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篇一:《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第一篇:反杜林论读后感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反杜林论》是一本由法国思想家杜林写成的书,这本书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杜林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批判性观点,并试图推翻宗教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正因如此,这本书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争议。
而我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则是从一个虔诚信徒的角度出发,对《反杜林论》进行反思和回应。
首先,我要承认《反杜林论》给我带来了一些不安和困扰。
杜林的逻辑分析和思维方式的确是非常强大和精准的,他精辟地揭示了许多宗教信仰中存在的疑点和困惑。
他对神的存在、神的属性以及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进行了严谨的推理和逻辑论证。
这让我确实开始产生了对自己的信仰的一些质疑和困惑。
但是,正是因为《反杜林论》的存在,我才开始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信仰。
我开始了一段漫长而有意义的旅程,通过学习、阅读和思考,我努力寻找对于这些疑问和困惑的答案。
我深入研究了圣经、神学著作和哲学论著,试图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找到了一些关于神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证据。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种严格的证据标准,即只有可证伪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证据。
然而,在对神的存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这种标准并不适用。
因为神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理性和感知能力的,无法通过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证明或证伪。
而宗教信仰往往建立在经验、灵感和直觉的基础上,这些无法被纯粹理性的分析所捕捉。
其次,我开始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的逻辑分析确实强大,但他对于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并没有充分考虑。
宗教信仰往往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系统,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和心灵生活。
它包含了对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包括意义、希望、伦理和人的尊严等方面。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安慰、指引和力量,这些是纯理性无法提供的。
此外,我还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进行了强调,并认为二者是互相排斥的。
然而,我发现宗教信仰与科学是可以互相融合和共存的。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对于杜林社会学理论和福柯的批判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反杜林论》中,福柯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上。
杜林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他强调社会的功能和秩序,认为社会是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规范来维持秩序和稳定的。
然而,福柯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忽略了权力和知识的运作,忽略了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机制。
福柯指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和知识生产的场所。
他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秩序,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中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性。
福柯的批判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学理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能主义的视角。
权力和知识的运作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这些角度来重新审视社会的运作和变革。
另外,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福柯的批判观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福柯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至关重要。
他对于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对福柯的批判观点的理解,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和福柯的批判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秩序,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中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性。
福柯的批判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学理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能主义的视角。
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读后感
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读后感一开篇,就能感受到杜林那满满的“迷之自信”。
他就像一个自封的哲学皇帝,把自己的观点到处乱撒,还觉得都是真理。
恩格斯呢,就像一个冷静睿智的侦探,开始一点一点剖析杜林那些混乱的思想。
杜林说的一些关于世界模式论的东西,听起来玄之又玄,可细究起来,就像是在沙滩上建高楼,基础都是虚的。
他在概念里绕圈子,试图从一些抽象的、自己臆想出来的原则去构建整个世界的图景。
这就好比我要画一幅画,却不看眼前真实的风景,只凭自己瞎想的一些线条规则来画,最后画出来的肯定是个四不像。
恩格斯指出这是本末倒置啊,我们应该从实际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出发去总结规律,而不是从那些空想的原则出发。
还有关于存在的观点,杜林的解释也是一团乱麻。
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述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乱摸,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没有一点连贯性和合理性。
恩格斯却清晰地告诉我们,存在是一个很实际的概念,是我们周围可以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这就像我们说“这里有东西存在”,那肯定是指能看到、摸到或者以某种方式感知到的东西,而不是杜林那种在概念里飘来飘去的所谓“存在”。
在真理和道德的问题上,杜林更是让人觉得好笑。
他觉得自己可以制定出一种永恒的、适用于一切情况的道德和真理标准。
这就好比说我能做出一件全世界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觉得好看的衣服一样,简直是异想天开。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道德和真理的认知都是有差异的。
恩格斯强调真理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也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这就像我们现在看古代的一些道德观念,有的已经不适用了,而不同阶级的人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同,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标准呢。
读完这部分,我就觉得恩格斯简直太酷了。
