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初探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话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十六大”以来西部大开发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缩小了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的差距;东北振兴使很多企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许多城市焕发了活力;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协调互动的格局。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
地区间经济与人口分布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后发地区发展热情持续高涨,区域竞争激烈,宏观调控面临新的挑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
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政策,区域协调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产业转移,宏观调控,劳动力流动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话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认真总结近几年来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落实“十七大”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六大”以来区域政策的成效“十六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在土地总量控制,节能降耗的政策背景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了突破性进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特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也大为增强。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顺利启动,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区域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这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完善区域政策至关重要。
一、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较为优化,创新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方面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布局不均衡。
一些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而另一些地区仍依赖传统产业,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困难。
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在不同区域的覆盖程度和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配置效率。
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的不均等。
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区域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政策倾斜和激励措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流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支持各区域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协作与互补,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促进区域公平竞争。
为不同区域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减少地区间的政策壁垒和市场分割,激发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
三、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在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注重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区域政策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区域特点的发展策略。
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
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不同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促进全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行论述。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财政政策,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和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的资金支持。
例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从而提升这些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财税体制优化财税体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确保各地税收分成的公平合理。
其次,还要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缩小地区之间的财政差距。
同时,要逐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支持地方政府筹措资金,促进区域发展。
三、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政府应积极改善企业办事环境,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和产业集聚区投资兴业。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分散区域创新能力,鼓励科技成果在地区之间的转化和交流,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
四、加强教育和人才支持培养和吸引人才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地区之间流动,推动各地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措施,吸引人才到欠发达地区或协调发展地区工作和生活。
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还应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不同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
总结起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税体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教育和人才支持以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区级财政运行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区级财政运行存在的困难和建议1. 引言区级财政是指在中国行政区划中,属于区级的地方政府的财政运行。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不同,区级财政运行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区级财政运行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困难一:财政收入不足2.1. 原因分析区级财政收入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无法有效地增加财政收入。
•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一些地区缺乏可开发的资源,无法依靠资源开发增加财政收入。
•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中央政府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但支付额度和频率不足,导致这些地区财政收入不足。
2.2. 解决方案针对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引导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财政收入来源。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政府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其基本财政需求得到满足。
•推动资源整合: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财政收入。
3. 困难二:财政支出压力大3.1. 原因分析区级财政支出压力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民生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使得财政支出增加。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区级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道路、桥梁、水电等,这也给财政支出带来了压力。
•债务偿还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大量举债,偿还债务也成为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3.2. 解决方案为了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财政效益: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提高财政使用效率,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推进公共服务优化:通过优化公共服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财政支出。
•积极发展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制衡机制约束和支持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最终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在区域之间的调整,以缩短由于历史原因及市场机制自发作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差距。
本文侧重就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用做初步探讨。
一、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机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般具有六个方面的内涵:(1)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即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使尚未脱贫的数千万人口能够过上温饱有余的生活。
(3)促进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布局。
