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演示石狮运行轨迹
1、老师讲故事。
2、老师收集信息。
3、布置预习任务。
4、老师指导。
5、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学生试着标出,老师再点拨。
6、老师让学生充分发言。
7、尝试记忆法,划整为零法。
8、借助幻灯片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1、学生听故事并点评。
2、学生结合内容说出。
3、学生查找资料完成。
5、可能不够准确。
6、有些地方理解不准确。
速度可能不一致。
8、可能一时理解不了。1、老 Nhomakorabea小点。2、老师听后补充。
3、学生找的不全的老师点拨。
4、生读后师X读。
5、老师指点。
6、老师适时疏通。
7、同学间“教学相长”。互相检查诵读情况。
8、多演示多理解几次即可。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河中石兽》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河中石兽》
课 题
《河中石兽》
课时
第一课时
课 型
讲读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疏通文意。
2、借助资料试 译 课文。
4、熟读到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2、 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逆向思维,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结合注释和资料书,通过小组的合作互助,在老师的点拨下,就能和好的完成任务。
学法指导
讲故事法 ,查照法,朗读法,比较法,交流法,互帮法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河中的石兽》纪昀学习目标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4、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小组合作探究,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作者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
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了解背景《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记述狐鬼故事的志怪小说,题目是编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晓岚(1724—1805)和众人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文体知识《阅微草堂笔记》是和《聊斋志异》一样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预习自测1、临:2、河干:3、圮:4、并:5、沉焉:6、阅:7、十余岁:8、棹:9、求石兽于水中:10、竟:11、曳:12、铁钯:13、设帐:14、岂能:15、为:18、暴涨:19、湮:20、颠:21、盖:22、啮:25、坎穴:26、不已:27、倒掷:28、如是:29、遂:30、溯(sù)流:31、固:32、如:35、然则:36、但:37、欤: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导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河中石兽》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探究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
3. 分析短篇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导学步骤:
Step 1:预习导入
请先阅读一遍《河中石兽》,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 短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故事中的石兽和人物杨华有怎样的联系?
3.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配角形象有哪些?
Step 2:整读理解
请在仔细阅读一遍《河中石兽》后,回答以下问题:
1. 故事中的石兽有哪些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杨华和父亲有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3. 故事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寓意?
Step 3: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分析
请分析故事中的以下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 “河水一阵洪涛,顿时腾空而起的石兽抓在了手中。
”
2. “那石兽棱角分明,长着一双如刀刃般锋利的爪子。
”
3. “如雷霆般的巨响,把我从紧闭双目中惊醒。
”
Step 4:拓展思考
请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2. 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联系和启示?
Step 5:总结归纳
请总结归纳《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Step 6:小结复习
在导学过程中,我们一起回顾了《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以及思考了故事中的主题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次导学,希望你能对这篇短篇小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更好地掌握分析和理解短篇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背诵。
(重点)2.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以及老河兵的方法之所以正确的原因。
(难点)3. 培养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圮.(pǐ)募.(mù)金棹.(zhào)木杮.(fèi)曳.(yè )铁钯.( pá ) 湮.(yān)没啮.(niè)齿溯.(sù)流臆.( yì )断欤.(yú)(2)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山门圮.于河(倒塌)二石兽并.沉焉(一起)阅.十余岁(经过,过了)棹.数小舟(划船)湮.于沙上(埋没)盖.石性坚重(解释原因,相当于“就因为”)但.知其一(只)是非木杮..(削下的木片)溯.流.(逆流)求之下流,固颠.(通“癫”,疯狂)其反激之.力(的)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一老河兵闻之.(这件事)尔辈...(你们)(推究)(事物的道理、规律)..不能究物理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成为)3.整体感知:(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思考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皇帝的新装》教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5河中石兽(第一课时)
25、《河中石兽》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3、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导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导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文言要求熟读成诵并要求背诵,多读,读出情感,理解其意。
2.自主学习法:对照注释,弄清文意。
3、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在朗读和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作者简介】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官至礼部尚书。
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
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第一课时【导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导学难点】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语句翻译。
【预习导学,自主学习】一、填空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4.山门土己于河()5.僧募金重修()6.棹数小舟()7.曳铁把()8.是非木柿() 9.湮于沙上()10.不亦颠乎() 11.啮沙为坎穴()12.反溯流逆上() 13.可据理臆断()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用该字组个成语。
1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1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16.是非木柿17.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合作探究,交流碰撞】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4)一老河兵闻之(5)至石之半(6)求之下流,固颠(7)然则天下之事……2、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河中石兽
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练测促学:(见导学案)
五、反馈延伸: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
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
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本课。
教后记:
河中石兽纪昀。
教育最新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5课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背诵。
2.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以及老河兵的方法之所以正确的原因。
3. 培养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精神。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课前预习1、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作者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
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了解背景《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记述狐鬼故事的志怪小说,题目是编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晓岚(1724—1805)和众人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文体知识《阅微草堂笔记》是和《聊斋志异》一样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阅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圮()募()棹()柿()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句中加加粗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曳铁钯()(4)湮于沙上()(5)尔辈不能究物理()(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二、预习反馈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三、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作者:纪昀(1724-180),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
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习】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门圮()船棹()曳湮没()啮沙()坎穴()溯流()臆断()【朗读文,翻译】、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3、理解重点词。
《学辅》P86第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4《河中石兽》班级姓名小组等级【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
2. 熟读课文,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3.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导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节奏。
用红笔标出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读完后查字典或课下注释,并在课本注音,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
(温馨提示: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理解大意,重点字词做好批注(温馨提示:重点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不会的用红笔标注出来。
(二)自学检测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同桌互相检查并纠错。
1.了解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2.检查预习①读准字音、节奏。
河干()棹()曳()钯()木杮()湮()啮()坎()穴遂()溯()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解释关键字词。
