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健康指导心得

合集下载

2024年《预防校园欺凌》学生心得范文(最佳15篇)

2024年《预防校园欺凌》学生心得范文(最佳15篇)

2024年《预防校园欺凌》学生心得范文(最佳15篇)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是校园欺凌的一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预防校园欺凌》学生心得范文(最佳1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预防校园欺凌》学生心得范文篇1 我们要反对校园暴力。

我曾经好几次亲眼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

其中有一次是在校外,我们班上的几名“恶霸”正在尾随着我们班上另一名同学,仿佛正在商议着什么。

突然,其中一名“恶霸”冲上前去,从背后用胳膊勒住那名毫不知情的同学的脖子,将他撂倒在地。

然后后面几个冲上去,对他又踢又打,还用那些粗鄙的脏话骂他。

半分钟后才散去,而那名“受害者”什么也不说,就默默的离去了。

那些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性格内向,较沉默,受到侵害后不采取任何措施,生怕再次被打。

这就助长了那些“恶霸”的嚣张气焰,越来越视规则于无物,所作出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出格,“受害者”收到的欺凌也就越来越厉害。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恶霸”走上不归路,“受害者”一蹶不振。

损人不利己。

我们还要学会正当防卫。

很多家长从小就教导我们,不要和别人打架,不要惹是生非。

所以那些“受害者”往往受到侵害时都不敢还手,怕被家长老师批评。

而那些天生就胆小怕事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被欺负没关系啊,跟老师说就行了,老师自然会处理的。

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总是骂你,叫你外号,然后你去叫老师。

结果那些同学就会说你这个人爱打小报告,嘲笑你。

严重者甚至开始动手打人。

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老师家长的关怀下生活,终究是要步入社会的。

所以,当别人打你时,跟他打一架。

不要让他认为你是一个软柿子可以随便捏。

这个世界,拳头大才是真理。

作为家长,应多给孩子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是不对的。

在生活中,不要欺负弱小的人,但也不要一味的忍让。

重视对孩子的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这才是一个家长的职责。

教育工作小结-面对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教育工作小结-面对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教育小结:面对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教育小结:面对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有这样的情况: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用骂人、用拳脚、抓人、咬人或借用物体物体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出现在孩子同龄社会群体活动当中,有时也会出现在自然情境中。

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其自身品德的形成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而且也给教育教学环境带来很大的干扰和消极影响。

攻击性行为在儿童3—6岁是一个高峰期,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及时进行纠正和干预。

分析其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烦恼、挫折、风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

也许平日父母经常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不经意间的骄纵会导致孩子的为所欲为,而这时孩子年龄小,稍不如意,又不懂得如何宣泄自己的感情,于是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孩子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缺乏解决冲突和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于这样的情况,教育者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教会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感情,通过正当渠道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程度。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年龄小,因此他们相对都缺乏一些解决冲突和进行沟通的方法,所以容易引起争执和冲突。

有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家长或电视节目,或者因攻击性行为在无意中尝到了“甜头”,从而助长了他的错误行为。

面对这类孩子,教育者批评时需要及时制止,指出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还可以通过故事来告诉孩子攻击别人的人是不受同伴欢迎的。

如果能够隔离孩子模仿的人和模仿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一、用成功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学困生学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习情绪低落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对学困生我坚持做到勤诱导、勤沟通、勤发现、勤鼓励。

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外,还应依靠班集体的力量来缩小落后面,让学习好的与学困结对子,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穿插讨论、同桌交流,使中优生加深理解,并让学困生得到再学习的机会。

更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要了解学困生并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学困生由于学习较差,常常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厌弃和训斥,受到社会和同学的歧视,人们抹煞了他们的优点,只看到缺点,觉得他们一无是处。

在班上他们抬不起头来,严重的自卑心理又滋长了他们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能用教师真诚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心,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树立“我与其它同学一样能学好的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担任一些力所能及的职务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适时征求他们对教学的建议,使他们与他人平等交往,觉得他们和成绩好的同学是平等的。

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要成为这种局面,只能用教师真诚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心,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树立信心。