(4)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不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
(5)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
通过横向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平等、稳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
基于上述认识,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方面,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产品的供给三个方面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价格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价格分配来实现的。
价格分配作为生产、流通领域中伴随着产品供给或商品交换而实现的价值分配,制导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价格运行,以此来支持或限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结构。
由于税收与价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价内税来说,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在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收来实现的:而对于价外税而言,当生产成本固定时,税额的高低决定了商品价格的高低,进而影响销售额及企业能够实现的利润。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价外税仍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
县级财政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
县级财政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作者:吴开宏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江苏省海安县位于长三角北翼,以传统的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海安县工业经济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的关键时期。
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是县级财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现结合海安县的实际情况就财政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一些思考。
一、海安县财政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成效1.突出政策支持重点,明确产业发展导向。
一方面加大重点产业技改投入扶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纺织业等产业一直是海安县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为了鼓励这三类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企业生产性设备投入扶持是财政扶持的重点项目,近三年全县符合扶持条件的生产性设备投资额共计18.43亿元,财政扶持总额达8502.7万元。
另一方面设立机器人和锦纶产业发展基金。
2015年机器人和锦纶新材料产业成为海安县重点发展的产业,目标打造百亿级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和千亿级化纤锦纶产业基地,为此设立了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和锦纶产业发展基金,各1亿元的规模。
其中企业先进生产设备投入仍是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并且不设设备投入扶持起点、同时提高扶持百分点,进一步突出发挥了县财政扶持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2.省、县两级共建““资金池””,引导金融资本投入。
为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海安县通过与省级财政资金共建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形成了政府和金融机构风险共担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推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型产品,缩短贷款流程和审批链条,创新担保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绿色信贷通道。
到2015年,共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助保贷”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小微创业融资”资金池”、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四个”资金池”。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当前态势,探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推动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建议,以期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繁荣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从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政策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也应看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思路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探析
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探析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速度型向集约型、效益型的转变。
要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政府从国际竞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适时地制定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在政府所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与税收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提高和扩大,并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把握公共导向,不断深化公共财政建设作为适应和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变革1.公共财政建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多理念和步骤上的契合。
坚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治本之举”之一,同时也是为财政政策发挥“有意为之”的能动性所提供的系统支撑。
在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方面,近年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包括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逐步提质、丰富在内的成绩。
但是,公共财政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要求的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所肩负的适应和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使命,需要继续深化财政转型,不断探索和创新。
公共财政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有机部分,而且需要其产生更大的作用力,以自身的改革和完善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进步,也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因此,公共财政建设中,不仅要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还要在更深层面上,发掘公共财政的创新空间。
2.要深刻领会公共财政与以民主法治为特征的政治文明的互动意义。
现代意义的公开、完整、透明的财政预算,从其编制、审议、批准到执行,需要有一整套体现合理有效的权力制衡、民意表达、规范严密的决策及监督机制的制度安排。
如果这种规范的公共选择制度安排,最终能够在公共财政的决策和管理运行中稳定地成型,或者说通过公共财政建设的深化促进了这种制度安排的建立和推广,那无疑将是公共财政对和谐社会核心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更深层次和更具全局意义的贡献。
同时,其综合效应将顺理成章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正面推动作用——无疑,权力制衡和公众监督的制度化是防止政府偏离职能、过度干预经济和促使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于集约式增长的最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凸显。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强财政转移支付1. 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在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标准;(2)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考核,确保资金使用效果;(3)鼓励各地区积极参与到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中来,提高使用效率。
2. 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针对欠发达地区,应该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具体措施包括:(1)适当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标准;(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支持其发展基础设施和产业;(3)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其发展能力。
三、优化税收政策1. 减轻中西部地区企业税负针对中西部地区企业普遍面临的税负较重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适当降低这些地区企业的所得税率;(2)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鼓励其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3)鼓励中西部地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 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应该加强对这个领域的支持。
具体措施包括:(1)适当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2)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力度;(3)鼓励各地区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科技园区,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鼓励各地区通过PPP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能力;(3)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评估和监管,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
