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为各种社会成员个人的意识而存在, 形成千差万别的各个特殊的个体 道德意识 , 又表现为整个社会意识, 如民族 、 阶级、 国家的意识, 形成某
种 普 遍 的道 德意 识 。 体 道 德 意 识 与 整 体 道 德 意 识 既 有对 立 , 有统 个 也
节人们之间 以及个人与集 体之间行为规 范的总和, 有人称外在舆论力
量 。 在 整 个 由 道德 观 念 、 德 意 志 、 德 情 感 、 德 行 为标 准 构成 的 而 道 道 道 道 德 意识 、 德理 论 , 加上 道 德 行 为 的道 德 体 系 中 , 德 意 识 既 是 作 道 再 道
要 了 解 马克 思 主 义 道 德原 理 的 基 本观 点 , 先 必须 了解 杜林 的道 首
德观。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道德观的同时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的
道 德 观 。 是 由于 没 有 看 到 杜 林 的 原 著 , 但 我们 对杜 林 的道 德 观 很 难 琢 磨 的 十 分 确 切 , 只 能 从 恩 格 斯批 判他 的 著作 巾 去寻 找 和 理 解 。 林 而 杜
范 、 则 、 准 的 总和 。简 单 地 说 , 德 是 依 靠 社会 舆 论 的 力量 , 调 原 标 道 来
切 民 族 、 切 时 代 。那 么杜 林 所 说 的 “ 则 ” “ 一 原 和 要素 ” 竟 是 什 么 究
呢 ?他 说 , 以协 调 一 致 的 方 式 … … 重 新 出现 于 人 以外 的一 切 生 物 中 , 能 认 识 这 种 协 凋一致 的 方式 , 就认 识 了人 的生 活 规 范 , 种 协 调 一 致 这 的 方 式 存 在 于 一 切 生物 中 , 生 物 活动 规 范 中 , 出 了人 类 生 活 的 规 从 引 范 。这 种 方 式 一 旦 被 认 识 , 就会 像 数 学似 的有 广 泛 的适 用 性 。这 种 道
《反杜林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反杜林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著名著作,是一部关于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杰出作品。
这部著作重点探讨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整体性研究。
本文将就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展开详细讲解。
首先,反杜林论主张对世界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把握整个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每一个事件和现象,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分类别。
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把握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真理。
其次,反杜林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要注重透视问题内在的矛盾和对立关系。
这种矛盾和对立关系极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
在分析这些矛盾和对立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为未来进步的方向提供坚实的基础。
此外,反杜林论还反对对于事物的超脱和孤立分析,而强调事物在整个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来认识事物的实质和内在联系,而不是纯粹从局部和片面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最后,反杜林论还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念,这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检验自己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理论中的不足。
这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总之,《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是一种指导人们探索自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态度。
它强调要从整个的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中来认识事物,并总结和提炼出历史规律和发展方向。
同时,反杜林论还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这些思想为人们深刻认识世界提供了有力保障,经验表明,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地得到深入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原著——《反杜林论》中的道德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兼谈会计领域的道德[摘要]《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撰写的一部系统而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突出代表。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在道德方面的立场,完整阐释了唯物主义道德观。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结合现实中生动的道德案例,详细阐述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道德的发展进步规律,批判了杜林在道德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本文还从会计领域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会计道德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会计道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道德;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同时,《反杜林论》还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可以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次正面交锋。
杜林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在永恒真理思想的指导下,论及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他认为道德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其“永恒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这些道德“原则”和“要素”,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它一经发现就具有绝对的适应性,可以扩展到一切民族、一切时代。
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不但批判了杜林在道德问题上的荒谬观点,更确立了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把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统一起来。
