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声音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深圳市莲塘小学 高志利
温故知新:
•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 声音的传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需要介质) (气、液、固体都可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传播速度(效果):固>液>气
声音是如何 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的呢?
听觉神经
大脑(引起听觉)
用手或耳塞堵住耳朵,用手指敲打 自己的头骨和牙齿,能否听到声音吗?
思考: 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脑又是
如何产生听觉的呢?
声音可以通过头骨和牙齿传到听觉 神经,在大脑中产生听觉。
例: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 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 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的传播(介质)

传 头骨、牙齿

过 程
听觉神经
大脑(产生听觉)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它组织
朵 传 导

听觉神经

(助听器原理)
大脑(产生听觉)
总结:
声音
大脑
深圳市莲塘小学 高志利
听觉神经 大脑(产生听觉)
如果人的耳朵中鼓膜或 听小骨受损了,会出现什么情 况?
耳聋(失聪)声分音的类产生(振动)
• 非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声声音音的的传传导播发(介生质)
了障碍(如耳膜损坏)而引起的鼓膜,比振较动容易 治疗.(助听器)
• 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听神小经骨受及损其而它引组织
起的,不易治愈.
耳廓

耳 外耳道
耳朵的结构
半规管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中耳
前庭 内耳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3、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个物体,轻轻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弱,重重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强。

4、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7、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例如锣面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锣面还在振动,)。

8、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9、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10、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1、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如:橡皮筋)用力拨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为分贝。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为赫兹。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能在固体(桌子)、液体(水)、气体(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6、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7、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8、保护我们的听力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控制发声源、限制传播过程、保护耳朵。

Q:看下面这张图,同学C在写字,同学A和同学B都能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

请问:(1)同学A和同学B谁更快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为什么?答:同学A更快听到。

因为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气体(空气)快。

Q:完成下图 Q:为什么道路的两边种树有什么作用?答:1.降低噪音2.净化空气3.增加绿化Q:电视遥控上的音量键调节的是电视声音的(A)。

A.强弱B.高低C.高低和强弱Q:耳朵中将声音转化为振动的部位是( C )A、耳蜗B、听小骨C、鼓膜Q:古代人们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

运用的原理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 B )A、慢B、快C、一样C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声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能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

本节课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节课, 只有认识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才能继续研究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 才能探究音高的变化;才能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了解耳的构造以及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等一系列有关声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知识和能力: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过程和方法:经历“假设与实验验证”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学生以以前的生活经验,是很容易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声音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产生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难点是:“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四、教学任务和过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流程如下:1. 前置测评任务:任务一: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预设:通过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

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为新课教学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从而揭示课题并抛出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指导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指导

传递振动到内耳 传递声波到中耳 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噪声是一类 引起人烦躁、或 音量过强而危害 人体健康的声音。
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 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 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伸出长度不变,振动幅度改变,音量改变。
伸出长度改变,振动幅度不变,什么改变? 尺子伸得桌面越长,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主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我的猜想: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高。
实验方法:将尺子伸出桌面8cm,拨动尺子。 将尺子伸出桌面12cm,拨动尺子。 将尺子伸出桌面16cm,拨动尺子。 将尺子伸出桌面20cm,拨动尺子。 把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听听声音
按照声音的来源分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声音名称 给声音分类(打√表示)
鸟叫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车发动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鼓掌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流水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鸡叫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实验记录: 振动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
尺子伸出桌面
我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
长度(厘米) 音高 振动快慢 音高
振动快慢 化顺序
8cm 12cm 16cm
高 较高 较低
快 较快 较慢
尺子伸出 桌面越长, 振动越慢, 音高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四上知识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3、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5、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8、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

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9、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10、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

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12、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

“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13、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

14、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四年级上册科学 -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 -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教科版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一、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3.我们可以运用高、低、强、弱来描述和记录我们听到的声音。

4.轻轻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重一点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强。

5.在相同的力度敲击下,大铁钉发出的声音最低,小铁钉发出的声音最高。

6.音叉和不同铁钉发出的声音记录实验器材轻轻击打时对声音的描述重一点击打时对声音的描述大音叉弱而低强而低小音叉弱而高强而高大铁钉弱而低强而低中铁钉弱而略高强而略高小铁钉弱而高强而高7.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8.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9.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方法是轻轻拨动。

二、声音的变化、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用同样的力度敲击4个装水量不同的杯子,装水越多的杯子声音就低,装水越少的杯子声音就越高。

4.橡皮筋拉得越紧,声音越高,橡皮筋拉得越松,声音越低。

5.物体越细,或者越短,它们发出的声音就会越高。

6.在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中,尺子伸出越长,音高越低,伸出越短,音高越高。

音高变化柱状图三、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在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水中会产生波纹,波纹会向四周扩散,我们还可以看到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振动。

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是不同的。

4.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

5.在做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中,声音分别在铝箔、棉线、尼龙绳、木制米尺中传播,在铝箔中传播效果最好,在棉线中传播效果最差。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5、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单位:分贝(dB)★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单位:赫兹(HZ)。

他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运用:1、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 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2、拨动皮筋,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粗与细比较,哪个音高?细的。

例如:拨动琴弦时, 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4、振动的物体有厂有短,长与短比较,哪个音高?短的。

例如: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5、同样的力去击打不同的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大音叉音低,小音叉音高。

6、不同的力去击打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量不同,用力大的声音强,轻轻击打声音弱。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 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 《声音》单元解读

