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_邓飞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水稻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饮食健康。
对于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诸多的因素影响。
本文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期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水稻产量关键因素1. 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水稻的生长期内,水肥管理的恰当与否将会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过量的用水和肥料会导致水稻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水稻的发育和产量。
而缺水和缺肥则会限制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产量的降低。
因此,在水肥管理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和不同的地理位置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同时,还需注意选用优质的肥料,以及在灌溉和施肥过程中合理控制用水和肥料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的产量。
2. 生物学措施生物学措施同样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生物学措施包括病虫害的防治、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等方面。
病虫害的防治包括药物或者生物治疗等措施,以保护水稻作物免受病虫害的危害。
而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则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
在选择生物措施时,应该注意选择符合当地土地、气候和作物习惯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生物措施的效果。
同时,还需注意及时清理草、夯实土壤,以便于水稻的成长,提高产量。
3.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一种优秀的种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水稻产量。
而错误或不适当的种植方式则会导致产量的降低。
在选择种植方式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水源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种植方式。
例如,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直播种植方式,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而在土质相对偏瘠或乾旱的地区,则应该采用适合的栽培方式,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二、水稻品质关键因素1. 稻种品种的选择稻种品种的选择是影响水稻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不同的气候、土质和地理条件下,选用不同的稻种品种,可以使水稻产出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篇一:拖累水稻产量的因素与利空因素分蘖期的管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与分蘖期的阻碍管理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三个因素分别在相同生育时期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决定着水稻的高低。
农作物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两个因素分别在不同生育风险因素时期形成。
单位面积穗数是由主茎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
主茎数取决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其基础是在秧田期,所以育好秧,育壮秧,才能确保插秧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
逼不得已单位面积穗数的国土面积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
在壮秧、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每亩穗数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的成穗率。
一般分蘖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成穗。
所以积极促进前期抽穗,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水稻分蘖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水稻分蘖期的影响风险因素因素和管理要点番木瓜水稻分蘖实质上是水稻茎秆的分枝,幼苗多发生在基部节间极短的分蘖节上,主茎上所的分枝称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的分枝称二级分蘖,依此类推。
水稻大葱的发生是有规律的。
正常情况从第一完成叶的丁叶腋伸出分蘖。
但是,特殊情况下也有分蘖不轨迹现象,如健壮秧苗有时分蘖从不完全叶长出,细弱秧苗出现蘖位较低、分蘖晚或不分蘖等情况。
一、影响分蘖的因素1.分蘖发生与秧苗营养状况有关: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一直处于分蘖梢大都处于休眠状态。
瘤果以后生长中心转移,走向市场上部节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萌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
秧苗营养充足,生长粗壮,移栽质量保证,低位蘖多,成穗率高。
2.分蘖爆发与温度有关:分蘖生长最适热量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终止生长发育。
3.分蘖遭遇与光照有关:在自然光照下,水稻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自然光照为50%时,返青后13天开始分蘖;当光强降到自然光强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分析水稻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
分析水稻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产量低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病虫害及缺乏科学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水稻低产的原因。
土壤条件不良导致水稻生长受限,气候因素变化也对水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病虫害防治不力和缺乏科学管理也是造成水稻低产的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良措施建议,包括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建议。
文章结论强调实施改良措施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水稻产量有望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而得到提升。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提高水稻产量,从而有效缓解我国粮食问题。
【关键词】水稻、低产、原因分析、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病虫害、科学管理、改良措施、建议、重要性、展望未来、产量提升。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在全国各地。
近年来水稻产量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低产现象。
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水稻低产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以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水稻低产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壤条件影响、气候因素影响、病虫害影响以及缺乏科学管理等方面。
土壤条件的不适宜、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病虫害的侵袭以及农民对水稻种植管理知识的缺乏都会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改良措施,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对水稻低产原因的分析和改良措施的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目前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水稻产量的提升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农民的重视,共同努力提高我国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2. 正文2.1 水稻低产原因分析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目前在一些地区仍存在着低产情况。
水稻低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病虫害的影响以及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主要粮食。
水稻的栽培方式有很多种,而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传统的稻田栽培方式传统的稻田栽培方式指的是在池塘或低洼的地形上开垦田地,将水灌入田里种植水稻。
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水的量和质量,使水稻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稻田栽培方式适合气候多雨和水资源充足的地方。
然而稻田栽培方式要求较高的水源和耕种技术,因此无法在干旱的地区和缺水的地区广泛推广。
同时,稻田栽培方式也存在着劳力成本高、田地占用面积大的问题,限制了其生产能力的发挥。
二、现代的机械化栽培方式现代的机械化栽培方式是通过机械和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稻田栽培方式升级,在通常的平地上机械化种植水稻,其中使用了农机、化肥、农药等辅助工具。
相较于传统的稻田栽培方式,机械化栽培方式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对田地和水源的依赖。
然而,现代的机械化栽培方式也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机械化栽培方式需要大量投入农机、化肥、农药等辅助工具,这些都是生产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这些辅助工具也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水稻土穴直播栽培方式水稻土穴直播栽培方式是将水稻直接播种在穴洞中,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人工和化肥的投入。
据研究发现,水稻土穴直播栽培方式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并且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同时,这种栽培方式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量,适用于干旱、缺水的地区。
四、水稻精准栽培方式水稻精准栽培方式是使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对水稻进行精准的栽培和管理。
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大幅降低对水、土壤和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稻的生产潜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总而言之,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不同的影响。
用稻田栽培方式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种植水稻可以获得高产量和优质的水稻;在干旱的地区可以使用水稻土穴直播栽培方式,较少对水资源和环境的需求;通过机械化栽培方式,可以节省人工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需要注意防止环境污染的问题。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群体建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的水稻产量较常规灌溉条件处理高,重干湿交替灌溉下产量较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有所下降。
关键词灌溉方式;水稻;产量;影响水稻长穗期和结实期的水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为掌握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1-6],特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田间试验设置在灌南县闸北试验示范基地。
全县地处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湿季风性气候。
一年中四季分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日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13.8 ℃,无霜期227 d,年均日照2 435 h,属高光照区。
土壤为砂壤土。
供试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主茎13~14片叶,具5个伸长节间,生育期150 d,株高95 cm左右。
1.2 试验设计试验设置3种不同的灌溉方式,分别为:常规灌溉、轻干-湿灌溉和重干-湿灌溉。
常规灌溉:按照一般的水层灌溉为主,适时搁田,复水后仍然进行水层灌溉的方式。
轻干-湿灌溉:移栽后浅水活棵,分蘖肥施用后采用间隙湿润灌溉,由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10 kPa,然后灌1~2 cm水层再落干,如此循环至有效分蘖临界期搁田,搁田复水后灌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15~-10 kPa,然后灌1~2 cm水层再落干,如此循环至齐穗后10 d,其后复水的土水势指标提至-15 kPa,直至成熟。
重干-湿灌溉:灌溉模式如轻干-湿,但每期的低限土水势较轻干-湿降低-15 kPa,即分蘖期低限土水势为-15 kPa,搁田后低限土水势为-25 kPa,结实期低限土水势为-30 kPa。
采用当地常规育苗移栽方式(旱育秧)。
3.5叶龄移栽,移栽前秧苗管理同一般高产育秧管理。
统一采用洋马插秧机进行插秧,密度为19.5穴/m2。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如图1所示。
不同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系统 研究 。 因此 , 研 究选 择 我 国南 方 3种 具 有 代表 性 本 的稻 田种植 模 式 , 以冬 闲 一 季稻 种植模 式 为对 照 , 步 双 初 探讨 了紫 云英 一 双季 稻 和油菜 一 季稻 2种不 同种 植模 双 式下 秸秆 还 田对水 稻 生长 发 育 和产 量 的影 响 , 以期 为 合
2 结 果与 分 析
2 1 不 同种植 模 式下 秸 秆还 田对 水 稻 茎蘖 动态 的 影 响 .
