创作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服饰或美食进行创作,可以是手工制作、绘画或写作等形式。

7. 展示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

8. 小结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总结,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教学评价1. 观察研究的成果:学生的观察研究成果包括文字描述、图片、作品等形式,根据创作的质量和深度进行评价。

2. 小组分享和互动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分享和互动交流得以体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3. 创作成果的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通过展示和互动交流得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分享和创作,全面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历史意识和审美能力。

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案例背景本教学案例适用于初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本案例涉及到“古代帝国的建立与发展”这个教学主题。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帝国的定义和特征- 掌握古代帝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分析古代帝国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课堂参与能力教学内容1. 通过引入埃及、罗马和中国的历史案例,介绍古代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媒体资源来呈现案例。

2. 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讨论古代帝国兴衰的原因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与分享来深入理解和思考案例中的问题。

4. 设计相关练和任务,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 运用讨论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 结合多媒体资源,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评估-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参与度等方面。

- 学生提交相关作业和任务,用于检测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 组织小组或全班展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料- 提供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的阅读材料。

- 准备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 设计相关练和任务的作业材料。

教学反思与改进- 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进行评估,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

- 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看法和建议。

- 持续研究和关注相关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能力。

以上是关于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的简要介绍。

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课型新授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

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
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渊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
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不受重视。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

(不管问题是否有意)有些甚至不让学生发言。

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

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教学案例
新课改后,我一直心存疑虑,学生真的会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那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吗?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我决定借此尝试一下新的搞法。

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

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李世民归纳称为明君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始我所始料未及的。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明君唐太宗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确实要转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

这样在课堂上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

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不受重视。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

(不管问题是
否有意)有些甚至不让学生发言。

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

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