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和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导致了交通拥堵、污染加重等问题。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产业转移政策,其中包括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财政支持。
本文将对这一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加快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转移接收区域之一,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具有交通便利和资源丰富的优势。
近年来,辽西北地区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吸引了一批制造业企业落户,并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
辽西北地区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人才短缺、环保要求严格等,使得部分产业转移项目难以在该地区落地生根。
财政支持政策是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特定领域或对象加以支持的一种政策。
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财政支持,有利于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方面,财政支持能够弥补辽西北地区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环保治理等方面的短板,提高产业转移项目的落地和生产条件;财政支持可以降低企业在该地区投资的成本,增强其在辽西北地区发展的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财政支持政策的具体形式在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财政支持时,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形式:1. 财政补贴。
对于引进的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补贴,用以弥补其在辽西北地区生产的成本差距。
2. 税收优惠。
针对符合条件的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政府可以在增值税、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3. 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辽西北地区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财政支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财政支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财政支持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支持,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渠道向特定区域或行业提供经济援助、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形式的支持措施。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产业实力,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福祉。
然而,财政支持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它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与条件。
首先,财政支持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升级方面。
财政支持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改善基础设施,进而激发地方经济的活力。
资金的充足投入能够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财政支持可以引导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财政政策的支持方向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可以鼓励地方企业向高技术领域转移,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例如,发放企业补贴、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等举措都能促进地方经济向高端产业链迈进。
这种优化升级能够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此外,财政支持也可以带动地方经济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交流。
当前,全球化竞争将地方经济置于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上,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互联互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财政支持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国际化合作,地方经济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的延伸。
然而,财政支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财政支持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由于政策倾斜和财力有限,政府往往会将资源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方,而对贫困地区的支持有限。
这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引发社会不稳定。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引言财政扶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支持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行财政扶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导致了政策实效的降低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对现行财政扶持政策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完善。
主体问题一:政策目标定位不清晰现行财政扶持政策中,往往只强调了政策的实施措施和具体操作,却缺乏对政策目标的明确和精准定位。
这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和达成程度难以量化和评估,难以避免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的滥用和浪费。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解决:•明确政策目标定位:政策实施前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执行标准,包括筛选政策受益对象的相关标准和实施效果评估的关键指标。
•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管: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执行机制和监管体系,以避免政策的滥用和浪费,保证政策的实效性和公平性。
问题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现行财政扶持政策中,政策支持力度有时候并不足够,企业受益效果较为有限。
例如,税收优惠额度过低或政策补贴短期内无法到位等。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特别是针对科技创新和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应该注重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衔接,和小微企业的创新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投入、税收减免和项目评审等多方面的途径提高政策支持力度。
•打造完整的财政扶持生态系统:政府应该制定涵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区配套的财政扶持生态系统。
这样才能打破各部门、各级别之间的短视和利益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落地和实施环境。
问题三:政策实施效果难以评价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往往难以对实施效果及时、准确评价,等效实论,导致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难以体现和发挥。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政府应该:•完善政策实施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的扶持政策实施和效果监管机制,包括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和追踪管理等。
依据实时的数据反馈和情况调整,进一步优化政策执行环节,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试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财政体制的核心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解决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以及平衡区域之间的服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呈上升趋势,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传统的工作制度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此,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模式,制定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而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脚步。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对策对我国目前情況来说,一套完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为南北方的经济差异性非常大,许多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各区域的经济矛盾,解决恶性循环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1、现行政权结构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协调政府的职责与行政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权力结构,在现有的五级财政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要符合政府管理的各个区域具体事项的规则标准。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改变职能,简化了管理要求,注重地方政府随机应变,独立管理地方问题的职能,传统的政府权力结构已经不能顺应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事权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划分,财政支出范围和财政收入划分都取决于事权范围,对此,合理划分事权范围对协调多级财政体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治体制改革的落后,政府职能和事权划分不合理,在没有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现行政权结构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协调现象。