13 3 水 稻干 物 质 积 累 分 别 在早 稻 、 稻 的孕 穗 期 、 .. 晚 齐穗 期 和灌浆 中期 , 每小 区随机 选择 3 , 以 植株 为 穴 每穴 中心 , 取长 2 m、 1 m、 2 m 的土块 , 待测 根 5c 宽 6e 深 0 c 先将 系用 清水 冲洗 干净 , 意避 免丢 失根量 , 后 用滤 纸吸 干 注 然 附着 的水后 测定植 株根 系 、 部分 的鲜 重 ; 15℃下 地上 在 0 杀青 1 i 后 置 于 7 0mn 0℃恒 温下 烘 至 恒 重 , 别 测 定 植 分
C mp rn i K,t ame t lc u d o s r a l r moe t lrn ,ic e s h e fa e n e ,d y matra c mu ain a d se — o ai g w t C h r t n o l b ev b y p o t i ei g n r a e te la r a id x r t c u l t n tm e T l e o
江 西农 业 学 报
2 1 ,4 3 :1— 3 0 2 2 ( ) 6 6
Aea A rc h r e Ja g i t g i u u a in x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土壤肥力、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T1)、翻耕 1 次旋耕 2 次(T2)、不翻耕旋耕 2 次 (T3)、不翻耕旋耕 3 次(T4),其中 T1 为农民习
分别于两季水稻成熟后,在每小区选定 3 个样 方,每个样方 3 m2 实收计产。成熟期调查有效穗
惯耕作方式。每个处理 3 次重复,共计 12 个小区, 数,每小区按其平均数取代表性植株 5 穴进行考 小区面积为 240 m2。冬前进行翻耕,耕深 20 cm; 种,主要考察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86
用这种耕作方法会导致犁底层变浅,通透性变差, 水 分 难 以 渗 透, 不 利 于 水 稻 的 生 长[7]; 刘 世 平 等[8] 认 为, 与 翻 耕 相 比, 免 耕 水 稻 的 土 壤 硬 度 较 大, 耕 作 层 裂 缝 较 多, 导 致 土 壤 中 的 氮 素 下 移,土壤深层氮素吸收能力变差,不利于保肥保 水,也不利于免耕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国 内关于双季稻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和产量的研 究 多 围 绕 单 一 翻 耕、 免 耕 和 旋 耕 进 行[9-12], 国 外 有 关 再 生 稻 土 壤 培 肥 与 耕 作 的 研 究 未 见 报 道[13-14],对翻耕和旋耕组合条件下水稻植株干物 质积累与氮素利用及转运的研究较少。然而,与 双季稻和水旱轮作稻田不同,再生稻稻田由于特 殊的田间管理与栽培耕作措施,其土壤肥力及变 化动态明显不同,特别是在翻耕和旋耕组合条件 下的耕作方式对早稻 - 再生稻植株各器官养分吸 收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调查江 汉平原再生稻稻田耕作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冬前 是否翻耕和水稻插秧前旋耕的情况,在田间管理 完全一致的条件下,通过 4 种耕作方式田间定位试 验,分析再生稻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 及产量的差异,以便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 依据。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1 生态条件不同, 对 水稻 干 物质 的生产 和产 量 的不 同影 响
北方 相对 于 南方 , 气 候 干燥 、 天气 干旱 、 气温寒冷 , 而且 , 土壤 的盐碱化 现
强对氮素 的吸收 , 提高水稻 的有效穗 的 产量 ,让水稻 的籽粒更加饱满充实 , 从 而提升水稻产量 。
1 . 2 . 3 海 拔 高 度
的产量也同样下 降。
2 栽培 方 式 不 同 , 对水 稻 干 物质 的生产 和产 量 的不 同影 响
黑 龙江 省 的主要 水 稻 品种是 粳 稻 , 现
的重要性 。本篇 文章就以北方黑龙江地 区 为 例 来 谈 谈 不 同 生 态 条 件 下 栽 培 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 国是农业生产 大 国,近 几年来 , 随着 国家经济 的发展 , 农 业 发 展 也 受 到 了越来 越高 的重 视。优 良品种 、 高额产 量、 先 进技 术 、 生 态环保 、 科 学种植 等 , 都是农业生产发展 的最终 目标 。如何研 究在不 同生态条件 下 、 各 种栽培方式 的 不 同, 对 水 稻 干 物 质 的生 产 和 产 量 的 影 响差异 , 是 我们 本 篇 的讨 论 课 题 。
素, 具体如下 : 1 . 2 . 1 光 照 与温 度 对水稻 产量影 响最 直接 的因素 , 是 温度 与光照 。不 同的温度 , 会因为季 节 的 变化 和 水 稻 的不 同 生 长 阶 段 , 而 产 生 不 同的影响结果 。在水稻播种期间和水 稻 幼苗 期 间 , 温度 的变化 , 能有 效提 升 水稻 的产量 。而 在幼穗到抽穗期 间 , 温 度 的变化 ,反倒会使水 稻的产量下 降 。 而在水 稻成 熟期 间 ,温度变化差异 大 , 最终会 导致早水稻产 量下降 、 欠 收 。但 是这种 温度上 的变化 , 却会 无意 中适量 提高晚水稻产量 。 除温度变化差 异外 , 光 照 时 间 的 长 短, 也会影响到水 稻结穗时 的结 实率 以 及穗粒的充 实率 等等。 1 . 2 . 2土 壤 性 质 对水稻产量产生影响的另一种 因素 , 是土壤的特性。 土壤中所含有大量的有机 物质 , 而这 些 有机 物 质 , 对水 稻 的产 量 , 产 生最为关键的作用 。有一些地区的土壤 , 特质和升高温度都 十分明显 , 它可以加快 水稻的早发 ,并在水稻分蘖期加快分化 , 最终增加水稻的成穗率。
有机栽培对稻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
有机栽培对稻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摘要对水稻进行有机栽培、高产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株高、穗长略高于高产栽培,但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偏低,产量也明显低于高产栽培;从稻米品质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机栽培并不能改善水稻碾米的性状,平均垩白粒率表现为增大,而垩白度减小,直链淀粉减少,胶稠度增加,食味值有所上升。
关键词稻米;有机栽培;产量;品质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11-01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除锈剂、生物生长调节剂、食品添加剂以及转基因产品等材料,采用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稻米,称为有机稻米[1-4]。
水稻通过有机生产,经加工成为安全、优质、有营养的有机大米,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能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5-6]。
但有机水稻普遍存在产量低、成本高的问题,该试验对有机栽培和高产栽培稻米产量与品质之间的差异进行初步研究,以为有机稻米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0—2011年在苏州市望亭镇迎湖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内进行,前茬为小麦,土质为中壤土。
1.2 供试材料供试水稻为中熟晚粳品种南粳46号。
有机肥料选用商品兴稼生物有机肥(ny525-2002标准生产,主要指标超过国标,总养分≥6.5%,有机质≥40%)。
1.3 试验设计根据栽培方式不同,试验设有机栽培、高产栽培2种处理,各处理具体试验设计如下:有机栽培:采用机插秧,播期5月25日,移栽期6月15日,栽插密度为行株距30 cm×13 cm,每穴栽植4~5株苗,基本苗控制在105万株/hm2左右。
基施腐熟的农家肥3 750 kg/hm2,分别在移栽后5 d(6月20日)施1 500 kg/hm2和移栽后10 d(6月30日)施2 250 kg/hm2,倒3.5叶时施用酵素菌叶面肥6 l/hm2,在7月25日、8月5日和水稻始穗期(8月中下旬)各防治螟虫1次,每次用青虫灵3.0~4.5 ml/hm2 [7-8]。
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群体的生育规律和生态特性的研究
K y wo d : c ; l n i g P t r s Ec lg c l h r ce it s e r s Ri e P a t a t n ; oo ia a a trs c n e C i
苗 、 田间 秧苗 有 序 分 布 、 浅栽 组 合 的产 量 最 高 。钵 育 秧 苗 根 苗 比高 , 苗 快 , 蘖 发 生早 , 位 分 蘖 多 , 期 下 降 缓 慢 , 利 缓 分 低 后 有
于 干物 质 的积 累 和 转 移 。 入 土 浅 的秧 苗 分 蘖 早 生 快 发 。秧 苗 的 有 序 分 布 有 利 于 群 体 的 通 风 和 透 光 , 效 茎 蘖 数 高 。 有
关 键词 : 水稻 ; 培 方 式 ; 态 特 性 栽 生
中 图分 类号 : 5 10 3 S 1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6 3 ( 0 1 0 — 0 9 0 1 7 — 7 7 2 1 )1 0 0 — 6
S u iso o h Re u ain a d Ec lg c lCh r ce itc t de n Gr wt g lto n oo i a a a trsis
o fe e tP a tn te nsi c fDi r n l n i g Pat r n Ri e f
X aX u h n X h n -i C oj g i i— o g , uze g j , a n n i
( S h o o gi l rl c n e La c e gU i r t La c e g h n o g 2 2 5 , hn ; 1 c o l f r ut a S i c , i h n nv s y io h n S a d n 5 0 9 C ia A c u e o e i,
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一
表 1 直播 、 插秧 、 抛秧产量 比较
般采用旱育秧育 苗移栽 , 但对超级稻 直播 、 秧栽培研 究 抛
较少 。为实现超级稻高产与高效 的统一 , 也为顺应 随着 工业 化、 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 大量农村青 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 , 农 业副业化、 农民老龄化 问题 日益突 出、 种粮效益 不高等背景 下, 作物栽培的轻简发展趋 势。为此, 结合 水稻万 亩高产创 建示 范项 目的实施 , 探索适宜湄潭县超级稻最佳轻型高产栽 由表 1可 以看 出, 理 C( 行窄距 插秧 ) 处 宽 产量 最高 达
培方式 , 特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稻 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的影 响课题研究 。
9 5 . k / m 其次为处理 B( 025 gh , 抛秧 ) 量 875 g b , 产 7 k /m2处 理 A( 直播 ) 产量最低 8 5 k /m2插秧 ( ) 0 gh , 5 C 比直播 ( 增产 A) 52 5 g h , 5 9 , 0 . k / m2增 . 抛秧 ( ) 比直播 ( 高 , B略 A) 增产 2 5 2
抽 穗 、 浆 、 熟期 ) 灌 成 。
关键 词 :栽 培 方 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级稻 ;产 量 ;效 益
超 级 稻是 通 过 理 想 株 型 塑 造 与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相 结 合 选
2 结果 与 分析
2 1 不 同栽 培 方式 对 超 级 稻产 量 的 影响 .
