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2课时(庞翠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北京版 (2)
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他们是否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建议1. 在讲解平均数时,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2. 在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课后作业环节,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数据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我们之前学习了如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示这些数据的特征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做铺垫。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2课时(庞翠兰)
教案表课题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2课时上课年级四(1)(3)主备教师庞翠兰副备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过程与方法2. 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具准备课件教法运用启发谈话、引导法。
讲练结合法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环节教师授课内容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22分初步探究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48分合作探究引导析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5-1010分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拓展学习巩固训练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能熟练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派代表发言。
(2)讲解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5.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实例讲解。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发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数在数据变动时的敏感性: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学生需要理解这一点,并学会在分析数据时注意极端值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学生在面对不同数据集时,可能难以判断使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的统计量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感受到平均数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我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和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2课时)
师:课件显示6组数据,每组有10个数字,每组出现的时间为3秒钟,看你们能按顺序记住几个数字?把你们记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对照答案,得出6次猜对的个数)
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绪和注意状态。
二、探究环节
(20分钟)
(一)结合图表,探究新知。
1.师:这是淘气在五次中记住的数字情况统计表,你认为淘气的记数字水平怎么样?淘气每次记住了几个数字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课件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识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三、练习环节
(10分钟)
填空
巩固对平均数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3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二)全班小结。
引导学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习环节
(15分钟)
出示练习,学生完成。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四、课堂小结
(3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结、巩固本课知识。
5.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总数÷份数
6.教学反思与改进
突破方法: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预计时间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备注
一、导入环节
(7分钟)
师:运动会快到了,班上要选一名同学去参加一分钟拍球比赛,一分钟内谁拍的数量最多谁就赢。下图是笑笑和奇思的拍球情况,根据图中数据,谁去参加拍球比赛更好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平均数(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强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解答。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如: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科的情感。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的品质,增强团队意识。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
1.利用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如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引出平均数的学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那么如何用一个简单的数值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
2.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比较班级同学的身高”,让学生思考如何衡量班级同学的身高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3.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平均数 第二课时 北京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定义。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应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对数字的正确分类,计算平均值。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练习册《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课。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识
通过简单的问答或者绘制图片等方式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二步: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具体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会同学们一起举例,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第三步:实例运算
给同学们布置一些例子进行操作练习,检测取得学生的平均数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步:探究变形
针对学生困惑的问题,通过深入探究变形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强化他们的个人能力。
第五步:巩固训练
通过举一些实际例子,让同学们感受到平均数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在完成练习册上第三课的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学情分析
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但评估数据并不完美,很难计算平均数日常中的例子。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平均数 第二课时 北京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平均数第二课时北京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平均数的概念。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如何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呢?二、探究(15分钟)1. 出示例题:某班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应用(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某商店一周的销售额分别是2000元、2500元、3000元、3500元、4000元,求这周的平均销售额。
2. 引导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拓展(5分钟)1. 出示拓展题:某班有6名学生,他们的体重分别是40kg、45kg、50kg、55kg、60kg、65kg,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
2. 引导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拓展题。
3.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实际应用和拓展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表
课题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2课时上课年级四(1)(3)主备教师庞翠兰副备教师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过程
与方
法
2. 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3.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具准备课件
教法运用启发谈话、引导法。
讲练结合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
环节教师授课内容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
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通过具体情
境使学生理
解加权平均
数
2
2分
初
步探究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
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
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
合情推断的过程
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
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
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使学生
理解加权平
均数的意义
和作用,会
计算加权平
均数
3-4
8分
合作
探究引导析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
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
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
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
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
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
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
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
度。
会利用加权
平均数解决
实际问题。
运用数据描
述信息,作
出合情推断
5-10
10分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拓展学习巩固训练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
均数
1.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
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
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
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
调查对象。
2.比较什么呢?这节课
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
数
经历收集数
据、整理数
据、进而形
成尊重事
实、用数据
说话的态度
8-11
13分
检测反馈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
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
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
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
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
使学生理解
加权平均数
的意义和作
用,会计算
加权平均数
12
5分
小
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
数
体会数据可
能产生误
导,进而形
成尊重事
实、用数据
说话的态度
13
2分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课本试一试和练一练
平均数练习课
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