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1
定风波1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 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 发,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 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Fra bibliotek现 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
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 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 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娶 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 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亡 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 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
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 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 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岁月的流逝,生 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 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 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 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 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 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两 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 笼罩全篇。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是诗人 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 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 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 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 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
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 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 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赏析一】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
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
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赏析二】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争之必然 顺其自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抒写雨过天晴 后的景象和感受。
肆
探寻写法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的 风雨。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反映出人生大哲理。 用典: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抒发自己意欲归 隐的心情。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所以内心轻松。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 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 容 旷 达
自 由 洒 脱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苏 轼
定 风 波
壹
了解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
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
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
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
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从监狱中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 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
选 择 主 观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轻松
欢快
神态自若
从容不迫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 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 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所作的诗词。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一、定风波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定风波(1)精讲
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
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
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
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下一张
——方方《喜欢苏东坡》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经世致用 积极入世 关注社会民生
出世、避世
自然随性 清静无为 独善其身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 杂染佛禅,
随缘 超然物外
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 独立的见解, 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学习本词,你从中收获 些什么?
千 古 奇 才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 苏轼沉默了,他不禁反问自己,难道自己不也正像那东吴 的督都吗?在自己的心中,不也曾经如他般激荡着一腔指 点江山,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吗,而此时呢?面对这一 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时光流逝,岁月漫漫,历史 的变迁,千百年来,便是如此,但是,当年那些战功赫赫 的英雄志士们,他们如今又在哪里呢?——原来,一个人, 无论他曾经拥有多大的功名,或者拥有多么显贵的地位, 其实还不都是要注定被这滚滚而去的时间洪流所冲刷得干 干净净吗,人生本就如一场梦幻啊,又何苦还让自己不能 开怀呢?
闲适、轻松、自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 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表明自己的 态“度轻:”体从现容的处是之诗,人悠闲闲
自散若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远“离穿宦”海和险“恶打反觉”一都生是 很轻有松力。度的,极言雨急 雨大。
定风波1
定风波我这节课的切入口是介绍苏轼一生的三个特点:一,仕途坎坷;二,心态豁达;三,才华横溢。
这部分是我的教案中改动最小的地方,在几次试讲中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一,从词作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学生从上学期学唐宋散文到本学期学习唐诗宋词,每篇课文在讲到“作者介绍”部分时,学生虽较有兴趣,但从柳宗元韩愈到李白杜甫,几乎都是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苏轼的仕途命运虽然也是坎坷,但进入课文前不介绍,学生已经忘得差不多;介绍了,要怎么为词作中作者面对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却能泰然处之潇洒豪放造势,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在研读了苏轼的相关传记、评论等资料后,我发现,苏轼很多时期的作品其实学生在以前都学过,只是不一定能把它们按照苏轼的年历进行串联而已。