在该书中,恩格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从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深刻地驳斥杜林道德论的同时,逐步确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反杜林论]《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反杜林论》读后感摘要:《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部十分卓越的经典著作,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充分集中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被人们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杜林马克思哲学原则一、不是自然界和人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一)杜林的哲学对象是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终极原则的体系。
杜林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在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包括一切知识和意愿的原则”。
杜林还认为,无论在哪里,只要人对某一事物或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需要认识的问题,那么这些存在形式的原则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在这里,杜林企图摆脱和越过科学直接把握世界的本质。
哲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旧的本体论哲学就是这样规定哲学的对象的,古希腊早期的哲学任务是研究事物发展的原因、原因的原因以及终极原因,以至于哲学成为了一切知识的总汇,乃至于出现哲学原子论,就是这种哲学理念的结果。
(二)杜林认为哲学原则是一切知识和意志的终极成分。
杜林把存在形式的原则看作为构成各种知识和意志的简单成分,就好像物体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一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终极的成分,或基本原则。
只要发现了这些原则,就可以获得对一切事物的解释。
这些原则适用于一切事物,包括人们未接触过的和根本不知道的事物在内。
正因为这样,杜林进一步断定,有了这些基本原则,哲学就成为科学说明世界的统一体系所需要的最后补充,也就是在科學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靠哲学的“原则”来作补充性说明。
这样,哲学就成为包打天下的英雄。
(三)杜林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体系是原则在先。
杜林把哲学对象分成三类:适用于一切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一类,此外还有两类,即自然界和人类世界。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范” … ” 认为这些 “ , 原则 ” 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 可 切民族之上 。同时 , 杜林否定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 他 认为“ 善不是恶, 恶不是善” , ’ 善与恶是超历史的、 超 阶级的 、 永恒的 , 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且杜林还从这种超 阶级 的先验的道德观 出发 , 确立了他 的人关系所决定。道德关系存在 于个人与个人之间, 个人与集体之间, 以及集体与集体之 间, 存在于一切时代、 一切 民族 、 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人 们在 发 展 自 己的 物质 生 产 和 物质 交 往 的 同 时 , 改 变 着 也 自己的道 德 理想 。道德 不是 永 恒 的 、 抽象 的 , 德 是一 个 道 历 史 范畴 。
标准, 即暴力是恶 , 人类相爱是善。人类相爱是天生的 , 是超阶级 的, 永恒的。杜林 的永恒道德观 , 在无产阶级革 命前夕是大肆鼓吹和宣扬 , 目的是为 了维护资本主义 其 的统治 , 反对暴力革命 。
从人类社会开始个体对家庭 、 部落的关系 , 男女之间 的关系 , 家长对子女和子女对家长的关系 , 就已经在共同 劳动和 日常生活中形成了, 这些关系渐渐巩 固下来 以后 , 就变成 了人们行为方 面公认 的标准 , 变为社会道德。所 以对 于人 的任何行为品德 , 应该根据他所处的社会关 系 去考察 , 人们不 能脱离社会的生活和行动, 人们在生产 中 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 , 即人们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社会 的 关系。人们的道德观念 、 行为和规则是在生产关系中、 人 与人 的交往中形 成的社会意识。总之 , 社会关 系及社会
摘要 : 道德是在 一定社 会、 一定阶级 中向人们提 出的处理 个人 与个人 、 个人与社会之 间各种特殊 的行为 关系。恩格 斯在 《 反杜林论 》 批判 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基础 上 , 对道德产生的真正根 源、 道德 的基本 内涵及道德的基本属性进行 强有力的论 述 ,
试论《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试论《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作者:王会香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写于十九世纪末期的一部巨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简要探讨了《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与基本框架,并从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的巩固与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系统化和丰富化两方面论述了《反杜林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1 《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及基本框架《反杜林论》全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是恩格斯写于1876年至1878年的巨著。
该书的写作目的是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反动学说。
1871年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斗争也日益加剧。
与此同时,由于巴黎公社的失败与德国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也逐渐由法国转移到德国。
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支持以俾斯麦为首的德国政府依靠武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的同时,大肆宣扬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和折衷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以杜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学者反对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主张通过逐步改良资本主义社会来调和阶级矛盾。