育的 , 比现有水稻 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顾品质与
化肥 N为 10 g P 0 为 9 、 0为 17 5 g 分别采 用 5 k 、 z 5 O K2 2.k ( 尿素、 普钙 、 氯化钾 )有 机肥全部作 基肥 , 、 , 磷 钾全部和氮肥
水稻品种与环境的关系
水稻品种与环境的关系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和产量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稻品种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含适应性、抗逆性、产量与品质、季节与茬口、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灌溉条件等方面。
一、适应性水稻品种的适应性是指其对不同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灌溉条件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性不同。
例如,一些品种可能更适合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而另一些品种可能更耐旱。
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二、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水稻品种抵抗不利环境条件的能力。
这些不利的环境条件可能包括极端温度、干旱、洪涝、病虫害等。
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品种能够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和产量,从而减少环境变化对水稻生产的负面影响。
三、产量与品质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些品种可能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而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一些品种可能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从而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四、季节与茬口季节与茬口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季节的水稻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不同,这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不同的茬口也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例如,连作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病虫害积累,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选择适合当地季节和茬口的品种对于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五、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水分、通气性等条件不同,这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肥沃的土壤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而粘重的土壤可能会限制水稻的生长。
因此,选择适合当地土壤类型的品种对于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六、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提高其产量;而极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干旱、洪涝等)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组之 间的距离 为 3 3 . 0 c m; 在每个 种植组 中 , 每相邻 的 两个种植穴之 间的距离为 6 . 0 c m, 在每个种植 穴 中, 栽
插5 株 秧苗 , 密 度为 2 7 万丛/ h m 。 D 2 5 处理 每丛栽插 3 株秧苗 , 密度为 2 5 万 丛/ h m 。 D 1 7处理每丛栽插 3 株秧
摘
要: 在高产栽 培条件下 , 采用小区对 比方法 , 研究 了 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 量的影 响。 结果 表明 ,
宽窄行组穴均错栽插方式大幅提高了水 稻种植密度 , 水稻生育期延后 3 ~ 4 d , 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 , 叶绿素含量
较高 , 光 能利用率提高 , 有效增加 了单位面积总苗数 、 有效穗 数和实粒数 , 可获得 1 1 7 1 1 . 1 1 k g / h m 2 的产量 , 比宽行窄 株的 2种栽插方式分别增 产 1 1 . 6 6 %和 1 9 . 9 1 %。在本试验条件下 ,宽 窄行组 穴均错栽插方式水稻栽插密度为 2 7万 穴/ h m z , 能发挥高产潜力并获得高产。
品种 与技 术
DOI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7 . 0 3 . 0 1 6
中固书 米 2 0 1 7 , 2 3 ( 3 ) : 7 1 — 7 3
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 生长发 育及产量 的影响
刘玉兰 陈殿元 张殿 双 范文忠 李新 江 张 国印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1 — 1 2 基金项 目: 吉林省科技 发展计划项 目( 2 0 1 4 0 1 0 1 1 4 6 J C) ;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比较研究
表现, 栽后 1 0 d 群体茎蘖增长较慢 , 之后增长较快 , 栽后天
达群体高峰苗 , 高峰苗数较多 , 之后群体茎蘖苗数下降较 快; 处理 B 、 C 栽后 1 0 d 苗数 即增长较多 , 达到高峰苗的时 间较早 , 高峰苗数较低 , 后期苗数 下降较慢 ; 处理 c 播后
表 1 不 同栽插 方式 生育期 比较
1 材 料 与方 法
1 . 1 试验材料 试验 于2 0 1 6 年在东辛农场农科所试验
田进 行 , 前 茬 小麦 , 土质 为 潮 土 , 肥 力. 2 试 验设 计 试验设置4 个 处理 , 分别为 : A、 机插 ; B 、
施用时 间不同外 , 运筹 比例一 致 , 即基 肥复合肥 ( 1 5 %一 1 5 %一 1 5 %, 下同) 5 2 5 k g / h m 2 , 尿素 1 0 0 k g / h m 。 ; 分蘖肥分 2 次 施用 , 分别为尿素 1 0 0 k g / h m ; 穗肥于叶龄余数 2 . 0 时施用 ,
究 开 展 了不 同种 植 方 式 对 水 稻 产 量 及 其 效 益 的影 响试 验, 对指 导农 场水 稻 大 面积生 产具 有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每处理实收称重计实产 。 ( 5 ) 成本 : 记录农资 、 用工、 机械 等, 核算生产成本 , 计算经济效益。
2 结 果与 分析
摘
要: 该 文通过试验研 究了机插 、 钵苗摆栽 、 人工手栽、 直播等栽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 结果
表 明,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 的生育期 、 群体茎蘖动态、 产量及其构成 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综合产量、 经 济效益得 出, 钵苗摆栽具有一定的优势, 应成为农场今后水稻生产重点推广应用的栽插方式。
不同播期、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_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2期2843收稿日期:2023-05-23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现代种业发展专项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作者简介:张翯(1990 ),女,黑龙江绥滨人,农艺师,硕士,从事种子管理工作,E-mail:99882395@㊂通信作者:金成兵(1964 ),男,浙江东阳人,高级农艺师,本科,从事农作物品种推广工作,E-mail:77729588@㊂文献著录格式:张翯,王蓉,施佳炜,等.不同播期㊁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产量影响试验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2):2843-2846.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24不同播期㊁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产量影响试验初报张翯,王蓉,施佳炜,金成兵∗(金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金华㊀321000)㊀㊀摘㊀要:为探寻泰两优1332在金华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的适宜播期㊁合理栽插密度和适宜施氮量,本研究布置播期㊁密度和施氮量试验,播期试验设置5个处理(6月12日㊁6月19日㊁6月26日㊁7月3日㊁7月10日),密度试验设置2个处理(19.95万和26.7万穴㊃hm -2),施氮量设置3个处理(150㊁210和270kg ㊃hm -2),研究不同播期㊁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㊂结果表明,播期㊁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产量有显著影响,为保证安全齐穗,兼顾前茬早稻收获期及秧苗适龄移栽,泰两优1332作连作晚稻种植应在6月19日左右播种,且栽插密度为19.95万穴㊃hm -2㊁施氮量为210kg㊃hm-2时产量最高㊂关键词:泰两优1332;播期;施氮量;栽插密度;产量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12-2843-04㊀㊀泰两优1332是浙江科原种业有限公司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㊁深圳粤香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1],2018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8020)㊂该品种生长整齐一致,熟期适中,后期青秆黄熟,转色较好,中感稻瘟病,米质优,经中国水稻所农业农村部检测中心检测米质达到部颁一级米标准,是浙江省育种攻关30周年代表品种之一,荣获2018年浙江 好味稻 新品种最具人气品种,2019年浙江 好稻米 金奖及评分最高产品,2019年瓯越 好味稻 金奖及评分最高产品,是浙江省2020年水稻主导品种㊂该品种在金华市种植表现比较突出,产量高而稳[2],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㊂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播期㊁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索其在金华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的合理播期㊁栽插密度和适宜的施氮量,为该品种高产高效节本栽培㊁扩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材料试验于2020年在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东周村粮食功能区内进行,土壤pH 值6.75,有机质含量为28.71g ㊃kg -1,碱解氮含量为122.78mg ㊃kg -1,速效磷含量为4.6mg㊃kg -1,速效钾含量为100mg㊃kg -1㊂供试水稻品种为泰两优1332㊂1.2㊀试验设计㊀㊀播期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播种期处理,每个播种期间隔7d,分别于6月12日㊁6月19日㊁6月26日㊁7月3日㊁7月10日播种㊂秧苗秧龄统一为25d,种植密度为25cm ˑ20cm,小区面积20m 2,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㊂其他田间管理技术措施按当地杂交稻栽培技术要求进行㊂试验设栽插密度和施氮量2个因子,采取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设19.95万穴㊃hm -2(25cm ˑ20cm)和26.7万穴㊃hm -2(25cm ˑ15cm)2个水平,分别以D1和D2表示;施氮量为副区,设150㊁210和270kg ㊃hm-23个水平,分别以N1㊁N2和N3表示㊂主区面积60m 2,副区面积20m 2,共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㊂泰两优1332于6月19日播种,7月7日移栽㊂氮肥分3次施用,基肥2844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2期在插秧前1d施用(占总氮量40%),第1次追肥在栽后7d施用(占总氮量30%),第2次在栽后14d施用(占总氮量30%)㊂磷肥P2O5用量为54kg㊃hm-2,折算每小区过磷酸钙(每千克含P2O5120g)用量,全部作基肥施用㊂钾肥K2O用量为90kg㊃hm-2,折算每小区氯化钾(每千克含600g K2O)用量,分基肥和穗肥2次施用㊂为防止区组间氮肥相互渗漏,主区间做田埂,并在田埂的2侧深埋黑色塑料膜使田埂相隔㊂为方便田间调查和行走,主区间留有50cm的操作道㊂试验地四周设1m以上保护行㊂各小区除氮肥和栽插密度外,其他栽培措施均相同㊂1.3㊀测定项目及方法㊀㊀记载主要生育期,成熟期在每小区随机取10丛水稻样品,测定有效穗数㊁株高㊁穗长㊁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取样后各小区全部收割测产,晒干换算成标准含水量后计算产量㊂1.4㊀数据分析㊀㊀采用DPS7.05软件分析数据,用LSD法进行方差分析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播期试验结果2.1.1㊀播种期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㊀㊀水稻生育期受品种遗传特性控制,又受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㊂水稻生育期内的温度㊁日照等自然环境条件因播种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生长发育进程不同㊂由表1可知,不同播种期对泰两优1332生育进程有显著影响㊂随着播期的推迟,泰两优1332播齐天数和全生育期降低,相邻播期之间播齐天数相差1~4d,全生育期相差1~3d,与6月12日播种相比,6月26日播齐天数和全生育期分别降低7和5d,7月10日分别降低10和8d㊂表1㊀播种期对泰两优1332生育期的影响播种期(月-日)移栽期(月-日)始穗期(月-日)齐穗期(月-日)成熟期(月-日)播齐天数/d全生育期/d 06-1207-0709-0909-1211-1292A152A 06-1907-1409-1109-1511-1588B149B 06-2607-2109-1509-1911-2085C147C 07-0307-2809-2109-2411-2583D145D 07-1008-0409-2609-3012-0182E144E ㊀㊀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㊂㊀㊀泰两优1332在6月19日前播种,齐穗期在9月15日之前,在6月26日之后播种,齐穗期晚于9月19日,房玉伟等[3]分析提出,金华地区籼稻安全齐穗期是9月14 16日,所以为保证安全齐穗,泰两优1332在金华地区种植最好在6月19日以前,6月26日以后播种可能会因无法安全齐穗而导致减产减收㊂2.1.2㊀播种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㊀㊀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处理对泰两优1332产量产生显著影响㊂泰两优1332在6月12日到7月10日期间播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逐渐降低,在6月12日播种产量最高,为9818.1kg㊃hm-2,其次是6月19日播种,产量为9440.4kg㊃hm-2㊂在6月26日以后播种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与6月12日和6月19日播种处理有极显著差异, 