所以,我选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苏轼作品作为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心态的写照,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探究苏轼遇到风雨时还能“吟啸且徐行”等情感态度时自然可以感受他对困难挫折无所畏惧的态度。
第二,从学生的心理规律上考虑。
刚刚结束月考,还没有时间给他们调节就上公开课,对于面上中学的面上班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以年龄跨度之大(22岁考中进士到62岁还被贬儋州)渲染苏轼的仕途之坎坷,以耳熟能详之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食荔枝二首(之二)》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突出苏轼态度之潇洒,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的造诣表现苏轼才华之出众,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的中间环节是改动较大的。
一开始,因为学生已经学了一个多月的诗歌,对诗歌的字面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基本能通过课本注释和辅导书进行疏通。
加上《定风波》本身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我就设计教学环节大致为:一读明大意,二读学朗诵,三读享启发。
结果一试讲,发现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花费的时间就已经很多,结果指导学生掌握朗诵的一些技巧的目的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更是强弩之末,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定风波》是中国历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
通过描写一场声势浩大的风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控制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本文将从翻译和赏析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著名的文学作品。
一、翻译《定风波》一半是描述景象,一半是表现思想,汉语语言中的符号和象声字对于传达美学意义至关重要,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表达这些符号和意义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下面是一段英文直译:The wind stops, and the clouds end. Clear stream flows and birds remain. Sadly the hills are green, but the moon doesn't appear. Night falls, but the autumn breeze is cold. From now on the poor have no way out until the Yellow River's water dries up.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英译版本不仅没有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反而更多强调了节奏和韵律,从而丧失了准确传达意义和具体细节的重要性。
最近几十年,翻译学家对这首诗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翻译,如Zi -jung Lu 的翻译:The wind has stopped, the cloud has settled down;Under the clear stream, flowers are out in full swing;O, how green those hills are, from which no one ever looks back, And the moon is just sitting on the top of their peaks.二、赏析《定风波》是一首自然主义诗歌,在描绘自然现象的同时,充满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探讨和热爱。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一、导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
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
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
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
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二、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
欧阳炯《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炯《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
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①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注释】①方寸:指心。
【译文】暖融融的日光映照着窗上的绿纱,清清的小池春水浸着晴天的红霞。
几树海棠盛开的红花就要飘落了,唉!怎忍心,将美好的闺房深掩,辜负如玉的年华。
独倚着绣床心绪乱,柔肠寸断,晶莹的泪珠穿过花儿一样的脸庞。
邻舍的女伴儿们偏偏要来询问:有没有他的音信?唉!我只好含羞回答:“他还没有回家。
” (王洪译)【集评】清·况周颐:“欧阳炯词,艳而质,质而愈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
大概词家如炯,求之晚唐五代,亦不多见。
其《定风波》云云,此等词如淡妆西子,肌骨倾城。
”(《历代词人考略》卷六)现代·刘永济:“此词前半阕之‘忍’字,从上三句春日丽景生出,下句即不忍之事,言好景不忍虚过,隐喻青春不忍空度之意。
后半阕因邻女见其落泪,问有无音信回来。
又不愿说音信亦无,故曰‘教人羞道’,情思极其曲折,表怨情而不愿人知说,故更婉约。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赏析】此词写深闺愁思,景清情浓,笔致婉约。
上片主要写清丽之景,“浸”字甚妙,天光霞影倒映于融融春水,随着涟漪微荡,如浸在水中一般,非常生动、形象,且富有韵味。
“忍”字感情色彩浓郁,道出了良辰虚度、寂寞难当的无奈,更增加了相思之苦。
一般地说,景色秀丽,春光明媚,本该令人赏心悦目,然而独居深闺的玉人却伤感至极,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词的下片主要描写玉人形象。
“独凭绣床”是形;泪穿粉面“羞道”是态;“方寸乱”、“肠断”是思致,玉人形象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泪珠穿破脸边花”一句颇有新意,一方面将青春之面容同鲜花相比,意谓春花易落,青春易去,哀怨时光流逝;一方面说情郎不在,空有花容月貌,无人欣赏。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苏轼的一首词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下面将为您带来《定风波》的原文,并对该词作进行赏析。
定风波,原文如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黯度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定风波》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北国风光,并抒发了词人对逆境的坚毅与对爱情的追求之情怀。
首节写北风吹草折断的景象,展示了自然风力的威力,也暗示了词人所处的战乱年代,身临逆境却表现出坚强的品质。
词句“胡天八月即飞雪”以北方八月的严寒气候描绘,表达了逆境与坚毅的关联。
接着,第二节用了一个突然而来的春风来形容一种转折的气氛。
春风吹来,树上的梨花纷纷绽放,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节以暗喻的形式,描绘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珠帘、湿罗幕、狐裘、锦衾等词语,暗示了贵族的生活,也体现了词人对于温暖和幸福的追求。
第四节再次用来表现逆境,将军的角弓、都护的铁衣,都是军人特有的器具,但在严寒中却无法让人感到温暖。
这里用军人的形象,抒发了词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五节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黯度玉关情”,以雄浑的意象,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
通过对战乱时期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情的慨叹,凸显了词人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节则是词的高潮,蛾儿雪柳和那位神秘人物的爱情,成为整首词的点睛之笔。
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在逆境中词人对爱情的坚守和追寻。
总的来说,《定风波》凭借精妙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对逆境的坚毅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它不仅是一首壮丽的北国叙事词作,更是表达了人生中所面临的挑战与不屈的力量。