使他们与他人平等交往,觉得他们和成绩好的同学是平等的。

三、实行面批作业,尽量减轻作业负担针对学困生的特点和缺陷,进行面批作业。

教师给以正确的指导是转变学困生的最好方法。

做孩子的心灵导师,让孩子昂起头来走路——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分析与对策

做孩子的心灵导师,让孩子昂起头来走路——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分析与对策

做孩子的心灵导师,让孩子昂起头来走路——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分析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长中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据近几年来学生心理问题统计分析,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可见,帮助学生解决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十分重要。

在小学里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上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对别人的攻击性行为,他们对父母、老师与伙伴常常蛮不讲理,造成对他人的人身伤害和物质损坏。

这些学生通常性格反叛与倔强,自控能力极差,缺乏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喜欢搞恶作剧、爱捣乱。

那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1、家长的管教方式和家庭结构存在问题。

一方面,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独生子女逐渐增多。

自然而然,家庭中的"小皇帝"便成为家长心中的"掌上明珠"。

当孩子出现不合理的要求或不良的行为时家长都盲目遵从与迁就,渐渐形成孩子娇蛮任性的性格。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本身相处就出现了问题,如父母离异、父母之间存在暴力现象,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久而久之,小孩这种蛮横无理、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一旦形成,攻击行为就会从家庭中延伸到学校与社会。

2、当小学生的个体行为长期得不到关注时,他们会自发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自我满足。

例如制造各种麻烦,或攻击他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以此表现自己的"强大",以满足自己的追求与心理需求。

许多小学生在欺负他人之后会感到自己很有"威力",受到老师与学校的批评指正也不以为然。

3、当学生受到挫折和打击时,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消极情绪,而攻击行为就是发泄这种消极情绪的主要捷径。

例如学习成绩不够别人好或者纪律方面表现较差时,他们会认为同学们会因为自己成绩差或纪律差而对其评头品足,取笑他们歧视他们,因此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最后导致打架伤害同学。

4、学生自身的问题。

有些小孩天生患有小儿多动症,经常爱动手动脚,小动作多,冲动任性,易发脾气,惹是生非,不顾后果。

儿童攻击行为的情绪调节与心理调适

儿童攻击行为的情绪调节与心理调适

儿童攻击行为的情绪调节与心理调适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可能会经常出现。

无论是对他人的言语攻击,还是物理上的暴力行为,这些都是儿童情绪波动和心理状态不稳定的表现。

因此,探究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情绪调节与心理调适问题,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情绪失控、自我调节困难、沟通不畅以及社交技能不健全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对儿童自身和周围环境都产生不良影响。

攻击行为不仅可能伤害他人,还容易引发冲突、破坏家庭和学校的和谐氛围。

二、情绪调节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情绪调节在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往往因为情绪问题而无法辨认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父母和教育者应帮助儿童学习认知和应对情绪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以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例如,通过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和情绪调节工具,培养儿童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冲突。

三、心理调适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性心理调适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通过积极的心理策略来应对和调整情绪状态。

对于儿童来说,合适的心理调适方式对减少攻击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情感表达、行为规范和自我控制等方式,发展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力。

此外,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和稳定的情感支持也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和积极情绪,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四、培养儿童积极的冲突解决能力儿童攻击行为往往与冲突有关,因此,培养儿童积极的冲突解决能力是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的重要途径。

家庭和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冲突解决教育,帮助儿童学会倾听他人、妥协以及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也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在解决冲突时展现良好的沟通和谅解能力。

五、建立积极的奖惩机制为了促使儿童逐渐减少攻击行为,建立一个积极的奖惩机制是必要的。

一个“小霸王”的转变——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辅导

一个“小霸王”的转变——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辅导

一个“小霸王”的转变——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辅导第一篇:一个“小霸王”的转变——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辅导一个“小霸王”的转变——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辅导一个“小霸王”的转变——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温州市平阳县昆阳二小游小央温州市平阳县昆阳六小郭远【来访者基本情况】小K,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该生是一个比较帅气高大的孩子,身体健康,酷爱运动。

上课容易分心,但是比较聪明,学习成绩良好。

家里条件一般,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小K家一共五口人,他在家排行最小,上有两个姐姐,所以父母都很宠爱这个小儿子。

【行为方面的主要问题】该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攻击性强。

同学之间稍不如意,开口就骂,动手就打,而且打起同学来下手很重。

每当做错事,老师一旦严厉批评,小K也不怕老师,反而把头一扭,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小K出生于农村,足月顺产,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按时入学。