6月26日㊁7月3日和7月10日播种产量分别比6月12日播种下降20.2%㊁32.7%和36.7%,比6月19日播种下降17.0%㊁30.1%和34.2%,说明泰两优1332连作晚稻适当早播能获得较高产量,6月26日之后播种会导致产量下降㊂表2㊀播种期对泰两优1332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播种期(月-日)株高/cm穗长/cm基本苗/(万㊃hm-2)有效穗/(万㊃hm-2)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产量/(kg㊃hm-2)06-12104.2a21.6a50.5a252.7a140.0a130.2a93.0a23.2a9818.1A a 06-19104.0a21.1ab51.2a233.8b139.4a120.4b86.4b22.9ab9440.4A b 06-2695.5b20.7b50.1a212.8c137.9a110.6c80.2c23.0ab7838.9B c 07-0392.5b19.7c51.7a195.0d123.8b95.0d76.7d22.6bc6602.8C d 07-1084.3c18.4d49.8a174.2e107.3c68.5e63.9e22.3c6211.3C e ㊀㊀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㊂表3㊁4同㊂2.1.3㊀播种期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㊀㊀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播期推迟,泰两优1332株高㊁穗长㊁每穗总粒数均呈下降趋势,基本苗数无显著差异,有效穗数㊁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显著下降㊂有效穗数㊁每穗粒数减少主要是由于播齐天数减少,营养生长期植株干物质累积减少㊂在6月12日播种,有效穗数和粒数最多㊁结实率最高,产量最高,其次是6月19日播种的处理㊂与6月12日播种相比,6月26日播种有效穗数㊁每穗实粒数㊁结实率分别显著降低15.8%㊁15.1%和12.8百分点,7月3日播种分别显著降低22.8%㊁27.0%和16.3百分点,7月10日播种分别显著降低31.1%㊁47.4%和29.1百分点㊂说明泰两优1332在6月26日之后播种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㊁每穗实粒数㊁结实率的下降㊂2.2㊀密度和施氮量试验结果2.2.1㊀密度和施氮量对水稻苗蘖动态的影响㊀㊀由表3可知,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均对泰两优1332最高苗㊁有效穗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施氮量对成穗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密度对成穗率影响显著,而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苗蘖动态的互作效应不显著㊂相同施氮量下密度增加,泰两优1332最高苗㊁有效穗显著升高,成穗率降低㊂在同一密度下,随着施氮量增加,最高苗逐渐增加,有效穗数先升高后降低,在210kg㊃hm-2的施氮量下最高,而成穗率呈逐渐降低趋势㊂说明适量的氮肥有利于水稻的有效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成穗率;而过量施用氮肥,则会使无效分蘖增加,造成成穗率下降㊂表3㊀不同处理对水稻苗蘖动态的影响密度施氮量基本苗/(万㊃hm-2)最高苗/(万㊃hm-2)有效穗数/(万㊃hm-2)成穗率/% D1N145.7a352.1d215.8d61.3a N244.1a387.9c230.5bc59.4abN342.6a405.8bc225.6cd55.6bc D2N146.9a393.4c236.1abc60.0ab N245.7a421.9ab247.4a58.7bN346.5a442.9a240.3ab54.3c 方差分析D ns∗∗∗∗∗N ns∗∗∗∗∗∗DˑN ns ns ns ns ㊀㊀注: ∗ 和 ∗∗ 分别表示在0.05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ns 表示差异不显著㊂表4同㊂2.2.2㊀密度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㊀㊀由表4可知,密度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㊂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密度增加,泰两优1332产量下降, D1处理平均产量比D2处理高3.7%㊂相同密度,随着施氮量增加,泰两优1332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均在N2水平(210kg㊃hm-2)下产量达到最高, D1处理下,N2处理的产量分别比N1和N3处理高6.5%和4.7%;D2处理下,N2处理的产量分别比N1和N3处理高10.0%和3.5%㊂所有处理中, D1N2处理产量最高,达9567.2kg㊃hm-2,说明㊀㊀表4㊀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密度施氮量株高/cm穗长/cm有效穗/(万㊃hm-2)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产量/(kg㊃hm-2)D1N1106.7bc21.7a215.8d145.4a133.6bc92.0a22.0a8986.3b N2108.5abc22.2a230.5bc152.8a141.4a92.5a22.1a9567.2aN3110.2a22.3a225.6cd153.7a137.3ab89.4a21.5a9139.1b D2N1106.2c21.3a236.1bc130.3b116.2d89.3a21.9a8444.5c N2107.5abc22.0a247.4a143.7a129.3c90.2a22.1a9292.0abN3109.3ab22.2a240.3ab149.3a122.5d82.1b22.2a8977.3b 方差分析D ns ns∗∗∗∗∗∗∗∗ns∗∗N∗ns∗∗∗∗∗∗∗∗ns∗∗DˑN ns ns ns ns ns ns ns ns每公顷栽插19.95万穴㊁施氮210kg有利于泰两优1332获得高产㊂2.2.3㊀密度和施氮量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㊀㊀从表4可以看出,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有效穗数㊁每穗总粒数㊁每穗实粒数㊁结实率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对株高有显著影响,穗长和千粒重受密度和施氮量影响不显著,而密度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互作效应不显著㊂从密度看,栽插密度增加,泰两优1332每穗总粒数㊁实粒数和结实率均降低㊂从施氮量看,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株高和每穗总粒数逐渐增加,而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先升高后降低,均在N2处理时最高㊂说明适当稀植㊁适量施用氮肥能提高泰两优1332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促进产量提高,密度过大反而会使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降低,过量施用氮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稻每穗总粒数,但每穗实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下降㊂3㊀结论与讨论㊀㊀播期不同,水稻生长发育期间气候生态条件也2846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2期不同,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光资源的利用和干物质的积累,最终对水稻产量的形成产生影响[4-9]㊂泰两优1332在金华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时,播种时间越早产量越高,但因前茬早稻收获期和机插秧龄对连作晚稻栽培时间有所限制,金华地区早稻收获期通常在7月15 20日,秧龄一般为25d,另外,根据房玉伟等[3]分析提出的金华地区籼稻安全齐穗期9月14 16日,本试验中6月19日播种处理齐穗期是9月15日,处于金华地区安全齐穗期范围内,而6月26日播种处理齐穗期是9月19日,超过安全齐穗时间,生产上易遭受后期低温危害,甚至无法灌浆成熟[10],所以泰两优1332作连作晚稻种植时前茬需种植早熟早稻,播期在6月19日左右,晚于6月26日播种可能会无法安全齐穗㊂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11-12]㊂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导致产量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产量构成因素,二者对有效穗数㊁每穗总粒数㊁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栽插密度和氮肥施用量能够提高水稻产量,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反而限制水稻增产[13-16]㊂在本试验中,同一栽插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泰两优1332有效穗数㊁每穗实粒数㊁结实率和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N2处理下产量最高;在相同施氮量的前提下,2种栽插密度间比较,低密度(D1)处理有效穗数㊁成穗率㊁每穗实粒数㊁结实率高于高密度(D2)处理,从而获得较高产量㊂泰两优1332在较低密度㊁中等施氮量(D1N2)处理下产量最高㊂因此,泰两优1332在金华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综合早稻收获期㊁机插秧龄和安全齐穗期考虑,应在6月19日左右播种㊂为获得高产,应适当稀植㊁合理施氮,栽插密度为19.95万穴㊃hm-2,施氮量为210kg㊃hm-2㊂参考文献:[1]㊀倪日群,林华,叶胜海.实现泰两优1332优质高产的氮肥施用量探索[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7):1452-1455.[2]㊀孙雄彪,周建霞,陈晓阳,等.10个水稻新品种在武义作连作晚稻机插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4):659-660,663.[3]㊀房玉伟,张育慧,舒素芳,等.近45年金华市晚稻安全齐穗期的变化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4):851-855.[4]㊀霍中洋,姚义,张洪程,等.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26(7):1043-1052.[5]㊀叶迎,赵考诚,马军,等.播期和施氮量组合对水稻南粳9108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22,34(5):879-886.[6]㊀冯向前,殷敏,王孟佳,等.播期对长江下游不同类型晚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水稻全育期温光资源配置间关系[J].作物学报,2022,48(10):2597-2613.[7]㊀徐俊豪,解嘉鑫,熊若愚,等.播期对南方双季晚籼稻温光资源利用㊁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J].中国稻米,2021,27(5):115-120.[8]㊀李阳,杨晓龙,汪本福,等.播期对水稻机械旱直播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2,36(8):1648-1656.[9]㊀黄正,张荣萍,陶诗顺,等.不同播期对直播杂交稻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21,36(3):51-55.[10]㊀祝丽娟,施佳炜,徐晶晶.秧龄对机插连作晚稻嘉禾优55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9):1375-1376.[11]㊀金成兵,朱花芳,王蓉.施氮量和密度对早稻温814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2):1918-1919.[12]㊀李中希,陈鸽,傅岳峰,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优质超级稻盛泰优722产量及米质的影响[J].杂交水稻,2022,37(4):121-128.[13]㊀罗亢,曾勇军,石庆华,等.施氮量和密度对机直播双季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J].核农学报,2021,35(12):2850-2859.[14]㊀徐新朋,周卫,梁国庆,等.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3):763-772.[15]㊀唐健,唐闯,郭保卫,等.氮肥施用量对机插优质晚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20,46(1):117-130.[16]㊀胡雅杰,曹伟伟,钱海军,等.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㊁株型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41(5):743-757.(责任编辑:王新芳)。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植物生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种植方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水稻的种植中,种植方式不仅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对土壤营养和水资源的利用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水稻的生长规律并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一、传统种植方式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水田稻作的种植方式,即将水稻种子直接种植在水田中。
这种种植方式已经在中国持续了数千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种植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水田的使用面积较大,而且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长期来看,这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是不够合理的。
在传统种植方式中,由于水稻生长时需要充足的水分,水稻茎秆较长,容易发生倒伏现象,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由于水稻种植在水中,土壤中的氧气较少,容易产生积水,这会导致土壤的通气性变差,从而影响了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为了解决传统种植方式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水杆种植方式。
水杆种植是指将水稻种子种植在不需要大量水的土地上,然后用塑料膜或其他材料构建水面,将水稻的泥土和种子培育泡在一小块水面上。
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减少水资源的使用,提高水稻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由于土地不需要全部被淹水,这也有利于土壤的通气和排水,减少土壤中积水产生的可能性。
这种种植方式对于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有着明显的效果。
三、秸秆还田种植方式秸秆还田种植方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种植方式。
在这种种植方式下,农民将秸秆等废弃物收集起来,还田给水稻地,这样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保持土壤水分平衡,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中的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有利于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种植方式是一种注重环保和质量的种植方式。