1875年前后,杜林自称要在科学领域中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毫不含蓄地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的学说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于刚刚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德国工人党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为了回应杜林的攻击,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为了促进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恩格斯自觉承担起批判杜林的重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撰写了《反杜林论》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面地、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反动观点,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系统化。
由于杜林的学说涉及范围较广,《反杜林论》也因之涉及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在内的众多领域;而为了更加深入地揭示杜林学说的谬误,相比马克思的大多数哲学著作,恩格斯的《杜林论》对于哲学的论述也更为系统。
在结构上,《反杜林论》全书共分为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等五个部分。
试论《反杜林论》中哲学思想
是历史发展 的直 接动力。无产阶级必须采取革命手段 ,通 过 则 ,而且第 一次系统地论述 了唯物辩证法 的对象 、特性 、功 暴力革命 ,才是实现社会主义 的正确道路 。 能 和唯物辩 证法 的基本规律 ;不仅 明确指 出唯物史 观是马克 二、 《 反杜林论 》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典范 思一 生的两大发现之一 ,阐明了唯物史 观的出发 点 、任务 及 贯 穿全 书 的革 命精神 和科 学精 神具有 永恒 的生命 力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哲学 ,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 了真 正 其创立 的意义 ,而且在关于历史规律 的客观性 和历史 主体 的 能 动性 问题 上 ,在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唯物辩证关 系 科 学 的 性 质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又 是 富 有 革 命 实 践 性 的哲 学 , 它是无产 阶级和革命人 民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锐利思想 武 问题上 ,在关于阶级 、国家和革命 的理论上 ,都作 出了新 的
2 0 1 5 年第1 7 期
青年时代
Y O U T H T I M E S
・思 想 政治
・
试论 《 反杜林论 》中哲学思想
孟 俊 岐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 主义 学院 ,山东
摘
淄博
2 5 5 0 0 0
要: 《 反杜林论 》第一 次系统地 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 的三个组成部 分及 其 内在联 系,把马克 思主义哲 、更加 完备 的形 态表 达 出来。本文从马克 思主义哲学发展 的历史需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础地位来 阐述该 书哲 学思想及其地位 。
关键词 : 《 反杜林论 》;哲 学;辩证唯物主 义;历 史唯物主 义;价值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方法论与当今社会道德评价
1 2 B KS 0 2 5 ) 的 阶段性 成 果 。
随 着 改革 开 放 和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的不 断 深 入 , 我 国
2 0 1 3 ・ 2 书
! 墨 曼 璺
苎
总第 4 4 8 期
想 把 任 何 道 德教 条 当作 永 恒 的 、 终极 的 、 从 此 不 变 的 道 德 规 律强 加 给我们 的企 图 。 ” ” “ ” 因为 任何 社会 的道 德 必定 受 到 当时社 会 历史 条 件 的制 约 , 道德 是特 定 社会 经 济基 础 的 反映 , 是具 体 的 、 历史的。 “ 我们 断 定 , 一 切 以往 的 道德 论 归 根 到 底都 是 当时 的社 会 经济 状 况 的产 物 。 ” ” … 人们 “ 为 了 生活 , 首先 就 需要 吃 喝住 穿 以 及其 他 一些 东 西 。 因此 第 一
主 义 的 道德 观 。 而这 些 方 法 恰 恰 是 分 析 当前 我 国社 会 道 德状 况 和解 决 社 会 道德 问题所 需 要 的 , 它 为 我们 提供 了科
学 的方法 论 指导 。
一
的看 法 截 然 不 同 , 有 较大 的分歧 。近 年来 , 一 部 分 人 以 “ 彭宇案” 和“ 小悦悦事件” 等几个孤立 、 特 殊 的事 件 为 例 , 认 为 我 国社 会 的 道 德 危 机 、 道德 滑坡 十分 严 重 , 甚 至有 人
堂 堂堡墨星塑墼查
总第 4 4 8期
《 反 杜 柿 论》 巾硇厘德方法: i [ 仑 与 当 社 会 厘 德 评 价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解读——读《反杜林论》有感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解读——读《反杜林论》有感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当今社会对于道德观概念的解读,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和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它作为精神力量广泛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形而上学道德观进行了批判,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有着深刻启示。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反杜林论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形而上学道德观的批判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
德国统一后,新的形式要求德国工人阶级尽快消除分歧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政党。
杜林的体系对于刚刚合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产生了影响并在他们中间传播,甚至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著名领导人倍倍尔也一度受到杜林的影响。
自命社会主义信徒的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
形势的发展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必须严肃地批驳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
这迫使恩格斯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以便全力以赴反击这个新出现的所谓“社会主义”学说,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反杜林论》虽然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但是“对象本身的性质,迫使批判不得不详尽”,不得不对“在现时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争论问题”作出正面的分析。
在批判杜林折中主义谬论的同时,恩格斯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第一次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一章中,恩格斯分析批判了杜林道德理论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
杜林道德观的根本之点在于认为存在着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永恒的道德。
杜林通过鼓吹永恒真理论的存在,来宣扬“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等”。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念的同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浅析《反杜林论.哲学编》道德与法的现实意义