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轻松地把杜林这个自吹自擂的“假大侠”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而且通过他对杜林错误哲学的批判,我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这一编里,恩格斯就像是一位智慧的武林高手,面对杜林这个到处乱出招的“半吊子”,轻松地见招拆招。
杜林啊,感觉就像个在科学和哲学领域里到处乱涂鸦的小孩,还自认为画出了绝世大作。
首先呢,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时候,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叫严谨的逻辑。
杜林提出的那些观点,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是经不住细琢磨。
就像那种外表看起来华丽,但是一捅就破的纸灯笼。
比如说杜林对哲学体系的构建,他搞得那一套,完全是随心所欲,既没有尊重已有的科学成果,也没有遵循哲学发展的规律。
他就像个蹩脚的厨师,把各种乱七八糟的食材(概念)随便往锅里一扔,就想做出一道满汉全席,结果只能是一团糟。
而恩格斯呢,他从各个方面,无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关系等,都条理清晰地指出杜林的错误。
这就像是拿着放大镜,把杜林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下的荒谬之处,一个个地揪出来给大家看。
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解剖杜林的错误思想。
我觉得这一编对我的启发很大。
它让我知道,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像杜林那样想当然。
哲学不是可以胡编乱造的东西,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我们要是想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就得像恩格斯那样,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知识,尊重科学,而不是靠自己的空想。
而且,这一编也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之处,它就像一座灯塔,在思想的海洋里,照亮正确的方向,让那些错误的思想船只无所遁形。
读完之后,我就像是在思想的迷宫里被人牵着手,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出来,感觉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再也不会被那些看似高大上,实际却漏洞百出的思想给忽悠了。
这就好比我以前是个容易被魔术骗到的观众,现在却像是知道了魔术背后所有秘密的人,不会轻易被那些假把式给迷惑啦。
反杜林论观后感
反杜林论观后感
先说说这个杜林吧,就像一个自认为啥都懂、到处瞎咧咧的“万事通”。
他那些观点啊,就像用破布拼凑起来的怪衣服,乍一看好像有点东西,仔细一瞧全是漏洞。
恩格斯就像一个智慧的大侠,拿着真理的宝剑,一剑剑地挑破杜林那些看似华丽实则荒谬的理论泡泡。
在书里,我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激烈的辩论赛,而且是那种高手过招的级别。
恩格斯对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论述,那真叫一个透彻。
就拿哲学来说,杜林的那些所谓的哲学体系,被恩格斯分析得明明白白,就像把一个装神秘的魔术盒子打开,让大家看到里面不过是些粗糙的小把戏。
恩格斯告诉我们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不是杜林那种东拼西凑、自相矛盾的东西,而是有着严密逻辑,基于对世界正确认识的体系。
社会主义部分就更激动人心了。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那些不切实际的假社会主义观点,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可不是靠空想就能实现的,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这让我觉得,未来美好的社会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奋斗逐步实现的目标。
读完这本书,我还觉得自己像是吃了一颗知识的大力丸。
以前看世界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现在感觉像是擦干净了眼镜,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背后的运行逻辑。
而且啊,这本书还让我变得更有勇气去质疑那些不合理的东西。
就像恩格斯敢于挑战杜林的错误观点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能盲目相信一些看起来很厉害,实际却站不住脚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
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
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
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
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极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十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
读完《反杜林论》,我认识到自由与必然是解释人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苏联文学家萨特的一本论述现代存在主义和现代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他人、对自我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首先,本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萨特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往往处于“虚无”的状态中,他们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标,失去了自我。
这种虚无感使人们迷失,苦闷,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意义。
我对这个观点深感赞同,社会的进步专注于物质和经济的发展,缺乏对个体内心的关怀和塑造。
我们常常忽略了对人的尊重,重视人的自我发展,而过分看重了人的物质财富和身份。
而现实重重的压力和繁琐的琐事也让人们的精力和时刻都被消耗着,无暇照顾自我的成长和追求自己真正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虚无感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更加明确了个人的自我努力和追求的重要性。
另外,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存在即合理”。
萨特通过描述恶人杜林的行为,揭示了人作为一个自由的存在者,要为自己的自由行为负责,并承担从行动中产生的后果。
每个人都是自己存在的创造者,没有人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或外界的力量。
人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内心深处的真理要比表面的迷茫更加重要。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人们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进行反思,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使我意识到,我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对我的期待和评价,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价值,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理由。
此外,书中还对他人对自我的影响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人的存在离不开他人的存在,他人对自我的看法和评价对自我的建构和形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人们往往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去迁就别人的期望和要求,从而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让我深思,我曾经为了迁就别人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进而迷失了自我。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应该更加坚定地秉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总而言之,阅读《反杜林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反省和启示。
