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六年级《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六年级《十五夜望月》导学案一、解诗题。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二、知诗人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三、明诗意1、断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冷露:秋天的露水。
诗句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2、断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诗句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主题:《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五、重点:1、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接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把笔记抄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3)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栖、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
4.通过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先抽查学生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再齐背。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在我国古代围绕着传统节日创作的古诗举不胜举,这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之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板书诗题: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理解诗题。
(1)从字面含义理解诗题。
明确:“十五夜”即中秋节的夜晚,点明了时间。
“望月”点明了事件。
(2)引导学生由诗题引起思考。
预设:“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题想到以下问题:诗人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中秋节望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交流想法,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2.简介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介绍作者。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曾官至陕州司马。
其乐府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
有《王司马集》。
(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全唐诗》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诗人独吟。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预设:“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十五夜望月》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十五夜望月》教案及反思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3课时《十五夜望月》▶课时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秋月文化,感受月亮所代表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请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诗句)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与月亮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搜集其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教学设计《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方法:看视频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下载古诗诵读,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谈话: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空中课堂”,本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呢?我想课前同学们一定做好了充分的预习,那就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古诗三首》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题目就点明了传统节日的名称。
一讲《寒食》一、知诗人,解诗题。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在这段时间需要禁火,只能吃冷食度日,所以称寒食。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闻名天下。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二、互动课堂听古诗诵读,并划分节奏。
出示词语解释。
三、整体感知,赏析探究1.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春天长安城怎样的画面?“春城”“飞花”点明暮春季节。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
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2.从“飞”“斜”两个字你能体会到什么?“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飞”和“斜”字,明写花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写出了花飞柳摇的动态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十五夜望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5)七、预习检测答案 (7)一、学习目标《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学习目标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通过逐句赏析,体会诗人中秋之夜望月思乡的深情。
学习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和生动意象,如“地白”、“树栖鸦”等,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诗人如何运用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
2. 诗中“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冷露”烘托出了诗人_______的心境。
3.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十五夜望月》中“地白”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指地面上的白色霜花。
B. 指地上的月光。
C. 指秋天夜晚的寒冷。
D. 指中秋夜的明亮。
2. “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的栖宿,又写了_______,一静一动,一明一暗,形象自然引入。
A. 月光的皎洁B. 环境的清幽C. 秋天的寒意D. 诗人的孤寂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2. 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全诗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寂静的环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中,“地白”和“树栖鸦”等形象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而“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则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四、中心思想《十五夜望月》的中心思想主要围绕着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情感展开。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歌背景:张九龄、唐代、思念家乡3. 诗句解析:意义、韵律美、意境美4. 诗歌鉴赏:朗读、品味、想象5. 情感体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4.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4.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中秋节夜晚的所观所感。
课文以优美的文字,展现出一个月光如水、寂静无声的夜晚,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的美。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朗读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相关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秋节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回忆起课文中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逐段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夜晚所观所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欣赏、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教学内容《十五夜望月》全诗共有四句,每句七字,通过对月亮、庭院、树木、乌鸦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诗中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月亮的古诗。
(2)出示课题,板书《十五夜望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感悟:(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作业设计:(1)背诵《十五夜望月》。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庭院:月光、树木、乌鸦情感:思乡七、作业设计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策略】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
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
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
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
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讲授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十五夜望月》 导学案
《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会写“栖、鸦”。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意思,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1.把古诗读三遍,做到一字不错。
不认识的查字典找到读音。
2.学习课后生字“栖、鸦”。
“栖”的左半边不要多一横。
3.听课文朗读。
跟读,注意节奏。
4.背诵古诗。
5.学习这首诗的《微课》,对全诗进行系统地学习。
6.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圈画出重点的注释。
7.思考: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树栖鸦”衬托出什么?“冷”字写出了什么?体会“落”字有什么妙处?