浅析《反杜林论.哲学编》道德与法的现实意义摘要: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比较系统、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同时也阐明了恩格斯道德观的形成及道德的根源、本质、基本内容等问题。
恩格斯对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的批判,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着现实意义,我们应充分重视道德作为精神力量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在现实的道德困惑下要加强道德建设。
必须认识到辨证的处理好其中几对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努力建立市场经济所倡导的道德观,当前建设的重点是市场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尤其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
关键词:恩格斯道德观市场经济道德建设1、恩格斯对杜林道德观的批判1.1 杜林的永恒道德观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原理的基本观点前,首先了解杜林的道德观。
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道德观的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但是由于没有看到杜林的原著,我们对杜林的道德观很难琢磨的十分确切,而只能转而从恩格斯批判他的著作中去寻求理解。
在社会主义的思想史上, 杜林是德国折衷主义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
他在哲学上把唯心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和当时的实证论结合在一起, 是个形而上学论者,杜林在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基础上所发表的道德观和道德方法论在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2 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历史的更迭,道德不断发展。
作为上层建筑,道德是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更不是绝对的思想平等,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有着其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
1.3 揭露杜林真理的,道德问题上的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比较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并十分明确而具体地论证了道德的根源和本质问题。
他指出,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与杜林的论战性著作。
恩格斯不仅用幽默犀利的语言对杜林的无知狂妄进行了尖锐批判,彻底粉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还从容淡定地提出了新问题,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
从这个层面讲,《反杜林论》更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经典、百科全书,更被列宁誉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1](P442)《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1只有对杜林及《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有较详尽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恩格斯的语言风格和论辩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
杜林是庸俗经济学家凯里的门徒,与“铁血宰相”俾斯麦有来往,主张并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家。
但1875年杜林却突然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装扮成了一个党的理论家、工人阶级的‘救世主’”[2](P2)。
他写书立作,创造了一系列“理论”。
但他不过是一个自恋而无知的“无责任能力的自大狂”,他热衷创造“体系”,却只能用可怜的小学生水平的哲学知识创造“体系”,所以他的“理论”是伪科学的、反动的。
他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江湖骗子”和“幼稚病”[3](P5)。
恩格斯识破其面目,揭穿了他以假乱真、蒙蔽群众的企图,毫不客气地说他是“高超的胡说”[3](P4),是“用吹号打鼓来吹嘘自己的手艺和商品,不亚于最鄙俗的市场叫卖者,而在他的那些大字眼后面却是空空如也,一无所有。
”这惟妙惟肖地勾画了杜林的丑恶嘴脸。
杜林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假社会主义理论,他的反动思想对刚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在党内形成了蓄谋分裂的反党宗派的核心。
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唯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为了使社会主义工人党避免发生分裂,为了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彻底摆脱机会主义的侵蚀,恩格斯受托于马克思,毅然决定彻底戳穿杜林伪科学、真反动的面目,着手反击。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2《反杜林论》的语言并非像许多专业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是表现出极大的生动性,将恩格斯丰富的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风格即人”。
读《反杜林论》有感
读恩格斯《反杜林论》之《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有感恩格斯在哲学篇第九章中,从认识论方面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同时批判了他的永恒道德论,论述了道德和经济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就有的,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脱离经济基础的范畴,并宣扬他这种永恒道德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切时代,而且适用于人类之外的生物界。
但是恩格斯否定了这一观点。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就说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受一定的社会状况所制约,不是超历史的东西。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是还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是,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在原始社会里,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但人们遵守的道德标准,如在氏族的部落内部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爱同胞,服从决议,为部落应用作战等。