通过对现代社会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入剖析,萨特揭示了人的虚无感和迷茫感,以及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自由行为和存在状态负责的重要性。
2019-反杜林论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读后感(一)《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
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着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着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着名的理论巨着——《反杜林论》。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
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
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这本书是俄罗斯哲学家伊万·伊里奇·沃洛申尼采夫于1924年写成的,它是对杜林的《科学的逻辑》这本著名的逻辑学教科书的批判和反驳。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批判精神,而且也启发了我重新审视逻辑学的重要性。
作者首先指出了杜林的逻辑学在认识论上的问题,即杜林所提出的“形式化思维”模型的局限性。
形式化思维模型将事物抽象成符号和公式,但是它无法完全捕捉到现实中事物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只有当符号和公式与现实紧密联系并反映现实的复杂性、变化性时,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作者还通过对杜林的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逻辑学思想的批判,论证了逻辑学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
作者认为,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中,逻辑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不仅决定着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方向,而且在个人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此外,作者还指出了杜林的信仰普遍主义的缺陷。
杜林将符号逻辑和原则逻辑奉为科学的“头等公民”,否认认识历史和实践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学科的差异,力图将逻辑学作为普遍的、普适的方法论运用于各个领域中。
然而,实际上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逻辑学方法,避免建立在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基础上,从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与现实相离甚远。
读完《反杜林论》这本书,我对逻辑学的认识更加深入。
逻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现实,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发展和变化。
逻辑学不仅涉及到哲学和科学方面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和决策。
在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逻辑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必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信息中分析出一条条线索,从而更好地把握事实,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杜林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驳,展现了自己对科学、理性和人类发展的独特见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作者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杜林的观点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在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上。
杜林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认为科学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形式,与社会和历史无关。
然而,作者指出,科学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知识的产生和传播也受到权力和利益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学与社会割裂开来,而应该将科学放在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中进行理解和分析。
其次,作者对科学的本质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学看作一种客观的知识形式,而应该将科学放在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中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
最后,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社会不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科学、理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展现了自己对科学、理性和人类社会的独特见解。
这部作品不仅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对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读后感
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读后感杜林这家伙,感觉就像个自视甚高的“思想暴发户”,啥都想自己搞一套,还觉得自己那一套是绝对真理。
恩格斯可就不惯着他,就像一个智慧的大侠,见招拆招,把杜林那些看似唬人的观点打得七零八落。
在这一篇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世界模式论的部分。
杜林就像个蹩脚的建筑师,想要凭空搭建一个世界的模式。
他觉得自己能从一些抽象的概念里推导出整个世界该是什么样的。
这就好比他坐在自己的小屋里,闭着眼睛想象世界应该有几块砖、几根梁,完全不管现实世界是怎么回事。
而恩格斯就像是那个拿着现实的尺子和锤子的人,他指出,我们认识世界得从实际出发啊,不是靠这种想当然的空想。
还有关于道德的论述也特别有意思。
杜林宣称有一种永恒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原则。
这就好比说有一件衣服,不管是大人小孩、古代现代、东方西方,都能穿得正好。
这怎么可能呢?恩格斯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阶级都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就像在原始社会,大家一起打猎、分享食物就是道德的;在封建社会,忠诚于领主可能就是一种被推崇的道德。
每个时代的道德就像那个时代的文化特产,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和用途。
读这一篇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而且是那种实力悬殊的辩论赛。
恩格斯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把杜林的那些漏洞百出的哲学观点剖析得明明白白。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哲学不是用来故弄玄虚的,不是一些人用来显示自己有多高深的工具。
真正的哲学得扎根于现实,得能经得起推敲。
就像盖房子,不是在空中画个漂亮的蓝图就行,而是得从打地基开始,一块砖一块砖地按照实际情况去砌。
而且这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的敬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是一座坚实的灯塔,它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它告诉我们要从物质的实际出发,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