(2)《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本首诗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景抒情)
三、达标测试
1.抄写生字三遍。
2.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录制音频,发送到QQ群。
)
3.写出整首诗的意思。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4.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四、拓展练习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了传统节日习俗,请查找资料。
1_《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一、初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读出节奏。
二、先理解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写月光皎洁的诗句是“,”。
2.《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前两句是描写,作用是。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古诗《十五夜望月》,并能正确且美观地默写下来。
六、拓展积累。
1.《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请你再写两句类似的诗句。
2.请你借助资料自学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4.3《十五夜望月》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4.3《十五夜望月》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中秋月夜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课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月夜的宁静与美丽,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于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还需要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课文中月夜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感受亲情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课文中月夜的美丽景色,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中秋月夜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美丽景色。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等部分,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
2.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音频素材,营造中秋月夜的氛围。
3.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素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同时展示中秋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针对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的教案内容:
-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3.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4.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5.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6. 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教师可以引用关于咏月的诗词或佳句作为课前准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月亮的情感寄托。
2.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王建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其他作品的创作情况。
3. 读诗感悟:通过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积累并背诵。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 深入理解:讨论诗中的叠字运用和其所体现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诗的美。
6. 拓展延伸:组织相关的活动或讨论,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爱情或家庭的短文等,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主题的理解。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教案设计本文是一篇有关秋思的诗歌,诗人王建通过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十五之夜的“望”引出对景物的描写,既用语言描摹了环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思绪。
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部编版《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2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学生进入刚刚进入初中,小学阶段对于诗歌教学的把握主要集中在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上,对于诗歌写作手法讲解甚少。
有部分同学知道借景抒情的写法,但是对这一手法的认知仅仅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借景抒情。
本节课将通过这首诗歌的语言表达拓展延伸至课外诗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借景抒情。
并且尝试用自己创作诗歌的方式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相关字词,对所列举的诗歌有一定了解并做好积累。
2、理解借景抒情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尝试自己习作诗歌(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寻找诗歌景物的方法。
2、学会诗歌炼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语言对于诗歌情感体现的作用。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借景抒情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体验、探究五、设计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能够通读本节课上课所涉及到的诗歌,了解其大意。
(二)导入(5min)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大家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全身心地投入,专注安静地聆听,最好呢大家要做到听的时候,好像这个世界都只剩下音乐,来我们一起尝试一下。
听完之后,我来请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音乐停)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还沉浸在音乐当中不能自拔啊,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呢?你们觉得曲作者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猜一猜曲作者在创作乐曲的时候经历了什么呢?悲伤、难过。
与友人离别,想说又说不出的难受……我们发现好的音乐总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能够不通过歌词,光靠听音乐的旋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
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往往并不会直抒胸臆,他们总是喜欢借助于某些东西来传达他们的感受。
诗人的这种情往往是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景(写板书)那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寻诗人到底有什么秘密,在不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状态下,通过景物的描写就能让我们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呢?(三)探寻诗人的秘密(25min)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团圆的日子。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出了秋月、夜庭、清冷、桂花等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寂静、凄清、冷落的月夜景色图,给人一种孤寂、清冷、凄美感,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望月思人的真挚情怀。
诗的意境悠远、清静、缠绵而不顾明,在众多的唐代中秋咏月诗中别具一格。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或课件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建所作。
他作有《宫词》《今朝行》等名篇传世,非常著名的《新嫁娘词》就是他的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十五夜望月》就是一首写中秋之夜的古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能否通过学习谁能把诗仙的思念带到云霄之外。
(使用激趣法可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 自己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字音准。
2. 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通过听读扫除字音障碍。
4. 自由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 指名读诗句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6. 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等朗读环节来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课文(理解、欣赏)1. 细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及意境。
(1)诗中哪些词用得好?你能在这些词中选一个或几个说一说自己对它理解的感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说课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说课稿第【1】篇〗《十五夜望月》说课稿一、说教材《十五夜望月》是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
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诗的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冷寂。
“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
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
诗人在这样的夜晚驻足凝望明月,“冷露”与“无声”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
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自然而然地想到肯定不止自己一人如此。
“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酒落。
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庭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同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面对一轮圆月,诗人作何感想,对友人会有着怎样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月20 日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一、解诗题。
的夜晚。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二、知诗人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三、明诗意
1、断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冷露:秋天的露水。
诗句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2、断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诗句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主题:《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五|、重点:
1、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接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把笔记抄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3)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