2、分税制度给财政转移制度带来的影响尽管我国的分税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和标准化的分税制度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在划分具体税种的过程中,地方税收体系存在很大问题。
在进行税种划分时,首先,还是依照传统的企业隶属关系进行税种划分;其次,依旧按照行业模式来划分税种。
在优化地方税收体系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健全的地方税收体系,因为税收体制的统一,地方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税种,从而给地方税收体系的创建带来了影响。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探究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探究作者:邵吉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第2期邵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的情况。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问题,但如果长时间存在,则会进一步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全面、高效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国家政府的有效调控就显得格外关键。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对于解决该问题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重点就财政政策的选择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选择前言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间的发展通常会出现不均衡的现象,造成该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潜在动力、所处环境、历史背景等均存在差异,例如:我国东部区域因港口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历史积淀深厚等有利因素,已逐渐拉开了与西部区域的发展差距,这从全国各地区GDP总量上就能看出。
根据我国201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东南沿海地区人均GDP已达18 000元,高出我国中部内陆地区将近1 000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正在逐步凸显。
一、财政措施对于区域发展差异化结果的成因分析(一)区域间财政投资存在差异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受财政收入等客观因素限制,只能实现对重点地区的集中扶持。
东部地区客观发展优势强,带动效应广,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
历经长时间的发展,目前,东部区域经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财政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财政政策的投入引导作用,使人才与资金向东部区域汇聚,集中了力量,实现了经济的弯道超车。
但另一方面,“虹吸效应”也对中西部地区造成了一定压力。
受自身区域和国家财政投入的限制,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基础产业相对落后、人才与资金投入较低、企业发展环境更加艰难等不利因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情况。
简析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
经济论坛简析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丁丽娟(卢龙县财政局,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我国的城市建设一直在加快发展,但需要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所以需要向集约型进行转变。
税收政策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调控手段,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先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受的制约因素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财政税收政策的关系,最后对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经济增长;财政税收;政策1引言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持续加快,虽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但城市经济依然是经济建设的重心。
城市居民所占的经济比重还在持续升高,因此成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对于全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具有非凡的意义。
另外,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城市经济增长并非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其增长关系到很多领域,除了自身寻求进步以外,还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而政府通常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经济方式发生转变。
2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受到的制约因素2.1制度因素目前,我国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依然与制度、体制相关联,适应于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我国当前已然处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时期,如果还通过行政指挥来控制经济,那么必然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影响。
2.2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转变的,而是由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能力决定的。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和生产要素会出现不同,这两者与市场的结合会出现不同的特征。
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欠缺技术含量,制约了技术、文化和资本等。
2.3人才因素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普九”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大部分的人民基本文化素质不高,部分领导干部的素质也不过硬。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财政扶持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
“支持企业是手段,培植财源是目的”。
针对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财政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
一、问题剖析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违规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引起地区间的无序竞争;二是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财政扶持资金难以发挥引导作用;三是财政扶持额度较大,带来较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四是财政扶持资金监管乏力,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政府考核指标的约束、地方利益的驱动。
上级政府考核指标是下级政府行动的指挥棒。
在当前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政府考核的需求。
各级政府纷纷利用财政扶持政策作的优惠以吸引企业到当地落户,对企业的选择也缺乏理性的分析,招入的企业不但没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破坏了当地环境。
在审计中,我们就发现某区为了引进某世界500强企业,不仅承诺落户后几年内给予一定额度财政扶持,而且以低于土地征用成本的价格出让土地,最后该企业虽然落户该区,但由于该企业属商品流通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均合并到上海总部缴纳,不仅没为该区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反而给区、乡两级财政增加近千万元的债务。
也有个别县市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引进的是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企业,虽然招商引资指标完成了、财政收入增长了,但生态环境破坏了。
(二)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系统发展规划。
分析当前各地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没有重点,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
造成各级政府将十分有限的扶持企业资金切成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扶持商业发展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资金等十几块,每个政策又要在本区域内扶持十几家、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最后落实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上,其扶持资金就少得可怜了。
地方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地方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以地方财政政策为基础,在现有财政体制的作用下,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对各级政府部门权益科学分配,对各级特别是下级政府部门采取哪种有效发展战略起到调节效果。
在“分税制”改革背景下,地方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在改革发展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现有地方财政体制中将会产生一定问题,需要全面处理。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在现行财政体制中,主要是以“分税制”为根本,在财政激励政策的引导下,促进财政“直管县”改革,形成一种全新的财政管理模式。
在这种工作体制上,有效调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积极性,形成一套完整的地方收入增长体系,促进地方财政收入规模逐渐扩充,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具体展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平稳,收入规模扩大。