教科版小学科学 《声音》单元解读

【研讨】1.在分析和实验基础上的推测,是科学课一个重要特点。经过【探索】2-3的实验之后,学生对耳的功能有了基本的认知,这时可以再来重新认识耳的结构图,引起学生对听力的关注,使后续保护听力的课程安排水到渠成。2.在体验了耳郭的功能之后,解释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比较容易了。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声音有聚合作用。事实上声波和光一样,都能被聚合,声、光的这个特点在现代科技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质上声光有很多相同之处)
6.1.3声音的高 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6.1.1 声音可以 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与作用
01
6.1.2 声 音 因 物 体振动而产生。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2.水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单一物质。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6.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研讨】1.回应【聚焦】问题2.进一步思考,也与【探索1】互为佐证。【拓展】土电话:学生感兴趣、解释传播的好方法。
以分析和实验为基础,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
【聚焦】 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探索】1.观察耳结构图的目的,不是为了识记,是要分析和推测耳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现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用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在比较之中体会耳郭的作用。3.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是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进一步解释,并为第5课声音的强弱问题的研究做了铺垫。这个实验也是本课的主要活动。
用分析和实验的方法,体会鼓膜的作用。在分析人耳构造的基础上,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
单元的认知特点——思维、逻辑、方法
02
【声音】单元解读——教与学建议

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第三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力就能产生声音吗?不能2.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量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时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

3. 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对声音进行分类、描述和记录。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4、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3.拨动钢尺是要注意避免尺子与桌子发生碰撞。

4、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短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实验前,我们需要先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既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3.、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

第三单元声音第一课时听听声音【教学内容】第44——46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46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声音》单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1《听听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什么特点呢?声音会有大小:老师讲话一般比学生声音大,也就是强;声音会有高低:当音乐课唱“1”、“2”、“3”时,“3”的音高一些。

综合总结:老师与学生同时唱“1”、“2”、“3”中的“3”时,发现老师的声音响,也就是说,在唱相同的音高时,老师的声音比较大比较强。

声音会有长短: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短,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长。

声音会有方向: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把声音对准一个方向时,声音将以那个方向为主进行传播,就象老师同样站在教室门口,脸向内说话与向外说话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自制工具来听出音高?1 .敲击装不同水量的杯子2.相同的力敲击两支大小不同的音叉3.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4 .拨动紧绷程度不同的橡皮筋几点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大-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振动?振动是物体围绕形变以前的原始点作左右周期性运动的过程,即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物体产生振动?敲锣打鼓、拨动钢尺与皮筋、空中挥舞长木棍、对着鼓面大喊、让水从高处流下等。

把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有什么现象?再把音叉插入水中,水又有什么现象?水面会有波纹产生,就象一粒小石子扔到水中产生涟漪一样;当音叉插入水中,会发现水面象沸腾一样,水珠向上跃起。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单元整理PPT》教学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单元整理PPT》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本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我们要会用 高、低、强、 弱、悦耳、 动听、刺耳、 难听、嘈杂 等科学词汇 来描述声音。
通过探索,我们观 察到发声的物体都 在振动,振动停止, 声音就消失了,由 此我们推断声音是 由于物体的振动产 生的。
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物体振动时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 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2.下图是一位同学自制的排箫,他想让其中 一根管子发出更高的声音,他可以( A )。
A.将这根管子剪短一点 B.换一根更长的管子 C.用更大的力去吹 D.换一根更粗的管子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今天学习的收获好吗? 2、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我们可以根据音 高与振动物体间 的秘密,设计制 作方案,选择合 适的材料制作、 改进自己的小乐 器,使它发出有 规律的、高低不 同的声音。
整理:本单元主要科学概念
检测: 你能用本单元所学来解决下列问 题吗?
1.在看电视时我们会根据需要调节 ( A ),这是由物体振动的( C )
决定的。 A.音量 B.音高 C.幅度 D.快慢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物体振动 ↓
周围空气振动 ↓
鼓膜振动 ↓(听小骨)
内耳 ↓(听觉神经)
信号 ↓
大脑接受 (感受到声音)
声音的强弱——音量 物体振动的幅度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声音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声音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
2.研讨一:人耳结构和功能?鼓膜的作用?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功能:(聚集并传播声音。)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中耳的功能:(产生并传达振动。)
2.通过探索也发现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效果最好是在固体中传播、最差是在气体中传播。
3.研讨一: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了什么?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研讨二: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敲击鼓面,鼓发出声音,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鼓面,鼓就停止发声了,纸屑也不再跳动,这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研讨三: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是空气在振动。
4.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叫作声带。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音高越高。发生时,把手轻轻放在喉结处,就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要点
(一)呼吸与健康1.感受我们的呼吸
1.参与呼气管有(鼻腔、口腔、气管和肺)等。
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膈肌向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肺变大。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膈肌向上,胸腔(收缩),腹部放松,肺变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第一课《听听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6、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8、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9、小常识
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
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
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
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短有短,(如:钉子)
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
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0、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11、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
1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里都能传播。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1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第六课《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15、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16、耳朵结构示意图
①耳廓:收集声波②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
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④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⑤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⑥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17、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8、耳朵离声源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小),听到的声音就(弱);耳朵离声源越(近),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就(强)。

19、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更加清楚)。

20、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21、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22、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23、在声音的世界里,有些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我们称为(乐音);有些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我们称为(噪音)。

24、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25、(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6、一旦人的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够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27、在(电影院)、(医院)、(图书馆)、课堂等地方,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声音,尽量要保持安静。

28、人们在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植树,戴耳罩,捂住耳朵,安装汽车消声器,建造隔音墙等。

29、“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把声音传播到耳朵里的。

30、声带越紧,声音越高。

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女子的声音低。

31、(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液体,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住灰尘和小飞虫等。

因此,我们不要经常掏耳朵。

32、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

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高较高较低低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音量→声音的强弱
(大小)
大(声音强)
震动幅度
小(声音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dB表示。

音高→声音的高低
(音调)
快(声音高)
振动快慢
(频率)慢(声音低)
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Hz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