父母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从小家里的长辈就都很疼爱这个儿子。

他要什么就有什么,百依百顺,两个姐姐也很迁就他。

刚入学时就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俨然是班里的“小霸王”。

小K不但对待同学自以为是,随心所欲,生气起来连老师也不尊重。

有一次,小K在一节常识课上很不认真,和同桌打架,任课老师说他一句,他很不服气的样子。

任课老师一生气,就想把他拉出座位,可是小K更是不出去。

任课老师抓住他衣服用力一拉,脖子被衣领勒出了一条红红的痕迹,小K就哭了。

那天回家就告诉了父母,其父母不但不认为孩子有不对的地方,反而到校找那位任课老师弄伤了他儿子要求赔偿。

这一事件之后,其他的老师都很反感小K,认为有这样不讲道理的父母,以后就不用管他了。

这样之后,小K的攻击性行为在校没有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制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其父母不关心他的行为,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由于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所以一旦听到小K成绩考不好,就只知道打孩子,所以小K也比较惧怕父母。

攻击性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攻击性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攻击性心理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威胁。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攻击性心理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旨在通过教育手段预防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攻击性心理教育的实践活动,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攻击性心理教育的意义1. 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攻击性心理教育有助于个体认识自我,了解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 预防犯罪行为:攻击性心理教育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社会治安问题。

3.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攻击性心理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

4. 培养健全人格:攻击性心理教育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攻击性心理教育的实施方法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 心理咨询与辅导:针对有攻击性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3. 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4. 社会宣传与普及: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攻击性心理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5.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三、攻击性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 教育者要具备专业素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攻击性心理教育。

2. 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注重心理疏导:在攻击性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我们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安全在我心攻击性行为活动总结

安全在我心攻击性行为活动总结

安全在我心攻击性行为活动总结
要想抑制攻击性行为,首先要了解攻击性产生以及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常见的为父母的惩罚,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父母对他们的惩罚根本起不到任何以抑制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此行为,无意识的强化。

此外,当有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如果无人加以阻止,会认为此行为正确,有执无恐会加重此行为。

有攻击性行为,是因为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心理上受挫,才通过动作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因此,关注行为,了解心理需求,合理的引导,并满足其要求,会大大的降低受挫感,同时有效地抑制攻击性行为。

其实有人交往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和压力,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压力,要正确地看待和理解,提供宣泄压力的方式和途径。

最近不开心或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及时有效的沟通,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去做运动,运动可以很好的缓解压力。

很多时候无法分辨是非对错,仅仅只是模仿。

因此,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不观看暴力的影片,讲述暴力解决不了问题以及它的危害性,明白对错。

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攻击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才会去选择其它途径解决问题。

有攻击性行为时,以暴制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会强化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更加频繁。

因此,要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关注行为,了解心态,正确耐心的引导。

如此一段时间后,会慢慢的改掉攻击性的行为。

克服孩子的攻击性心得体会

克服孩子的攻击性心得体会

克服孩子的攻击性心得体会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例如打人、咬人、踢人等。

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后,我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有各种原因。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对某种情绪或需要的表达,他们可能因为渴望注意、感到挫败或无助而表现出攻击性。

因此,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的关键。

孩子应该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应该被认真对待。

与孩子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展示出耐心、尊重和关心的态度,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法适当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他们的情绪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冷静下来的方法,例如深呼吸、倾诉情绪、运动等,以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应对挑战。

此外,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互相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确保孩子在两个重要的生活场所都能得到支持和引导。

此外,要提供适当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我还意识到克服孩子的攻击性需要时间和耐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宽容。

当孩子展示攻击性行为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过度惩罚和斥责,而是寻找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引导他们。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意识到正确的行为是可以获得认可和奖励的。

总之,克服孩子的攻击性是一个需要耐心、理解和努力的过程。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给予适当的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行为,并引导他们发展出积极的行为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通过身体接触、口头威胁或使用暴力手段来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是由各种原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

首先,攻击行为可能导致儿童在社交关系中遭受排斥和孤立。

当孩子频繁表现攻击行为时,他们的同伴往往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因此会避开与他们接触。

这使得儿童难以建立正常的社交圈子,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其次,攻击行为还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业表现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与情绪调控的困难有关,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和处理情绪。