这些道德标准,是有当时生产关系的公有性质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产生了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产生了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坚持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顽固派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奴隶制度的道德观念。
他的反动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他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爱奴隶主贵族。
他认为只有奴隶主是讲“仁”的,奴隶们应该服从有“仁”的奴隶主的统治。
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奴隶制度的典章制度,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一边达到奴隶们“犯上作乱”的反动目的,这种道德观念是与维护奴隶制度相适应的,成为奴役奴隶的精神枷锁。
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孔孟之道”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奴役、毒害劳动人名和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
反杜林论 马克思原理
《反杜林论》是怎样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论,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批判杜林思维至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观点。
杜林提出,人的思维不包含任何矛盾,作为思维产物的真理是绝对的。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包含着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人的思维“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选集3/427)并且,“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
”恩格斯强调,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它在人类的无限前进发展中一天天不断得到解决”(376)。
(2)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杜林认为,作为思维成果的真理是永恒真理。
恩格斯指出:所谓真理,不是简单事实的记录,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恩格斯通过对非生物界研究、有机体研究和社会历史研究三大认识领域的考察证明,在所有科学认识领域,都不存在所谓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杜林认为二乘以二等于四、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会饿死等常识是真理,那么就是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了大字眼。
就会陷入一些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3)批判杜林关于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观点。
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一个认识,要么是真理,要么是谬误。
恩格斯指出,杜林不懂得真理和谬误的辩证法。
在一定的界限内,真理不是谬误,但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对立的绝对性就转化为对立的相对性。
恩格斯说:“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1。
读《反杜林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观
读《反杜林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观作者:刘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4期摘要人的意志是否自由,人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自由,怎样才能获得自由等等问题,构成了各派哲学家自由观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普遍受到人们的注意。
针对杜林唯心主义的意志自由论,恩格斯在批判过程中,科学地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内在联系,强调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外部世界的支配,科学地解决了有关自由的问题。
关键词自由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作者简介:刘莹,西北政法大学2008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35-01一、杜林的自相矛盾的自由观杜林对自由下了两个定义,而这两个定义是互相矛盾的。
第一个定义说,自由“一方面是合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本能的冲动,双方好像是联成一个合力”,而且这种合力的性质和大小是可以事先估计的。
恩格斯指出,“根据这种看法,自由是在于:合理的认识把人拉向右边,不合理的冲动把人拉向左边,而在这样的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真正的运动就按对角线的方向进行。
所以自由就是认识和冲动、悟性和非悟性之间的平均值”。
从法律上来看,所谓“合理的认识”指的就是合法的欲望,而“本能的冲动”指的就是违法犯罪的欲望。
无论是合法的欲望还是违法犯罪的欲望,都是人们内心主观意志的东西;因而,杜林所说的自由就是人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受客观规律和法律(法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的约束。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的绝对自由观。
杜林的第二个定义说,自由“只不过是按照先天的和后天的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而这种动机“总是以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强制”。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第二个关于自由的定义随随便便地就给第一个定义一记耳光”。
可见杜林的观点是矛盾的。
杜林的第二个定义提到必然性,是从黑格尔那里抄来的,但他并没有真正说明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只是对黑格尔观念的极端庸俗化”。
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贡献
批判杜林的自Βιβλιοθήκη 哲学,科学地解决了运动、时间、空间 的关系
杜 林 认 为“世界 在 时 间 上 是 有开 端 的,在 空 间 上也 是 有界 限的。”[1] 他还自己证明了该观点,指出“假定世界在时间上没 有开 端,那 么 永恒 就 终止 于 任 何一 个 确 定 的 瞬间,因 而一 个 彼 此相继的事物状态的无限序列在世界上流逝了。”[1] 恩格斯科 学 论 证 了时 间、空 间 的 无 限性以 及有 限 和 无 限 的 辩 证 关 系。他 指出:“ 时 间上 的 永恒性、空间上 的 无 限性,本来 就 是,而且 按 照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者 向后,向上或者向下,向左或向右。”[2] 时间、空间和运动一样, 都 是 物 质 世 界本身所 固 有 的属 性,是 物 质 存 在 的 基 本 形式 。物 质不仅不能脱离时间空间,而且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才能运动。 任 何 物 体 的 存 在 和 发 展,都 必 然占 有一定 的 空间,经 历一定 的 时间。恩格斯还指出,无限的世界,是由无限的的事物和现象的 总 和 所构成 的,无 限 寓于有 限 之中,任 何 有 限 的 事 物 和 现 象 之 中又都是具有无限的性质,都是趋向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辩护。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反杜林论》的读后感。