不像杜林的哲学,就像是纸糊的城堡,看着花哨,风一吹就倒了。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反杜林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这一编一开头,就能感觉到杜林就像个自吹自擂的江湖郎中,到处兜售他那套看似包治百病,实则漏洞百出的“理论秘方”。
他什么都想插一脚,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好像他是个全能天才,啥都懂。
但仔细一看,全是胡扯。
恩格斯可就不惯着他这臭毛病。
在哲学部分,杜林那些所谓的“终极真理”简直是个大笑话。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乱摸的人,以为自己摸到了宇宙的全部奥秘,还到处嚷嚷自己找到了绝对正确的东西。
可这世界哪有那么简单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一样了,它承认世界是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就好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这个拼图一直在增加新的碎片,而且各个碎片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哪有像杜林说的那种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呢?而且杜林的思维方式特别机械,就像一个只会按照固定程序运行的老古董机器。
他在道德、平等这些概念上的理解简直是荒谬。
他以为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时代的道德和平等标准,这就好比说全世界的人不管高矮胖瘦、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得穿同一个尺码的衣服,这怎么可能呢?马克思主义就很实际地指出,这些概念都是和社会的经济基础、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
不同的社会阶段,道德观念和平等的内涵都不一样。
读这一编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跟着恩格斯老师清理一个满是杂草的花园。
杜林那些错误的理论就是杂草,乱七八糟地生长,把真理的花朵都快遮住了。
而恩格斯呢,手持真理的镰刀,把这些杂草一根一根地割掉,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花能够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这一编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那些看似华丽但实则空洞的理论,一定要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去审视,可不能被那些花言巧语给忽悠了。
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就在于它敢于直面各种错误思想的挑战,并且用坚实的理论基础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就像在这一编里对杜林主义做的那样。
反杜林论哲学读后感
反杜林论哲学读后感
首先呢,杜林这人就像一个自吹自擂的江湖骗子,把自己的哲学说得天花乱坠,好像他发现了宇宙间所有真理的钥匙。
可恩格斯就像一个冷静睿智的侦探,一点点撕开他伪装的画皮。
在真理观上,杜林搞那种所谓的“终极真理”,就好像真理是一个放在架子上一成不变的奖杯,谁先发现就归谁了。
这可太可笑了!恩格斯告诉我们,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我们爬山,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看到的风景也越来越多,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哪有什么一下子就到头的“终极真理”啊。
这就好比你说你吃了一个苹果就知道了世界上所有水果的味道,简直是痴人说梦。
还有杜林的世界模式论,那复杂得就像一团乱麻。
他搞出一堆莫名其妙的概念,什么先验的模式之类的。
恩格斯就直接指出,这完全脱离了实际。
哲学应该从现实出发啊,就像盖房子,你得先看看地基是什么样的,周围的环境如何,而不是在脑子里凭空想象出一个房子的模型就开始吹嘘自己的建筑理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世界的认识应该基于我们的经验、观察和实践,而不是杜林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想。
在道德观方面,杜林又开始胡言乱语了。
他说有那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永恒道德。
这就好比说有一种衣服,不管是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还是在非洲的部落,不管是古代的中国人还是现代的欧洲人都能穿得合适。
可实际上呢,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观念是千差万别的。
原始社会的道德和现代社会的道德能一样吗?在一个以狩猎为生的部落里,分享猎物可能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在现代商业社会,诚实守信则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
这就说明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道德。
反杜林论观后感
反杜林论观后感
先说说杜林这家伙,就好比一个在知识花园里乱闯的莽撞者,还觉得自己特厉害,到处乱放厥词。
他弄出些奇奇怪怪的理论,就像是自己瞎拼凑的乐高城堡,看着花哨,其实一推就倒。
而恩格斯呢,那可是手持真理宝剑的勇士。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这几个大方面,一点一点地剖析杜林的错误。
在哲学部分,杜林那些混乱的思想就像一团乱麻,恩格斯就像是个耐心的解绳高手,条理清晰地指出他的概念混淆、逻辑漏洞。
比如说杜林可能觉得世界是他想象的那样简单构建起来的,恩格斯就告诉他,世界的构成和发展可复杂多了,不是你随便瞎扯几句就能糊弄过去的。
在政治经济学这块儿,杜林那些关于经济的观点就像是没有根基的浮萍。
恩格斯深入地讲解真正的经济规律,让我明白了经济这东西可不是杜林那样胡诌就能说清楚的。
就好像你要做一道复杂的菜,杜林连基本的食材和调料都没搞清楚,就想自创菜系,那做出来的只能是黑暗料理。
社会主义部分更是精彩。
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就像一锅大杂烩,杜林在里面乱搅和,想把社会主义按照他那不靠谱的想法改造。
恩格斯坚定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告诉大家社会主义应该是怎么回事儿。
他就像个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在各种错误思潮的迷雾中,为社会主义这艘大船指明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反杜林论读后感
大学生反杜林论读后感首先,我被《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个体主义所吸引。
书中罗曼·罗兰指出了理想主义革命运动所犯的一系列错误,主张个体主义是更好的选择。
他认为,个体才是世界的中心,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思想、感受和需求。
这种个体主义的观点让我深思。
在过去的求学过程中,我常常追随别人的意见和期望,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往往被他人的期望和社会的标准所左右,而无法真正做到独立思考和坚持自己的想法。
《反杜林论》告诉了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应该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而不是被他人牵引。
其次,《反杜林论》还使我深入思考了现实主义的意义。
现实主义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和改变。
罗曼·罗兰认为,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虽然有着美好的愿景,但实际上无法实现。
唯论理主义只会让人陷入梦幻和虚假的幻觉之中,而现实主义则更加接地气,注重实际生活和实践经验。
通过坚持现实主义,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这让我深思——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高分和名次,却忽略了对真正知识的追求和内心的需求。
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实际上,我也常常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希望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社会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