在有机种植方式中,农民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而是通过有机废弃物、生物肥料等进行土壤养分的补充,并通过生物防治等方式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稻豆轮作应用概括及综合效益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3-06-12作者简介:林 嵩(1999 ),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大豆种质资源筛选等工作(E -m a i l :346082410@q q.c o m )㊂稻豆轮作应用概括及综合效益研究进展林 嵩(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浙江省作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 杭州310058)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o nA p p l i c a t i o na n dC o m pr e h e n s i v eB e n e f i t o f R i c e -s o yb e a nR o t a t i o n L I NS o n g摘 要:稻豆轮作是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常用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我国早在汉代就有对稻豆轮作的描述㊂长期实践表明,稻豆轮作对增加作物产量㊁改善土壤理化性质㊁增加土壤肥力及防治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述了稻豆轮作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㊁改善土壤理化性质㊁增加土壤肥力㊁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稻田碳排放和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这为稻豆轮作在生产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稻豆轮作;生态效益;温室气体排放中图分类号: F 3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39(2023)06-0048-05水稻(O r y z as a t i v a L .)和大豆(G l yc i n e m a x (L .)M e r r .)在世界上广泛种植,我国有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2021年我国稻谷总产达到24085.9万t ,播种面积3465.53万h m 2;我国大豆总产也达1640万t ㊂稻豆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按季节或年份有序地交替种植水稻和大豆的种植模式,属于水旱轮作模式的一种㊂研究表明,稻豆轮作可增加作物的生物量㊁叶面积指数㊁结实率等[1],增加作物产量5%~30%[2];稻豆轮作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加土壤速效磷㊁速效钾㊁土壤全氮㊁碱解氮㊁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和降低田间病虫草害[3-4],以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㊂本文主要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稻豆轮作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㊁改善土壤性质㊁防治病虫草害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效应特征进行综述,为南方多熟制地区发展绿色生态㊁高产高效的可持续性农业提供依据㊂1 稻豆轮作在世界和我国的应用概况全球范围内大面积(>10万h m 2)种植水稻和大豆的国家约20个,主要集中在东亚㊁南亚㊁西非㊁南美[5]㊂日本仅有7%的稻田采用了稻豆轮作[6]㊁韩国及印度也均未大规模地采用稻豆轮作[7-10];资源相对匮乏的西非采用稻豆轮作用以培肥地力和防治病虫草害[11],西非国家的农民还会利用大豆对含磷矿石的溶解作用,在种植豆科作物的土地中添加含磷矿石,使后茬的水稻可以利用磷残留[12]㊂世界水稻主产区中,大面积采用稻豆轮作的为美国密西西比下游区域和巴西南部㊂美国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包括阿肯色州东部㊁密西西比州西部和路易斯安那州东北部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13],其中阿肯色州水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美国的49%和47.9%,是美国最大的水稻生产州和第十大豆生产州,该州有68.5%的水稻种植面积实行稻豆轮作㊂在以生产稻米为主的密西西比州也有稻豆一年一换和四年大豆种植一年水稻的轮作模式[14]㊂南美的巴西是世界上除亚洲外生产水稻最多的地区,稻豆轮作是该国一种创新的耕作制度,十年前巴西南部开始尝试稻豆轮作,目前有30%以上的稻田采用稻豆轮作的耕作制度[15]㊂与巴西南部毗邻的玻利维亚㊁阿根廷等国有小规模的稻豆轮作尝试[16-18]㊂我国稻豆轮作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汜胜之书“中就对轮作有了描述㊂魏晋时期‘齐民要术“中的‘黍穄第四“记载: 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 ㊂书中认为谷物的上茬最好为大豆,大豆的上茬可为谷物[19]㊂稻豆轮作这一种植制度主要在我国南方农作区得到广泛应用㊂水稻和大豆是东北半湿润农作区的两大粮食作物,但该区稻豆轮作模式应用不多,有限的水田(占耕地面积13%)全部用于水稻连作㊂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平原农作区有24%的耕地在水稻收获后种植蔬菜和鲜食大豆㊂在江南丘陵地区,三分之一的耕地实行双季稻三熟制,冬季种植绿肥或蔬菜,其中一半面积的耕地冬作蚕豆㊁大豆等作物㊂在华南湿热农作区,20%的耕地实行冬作蚕豆等蔬菜后种植㊃84㊃林 嵩:稻豆轮作应用概括及综合效益研究进展 耕作与栽培 第43卷 第6期双季稻制度,8%冬作大豆或花生后种植双季稻㊂在四川盆地农作区,24%的耕地实行油菜/蚕豆与水稻的轮作㊂在西南中高原农作区,该区30%的耕地实行冬小麦/油菜/蚕豆-水稻的轮作[20-21]㊂2稻豆轮作对水稻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叶元林等[22]研究表明,稻豆轮作比水稻连作增产14.71%~23.26%,麦-稻-豆比麦-稻-稻总产量增长5%,蛋白质产量增长69%㊂在秋季种植过菜用大豆的水稻田,水稻比连作模式增产4.4%且无倒伏现象,稻豆轮作不仅增加了土壤锌㊁硼㊁锰和钼等含量,且可为土地提供6750k g/h m2以上的有机物质[23]㊂在巴西南部,稻豆轮作模式的平均水稻产量比连作水稻(分别为9.6t/h m2和7.6t/h m2)高26%[15]㊂D e o g b a e 等[24]发现,与1年水稻 2~3年大豆的耕作模式相比,两年为一周期的稻豆轮作模式下的大豆产量增加5%~15%,其水稻单产与连作水稻相比增加㊂稻豆轮作当中水稻湿润种植(减少淹水)时可进一步增加大豆产量[25]㊂O l k[26]在阿肯色州的实验表明,和稻豆轮作相比连作使水稻产量降低了19%,水稻产量的降低主要与连作水稻田土壤氮有效性下降有关㊂稻田氮肥以尿素为主,常在生长前期施用;而尿素氮在淹水土壤中有效性却大大下降㊂除产量外,轮作还可以改善作物的品质㊂N a i r等[27]认为以豆类代替谷类轮作,可通过减少7%碳水化合物获得16%的蛋白质增产㊂美国农业部的B r y a n t[28]对不同耕作条件下的稻米品质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发现稻豆轮作不仅使得水稻增产14%和大豆增产5%,而且稻米品质也得到了改善㊂稻豆轮作生产的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3%和8.6%,不仅高于水稻连作所生产的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6%和8.1%),也高于水稻-玉米连作的稻米蛋白质含量,轮作条件下生产的稻米粘度也相对较低㊂3稻豆轮作对土壤及田间病虫草害的影响稻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㊁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㊂稻豆轮作可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三相,促进包括有机质㊁氮元素㊁速效磷钾在内的土壤成分改善和氨化细菌㊁真菌㊁芽孢杆菌㊁好气自生固氮菌等土壤微生物繁殖㊂稻豆轮作下0~10c m土壤容重降低7.9%,孔隙度增加4.8%;10~20c m土壤容重降低5.8%,孔隙度增加6.4%;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了12%~23%[4,29]㊂另有研究表明,与连作相比,稻豆轮作1年后土壤孔隙度增加17.4%,4年后土壤孔隙度增加21.8%[30]㊂稻豆轮作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㊂杨华才等[23]研究表明,经过三年的两熟制稻豆轮作后,土壤p H值从6.7变为6.75,有机质从4.18%变成4.38%,碱解氮含量提高18.7%,速效磷含量增加8.8%,速效钾含量增加1.5%㊂P h i r i等[31]也发现,与传统的水稻休耕模式相比,稻豆轮作在0~40c m各土层中土壤P㊁K㊁C a㊁M g 有效性均增加,A l的含量减少,其中有效P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可达200%,有效K㊁C a㊁M g含量分别增加50%,237%,257%,各元素有效性含量以0~5c m㊁5~10c m土层增加幅度较大㊂D e o g b a e等[24]也证实稻豆轮作比水稻连作增加了土壤中有效P2O5㊁K+㊁C a2+和N含量㊂稻豆轮作有利于更加高效利用K元素,减少K元素的淋溶,对N㊁P㊁K的利用效率比肥-稻-稻模式分别高60%,16%,13%,对N㊁P的利用效率比油-稻-稻模式分别高96%,40%[32]㊂马长青等[33]认为,稻豆轮作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水稻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相反,黑大豆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采用轮作可生产中减少施肥量15%㊂T h e i s e n等[34]在一项持续9年的实验中发现,稻豆轮作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3%,K含量增长28.6%,P含量增长316%;而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不变,K含量下降了40%,P含量下降了近50%㊂C a r l o s等[35]发现,稻豆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连作水稻相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高7%,土壤酶活性高51%㊂R o u g h l e y[36]在栽培试验当中发现,水稻种植(淹水条件)会对土壤中的根瘤菌产生不利影响,适当的轮作模式使得根瘤菌和大豆固氮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㊂多项研究表明,稻豆轮作在防控田间病虫草害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㊂W a d a[37]研究表明,稻豆轮作使福寿螺密度减少了90%以上㊂I t o[38]研究表明,寄生性线虫密度从111个/100g干土壤下降到1.7个/100g干土壤,L a n d i等[39]和Y o u s s e f等[40]得到了相似的试验结果,并建议可采用稻豆轮作来降低线虫对水稻的危害㊂Y a n g等[41]发现,水稻与大豆㊁玉米㊁紫云英等的轮作对稗草㊁鸭舌草㊁矮慈姑等杂草的抑制效果优于连作田,使得田间杂草密度由连作下的40.17株/m2下降到9.34~23.05株/m2㊂稻豆轮作在旱作阶段可抑制水生杂草,而田地淹水时使旱生杂草丧失发芽力,从而达到防除和抑制杂草的目的,减少农药成本20%左右[33]㊂稻豆轮作还可以减少杂草稻的危害,水稻连作田杂草稻密度可达44株/m2,稻豆轮作田中仅为17株/m2;密西西比下游64%的农田采用了稻豆轮作用于杂草稻的防治,这一比例高于除草剂(27%)和化㊃94㊃耕作与栽培,2023,43(6):48-52.h t t p://g z z p.g z n y z y x y.c n T i l l a g e 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 V o l.43 N o.06 D e c.2023学药剂(21%)的应用[42]㊂M o r a e s等[43]认为,保持大豆和杂草稻数量比例在25ʒ75以上可有效防治杂草稻㊂4稻豆轮作对温室气体排放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气候问题引起世界范围高度关注和国内 碳中和 碳达峰 背景下,作为占到全球1/5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农业领域,绿色减排理应成为一项需要更多思考和践行的工作[44]㊂稻田产生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含量分别占到全球农业的30%和11%[45]㊂多项研究表明,稻豆轮作可以减少稻田的温室气体排放㊂种植两年大豆或小麦后再种植两年水稻,可使水稻田甲烷排放量下降50%以上,总温室效应下降34%~60%,这可能是由于稻豆轮作使土壤颗粒质地更细从而增大了气体在土壤当中的流动路径和停留时间,使甲烷营养菌有更多机会捕获甲烷并氧化为二氧化碳[46-47]㊂北海道地区水稻连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大豆-休耕-水稻轮作高出357%,而在水稻连作田进行排水晒田可减少甲烷排放约42%[48]㊂H a s u k a w a等[49]研究发现,稻豆轮作在旱地作物种植阶段的甲烷排放基本为零,在水田阶段的甲烷排放减少了50%以上㊂但水旱轮作会在旱地种植阶段的施肥期和降雨后比水稻连作多产生氮氧化物排放,土壤碳储量也减少3%;经测量和计算,稻豆轮作和水稻连作每年的净温室气体平衡分别为2.38k g/h m2和7.51k g/h m2,轮作总体上减少了68%的温室气体排放[49]㊂L i u D等[50]认为,1年或1年以上的旱地轮作影响了稻田土壤中产甲烷古菌的群落结构,稻豆轮作使土壤中该菌的16S r R N A从31种下降到26种,m c r A基因的数量从9.1ˑ107~1.2ˑ108/g干土壤降低到1.3ˑ107~3.5ˑ107/g干土壤(短期轮作)和5.2ˑ106~1.4ˑ107/g干土壤(长期轮作),降低了3~17倍㊂稻豆轮作对稻田土壤中部分产甲烷古菌构成致命威胁,从而降低甲烷排放;而他们2017年的研究则进一步细化指出,延长稻豆轮作当中旱地作物的周期可以显著降低产甲烷古菌的数量,在第一年大豆生长时,轮作地块的产甲烷古菌群落仍然保持了较高的m c r A转录水平,与水稻连作田相当,但经过2年的大豆种植后,该水平急剧下降了3个数量级以上,甲烷排放量也减少20%~50%[51]㊂5稻豆轮作的经济效益稻豆轮作除减少碳排放外还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部分山地,因积温或水分光照条件等的限制,种植单季稻有余,而双季稻则不足;在传统种植单季稻的基础上,增加一茬菜用大豆,可获得更多收益㊂以江西省玉山县的实践为例,采用稻豆轮作模式后,每667m2的农田每年生产750k g鲜食大豆㊁450k g水稻,产生1514元的收益,比原先多获利86%[52]㊂W a t k i n s等[53]比较了美国阿肯色州的农业生产上40种不同水稻生产系统的经济收益和成本,认为利润最高的是两年期的稻豆轮作系统,稻豆轮作系统在不同耕作频率下都比水稻连作系统有更高的收益,可增收4%~15%㊂R i b a s等[15]认为,稻豆轮作下水稻的产量要比连作时高出26%,同时由于减少了41%的氮肥㊁27%的劳动力和50%的抽水用电,稻豆轮作的生产成本平均总和要小于30%,并且有5%的更高净利润;然而因生产者采用稻豆轮作后在农机㊁物流㊁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困难,净利润的年际变异性也要高约2倍,轮作模式的风险也相对更高㊂6结论稻豆轮作模式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积累㊁且不需要高技术高投入的耕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背景下,因地制宜推广这种在增产高效㊁绿色生态方面有较多裨益的耕作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㊂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了稻豆轮作相比于连作所具有的几个特点:1)稻豆轮作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2)稻豆轮作可优化土壤性质,提高地力;3)稻豆轮作对害虫及杂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相比于水稻连作,稻豆轮作可显著降低耕作期间温室气体排放㊂但是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还有以下几个问题:1)尽管这一模式并不复杂,但总体而言国内外对这一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受到的重视仍然不够;2)在已有的研究中,试验地区普遍在东亚㊁北美和巴西,来自世界其他大量应用稻豆轮作的区域的研究成果则十分缺乏㊂稻豆轮作模式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已有区域的试验成果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一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效果;3)稻豆轮作模式在不同区域的试验当中有不符合甚至相互冲突的表现和效应,比如在日本进行的研究更倾向于认为,稻豆轮作对土壤肥力有损害,造成这种差异的具体机理有待揭示㊂参考文献:[1]陈三有,杨中艺,辛国荣.