一、关于真理的追求《反杜林论》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
真理是普遍的、绝对的,它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掌握。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性和普遍性原则,不断克服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干扰。
这个观点启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不轻易受到任何主观情感的影响。
同时,要尽可能地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以寻求真理为目标。
二、关于阶级斗争《反杜林论》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个观点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应该积极开展斗争,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
在阶级斗争中,我们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要求我们要始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同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反杜林论》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论《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论《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刘姣伶来源:《南方论刊》 2021年第2期刘姣伶(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摘要】《反杜林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在哲学编中,恩格斯对道德这一重要问题加以论述,批判了杜林“永恒道德观”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基础、“永恒真理”的立论前提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理论基础。
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
因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且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反杜林论;道德观;现实启示19世纪70年代,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先后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展开攻击。
恩格斯受马克思的委托,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于1876-1878年之间撰写了《反杜林论》这一经典著作,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分析了其内在联系。
列宁曾给予《反杜林论》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道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第九、十、十一章中,恩格斯比较集中、系统地对杜林的“永恒道德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过程中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方法论。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问题提出重要部署。
以《纲要》的颁布为契机,重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观点的批判和对科学的道德相关理论的阐释,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上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一、《反杜林论》对杜林“永恒道德”的批判在杜林看来,道德和真理一样,是永恒的、根本不变的,是适用于一切世界和一切时代的。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学习恩格斯《反杜林论》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学习恩格斯《反杜林论》的体会靳希斌
【期刊名称】《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卷),期】1987(000)003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原理,对于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有现实意义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理论,较集中地反映在恩格斯所写的《反杜林论》伟大著作中。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部分中,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原理。
【总页数】7页(P9-15)
【作者】靳希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试论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与时俱进论述的体会 [J], 罗芸
2.论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学习《反杜林论》的几点体会 [J], 王毓;徐素华
3.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学习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编二章《理论》札记 [J], 协文
4.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学习恩格斯《反杜林论》的体会 [J], 赵伟鹏
5.试述恩格斯对军事变革的解读——学习《反杜林论》“暴力论(续)”篇的一点体会 [J], 马守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作者:谢晖
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道德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原理,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的谬论的同时,曾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系统全面论述,呈现出马克思主义道德并非抽象的理论,其真谛和意义在于实践和行动。
关键词杜林恩格斯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05-01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道德问题,在许多著作中都作过论述,他们批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空洞说教,是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道德实践家。