因此,我对现实主义的观点深表认同,认为只有坚持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现实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读完《反杜林论》后,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书中,罗曼·罗兰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追求真实的幸福和成就感。
他反对那种只为了达成大众期望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的行为。
这点对于我来说尤为有意义。
在大学的求学过程中,我常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开始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努力去追求。
我知道自己有着独特的才能和兴趣,我要勇敢地追随内心的声音,努力去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力。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辩护。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反杜林论》的读后感。
一、关于真理的追求《反杜林论》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
真理是普遍的、绝对的,它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掌握。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性和普遍性原则,不断克服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干扰。
这个观点启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不轻易受到任何主观情感的影响。
同时,要尽可能地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以寻求真理为目标。
二、关于阶级斗争《反杜林论》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个观点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应该积极开展斗争,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
在阶级斗争中,我们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要求我们要始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同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反杜林论》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反杜林论哲学读后感
反杜林论哲学读后感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感觉这书里都是些高深的哲学讨论,但慢慢看下去,就发现恩格斯那犀利的笔锋下藏着特别清晰的道理。
杜林那家伙,自己搞出一套看似宏大的哲学体系,实际上漏洞百出。
就好比一个人盖房子,光看着外表高大上,可是地基打得歪歪扭扭,柱子也是中空的。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时候,顺便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好货都拿出来晒了晒。
他从世界的统一性讲起,杜林在那故弄玄虚,说什么世界统一于存在,这就像是在说一个模棱两可的话,等于没说。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下就把地基给夯实了。
这让我想到我们平常生活里那些喜欢模糊概念的人,他们总是不想把事情说得太明白,其实就是自己心里没底。
再说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杜林又在那乱扯,而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路边的树,它在那好像一动不动,是静止的,但实际上它随着地球在转呢,而且它本身也在生长、变化,这就是静止中的运动。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的静态,要看到背后动态的发展。
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因为他现在过得平平淡淡就觉得他一辈子就这样了,说不定哪天他就突然爆发,做出一番大事业呢。
在认识论这块,杜林也是搞得一团糟。
恩格斯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这太对了,就像我们做菜,光看菜谱是学不会的,得自己下厨房动手做,在实践中才能知道菜是咸了还是淡了,火候是大了还是小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认识论不是那种空想的,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去验证和发展的。
总的来说,读完这部分就像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可不能像杜林那样,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要实实在在地看问题、做事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这个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
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
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
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
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
极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十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
读完《反杜林论》,我认识到自由与必然是解释人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有史以来,人的自觉活动与外部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始终是人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许多思想家为之付出毕生心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批驳杜林的错误观点,正确、全面地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论述。
恩格斯支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二者的关系。
最终认为暴力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
《反杜林论》意义深远。
对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来说,它首先赢得了思想交锋的重大胜利,这次交锋以杜林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以致杜林所在的大学“在人所共知的情况下”剥夺了杜林的教学自由。
恩格斯的胜利也化解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分裂危机。
其次,恩格斯的著作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随后的几十年间,《反杜林论》的号召力不断发散,他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反杜林论》让每一位读者都由衷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行动指南价值,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前进方向与阶段性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党的各级干部执政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另外,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恩格斯认识问题的方法论特点,有助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通过研读这部经典巨著,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所谓的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能够正确的看待事物。
同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历史验证过的真理,面对错误的思想,我们应学会分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地位!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