在现有主体税种中,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有效调动各地区政府部门工作积极性,在县域中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以某县为例,结合其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来说,在202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50亿元,是2010年的5.4倍,年均增长超过15;2010年境内财政总收入额超过20亿元,是2010年的7.4倍,年均增长超过20[1]。
其次,地方政府财力不断增长,发展能力逐渐升高。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充,财政收入随之增多,尤其是在当前省管县财政体系深入改革的环境下,上级转移支付能力不断苦大,政府财力随之稳定。
通过调查,2020年全县财力超过15亿元,是2010年的5.4倍,年均增长20.1,2020年人均可用财力超过15万元,是2010年的5.6倍,年均增长超过17.1。
政府财政稳定增长,给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调整财政资金结构,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
随着财政部门资金数量的增多,财政支出规模随之扩大,各项保障能力不断加快。
在2020年,地方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4亿元,是2010年的6.3倍,年均增长21.3。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在经济发展中,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级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和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集中,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比如,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落户欠发达地区,从而推动其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健全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提供社会保障等举措,促进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
发展现代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推动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
首先,可以通过培育支柱产业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支柱产业是指在某个地区具有竞争优势,并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产业。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发展支柱产业,提高地区发展的整体水平。
其次,可以加大创新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通过鼓励科技企业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提升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时,需要确保基础设施的平衡和完善,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首先,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提升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其次,要注重基础公共设施建设。
加强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减轻不平衡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政府财政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政府财政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各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中财政扩张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财政扩张是指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和/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以缓解经济衰退或扩大就业。
财政扩张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政府财政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财政扩张带来的利好1. 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扩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拉动经济增长。
政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等支出,会刺激相关行业的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财政扩张可以帮助经济快速走出低谷。
2. 扩大就业机会财政扩张可以增加政府的支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等支出会直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助力稳定社会。
3. 促进消费增长政府通过减税等措施来扩大财政支出,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支出,促进整个市场的活跃度,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1. 增加财政压力财政扩张会增加政府的支出,导致财政赤字的扩大,甚至负债增加。
政府需要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进行融资,导致国债水平上升,使得未来财政压力增加。
2. 通货膨胀压力财政扩张可能导致货币供应过多,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
政府支出增加,社会货币流通增多,如果未能创造足够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3. 产业结构失衡财政扩张往往呈现出政府重点投入的行业增加,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衡。
政府支持的行业会增加,而其他行业可能因此受到冷落,进而造成整个经济结构的失衡。
三、应对财政扩张的对策1. 合理控制政府支出政府在进行财政扩张时,需要合理控制支出规模和方向,注重增加对经济的有效投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等社会领域的支持力度,避免产业结构失衡。
2. 加强财政监管财政扩张需要加强财政监管,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防止出现财政浪费和腐败问题。
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及措施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设立的特殊区域,其财政管理是保障经济开发区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经济开发区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财政管理现状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开发区在吸引外资、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之而来的财政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对经济开发区的财政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强财政管理,推动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篇文章旨在对经济开发区的财政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经济开发区的财政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分析和评估,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财政管理效果,推动经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集聚区,其财政管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效果。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经济开发区的财政管理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2000字】1.3 研究意义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对于提高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现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
分析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存在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参考,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初探郑刚江滨一、正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起因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人们未来的美好生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是人们为了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努力。
但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很繁重、很紧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小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面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
目前,经济发展已步入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跨越和城市经济加速的关键时期。
虽然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和“次贷危机”蔓延趋势依然存在。
但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党的十七大、全国“两会”、北京奥运、“神七飞天”等重大会议、活动,必将为新一轮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因此,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吴中为例:(一)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破解瓶颈制约因素困难大。
国家在土地、信贷、产业准入等方面持续加大调控力度,同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出口退税财税政策的调整、环太湖流域和“五大古镇”风景区的发展控制等法律政策措施也一一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将在不久之后予以确定,这对部分行业的规模扩展和持续发展空间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新引进项目的供地保障、科技创新、环境容量、投入产出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二)投资增幅有所回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重。
抓发展必须抓投入,有效投入不足,必将对经济发展、民生事业、载体建设、结构调整等产生一定影响。