此外,攻击行为还会影响儿童的学校表现,因为教师往往会降低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困难。

最后,攻击行为还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长期以来,多项研究表明,孩子们在童年时期表现出的攻击行为与成年期的心理问题相关,比如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

因此,必须认识到攻击行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解决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针对儿童攻击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善行为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是关键。

父母应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情绪和需求。

同时,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冲突,教会他们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是使用攻击行为。

其次,教育机构和学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并针对攻击行为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性的项目,如冲突管理训练和情绪调节课程,帮助儿童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与他人的冲突。

此外,心理咨询也可以是解决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有效手段。

儿童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儿童建立信任的关系,帮助他们探索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

攻击性与心理健康教育

攻击性与心理健康教育

攻击性与心理健康教育
攻击性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攻击性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针对攻击性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

攻击性行为常常出自情绪失控,而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功。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学习到有效地识别、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攻击性行为往往与人际关系不和谐有关。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学习到更好地理解他人、倾听他人、表达自己,并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从而能够更顺利地与他人相处,减少冲突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攻击性行为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个体对自己的不满和不自信。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学习到更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培养自己的自尊心,并提高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综上所述,攻击性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
我意识和自尊心,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孩子打架心理教育心得

孩子打架心理教育心得

孩子打架心理教育心得孩子打架是很常见的行为,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孩子们之间打架往往是因为争抢玩具、争夺地盘或者意见不合等原因所引起的。

虽然孩子打架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一些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心得。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孩子的行为。

孩子打架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或者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冲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孩子打架归咎于调皮捣蛋或者暴力倾向,而应该从心理层面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其次,我们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

当孩子打架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行为,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为什么要打架,他们因为什么事情感到不满或者受到了什么伤害。

这样的倾听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三,要培养孩子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打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情绪的失控。

因此,我们需要教导孩子们正确的情绪表达和管理方式。

比如,他们可以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通过打架来发泄情绪。

同时,我们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深呼吸、踮脚尖、数数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在紧张或者愤怒的时候,保持冷静和理智。

第四,要教育孩子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打架是一种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孩子们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在孩子打架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关注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从对立的立场转变为接纳和尊重对方的立场。

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

第五,要引导孩子们学会解决冲突。

打架往往是因为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解决冲突。

因此,我们需要教给他们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倾听对方的意见、找到共同点、寻求妥协等。

我们可以在孩子们打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并给予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校园霸凌和心理健康的感受(作文)

校园霸凌和心理健康的感受(作文)

校园霸凌和心理健康的感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校园霸凌和心理健康的一些感受。

我们都知道,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生一些让人不开心的事情,比如说有些同学喜欢欺负别人、捉弄人或者说一些伤人的话。

这种行为就叫做"校园霸凌"。

如果你也曾经遭受过这种对待,你一定会感到非常难过、生气,甚至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成绩差被几个同学嘲笑,他们说我很笨、很笨很笨、永远都考不好成绩。

当时我真的感到非常沮丧和自卑,我都不敢去上学了,因为怕被别人再次嘲笑。

不过后来,我发现其实他们这样做是因为自己内心也有很多不开心的事,所以才会想通过欺负别人来发泄。

可是用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因为伤害了别人的感受。

我们应该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开心,而不是伤害别人。

除了被欺负会让人感到沮丧之外,如果我们自己的心理也不开心的话,同样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比如有时候我会对自己的长相或能力不满意,或者单亲家庭的家庭环境让我感到孤独,这都会让我情绪低落。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有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他们会倾听我们的烦恼,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只要我们勇敢地寻求帮助,就一定能够克服内心的阴霾。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就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了。

总之,校园霸凌和消极的心理状态都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但只要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生活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阳光积极、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吧!篇2【校园霸凌和心理健康的感受】大家好,我是小明。

我今年10岁,就读于阳光小学四年级。

我最近经历了一件很难过的事情,就是被一些同学欺负和霸凌。

老师们经常教育我们要互相友爱、团结一致。

可是有些同学却总是爱欺负人,特别是对比较内向、安静的同学。

我就是这样的学生,平时很少主动去找别人玩。

关于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一些思考

关于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一些思考

关于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一些思考摘要: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不成熟的人,他们的行为习得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些孩子喜欢骂人,有些孩子喜欢动手打人,这些攻击别人的现象很常见。