他们关于道德的理论较集中地反映在恩格斯所写的《反杜林论》中。
在该著作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永恒道德”的谬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原理。
一、杜林的道德观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原理的基本观点,首先必须了解杜林的道德观。
因为恩格斯是在批
判杜林道德观的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但是由于没有看到杜林的原著,我们对杜林的道德观很难琢磨的十分确切,而只能从恩格斯批判他的著作中去寻找和理解。
杜林在自己的
理论体系中,在永恒真理思想的指导下,论及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他认为道德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其“永恒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这些道德“原则”和“要素”,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它一经发现就具有绝对的适应性,可以扩展到一切民族、一切时代。
那么杜林所说的“原则”和“要素”究竟是什么呢?他说,以协调一致的方式……重新出现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中,能认识这种协调一致的方式,就认识了人的生活规范,这种协调一致的方式存在于一切生物中,从生物活动规范中,引出了人类生活的规范。
这种方式一旦被认识,就会像数学似的有广泛的适用性。
这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一句话,道德“原则”和“要素”就是生活模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关系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根源于社会关系,由社会关系所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决定论。
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
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
而杜林否定道德的社会制约性。
他认为,善恶观念,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民族,总是一成不变的。
在善和恶的道德问题上,杜林宣扬永恒的道德,在道德领域中播种最后的、终极的真理。
杜
林认为“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善与恶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杜林从这种超阶级的先验的道德观出发,确立了他的人类绝对的道德标准,即暴力是恶,“人类相爱”是善。
“人类相爱”是天生的,因此,是超阶级的、永恒的。
杜林的这种道德观,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大肆鼓吹和宣扬,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企图把资产阶级道德视为永恒道德。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批判了杜林关于道德的热昏的胡话,指出杜林妄图把自己道德观的适用性扩展到一切世界、一切时代。
恩格斯强调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
”一切道德都受社会的和历史的制约。
恩格斯断言:“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反杜林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道德的本质以及产生的根源,阐述了道德的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道德的作用等。
马恩阐明,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终极的道德,以杜林所谈的善恶观念来说,恩格斯指出:“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的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人们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就改变着自己的道德理想。
道德不是永恒的、抽象的,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历史发展来看,所有的道德思想都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
关于道德本质问题,恩格斯指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在一定社会中,人们总是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的道德原则,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即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所作出的社会和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观念、规范、原则、标准的总和。
简单地说,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有人称外在舆论力量。
而在整个由道德观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标准构成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论,再加上道德行为的道德体系中,道德意识既是作为各种社会成员个人的意识而存在,形成千差万别的各个特殊的个体道德意识,又表现为整个社会意识,如民族、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成某种普遍的道德意识。
个体道德意识与整体道德意识既有对立,也有统一。
其中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是制约人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社会法则。
同时,同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道德与法律、宗教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不能混为一谈。
三、道德的真谛在于实践和发展
马恩不仅一生都在献身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践着人性的回归,而且确立了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将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统一起来,使其既不是一个远离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盲目的实践家,也不是一个只会说教、远离实践斗争的抽象道德家。
在马恩看来,道德的真谛和意义绝不在于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实践和行动、革新和创造,在于意气
风发、精神饱满地投身于日常生活,激发献身社会和改造世界的热情,塑造奋发图强、无私无畏、一往无前的崇高人格和品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读(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靳希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原理简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厉以贤,李明德.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4]张之沧.论马克思的道德实践.道德与文明.2007(3).
[5]邱伟光,张云.大学德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