文章格调较为庄重,采用的是叙事的方式,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背后的情感寓意和人生哲理。
欧阳修定风波原文翻译_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
欧阳修定风波原文翻译_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诗人喜欢对花吟诗、借酒抒情,定风波就是欧阳修花前饮酒所作的诗,且前后连贯,一首比一首写得好,接下来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定风波的翻译。
欧阳修定风波原文翻译欧阳修前后一共写了六首定风波,都是对酒抒情。
下面看看欧阳修每一首定风波大致写的什么。
定风波一:对花饮酒时我就想说,对着花饮酒还害怕醉酒吗?春光无限好,又有几个人能一直欣赏到呢?更何况我们也不知道风雨什么时候会来。
我想要怜惜这些艳树和花丛,又能怎么样呢?它们终究易逝。
定风波二:花前饮酒想问你话,到底还是辜负了青春。
美好的景色不能一直看到就算了,我只期待它开时、凋谢时,我都能相伴左右。
蝴蝶来回飞舞似乎可以解除相思之苦,回过头时已年迈,千万不要等到青春已逝的时候再去追思,到时候可没有人替你弥补已逝的青春。
定风波三:对花饮酒,感叹去年没有好好珍惜春光,今年一定要好好看个够、好好珍惜,因为花开易谢,等我酒醒后花又谢了。
定风波四:对花饮酒,感叹青春怎么就流逝的这么快,请问这世间又什么可以留住美好的青春吗?没有,最终花还是要谢的,留不住。
定风波五:春天来了,但是我感到寂寞,以前的忧愁还在,对着酒送去春光,每年的三月都是如此。
定风波六:喝酒时寻找欢乐千万不要辜负了春光,岁月不饶人啊,羡慕青春的美好,但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
他的六首定风波都是感叹时间过得快,春光无限好,怀念美好的时光。
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全文公分四段,描写了蔚然优美的风景和融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暗示了欧阳修自己当时复杂的心境。
文章一开始就描写了滁州琅琊山的秀丽风景,让诵读之人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
因欧阳修一向喜欢与朋友游山玩水,在描写风景之后,便出现了他与下属一同在醉翁亭内,饮酒作乐的场景。
他出任滁州太守之时,为政宽简,与下属之间关系融洽,经常去设席相聚。
在席间,大家畅饮美酒,十分轻松。
接着欧阳修开始描写当时的社会风气。
虽然他行政宽简,但滁州反而被他治理地井井有条。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篇一:前言篇一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妙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篇二: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二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宋朝苏轼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凉爽。
(天应乞与一作:天教分付;尽道一作:自作)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经常艳羡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优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
人人都说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犹如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凉爽之乡。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似乎还带着岭南梅花的芳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当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
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
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
寓娘:王巩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
寓娘:王巩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滑细腻的美女。
皓齿:洁白的牙齿。
炎海:喻酷热。
岭:指大庾岭,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
试问:试着提出问题,摸索性地问。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赏析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妙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实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定风波修订版1
这首词借道中遇雨之事, 即景生情,抒写词人被贬黄 州、被受打击后旷达处世、 淡泊人生、洒脱超然的态度。 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 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 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 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 生哲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黄州作的另一首词《临江仙·夜归临皋》中, 由于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两句所表达 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 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 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 雷,犹未兴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元佑四年(1089)出知 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 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 宗亲政,又以“为文讥斥朝 廷”的罪名被远贬惠州(今 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 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 赦北归,1101年卒于常州, 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 (今河南郏县)。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年),苏 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 ,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 遵等人逮捕入狱,指证苏轼在 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 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 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 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 嘲国家大事”。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记承天寺夜游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诗启宋诗新风,清俊爽健,元气淋漓,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课外古诗词诵读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 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 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 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 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 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 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
课堂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
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 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 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内容。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子很短,但声音
很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