其中原因有很多,弄清原因,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学生,成长,攻击行为,原因,建议引言:生之间时常出现攻击行为,老师、家长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嬉闹,未对攻击行为引起足够重视,有些攻击行为未被及时制止和教育引导,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人们对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老师,小z又动手打人了!”学生向我告状。

“老师,我家孩子现在一点都不听话,说他几句,就开始和我对骂,我的没办法管他了!”家长跟我诉说着他的烦恼。

“现在的学生真的很难管教,一言不合就动手。

”老师充满了无奈。

在我们眼里,本该像花骨朵般,需要呵护备至的孩子们,不知何时,身上犹如长了刺一般,时时戳伤别人,让人忧心不已。

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当遇到和自己心意相悖的事情时,轻则用语言谩骂别人,重则动手伤害他人,充满了攻击性。

一、常见攻击性行为的种类攻击性行为在学校里很普遍,常见的有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

1.言语攻击“信不信我找人弄死你!”“明天我就把你杀了!”“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什么熊样!”同学之间闹矛盾时,时常能听到这些粗俗不堪,充满挑衅的语言。

这些都属于言语攻击,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让恨意在同学心中萌生。

2.行为攻击此外,诸如趁同学不备,抢走同学的作业本;借东西不成,就开始抢夺;与人闹矛盾,直接动手打人等,这些都属于行为攻击的范畴。

无论是言语攻击还是行为攻击,它们都侵犯了的学生的人格尊严,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和社会安定。

二、导致攻击性行为出现的一些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并非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因素导致他们具有攻击性。

孩子打架心理教育心得

孩子打架心理教育心得

孩子打架心理教育心得
孩子打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重视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以下是我个人对孩子打架心理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了解孩子打架的原因。

孩子打架可能是因为发生了争执、不满或者受到了伤害。

作为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

不要急于责备或者批评孩子,而应更多地倾听和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要通过积极引导来解决冲突。

家长可以邀请孩子们一起坐下来,让每个人倾听对方的观点,并找出一个互相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促使孩子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家长也应当教育孩子建立良好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教给他们如何聆听对方的需求和意见,用积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人沟通,还能减少冲突的发生。

此外,要引导孩子学会处理情绪。

孩子打架往往是因为情绪失控。

家长可以教导他们适当地表达情绪,并给予情绪管理的技巧。

例如,当感到生气或者沮丧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冷静下来的方式来控制情绪,而不是通过打架来发泄。

最后,要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友谊观念。

友谊是互相尊重和支持的基础。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合作玩耍,学会关
心和帮助他人。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减少打架的发生。

总之,孩子打架是一个需要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问题。

通过了解原因、引导解决冲突、培养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和培养良好的友谊观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减少打架行为的发生。

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指导

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指导

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指导
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和焦虑,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并通过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
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可能源自多种心理因素。

一些孩子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无法有效表达内心的情感和需求;另一些可能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如家庭暴力、同伴欺凌等,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指导与教育策略
针对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指导与教育策略:
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孩子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教导他们通过言语表达而非攻击行为来释放情感。

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参与积极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并释放能量。

建立良好沟通: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建立亲子或师生间的良好沟通。

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了解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于有效指导和干预至关重要。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克服攻击行为,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指导的重要性
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对于帮助孩子克服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

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往往是一种表达内心需求和情感的方式,背后隐藏着各种心理因素。

通过深入的心理分析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攻击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了解和分析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并通过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促进其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行为教育心得

小学生心理行为教育心得

小学生心理行为教育心得近年来,小学生心理行为教育备受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行为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管理。

小学生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应对不同情绪。

在课堂上,我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经历,并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同时,我也会教他们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例如深呼吸、运动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困难时更加理智和镇定。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自我的认同和自信心的建立对于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夸奖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

在课堂上,我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自信心。

最后,我认为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往往是情感敏感的,他们更容易通过情感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成长。

因此,我经常通过讲故事、观看电影等方式,让学生们进入情感体验中。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安排一些小游戏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情感状态下的行为和反应,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发现学生们的心理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

我相信,只有注重小学生心理行为教育,才能真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攻击行为的自我反思训练

儿童攻击行为的自我反思训练

儿童攻击行为的自我反思训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儿童的攻击行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突出。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儿童进行自我反思,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以改变他们的攻击行为。