黑麦草 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研究与应用[J].草原与草坪,2000(1):32-34.[2]仲建锋.水旱轮作模式效益分析与推广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3]L i n hTB,S l e u t e l S,G u o n g VT,e t a l.D e e p e r t i l l a g e a n d r o o tg r o w t h i n a n n u a l r i c e-u p l a n d c r o p p i n g s y s t e m s r e s u l t i n i m-㊃05㊃林嵩:稻豆轮作应用概括及综合效益研究进展耕作与栽培第43卷第6期p r o v e d r i c e y i e l da n de c o n o m i c p r o f i t r e l a t i v e t or i c em o n o-c u l t u r e[J].S o i l&T i l l a g eR e s e a r c h,2015,154:44-52.[4]G o u l a r tRZ,R e i c h e r t JM,R o d r i g u e s M F.C r o p p i n gp o o r l y-d r a i ne d l o w l a n d s o i l s:A l t e r n a t i v e s t o r i c em o n o c u l t u r e,t h e i r c h a l l e n g e s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J].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y s-t e m s,2020,177.[5]F A O S T A T,2022.A v a i l a b l eU R L.w w w.f a o s t a t.f a o.o r g(a c-c e s s e do nA p r i l20,2022).[6]N i s h i d a M.D e c l i n ei n F e r t i l i t y o fP a d d y S o i l sI n d u c e db y P a d d y R i c e a n d U p l a n dS o y b e a nR o t a t i o n,a n d M e a s u r e sa-g a i n s tt h e D e c l i n e[J].J a r q-J a p a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s e a r c h Q u a r t e r l y,2016,50(2):87-94.[7]K a n g I J,S h i m H K,H e uS,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o fS o y b e a n R o o t a n dS t e m R o tC a u s e db y F u s a r i u m g r a m i n e a r u m i n S o u t hK o r e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20,104(2):568-568. [8]S a h a r a w a tYS,S i n g hB,M a l i kR K,e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o f a l-t e r n a t i v e t i l l a g ea n dc r o p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m e t h o d s i nar i c e-w h e a t r o t a t i o ni n N o r t h W e s t e r nI G P[J].F i e l dC r o p sR e-s e a r c h,2010,116(3):260-267.[9]K u m a rV,R a w a tA K,R a o D L N.P o p u l a t i o ne c o l o g y o f s o y b e a n-r h i z o b i a i nd i v e r s ec r o p r o t a t i o n si n C e n t r a l I n d i a [J].A g r i c u l t u r e E c o s y s t e m s&E n v i r o n m e n t,2017,240: 261-268.[10]P a l M S.A l t e r n a t i v ec r o pp r o d u c t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f o rr i c e-w h e a t c r o p p i n g s y s t e m s i n t h e I n d o-G a n g e t i c p l a i n s o f I n d i a [J].A u s t r a l i a n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2003, 43(6):605-615.[11]O i k e hS O,H o u n g n a n d a nP,A b a i d o oR C,e t a l.I n t e g r a t e d s o i l f e r t i l i t y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v o l v i n gp r o m i s c u o u sd u a l-p u r-p o s e s o y b e a na n du p l a n d N E R I C A e n h a n c e dr i c e p r o d u c-t i v i t y i nt h es a v a n n a s[J].N u t r i e n tC y c l i n g i nA g r o e c o s y s-t e m s,2010,88(1):29-38.[12]O i k e hS O,S o m a d oE A,S a h r a w a tK L,e t a l.R i c e y i e l d s e n-h a n c e d t h r o u g h i n t e g r a t e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o v e r c r o p s a n d p h o s p h a t e r o c k i n p h o s p h o r u s-d e f i c i e n t u l t i s o l s i nw e s tA f-r i c a[J].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i nS o i lS c i e n c ea n dP l a n tA n a l y-s i s,2008,39(19-20):2894-2919.[13]Y a s a r e rL M W,T a y l o rJ M,R i g b y JR,e ta l.T r e n d s i n l a n du s e,i r r i g a t i o n,a n d s t r e a m f l o wa l t e r a t i o n i n t h eM i s-s i s s i p p i r i v e ra l l u v i a l p l a i n[J].F r o n t i e r s i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20,8.[14]C a r r o l lS R,L e K N,M o r e n o-G a r c i aB,e ta l.S i m u l a t i n g s o y b e a n-r i c e r o t a t i o n a n d i r r i g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i nA r k a n s a s, U S Au s i n g A P E X[J].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2020,12(17):6822-6832.[15]R i b a sGG,Z a n o nA,S t r e c kN A,e t a l.A s s e s s i n gy i e l da n de-c o n o m i c i m p a c t o f i n t r od u c i n g s o y be a n t o t h e l o w l a n d r i c e s y s-t e mi n s o u t h e r nB r a z i l[J].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y s t e m s,2021,188.[16]G u i b e r tM.T h eS o u t h A m e r i c a ns o y b e a nh u b[J].O c l-O i l-s e e d s a n dF a t sC r o p s a n dL i p i d s,2018,25(1).10. [17]S a l a d o-N a v a r r oL R,S i n c l a i rT R.C r o p r o t a t i o n s i nA r g e n t i-n a:A n a l y s i s o fw a t e r b a l a n c e a n d y i e l du s i n g c r o p m o d e l s [J].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y s t e m s,2009,102(1-3):11-16.[18]M a g u i r eV G,B o r d e n a v eCD,N i e v aAS,e t a l.S o i l b a c t e r i-a l a n df u n g a l c o mm 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o far i c e m o n o c u l t u r e a n d r i c e-p a s t u r e r o t a t i o n s y s t e m s[J].A p p l i e dS o i l E c o l o g y, 2020,151.[19]赵文,刘雁南,王思明,等.从‘齐民要术“等史籍看中国古代的肥料科学及其对后世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学学报, 2020,10(1):82-87.[20]蔡承智.农作物与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45-282.[21]孙占祥,刘武仁.东北农作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46-55.[22]叶元林,张豫绥,方裕岳.冲击性易旱砂田 稻 豆轮作的综合效应(初报)[J].耕作与栽培,1989(1):10-12. [23]杨华才,杨清松,罗天刚.大豆与水稻轮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6(5):50-51. [24]D e o g b a eL E E,Y a n g C,L e eK-B,e ta l.I n f l u e n c eo f r i c e-s o y b e a n r o t a t i o n o n s o i l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c r o p g r o w t h i n s i l t l o a ms o i l[J].K o r e a nJ o u r n a l o fS o i l S c i e n c e &F e r t i l i z e r,2006,39(4):209-213.[25]H i r o a k i S a m e j i m a,A t s u s h i Y a g i o k a,K e n j i K i m i w a d a,e t a l. O n e-t i m e o m i s s i o no f p u d d l i n g i m p r o v e s s o i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p o s t-r i c e s o y b e a n y i e l d i n c l a y-r i c h f i e l d sw i t h i n p a d d y-s o y-b e a n r o t a t i o ns y s t e m s i nc e n t r a lH o k k a i d o,J a p a n[J].S o i la n dT i l l a g eR e s e a r c h,2022,217:105-271.[26]O l kDC,A n d e r sM M,F i l l e y T R,e t a l.C r o p n i t r o g e nu p-t a k ea n ds o i l p h e n o l sa c c u m u l a t i o nu n d e rc o n t i n u o u sr i c e c r o p p i n g i n A r k a n s a s[J].S o i lS c i e n c e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 J o u r n a l,2009,73(3):952-960.[27]N a i rP K R.P o t e n t i a l i t i e so f r i c e-b a s e d m u l t i p l ec r o p p i n g s y s t e m s i nt e r m so fh a r v e s t i n g o f p r o t e i n,c a r b o h y d r a t e s a n de n e r g y[J].J o u r n a l o f F o o d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d i a,1972,9(4):193-195.[28]B r y a n tRJ,A n d e r s M,M c C l u n g A.I m p a c to f p r o d u c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s o n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r i c e g r a i n q u a l i-t y[J].J o u r n a lo ft h eS c i e n c eo fF o o da n d A g r i c u l t u r e, 2012,92(3):564-569.[29]Y o o nS,J eE u n-k y u n g,K i m Y o u n g-j o o n g,e t a l.S u r v e y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of p a d d y-u p l a n d r o t a t i o n p r o d u c t i o ns y s t e m[J]. T h e J o u r n a l o f t h eK o r e a nS o c i e t y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g r i c u l-㊃15㊃耕作与栽培,2023,43(6):48-52.h t t p://g z z p.g z n y z y x y.c n T i l l a g e 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 V o l.43 N o.06 D e c.2023t u r e,2014;26(4):531-543.[30]K i m M i n-t a e,S e oJ o n g-h o,C h o H y u n-s o o k.A n n u lV a r i a-t i o no f S o i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Y i e l do f S o y b e a n i nP a d d y F i e l d [J].K o r e a n J o u r n a l o fC r o p S c i e n c e,2007,52(4):370-374.[31]P h i r i S,A m e z q u i t aE,R a o I M,e t a l.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 na r a b l e l a y e rt h r o u g hc h i s e lt i l l a g ea n d a g r o p a s t o r a ls y s t e m si n t r o p i c a l s a v a n n a s o i l s o f t h eL l a n o so fC o l o m b i a[J].J o u r-n a l 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A g r i c u l t u r e,2003;23(1):5-29. [32]彭星辉.