以吴中为例,目前,今年同期投资增幅下降了4.3%,其中也反映出区域科技创新成效还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还不快。
另外,还缺乏引领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加之财税结构性隐性风险增大等原因,致使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环境保护加大力度,“南优西育”城市控制严。
苏州市“南优西育”发展战略,明确了吴中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环太湖区域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吴中的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进项目的准入门槛不断加高,壮大、提升经济规模总量的阻力很大。
同时,推进拆迁改造、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等许多工作,也受到了种种制约。
(四)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争先进位保持优势有压力。
形势越严峻,竞争越激烈。
当前周边市(区)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
从目前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列为苏州五市七区的第8、第6、第7位,处于中游水平。
为此,必须始终清醒认识形势的严峻性,更加绷紧加快发展这根弦,主动参与竞争,全力推进发展,努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五)发展环境喜中有忧,公共管理维护稳定要加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综合势力和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但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成本和难度也在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吴中常驻人口的不断增多,导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稳定等压力日益加大,综合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这些问题和困难无论是共性客观原因导致的,还是区域经济本身存在的,都需要我们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切实加以破解。
二、破解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
当前,吴中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要充分利用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性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发挥区域优势,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发展制造业。
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依托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重点培育发展“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两大战略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从研发到加工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吸纳更多的检测中心、实验室聚集吴中,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
着力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玩具、轻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建成区、越溪城市副中心、尹山湖生态商圈、重点镇区、环太湖旅游产业带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做大做强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推进吴中科技城、吴中科技创业园、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和各类创业园载体建设,加快形成生物医药、软件、动漫和第三方物流外包产业集群。
充分挖掘吴中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吴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全面领会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农业规模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品牌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
(四)积极发展旅游业。
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认真编制和完善好吴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到旅游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及各项专业规划相衔接,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要进一步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围绕打造“一日游”、“多日游”精品线路、建设长三角首选旅游目的地这个目标,着力完善度假游、生态游、文化游、乡村游系列产品,着力引进更多“大而特”和“小而特”的旅游项目,着力建设一批高档休闲娱乐设施和旅游功能性项目。
三、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众所周知,地方财政收入匮乏,财力有限,财政与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地方财政的充裕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培育和壮大财源、发展区域经济是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但政府应以怎样的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使有限的财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客观上取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政府应履行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地方财政应积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积极落实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特定经济周期和客观经济环境,审时度势提出的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的一项重大措施。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对优化投资环境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率低但社会效率高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仅靠市场是无法进行的。
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积极拓展财源建设思路,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转移支付和优质服务等手段,认真落实各级鼓励创新的财税政策,适时完善和创新财政支持促进发展的政策。
如中央今年9月1日取消工商两费;再出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放宽小额贷款政策,促进劳动就业;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建设;部署推动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都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保障。
(二)稳妥完善财政体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很多,错综复杂,困难重重,根本性的问题就在于区级财政体制是不完善的,财力与事权也是不对等的,再加上所属镇区经济状况有所差异,对区有一定的依赖性,区级财力自身平衡难度大。
所以,进一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严格按照法定要求保持科技投入的较快增长,通过帮助申报星火项目、兑现科技创新奖励、争取贷款贴息、科技三项经费和创业投资基金等手段,来化解财政风险。
切实理顺上下级财政体制分配制度,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加大区域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现有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高效运用财政资金。
区域经济发展,资金必不可少。
财政资金是有限的,且“对号入座”较多,基本为维持经费。
然而,各行各业对占用财政份额的呼声却越来越高。
如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眼睛向内。
要积极利用已经搭建的财税服务平台,本着有效投入的原则,用好经济发展引导资金、高新产业发展基金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重点支持中介、物流、动漫、商贸休闲、特色专业市场等新型经济发展,推进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用足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平台,采取贷款贴息、项目奖励等多种措施,扶持和促进区域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正确引导民间资本,促进多种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财力增长点,培植稳固财源、壮大区域实力。
(四)扎实深化财政改革。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改进和规范预算编制,规范公务员工资、津贴和奖励;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实行会议费、差旅费等综合公用经费包干办法,探索公务卡结算方式等综合预算改革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购买、实行政府采购,建立“阳光”工程。
二是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按照定编定岗定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经费,有保有压,保重点、保稳定、保民生、保平衡;事业单位正确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鼓励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化;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投入,拓展新兴产业行业的扶持;要讲求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
三是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
所得税制度的调整、农业税收的取消、各项专项资金分配办法的改变等,都加大了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各级务必监督好、使用好。
四是严肃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加大财政对内、对外的稽查力度,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堵塞“跑、冒、滴、漏”。
五是造就一批廉洁高效的财政队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办事,真正做到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
(作者分别系区财政局副局长、区国资办主任,区国资办副主任)。