一寺临河干。
棹数小船。
阅十余岁。
竟不可得。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渐沉渐深耳。
盖石性坚重。
但知其一。
然则天下之事③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④翻译下列句子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c……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我的疑惑:请你将自学或测试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
首先请教同桌,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在组内或班内解决。
二、合作探究要求:根据学案提示,再次速读课文,9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准备展示。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三个人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各个人对河中石兽去向都有哪些意见?理由是什么?2.河中寻找石兽,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其他方法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河中石兽“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8)如是.再啮(这样)(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10)但.知其一(只)(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13)以为..顺流下矣(认为)(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课。
学习本单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并能够培养其科学精神。
本课的学习,则让学生忍不住去探寻其中的秘密。
中招考点词语解释及翻译是历年设题的一个角度,考查细致,要求学生平时要掌握所学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课外文言文往往难以把握。
二、学习目标1.通过参看课下注释,能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2.通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能够疏通文意。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能够疏通文意,并尝试找出文言文翻译方法。
(四)当堂训练 1、通假字不更颠乎(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5)如是再啮.( ) (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翻译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作业做“研讨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课。
学习本单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并能够培养其科学精神。
本课的学习,则让学生忍不住去探寻其中的秘密。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中招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课内文段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文段大意、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课外文言文往往难以把握。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25课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导学过程使用备注一、课前自主先学1.初读课文,正确把握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
2.整理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
3.反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4.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二、课中互动学习(一)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以下题目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活动指导:注音全部正确的小组加1分。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活动指导:回答正确的小组加1分。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点评。
老师请五位同学朗读文章,比比谁读得好。
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
(重点注意不读错字,不漏字,并把握好节奏)看谁对文意理解得准。
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教师总结指导范读课文后全班齐读。
(二)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实词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译:3.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
译:4. 尔辈不能究其礼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反复诵读,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方法指导:借助注释第一招语境推断也重要古今异义需辨析一词多义细比较相关链接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检测:1、注音圮( pǐ)棹( zhào ) 曳(yè ) 湮 ( yān )啮( niè ) 溯(sù ) 臆 ( yì )2、词语释义(注意加横线的词语)二石兽并沉焉(一起)阅十余载(经过)求石兽于水中(寻找)竟不可得(终于,到底)凡河中失石(大凡,凡是)如其言(依照)自主学习:第一课时一、初读。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见课件)。
1、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并勾画出疑难字词。
2、再读。
翻译课文(注意红色字的意思)(见课件)A.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难字句。
B.翻译全文第二课时二、精读。
整理故事发生、发展的顺序。
品读并思考。
2、文中寻找石兽的前三种方法分别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合作交流展示点评:第一课时一、初读。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见课件)。
1、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并勾画出疑难字词。
2、再读。
翻译课文(注意红色字的意思)(见课件)A.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难字句。
B.翻译全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新新人教
25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明白得实践出真明白的道理。
2.积存文言辞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存文言辞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明白得实践出真明白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朝)出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以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治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要紧记叙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很多关于考据的文字。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字词积存完成金牌学案77页自主预习二2、熟读课文,初步明白得课文内容。
3、不懂的字词写在下面二朗诵课文(指导朗诵后自由读、小组读、抽读、齐读等方式)三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相互释疑3.小组内串译课文四课堂探讨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故事是如何进展转变的?归纳各段大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第四段:。
五、课后巩固熟读课文,正确明白得句子意思。
第二课时一自主完成翻译以下句子山门圮于河译:二石兽并沉焉译: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遂反溯流逆上矣译:二小组合作探讨1故事中要紧说了哪几位要紧人物他们各自寻觅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式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如此熟悉的缘故。
关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定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定其在;理由是;老河兵那么判定其在,是因为二、文中两次写到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3、老河兵的判定什么缘故是正确的?4、那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巩固提升一、以下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点为.洛阳令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4)一老河兵闻之.5)至石之.半6)求之.下流,固颠7)然那么天下之.事……3、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无迹。
[学习资料]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5《河中石兽》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难点)?一、预习热身3作家作品?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募()? ?棹()柿()??湮()?? 啮()? ?溯()??欤()?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 、(1).?古今异义?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 ?今义: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是: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4).通假????? ?同“癫”,疯?4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二、活动探究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四、盘点提升类文品读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河中石兽导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总()课时
设计人:朱龙江审核人: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官至礼部尚书。
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
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河中石兽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规律、道理)
(5)众服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6)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8)如是.再啮(这样)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10)但.知其一(只)
(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12)尔辈
..不能究物理(你们)
(13)以为
..顺流下矣(认为)
(14)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
①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②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
(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读gàn)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之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三)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
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写贺词,已是特别看的起他。
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
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自学指导(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任务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板书设计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工——求于上游——成功
四、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