洞庭湖冲积性稻田主要复种制的经济效益及培肥效果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33]马长青,冯明,张春华,等.加强豆稻轮作,促进产业进步[J].大豆科技,2016(3):34-37.[34]T h e i s e nG,S i l v aJ JC,S i l v aJS,e t a l.T h eb i r t ho f an e wc r o p p i n g s y s t e m:t o w a rd s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i nt h es u b t r o p i c a l l o w l 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e[J].F ie l d C r o p s R e s e a r c h,2017,212: 82-94.[35]C a r l o sFS,S c h a f f e rN,M a r i o tRF,e t a l.S o y b e a nc r o p i n-c o r p o r a t i o n i ni r r i g a t e dr i c ec u l t i v a t i o ni m p r o v e sn i t r o g e n a v a i l a b i l i t y,s o i l m i c r o b i a ld i ve r s i t y a n d a c t i v i t y,a n dg r o w t ho f r y e g r a s s[J].A p p l i e dS o i l E c o l o g y,2022,170.[36]R o u g h l e y RJ,G a u l tR R,G e m e l lL G,e t a l.A u t e c o l o g y o fb r a d y r h i z o b i u m-j a p o n ic u m i n s o y b e a n-r i c e r o t a t i o n s[J]. P l a n t a n dS o i l,1995,176(1):7-14.[37]W a d aT,I c h i n o s eK,Y u s aY,e t a l.D e c r e a s e i nd e n s i t y o f t h e a p p l es n a i lP o m a c e ac a n a l i c u l a t a(L a m a r c k)(G a s t r o-p o d a:A m p u l l a r i i d a e)i n p a d d y f i e l d sa f t e rc r o p r o t a t i o n w i t hs o y b e a n,a n di t s p o p u l a t i o n g r o w t hd u r i n g t h ec r o p s e a s o n[J].A p p l i e dE n t o m o l o g y a n dZ o o l o g y,2004,39(3): 367-372.[38]I t oT,A r a k iM,K o m a t s u z a k iM.N o-t i l l a g ec u l t i v a t i o nr e-d u ce s r i c e c y s t n e m a t o d e(H e t e r o d e r a e l a c h i s t a)i n c o n t i n-u o u s u p l a n d r i c e(O r y z a s a t i v a)c u l t u r e a n daf t e r c o n v e r-s i o n t os o y b e a n(G l y c i n e m a x)i n K a n t o,J a p a n[J].F i e l dC r o p sR e s e a r c h,2015,179:44-51.[39]L a n d i S,P a p i n iR,d'E r r i c oG,e t a l.N e m a t o d e i n d i c a t o r sa s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a s u r e so fs o i lc o n d i t i o n d u r i n g c o n v e r s i o n f r o mc o n v e n t i o n a l t o o r g a n i c r i c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I t a l y:a c a s e s t u d y[J].B i o l o g i c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H o r t i c u l t u r e,2018,34 (3):141-153.[40]Y o u s s e f M M A,E i s s a M F M.T h er i c er o o tn e m a t o d e,H i r s c h m a n n i e l l ao r y z a e,i t s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e c o n o m i c i m p o r-t a n c e a n d c o n t r o lm e a s u r e s i nE g y p t:a r e v i e w[J].A r c h i v e s o f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 a n d P l a n tP r o t e c t i o n,2014,47(19): 2340-2351.[41]Y a n g B-j,H u a n g G-q,X uN,e t a l.E f f e c t so f d i f f e r e n tm u l-t i p l e c r o p p i n g s y s t e m s o n p a d d y f i e l dw e e d c o mm u n i t y u n-d e r l o n g t e r m p a d d y-u p l a n d r o t a t i o n[J].Y i n g y o n g S h e n g t a i X u eb a o,2013,24(9):2533-2538.[42]R o m a-B u r g o sN,B u t t sTR,W e r l e I S,e t a l.W e e d y r i c e u p-d a te i nA r k a n s a s,U S A,a n da d j a c e n t l o c a l e s[J].W e e dS c i-e n c e,2021,69(5):514-525.[43]M o r a e sPV D,A g o s t i n e t t oD,G a l o nL,e t a l.R e l a t i v e c 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o f s o y b e a n a g a i n s t r e d-r i c e[J].P l a n t aD a n i n h a, 2009,27(1):35-40.[44]张晓萱,秦耀辰,吴乐英,等.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9(6):649-662,713.[45]L i n q u i s tB A,A d v i e n t o-B o r b e M A,P i t t e l k o w C M,e t a l.F e r t i l i z e rm a n a g e m e n t p r a c t i c e sa n d g r e e n h o u s e g a se m i s-s i o n s f r o mr i c e s y s t e m s:A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v i e wa n d a n a l y s i s [J].F i e l dC r o p sR e s e a r c h,2012,135:10-21. [46]N i s h i m u r aS,A k i y a m aH,S u d oS,e t a l.C o m b i n e d e m i s s i o n o fC H4a n d N2Of r o m a p a d d y f i e l d w a sr e d u c e db yp r e-c e d i n g u p l a n dc r o p c u l t i v a t i o n[J].S o i lS c i e n c ea n d P l a n t N u t r i t i o n,2011,57(1):167-178.[47]B r y e K R,N a l l e y L L,T a c kJB,e ta l.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 m e t h a n e e m i s s i o n s f r o mr i c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t h e l o w e rM i s-s i s s i p p i r i v e rv a l l e y,U S A[J].G e o d e r m aR e g i o n a l,2016,7 (2):223-229.[48]N a s e rH M,N a g a t aO,S u l t a n aS,e t a l.I m p a c t o fm a n a g e-m e n t p r a c t i c e s o nm e t h a n e e m i s s i o n s f r o m p a d d y g r o w n o n m i n e r a l s o i l o v e r p e a t i nc e n t r a lH o k k a i d o,J a p a n[J].A t-m o s p h e r e,2018,9(6):212-220.[49]H a s u k a w aH,I n o d aY,T o r i t s u k aS,e t a l.E f f e c t o f p a d d y-u p l a n dr o t a t i o ns y s t e m o nt h en e t g r e e n h o u s e g a sb a l a n c e a s t h e s u mo fm e t h a n e a n dn i t r o u s o x i d e e m i s s i o n s a n d s o i l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A c a s ei n w e s t e r nJ a p a n[J].A g r i c u l t u r e-B a s e l,2021,11(1):2114-2121.[50]L i uD Y,I s h i k a w aH,N i s h i d a M,e t a l.E f f e c t o f p a d d y-u p-l a n dr o t a t i o no n m e t h a n o g e n i ca r c h a e a l c o mm u n i t y s t r u c-t u r e i n p a d d y f i e l d s o i l[J].M i c r o b i a l E c o l o g y,2015,69(1): 160-168.[51]L i uD Y,N i s h i d a M,T a k a h a s h iT,e ta l.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o fm c r A g e n ed e c r e a s e su p o n p r o l o n g e dn o n-f l o o d i n gp e r i o d i na m e t h a n o g e n i ca r c h a e a l c o mm u n i t y o fa p a d d y-u p l a n d r o t a t i o n a l f i e l ds o i l[J].M i c r o b i a lE c o l o g y,2018,75(3): 751-760.[52]董礼胜.玉山县早稻与秋毛豆水旱轮作种植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21,37(3):43-44.[53]W a t k i n sK B,A n d e r s M M,W i n d h a m T E.A ne c o n o m i cc o m p a r i s o no fa l t e r n a t i v er i c e p r od u c t i o ns y s te m si n A r-k a n s a s[J].J o u r n a l of S u s t a i n a b l eAg r i c u l t u r e,2004,24(4): 57-78.㊃25㊃林嵩:稻豆轮作应用概括及综合效益研究进展耕作与栽培第43卷第6期。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
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
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是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
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
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
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
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
双季晚稻(沪选19)于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10月底11月初成熟。
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李殿平;王桂艳【摘要】以超级稻铁粳7为试材,设全程深施肥、全层施肥和表层施肥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味度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处理间产量、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味度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全程深施肥能提高水稻的穗数、穗粒数、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降低结实率、千粒重、直链淀粉含量及味度值。
%By using a high yield rice variety Tiejing 7 as materials,the effects of three kind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methods on ric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amylose content,protein content and taste value of rice were studied.The three fertilization methods were deep application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DAF),incorporating into all soil layers(IAF)and surface application(SAF).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in grain yield,rice protein content,amylose content and taste value of rice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Under DAF treatment,spike number,grain number per spike,grain yield and rice protein content increased,however,seed setting rate,1000-grainweight,amylose content and taste value of ric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treatments.【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水稻;施肥方法;产量;稻米品质【作者】李殿平;王桂艳【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科院,辽宁铁岭112616;辽宁省铁岭市农科院,辽宁铁岭1126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S147.2氮肥是影响水稻生产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生产中可以改进氮肥的施用方法。