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
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这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
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
慨做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
乎官场的阴晴多变。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 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 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 又何足挂齿?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 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 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 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 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
高中语文定风波 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教版 选修1
定风波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定风波》课件1
写作背景
• 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 被贬到黄州,他当时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 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 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 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 着这生活的苦果。后来他在调离黄州、移居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 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只影 自怜,命寄江湖之上。”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的一小 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 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他在 狱中刚给弟弟子由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梦,魂飞汤火命如 鸡”,但一出狱,又高唱“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到 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所 以踽踽独行的苦闷象征,在他心目中却能化成逍遥游了。正是出于这 一贯旷达、超脱的性格和修养,他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也无风雨也无晴。 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 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 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又何足挂齿? “风雨”和人生险途。
作品主题
•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 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 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作者从容前行,搏击风雨、笑傲人生, 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 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定风波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翻译
定风波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翻译
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
【原文】
万里黔中一漏天①,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②,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③。
莫笑老翁犹气岸④,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
①黔中:指黔州(如今的四川彭水)。
漏天:即阴雨连绵。
②及至:等到。
霁:雨天或雪天转晴。
③鬼门关:指石门关(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好似蜀门户)。
④老翁:指老年男子。
气岸:气度伟岸的意思。
【译文】
黔州总是下雨,好像天空漏了一个口,到处都是雨水,我整天被雨水困在家里,好似生活在一艘破旧的船上。
等到阴雨绵绵的天气过去,天空放晴后,正好有一次赶上重阳佳节,禁不住在蜀江边畅快饮酒。
请不要嘲笑我年纪大了,我的英雄气概依旧。
看哪,老年男子的白发上斜插一朵艳丽菊花的人,自古以来又有几个人呢?在吟诗作词上,我就好比曾在戏马台前作诗的谢灵运和谢瞻;在骑马射箭上,我也能和古时候的英雄人物齐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低 花 头 双 泪 垂 。 离 。 别 人 春 青 柳
渔家傲
• • • • • • • • • 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时时盏里生 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船头阁在沙滩上。
倚 门 回 首 。 , 却 把 青 梅 嗅 。 走 羞
长相思
花 似 伊 柳 。 似 伊 。
• 吾 云 :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况 青 春 年 。 少 , 最 易 动 情
• • • • • • • 啼 妆 如 更 为 谁 。 眉 爱 着 鹅 黄 金 缕 衣 。 。 如 。 时 。 。 。 。 柳 伊 相 浅 并 花 枝 。 飞 。 肌 似 枝 。 时 两 处 江 西 难 花 玉 枝 浅 花 枝 知 几 鸯 长 。 花 深 深 逢 岸 鸳 江 东 相 两 长
采 桑 子
。 。
蝶恋花
• 梨叶初红蝉韵歇。银 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彻。谁 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 虫吟秋露结。宿酒醒 来,不记归时节。多 少衷肠犹未说。珠帘 夜夜朦胧月。
玉楼春
• • • • 风迟日媚烟光好。 绿树依依芳意早。 年华容易即凋零, 春色只宜长恨少。 池塘隐隐惊雷晓。 • 柳眼未开梅萼小。 • 尊前贪爱物华新, • 不道物新人渐老。 尊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 一曲能教肠寸结。 • 直须看尽洛城花, • 始共春风容易别。 • • • •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 梦 不 成 。 相 仍 见 , 剔 尽 寒 残 灯 妆 寒 独 泪 洗 轻 还 奈 酬 , 无 , 独 病 。 谁 愁 半 情 。 伤 神 独 倡 , 无 一 此 人 立 • 著 摸 伫 。 独 坐 • 卧 • 独 行
山 莫 , 莫 , 莫 书 ! 托 。 。 难 阁 池 。 , 锦 闲 透 , 绡 虽 在 落 鲛 花 浥 盟 桃 红 泪 痕
和 袜 戋 刬 金 钗 溜 。 来 入 客
见 薄 汗 轻 衣 透 。 , 瘦 花 浓
露 起 来 慵 整 纤 纤 手 。 , 千 秋 罢
蹴
点 绛 唇 李 清 照 --
玉楼春--欧阳修
• • • • • • • • 西湖南北烟波阔, 风里丝簧声韵咽。 舞余裙带绿双垂, 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 贪看六幺花十八。 明朝车马各西东, 惆怅画桥风与月
风 清 鹭 月 白 偏 宜 夜 惯 , 一 片 琼 管 田 。 。 弦 听 常 寻 应 。 眠 闲
鸥
天 容 水 色 西 湖 好
烟 画 雨 微 微 入 。 一 片 笙 歌 , 香 醉 泛 里 金 归 卮 处 深 花 撑 船
不 用 旌 旗
荷 花 开 后
• 。
• , 云 物 俱 鲜 。 。
• • 。 前 湖 后 红 幢 载 绿 盖 随 时 。 酒 来 , 好 西
钗头凤 --陆游
一 怀 错 如 旧 , 人 空 瘦 。 。 。 索 。 错 离 薄 , 年 情 。 错 , 几 欢 柳 , 墙 , 绪 恶 酥 手 , 黄 滕 酒 。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
一派秋声入廖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 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咋。 无奈被些名利缚, 无奈被他情担阁。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十 分 深 送 一 歌 。 声
何 。 好 是 金 船 浮 浪 。 相 向 玉
都 几 许 。 暮 。 惜 红 愁 粉 奈 朝
无 情 风 雨 等 多 。 艳 树 香 闲
颜 酡 。 春 到 几 人 能 赏 。 何 烂
把 酒 花 前 欲 他 。 对 花 何 问
定 风 波
谁 羡 骖 鸾 。 人 在 舟 中 便 是 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