本文将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自我反思的定义与意义以及自我反思训练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不良家庭环境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破裂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冲突和家庭暴力等都会给儿童带来不良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模式,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其次,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引发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儿童在面对挫折和矛盾时,往往缺乏应对的能力,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以攻击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此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同伴间的互动以及学校教育等也可能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自我反思的定义与意义自我反思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或情感进行反省、检查和评估的过程。

在儿童攻击行为中,自我反思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自我反思,儿童能够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到攻击行为的不当之处。

其次,自我反思有助于儿童意识到攻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并理解攻击行为对他人以及自身造成的伤害。

最后,自我反思可以帮助儿童寻找替代的行为方式,培养积极的情绪管理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我反思训练的方法1. 创设反思环境:提供一个安全、宽松的环境,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同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充当良好的角色模型,展示积极、理性的反思态度。

2. 引导问题思考: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思考。

例如,当儿童发生攻击行为时,家长或教师可以询问:“你为什么选择了这种行为方式?你有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还有其他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吗?”3. 激发情绪表达:鼓励儿童通过绘画、写作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自己的情绪以非侵害性的形式进行表达。

儿童防侵害活动感想

儿童防侵害活动感想

儿童防侵害活动感想今天,我参加了一场儿童防侵害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感觉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在活动中,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儿童防侵害的概念,她告诉我们,儿童防侵害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恶劣侵害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虐待、性侵犯、校园欺凌等,这些行为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学会自我保护,懂得拒绝不良行为,及时向家长或老师求助,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接着,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防侵害的方法和技巧。

她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尤其是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走动,如果有人骚扰我们,我们一定要大声呼救,引起他人的注意,让骚扰者无法得逞。

此外,老师还教我们一些简单的防身技巧,告诉我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如何自我保护。

在活动的最后,老师还和我们一起玩了一些游戏,这些游戏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巩固刚才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这些游戏,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拒绝不良行为,我感觉自己更加自信了,觉得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了。

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对自己的安全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儿童防侵害的重要性。

我知道,只有懂得保护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的挑战。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保护自己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时刻警惕,保护自己的安全。

此外,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意识到了家长和老师的重要性。

他们是我们的保护伞,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只有家长和老师懂得孩子的需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总的来说,这次儿童防侵害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收获了很多感悟。

我明白了保护自己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家长和老师的重要性。

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从中获得保护自己的能力,让我们的成长之路更加美好!。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健康指导心得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健康指导心得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健康指导心得在小学,经常有学生哭鼻子状告老师:“某某某打我了……”。

在一个班集体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特别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这往往让老师感到很烦恼,让学生对他有畏惧感。

本年度,本人担任了学校心理健康咨询老师,所以针对学校特别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做了心理疏导,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个案描述:谭某,男,9岁,三年级学生。

个子瘦小,智力正常。

父亲曾因吸毒被劳教过,母亲在外工作,大部分时间跟随爷爷生活。

同学之间,他对谁有一点点不满意,他就大打出手,甚至高大的同学都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他打起架来,就像个“亡命”之徒。

虽瘦小力气却很大,连女老师都招架不住。

上课扰乱课堂纪律,要么坐立不安,要么干脆睡大觉,还有逃学现象。

班主任老师曾耐心做过无数次思想教育工作,当着老师的面答应的非常好,但一转身,又把老师的教导忘到九霄云外了,继续我行我素。

老师也曾多次与他父亲交流,但他父亲完全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能协助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这让老师感觉很棘手。

深入解读:从家庭状况来看,这孩子确实很可怜,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生活上寒冷的冬天他甚至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穿的暖和,没有棉衣,没穿袜子。

思想上,父母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与他的感受过。

对于他的不良行为与习惯也不加以制止和教育。

在学校,因经常打骂同学,同学疏远他,老师批评他。

从而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冲动、有自卑感,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人格的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有破坏性。

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教育过程与策略,我分了三步完成。

1、确定目标根据谭某的情况,我为他制定了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是帮助谭某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减少情绪不稳定程度及冲动次数,减少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长远目标是完善谭某的个性,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有效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减少消除攻击性行为,让他真正认识到无论长大后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现在要认真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健康指导心得
在小学,经常有学生哭鼻子状告老师:“某某某打我了……”。