绿肥鲜草与牛粪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绿肥鲜草与牛粪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刘富春;敖维琼【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3(030)010【摘要】为绿肥鲜草、牛粪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产量及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同等栽培管理件下,进行了绿肥鲜草与牛粪还田对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牛粪、绿肥鲜草还田水稻产量分别达511.8 kg/667m2,498.2 kg/667 m2,与无肥区相比分别能增产水稻104 kg/667 m2、90.4kg/667 m2,增幅达25.5%、22.2%.绿肥鲜草与牛粪能增加土壤中的N、P、K及有机质含量,活化土壤中的潜在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牛粪、绿肥鲜草还田当季N肥减施量分别为0.1196 kg/667 m2、0.137 kg/667 m2,牛粪、绿肥还田后增加的土壤钾量分别为2.16 kg/667 m2、1.05 kg/667 m2.实施绿肥鲜草与牛粪还田,是一项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好措施,应大力宣传及推广.【总页数】2页(P1063-1064)【作者】刘富春;敖维琼【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农牧局土肥站,贵州凤冈564200;贵州省凤冈县农牧局土肥站,贵州凤冈56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6【相关文献】1.绿肥压青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J], 陈艳春2.绿肥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刘永红;潘金明;梅迎春3.绿肥压青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 [J], 罗广盘4.油菜绿肥还田对后茬水稻产量、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的影响 [J], 周德平;吴淑杭;褚长彬;赵峥;王伟荣5.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应用腐熟剂对秸秆快速腐解及水稻产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庄迎春;季林章;李山东;孙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实践中 , 栽培方式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 主要途径之一。有关栽培方式对水稻的影响 , 已有 大量研究结果
[1-7]
县和雅安雨城区 3 个试验点实施。试验点分布情况 及气象资料见表 1; 土壤肥力资料见表 2。
。李杰等 认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
[1]
由于生育进程不同 , 对温光资源的利用情况发生改 变 , 导致产量的差异。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 育 [1] 、氮素利用 [2] 、根系生长 [3] 、干物质积累与分 配 [4]、产量与品质形成也存在显著影响 [5-7]。生态环 境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 [8], 良好的 光温条件是水稻正常生长与高产的基础 [1,9]。李旭毅 等 [10]研究认为温光条件缺乏地区通过降低单位面积 穗数以提高每穗粒数保证足量的群体颖花量 , 而温 光条件充足地区则以足穗大穗实现高产。水稻的正 常生长 , 产量与品质的形成是品种、生态条件和栽 我们前面的研究表明 , 稻 培措施三者协调的结果 [9]。 米 RVA 谱特性及蛋白质含量受生态条件、栽培方式 及其互作效应的影响 [11]。目前有关生态条件或栽培 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已较为深 入 , 而同时针对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及其互作效应 对水稻影响的研究不足, 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 理。为此 , 本研究选取四川杂交中籼稻不同典型生 态稻区的仁寿 (光温充足、降雨量偏低 )、郫县 (光温 适中 ) 及雅安 ( 高湿寡照 ), 研究各生态条件下秧龄和 移栽方式的变化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 影响 , 以期为不同生态稻区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理 论与实践依据。
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 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 (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 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 ; 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 , 而 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 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 , 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 相关不显著 ; 在郫县 , 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 , 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 (r = 0.775*), 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则呈显著负相关 (r = 0.757*); 在雅安 , 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 产量正相关。 (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 , 较郫县和雅安高 5.52%和 17.65%; 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 , 不 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 ; 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 , 在郫县则通 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 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 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 , 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 , 50 d 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 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 , 促进水稻增产 ; 在雅安 , 50 d 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 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 , 增产显著。 关键词 : 生态条件 ; 栽培方式 ; 水稻 ; 干物质生产 ; 产量
Received(收稿日期 ): 2012-02-27; Accepted(接受日期 ): 2012-05-20;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 2012-07-27.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20727.0842.005.html
Effects of Cultivation Methods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Yield of Rice under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ditions
DENG Fei1, WANG Li1, LIU Li1, LIU Dai-Yin2, REN Wan-Jun1,*, and YANG Wen-Yu1,*
1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y of Crop Ecophysiology and Farming System in Southwest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 R.
China, Wenjiang 611130, China; 2 Sichuan General Popularization Centre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Chengdu 610041, China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2, 38(10): 19301942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zwxb/ 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2.01930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ultivation methods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grain yield of rice under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ditions, we measure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seedling ages and transplanting methods in Renshou, Pixian, and Ya’an of Sichuan Province using a randomized block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1)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rice such as dry matter weight per stem or in a population was clearly influenced by ecological condition, seedling age, transplanting method,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of ecological condition and seedling age on dry matter weight of population from tillering to heading stages. Moreover, the interactions of ecological condition and transplanting method, seedling age and transplanting method, and all of the three factors mainly affected dry matter weight per stem and in a population after heading stage. (2) The diversification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was due to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 changes. The grain yield was primarily come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photosynthate after heading stage in Renshou, but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from stem-sheath. In Pixian, the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from stem-sheath affected grain yield intensely, rice y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ratio from stem-sheath at booting stage (r = 0.775*), but negatively with that at maturity (r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邓
1
飞1
王
丽1
刘
利1
刘代银 2
任万军 1,*
杨文钰 1,*
四川农业大学 / 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 四川温江 611130; 2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 :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 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 , 研究了不
第 10 期
邓
飞等 :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1931
= –0.757*),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the dry matter redistribution from stem-sheath after head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ice yield in Ya’an. (3) The yield in Renshou increased by 5.52% and 17.6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at in Pixian and Ya’an. Seedling age and transplanting method had an effect on the yield, tha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the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Cultivation methods influenced the yield through changing effective panicles per unit area, seed-setting rate, and 1000-grain weight in Renshou, while by changing effective panicles per unit area and spikelets per panicle in Pixian, and by changing total spikelets and 1000-grain weight in Ya’an. (4) It was suggested that, with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cultivation methods on rice dry matter production, a higher yield would be reached. Overall, the 50 d single seedling with optimized-broadcasting treatment could coordinate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to promote the grain yield in Renshou and Pixian. Furthermore, the 50 d single seedling with hand-transplanting treatment enhanced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fore heading and the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from stem-sheath after heading, resulting in the extraordinarily increased rice yield inYa’an. Keywords: Ecological condition; Cultivation method; Rice; Dry matter production;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