在一个班集体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特别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这往往让老师感到很烦恼,让学生对他有畏惧感。

本年度,本人担任了学校心理健康咨询老师,所以针对学校特别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做了心理疏导,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个案描述:谭某,男,9岁,三年级学生。

个子瘦小,智力正常。

父亲曾因吸毒被劳教过,母亲在外工作,大部分时间跟随爷爷生活。

同学之间,他对谁有一点点不满意,他就大打出手,甚至高大的同学都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他打起架来,就像个“亡命”之徒。

虽瘦小力气却很大,连女老师都招架不住。

上课扰乱课堂纪律,要么坐立不安,要么干脆睡大觉,还有逃学现象。

班主任老师曾耐心做过无数次思想教育工作,当着老师的面答应的非常好,但一转身,又把老师的教导忘到九霄云外了,继续我行我素。

老师也曾多次与他父亲交流,但他父亲完全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能协助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这让老师感觉很棘手。

深入解读:从家庭状况来看,这孩子确实很可怜,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生活上寒冷的冬天他甚至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穿的暖和,没有棉衣,没穿袜子。

思想上,父母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与他的感受过。

对于他的不良行为与习惯也不加以制止和教育。

在学校,因经常打骂同学,同学疏远他,老师批评他。

从而情绪很不稳定、容
易冲动、有自卑感,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人格的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有破坏性。

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教育过程与策略,我分了三步完成。

1、确定目标
根据谭某的情况,我为他制定了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是帮助谭某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减少情绪不稳定程度及冲动次数,减少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长远目标是完善谭某的个性,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有效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减少消除攻击性行为,让他真正认识到无论长大后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现在要认真学习。

2、改变谭某的认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为了改变谭某,我首先要让谭某对自己目前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反思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为什么感觉同学好像都与他作对?为什么感觉同学一与他作对,他一下就对同学动粗?为什么会在发生争执时,老师总是先批评他?
(2)探寻改变愿望:对目前的状况是否满意,怎么才是自己所希望的。

(3)设想具体情境,思考可能的应对策略: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
(4)模拟事件,分析后果:想象事情发生了,尝试各种方法,看每种方法所带来的后果。

(5)选择最佳对应方式,比较各种可能,确定最佳方式。

在谭某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清晰的思考后,对于他的攻击性行为,我和他共同制一份行为契约。

要求他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

第二,在班级与同学发生矛盾后,首先想到告诉班主任。

第三,回到家主动和亲人打招呼,出门告诉家里人。

通过契约,帮助谭某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班主任和家人一起共同监督契约完成情况。

3、家庭治疗
在和谭某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谭某的母亲不在家,父亲平时对他学习生活也漠不关心,如果与父亲遇到矛盾,父亲就会责骂打他,根本就不会静下心问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父亲的行为举止让孩子已经潜移默化,所以他在对待与同学交往中,也只会用“拳头”来解决问题。

针对这些,班主任老师再次与谭某的父亲进行交流,婉言指出他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帮助谭某父亲改善对他的教养方式,提出互相关爱、尊重与鼓励、信任与支持的家庭氛围。

这次取得家长的支持后,我、班主任、家长共同来帮助谭某消除他的攻击性行为,促使他和睦与他人相处。

这半个学期,通过心理治疗中的“认识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与他的交流,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知道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解决冲突事件,解决人际交往方法的问题。

通过行
为契约法,使谭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冲动。

通过自我控制、向教师求助来减少攻击性行为。

同时和家长联手,帮助谭某改善亲子关系,为谭某营造一个充满鼓励和尊重的家庭氛围,减少谭某的挫折情境,并给谭某提供宣泄的机会,让他感受家庭的温暖。

在后续的教育中,还要着重引导谭某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在班集体中,引导同学们共同关心他,宽容他。

在同伴群体中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重新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谭某才会真正充满信心,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彻底消除攻击性行为。

对于这种有严重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采取循循诱导的方式。

首先取得他的信任,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让他正确辨别是非,明白攻击性行为的严重不良后果,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帮助他慢慢改正,及时肯定他的优点。

如果对攻击性行为学生只一味的指责批评,他会越来越反感老师和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教育无效,他可能更变本加厉,破罐子破摔。

用扰乱课堂纪律,与老师对持,与同学斗殴等形式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发泄自己的不满,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从而走向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